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既与一般社会学有共通之处,也有自己的传统特色。正是依托这些特色方法,民族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民族事象和民族发展,同时又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和运行。

第一节民族社会学方法论

一门学科立足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理论,即由一些核心的概念构成的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体系;二是学科的方法论,是指从概念到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和所使用的手段、技术。民族社会学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方法体系。

一、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民族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到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例如,如果就爱你吃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上就会倾向与结构主义流派,相信事物及其物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世界观信念是经验主义的,其理论可能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即认为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才是可信的。

逻辑方法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的基本规则。遵循逻辑规则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对科学研究活动有指导意义的逻辑原则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如分类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以及逻辑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等。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正确运用分类法、归纳法等逻辑规则,并按照逻辑规律来进行思考和推理,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但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原则的指导意义。例如,民族社会学中关于民族和民族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关于民族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论等,对于研究者来说,都需要参考和借鉴。

二、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民族社会学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交叉与糅合,因为它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其独立性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和专门化,即其关注的焦点是民族与社会,这既不是孤立的民族事象,也非孤立的社会,更不是两者的合成,而是民族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民族社会学的独特性突出地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之上,概括起来说,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从社会学的立场认识民族,又从民族的角度理解社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民族社会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关注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

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从社会学的视角去认识民族与社会,就是把这对关系置于社会变迁的动态过程中来加以考察,从中发现其结构要素和变迁的规律。

第二,整体性。民族社会学对民族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民族与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整体内系统关系的维度来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并不是简单地把民族看作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是把社会理解为民族社会、民族国家,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在社会运行和变迁过程中,民族这一社会要素或社会属性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着一定作用,对社会变迁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三,经验性。民族社会学注重对民族与社会的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民族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所以,较多的民族社会学研究实践,都倾向于运用调查研究法,从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入手,根据经验事实来理解民族与社会动态过程和关系。

三、民族社会学范式

范式(paradigm)概念是由库恩(T.Kuhn)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所谓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常规科学是相对于科学革命而言的,是指某一时期内科学研究者所积累、传授的知识以及所进行的一般性的研究。常规科学活动通常都是在某种范式中进行的,科学研究者既遵循着范式,同时又在建构范式,并为最终突破范式、实现科学革命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和条件。

民族社会学的范式,既是本学科研究历史的总结,又是其未来发展所需要参照并不断建构的规范、理论和方法。从学科史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范式可以概况为两个主要类型: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这两个主要范式反映的是,民族与社会研究领域中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时遵循了不同的理论传统和方法论的模式,其差异集中体现在两个范式对民族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之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侧重点的差异(见表2-1)。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范式较早形成于苏联,斯大林曾将民族界定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历史和共同文化心理的共同体,民族学界以此思想为指导,把民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探讨民族的体质特征、语言特征、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民族间的关系等。受苏联民族学体系影响,中国民族学研究形成了以民族调查、民族识别、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范式的特点是,认为民族是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民族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一构成要素的客观规律。

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范式不同,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范式则并没有把民族看作一种客观的实体,而是将其视为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人们主观认同相关的社会属性。民族这一属性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作为一种变量,确实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民族属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固定的实体。因此,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某个民族实体,而是要考察现实社会中的民族关系。

范式代表科学研究的传统,同时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一些基本规则和框架,一般性的研究通常都要遵循范式所包含的基本规范。范式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长期积累逐步建立起

来的,它对一段时期内的学科研究都会产生影响。中国民族社会学研究主要沿袭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范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研究者也在努力突破已有范式,实现民族社会学的理论创新。

第二节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专业性的研究和知识的获得,通常都在一个系统严密的研究过程中实现,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提出研究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包括研究的逻辑过程和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两种。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理性目标指导下,通过不断的演绎和归纳,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就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就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W.Wallace)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的。(见图2-1)。

研究起始于问题,研究者一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理念以及相关理论,寻找、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和理论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常识问题。提出理论问题之后,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其他相关理论的解释,然后根据相关理论解释,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为了证明自己所提出的理论假设,需要针对理论假设所包含的解释模型,设计操作化的变量,并对变量进行测量;最后,在测量或观察结果的基础上,检验理论假设和拟合解释模型,并最终概括出理论结论。这一从理论出发,经过研究检验,最终又回归到理论的过程,其间经过多次的演绎和归纳,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扩展,科学理论得以延续和创新,所以,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科学活动和知识增长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或者说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二、民族社会学解释

从经验中观察和发现民族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问题,用经验材料来证明这些理论,运用理论来解释民族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系统中民族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一)概念和变量

概念和变量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民族社会学的概念是把民族与社会领域里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概念包括实体性概念和非实体性概念,例如,“民族自治区”、“民族语言”、“民族人口”等就属于实体性概念,它们是对具体的事物或人进行的概况性表达;“民族发展”、“民族认同”、“民族意识”等则属于非实体性概念,是对非具体现象的概括。

概念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纳。研究者在使用概念时,需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常情况下,当我们使用一个概念时,它的内涵和外延是确定的。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概念去进行描述和分析。如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不确定性,那么,概念就失去概况和归纳的意义。所以在理论研究中,概念的含义必须是确定的,概念的模糊容易导致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变量是指含有数值变动的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了解释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通常需要通过变量来加以衡量和说明。于是,研究者就必须将一些概念转换成可以操作和测量的变量,例如,“人口规模”、“迁出(入)率”、“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就属于可以测量的变量。通过对这些操作化变量的测量和分析,可以概况和解释现象与过程的本质与规律。例如,我们可以测量某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中位数以及人均年收

入水平,然后,根据变量测量的结果,即可以看它们之间数量变动的关系,由此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

在研究解释中,变量一般有两大类:一是因变量(dependant variable),也叫依变量,是要解释的现象或过程;二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或独立变量,是自己独立发生变化的变量,用来解释现象或过程的原因。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某个民族自治区域人口变动情况及其原因的话,那么,可以把人口增长率、迁入(出)率作为因变量,把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它们与区域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假设

民族社会学解释通常是对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揭示它们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为了达到解释目标,研究者常常需要预先设想或猜测判断索要解释的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运用这种预设关系作尝试性解释,这样一种预设的变量关系和尝试性解释就是假设。例如,要解释不同民族社会阶层地位差别的原因,我们可以假设语言差异、受教育水平两个变量与民族阶层地位差别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假设的提出一般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就是说,假设中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能够表达和反映该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解释。假设分为研究假设(H1)和虚无假设(H0),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所要验证的假设,是已经目的,虚无假设是指和研究假设相对立的假设。假设在经验材料验证之后,无论是被证实或是被证伪,都具有理论的贡献。理论假设的意义在于,研究者可以更加明确地关注几个变量之间的某种关系,从而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为研究的展开和取得研究结论奠定基础。

(三)变量测量和分析

假设是一种主观判断和设想,要知道其是否符合实际,就需要用经验材料来加以说明。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能证明假设是否符合现实呢?这就涉及如何对假设中所包含的变量进行测量,因为,通过测量变量的数量变化,并对数量变化的关系加以分析,即可把握和了解所假设的变量关系是否成立。测量就是运用一些指标来衡量某类现象或过程的特征和变动情况,例如,对居民知识水平的测量,可以通过对知识体系加以分类,如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知识等,然后运用具有代表性的题器,来衡量他们在不同方面的知识水平。

变量测量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四个高低不同的层次,由低向高分别是: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测量主要是为分析服务的,当我们测量出居民的民族知识掌握情况之后,可以用变量分析来探讨它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各种关系。变量分析是指研究者为了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时,常常需要对其他变量加以控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确认所要考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根据抽样分布的原理,运用抽样调查样本统计值来对研究假设加以验证。假设检验的原则一般采用显著度和否定域,也就是根据统计值是否分布在此范围内的比例来确定是否否定虚无假设,以确认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如果能够在显著度很小的情况下否定虚无假设,那么也就能够证明研究假设成立;反之亦然。

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检验假设一般可以用显著度P≤0.05作为准则,有些研究也运用P≤0.01或P≤0.001.检验方法主要是非参数检验,包括卡方(X2)检验和方差(F)检验。

三、具体研究的阶段

具体研究阶段是进行一项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研究的具体方案和研究的具体实施程序或步骤。要确保一项具体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严格遵循研究设计所计划的具体研究步骤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具体研究大致可分为八个主要阶段:提出和界定问题;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进行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得出

结论;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具体研究的第一阶段就是提出和界定问题。民族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总是要解答某些具体问题,所以问题是研究的导向,也是研究的目的。

提出问题一般遵循一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所谓理论导向,是指所提出的问题是由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构成的,而且问题能够通过经验来证实或证伪。譬如,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民族互动和民族融合问题可以说是具有理论导向的问题之一。第二,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理论研究最终要回归到实践,因此,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最好考虑现实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与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第三,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也就是说,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能够解答的。衡量问题的可研究性的标准有:(1)问题具有明确的范围;(2)问题能切合实际;(3)问题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相符合。

第二阶段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了解和掌握别人的相关研究,一者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了解答,或已经解决到何种程度,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理论和知识创新;二者通过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回答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第三阶段就是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做的具体计划。例如,如果研究需要通过抽样调查来收集资料的话,那么就需要对如何实施调查进行设计;如果是利用第二手材料来进行研究,那么就需要设计收集哪些二手资料以及如何获取。

第四阶段是收集资料。资料收集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资料必须具有可信性,即资料来源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2)资料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收集到的资料应针对所要解答的问题,对证明问题具有有效性;(3)收集资料要注意时效性,也就是说,所收集的资料应该是新的;(4)所收集的资料必须具有系统性,即资料必须是完整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它能够用来系统证明所研究的问题。

第五阶段是整理和分析资料。整理资料主要是针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汇总、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清理,以便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资料整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探寻新的发现。

第六阶段就是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新的发现寻找理论解释,也就是对所看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要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去加以解释。

第七阶段是得出结论。研究者根据各种解释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最后提出解答问题的最终结论。一般来说,研究的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此外,结论具有完备性,即所做的结论一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是完备的;最后,结论必须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

第八阶段就是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的意义主要有:(1)公布研究结论以便于其他研究者加以检验和评估;(2)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3)有利于知识积累;(4)帮助研究者确立学术地位。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通常运用的具体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定量研究方法(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和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指注重于描述、剖析和揭示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所收集的材料以及所运用的分析方法有着鲜明的差

别,且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通常情况下,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要从样本推论总体的研究,定量研究较为合适;对于要揭示研究对象全貌和整体特征的研究,选择定性方法更合适。有些情况下,一项具体研究也可能包含两种方法,或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与社会的关系,在对这一对象的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和历史比较法等。这些研究方法既具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互交叉之处。在具体研究实践中,一项研究通常会同时使用几种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是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研究法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法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就是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每一个个体都进行调查。如要全面调查某个地区的法院系统的情况,就需要对该地区内每一个法院都进行逐一调查。抽样调查是根据一定抽样原则,从所要研究的对象中选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然后对这些样本进行调查。民族社会学研究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法,即通过样本调查,来了解总体的情况。

调查研究法的具体步骤包括: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等。

调查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识别和确定调查总体,所谓调查总体,就是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或所有个体。明确调查总体一者是为了掌握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二者是为了在抽样前确定抽样框。第二步是根据抽样总体的特征以及具体研究的需要,选择和确定抽样方案。例如,如果总体的同质性较高,就可以采取一般随即抽样的方法,选取的样本数也可以相对少一些;如果总体的类别差异和特征较为明显,选择分层抽样的方法较为合适。

确定选取样本的方案之后,就需要着手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各种问题组成,用来向被调查者提问。问卷是收集资料的工具,问卷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所收集的资料能否有效地服务于所研究的问题。所以,社会调查研究中的问卷设计通常都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所设计问题带有检验理论假设的目的,能够测量出被访者的社会经济状况、态度和行为。问卷中问题根据问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是向被访者提供了选择答案的问题,如“您是否看电视新闻节目?(10经常看,(2)偶尔看,(3)几乎不看”。开放式的问题是让被访者自己给出答案的问题,例如:“您对目前本地的小学教育有何看法?”根据问题内容的不同,问卷中问题一般包括三大类:一是事实性问题,如性别、年龄和家庭成员等;二是行为性问题,如收入以及其他行为经历等;三是态度性问题,如意识、观念和评价方面的问题。

问卷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其信度和效度。所谓信度,是指同一测量工具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是否适合用来测量所要测量的对象。

问卷在定稿之前,通常需要进行一些试调查,即用问卷初稿去做访谈,以便发现问卷中是否还存在不准确、模糊和不切合现实的问题。

实施调查是调查研究的关键步骤,大型的问卷调查都需要招募调查员来执行入户访谈任务。因此,在调查实施前,还需要对调查员进行培训,以便调查员了解抽样的原则、问卷设计的意图和进行访问的技巧,从而使得调查员能够在调查中,顺利地获得可靠的信息资料。

有些问卷调查是通过邮寄或人员发放问卷,然后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这种调查实施方式虽然能节省人力和财力,但是,在问卷回收率和作答准确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且样本偏差大,缺损值高。

调查问卷回收起来之后,需要将这些资料汇总,并将结果录入数据库以便进行分析。数据录入就是将问卷中被访者的作答内容,按照一定的编码,录入到编制好的数据库结构之中。目前,数据录入一般是运用数据录入软件来进行的。

全部问卷数据录入完之后,一般还需要对数据进行逻辑检验和差错,数据检验和查错是为了查出被访者、调查员或录入员在回答、记录和录入时出现的明显逻辑错误或偏差。检验和清理数据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为资料分析打下基础。数据库整理完毕后,就要根据研究目标,运用合适的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证明自己的研究假设,并根据资料分析的结果,来对所研究的问题加以解释。

调查研究法在获得某些事实性材料如家户构成和人口信息方面,是一种具有优势的研究方法。通过合理的抽样,向被访者直接询问简单的事实问题,并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在样本材料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推论总体的相应状况。但是,调查研究方法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一方面,调查研究的可靠性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实施过程的质量,也就是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调查研究方法常常依赖于较多的人力和财力。

二、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fieldwork),也叫田野工作,是人类学、考古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田野调查对于研究一些小型社区、特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变迁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就曾经通过田野调查,与西太平洋群岛中的特罗布里恩德岛的土著居民共同生活了两年多,考察了当地居民的“库拉”交换活动,并以此为主线,全面描绘了土著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在此研究基础上,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自己的功能主义文化理论。

民族社会学是以民族与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要深刻理解和认识民族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考察具体的社会事实和民族事象。因此,田野调查法对民族社会学研究来说,尤为重要。

田野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要解答这样一些问题: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什么(why)。要回答是“谁”这个问题,就需要注意田野中的任务生平背景、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等。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还要经常提醒自己:当地人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是在何时何地说的、何时何地做的,最后,需要思考当地人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

在田野调查中,为获得重要信息、材料,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常常是必要的。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是指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它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参与观察法常常在探寻研究对象的深层思想意识和内部相互关系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它能让研究者在理解被研究者的社会情境的基础上,认识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的轨迹。

此外,参与观察法也常常应用与对小群体及其行为的研究之中。一项运用参与观察法进行研究的经典案例是,列波(E.Liebow)在高犯罪率的美国黑人社区进行了参与观察,最后写成了《套利的街角》(Tally’s Corner)。列波深入到华盛顿的套利这个黑人集中聚居的地区,与那里的黑人共同生活、聊天、赌博、喝酒,在此过程中,他细致观察社区成员的内心世界以及它们的人际关系。通过观察,他发现黑人社区之所以有较多的非法行为,是因为这些黑人在合法的世界里很难获得自己的位置,所以,选择非法行为成了它们习以为常的事。

在运用参与观察法来获取研究材料时,需要注意这样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理论目标,做到参与而不深陷其中。科学研究中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观察,研究者在观察之前,需要进行研究设计,明白观察所要检验的理论问题,计划要观察对象的什

么,以及如何进行观察。同时在参与过程中,需要清醒地明确自己的理论目的,围绕理论目标而观察。其次,为了使观察资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需要在控制观察环境和变量的同时,尽量避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规反应。否则,观察的结果极有可能出现偏差。

深度访谈也是田野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的重要途径,只有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了解当地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当地文化的内在意义。交流与沟通的必要方式就是深度访谈,也就是与调查对象交朋友、深入谈心。深度访谈一般要有选择地进行,要根据研究的主题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对象来与之交流、建立感情,以达到深刻谈心;有时选择当地的信息灵通人士或所谓当地的“明白人”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对研究可能有较大帮助。

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在对待从田野中所获得的资料时,需要注意主位取向(emic approach)和客位取向(etic approach)的关系问题。所谓主位取向,是指研究对象所倾向于认为的观念或态度;所谓客位取向,是指研究者或局外人所倾向于认为的原因或动机。研究者在田野中一方面要细致观察,认真体会,弄懂并要理解当地人的主位观念;另一方面,研究者还要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分析这些主位观念的意义和形成原因。也就是说,研究者应把主位取向与客位取向结合起来,全面看待田野中获得的信息。

结束田野调查之后,研究者需要撰写田野调查报告,田野报告的写作方式主要有民族志(ethnography)的写作方式。所谓民族志,是指详细、全面描述研究对象各个方面形态和特征的田野报告。民族志的特点是以描述、记事的手法为主,以展示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和活动全过程为目的,向人们勾画出特定社区和人群的文化图像。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典型方法,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验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实验法也较多地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所谓实验法,就是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为了控制某些自变量可能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实验法常常在实验中将被试者或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通过对两组实验结果的比较,即可检验某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公共教育的投入水平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可以按照地区公共教育投入水平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成两个组,然后考察公共教育投入量的变化与居民收入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情况,通过比较即可看出,收入水平是不是受到公共教育水平的影响。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划分与建立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随机分组法,即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二是配对法,即根据变量相对应的原则,如教育投入量、收入水平、教育水平、性别、年龄、民族等,分别将实验对象一一分配在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利用社会情境的自然状态,将其中的一种情境作为实验组,将另一种自然情境作为控制组,然后观察和比较它们的一统,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室实验法是科学研究典型的实验法,即通过设置实验室环境,将想要控制的变量加以控制,以便观察和发现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由于研究对象是人,实验室实验法会存在伦理问题及其他局限性,所以,通常采用自然实验法。

在小范围的研究中,常常可以运用实验法。例如,汉斯(V.P.Hans)等人曾运用实验法研究过影响陪审员认真态度的因素。

此外,在一些大规模研究中,也有学者运用自然实验法。例如,乔伊(L.Joy)等曾在加拿大三个镇做过实验,研究电视频道的数量与儿童暴力倾向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镇的特征分别是有多个电视频道、只有一个电视频道和没有电视节目。实验结果表明,电视频道多的镇,其儿童的暴力攻击性要强于其他两个镇,只有一个电视频道的镇次之,没有电视节目的镇的儿童暴力倾向性最弱。由此它们认为,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行为会诱发儿童的暴力攻击倾

向性。

实验法常常与观察法结合起来运用。例如,在实验室实验中,一般都需要在实验室对实验对象进行细致观察,以发现变量的变动情况;在自然实验中,同样也离不开观察法,通常在这种实验法里,研究者可以运用实地观察法,也就是在现象或过程发生的具体场所和实际情景中,去观察对象的行为和态度。

四、其他研究方法

除上述常用研究方法之外,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也常常使用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法、历史比较法等。

(一)个案研究法

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个案研究法较为常用,尤其在定性研究方面,个案研究更为适用。个案研究法是指对单个的个人、机构或团体所进行的案例式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法的认识论原理是,同类事物具有相同的本质,它们的结构特征和内部关系是一致的。例如,俗语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明即便是一个个体,它们的结构也能代表和反映该类事物的整体结构特征。所以,在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个案研究法常常是有效的和有价值的。

个案研究资料通常是通过访谈法来获得的。访谈法包括问卷访谈和个案访谈,或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问卷访谈是问卷调查中访问员按照问卷上的问题对被调查者进行提问,这种访谈是结构访谈的典型形式;个案研究用来收集个案资料的访谈是个案访谈,个案访谈通常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个案研究的对象或其成员进行的访谈。个案访谈一般是非结构式的深度访谈,研究者通常是通过漫谈式谈话开始对被访者的访谈,并运用引导式交谈将访谈内容切入到焦点问题,以及通过建立在信任和亲密互动基础上的谈心使访谈深入到被访者的个人深层机构之中。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个案访谈通常有创造性访谈和积极访谈两种方式。所谓创造性访谈,是指研究者运用基于友好关系和亲密性互动的策略来扩大合作和相互开放性以及创造性理解,以达到了解被访者的深层体验的目的。

积极访谈法是一种具有发展情节的人际互动方法,这种访谈强调被访者不仅是现实和资料的提供者,同时又是现实和知识的创造者,所以访谈过程不仅是一个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

进行个案访谈的程序大体分为七个步骤:

(1)确定访谈话题:访谈话题的确定,属于访谈前的准备工作。访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普通谈话,关键在于访谈无论为何种形式,它始终都有着自己的主题。确定访谈主题需要遵循这样三个原则:访谈主题与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一致的;主题要有理论导向,即所谈及的问题是用来讨论或检验相关的理论问题;访谈内容要考虑研究伦理问题,在与被访谈者的谈话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谈论触及他人隐私或其他违背伦理原则的问题。

(2)设计访谈提纲:在进行访谈之前,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主题,对访谈过程中需要询问哪些问题、如何询问,访谈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情形、如何应对这些情形,以及访谈中要运用哪些技巧来获得尽量真实的个案材料等方面加以设想、计划和准备,以便在实施访谈时,能够达到访谈目标。

(3)建立联系:为了确保访谈实施的顺利进行,在访谈之前有必要通过合适的途径与被访者建立联系,以征求被访者的同意、支持与合作。在与被访者建立联系时,利用熟人、朋友、社区成员等社会网络中的非正式群体关系尤为重要,这些途径有助于研究者与被访者建立起信任与合作关系。

(4)实施访谈:即进入现场对被访者进行访谈的过程。访谈过程大致分这样几个阶段:自我介绍和进入访谈场景;开始提问;交谈和叙述;记录谈话要点;追问和确认;结束访谈和致谢。

在提问当中,问题一般包括:描述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和观念性问题三大类。民俗学问题是指了解被访者背景、事实、事件的时空组合问题,如“您是否有其他民族的朋友?有多少人?”结构性问题是与事实、事件和关系的结构与分类有关的问题,如“您的收入除工资之外,还有哪些?”观念性问题属于被访者对某些事项的理解、态度和评价,如“您是否赞同族际间通婚?为什么?”

在访谈过程中,不仅要懂得提问的技巧,同时还需要注意听的艺术。个案访谈是面对面的互动,当被访者在回答或叙述时,研究者就是听众。听众的反应对谈话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者在听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记录内容,同时还要运用听的技巧。

(5)整理记录材料:在结束访谈后,研究者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整理谈话过程的记录材料,以便发现其中是否遗漏重要信息或是否存在记录偏差;对访谈记录的整理,也是为进一步分析做好准备,因为访谈记录还属于分散的原材料,必须经过加工整理,才便于分析。

整理记录材料的工作主要包括:阅读访谈记录、补充完善记录、进行简单编码和转换记录格式。

(6)分析和检验:这一步骤就是根据收集和整理过的访谈材料,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来分析和验证经验中的事实是否能证明自己的研究假设或理论问题。

对访谈材料的分析,可以运用定性分析法,也可以运用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的方法通常包括内容分析,即注重对谈话的内容及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加以解读和揭示;此外,叙述分析法也是常见的分析法,叙述分析的关注点是叙述过程、时间和事件,强调叙述者的叙述实践对历史和现实的建构或重构。

(7)撰写报告:研究者需要将自己访谈的研究过程、内容和发现以及结论告诉公众,因此,在分析访谈材料的基础上,研究者应撰写研究报告,并争取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报告,以便让其他研究者能够对其加以检验。

某种意义上说,当代社会是一个“访谈的社会”,访谈充斥在社会互动的方方面面。从大众媒体到科学研究,从日常生活到职业活动,访谈法处处都得以运用。可见,访谈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概括起来说,访谈法的意义主要在于:(1)奠立了关于社会世界的经验基础;(2)传播了经验和知识;(3)为研究者理解主体的现实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途径。不过,访谈法也有自身的局限,因为访谈中的材料带有被访者和访谈者的主观性因素,所以,如何处理和运用这些材料,往往受研究者自身条件的限制。

(二)历史比较法

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是一般意义上的当时现象或现在时现象。为了探讨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变迁规律,社会学研究也常常借用历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

支撑历史比较法的方法论原理是:社会现象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自发的,而是连续的、受某种力量影响或支配的。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或因果链上,或者通过不同背景的比较,就能够发现现在的事件或现象的真正原因。

历史比较法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文献资料,包括政府和机构文件档案材料、统计资料和保存下来的其他历史资料;二是民间历史资料,包括民间流传下来的地方史志材料,以及民间口述史资料。

收集政府或官方文献资料,最常见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相关档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去查阅和摘录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

民间历史资料的收集,通常需要到当地去,向当地居民问询和查阅个人保留下来的村志、家谱、地契等有形的、物质的历史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访谈的方法,向当地居民收集一些历史记忆材料,如口述史资料。

在历史比较法中,较为常用的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类比分析法和理想类型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指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某类现象或事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特征进行对比,并由此类推出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类比分析法所遵循的逻辑原则见表2-2:

理想类型分析法是韦伯创立并运用的研究方法,理想类型是一种分析概念或逻辑工具,是经过高度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类概念。如“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天职观”、“科层制”等。

对理想类型的分析,主要包括比较不同理想类型的本质特征,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结构一致性的原则,来理解和解释事物或现象的原因。

韦伯曾运用历史比较法解释了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他提出了与马克思不同的论点,认为资本主义的形成不是经济因素决定的,而是与加尔文教派所倡导的伦理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合理化运动密切相关。理想类型的分析与比较是结合在一起的,韦伯把新教伦理节诶是为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在将新教与东方宗教进行比较后而提出的。具体比较方法如表2-3所示:

除了上述定性分析方法之外,对历史资料也可采用定量分析法。例如,运用时间序列分析这一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从数量变动规律的角度,看出现象变化的规律。

此外,在民族社会研究中,除了历史比较法外,一般比较研究法也较为常用。例如,朱景文在比较民族社会学研究中,从全球和跨文化比较视角,以及理论比较的视野,探讨了民族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特征及意义。一般比较法侧重于对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产生背景、表形形式及特征加以比较,由此分析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变化的规律。

在民族社会学研究领域,历史比较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泛的适用性其价值和适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变迁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2)民族与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3)民族的社会效应的变化规律;(4)不同社会与文化中民族事象的特征。

历史比较法的局限在于,历史资料或历史事实的不可证实性。由于资料的不可证实性,所以历史比较和推理常常是建立在想象和类比的基础上,从而使得其结论就可能带有主观性和选择性。

第四节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归根到底就是社会中的人,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人。因此,作为研究人的社会科学,其性质与以物质或非人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有着天壤之别。多数自然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不存在明显的伦理问题,而以社会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必然涉及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者在研究中必须把可能涉及的关系规则考虑进去,也就是必须注意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所谓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伦理问题,不是指研究者要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而是指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应该回避并尽力不要触及可能对研究对象造成伤害或麻烦的问题。一般来说,民族社会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主要有隐私问题、忌讳问题和政治敏感问题等。

一、隐私问题

民族社会学研究经常要运用调查方法来获取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那么,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就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关系:研究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搜寻信息与提供信息的关系。研究者也就要考虑如何正确对待被调查者,如何正确地获取信息等问题。正确处理这方面的问题,研究者应遵循尊重被调查者隐私权、不轻易侵犯对方隐私的原则。

研究中要注意的隐私问题与一般讨论的隐私问题有所差别,由于民族社会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多种多样,平常生活中人们一般认为不应触及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有时需要有所涉及。尤其对民族社会学来说,常常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状况,在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中,或多或少会涉及私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侵犯他人隐私。例如,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岛土著人的田野考察中,也涉及了土著人的性生活和文化。米德在研究萨摩亚年轻人在青春期的心理表现和特征时,也涉及了青年人的性行为问题。所以,遵循尊重隐私原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需要研究者在特定研究情境下,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1)平等的原则,(2)尊重对方的原则,(3)理解的原则,(4)保密的原则。

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研究者在调查研究中将自己置于与被调查者相平等的地位,避免自我中心主义的态度和行为倾向,避免在调查过程中学者霸权的产生。也就是说,研究者不能以为自己的受教育水平较高而对被调查者的行为和反应有不友好或鄙视的态度,对于被研究者来说,他们有权拒绝对有些问题进行作答,研究者应平和地对待被研究者的拒绝。

为避免初犯研究对象的隐私,研究者应始终坚持尊重对方的原则。由于文化心理的差异,研究者可能并不能清楚地了解什么样的问题会触犯对方隐私,但是,如果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研究者能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对方,及时转换谈话话题,就不至于伤害被研究者。

理解的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充分理解被研究者的隐私问题,并对被研究者保护自己隐私的选择给予充分的理解。

在调查过程中,有些被研究者可能对研究者非常信任,愿意将自己的一些较为私人化的信息提供给研究者,但是,研究者在没有征求被研究者同意的情况下,不宜将这些信息公开。如果在撰写研究报告时需要运用其中的一些信息,研究者应作匿名处理。

二、忌讳问题

忌讳问题涉及人们在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的差异,由于这些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民族社会学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隔阂、距离。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和心理距离的存在,有些研究者就可能冒犯被研究者的禁忌,结果导致交流和沟通的障碍,甚至伤害到被研究者的情感。

研究者要避免冒犯忌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进入调查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在准备工作之中,应把对调查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有关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纳入其中;在调查过程中,要养成入乡随俗的习惯,这样即可迅速适应调查对象的文化环境。此外,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为避免犯忌,也可采取较为保守的办法,就是在询问中涉及宗教信仰方面的问题时,提问应谨慎,或多听少问。

如果研究者在调查过程中冒犯研究对象的禁忌,研究者应主动致歉,以消除对研究对象的不良影响。

如果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几乎都有自己的图腾和禁忌内容,因此,民族社会学在研究民族文化时,经常会涉及不同民族的图腾和禁忌问题,研究者必须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充分尊重异文化的传统和习俗,尽力避免对他们禁忌的冒犯。

三、政治敏感问题

民族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和民族问题相关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相对于社会学中诸如社区、社会分层之类的问题来说,具有一定特殊性。民族问题可能常常与某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有所关联,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需要而且也能够做到保持政治的中立性,更

多地关注学理问题,而不应触及敏感的政治问题。

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要想回避敏感的政治问题,研究者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始终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价值中立并非是价值无涉,尽管民族问题可能与政治价值或意识形态有所关联,但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这并不等于研究者不能涉足民族问题。关键问题是研究者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应区别于政治家对该问题的关注,研究者需要坚持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原则,也就是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事实的陈述和依据事实的学理求证,而非按照自己的价值倾向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主观评价和判断,更不宜做情绪化的煽动。第二,不介入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政治事务。从学术研究的一般规范来看,研究者的研究活动不应带有个人功利目的和任何政治色彩,研究者不能带着自己的政治目的而进行学术研究。第三,选题时要考虑研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民族社会学研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正常的,但是,研究者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等于要去触动敏感问题。从学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来看,科学研究应关注公共利益,避免总觉得研究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者在选择研究课题前,应充分考虑所研究的内容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认识民族与社会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的规律,以便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者不仅要提高科学研究水平,而且也需要注意研究活动的伦理规则,避免对研究对象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

本章要点:

1、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点是从社会学的立场来认识民族,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

2、民族社会学的范式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范式和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范式。

3、民族社会学研究一般分为八个阶段:(1)提出和界定问题;(2)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5)整理和分析资料;(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7)得出结论;(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4、民族社会学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实验法和历史文献法等。

5、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对定量数据和定性材料要运用不同方法和技术加以处理,另外在研究中还应注意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不冒犯忌讳和避免政治敏感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