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观后感

——

这门课的目的是唤醒无尽的求知和推理,看看它将我们带向何方。MS 教授的《公正如何做是好的》,通过案例的方式引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颠覆了我们的即成观念,仿佛过去熟悉的事物一下子变得陌生,原来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

通过《杀人的道德侧面》引出道德推理背后的观点,包括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和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将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即我们的行为对外界产生的影响。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最有力的支撑即边沁的功利主义说(“最大幸福理论(成本效益理论)),: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的行为的动机和手段,仅考虑一个人的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而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则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而无论所造成的结果是怎样的。代表人物康德。

在《给生命一个标签》和《如何衡量快乐》中,MS教授提到了反对功利主义的两个观点:一是功利主义是否充分尊重了个体权利或少数群体的权利;二是能否将所有的价值转化成一个统一的价值尺度来度量。基于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在《自由选择》和《我属于谁?》中自由主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基于“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反对家长式立法,道德立法以及税法。而在《这片土地是我的土地》和《满合法年龄的成年人》中,洛克作为自由主义的修正者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任何政治体制

建立之前,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然而,一旦我们同意进入社会,就同意了受法律制度约束。

通过《考虑你的动机》《道德的最高准则》以及《雇枪》,揭示了道德价值来源于出于义务的动机以及政治义务的源泉。康德认为:赋予行为其道德价值的是动机,而且只有一种动机可以将道德价值加诸于行为,这就是出于义务的动机,只有出于义务的动机,而非基于偏好的动机,才是通往高尚品德的途径,只有在我基于义务而行动时,只有在我抗拒因偏好或自利之类的动机而行动时,甚至我也不因同情或者利他主义而行动时,只有这样,我的行为才是自由的;只有这样,我的行为才是自主的:只有这样,我的意志才不会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康德的道德理论,严格到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情况,他认为如果说谎,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也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

但是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陷入了“唯意志论”。‘唯意志论’的一个吸引人的观点是普遍意愿,即不带偏见,不带歧视,把“人”当做“人”看待。相比我们作为人本身的普遍义务,成员义务是次要的。但是如果忠诚必须永远优先于其他特定的义务,那么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区别就理应不存在了,这种对朋友利益的特殊关照将成为一种偏见。这种观点将会把我们引向一个怎样的道德构想?孟德斯鸠对此进行了揭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会帮助最疏远的陌生人,就想帮助他的朋友一样,那么如果人们是完全高尚的,他们就不会有朋友”,“不过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社会,人们是如此的有道德,以至于他们没有朋友,而只是剩下对所有人都友好的倾

向。”问题不仅仅是这样一个世界是难以实现的,是不现实的,更深层的一个问题是:这样一个世界将难以被当成一个人类世界。当然,人之博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依靠小范围内的团体来生活的,这也许反映了道德同情的某种局限性,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我们学会关爱他人,不是通过普遍意义的爱,而是通过爱的某种具体形式,比如友情,爱情等。--这即是社群主义的观点。

以上是基于道德层面所体现的公正,那么在政治层面公正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基于公正的需求,政府应运而生。

从表面看来,自然状态都是良性的,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尽管也有一条法则,然而这条法则尊重人们的权利,而且这些权利牢固到不可被剥夺。然而一旦你看得近一些,就会发现它很残忍,充满着暴力,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执行自然的法律,执行惩罚,这里没有警察、没有法官或评审团,所以人人都是自己的法官,为捍卫权利会失去理智。这时人们所谓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也就不再受到保障,这就是人们想要离开的原因。而脱离自然状态的唯一途径就是采取一个“同意”的行动:同意放弃执法的权利并且建立一个政府或者一个团体,在这里,有立法机关制定法律,并且每个人都事先同意,每个进来的人也都事先同意服从大多数人的决定。

其次,公正的法律来自于某种虚构的社会契约。

相对于虚构的契约,真实的契约由于出于自律和互惠,不是一个

自给自足的道德工具,因此产生不了合法性,至少依靠他们本身是做不到的,它的道德限制在于:协议的事实不足以确定公平。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真实的契约都可能不符合标准,可能没有实现最初赋予契约道德力量的理念;自律的理念可能没有实现,因为可能存在各方议价权力的不等;互惠的理念可能没有实现,因为可能存在各方知识上的差距。想象一种契约,它的各方在权力和知识上是平等的,而不是不等的,它们的地位是相同的,而不是不同的,这就是康德所提及的虚构的契约。康德认为“缔造正义法规的契约仅仅是理性观念的产物,但是它拥有毋庸置疑的实践真实性,因为它能够促使每一位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都与全国人民的整体意愿相符。”一个虚构的契约,这种契约从来没有发生过,能有多少道德力量?John Rawls 用“无知之幕”(无知的面纱)进行了回应。要想让大家的出发点平等,就是去设想存在一道“无知之幕”。想象我们都在一道“无知之幕”之后,这种“无知之幕”使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的种族,阶级身份,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我们的力量,我们的弱点,我们的健康还是不健康,都不得而知。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会同意的原则,就是正义的原则。——这就是虚构的契约作用的方式。“无知之幕”,创造了平等的条件,通过排除,或者使我们暂时忘记权力和知识的差距(这些差距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不公平的结果),实现公平和正义。那么“无知的面纱”背后会选择哪些原则实现公平和正义?

首先,普遍原则——基本自由原则。

John Rawls排除了功利主义:即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

选择基本自由原则。理由是在“无知的面纱”背后,所有人都知道一旦面纱揭开,现实生活将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尊严,希望获得尊重,即使我们是处于少数派的一员,我们也不想受到压迫,因此,我们会同意反对功利主义,取而代之的是采取我们的第一原则—基本自由原则,即言论、出版、结社、集会、宗教信仰等基本权利。我们不会愿意冒险成为被压迫或被轻视的少数派,被多数派所压迫。

其次,第二原则——差异原则。

如果说基本自由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则,那么“差异原则”则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社会与经济不平等这一条件能够为最贫困最底层的人带来利益时,才许可这一条件。因此,我们不会拒绝所有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但是前提是它们是否服务于所有人的利益,尤其是最底层人民的利益。在“无知的面纱”背后,只有这样的不平等才可以被接受,只有那些有利于最底层人民的不平等才能被称之公平。

通过哲学的思辨,我们过去熟悉的事物

《公正》读后感

《公正》读后感 对于“公正”也许并不像“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千差万别,但对于“公正”的理解的差别或许比“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得更加的对立、矛盾和深刻。所以当看完这本书时,也许还找不到“公正”的答案,因为激热碰撞的正是那些历史上的大家。当我看完后,甚至有些迷糊,或许是没有看懂,或许是自己无法选一人而站其后而跟随。所以当看到作者桑德尔的说“我的目标不是试图用什么理论去说服学生,而是把他们训练成有头脑的公民”,自己才有些释然,觉得阅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就是锻炼对自己的固定思维深入反思的能力,在内心的解放之路上大步前行。 当今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关于对与错、公正与不公正的争论。有些人认为灾害后的高物价是企图利用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发财;有些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应该由供求关系决定,高物价有利于推动市场的供应,解决物资的短缺。有人认为向富人征税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有些人认为财产权利是个人的基本权利,政府无权随意剥夺。有人认为对恐怖分子严刑逼供是保护公众安全的必要手段,有些人认为这违背了现代社会的伦理,是道德上的恶。该书告诉我们,这些貌似互不相关的争议,都可归结为对公正持有不同的观念。作者将这些观念归纳成三种: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

义,以及提倡公民德性和共同善的政治观。 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公正意味给予人们所应得的。为了决定谁应得什么,我们不得不决定哪些德性值得尊敬和奖赏,如果不首先反思哪种是人们最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不能弄明白什么是公正的宪法。与此相对,现代政治哲学家们—从18世纪的伊曼纽尔·康德到20世纪的约翰·罗尔斯,认为界定我们各种权利的公正原则,应当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德性观念或者最佳生活方式的观念。相反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尊重每个人选择他自己的关于良善生活观念的自由。不难看出,古代的公正理论始于德性,而现代的理论则始于自由。这两者的优缺点,这也是本书重点探讨的。 杰里米·边沁(英国道德哲学家和法律改革者)的功利主义学说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然而因为集体的福利的最大化就可以不尊重个体权利,因为仅仅考虑幸福的总和,就可以恣意践踏个体公民,就可以纵容许多无视人类基本尊严的行为吗?实践证明,很多政府、企业基于这样的决策引起来巨大的危机,试图把所有价值都转化为货币的思维,特别是给人类生命定价的行为,都会引起道德上的愤怒。 密尔的《论自由》为个体自由所作的经典辩护,其中心原则是:

如何做到教育公正

如何做到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公正是指则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公正。其中,教师公平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最基本的内容。 联系当前教育行业实际,教师在教育活动实践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有效的落实教育公正。 尊重学生人格是前提 体现平等权利是基础 合理进行评价是核心 把握差异是升华 倾听学生言说是亮点 班级里学生往往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上,还体现在学习品质上,班上有个学生是刚从外校转过来的,从进了我们班开始就没让我省过心,迟到、旷课、作业不做、上课做小动作、搞恶作剧、课间打闹等等,真让我头疼不已。有一次上课竟然搞恶作剧把新分来任教的老师气哭了。这还得了,我顿时火冒三丈,准备放学后狠狠的“教育”一番。放学后同学们都陆续回家了,他被我留在了教室里。看着他一脸的倔强和漫不经心我就来气。但是我还是强压住怒火,准备先来一阵和风细雨。就在这时候,有个学生跑来告诉我有个学生的车钥匙丢了,我赶忙前往帮学生撬锁,用了好长时间才把锁撬开。送走了那个学生天色已晚。这时我突然想起还有个“刺头”等我剃呢。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老师学生眼中很不听话的学生居然没有趁机开溜。我的心为之一动:“他也不是一无是处呀”。怒气随之烟消云散了。来到她的面前,我摸着他的头,俯下身子和气地说:“好孩子,谢谢你还在这等我,天黑了,老师送你回家吧”。他吃惊的抬起头,眼中满含泪水。一路上他没有说话我也没有问他什么,他的衣服穿得很少,我把外套脱给他穿,慢慢的骑着车子。按照他的指点我送他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停下,“谢谢老师!”他一边大声说着以便飞快地跑了。 很快我发现这个孩子变了,以前的坏毛病都不见了,学习认真起来了,期中考试的成绩竟然前进了十几名。我兴奋不已,在班里美美的夸奖了一番。 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见到了他的爷爷,这才知道他的父母离婚了,妈妈不要他了,爸爸在外地打工,他只好和爷爷过。他爷爷告诉我,孩子跟他说,现在的老师对他很好,以前从来没有老师送他回家,也从来没有老师对他那么和蔼。 这次的经历让我感觉教育公正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我们有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就一定可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一些重要观点梳理

《公正》中一些重要观点梳理 【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完全并仅仅依赖于我们实际的欲望 一、对功利主义的反驳梳理 ·忽视个体权利 ·将所有道德上的善都转变为通用价值货币(政策在事实上都有含蓄的定价?) (功利主义将我们在给人类生命设定货币价格时表现出的退缩倾向看作是一种我们应该克服的冲动,是一种妨碍清醒思考和理性社会选择的非理性禁忌) ·严刑逼供与功利主义:恐怖主义者本身应受到惩罚这一考量,是非功利主义的的 二、密尔的功利主义与自由 ·一个人要对社会负责的唯一一种行为,就是会影响到他人的行为 ·反对:个人道德权利并非必须?不承认侵犯某人的权利就是对这一个体施加了某种错误?·密尔的不自洽之处:行为和结果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品格也同样重要。 关于高级快乐的论述:欲求事实上不再是唯一标准,而是关乎人类尊严的理想(运用我们最高级的能力,并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与康德有关的】 一、权利与义务的来源 ·自由主义:人拥有自身 ·康德:人是理性的存在,值得拥有尊严和尊重(我们并不拥有自身,也不任由自己支配)义务的动机vs 倾向的动机自律vs 他律绝对命令vs 假言命令 出于同情而做好事缺乏道德价值

二、绝对律令 ·康德的普遍化检验:我即将做出的行为是否将我的利益和特殊情况置于他人的之上 ·尊重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与对象无关。尊重毫无差别的理性能力(因而公正要求支持所有人的人权) ·当我们遵守绝对律令时,是在遵守一项自己所选择的法则,因此有自由;而这项法则又是普遍法则,因此有道德 ·反对善意的谎言:基于结果主义的理由而使道德法则有了例外 ·康德与公正:“假想”(非经验的)集体同意的行为 【与罗尔斯有关的】 (个人认为实质:对康德道德观中关于社会公正部分的补充,二者一脉相承) 一、关于普遍的契约 ·实际的合同并非自足的道德工具,但只要实现了意志自由和互惠,就具有道德分量。同意为道德约束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自由至上主义/精英统治制度(平等的教育机会)最明显的不公正:允许分配的份额受到这些在道德上看来非常任意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四种分配公正理论 1. 封建制度或种姓制度:基于出生的固定等级制 2. 自由至上主义:拥有形式上的机会均等的自由市场 3. 精英统治制度:拥有公平机会均等的自由市场 4. 平等主义:罗尔斯的差异原则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讲稿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讲稿 ###读书分享会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很有幸参加这次读书分享会,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这是一本以哲学理论为基础,讲述什么是公平,该如何做才能叫正义的书籍。 这本书的前身是哈佛大学的一门课程,图片左侧这位就是这门课程的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书籍是根据讲义改写出来的。 关于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他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是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和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当代西方社群主义,也就是相当于研究怎么让美国的社会更加和谐。 关于《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这门课程,它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超过14000名学生修读,并创下哈佛单学期1115名学生选修记录,课程的目的是想要引导听众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平、正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桑德尔教授在12课时的讲授中,没有一味的讲理论,二是讲故事,提问题,然后在和学生的讨论中引出他想要讲的理论。课程中出现了很多西方哲学史上的牛人,比如亚里士多德、边沁、密尔、洛克、康德。课程中讨论的话题也是当代的一些热点话题,比如强制兵役制是否合理,高税收与高福利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同性婚姻、代孕母亲这些与传统道德相违背的情况从法

律的角度上看又是否可以是合法的。 在课程的第一讲中,桑德尔教授一上来就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以60km\小时的速度在轨道上飞驰。你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名工人在施工,而你无法令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此时你极度绝望,因为你深知如果电车撞向那五名工人,他们会全部死亡。就在极为无助之时,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还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那里施工,而你的方向盘并没有坏,只要你想,就可以把电车转到侧轨上去,牺牲一个人而挽救五个人,你会怎么做?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吗? 桑德尔教授要求所有人都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在课堂上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我也想模仿桑德尔教授的方式在现场做一个调查。 。。。 我们再回到课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的去撞向那1个人,虽然每个人的理由都不尽相同。 紧接着,桑德尔教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中,你不是电车司机了,也没有侧轨了,你变成了一个站在桥上的旁观者,电车将要呼啸而过从你脚下驶向远方轨道上那五个人,你很像帮忙却爱莫能助,这个时候,你发现身旁站着一个胖子,你可以选择推他一把,他就会摔下桥,正好摔在轨道上挡住电车,他必死无疑,但是可以拯救五个人的生命。这时你会选择怎么做?还是牺牲一个人去救那五个人吗? 选择推下胖子的可以举一下手,选择眼睁睁看着那五个人被撞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观后感 —— 这门课的目的是唤醒无尽的求知和推理,看看它将我们带向何方。MS 教授的《公正如何做是好的》,通过案例的方式引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颠覆了我们的即成观念,仿佛过去熟悉的事物一下子变得陌生,原来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 通过《杀人的道德侧面》引出道德推理背后的观点,包括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和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将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即我们的行为对外界产生的影响。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最有力的支撑即边沁的功利主义说(“最大幸福理论(成本效益理论)),: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的行为的动机和手段,仅考虑一个人的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而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则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而无论所造成的结果是怎样的。代表人物康德。 在《给生命一个标签》和《如何衡量快乐》中,MS教授提到了反对功利主义的两个观点:一是功利主义是否充分尊重了个体权利或少数群体的权利;二是能否将所有的价值转化成一个统一的价值尺度来度量。基于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在《自由选择》和《我属于谁?》中自由主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基于“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反对家长式立法,道德立法以及税法。而在《这片土地是我的土地》和《满合法年龄的成年人》中,洛克作为自由主义的修正者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任何政治体制

建立之前,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然而,一旦我们同意进入社会,就同意了受法律制度约束。 通过《考虑你的动机》《道德的最高准则》以及《雇枪》,揭示了道德价值来源于出于义务的动机以及政治义务的源泉。康德认为:赋予行为其道德价值的是动机,而且只有一种动机可以将道德价值加诸于行为,这就是出于义务的动机,只有出于义务的动机,而非基于偏好的动机,才是通往高尚品德的途径,只有在我基于义务而行动时,只有在我抗拒因偏好或自利之类的动机而行动时,甚至我也不因同情或者利他主义而行动时,只有这样,我的行为才是自由的;只有这样,我的行为才是自主的:只有这样,我的意志才不会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康德的道德理论,严格到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情况,他认为如果说谎,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也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 但是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陷入了“唯意志论”。‘唯意志论’的一个吸引人的观点是普遍意愿,即不带偏见,不带歧视,把“人”当做“人”看待。相比我们作为人本身的普遍义务,成员义务是次要的。但是如果忠诚必须永远优先于其他特定的义务,那么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区别就理应不存在了,这种对朋友利益的特殊关照将成为一种偏见。这种观点将会把我们引向一个怎样的道德构想?孟德斯鸠对此进行了揭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会帮助最疏远的陌生人,就想帮助他的朋友一样,那么如果人们是完全高尚的,他们就不会有朋友”,“不过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社会,人们是如此的有道德,以至于他们没有朋友,而只是剩下对所有人都友好的倾

《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看得见的正义”这一说法来自一著名的格言:“正义不仅要被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but also seen to be done!)正义有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之分,可看得见的正义就是指程序正义。英美法中有“正当法律程序”(dueproces soflaw)之说,dueprocess在普通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往往是保障人们权利的最后一道重要屏障!美国中很多脍炙人口的答案都涉及dueprocess,就连我们蔡老师推荐的《法庭风暴》也有涉及的——难民在遣返前有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还有比如“米兰达案”的沉默权,“布朗诉拖皮卡教育管理委员会”一案的种族隔离是不平等的,“西尔维斯特?蓝博公司诉合众国”的毒树之果理论,“本顿诉马里兰州”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吉迪恩诉温赖特”的辩护权;最后是法学院人人皆知的O.J辛普森案……等等。 正当程序的概念普遍被认为起源于英国《大宪章》:“非经正当法律程序,国王不得征税、剥夺人民自由、生命、财产等权利。”后来,在美国宪法第四、十四修正案(权利法案)得到了发展:“除非各州依据法律规定的正当程序,否则不能剥夺任何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

正义为什么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呢?首先正义的概念是模糊的。正义毋庸说是法律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什么是正义?自古以来,人类对于正义的理解和认识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从来就没有一个恒定的解释,谁也没有想对它下一个经年流传的标准、或者精确的定义。博登海默说:“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的脸,变化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读书笔记.具有不同面貌。”如:杀人偿命历来被看作普世正义,但在现代社会废除死刑则正成为法治潮流。在中国,这种历史根基甚深的正义观也正在动摇。再如安乐死,则更是当代社会人们无法简单断定为正义还是非正义的焦点法律问题。 再之,实体法的规定在不同的案件中,不同的环境下,不同法官的解释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法律总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追求正义的人们要求得到公平、公正的结果。那怎样才能公平呢?毋庸说,仅靠实体正义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实体正义往往本身就不确定。所以,人们就要求有一套确定的程序规则来约束权力的滥用,保护正当权利!法官的回避重要的不是该法官会偏私,枉法裁判,而是为了不给当事人怀疑结果的公正性的可能。 中国历来“重实体、轻程序”。中国的问题真的就在“轻程序”吗?不见得。“轻程序”只是表面的东西而已。看看我们的行政机关,审批、注册、登记等一大堆繁琐复杂的程序搞得老百姓是喊爹哭娘的。行政机关的“重程序”同样是表面的东西。其实两者的本质是“重权力,轻权利!”司法机关无视当事人的辩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一课

This is a course about justice and we begin with a story. Suppose you're the driver of a trolley car, and your trolley car is hurtling down the track at 60 miles an hour. And at the end of the track, you notice five workers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 try to stop but you can't, your brakes don't work. You feel desperate becauseyou know that if you crash into thesefive workers, they will all die. Let's assume you know that for sure. And so you feel helpless until you notice that there is, off to the right, a side track and at the end of that track, there is one worker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r steering wheel works, so you can turn the trolley car, if you want to, onto the side track killing the one but sparing the five. Here's our first question: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What would you do? Let's take a poll. How many would turn the trolley car onto the side track? Raise your hands. How many wouldn't? How many would go straight ahead?Keep your hands up those of you who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A handful of people would, the vast majority would turn. Let's hear first, now we need to begi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you think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Let's begin with those in the majority who would turn to go onto the side track. Why would you do it? What would be your reason? Who's willing to volunteer a reason? Go ahead. Stand up. Because it ca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people when you can only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It would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if you could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That's a good reason. Who else? Does everybody agree with that reason?Go ahead. Well I was thinking

正义论读书笔记

《正义论》读书笔记 《正义论》一书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的出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等多个领域中造成了巨大的反响。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有兴奋之处,也有焦虑的地方。总体来说,这本书很多深刻而新颖的观点确实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但同时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可以用抽象、晦涩来形容。读完这本书,很多出现次数较多的词语如正义、公平、原始状态、无知之幕、反思平衡、功利主义、直觉主义、契约论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对整本书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并不能通通把握,此文仅仅是就我觉得对我启发最大的观点稍作介绍。 公平与正义,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杆,在当代世界,正义依然是人们争论的中心,尤其是在社会发展迅速、矛盾突出和社会大幅度变革的时代,当公众视线里充斥着摔婴案这样触目惊心的事件,我们该如何定义公平正义?人们一直在谈论“正义”这个话题,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还从来没有彻底的实现过正义。在这个充满了不正义的世界里,正义实际上一直是以一种审美的形式而存在的。这种审美不仅映衬了人类的苦难现实,更昭示了人类不屈的理想和坚韧的意志。该书从一开始就提出正义的重要性——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可能逾越”。罗尔斯认为正义首先关注的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只有实现社会制度的正义,才能实现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正义状态。中国的社会体制即社会管理体制,是以明确的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职能,清晰的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财权责任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解决社会纠纷的一组机制与制度。“在某些制度中,当对基本权利和义务对的分配没有在个人之间作出任何任意的区分时,当规范使各种对社会生活利益的冲突要求之间有一恰当的平衡时,这些制度就是正义的”。显然,如果在政府解决社会纠纷时不能坚持公平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不用提正义了,这就是罗尔斯在文章中提到的“正义即公平”理论。不过虽然说中国一直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但我不得不说不公平是大多数的人能感受到的,而这大部分的人正是这个社会的主体。 一、原始初态——无知之幕 “无知之幕”的创设和“原处状态”的假定构成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基石,但是,这两个假设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逻辑矛盾,更进一步说,这两个假设从逻辑上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原始状态的观念旨在建立一种公平的程序,以使任何被同意的原则都将是正义的,其目的在于用纯粹程序正义的概念作为理论的一个基础。而罗尔斯正是基于这两个重要的假设来构建自己的正义理论的。很多社会学家都已经指出,每个人的观念中都无可避免地包含着偏见和利己倾向,因此,在一个社会群体中,要求人们对正义的标准达成一致共识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人们对于正义的标准达不成共识,那么一切在争议的名义上进行的所谓制度设计都可以理解为一部分人的偏见和特权。对于偏见和特权,人们显然没有自然法上的服从义务,因此人们在现实中的服从必然归因于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压迫。所以我斗胆把它庸俗成一句话: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比如,一个站在“无知之幕”后面的人,既可能是比尔·盖茨,也可能是一个非洲饥民。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杀光富人瓜分他的财产,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就是比尔·盖茨,恐怕你会后悔得一头撞死。 “原始初态”是罗尔斯指出的一种用来“达到某种确定的正义观的纯粹假设状态”,它“相应于传统的社会契约理论中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纯粹自然的假定状态中,人民受“无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全五课:英文字幕

THE MORAL SIDE OF MURDER This is a course about justice and we begin with a story. Suppose you're the driver of a trolley car, and your trolley car is hurtling down the track at 60 miles an hour. And at the end of the track you notice five workers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 try to stop but you can't, your brakes don't work. You feel desperate because you know that if you crash into these five workers, they will all die. Let's assume you know that for sure. And so you feel helpless until you notice that there is, off to the right, a side track and at the end of that track, there is one worker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r steering wheel works, so you can turn the trolley car, if you want to, onto the side track killing the one but sparing the five. Here's our first question: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What would you do? Let's take a poll. How many would turn the trolley car onto the side track? Raise your hands. How many wouldn't? How many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Keep your hands up those of you who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A handful of people would, the vast majority would turn. Let's hear first, now we need to begi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you think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Let's begin with those in the majority who would turn to go onto the side track. Why would you do it? What would be your reason? Who's willing to volunteer a reason? Go ahead. Stand up. Because it ca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people when you can only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It would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if you could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That's a good reason. That's a good reason. Who else? Does everybody agree with that reason? Go ahead. Well I was thinking it's the same reason on 9/11 with regard to the people who flew the plane into the Pennsylvania field as heroes because they chose to kill the people on the plane and not kill more people in big buildings. So the principle there was the same on 9/11. It's a tragic circumstance but better to kill one so that five can live, is that the reason most of you had, those of you

正义论读书笔记范本

正义论读书笔记范本 罗尔斯正义论读书笔记(各方总结+自己见解) 《正义论》读书笔记 一、背景介绍 作者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正义论》一书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调理一贯的体系——即一种继 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政治理论。 二、主要内容 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罗尔斯认为:人们的不同生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然而这种不平等是个人无法选择的。因此,这些最初的不平等就成为正义原则的最初应用对象。为此,罗尔斯通过进一步的概括以洛克、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契约论,使之上升到更高的抽象水平而提出了他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在此,契约的目的是为了确立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公认的根本道德准则(正义准则)。 罗尔斯的正义论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理想部分,确立了那些在有利的环境下组织一个良好的社会的原则,即那些处理人类

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自然限制和偶然因素的原则;第二部分即非理想部分,主要由解决现实中的不正义问题的原则构成。 罗尔斯的逻辑线索 单个的人力量是弱小的,而结成一个合作体系则又有可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利益。合作增益效应。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一个因合作而构成的社会体系会不利于维护其成员的利益,甚至出现合作损益效应,所以一个社会合作体系并非必然会产生好的效果。显然,只有能够平等的维护每个人的利益的契约才能够为人们所共同认同。因为合作体系是人们自愿结成的,并不存在强制关系,这之中的每个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一种损害某些人达到其目的的契约不会得到一致的认同。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原初状态对这个逻辑本身并无实质性的意义,只是起到了一个加强这个逻辑的作用。 罗尔斯对正义的理解 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主题就是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罗尔斯把既存的主导西方社会的正义理论分为两大类: (一)功利主义的正义观。罗尔斯将其概述为:如果社会主要体制的安排获得了社会全体成员总满足的最大净差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因而也是正义的社会。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谋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功利主义思考问题的思路是:每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时都会根据自己的所得来衡量自己的所失,社会的

《正义论》读书笔记

《正义论》读书笔记 一 约翰?罗尔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1921年生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在该校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任教,现任哈佛大学教授。自1951年发表《用于伦理学的一种决定程序的纲要》之后,他专注于社会正义问题,潜心构筑一种理想性质的正义理论,陆续发表了《作为公平的正义》、《宪法的自由和正义的观念》、《正义感》、《非暴力反抗的辩护》、《分配的正义》、《分配的正义:一些补充》等文。《正义论》是罗尔斯集这些论文之精粹并经过重新思考而形成的一部完整而一贯的理论著作,它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条理一贯的体系,以试图代替现行的功利主义的正义理论。 罗尔斯编撰《正义论》的那些年间,正是美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和冲突接踵而至,此起彼伏。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种族歧视、民权运动、女权运动、贫困问题、抵制越战浪潮、学生造反的接连发生,引起人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反思。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代的罗尔斯把走出困境的希望寄托于正义观念的澄清,他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用正义即公平的观念来取代功利主义的正义观念,从而推动社会变化,因而他将注意力集中在民权和贫困两大问题上。在《正义论》中,罗尔斯就平等自由、公正机会、分配份额、差别原则等问题,以一种虚拟或抽象的方式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或希望。照罗尔斯和说法,他的理论是理想性质的,不涉及任何现实的制度和政策的“乌托邦理论”,但是在他的著作中体现着一种高度的虚拟性和强烈的现实性的结合,因而受到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二次大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二 正义观念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体制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罗尔斯把正义观的规定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罗尔斯认为,人们的不同生活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人们出生一时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然而这种不平等却是个人无法自我选择的。正义原则就是要通过调节主要的社会制度,从全社会的角度处理这种起点不公平,尽量排除社会历史和自认方面的偶然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 《正义论》一书共分3编,第一编“理论”讨论对正义的界定、历史发展、作用、内涵以及原始状态等观点;第二编“体制”分析如何用第一编确定的正义原则来剖析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生活,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较为详尽地反映出罗尔斯高度思辨的正义观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他提出的解决西方社会矛盾、冲突、民瘼的方策;第三编“目的”探讨伦理和道德领域中的课题,涉及善、自尊、美德、正义感、道德感情、自律等一系列课题,通过道德心理学和正义感形成的问题,论述大众接受正义原则的义的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即罗尔斯所讲的“正义即公平的相对稳定性”。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一言以蔽之,可称作正义即公平的理论。他把既存的主导西方社会的正义理论分为两大类:(一)功利主义的正义观。罗尔斯将其概述为:如果社会主要体制的安排获得了社会全体成员总满足的最大净差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因而也是正义的社会2。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谋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每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时都会根据自己的所得来衡量自己的所失,社会的幸福由个人的幸福构成,个人的原则是尽量扩大自己的福利,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的原则则是尽量扩大群体的福利,最大 1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第1节.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

8篇读书笔记

8篇读书笔记 【篇一:8篇读书笔记】 阅读成长护照日期: 4月6日(星期四)喜爱的原因:作者用 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了他童年时社会的黑暗,但是幸好有他的奶奶 一直做他的精神支柱,他既讽刺了社会的黑暗,又体现了当时社会 对儿童的影响。篇二:小学教师读书笔 记8篇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8篇 一、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 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 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 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 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 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 多的爱。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 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 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 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 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 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 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 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 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 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 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 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 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 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 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 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 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

《公正:该如何是好》观后感

《公正:该如何是好》观后感 最近胡老师给我们放了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法学系列课程《公正:该如何是好》的视频,不得不说,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桑德尔教授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假设或真实案例的描述,置学生于两难困境中,然后要他们做出决定:“该如何是好?”他鼓励学生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激发了生动并幽默的课堂辩论。之后,教授围绕伦理问题展开,然后深层次的揭示了道德推论的本质。 课程以一个生动的例子开头。“设想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行驶,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五位工人正在施工,但由于刹车不灵你无法让车停止。而在轨道尽头有一条分叉,在那条分叉路上只有一名工人。这时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分叉,撞上一位工人却救了另外五位、这时你将怎么做?”和大多数在课上的哈佛学子一样,刚开始我会选择撞向那一位工人。因为我觉得我已别无选择,而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牺牲少数而拯救多数是最明确并且是最好的选择。从效率方面来说,五位工人的价值显然要高于一位工人。从公平的角度,我也没有理由在可以选择只牺牲一个人的情况下牺牲五个人。当然,如果那位工人的身份特殊,我可能会有其他想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主要是从价值方面加以考虑。 这个问题之后,桑德尔教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这时你只是旁观者,电车轨道尽头有五名工人,刹车照旧不灵。你可以选择将桥上一个很胖的人推下而挡住电车,从而解救那五名工人,那么,你会怎么做?”与上题不同,这次依然是一对五,而我不会选择将他推下桥。原因在于,我认为他与这起事故并没有直接关联,这有别与那分岔路上的工人。桥上的胖子并不在电车运行的轨道上,他有理由置身事外,而如果将他推下,事故的性质将变为谋杀案。我相信没有人愿意为了救人而杀人,因为救人只在道德范畴,而杀人则难逃法律追究。正如教授的总结一样,“即使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杀害无辜的人是不对的。” 之后教授又由此引出以急救为情景的例子加以比较,学生的回答十分有趣,这第一节课即让我印象深刻。 第二节课,桑德尔教授介绍了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案件引发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如果他们在征得小男孩parker的同意之后将其杀死,那么他们在法律上将可以逃脱责罚。但是如果要符合道德原则,我认为他们不应该杀害小男孩,而应该共同面对自然死亡,如果在自然条件下有人先死亡,存活的人为求生而食用其血肉将被允许。或者,其中有人先提出愿意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这两种情况是我所能接受的。或许许多人觉得吃人很残忍,可是我们在强调万物平等,人也是动物的同时,却在吃着其它的动物,你就不觉得残忍吗?之所以我们不吃人士因为有别的食物可以代替。可是他们在哪么恶劣的条件下,要么牺牲一人,要么全部死亡,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通过观看桑德尔教授的教学视频,我感觉他的课堂很幽默,很有趣,同时还可以思考很多,学到很多,教授的教学风格很喜欢,谢谢胡老师!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一些重要观点梳理说课材料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一些重要观点 梳理

《公正》中一些重要观点梳理 【关于功利主义】道德完全并仅仅依赖于我们实际的欲望 一、对功利主义的反驳梳理 ·忽视个体权利 ·将所有道德上的善都转变为通用价值货币(政策在事实上都有含蓄的定价?) (功利主义将我们在给人类生命设定货币价格时表现出的退缩倾向看作是一种我们应该克服的冲动,是一种妨碍清醒思考和理性社会选择的非理性禁忌) ·严刑逼供与功利主义:恐怖主义者本身应受到惩罚这一考量,是非功利主义的的 二、密尔的功利主义与自由 ·一个人要对社会负责的唯一一种行为,就是会影响到他人的行为 ·反对:个人道德权利并非必须?不承认侵犯某人的权利就是对这一个体施加了某种错误?·密尔的不自洽之处:行为和结果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品格也同样重要。 关于高级快乐的论述:欲求事实上不再是唯一标准,而是关乎人类尊严的理想(运用我们最高级的能力,并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与康德有关的】 一、权利与义务的来源 ·自由主义:人拥有自身 ·康德:人是理性的存在,值得拥有尊严和尊重(我们并不拥有自身,也不任由自己支配)义务的动机 vs 倾向的动机自律 vs 他律绝对命令 vs 假言命令 出于同情而做好事缺乏道德价值 二、绝对律令 ·康德的普遍化检验:我即将做出的行为是否将我的利益和特殊情况置于他人的之上 ·尊重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与对象无关。尊重毫无差别的理性能力(因而公正要求支持所有人的人权) ·当我们遵守绝对律令时,是在遵守一项自己所选择的法则,因此有自由;而这项法则又是普遍法则,因此有道德 ·反对善意的谎言:基于结果主义的理由而使道德法则有了例外 ·康德与公正:“假想”(非经验的)集体同意的行为

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笔记

Professor: Michael sandel Class 1: the moral side of murder First question: 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Kill one instead of five? Backgrounds: Suppose that you are a trolley(电车)driver, your breaks don’t work, you still could control the steering wheel, and there are two tracks in front of you One opinion: go straight Second one: turn around to the track where only one people standing Principle: better to save five lives even if it means to sacrificing one 第一种观点:转弯牺牲一个人的做法和极权主义和种族主义 (genocide and totalitarianism)的出发点一致 第二种观点:你不能做出杀死五个人而放弃牺牲一个人就能救五人性命的选择。(多数选择) 场景转换:你变成了一个onlooker(旁观者)在桥上看着轨道,身边有一个胖子探出身子再看,你会把他推下桥从而救五个人的命吗? 不会(多数选择):推人是主观行动而且是你可控制的行为,而电车的情况你无法控制 Moral principle: 1 what you should do depends on the consequences that will

正义论读书笔记

正义论读书笔记 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5】 正义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6】 正义即是应用于社会制度时的正当。【10】 无知之幕的假设就是为了达到一种全体一致的契约。【12】 三 道德的发展过程:权威的道德——社团的道德——原则的道德。【18】 四 契约论一般以自然法的某些概念为基础,所谓自然法,实际是一种运用理 性去发现的、有关人类权利和社会正义,被认为是高于“实在法”的普遍适用 的一套价值体系。契约论的主要特征主要在于它的理性主义和对道德或说正义 的强调。【21】 序言 我一直试图做的就是进一步概括洛克、卢梭和康德所代表的传统的社会契约理论,使之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抽象水平。【2】 第一篇理论 第一章作为公平的正义 1.正义的作用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 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可能逾越。【3】 作为人类活动的首要价值,真理和正义是决不妥协的。【4】 一种公开的正义观,正是它构成了一个组织良好的人类联合体的基本条件。【5】 在某些制度中,当对基本权利和义务对的分配没有在个人之间作出任何任 意的区分时,当规范使各种对社会生活利益的冲突要求之间有一恰当的平衡时,这些制度就是正义的。【5】 2.正义的主题 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使社会主要制度 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7】一个社会体系的正义,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义务,依赖于在 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7】 一种社会正义观将在一开始就被视作是为确定社会基本结构中的分配而提 供的一个标准。【9】 3.正义论的主要观念 适用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正是原初契约的目标。【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