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社会学最新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最新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最新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最新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最新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

一、民族社会学的定义:是研究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民族与社会关系协调发展机制的社会科学。具体来说,民族社会学主要是以社会学视野来探讨与民族相关联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同事也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或者是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来分析、研究当前的族群现象和族群关系。

二、民族社会学范式

范式:是由库恩首先提出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所谓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民族社会学的的范式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把民族看成一种客观的实体;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把民族看成是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人们主观认同相关的社会属性。

两种民族社会学范式的比较

范式类型对民族概念的

理解对民族边界的理

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的特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客观存在的社

会实体

客观的、稳定的民族历史、语

言、习俗、体质

特征

历史主义、进化

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主观认知的社

会范畴

主观的、相对的民族分层与流

经验主义

(1)概念的类型

1.实体性概念:对具体事物和人进行概括性表达,如民族人口

2.非实体性概念:对非具体现象的概括,如民族意识。

(2)概念的作用;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纳。

(3)变量:含有数值变动的量;有两大类:一是因变量,也叫依变量,是要解释的现象和过程;二是自变量,或叫独立变量,是自己独立发生变化的量,用来解释现象或过程的原因。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1.含义: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成因或影响因素,调查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2.步骤:识别和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

(二)田野调查法

1.含义:使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2.分类:

(1)参与观察: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场域或工作产所,参与谈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

(2)深度访谈:与调查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调查对象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其文化是的内在意义。

3.需注意的问题:

(1)主体取向:调查对象所倾向于的观念和态度。

(2)客体取向:研究者和局外人所倾向于认为的原因和动机。

4.民族志:是指详细、全面描述研究对象各方面形态和特征的田野报告。

(三)个案研究法

1.含义:只对单个的个人、机构或团体所进行的案例式研究方法。

2.分类:问卷访谈和个案访谈,或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3.步骤:确定访谈话题、设计访谈提纲提纲、建立联系、整理记录资料、分析和检验、撰写报告。

(四)历史比较法

1.资料来源:政府文献资料和民间历史资料。

a收集政府或者官方文献资料,最常见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相关档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

b民间历史资料的收集,通常要到当地去,想当地居民问询和查阅个人保留下来的村志、家谱、地契等有形的物质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访谈的方法,向当地居民收集一些历史记忆资料,如口述史资料

2.在历史比较法中,较为常用的分析资料的方法:类比分析法和理想类型分析法。

五、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隐私问题、忌讳问题、政治敏感问题

六、简述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关系?

民族文化融合和民族文化同化是两个不相同的文化趋同过程,起区别在于民族文化融合是自觉的、自愿的、和平的,而民族文化同化中则是被迫的,并往往伴随由压迫和暴力的行为

七、民族社区: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成员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或是以某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几个民族杂居的,具有某种互相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而强有力地联系在一起的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八、我国民族社区的划分:乡村民族社区,包括从事农耕、放牧、渔业、林业狩猎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和集镇等;城镇民族社区,包括民族地区的城市和城镇。

九、民族社会社会分层的含义:

是指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存在的以民族为基本分野的社会阶层的划分的现象

(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的社会分层。通过分析各地统计数据或或实地调查来加以研究;

(二)民族地区社会分层结构。在揭示分层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三)单一民族内部分层,分析在个体性和社会性两种情况下引起的社会不平等。

十、民族社会分层与社会整合(P87-P88)

十一、民族社会关系

(一)含义: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民族社会关系的内涵:在其内容类型上划分,是指不同实体形式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各种社会关系。

1.政治关系在民族社会关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因为它同民族国家的主权、领土、国民、立法和民族之间的政治上的平等权利、自治和民主等密切联系。

2.经济关系是民族社会关系的基础,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进行的各种交往就是以本民族的经济利益为轴心的。

3.民族文化社会关系指不同民族文化的文化交往、文化接受或文化拒斥、文化渗透或文化奴役等文化关系状态。

十二、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

(一)戈登1964年提出的变量体系(载自《美国人生活中的同化》)包括文化、社会交往、通婚、民族意识,民族偏见、民族歧视和权力分配。(重点P107)

(二)戈登1975年提出的衡量民族关系融合的变量模型:

1.合理民族同化程度的自变量有人的心理,互动过程以及包括人口因素、价值观在内的社会变量。

2.衡量民族同化程度的自变量有同化的类型,总体同化程度、族群冲突程度、以及各族群获得社会赏酬程度。

(三)同化理论:戈登将同化过程分为七个不同类型或阶段,指出同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认为族际通婚尤其是大规模的族际通婚,是同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四)三阶段理论(重点P209)

第一阶段:盎格鲁-撒克逊

第二阶段:熔炉主义

第三阶段:文化多元主义

十三、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区别(重点,P111)

民族国家的含义:通常指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

多民族国家的含义: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体组成的国家。多民族国家是不同民族相互交往而导致的政治上联合的产物是各民族发展不平衡、民族过程与国家过程不同步、大民族在当代国家格局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结果。

多民族国家奉行多元主义,强调民族与国家多元一体

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十四、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一)有一个凝聚的核心就是华夏组团和后来的汉族,汉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二)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三)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四)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

(五)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的统一体,又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

(六)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环境污染资源分配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

跨国人口迁移类型:智能型、劳工型、难民型

十五、民族分离主义(P123)

(一)冷战体制的结束引发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勃兴。

(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民族分离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外部势力的介入是民族分离主义势力扩张的现实因素。

(四)冷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根源。

(五)一些民族国家的分裂也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十六、民族生活方式的含义:广义指一定的生产方式或全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和总体特征。狭义指除了生产以外的人们的物质消费活动和由他人支配的闲暇时间活动的方式。

民族生活方式的类型,

(一)按生存资料获取方式分类:

1.采用小规模迷失的民族生活方式

2.小规模农业社会中民族的生活方式

3.畜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4.大规模社会中民族的生活方式。

(二)按文化区分类

1.梅森以地理区域为标准

2.威斯勒以文化特质为标准

3.英国和德国传播学派认为世界文明起源于有限的几个地区,之后向其他地方扩散

4.美国学者肯多尔选择语言和宗教作为区分标准将世界划分为六大区西方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印度文化区,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非洲文化区。

十七、民族经济生活方式

按照生产划分可分为农耕经济生活方式、畜牧经济生活方式、采集狩猎生活方式、渔业经济生活方式、工业经济生活方式、商业经济生活方式。

十八、民族饮食生活方式

(一)日常饮食生活方式:1.每日就餐次数2.就餐方式3.就餐礼仪4.饮食禁忌(二)节日饮食生活方式:1.每年饮食习俗2.纪念性节日饮食习俗3.宗教节日饮食习俗4.祭祀性节日饮食习俗5.其他类型节日饮食习俗

十九、民族礼俗生活方式

(一)呼唤生命的祈子礼俗:祈神求子、象征求子、方药求子

(二)孕育生命的孕子礼俗

(三)庆贺生命诞生的诞生礼

(四)跨入社会门槛的成年礼:易装、文身、饰齿等与身体相关的仪式、宴饮及馈赠、磨练体魄和意志的娱乐竞技方式

(五)家庭生活开端的婚礼:聘礼和嫁妆、结婚仪式、新人服饰、婚礼上的娱乐游戏活动

(六)人生终结时的葬礼:孝服、特殊的饮食习俗、对死者的特殊装扮、吊唁活动中的馈赠、丧礼上的宗教活动、丧葬方式

二十、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以下四个特点:

西重东轻;大杂居小聚居;多沿边境和跨国界分布;立体分布

二十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及民族教育

教育是一种社会设置,教育表征着社会现实,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看,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教育现象本身是社会现象的一种折射,教育的发展进程也表征着社会变迁的过程;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都是社会活动和社会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教育是传播知识和技能、传递文化价值观念的手段,是培养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作用是促成人的社会化。

受动者和施动者的含义

受动者是指所有受教育者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其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也是有关他

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行为模式。

施动者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强调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意义:

有助于加深对“教育表征着社会现实”和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密切关系的理解;可以改变一些人头脑中的片面的认识,即认为我国一些社会落后、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少数民族在过去是没有“教育”的。

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教育

从社会学的学科层面把握民族教育的内涵需考虑的五个方面:

第一、民族教育并不一定停留在学校教育的单一范围。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占有同等的重要性。

第二、民族教育不仅是一个内容宽泛的范畴,从各方面看它都是一个动态过程,静止不变的民族教育模式是不存在的。早期的民族教育主要强调民族属性,而现代的民族教育更为强调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和谐统一。

第三、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和社会运行的正常态相联系的。

第四、人们不断地追求民族教育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为求得社会运行机制的正常态。没有民族教育发展的前提和环境,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更不能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序性。

第五、民族教育的内涵中还必须体现出民族社会成员对现有社会制度安排的总体认同和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来的行为上的大体统一,这种认同和统一来自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民族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中的且主要是成年人自觉地、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社会生活实践,对未成年子女施以一定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

1.家庭教育的特点:直观性、随意性、广泛性

2.家庭教育的优点:家庭教育在开发智力、传递文化、掌握生活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教育是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民族社会习俗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引导未成年人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方面具有核心地位,它将抚育和教育相结合,注重通过在实践中积累生存的技能和经验。

3.家庭教育的缺点:家庭教育主体缺乏教育学知识的理论指导,不系统、不规范,前后的协调一致性等方面可能会有差别。

(二)学校教育是指正规的、系统化和制度化了的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中之重。1.学校教育的特点:a学校教育的系统性突出;b学校教育的组织化明显;c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色彩日渐强化。

(三)社会教育

1.广义的社会教育泛指一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智力、身心发展和形成与改变人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的社会教育指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体对其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对立统一的,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而社会教育是最具影响的教育方式,这三种教育形式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互相补充,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民族教育整体。

二十二、五大语系及其特点

1、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共使用82种语言

五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不同语系的语言特点

1.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①在语音上,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区别意义,声调和声母有一种互相适应的关系;②在语法上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虚词和词的次序表示各种语法关系;③表示事物或动作天然单位的单位词,又称量词(这是其他语系的语言中所没有的的),此外,还有一个前提是各语言间都有一定数量的同源词。

2.阿尔泰语系的特点:①这一语系的语言有很多多音节的词根,声调不区别意义,但有固定的重音,缺乏表天然单位的量词;②这个语系的语言在类型学分类法上属于粘着语类型,附加成分特别丰富,当需要表达几种语法意义时,一个词根上可以带上几个附加成分;③这个语系的语言在词的各种音节的元音搭配上存在一种元音和谐律,即一个词的几个元音在部位或唇形上保持一致。

3.南亚语系有些特点与汉藏语系相同,如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也有量词。

①但词序比较自由,动词语态有主动、使动的区别,一部分动词的主动态和使动态还用声母的清浊来表示;②这个语系的语言复辅音较多,佤语元音分松紧,布朗语和德昂语有声调,佤语的松紧元音与布朗语、德昂语的声调有一部分有对应关系。

4.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高山语也是没有声调的语言,有很多多音节词根,以使用附加成分为构词和词形变化的主要手段。

5.俄罗斯语和塔吉克语属于印欧语系。①我国俄罗斯族是19世纪后半叶从俄罗斯迁来的,其语言的基本特点与俄罗斯境内的俄语相同;②塔吉克语的主要特点是辅音的组合形式较丰富,但有固定重音,有词形变化和附加成分。

二十三、民族政策制定的过程

民族问题的确认、民族政策的规划、民族政策的合法化

二十四、民族工作与民族社会工作(自己认为很重要,个人看法)

1.民族工作就是民族工作部门或机构制定或执行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事务的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活动

2.民族社会工作可以界定为:政府和群众团体依据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对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面临困境的少数民族个人和群体所实施的一系列救助服务活动

3.民族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通之处:a两者的价值基础基本一致;b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救济、社区工作等内容在民族工作中都有重要体现,两者有重叠之处

区别:a民族工作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的特定部门,社会工作实施主体除政府部门之外,更重要的是民间的社会组织与团体;b民族工作关注少数民族群体性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强调民族群体间的平等与团结,力图加强民族间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沟通,而社会工作除关注群体外,更倾向于关注作为公民的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的个案工作直接面对的不适群体而是个人与家庭,重点在于心里与行为治疗

二十五、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

基本内容是:

1.各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

2.保障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

3.逐步消除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和繁荣

4.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分裂

活动

(二)民族行政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

(三)民族地区经济政策

财政优惠政策、减免税收政策、金融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

(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政策

社会改革政策、民族婚姻与人口政策、民族社会事业政策、扶贫政策

(五)民族文化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二十六、民族社会控制的内涵

民族社会控制的涵义

广义:指国家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对民族地区以及民族地区的成员(包括民族个体、民族群体及民族社会组织)的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指对民族社会中的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再教育的过程。(民族社会学研究中一般采用广义民族社会控制的概念。)

民族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

第一,从本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超个人性;

第二,从作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和互动性;

第三,从发挥作用的过程来看,它具有多向性和交叉性。

二十七、民族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民族社会的政治控制、民族社会的经济控制、民族社会的文化控制、民族社会的民族意识控制

西部大开发实施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可以使广大的民族成员切实地得到经济利益,得到实惠,这就使

得民族平等落到了实处,从而激发起各民族成员对国家的向心性,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有了根本保证;对于名族实体来说,通过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可使滋生名族问题的土壤越来越小,名族关系日益融洽;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国内名族见的问题解决了、名族关系和谐了,国家的团结统一、秩序安定、边防巩固才能实现。因此,西部大开发实际上也是当代中国的一场空前的反贫困战略,肩负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确保国家统一、边防巩固、社会稳定的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国家进行民族社会经济控制的重大战略措施和重要手段,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防固守的根本保证。

中国民族社会的文化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1.发展名族教育。

2.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社会的民族意识控制

(一)民族意识的内涵

民族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对自己归属某一人们共同体的意识,也就是族体自我;二是在与不同的民族的交往中,人们对本民族存在、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即社会的自我。

(二)对民族意识的控制

国家对民族意识的调控要做到两个方面:

第一,要把民族意识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之内。既然民族意识必将长期存在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控制在“适度”的情景中。民族意识控制过于严密,就会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严重错误,使社会产生积怨,表面上这样的社会会比较稳定,实际上会为以后的社会动荡埋下阴影;另一方面,民族意识控制过于松弛,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社会发展和进步就会停步不前。因此,对民族意识的控制关键要掌握好“适度”的原则。第二,在现阶段,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正确合理地引导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使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只有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很容易产生狭隘的民族意识,容易助长成狭隘的民族主义,从而对其他民族产生排斥甚至敌对心理。将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升华为中华民族意识,就要对各个民族成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中华民族国家观、历史观以及民族观的教育,将各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情感转化为对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只有这样,民族意识的巨大精神力量才能转化为繁荣整个民族的物质力量。此外,由于民族控制意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以一种能够对全社会进行系统干预的权力机构来主持,在现

阶段的民族社会,这个权力机构就是国家。除国家以外,任何一种社会势力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民族意识调控,但必须由国家总揽调控大权。而最有效最合理的控制是:达到国家调控与人民调控的高度统一状态,使国家对民族意识的调控变为各族人民的自我调控,使国家通过民族意识进行调控变为人民对民族社会的自觉调控。

二十八、民族宗教的功能

(一)伦理道德规范的功能

宗教习俗的伦理道德功能、宗教神话的伦理道德功能、宗教传承的伦理道德规范、宗教的集体主义伦理道德观、宗教祭祀活动的福利功能、宗教的伦理道德神

(二)生态保护的功能

(三)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四)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

二十九、原始宗教的变迁

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种基本形式

三十、民族地区社会问题

贫困问题

1.贫困:个人或群体(包括家庭地区和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无法获得

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维持其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的生存状态。

2.贫困的划分:从程度上可以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物质

贫困、精神贫困与文化贫困;从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与发展性型贫困;从持续时间、发生频率上可以划分为暂时性贫困与长期贫困

3.绝对贫困是一个客观的定义,它建立在维持生存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是以维持人的

生理最低需求为标准加以界定的。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态,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上的界定

生态环境问题

现状:既有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也有非工业因素引起的森林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性别不平等

1.含义:指当权利、声望和财产以性别而不是个人成就来做武断的分配产生的社会等级结构。性别歧视包括用不同性别来对待的偏见和歧视行为

2.少数民族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形式

教育、健康、就业和参政议政

4.解决途径

a在民族平等发展的基础上,重视男女平等的问题

b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民族地区宏观发展决策

c加强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探讨适合国情的民族妇女发展计划

毒品与吸毒

危害:危害个人身心、危害家庭、危害社会

三十一、民族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的含义

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

社会转型度和社会转型势(P300,重点,具体内容见书)

转型度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概念指标,可具体区分为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五个次级概念。转型势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社会或社区转型能力、转型趋势不平衡的概念工具。

北理工《社会学》在线作业1答案

北理工《社会学》在线作业-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在社会学的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是( )。 A.规范性功能 B.描述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正确答案:B 2.()是指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符号。 A.统计 B.社会指标 C.假设检验 D.变量 正确答案:B 3.()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A.主文化 B.亚文化 C.反文化 D.文化 正确答案:A 4.()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A.马克思 B.斯宾塞 C.韦伯 D.孔德 正确答案:D 5.()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A.主文化 B.亚文化 C.反文化 D.文化 正确答案:B

6.()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 A.抽样 B.总体 C.变量 D.概念 正确答案:D 7.互联网技术带动了()的出现,它发展是对传统日常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进行消解和重构的过程。 A.论坛 B.微博 C.网络虚拟社区 D.博客 正确答案:C 8.不属于社区构成要素的是()。 A.人口 B.区位 C.经济 D.政治 正确答案:D 9.()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他以那些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对其成员承担多种责任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的企事业组织。 A.单位组织 B.政府 C.企业 D.非政府组织 正确答案:A 10.()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A.文化 B.文明 C.社会规范 D.制度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全国2020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供参考)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注:题干后标注的页码为《社会学概论》官方指定教材2012年版的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C)。【P40】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A)。【P42】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D)。【P44】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B)。【P46】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A)。【P48】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D)。【P50】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P58】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D)。【P64】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C)。【P71】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A)。【P76】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P79】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A)。【P89】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真题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真题 (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总题数:30,分数:30.00)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沦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义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民族社会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 1、族群意识:是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 2、族群分层: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族群成员划分成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其主要研究族群中所有成员在族群地位中的分化和流动。 3、族群领袖:当群体之间为争取各种利益相互抗争时,每个族群都会涌现出一些领袖人物,他们力争使自己被本族群和社会其他群体接受和认同为本族利益的代表者。 4、天下格局:中国的中原王朝在处理与周边领国的关系时所采取的经略是建立一种以中原王朝为核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稳定、和睦相处的政治地理格局。 二、简答题、论述、填空、判断等 1、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的4个主要方面 答:(一)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族群关系演变的宏观理论(二)族群分层及其演变的宏观分析(三)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围观分析(四)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族群关系专题或个案的实证研究 2、族群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①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研究而不是族群历史的考证,主要关注社会中某个族群集团的现状以及它与别的族群集团间的互动关系。②研究对象侧重的是族群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各族群集团自身。③研究中注意个人与集团两个层面的结合。④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⑤社会学研究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地描述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力图解释族群关系方面种种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分析影响和制约族群关系的各类因素。⑥主义汲取、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⑦注重实证研究。⑧结合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⑨结合区域发展进行研究。⑩关注该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国内族群关系的发展趋势。 3、如何进行人们的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微观分析 答:①从各种文献中分析中国历代对“族类”群体划分的定义、思想和应用②调查社会中人们“民族”概念和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与演变③对长期生活在国外的华人、留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形成时期第二阶段:危机时期第三阶段:重建时期(课本P50、51) 5、没过族群关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答:第一阶段:“盎格鲁----撒克逊化”第二阶段:“熔炉”第三阶段:“文化多元主义” 6、自1988年春季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研究生开设了“民族社会学”课程,90年代“民族社会学”被列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招生的专业方向之一。就“民族社会学”这门课程而言,称其为“族群关系的社会学研究”或“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更为合适。 7、族群社会学关于族群、族群关系的理论 答:中国历史传统上处理族群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欧美各国关于族群关系的理论;苏联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课本P8、9) 8、梁启超是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学者:“国族”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孙中山先生1924年的《民族主义第一讲》,他把英文中的“nation”表述为“国族”,称“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称中国人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国族主义”。 9、英国社会学家史密斯认为“nation”(民族)是除了性别、空间和阶级之外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一类群体和身份认同。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既与一般社会学有共通之处,也有自己的传统特色。正是依托这些特色方法,民族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民族事象和民族发展,同时又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和运行。 第一节民族社会学方法论 一门学科立足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理论,即由一些核心的概念构成的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体系;二是学科的方法论,是指从概念到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和所使用的手段、技术。民族社会学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方法体系。 一、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民族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到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例如,如果就爱你吃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上就会倾向与结构主义流派,相信事物及其物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世界观信念是经验主义的,其理论可能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即认为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才是可信的。 逻辑方法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的基本规则。遵循逻辑规则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对科学研究活动有指导意义的逻辑原则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如分类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以及逻辑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等。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正确运用分类法、归纳法等逻辑规则,并按照逻辑规律来进行思考和推理,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但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原则的指导意义。例如,民族社会学中关于民族和民族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关于民族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论等,对于研究者来说,都需要参考和借鉴。 二、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民族社会学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交叉与糅合,因为它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其独立性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和专门化,即其关注的焦点是民族与社会,这既不是孤立的民族事象,也非孤立的社会,更不是两者的合成,而是民族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民族社会学的独特性突出地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之上,概括起来说,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从社会学的立场认识民族,又从民族的角度理解社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民族社会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关注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

2018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经典《社会学概论》作业1答案.doc

《社会学概论》作业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 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 的生活共同体。 2 社会学: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 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4 本能: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5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7 6 合作:是不同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统一目的而互相配合的相互合作方式。 7 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型,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8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二、简答: 1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答:(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2)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2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答:(1)需要是人的本性。 (2)人与动物、人性与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3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答:首先,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第二,态度的类似性。双方对待某些事情的相似的态度,更容易使双方走到一起。 第三,双方距离的远近。较近的距离更有利于双方的交往。 第四,交往频率。偶尔的交往不能建立起固定的关系,人际关系只有通过频繁的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4、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是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民族社会学导论论文

民族社会学导论 首先我强调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保证。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我们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而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则为建立和谐民族关系提出了内在的必然要求。 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主要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与民族交流障碍的关键。随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如今的经济腾飞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和谐的民族关系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要想缩小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基本国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国情,而且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中体现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作用。(一)物质文明范畴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比西部地区发达,从而可使东部地区较为优越的资源带到西部,从而满足西部地区资源的

短缺。同时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去帮助他们。 自己的认知:通过自己的劳动,能让他们发展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为解决民族地区目前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提供一份帮助,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为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文明建设范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坚持是前提,完善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坚持和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这既包括制度本身的完善问题,也包括制度实践的成效问题。 自己的体会: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的改善,我国民族之间的问题才能有效的解决,使我国这个多元化的国家才能更加的团结,让世界各国对我国刮目相看。 (三)精神文明范畴 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而言,要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教育我国各族人民和后代,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把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自己的感受:通过教育使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并且最好通过各种互动的节目来增进彼此之间的距离,把不同的民族装进自己的心中,与自己的血液融合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 名词解释 ] 0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02)社 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03)城 市 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丌断增加,城市规模丌断扩大的过程;一般来说,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 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04)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斱式等斱面发生的相互反对的情冴。 05)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劢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理论派别,主要研究人们 相互作用发生的斱式、机制和规待。 06)社会实在论: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超越个人,幵对个人有强制性。 07)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迚而排斥和否定其他 民族文化的现象。 08)继续社会化:是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 的过程。 09) “镜中我” :人们都是通过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在社会互劢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 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 10)社会分层:是指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11)文化丛: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逡辑迚行整吅的产物。
[ 简述社会化的实斲机构(戒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 举例简述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冲突 ] 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多种角色,而丏其中的两种戒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徃发生矛盾、难以协调, 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现实生活中角色冲突是经常发生的,如:职业女性难以关爱 年幼的儿女,一个干部在秉公办亊和朋友求情中左右为难,男人因妻子不母亲的冲突被夹在中间等等。角色冲突反 应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
[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3)满足人的多斱面的需要。 4)有劣于维护社会秩序。 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 5)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抑制个人发展。 6)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不社会发展的要求丌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
[ 试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的含义、类型及其功能 ] 含 义: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戒收养关系组吅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通常情冴下,又体现
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类 型: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夫妻家庭:只有夫妻两人单过,子女戒老人缺损戒因为某种原因丌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主干(直系)家庭:三代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但最小的一代上面的那一带的一对夫妻必须健全的家 庭。 联合家庭:同一代中有两对夫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隔代家庭:祖孙两代共同生活,但中间一代因为某种原因缺损戒丌在的家庭。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 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 孙中山 写下了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 撰写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 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 次提出 “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在1891年。 4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 6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 _________ 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 器官而做事 ,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社会需要是人们的 —社会关系 _________ 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一需要层次论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 11 ?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 关键环节。 12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 的活动。 13 ? 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 _ _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 二、单项选择题 1 ?“社会” 一词源于( A A.中国 B 第一信号系统 、 第二信号系统 。 德国 )。 ?美国 C ?英国 D . 2. 文化是指(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 “工作安定”属于(B 丿需^<。 A.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 自尊的 4. “镜中自我”是(B )提出来的。 A.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 托马斯 5?—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 叫做(B )。 康有为 在青年时代就 —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

西方社会学思想总结

19世纪中期: 1、孔德 ( Auguste Comte,1798-1857年) 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年),《实证主义手册》(1851年),《实证政治体系》(四卷,1851-1854年),《主观的综合》(1856年) 思想背景:18世纪末进步哲学特别是杜尔哥与孔多塞的思想;自由主义思想特别是亚当.斯密和萨伊等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的观点;圣西门、康德、笛卡儿、孟德斯鸠、休谟的思想;孔狄亚克和“观念学派”以及牛顿自然科学的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重整社会秩序的希望在于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人道教,这是社会学的任务。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三个阶段。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方法。 2、马克思 (Karl Marx,1818-1883年) 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资本论》(三卷,1867,1885,1894年) 思想背景:德国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法国的传统社会主义特别是圣西门派的思想;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莱布尼茨的发展思想和康德的冲突中心论;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等著作;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类学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社会一切关系和形态变化的基础;阶级利益和斗争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历史既是人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人类日益异化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是经济异化的典型形式和高级阶段;法律、政治、宗教等上层建筑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还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思想的根源在于倡导者的生活条件和历史环境。历史进化论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过四种生产方式: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每一种方式都是它先前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对抗的产物,人类社会的最后阶段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后建立的共产主义。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和秘密,提出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是人的劳动。 3、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 代表作:《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1842年),《社会静力学》(1850年),《进化的假说》(1852年),《心理学原则》(1855年),《第一项原则》(1862年), 《生物学原理》(1867年),《社会学研究》(1873年)

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

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马雪峰 秋季学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马雪峰(云南大学公告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总学时:18周,2学时/周,总共36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二、课程要求与考试 1、本课程为研究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应文献,课堂上做阅读汇报并 参与讨论。 2、考试与成绩评定: (1)平时课堂讨论:30% (1)课堂阅读汇报:30% (2)期末报告:40% 三、授课方式 教学: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每一堂课之教学,均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两部分。 阅读: 教师所要讲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附有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

成对指定材料的阅读。每位选课的同学皆须完成一份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做一次阅读汇报(20分钟) 讨论: 课堂讨论时,所有听课的学生会被分成几个小组,就本次内容分别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个同学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问题。然后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讨论晚近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包括晚近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范式”(Minzu paradigm)、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学界的“同化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权力—冲突理论、近些年兴起的“构建论”、以及学者们对构建论的反思。本课程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将结合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进行。通过对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的介绍和文本阅读,本课程力图为学生勾勒一幅民族社会学有关中国研究的大概脉络,以利于其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程主要内容 一、几个关键概念:民族(Nation)、民族主义(nationalism)、族群(ethnic group)、族群性(ethnicity)、国家(nation, state, country)等。 二、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三、同化范式 四、权力-冲突范式 五、构建论 六、对构建论的反思 七、当代中国的人群划分

《社会学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社会学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3、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4、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二、填空题 1、孔德 2、群学肄言 3、哲学基础 4、普遍的社会现象 5、社会性 6、1943 7、情景主义 8、情感性 9、相互发展10、条件反射学说 三、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A 7.B 8.B 9.B 10.D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著作是对社会的解释,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二个论点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 (3)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三个论点是: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别领域。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 (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社会交往的意义:①人类离不开交往。②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可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③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④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①传授生活技能。②教导社会规范。③指点生活目标④提供角色人选 五、论述题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受以下条件的限制: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

社会学概论(专)网络形考作业(最全)

社会学概论网络形考作业 第一章:绪论 判断题: 1. 社会学是指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孔德在《社会学的想象》一书中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概念。(×) 3. 韦伯并提出要建立社会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4.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5.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第一个社会学专业学会和期刊,都是出现在美国。(√) 单选: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 2、“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 C )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3、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语言B、思维C、劳动D、直立行走 5、“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年)。 A、严复 B、章太炎 C、梁启超 D、孙本文 6、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C ) A、涂尔干 B、韦伯 C、孔德 D、斯宾塞 8、严复将斯宾塞的( C )译作〈〈群学肄言〉〉。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学研究 D、社会学大纲 多选:

1.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基本观点包括哪些内容?( ABCD ) A. 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 B. 社会是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C.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劳动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标志 2. 关于社会学的基本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B.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C.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 D.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单一性 第二章:社会需要 判断: 1. 马斯洛首先在他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2.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3. 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4. 马斯洛认为,高级的需要比低级的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单选: 1.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B.莱格C. 米德D. 马斯洛 2.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处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哪一种( D ) A.自尊的需要 B.求知的需要 C.美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多选: 1. 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社会需要可以分为( ABC ) A.物质需要 B.精神需要 C.规范需要 D.生理需要 2.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说法正确的有( ABCD )

民族社会学最新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最新复习纲要

民族社会学 一、民族社会学的定义:是研究多民族社会良性运行和民族与社会关系协调发展机制的社会科学。具体来说,民族社会学主要是以社会学视野来探讨与民族相关联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同事也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或者是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来分析、研究当前的族群现象和族群关系。 二、民族社会学范式 范式:是由库恩首先提出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所谓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民族社会学的的范式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把民族看成一种客观的实体;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把民族看成是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人们主观认同相关的社会属性。 两种民族社会学范式的比较 范式类型对民族概念的 理解对民族边界的理 解 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的特 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客观存在的社 会实体 客观的、稳定的民族历史、语 言、习俗、体质 特征 历史主义、进化 论 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主观认知的社 会范畴 主观的、相对的民族分层与流 动 经验主义 (1)概念的类型 1.实体性概念:对具体事物和人进行概括性表达,如民族人口 2.非实体性概念:对非具体现象的概括,如民族意识。 (2)概念的作用;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纳。

(3)变量:含有数值变动的量;有两大类:一是因变量,也叫依变量,是要解释的现象和过程;二是自变量,或叫独立变量,是自己独立发生变化的量,用来解释现象或过程的原因。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1.含义: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成因或影响因素,调查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2.步骤:识别和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 (二)田野调查法 1.含义:使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2.分类: (1)参与观察: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场域或工作产所,参与谈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 (2)深度访谈:与调查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调查对象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其文化是的内在意义。 3.需注意的问题: (1)主体取向:调查对象所倾向于的观念和态度。 (2)客体取向:研究者和局外人所倾向于认为的原因和动机。 4.民族志:是指详细、全面描述研究对象各方面形态和特征的田野报告。 (三)个案研究法 1.含义:只对单个的个人、机构或团体所进行的案例式研究方法。 2.分类:问卷访谈和个案访谈,或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3.步骤:确定访谈话题、设计访谈提纲提纲、建立联系、整理记录资料、分析和检验、撰写报告。 (四)历史比较法 1.资料来源:政府文献资料和民间历史资料。 a收集政府或者官方文献资料,最常见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相关档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

社会学概论简答题整理

问答题 1简述社会的基本要素?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人口资源指在特定地域内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资源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自然资源有有限性,潜力无穷性、系统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2社会学的研究功能有哪些? 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务与现象发生的具体情况 解释性功能: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性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6简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关系? 一、在实际研究中,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二、两者的不同点有: 1、着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 3、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方法。 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5、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分析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 7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社会学是从整体角度考察、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综合性:社会学研究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它的综合性 实证性: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 应用性:社会学的知识贴近生活,关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政府可以用、团体可以用、一般人也可以用 8简述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要素很多,但需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能相互关联,才能成为一个系统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11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