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

休止21拍

……

休止15拍

……

休止40拍……

十首经典琵琶作品的前世今生

十首经典琵琶作品的前世今生 琵琶一名来自波斯语Bazbat的音译,自秦汉时期的西 域随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在敦煌壁画中横抱琵琶的乐者和出土文物于阗乐伎手持琵琶的陶俑,可以看出琵琶在古时乐舞表演中为主要乐器之一。唐代社会是琵琶演奏的黄金时代,唐代文人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诗歌作品中常有琵琶的出现。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中可以看出唐代琵琶持琴方法已从横抱改为竖抱,解决了琴体过于依赖左手的问题,提高和丰富了左手的演奏技巧。经朝代更迭,宫廷乐坊的兴盛,弹奏技艺得到发展。相比唐代,宋代女子演奏者多了起来,舒缓细腻的演奏风格代替了唐代豪放粗犷的大力弹奏,似和唐诗与宋词的文风转变息息相关。此时琵琶已加品,扩大音域,但右手仍用拨子弹奏。明清时期琵琶已经发展为指弹竖抱,出现很多难度较高的乐曲。《琵琶谱》的出版,汇总了南北两派众多乐曲与 技巧,在我国琵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传统琵琶曲,根据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小曲和套曲;据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的不同,又有文曲、武曲和大曲之别。《海 青拿天鹅》《海青拿天鹅》,海青又名海冬青,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用来捕获天鹅的猎鸟。此曲生动地描写了海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狩猎生活和劳动的

喜悦心情。主题鲜明,曲调豪放,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明清以来广泛流传,并被鼓吹、弦索等器乐合奏所吸收,称为《放海青》、《拿鹅》等。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早的乐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简称《十面》,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写成琵琶大曲。它运用模拟手法,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了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使听者如临其境,音乐洗练,情节生动,效果逼真,犹如“有声的画卷”,是我国音乐艺术中之珍宝。《楚汉》可能是此曲的前身。此曲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武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霸王卸甲》《霸王卸甲》,乐曲描述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但侧重描写西楚霸王项羽的失败,通过一些技法比较深刻细腻地从不同侧面刻画了项羽的形象,运用了各种复杂的演奏技法,使乐曲有气魄、有声势。此曲流传很广,是琵琶武套中代表作品之一。《平沙落雁》《平沙落雁》,乐曲描写候鸟迁飞时在高空飞翔的情景。其中第二段“霜天雁叫”左手指法使用拉弦,空子弦作固定衬音,并在不同音位上作模进,模拟雁叫声,表现手法新颖别致。浦东派将《海青拿天鹅》称作《平沙落雁》,故也有人称前者为“小平沙”,后者为“大平沙”。《月儿高》《月儿高》,有同名异曲三首。此曲清秀流畅、柔美动听,是一首优秀的传统抒情乐曲。《大浪淘沙》《大浪淘沙》,华彦钧(阿炳)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最新范文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篇一:白居易《琵琶行》中精彩描写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中精彩描写赏析 未 2009-02-18 2008 5d56b7b40100c10m 《琵琶行》中第二段乐声描写是全诗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

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篇二:《琵琶行》赏析 一曲琵琶 为何打湿司马青衫 姓名:叶胜勇 班级:11级中文1班 学号:201102010123 唐诗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叶绽放着独特的光芒。而提起唐代诗人,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但我更关注的却是白乐天。在我看来,白居易在诗歌上的成就堪比杜甫。因为白居易的讽喻诗、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数量不比杜甫少,在关心现实人民疾苦的思想情感上也不比杜甫差。我想如果杜甫和白居易的创作年代调换一下,或许“诗圣”的称号就是白居易的了。也许有人会说我偏爱白居易的诗,仔细想来也确实有那么一点。因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在很多方面是学习杜甫的 ,也有可能没有杜甫的诗在前就不会有白居易的诗在后了。 对于《琵琶行》,我想每个人都不会陌生。《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最负盛名的佳作。在创作之后便大为传诵,唐宣宗曾写诗称赞说:“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在《琵琶行》的序言中,我们很容易知道此时的白居易是被贬至九江郡做司马的。在深究一下背景,我们便能了解到白居易的一腔热血与正义却使他迁谪到此

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 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提高学生 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协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蒙古族短调”,长调”歌曲体 裁有所了解,从而加深对音乐的体会。 3、通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 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 乐的兴趣,联系音乐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祖 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了解琵琶协奏曲,了解蒙古族短调” 长调”音乐特点 2、熟悉《草原放牧》这首乐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学会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五、教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欣赏法、启发式、 讨论法等。 六、学法:聆听法、探究法、体验法等。 七、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要求学生上课要带书和笔。 2、音乐课堂的行为规范要求。 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欣赏两首歌曲。(《吉祥三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八、问题: 1、这两首歌曲分别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 2、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答: 1、均属于蒙古族歌曲。 2、《吉祥三宝》节奏欢快,活泼。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歌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曲调舒展、悠扬,属于蒙古族的长 调歌曲。 九、新课讲授: 1、蒙古族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民歌体裁: 短调”长调”。长调民歌: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自由而悠长。 短调民歌:节奏欢快,活泼,曲调简洁,旋律线起伏不大。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赏析 年级六年级第一学期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琵琶,感受琵琶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 二.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了解楚汉垓下之战的故事,了解琵琶各种演奏技法,熟悉乐曲各主题,感受乐曲描绘的各种战争场面。教学重点 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了解琵琶音色并熟悉乐曲各主题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欣赏分析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 教学思想 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一定想象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最新颖的欣赏方法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激发兴趣去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约5分钟) (课前请同学上网搜索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于《十面埋伏》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 师:同学们都非常厉害,搜集了很多的资料来分享给大家,谢谢你们。没错,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大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二、新课教学 (一)简介乐器-——--琵琶(约5分钟) (出示图片、实物)师:在欣赏乐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琵琶这个乐器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半梨形音箱,琴颈向后弯曲, 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空弦为A d e a 琵琶曲根据乐曲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武曲 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情感见长。 武曲:节奏复杂多变。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 三、乐曲赏析: (一)初步欣赏(约10分钟)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音乐复习提纲)

1.《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2.吴祖强:作曲家。代表作品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 3.刘德海:琵琶演奏家; 4.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有:《第六(悲怆)交响曲》等; 5.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6.音乐的形式要求: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等; 7.民歌的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8.西北民歌 代表曲目: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风格特点: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9.中原民歌 代表曲目:《沂蒙山小调》(山东)、《王大娘钉缸》(河南)、《孟姜女哭长城》(河北); 10.南方民歌 代表曲目:《弥渡山歌》(云南)、《对鸟》(浙江); 11.少数民族民歌 内蒙古民歌代表曲目: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短调民歌《嘎达梅林》; 西藏民歌代表曲目:《宗巴朗松》; 维吾尔族民歌代表曲目:《牡丹汗》; 12.各民族代表乐器:扎木聂(藏族)、马头琴(蒙古族)、手鼓(维吾尔族)、冬不拉(哈萨克族); 13.鼓吹乐:是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 代表曲目:《滚核桃》、《童谣》等: 14.“打溜子”: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代表曲目:《锦鸡出山》; 15.江南丝竹: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以及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乐种,所用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等;代 表曲目有《中花六板》等; 16.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主奏乐器有高胡、扬琴等,代表曲目有《娱乐升平》等; 17.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 18.梅兰芳: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19.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20.京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 21.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 22.京剧的著名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霸王别姬》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京剧《贵妃醉酒)选段)、《家 住安源》(现代京剧《杜鹃山》选段)等; 23.呼麦:由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是蒙古国人民和我国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种民间唱法。 代表曲目:《四岁的红鬃马》(蒙古民歌); 24.《星星索》:印度尼西亚克隆宗歌曲,曲调缓慢悠扬,带有哀伤色彩,每句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 25.《欢迎》:印度民间乐曲,萨朗吉演奏; 26.《巴雅提木卡姆》:阿寒拜疆民间乐曲。卡曼贾演奏; 27.非洲音乐的节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复杂多变、强烈奔放的节奏是非洲音乐的灵魂。 代表曲目有:《非洲赞歌》(加纳民歌)、《鼓舞》(布隆迪圣鼓)、《门库尔雅》(坦桑尼亚民间乐曲); 28.特色乐器:萨朗吉(印度)、卡曼贾(阿塞拜疆)、马头琴(蒙古族)、马林巴琴(非洲)等; 29.《鸟儿在歌唱》:保加利亚民歌,用欧亚唱法演唱; 30.《优雅》:苏格兰民间乐曲,苏格兰风笛演奏; 31.《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排箫演奏; 32.《告别》:秘鲁民间乐曲,用排箫、盖那笛、恰朗戈等乐器演奏 33.《美丽的小天使》:墨西哥歌曲; 34.《小伙伴》:阿根廷著名探戈舞曲,节奏强烈,情绪紧张、激越; 35.特色乐器:苏格兰风笛--发音粗犷有力、音色嘹亮: a)爱尔兰风笛; b)排萧-----欧洲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36.巴赫:德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有《马太受难曲》等; 37.《马太受难曲》:巴赫的代表作品之一,被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38.十二平均律:将八度音程平均分为12个相等音程的律制,由中国明代律学家朱载境1581年首创; 39.贝多芬: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 曲》等: 40.《第九(合唱)交响曲》:在作品的第四乐章中,贝多芬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队中,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 作为歌词; 41.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等,被誉为“歌曲之 王”; 42.艺术歌曲:由作曲家以某种艺术表现为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

谈琵琶演奏的艺术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a10223181.html, 谈琵琶演奏的艺术风格 作者:解放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琵琶,最先出现在秦汉时期。据文字记载,该乐器出自西域,经由波斯传人新疆 后流人内地。琵琶在秦汉时被称为“秦汉子”或“琵把”,直柄梨型。琵琶起初记载是人骑在马背上弹奏的一种乐器,是西域的商客为了招徕生意而在马背献技的一种玩物,用敲、击、弹、奏等手法达到炫技之意。到了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关键词:琵琶;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94-01 琵琶是唐朝九部乐、十部乐最主要的伴奏乐器。为了区别曲项琵琶与直柄琵琶这两种乐器,直柄琵琶后来经改进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阮”,它的表现力略逊色于琵琶。 琵琶张四弦,由弦槽、弦轴、山口组成。琵琶由六个相、二十五品构成。四弦中的第一根为钢丝弦,二、三、四为钢尼龙缠弦。其定弦为a、c、d、A。琵琶的右手技巧主要有“弹”、“挑”、“双弹”、“双挑”、“勾”、“抹”、“分”、“摭”、“滚”、“扫”、“划”、“拂”、“轮”、“半轮”、“拍”、“提”、“摘”、“弹面板”等。左手的技巧主要有“泛音”、“吟”、“打”、“推”、“煞”、“绞二弦”、“伏”等。 琵琶的音量较大,音质清脆,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最喜好的一种乐器,它表现技法高超,音色清脆明亮,常常用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怀。琵琶目前以演奏技法而分为“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等派系。“无锡派”即“浙江派”,形成于清代初年,以陈牧夫为代表,其主要作品有《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月儿高》。“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将军令》。“浦东派”以鞠士林为代表,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主要代表作有《霸王卸甲》。“崇明派”发源于崇明岛,以蒋泰、黄秀亭为代表,代表作品为《昭君怨》、《鱼儿戏水》、《飞花点翠》。“汪派”也称“上海派”,以汪昱庭为代表,留有《琵琶演奏法》一书。除上述各派的经典琵琶曲外,目前大家所熟悉的还有《大浪淘沙》、《汉宫秋月》、《阳春白雪》、《草原小姐妹》、《高山流水》等。 一、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 作品是20世纪50年代,吕绍恩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真实事件而创作。乐曲的引子以悲壮有力的角调式主题音调在琵琶的中低音区反复呈现,强烈地渲染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肃穆气氛。紧接着,琵琶奏出了坚定有力的旋律和类似军乐的雄壮音调,塑造了出没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区,顽强打击敌人的八路军战士的英雄形象。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主体,作者除借鉴传统琵琶武曲的扫拂、夹扫等演奏技法外,还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频繁的转调、三连

《琵琶行》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这首诗的悲剧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4.背诵重要段落和名句。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2.朗读整体把握。 3.积累部分字词和名句。 三、教学难点:词作意像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时安排:两教时。 五、教材教法简析 《琵琶行》是第三模块第二单元的文章。教学本单元有一个要求就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诵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学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作者情感做准备,通过问题的设置,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 六、布置预习题: 1.了解作者和本诗写作背景。 2.了解文学常识:歌、行、引。 3. 给下列字注音 铮悯(然)转(徙)浔(阳)枫(叶)瑟(声声)思捻霓裳(秋月)白(衣)裳(红)绡(钿头)银蓖谪(居)(整顿衣)裳还(独倾)间(关) 4.反复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学生展示预习笔记,老师点拨,展示多媒体课件。)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更多内容,学生交流) 二、指导朗读

琵琶曲目

2011年周艳芸琵琶专场演奏会 1彝族舞曲(琵琶齐奏)友情客串:杨倩倩杨璐媛黄佳盈舒希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仿佛是用音乐来描述山野风情的画卷。 2《春雨》 乐曲以江南地区的评弹曲调为素材,加以模进变奏,反映了江南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人们愉悦的心情。 3《虚籁》 此曲为刘天华所作。“虚”即为无,“籁”即声音,即表现那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飘逸情感,其表情坦然、超脱而富于情致。然而,透过音乐的表层,可以发现在万籁无声的深夜,“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的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对民族音乐的振兴充满了信心,一曲天籁之声在心中流露,于是挥就此曲。 4《美丽家园》(女高音独唱)友情客串:楼柯楠 5《山水迢迢》(女声独唱)友情客串:郑嘉楠伴奏:周艳芸 6《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7《春江花月夜》(琵琶古筝合奏)友情客串:王晓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8《云裳诉》(古筝独奏)友情客串:王晓 云裳诉以名诗《长恨歌》为素材创作而成,曲名取自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描写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流传百世的爱情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马嵬坡前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千般痛苦与万般悔恨。全曲共分四个段落:“歌颂爱情”、“兵乱事发”、“魂断马嵬坡”、“刻骨思念”。 9《琵琶语》 初闻《琵琶语》,就把人们带入到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里,流连忘返,乐

琵琶行教案最新

琵琶行教案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 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

那个秋娘嫉妒…… 师:xx 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师:这里你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她年轻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但是到了后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众):“门前冷落xx 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xx 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xx。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琵琶乐曲介绍--十首现代琵琶协奏曲.doc

1、草原小姐妹 《草原小姐妹》琵琶协奏曲,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创作于1973年,1977年中央乐团首演。由刘德海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协奏,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乐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事迹,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乐曲采用民族传统乐曲多段体与西洋奏鸣曲式结合的形式,具有独特的乐曲结构。全曲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放牧”,在乐队的引子后,琵琶奏出的呈示主题,节奏轻松活跃,旋律明朗欢快,这是取自于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第二部分“与暴风雪搏斗”,乐曲注意发挥管弦乐队的音。向功能,加上琵琶大量运用滑品虚按和六连音等节奏音型,模拟了暴风雪的肆虐。同时,呈示主题作了充分的展衍,以突出主人公不屈不挠与暴风雪搏斗的精神;第三部分“在寒夜中前进”,来自于歌曲的旋律富于歌唱性。紧接着第四部分“党的关怀记心间”,旋律更为明朗开阔,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气氛,表现了小姐妹想起了党和领袖的谆谆教导,互相勉励、互相支持,更增添了与风雪寒夜搏斗的信心。第五部分“千万朵红花遍地开”,呈示主题的再现,犹如绽开的朵朵红花遍开草原,小姐妹的英雄事迹传遍了祖国的大地。全曲选材精练,构思严谨,织体丰富,尤其注意琵琶与管弦乐队的穿插配合,注意发挥琵琶技巧的特长,并创造了很多新的指法技巧。例如,用扫、拂、划、撇构成和声;用摭分加强旋律的内在力度感;用双音滑品等来模拟暴风雪;用长轮来表现歌唱性的旋律,等等,使整首乐曲情景交融、气势恢弘,音乐形象生动、活泼、丰满,从而把琵琶曲的创作和演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花木兰 《花木兰》琵琶协奏曲。顾冠仁创作于1979年。乐曲以我国南北朝时的一首乐府叙事诗《木兰辞》为背景,根据辛亥革命时期白宗巍创作的乐府原词歌曲的曲调为素材,描写了木兰(传说姓花)从军的故事。在北魏年间,可汗征兵,民间女子木兰因父老弟幼,乃假扮男装,代父应征,驰骋疆场十年,立下辉煌战功。胜利班师时,不受朝廷封赏,“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要求,重返故里。原诗塑造了热爱家园,不图荣华富贵的光辉女子形象。乐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木兰爱家乡”,在短小的引子后,琵琶呈示了歌曲的主题,恬静而优美。然后不断地加以变奏,从各个侧面来描写木兰富于童趣的情调,同时,也透露出她坚强性格的一面。第二段“奋勇杀敌顽”,乐队的强烈前奏,预示着乐曲进人展开部,琵琶运用多种组合手法,如凤点头、扫轮等,以急速的节奏,塑造了木兰奔马飞驰追击杀敌的生动形象。同时,运用琵琶传统的大幅度推挽手法,以突出木兰女子妩媚性格的特征。第三段“凯旋回家乡”,在简短的再现了呈示主题后,在新的调性上,又出现了急速节奏的追击形象,给人以木兰还在追杀顽敌,然后在银幕上渐渐地消失的意境。似乎千百年来木兰从军的故事,一直连绵不断地在民间流传着,为人们所称颂。 3、静夜思 《静夜思》,琵琶协奏曲,萧江作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著名诗句。乐曲试图表现诗人忧国思乡的复杂情思。方锦龙在1987年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艺术节]中以演奏此曲荣获[金杯奖]。 4、梁祝何占豪、陈钢曲 以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并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由“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乐曲才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即发挥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又统合民族管弦之交响性,尤其在结构上根据内容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恰当的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将这个相传于中国江南地区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流泻的音符中娓娓道出。 在艺术处理上,着重吸取地方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以表现两情相悦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本协奏曲充

《草原放牧》说课稿

音乐学院说课稿 课题:《草原放牧》专业:音乐学 年级:2013级 1 班 姓名:王俊豪 学号:20130843008 指导老师:杨波

《草原放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放牧》。本节课我将围绕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大纲;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个问题.即: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形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材分析;《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由著名的作曲家吴祖强和王燕樵联合创作由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 演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系用独奏的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协同演奏,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这部作品是根据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而 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写成,颂扬了祖国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的崇高思想和美好心灵。 全曲共分五段,《草原放牧》为其中的一段。 本曲的第一主题取材于童话片的主题歌音调,旋律灵活跳荡,速度较快,具有舞曲特点,刻画了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第二主题用了一首内蒙古歌曲的旋律片段,音调宽广起伏,气息悠长,速度缓慢,这是对美丽的家乡和幸福生活发自内新的赞美。

3、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协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对蒙古族“短调”,“长调”歌曲体裁有所了解,从而加深对音乐的体会。通过欣赏乐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4、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了解琵琶协奏曲,了解蒙古族“短调”,“长调”音乐特点。二是熟悉《草原放牧》这首乐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的思想情感。 5、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学会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三、说教法说学法 高一的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 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让学生听,看,参与体验,互动交流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在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几首音乐作品来说明音乐要素的形式和作用,下面我主要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课中我主要采用对比聆听法,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音乐《草原放牧》试讲稿

《草原放牧》试讲稿 一、导入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课。 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每一样都有其独特的音色。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来聆听分辨一下,下面这首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非常好,同学们抢答的很快。刚才演奏的曲目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楚汉之争时候,刘邦围困霸王项羽的故事。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乐曲,中国的弹拨乐器之王和西方的管弦音乐结合,能焕发出什么样新的色彩呢?请大声读出来我们今天的课题《草原放牧》。 二、整体介绍乐曲 同学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一篇课文叫做《草原英雄小姐妹》,还记得他的故事么? 作曲家吴祖强、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在1972年将这一动人的故事用琵琶演奏出来,加入西洋乐队的管弦乐,形成新型的音乐形式,琵琶协奏曲。 什么是协奏曲呢? 同学们课前搜集资料了么? 协奏曲指的是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

队竞奏的器乐套曲。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以小提琴为主奏乐器的协奏曲形式。 说了这么多,大家想不想一起来听下,音乐家是如何用旋律来讲述这个故事的。 三、欣赏乐曲 好的乐曲播放完毕了。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中的第一部分。其他几个乐章分别是《与暴风雪搏斗》、《在寒夜中前进》、《党的关怀记心间》、《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今天我们单独来欣赏它的第一部分。 请我们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讲述一下自己聆听到的画面。 首先我们听到的是圆号的声音自远而近传来。弦乐旋律级进上行,仿佛唤醒了草原,两位小英雄也爬起来走出来帐篷外。这个时候我们观察第二个乐句,这里使用了散板。琵琶的声音传来,连续两次不同音量的重复对比,随后做了连续的轮指,使的整个草原,在晨曦中露出他的风貌。 然后马上就进入我们的第一主题,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这段旋律,我们一起来演唱一次。我们仿佛能看到两位小英雄活泼、跳跃,欣喜的接受了今天去放牧的任务,蹦蹦跳跳的向草原深处出发。乐曲连续两次重复之后,交响乐团与琵琶相呼应,也演奏了两次。这时琵琶旋律,变成了具有舞蹈性的6拍子,发生了变奏,前后的对比,更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小姐妹勤劳放牧的形象立马就出来了。其实这个时候

《草原放牧》教学设计

《草原放牧》教学设计 (聆听课) 一、教材分析 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选自组曲《草原小姐妹》中的一段。这部组曲是以琵琶独奏以及西洋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组曲根据内蒙古发生的真实事迹所改编而成,故事讲述了一对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而和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颂扬了她们热爱集体的崇高思想和美好心灵。《草原小姐妹》共分五段,《草原放牧》是其中第一段。 乐曲的第一主题取材于动画片的主题歌《草原赞歌》的音调,旋律灵活跳荡,速度较快,具有舞曲特点,刻画了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气息悠长,速度缓慢,这是对美丽的家乡和幸福生活发自内新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 1.听到《草原放牧》乐曲时,知道乐曲的曲名。 2.能感到1、2段主题旋律的速度与情绪的变化。 3.认识民族乐器琵琶。 三、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族乐曲的风格。

四、教学难点 感知1、2段主题旋律的速度与情绪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草原赞歌》 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首动画歌曲,请同学们听一听:歌曲的旋律具有我国哪个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师语言:歌曲熟悉吗,歌曲的名字叫《草原赞歌》,具有蒙古族音乐风格。是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主题曲,歌曲取材于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集体羊群的英雄事迹。 2.感受乐曲《草原放牧》与歌曲《草原赞歌》的联系 教师语言: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段乐曲,听一听:“乐曲与歌曲的旋律之间有什么联系,是否很相似?” 教师语言:乐曲和歌曲的旋律非常相似。其实,这段旋律是乐曲《草原放牧》中的一个主题音乐,它的旋律素材来自于刚刚我们欣赏的歌曲《草原赞歌》。 (二)欣赏第一部分 1.感受主题的速度与情绪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草原赞歌》。第一主题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教师语言:速度稍快,情绪欢快、活泼。表现了天真活泼的小姐妹在草原放牧的画面。我们在请看着乐谱,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遍,同时找出乐谱中一反复出现中的节奏。 教师语言:找到了吗,反复出现的节奏是x xx xx。我们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个节奏像什么声音呢? 教师语言:对,像不像草原上马儿奔跑时发出的声音x xx xx x xx xx,聪明的蒙古族人把这个节奏写入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独有的特色。 教师小结:下面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表格

琵琶的十大名曲介绍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下面是整理的关于琵琶的十大名曲,欢迎阅读。 1《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此曲细腻地描写了王昭君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抒发了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感,曲调婉转细腻,缠绵惆怅。在弹奏上充分发挥左手推、拉、吟、揉及擞音、带起等技法,在虚音、实音的不同音色、音量的交错配合中,运用弹、挑、泛等单音与拉、推、轮指等连指的巧妙穿插,使旋律更显委婉柔美,表现出“声声掩抑声声思”的情绪,表达了古代妇女受压抑的内心痛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夜月》、《浔阳琵琶》或《浔阳曲》,《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乐曲以鼓声、箫声起始,主题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和水波声、桨橹声等拟声乐汇以丰富乐思。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于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

桨橹添声…… 3《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4《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所以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传说虞姬在项羽听到楚歌声而自为诗后和曰“汉失已落地,四面楚声中,大王意气尽,贱妄何聊生!”苏轼也曾做诗“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苍皇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京戏《霸王别姬》名闻中外,琵琶曲《霸

《琵琶行》导学案(最新)

《琵琶行》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熟悉课文,联系时代与背景及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升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时代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2)涵咏诗歌语言,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 (3)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提高文学趣味,感受作品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3、背诵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法指导: 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课前热身】 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2、走进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生于河南新郑。少年时期,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他的人生观是:“穷则独善其声,达则兼济天下。”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臵。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忽然,从水面飘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3、凭吊白居易诗四首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吊白居易》年光过眼如车毂,职事羁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涕泣满青衫。──北宋〃夏竦《题江州琵琶亭》 乐天当日最多情,泪滴青衫酒重倾。明月满船无处问,不闻商女琵琶声。──北宋〃叶桂女《题江州琵琶亭》 枫叶芦花两鬓霜,樱桃杨柳久相忘。当时莫怪青衫湿,不是琵琶也断肠。──明〃杨基《题江州琵琶亭》 4、白居易诗四首: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在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杯长精神。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

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协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蒙古族“短调”,“长调”歌曲体裁有所了解,从而加深对音乐的体会。 3、通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联系音乐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了解琵琶协奏曲,了解蒙古族“短调”,“长调”音乐特点 2、熟悉《草原放牧》这首乐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学会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0℃的严寒下,我俩脚步越来越沉重。我的靴子掉了都不知道,脚已经没知觉了……正在这时,好心人救了她们。也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她们姐妹俩在暴风雪中整整搏斗了一天一夜。她们放的384只羊,只有三只被冻死,其余都安然无恙,而她们却因冻伤而造成了终身残疾。 音乐素材:主要主题是根据吴应矩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 (5)乐曲介绍:此曲根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抢救集体羊群的英雄事迹创作的。《草原放牧》:节奏活泼。具有舞蹈性,表现“小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 《草原英雄小姐妹》共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草原放牧》,第二部分《与暴风雪博斗》;第三部分《在寒夜中前进》;第四部分《党的关怀记心间》;第五部分《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曲式结构:二段体结构:引子A+B A----欢快主题 B----抒情主题 引子:奏出“小姐妹”的主导动机。 第一主题(A):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短调”色彩的旋律。 第二主题(B):表现“小姐妹”的内心世界:她们热爱家乡,热爱草原,热爱祖国。“长调”色彩的旋律。 十、拓展与探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