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综述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综述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综述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综述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综述

黄想平

印度是中国仅次于俄罗斯的的第二大邻国, 与中国有着逾两千公里的陆上边界。目前,两国边界全线都尚未正式划定, 并且在约12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归属上存在着争议。时至今日, 两国的边界问题仍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 并且已成为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自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而爆发了一场战争后,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围绕这一问题,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产生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就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并做一些粗浅的评析。

一、印度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状况

印度是边界问题的当事国之一。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印度的惨败, 在其举国上下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思, 使得印度学术界掀起了一个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热潮。由于这场战争对印度的影响极其深刻, 这一热潮一直没有退去。时至今日, 印度国内仍几乎每年都有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著作出

版。

同样, 中印边界冲突也是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重大事件之一, 它对于当时及后来许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 不少西方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并不断有研究成果问世。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 印度和西方学者围绕中印边界问题展开的研究, 大体上产生了三派不同的观点。

(一) 许多学者认为, 印度对于争议地区的领土要求是合理合法的。中印边界问题是由

中国挑起来的, 是共产党中国推行扩张主义政策的产物, 边界战争也是中国蓄意强加给印度的, 中国应该对此负全责。

这种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观点是印度和西方学术界最早出现的观点, 在中印边界争端公开化之后即出现了。而且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 这一观点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今天, 大多数印度人仍然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马嘎里特·W 费舍尔(Marg2aretW1 Fisher ) 、多萝茜·伍德曼( DorthyWoodman ) ,P · C ·查克拉瓦蒂

(C1Chakravarti) ,帕什塔·梅赫拉(Par shotamMehra)等。

这些人首先从边界问题的由来出发, 片面地叙述历史事实或歪曲历史本来面目, 认为中印边界是早已为条约、法律和习惯确定了的, 而中国从自身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出发, 无端提出了对印度的领土要求, 并侵占了印度的领上。他们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印边界战争中,认为边界战争是由“侵略成性的共产主义分子”挑起来的。其主要依据有:

1、印度的军事力量明显弱于中国, 因此决不可能主动向军事强国中国挑衅;

2、中国军事行动的效率显示出这场攻击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因为如果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 中国不可能在喜玛拉雅山脊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发起大规模的军事攻势。而事前周恩来要求与尼赫鲁谈判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罢了;

3、中国在中印边界上发起军事行动的时间, 与“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惊人地合拍, 中国此举显然是企图以自己对苏联在古巴问题上的支持, 来换取苏联对中国在中印边界上的行动的支持, 同时也使美国无暇东顾。

这些学者还认为, 中国之所以要在边界问题上教

训印度, 是为了破坏印度的民主模范形象, 削弱中国的地缘政治敌人的力量, 以攫取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领导权和在亚洲的优势地位。

他们认为, 中印边界战争使印度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下降, 直到今天印度还没有从这场战争中完全恢复过来, 只能做一个地区性大国。而中国通过这场战争, 不仅成功地削弱了印度的地位和影响力, 而且利用它消除了国内外的不利因素, 战胜了经济困难,此后走上了一条有利的发展道路。例如, 中国此后利用印巴之间的矛盾, 拉拢巴基斯坦而牵制印度, 从而使自己处于战略上的有利地位。

应该说, 上述观点是同印度国内仇视中国的政治气氛和西方反华反共的冷战心态相吻合的。

在西方, 尤其是英美学者的潜意识中, 被看作“民主制度橱窗”的印度是和平的使者,

而共产主义中国则是战争的化身。他们听信了印度政府的一面之词, 认为是中国侵略了印度, 印度成了中国对外扩张的牺牲品。

这是当时西方的共识, 也是目前印度国内的主调, 它反映了人们仇视共产主义的冷战思维模式。当然, 随着时间的流逝,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印度国内, 这种观点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怀疑, 相信事实的真相

迟早会大白于天下的。

(二)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 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有其合理性, 印度在这场边界争端中并非是“清白无辜”的。相反, 在边界争端的过程中, 印度尼赫鲁政府的错误判断和错误政策, 是导致边界问题一步步升级并最终演变为边界战争的主要原因。

这种观点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亲印反华的思潮笼罩西方学术界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到70年代在西方和印度学术界引起了相当一部分学者的共鸣。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有英国学者阿拉斯泰尔·兰姆(Alastair Lamb) 、澳大利亚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Nevi Maxwell) 以及印度学者卡鲁纳卡尔·古普塔( Kaunakar Gupta) 等人。

兰姆博士是英国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南亚问题的研究。他的《中印边境》一书, 对中印边境状况的历史发展以及现实面貌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

在对中印双方提出的用以支持其各自立场的条约、地图、文件等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分析之后, 作者认为, 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并非完全是不合理的。相反, 中国的领土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是合理合法的。

他指出, 不论从中国本身的权利而言还是从它对

西藏的主权地位而论, 中国对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若干小块领土, 也许还有对新藏公路所经过的阿克赛钦北部, 都拥有提出领土要求的合法权利。

他同时提请人们注意, 从中国与缅甸、尼泊尔等国签订的边界条约来看, 中国是能够和它的邻国和平地解决边界问题的。

马克斯韦尔是目前西方公认的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权威。在中印边界争端最激烈的时

候, 他正任英国《泰晤士报》驻新德里记者, 与印度政界、军界的高层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

使得他可以获得大量印度决策层的信息。正因为如此, 他的《印度对华战争》才成为极具分量与价值的名著。

马克斯韦尔在该书中用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论述了印度政府决策中印边界争端的全过程, 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印度制造了1962年边界争端。

印度拒绝就此问题进行谈判, 然后又企图凭借武力实现其主张。中国的武力反击从战略上和政治上说都有其正当理由, 印度的政策的确使北京没有其它现实的选择余地。印度遭到“未受挑衅的侵略”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神话的结果。

30年后, 马克斯韦尔又发表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反思》一文, 用新史料进一步证明了原来结论的正确

性。通过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反思, 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中印边界战争完全可以避免;

二、在边界战争前及其后的几十年里没有能解决边界问题, 责任在印度;

三、是印度的错误政策将一个在外交上僵持的争端推向战场。如果印度政府继续这种政策, 还可能导致战争重演。

占普塔是一位治学态度严谨的印度学者, 他的《中印边界秘史》一书, 引用了大量英印

政府的档案, 对中印边界问题作了有根有据的阐述。该书对中印边界东段的历史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得出的结论是: “英国的统治使得印度东北边境变化多端的历史表明, 独立的印度继承了一项难办的遗产, 她提出的麦克马洪线要求在国际法上缺乏牢靠的根据。”

《中印边界秘史》在对中印边界西段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作者认为, 印度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没有条约、传统和习惯方面的依据, 即使根据印度一贯主张的分水岭原则划界, 情况也对印度不利。

作者还颇有远见地指出,“中印僵局在印度政府作出认真努力, 就中印争端的根源对公众进行再教育之前, 不可能得到满意的解决。”

这一派的观点虽然在有些问题上仍有一些欠妥之处, 但从大的方面来讲, 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 尤其是在当时西方和印度国内一派反华反共的气氛下, 这些学者们能够坚持真理,敢于求实, 更是难能可贵。今天, 这些学者们的观点已经广为人们所知, 并且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应该说, 这种观点的普及, 对于中印两国最终解决边界争端是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的。

(三) 在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反思后, 一些学者认为, 应该从多个角度对边界争端的过程和影响进行全面、客观和深入的研究, 并尽可能将影响边界争端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而不应一味去论证哪一方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是正义的, 谁应该对边界冲突的发生负责的问题。

这些学者认为, 历史事件本身及其发展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过分强调“历史责任”的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偏见的产生, 而冲突的真正过程却可能被忽略掉。因此, 他们认为, 不要拘泥于事实本身的是非曲直, 而应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边界问题进行全新的审视。这些学者还身体力行, 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中印边界问题进行了分析, 推动了这一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有霍夫曼( S1A1 Hoffman ) ,范德梅(L1M1VanderMey)以及斯瓦·兰辛格(SwaramSingh)等。

霍夫曼引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危机行为模型, 对印度政府在1959 - 1962 年中印边界争端中的决策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他的《中印危机》一书, 将中印边界危机分为前危机时期、危机时期和后危机时期三个阶段, 然后从信息处理、磋商模式、决策模式以及替代方案的选择等四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印度政府在不同阶段上的危机处理机制。

霍夫曼最后得出结论认为, 印度政府在处理中印边界危机时的表现是“十分正常的”, 即印度决策者们在危机压力下的反应与其他案例中决策者们的反应惊人地相似。而这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在危机决策中, 一国决策者的‘正常’行为是很容易导致灾难性后果的。”

与霍夫曼不同, 范德梅的研究更注重外部因素对于决策的影响。他在《中印冲突———对1962战争爆发解释》一文中指出, 起源于边界争端的冲突并非孤立现象, 它同中印两国竞争, 领导者之间的敌意和猜疑以及两国对游戏规则的不同理解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共同促成了边界战争的爆发。

范德梅认为,中印两国一开始就对边界争端的性质及解决争端的手段存在意见分歧, 印度坚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边界问题,但中国则要求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争端, 希望双方通过互相谈判和妥协来解决问题。两国边界问题的不同态度, 是边界冲突的核心。但与此同时, 中印两国在社会发展模式, 在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态度, 以及亚洲领导者地位等问题上的竞争, 对冲突的升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印度学者斯瓦兰1 辛格则探讨了边界战争给印巴关系以及克什米尔问题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 边界战争对于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争端有着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没有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 那么印巴克什米尔争端或许已经解决, 而不至于发展到今天这种两国之间相互用核武器来威胁的地步。

他同时指出, 在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下, 印中关系必然会得到修复和发展, 而克什米尔问题最终也会得到圆满解决。自从80年代中印关系有所突破后, 中国对克什米尔问题逐渐持一种中立的立场, 这种南亚政策的调整, 有助于印巴在核对峙时期保持冷静, 从长远来说有利于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

此外, 还有人从文明冲突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印边

界问题的缘起。与前两派学者相比, 这些学者们的特点在于,他们自称是更加中立的一派, 摒弃了对于事实本身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 而注重全面客观地呈现边界问题的全貌, 深入分析边界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他们在学术上的贡献在于,使研究的角度多元化了, 同时也推动了研究方法的创新。

但是, 鉴于中国的档案没有开放的实际情况, 他们对中印边界危机的研究, 特别是对中国方面的分析力度和准确度都是有限的。

二、中国学者的研究状况

中国学者对中印边界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有学者涉及这一方面的研究。而且, 进行这一方面研究的学者不多,研究成果也较少,专门就中印边界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的著述更是凤毛麟角。

但可喜的是, 近年来, 随着中印边界问题谈判的进行, 这一问题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来, 使得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就与西方学者研究的关系而言, 中国学者的研究一方面立足于批驳印度和西方学者的片面观点, 另一方面也借鉴西方学者的某些研究方法和观点, 来推动

中国国内研究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可以看作这一问题研究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学者们主要是将中印边界问题放到西藏问题或中印关系中来进行论述, 没有专门研究边界问题

的著作。

如杨公素在《中国西藏地方的涉外问题》一书中, 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由来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作者认为, 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扩张政策是中印边界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 而独立后的印度继承这份侵略遗产的企图则是这一问题继续存在的现实原因。他同时论证了西姆拉会议与“麦克马洪线”的非法性。

耕砚在其《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印关系的恶化, 表面原因是边界问题, 实质却是独立后的印度奉行地区战略扩张的结果。

此外, 陈体强还从国际法的角度对中印边界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中国在边界问题上主张的合理性。

20世纪90年代, 中国学者对中印边界争端的研究,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有了对于边界问题的专门和系统的研究, 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学成和王宏纬。

刘学成的《中印边界争端与中印关系》一书,首次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角度,把中印边界问题的全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他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印度和英国方面现有的关于边界问题的资料, 但更多地是基于中国方面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的,这对此前国外学者几乎完全基于英国和印度方面资料的做法是一个有力的修正, 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刘学成虽然仍是将边界问题放在中印关系的发展中来考察, 但却不局限于中印关系。

他认为,中印边界问题的持续存在,受到了法律论争、国际环境和两国国内政治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方面来讲, 围绕中印边界问题实际上在中亚地区先后产生了两组一大一小共四个三角关系。二战以前是中、英、俄大三角关系加上中国、英属印度和中国西藏的小三角关系; 二战以后则是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加上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小三角关系。中印边界问题的发展和演变受到了这些战略三角各方相互博弈的深刻影响。

从国内政治方面来讲, 20世纪60、70年代印度政局的动荡和中国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两国都无

力在边界问题的解决上有所作为。

刘学成还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可能方案———以目前的实际控制线为基础,相互调整, 逐步解决。应该说,这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印边界问题谈判将不无借鉴意义。

王宏纬的《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一书, 是以中印边界问题为主要线索

而展开的。该书从中印关系发展的角度入手, 以丰富翔实的资料, 对中印边界问题起源、发

展和演变的过程作了详尽的阐述,对中印双方在边界争端中的立场和政策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并且总结了两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作者还对当前中印边界问题的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 对20世纪80年代中印双方举行的八轮边界问题会谈进行了评述。

王宏纬认为, 中印两国在解决边界争端的道路上进展缓慢, 主要是由印度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踌躇不前造成的。而印度政府之所以举步维艰, 主要是受到了国内因素的制约, 而非国际或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 公众舆论的压力、议会党派的纷争、法律程序的掣肘等。

但他同时认为,随着当前国际环境的改变和印度

国内情况的逐渐变化,两国领导人都从中印关系的大局出发来考虑这一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进程必定会加快, 这一长期困扰两国关系的问题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最终解决。

这一阶段研究成果还包括一些主要从军事方面来集中探讨中印边界战争的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师博主编的《1962年: 中印大战纪实》,以及中国军事科学出版社编写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后者堪称目前国内从军事的角度来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

该书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的军事决策过程和中印边界战争的战场情况。它认为,中国的军事行动是对印度侵略扩张行为的反击。在作出自卫反击的决定后, 中国方面进行了严密的军事部署。在战争中,中国军队凭借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军事力量上的优势, 迅速取得重大的胜利。

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 是研究的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 学者们的研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这一阶段的研究与前一阶段相比较, 最大的特点是研究的视野更开阔了,角度也更新颖了。学者们在探讨中印边界问题的时候, 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于边界问题发生、

发展过程本身的事实性描述, 而是将边界问题放到更广阔的国际背景或国内背景下来考察。同时, 有些学者开始运用国际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对推动这一阶段的研究作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戴超武、邱美荣等。

戴超武的《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对策》一文, 堪称从国际关系史方面研究中印

边界问题的典范。

作者在文中认为,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 是一个在国际冷战史上占据突出地位的事件, 对中苏分裂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对于中印边界冲突, 除了古巴导弹危机最紧张时采取了支持中国的态度外, 其余时候基本上采取了偏袒印度的立场, 这是自20世纪50 年代中后期以后苏联和中国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及国际战略问题上所存在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分歧的突出体现。这些矛盾和分歧成为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和中苏分裂的重要起因及标志。

此外, 蔡佳禾、王琛等还就美国对于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进行了分析。

邱美荣的《危机处理: 理论与实例研究———对中印边界危机(1959 - 1962) 的解释》一文, 是目前

国内对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文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 作者运用了国外国际政治学中关于危机处理的理论, 来分析和考察上个世纪50 、60年代的中印边界危机,从政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次边境危机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过程, 探讨了其影响和教训。

作者认为,1959年3月西藏上层势力的叛乱是中印边界危机发生的起点,此后双方的行为形成恶性互动,导致危机一步步升级并最终演变为边境战争。

在这场危机博弈的过程中, 印度尼赫鲁政府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 错误判断了形势,从而选择了不恰当的危机处理战略, 这成为边界危机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而双方在危机决策时信息交流、互动的不足,使得这场危机丧失了在可控的模式内解决的可能性, 最终导致边界战争的无可挽回。

应该说, 邱美荣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都是比较新的。虽然, 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印边界问题仍有很多, 但这种尝试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总体而言, 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印边界问题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 研究状况也落后于印度与西方学者。这主要是由以下两大原因造成的:

一是中国方面有关中印边界问题的大量档案至今仍没有公布, 造成学者们进行研究时缺乏必要的原始资料, 因而给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是由于中国在1962年的边界战争中很快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似乎不如印度深远,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这场战争没有深刻的印象, 中印边界问题也便没有引起中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应该说,目前的这种状况,与中国作为中印边界问题当事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对于外界理解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 对于我国在中印边界谈判中掌握主动权,都是多有不利的。

当然,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一些当年参与决策的老同志的传记和回忆录的相继出版,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质,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间隔,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储备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赋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人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 (一)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从全国上来说,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到1983年总体上已经基本解决。此后26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先后登上四亿吨和五亿吨水平,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5%以上,粮食储备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不丹论文:中不边界问题述论

不丹论文:中不边界问题述论 [内容提要]不丹是目前中国周边14个陆地邻国中唯一没有建交的国家。中不边界是目前中国周边14条边界线中仅剩的两条没有正式划定的边界之一(另一条为中印边界)。由于不丹与印度的特殊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不边界问题,是经常被迫与中印边界问题牵缠在一起的。80年代后,随着中印关系的逐步改善并实现正常化,也随着不丹在对外关系方面逐步推进其“独立自主”进程,中不两国政府开始进行直接的双边外交谈判。从1984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中不边界谈判(副部长级)已经进行了十九轮。但是,谈判进程起伏很大,有进展,但是没有重大突破。其中,“印度因素”仍然是绕不开的最重要的制约。 [关键词]不丹中国双边边界谈判印度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陆地邻国最多、陆地边界问题最复杂的民族国家之一,全部陆地边界线长约2.2万公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周边陆地邻国有12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最大的陆地邻国苏联的解体而分裂出若干个独立与中国接壤的新邻国,以及印度与锡金关系的变化,中国的陆地邻国情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目前,与中国相接壤的陆地邻国有14个,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

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越南和老挝。中国与俄罗斯并列为当代世界拥有陆地邻国最多的民族国家。 1949年建国时,中国面临的周边陆地边界情况非常“尴尬”。中国与周边12个陆地邻国之间没有一条通过双方政府平等的外交谈判而正式划定和勘定的边界线,中国与周边12个陆地邻国之间的分隔,是通过三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来实现的:历史条约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平等条约线”)、传统习惯线和实际控制线。由于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对于这三种分割线之性质及其形成的历史依据和法律依据有不同 的认知,也由于中国与周边邻国对于处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有不同的主权诉求和外交考量,所以,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直接肇因于边界问题的矛盾和摩擦就连绵不断,严重影响到国内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和平建设及其形象以及 中国在国际社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及其形象。“我国的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情况错综复杂。同时,边界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关系着我国能否与邻国和平相处、能否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非常敏感。”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就积极倡导和推进与相邻各国之间就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进行直接的政 治对话和外交谈判,以期正式划定和勘定所有的边界线。这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起起伏伏。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边界,争端,问题,印度 2010年4月1日是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纪念日。而步入“耳顺之年”的中印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障碍尚未完全消除,1962年边境战争,达赖喇嘛关系的西藏问题等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就如某些印度官员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一.历史背景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

才被印度侵占的。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行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子。 二.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的分歧点 1. 印方: 喜马拉雅山顶形成的分水岭是中印边界东段的天然边界,并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中国西藏地方代表换文的确认。 麦克马洪线是中国中央政府、西藏地方代表和英国三方代表共同划定的,该线以南地区历来由印度管辖。西藏当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在这个地区行使过管辖权,在那里的部落也丝毫没受到过西藏文化、政治或其它方面的影响。 2. 中方: 由中印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东段传统习惯线,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 西姆拉会议没有讨论过中印边界问题,西姆拉条约没有中国中央代表签署,并无法律效力。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当时的西藏地方当局背着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方式产生的是非法的。处于麦克马洪线到东段传统习惯线之间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其居民是藏族或与藏族有密切血缘联系的民族,从17世纪中叶起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英国在那里没有行使过管辖权,1944年后才侵占一小部分地方。 综上可以看出,中印双方长期以来在中印双方边界问题上一直存有严重分歧,而双方最重要的分歧点则在于“麦克马洪线”的合法与非法上,这一问题的确认,将是解决双方争端的关键点。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长达1700公里的陆上边界。由于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国的边界争端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关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界战争。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不免有些摩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进入21 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历史问题——边界问题。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 (1)是传统习惯线 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如果印度政府尊重事实,遵循国际法原

中国粮食概况

中国粮食现状与前景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此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学界、社会乃至多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莱斯特---布朗先生的预测虽然未必准确,但对于中国加强粮食安全却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在该文发表数年后,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的变化,客观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国粮食的基本概况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按国土资源部内部的统计,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7亿亩。中国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 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1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 2.人口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数量显示:目前中国人口总数是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73%、农村人口占46.27%; 男性占51.2%、女性占48.8%;15岁以下占17.5%、60岁以上占 14.9%。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 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作值得自豪的成就。 3.主要粮食作物及生长习性 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按播种季节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为80天到120天。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左右,北方为270天,西南地势较高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2、水稻:水稻喜温、喜湿。由热量条件可分为: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我国秦岭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以双季稻为主。3、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生长期80到140天。 4.中国公民的食物来源 来自农作物 中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f12743983.html,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余晓峰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9期 摘要: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粮食危机的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建国以后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粮 食已经做到基本自给。但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只有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 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中国才能切实保证粮食安 全。 关键词:世界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中国;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54-03 突如其来的世界粮食危机使整个世界面临饥荒,它是比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世 界性的危机,粮食安全问题又严肃地摆在了世界各国面前。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有占世界五分之 一的人口,养活这13亿人口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显得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重要得多。这就要求中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只顾眼前,而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现状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萌生、滋长,到2008年全面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在接踵而来的金融 危机作用下,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食品原料成本飞涨、燃料价格上升、不可预知的天气等因素,全球正在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大范围粮食危机。国际粮价成倍暴涨,世界粮食库存直 跌到安全线以下,供不应求状况频现,“粮荒”波及世界许多地区,甚至在有些国家引发了社会骚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09年10月14日发表报告说,2009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将达到10.2亿,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 这场世界粮食危机不是偶然发生的,是世界粮食长期供求失衡的必然结果。早已有专家指出,世界粮食产量已多年徘徊不前,世界粮食库存这些年以来也连续下降,而同期世界人口却不断增加,现已达66亿多。国际谷物理事会最近预测,2009—2010年度,全球谷物总产量约为17.48亿吨,比上年度减少4 400万吨[2]。 (二)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作为“金砖四国”的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印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相对于两国的经济总量,两国的经贸易总额显得较小。鉴于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中印经济合作,本文特对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印经济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中印经济合作制约对策 一、中印经济合作的总体发展 在最近二十年里,中印的贸易额一直在快速的上升,这成为了中印之间贸易合作的一个奇迹,尤其是在近十年之内,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以40%的速度在增长。在这期间两国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在提高,并且贸易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印的贸易额虽然在增长,但是那个时候两国的贸易的产品还主要是集中在初级的产品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双边的贸易的结构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初级产品,如软件,生物技术,能源,药品、环保产品,汽车配件和纺织品等,这也成为今后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中印合作的推动因素分析 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高速增长,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主要归因于两国的改革开放。在双方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全球化也推动着两国经济的合作。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中印两国改革开放政策对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的速度,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保持在8%左右,而与此同时印度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也维持在5.8%左右。两国改革开放政策为各自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而经济的增长为双方的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课程名称:粮食经济问题 论文题目: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专业班级:经贸0708 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马强 学期:2008——2009——1

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主要有自然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然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客观性,由于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以及从国外进口有较大风险,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最后,本文讨论了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等。本文逻辑较严密,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较全面。 关键词:粮食安全对策中国粮食生产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 有专家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长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研体制不顺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0.15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0.1公顷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1300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400万公顷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600万公顷。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 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有关专家建议,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水利投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以及农业科研体制的错位,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积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综述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综述 黄想平 印度是中国仅次于俄罗斯的的第二大邻国, 与中国有着逾两千公里的陆上边界。目前,两国边界全线都尚未正式划定, 并且在约12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归属上存在着争议。时至今日, 两国的边界问题仍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 并且已成为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自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而爆发了一场战争后,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围绕这一问题,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产生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就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并做一些粗浅的评析。 一、印度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状况 印度是边界问题的当事国之一。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印度的惨败, 在其举国上下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思, 使得印度学术界掀起了一个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热潮。由于这场战争对印度的影响极其深刻, 这一热潮一直没有退去。时至今日, 印度国内仍几乎每年都有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著作出

版。 同样, 中印边界冲突也是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重大事件之一, 它对于当时及后来许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 不少西方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并不断有研究成果问世。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 印度和西方学者围绕中印边界问题展开的研究, 大体上产生了三派不同的观点。 (一) 许多学者认为, 印度对于争议地区的领土要求是合理合法的。中印边界问题是由 中国挑起来的, 是共产党中国推行扩张主义政策的产物, 边界战争也是中国蓄意强加给印度的, 中国应该对此负全责。 这种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观点是印度和西方学术界最早出现的观点, 在中印边界争端公开化之后即出现了。而且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 这一观点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今天, 大多数印度人仍然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马嘎里特·W 费舍尔(Marg2aretW1 Fisher ) 、多萝茜·伍德曼( DorthyWoodman ) ,P · C ·查克拉瓦蒂

中印关系浅谈

中印关系浅谈 学院:资源环境 班级:生物10-1 学号:311003050114 姓名:代玉龙

中印关系浅谈 摘要:今年是中印建交63周年。中国和印度作为相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印两国在西藏解放、领土划分、经贸往来等多个问题上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一度严重影响了中印两国的正常往来。印度以中国为假想敌制定的大国战略也愈演愈烈。但是,中印关系在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基础。 一、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一样都经过了漫长的艰苦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建交后,中印两国关系几经波折,但总的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49 年12 月致电周恩来总理,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并宣布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50 年4 月,中印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但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给中印关系的友好发展造成了重大挫。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首先,1959 年中印边界爆发了第一次武装斗争; 其次,1962 年至 1963 年,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冲突不断。在中印领土的东段、西段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这些冲突严重影响了中印关系,中印两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几乎全部停滞,中印关系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印两国关系逐步趋于正常化。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苏两国对峙的情况有所缓和,这给中印关系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近年来更迈上一个新的 台阶。未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既有国际关系理念上的共识和经贸、科技合作上的互补需求等有利条件,也有在两国边界划定、双方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总的趋势是,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得到加强,中印的共同繁荣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中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的中印关系看,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是互信不足的问题仍是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最大的障碍。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 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 (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 正文] 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 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 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一旦占领西藏,英国便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第一,英国可以控制广阔的青藏高原,使之成为屏护印度的安全的天然屏障;第二,英国可与其由缅甸侵入中国云南的势力相配合,进一步向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最后与其由太平洋入侵中国的势力会合,控制大半个中国;第三,英国可以利用所控制的西藏及藏传佛教影响蒙古,削弱俄国的势力。”1于是英国暗中设置了割裂新疆的非法边界线,将包括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部分地区在内的3.3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 阴谋继续进行着,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中、藏三方举行西姆拉会议,会1刘颖玮《中印边境战起因剖析》

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

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 一、引言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贸易及其信息获取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作为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产物,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并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不难预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随着“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框架的确立,传统粮食流通业在与现代粮食物流业接轨中所发生的体制性障碍将日益显现,与现代粮食物流业的结构性摩擦将日益升级,当然,由此而带来的必将是粮食流通模式的大改变,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大发展。 粮食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由于其物流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占40%以上,因而物流产 业被看成是新的可以挖掘的利润源。尽管粮食物流业比其它物流 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由于粮食是一种大宗特殊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数量大、牵涉面广、费用高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奠定了它在现代物流业中的特殊地位。只有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才有助 于整个物流业的均衡发展,才能够使整个社会物流总成本降低,

总效率及总效益提高。 (二)选题内容与思路 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型。它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概念,包含产品生命周期 的整个物理性位移的全过程。其核心是一体化管理,成本、效率、服务是其宗旨。物流作为一种直接决定企业生产和效益、商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消费者对服务满意度的、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先 进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必然要重视物流现代化。同样 , 今天的粮食产业更急切呼唤现代粮食物流。 二、粮食物流概述 (一)粮食物流的含义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布局到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 整个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 它包含了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是由完善配套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高效合理的运作方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所组成。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粮食流通各环节,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一个协调高效低耗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 毛富海(2008100822)地理教育(1)班 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对于近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粮食则更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基本解决了人们吃饭问题。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自1996年连是总产量冲上历史新高后,已经连续连年徘徊四年下降,而且这种下滑势头还在继续,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面积、稳定粮食产量,为进一步巩固扩大改革开放成果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这不论是对解决我国还是全球的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粮食安全全球粮食危机耕地资源 0引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粮食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如何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是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在粮食供求关系和背景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对待粮食安全问题应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对策。本文在阐述粮食安全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论述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粮食安全思想与实践;结合我国近年来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采取的重大措施,总结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充分认识我国其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分析当前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着眼于探究在国际化、市场化背景下如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文章在判断和把握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粮食安全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放在国家的首位。面对当前严峻的世界粮食形势,重视和发展粮食生产,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首要举措。粮食安全须警钟长鸣。

中印关系论文

随着近年中国与印度在亚洲的双双崛起,中印关系也自然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可以说,当前的中印关系仍属高层推动型,政治与战略互信不足,以及民众支持基础缺失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2006年两国部长级互访持续不断,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 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4—2006年,中印双边贸易规模持续突破1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大关。2007年双边贸易额为3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2010年1月19日,“中国—印度经贸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最近两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突破了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增长了10倍。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际上面临着一种发展困惑。一方面,两国领导人乃至广大有知之士均认识到发展中印“伙伴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与全球意义,也是两国实现战略崛起的必需;但另一方面,中印“伙伴关系”却长期面临着战略互信赤字的困扰,深化乏力 边界问题 这是两国关系中的“老大难”问题。1962年边界冲突给两国人留下的心结还没有完全打开。两国民众对边界冲突没有得到充分、真实的了解,客观、全面的理解,或有理、有力的解释,对边界都抱有过高的期待。由于中印之间从来没有过明确的边界,在一些边界地带两国民族混居、宗教交织,这都给边界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大的难度 信任赤字 一方面,中印领导人和高层在许多重大的双边和多边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但另一方面,民间交流和互信仍严重不足,两国交往水平仍相对滞后。据统计,2007年两国互访仅57万人次,仅占两国总人数的0.02%。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但品种少、领域窄,中国对印投资更是位居第63位,仅占印度利用外资总额的0.01%。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入的交流,相互依存度低,各种曲解和误解难免产生,很难形成真正的互信。

毕业论文选题-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推荐选题 19美国出口管制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老师 1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析 2 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3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4 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对外贸易 5 利用手机开展电子商务的方式探讨 6 个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从事国际贸易方式探讨 7 网络时代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影响分析 8 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运作中的风险分析 9 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途径分析 10 电子商务方式下外贸企业信息安全研究 骆老师 1、关于我国电子商务近年发展问题的研究 2、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 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 4、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5、探究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6、对我国会展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的研究 7、安徽省外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8、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9、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 10、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11、跨国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齐老师 1. 企业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研究

2. 自主品牌竞争力与贸易扩张 3. 区域创新能力与外贸竞争优势 4. 对外贸易中的品牌战略研究 5. 企业创新与自主品牌价值研究 6. 区域创新绩效与自主品牌竞争力 7. 自主创新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 8. 我国钢铁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9. 我国钢铁企业协同创新研究 10. 我国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意愿研究 11. 自主创新、消费者体验与品牌感知价值 12. 安徽省自主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 13. 安徽自主品牌发展现状与价值提升策略研究 14.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15. 自主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 16. 基于关系质量的自主品牌管理研究 17. 品牌非理性偏好的诱发机制探析 18. 大学生网络创业行为驱动因素研究 19. 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培育机制研究 20. 科技创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常老师 (1)国际奢侈品(某类产品)在中国营销策略研究(2)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及劣势分析 (3)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与货物贸易壁垒的比较分析(4)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与区位选择分析 (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与防范分析 (6)我国钢铁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7)国际服务外包的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 (8)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9)新丝绸之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 粮食是国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口超过13亿,保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学术界对粮食安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了解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对粮食安全的概念、相关理论、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总结后续研究工作的可创新之处,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文献综述,影响因素 前言 民以食为天,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国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尽管目前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连增”,但是长远来看中国粮食安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综述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粮食安全概念研究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重新定义粮食安全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的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1996年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将粮食安全表述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1996年的表述增加了对食物的营养、种类要求以及满足所有人对食物偏好的需求,目前,这一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2.粮食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 2.1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理论认为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1,2,4,8,16…)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1,2,3 ,4,5…)增长,在没有外力抑制的条件下,人口不断增加会造成粮食供给紧张,产生粮食危机。 2.2增长的极限理论 1972年,以D·L米都斯等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强调人口爆炸、粮食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2.3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粮食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粮食安全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为保证粮食安全,需要政府在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干预。 3.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研究 3.1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研究 查道炯等(2010)从国际政治、国家安全角度论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回顾建国后中国进口粮食的历史经历,认为一旦中国粮食无法自给,国际粮食市场很难靠得住,意识形态的差异会促使美国将粮食贸易作为对华政策工具。王国敏、王元聪(2013)从政治高度认识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不仅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政治稳定,也是国际政治中的博弈资本,认为应该健全保障粮食安

浅谈中印边界问题——形式作业

浅谈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印是在1951年中国拿下西藏后才开始成为邻邦,交往经验并不丰富,虽然1962年中印战争的阴影犹存,但两国目前都以经济发展和政局稳定为重,维持和平的外交环境是当务之急。展望未来,中印仍将维持复杂的关系型态:合作与竞争并存。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对中国而言,强调和平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主轴,该战略隐含着中国成为强国是不可挡的趋势,各国均需接受并调适接受“中国的崛起”。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其起起伏伏。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界问题等。 关键字:边界问题、竞争与合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象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北京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也许会提早好多年。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中印从1962年战争以来,领土争议的阴影一直存在,虽然持续谈判,双方均期盼能发展出一套和解架构,印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