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目和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81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一. 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什么事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乂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惜、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并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二. 中国文化史如何分期?各阶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雏形期(炎黄一夏、商、周时代):中国文化在韵事社会(即新石器时代)开始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原始艺术和原始的哲学思维不断演进。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史影,盘古开天,女娱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白草,伏羲画八卦……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和取得的业绩,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思考。

从黃帝逐鹿中原到夏、商、周三代,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步伐。在商代,脊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成熟阶段;殷末周初,哲学思想乂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出现了阴阳、五行观念;《周易》古经大约也于此时期形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八卦学说,从而使中国文化逐渐具备了雏形。

2.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使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期。本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政治上随着王权衰落,政权下移,曲大国争霸演变为七雄并立,由分裂渐趋统一;社会制度则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制过渡。与政治经济相适应,本期思想界异常活跃。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创立儒家学派;诸子继起,各以其说教授弟子,游说诸侯,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生动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墨、道、法、兵学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文学也有辉煌成就。《诗经》、《楚辞》是杰出代表。诸子散文被后世尊为典范。

史学也初露锋芒,其中以孔子整理的古史文献《尚书》和因鲁国史记二作的《春秋》最为著名。《左传》和《国语》也是本时期的史学杰作。

本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辉煌期,其成就之辉煌可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相媲美。

3.发展期(秦汉一鸦片战争):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统一。汉承秦制,为其后两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汉武帝“罢黜白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在哲学上,这一时期经历了天人之学,魏晋玄学,隋唐中国化的佛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儒学自我批判阶段。其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学和朱熹理气性命之学是两个高峰。

在史学方面,本期的成就也蔚为大观,司马迁的《史记》,官修的《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还有一大批公私史著问世。

宗教方面方面的变化也值得注意。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中叶,道教创立,其后,佛道二教,各有发展,南北朝时佛教光盛,唐朝时道教其受尊崇,形成了儒、道、释三教并存的局面。

文学、艺术、科技等亦成绩斐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领域都有世界级的大师,其各篇佳作,名传遐迩,历久常新;书法、绘画、歌舞等艺术也登峰造极;许多科学技术在当时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4.转型期(鸦片战争以来):本期是中国历史上乂一次空前大变革时期。表现在:社会制度一百多年跨越三个阶段: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文化上的变化也剧烈亦数空前。西学涌入,逐渐成为文化主流。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致历史是:西学东渐一全面引进西学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一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形成了也需要我们加之继承和发扬的革命文化。

三•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大事件?

秦代及秦以前,和外国的接触很少,文化交流今天所知者不多。相传灭亡

后箕子曾入,传播了中国的教化。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称中国为秦,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里,中国的名称来源于秦字。

汉朝国势强盛,、班超先后活跃于西域;的开通,使远在西亚的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石榴、胡麻、苜蓿等植物移植到中国,大宛(苏联费尔干纳)的名马得以引进,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贵族衣着所用的奢侈品,备受珍视。当时西方对中国的称谓之一即来自丝字。中国的丝、纸和钢传入。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通过不同渠道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历经盛衰,延续至今两千年。朝鲜北部和北部,在汉代都已不同程度地濡染了汉文化,奠定了以后与中国进一步交流的基础。

大事件:1.、班超先后活跃于西域。2.的开通3.(当时属帝国的亚历山大里亚)的杂技在汉武帝刘彻(前157〜前87)朝廷上表。4.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通过不同渠道传入中国。

四. 魏晋南北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大事件?

魏晋南北朝是上的分裂时期。各个政权需要巩固与发展,海上及陆路交通条件也有改善,这四百年间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远较发达,而佛教成为中国与许多外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佛教在中国南北广泛传播。随着佛教的传播,渊源于印度以至犍陀罗的开凿石窟、绘制壁画、雕塑佛像等佛教艺术,自西而东传入,在新媼、、山西、等地逐渐与相溶合,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佛教从中国向东传入、百济,由高句丽传入新罗,乂经由百济传入。在朝鲜、日本流行千余年的佛教,许多方面都有中国烙印。大批自称、汉人后裔的中国人,经过朝鲜移入日本,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各项技术,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朝鲜、越南长期使用汉文作为记录工具,而日本这时开始用汉字表达日语的声音,以后发展成沿用至今的两套假名。北朝经陆路与经济文化繁荣的相联系,波斯人东来经商,、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新媼以及广东等地,都曾发现不少萨珊钱币。中国织锦釆用了萨珊朝流行的联珠圈内对禽对兽图案。波斯商人信仰的袄教,也传入中国,建立寺庙。据传波斯僧侣曾用空心竹杖把蚕卵偷运到东罗马,从此蚕丝业传入。

大事件:1.、真谛(499〜569)等印度、中亚、的僧人来华并译出许多重要经典。2.法显到印度求得经律回国。3.道安(312〜385)用中国日录学方法,综理编译佛教经典,提出初步的译经理论。4.致力于海外交通,遣使朱应、康泰到扶南(今)。5.扶南僧人不断携带佛经佛像来到南朝。

五. 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大致情况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