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一浮

马一浮

马一浮
马一浮

最开始知道马一浮,是因为约摸七年前闹的一个笑话。当时在初学书法,休息之时便在书房周围到处活动,左瞧瞧右看看,见到老师桌上放着一本字帖,看到上面落款写的两个字,前者似曾相识,好像在翡翠台的港剧字幕会经常碰到,于是我指着第二个非常潦草的字问:“老师,这写的是什么呢?”他看了看说:“戏。”“哦,”我笑得好像知道了很多:“独戏。好名字啊。”话音未落,老师大笑起来:“那字不是独(獨),是蠲呀!”那个时候书房里都是年龄相仿的小孩子,他们也肯定不懂那个字是什么,可是也装着知道很多地跟着大笑起来,令我感到非常尴尬。休息结束后我一直静静地练字,一言不发。

下课后,与我一起来的小屁孩都被家长接走了,趁着没人,我悄悄地问:“老师,那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啊?是谁写的呢?给我讲讲吧。”就像是一下子来了兴致,老师跟我讲了很多关于署名“蠲戏”的大师,马一浮的事。遗憾的是,那个年纪虽然学着书法,我却对国学大师兴趣不大,辜负了老师的热情介绍,那些故事那些话,我听过便忘了。

蠲戏,去除不严肃行为,是治学要严谨的意思。

马一浮,中国国学家,书法家,篆刻家,近代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齐名,是“新儒学三圣人”之一,“一代儒宗”之称。据说,他遍览杭州文汇阁藏书,丰子恺先生曾说:“他是此间学问最好的人。”

可以这么讲,马一浮是自学成才,当之无愧的一个神童。三岁的时候,他在母亲的启蒙下读书认字,四岁便与两位姐姐一起到私塾旁听。到了十岁的时候,他父亲请了一位乡间颇有名望的举人来家教书,但一年不到,举人老师就告辞了。追问再三,老师才肯道出原委:原来是学生的才学已超过自己,自己已无法再教。之后当过县官的父亲想亲自教马一浮,却发现倒不如让他自学。

与仲永之伤不同,童年的才学为马一浮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他的勤奋与天赋,令他在那个黑暗的晚晴时期,有微力去保护他认为的民族文化精华。在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之下,他与好友谢无量、马君武立下与旧王朝决裂的誓言。到了二十世纪初,他到美留学。看到美国人民欢庆独立日的时候,他激动万分。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于是他开始通过阅读学习西方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要认真地学习,渴望改变中国。

后来,落后挨打的清王朝覆灭。经过了那么漫长的几十年国难民哀,新中国成立。本以为在新的大环境下,自己可以安心悉心地“培国本”,可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6年,红卫兵冲进马一浮家“扫四旧”,烧毁他收藏的无数珍贵书画典籍,只有部分没烧完的藏书和书板被浙江省图书馆和博物馆抢救出。

随之而来便是抄家。当马一浮被赶出了西湖边上的寓所时,已是暮年的他,毕生风骨傲岸的他,向红卫兵恳求道“留一方砚台给我写字好不好”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

悲愤交集,数月后他胃大出血。又数月,辞世。

1967年6月2日。享年85岁。

看了很多资料与视频,总算对他有了一些迟到了七年的了解。与其不断提起他在儒学文化抑或翻译西方著作方面的成就,我更愿意讲他对书法的深厚的情意。坦白地说,当看到他被抄家时低下头问那帮疯狂的“小将”是否可以留下一方砚台,我整个心都酸了。是啊,留下一方砚台,留下一枝笔,就是留下了他的命,他的根。毕生数十年,他与儒墨是不可割舍,然而更深厚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信仰。

“学未足以名家兮,或儒墨之同流”,他似乎也无悔可以归去了。

马一浮

最开始知道马一浮,是因为约摸七年前闹的一个笑话。当时在初学书法,休息之时便在书房周围到处活动,左瞧瞧右看看,见到老师桌上放着一本字帖,看到上面落款写的两个字,前者似曾相识,好像在翡翠台的港剧字幕会经常碰到,于是我指着第二个非常潦草的字问:“老师,这写的是什么呢?”他看了看说:“戏。”“哦,”我笑得好像知道了很多:“独戏。好名字啊。”话音未落,老师大笑起来:“那字不是独(獨),是蠲呀!”那个时候书房里都是年龄相仿的小孩子,他们也肯定不懂那个字是什么,可是也装着知道很多地跟着大笑起来,令我感到非常尴尬。休息结束后我一直静静地练字,一言不发。 下课后,与我一起来的小屁孩都被家长接走了,趁着没人,我悄悄地问:“老师,那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啊?是谁写的呢?给我讲讲吧。”就像是一下子来了兴致,老师跟我讲了很多关于署名“蠲戏”的大师,马一浮的事。遗憾的是,那个年纪虽然学着书法,我却对国学大师兴趣不大,辜负了老师的热情介绍,那些故事那些话,我听过便忘了。 蠲戏,去除不严肃行为,是治学要严谨的意思。 马一浮,中国国学家,书法家,篆刻家,近代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齐名,是“新儒学三圣人”之一,“一代儒宗”之称。据说,他遍览杭州文汇阁藏书,丰子恺先生曾说:“他是此间学问最好的人。” 可以这么讲,马一浮是自学成才,当之无愧的一个神童。三岁的时候,他在母亲的启蒙下读书认字,四岁便与两位姐姐一起到私塾旁听。到了十岁的时候,他父亲请了一位乡间颇有名望的举人来家教书,但一年不到,举人老师就告辞了。追问再三,老师才肯道出原委:原来是学生的才学已超过自己,自己已无法再教。之后当过县官的父亲想亲自教马一浮,却发现倒不如让他自学。 与仲永之伤不同,童年的才学为马一浮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他的勤奋与天赋,令他在那个黑暗的晚晴时期,有微力去保护他认为的民族文化精华。在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之下,他与好友谢无量、马君武立下与旧王朝决裂的誓言。到了二十世纪初,他到美留学。看到美国人民欢庆独立日的时候,他激动万分。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于是他开始通过阅读学习西方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要认真地学习,渴望改变中国。 后来,落后挨打的清王朝覆灭。经过了那么漫长的几十年国难民哀,新中国成立。本以为在新的大环境下,自己可以安心悉心地“培国本”,可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6年,红卫兵冲进马一浮家“扫四旧”,烧毁他收藏的无数珍贵书画典籍,只有部分没烧完的藏书和书板被浙江省图书馆和博物馆抢救出。 随之而来便是抄家。当马一浮被赶出了西湖边上的寓所时,已是暮年的他,毕生风骨傲岸的他,向红卫兵恳求道“留一方砚台给我写字好不好”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 悲愤交集,数月后他胃大出血。又数月,辞世。 1967年6月2日。享年85岁。 看了很多资料与视频,总算对他有了一些迟到了七年的了解。与其不断提起他在儒学文化抑或翻译西方著作方面的成就,我更愿意讲他对书法的深厚的情意。坦白地说,当看到他被抄家时低下头问那帮疯狂的“小将”是否可以留下一方砚台,我整个心都酸了。是啊,留下一方砚台,留下一枝笔,就是留下了他的命,他的根。毕生数十年,他与儒墨是不可割舍,然而更深厚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信仰。 “学未足以名家兮,或儒墨之同流”,他似乎也无悔可以归去了。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林逋论学问

2014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林逋论学问★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①,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②。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选自林逋《健余劄记》) 注释】 ①闻其说:听师长的论说。②为其事: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启发与借鉴】 学与问。上文中说,问是为了学,而学又是为了做人,这就把学习的目的与途径都讲清了。刘开在《问说》中指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也,非学无以致疑(引起疑问),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作者从文与学的关系入手,指出问的重要作用。至于学习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如荀子在《劝学》

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明晓)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才)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而完美)? 译文】 求学的人提问,不只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只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和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阅读训练】 1.解释: (1)独(2)方(3)辩(4)诸(5)实务 2.翻译: 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

3.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之一的林逋有梅妻鹤子之称,其诗《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更是脍炙人口。 参考答案】 1.(1)只(2)方法、技能(3)探讨、分辨(4)之于(5)实在的事情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100篇原文+译文)

一、志向?学问 1.范仲淹有志天下 2.陈蕃愿扫除天下 3.班超投笔从戎 4.宗悫乘风破浪 5.祖逖闻鸡起舞 6.画家赵广不屈 7.苏武牧羊北海上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9.项羽志大才疏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13.文徵明习字 14.王冕僧寺夜读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16.陆游筑书巢 18.智永与“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20.张溥与“七录斋”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22.高凤专心致志 23.叶廷珪与《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25 任末好学勤记 26.王充市肆博览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28.林逋论学问 29.欧阳修诲学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文言文阅读知识(一)——实词 二、教育?修养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33.陶母责子退鲊 34.诸葛亮“诫子书” 35.陆游家训 36.孟母三迁

37.曾子杀猪明不欺 38 子路受教 39.孔子因材施教 40.墨子怒责耕柱子 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42.陈万年教子谄谀 43.钱大昕默坐观弈 44.王荆公旁听文史 45.大树将军冯异 46.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47.曾参不受鲁君邑 48.贤妻桓少君 49.魏徵论自制 50.吕蒙正不记人过 51.石勒不计前嫌 52.韩信袴下受辱 53.世评华歆王朗 54.周处改过自新 55.齐宣王好谀 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文言文阅读知识(二)——虚词 三、人才?品性 57.萧何追韩信 58.汉高祖论“三杰” 59.东吴四英杰 60.治本在得人 61 齐桓公登门访士 62.陆贽论人才 63.物各有短长 64.汉武帝下沼求贤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66.唐太宗论举贤 67.何充直言不讳 68.吕僧珍不仗势 69.刘庭式娶盲女 70.范式言而有信 71.王坦直言惊益王 72.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云雀叫了一整天经典句子

云雀叫了一整天经典句子 1、小有才气,反而显得小家子气。 2、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3、性格极好,脾气极坏,微斯人吾谁与归。 4、往往是还未开始爱,爱已经过去了。 5、负心人负了我之后还会去负别人,我平静下来。 6、负心人负了我以后,还会去负别人,我平静下来。 7、知得愈多,爱得愈多,爱得愈多,知得愈多,知与爱,永远成正比。 8、负心,不奇,奇的是负心之前的一片真心。 9、纯乎私人性的作品,就不是艺术。 10、不会思想的人的思想,是可怕的。 11、街角的寒风,比野地的寒风尤为悲凉。 12、愚夫的背后,必有一位愚妇。 13、我回过头去对十九世纪说,我们不该是二十世纪。 14、思想家一醉而成诗人,一怒而成舞蹈家。 15、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

16、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17、由贫穷而构成的一点浪漫,予决不求人沟通。 18、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19、我倒并不悲伤,只是想放声大哭一场。 20、十一月中旬,晴暖如春,明明指的是爱情。 21、绝色美貌,是看不清看不准看不完的。 22、不自由,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就是不自由。 23、又来一个羞答答的,厚颜无耻者。 24、直道相思了无益,且作新狂解救狂。 25、那种吃苦也像享乐的岁月,便叫青春。 26、一个人,随便走几步,性格毕露。 27、你强,强在你不爱我;我弱,弱在我爱你。 28、无审美力是绝症,知识学问救不了。 29、有的书,读了便成文盲。 30、玫瑰一愿,愿与莫扎特的音乐共存亡。 31、尽我一生,所遇皆属无缘之缘。 32、君子难近乎,远小人则君子近焉。 33、我爱好诗人,所以对坏诗人特别恨。

文言文故事集锦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翻译】 4、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翻译】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翻译】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翻译】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翻译】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翻译】

马一浮 论学问

先释学问之义后明问答之旨 人人皆习言学问,却少有于此二字之义加以明晰之解说者。如见人读书多、见闻广,或有才辩、能文辞,便谓之有学问。古人所谓学问似乎不是如此,此可说是有知识、有才能,若言学问,却别有事在。知识是从闻见得来的,不能无所遗;才能是从气质生就的,不能无所偏。今所谓专家属前一类,所谓天才属后一类。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偏重才能。知识、才能是学问之资藉,不即是学问之成就。唯尽知可至于盛德,乃是得之于己;尽能可以为大业,亦必有赖于修。如此,故学问之事起焉。是知学问乃所以尽知尽能之事,而非多知多能之谓也。 学问二字,今浑言不别,实际上学是学,问是问,虽一理而有二事。浅言之,学是自学,问是问人。自学是要自己证悟,如饮食之于饥饱,衣服之于寒暖,全凭自觉,他人替代不得。《学记》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美)[善]也。” 佛氏亦有“说食不饱,数宝不富”之喻,最善。问人即是就人抉择,如迷者问路,病者求医,须是遇善知识,不然亦有差了路头、误服毒药之害。古语曰:“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皆指师家不明之误,所谓自救不了,为人即祸生也。禅师家接人每以言句勘辨,故有宾主料简。不惟师择弟子,弟子亦要择师。若学者不具参方眼,师家不辨来机,互相钝置,名为一群瞎汉相趁。儒家问答、接人手眼实与禅师家不别,会者自知,但先儒不显说耳。故必先学而后问,善问者必善学,善学者必善问。师资道合,乃可相得益彰。 孔子自居好学,又独称颜回为好学。“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所以为“大智”。由此言之,好学好问皆为圣贤之事,未可轻易许人。圣贤是果位人,犹示居学地,示有下问,“有若无,实若虚”。何况学者在因地,若得少为足,便不肯用力。 今人于记诵考据之学非不用力,但义理则非所尚,此其蔽也。安其所习,而耻于问人,今人于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未尝不研究,未尝不问人,但于自己心性则置而不谈,未尝致问,此由耽于习而忽于性,故以为不足问也,何由得有成就?今日学者为学方法,可以为专家,不可以成通儒。此所言成就,乃欲个个使成圣贤。 古人论学主通,今人论学贵别。 若问:学是学个什么?答曰:伊川尝试颜子所好何学论,便是解答此问题。须知古无科学、哲学之称,亦无经学、史学之目,近世以汉、宋分途,朱、陆异撰,用朝代姓氏为别,皆一孔之见。濂、洛、关、闽只是地名,考据、词章同为工具。八儒三墨各自名家,入室操戈互相胜绌,此庄生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也。学只是学,无假头上安头,必不得已,强名义理之学,如今立科、哲,各从所好,权示区分,犹胜以时代地域为号。《论语》四科有文学,《宋史》列传出道学,文则六艺之遗,道为义理所寄,实即学文、学道之倒言耳。 孔子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入太庙,每事问。”“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其所学所问,亦不可加以名目,故谓“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知此则知今之所谓专家者,得之于别而不免失之于通,殆未足以尽学问之能事。虽然,分河饮水,不无封执之私;互入交参,乃见道体之妙。既知统类,则不害差分,致曲通方,各就其列,随顺世间,语言亦复何碍?故百家众说,不妨各

林逋论学问阅读训练及答案

172.★林逋论学问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①,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②。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选自林逋《健余劄记》)【注释】①闻其说:听师长的论说。②为其事: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启发与借鉴】学与问。上文中说,问是为了学,而学又是为了做人,这就把学习的目的与途径都讲清了。刘开在《问说》中指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也,非学无以致疑(引起疑问),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作者从文与学的关系入手,指出“问”的重要作用。至于学习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如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明晓)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才)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而完美)?”【译文】求学的人提问,不只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只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和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阅读训练】1.解释:(1)独 (2)方 (3)辩 (4)诸 (5)实务2.翻译: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3.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之一的林逋有“梅妻鹤子”之称,其诗《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中“_____,_______ ”两句更是脍炙人口。【参考答案】1.(1)只(2)方法、技能(3)探讨、分辨(4)“之于”(5)实在的事情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哲学国学文化论文-六艺之为道 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

哲学国学文化论文-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 术思想片论 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马一浮学术思想片论 二十世纪上半叶,正值战乱频仍,国是蹇难,而致力于“本国学术之独立”的一代中国学人却创造了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辉煌实绩。国学大师们留下的著作,其恢弘的精神气象和博大精深的学术建构,堪为后学楷模。 马一浮(1883——1967)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以张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治学宗旨,秉承宋明心性之学,融通儒、道、释,主张各种立于文字的宗教或学问虽有千差万别,但在心性本源上却是殊途同归。马一浮的主要学术著述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两者皆为1938年抗战避难途中为浙江大学师生讲学稿。而最详尽地表述其学术思想的,则是1939年9月至1941年5月在乐山乌尤寺创设“复性书院”并任主讲,结集刊行的《复性书院讲录》六卷,以及当时答复院内外问学者书信结集成的《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续编》。马一浮的学术思想,可用他在《泰和会语》中“六艺之为道,一心之为德”这句话提挈,以下试做阐明。 一、六艺该摄一切学术 何为“六艺”,一般认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古代儒家的技艺教育。马一浮则依据《汉书?艺文志》,以“六艺”特指“六经”,也就是孔子删修并成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尚书》、《礼》、《乐》、《易经》、《春秋》,“经者常也,以道言,谓之经;艺尤树艺,以教言,谓之艺。” 也就是说,六经总括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以之教导人就称六艺。 六艺之教的宗旨,马一浮引《礼记?经解》中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

文言文翻译练习(1-48)

文言文翻译练习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 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学生 翻译题

一、翻译划线句: 墨子怒责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子路受教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陆贽论人才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陆游筑书巢 原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马一浮

马一浮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 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 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 书法界之泰斗”。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 均不应命。建国后,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 协委员。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查看精彩图册 中国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中国当代理学大师”;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是诗人和书法家。[1-7] 马一浮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少年时读书,过目能诵,时称神童。早岁应浙江乡试,名列榜首,后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创刊《二十世纪翻译世界》传播西方文化,时有“天下文章在马氏”之誉。 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1911年回国,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蔡元培曾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抗战期间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马一浮先生擅长书法,各体皆备,碑帖兼取,尚古而脱古,自成一家。尤精行草及隶书,行草运笔俊利,章法清逸而气势雄强,横划多呈上翻之势,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气格高古;隶书取精用弘,形成用笔温厚、结体潇洒之特点。亦善治印,朴茂而富韵致。 马一浮先生工诗词,喜吟哦,他对文字学、古典文学及哲学均深有造诣,能法、英、德、日、俄、拉西六种外文。著述甚富,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字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老子道德经注》《马一浮篆刻》《蠲戏斋佛学论著》《蠲戏斋诗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等,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目前,在浙江省杭州西湖蒋氏山庄建有“马一浮纪念馆” 人物评论 《理学大师马一浮》 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于近现代儒学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相当热门,其中对那些自构体系、融会西学的所谓“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诸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已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广为人们所知。然而,有一位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中国当代理学大师”①的马一浮,却鲜为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与马一浮从不标新,更不自构体系,而始终只是默默地潜心体究宋明理学,躬自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为人精神,匿居陋巷,不求闻达等有关。这在今日着眼于“新”的学人们看来,马一浮似乎偏于“仍旧贯”,对传统儒学没有多少新的发明,因而未予重视和研究。 其实,马一浮在二、三、四十年代是与梁漱溟、熊十力等人齐名的儒家学者。他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深刻研究和体验,是时人所公认的。众所周知,熊十力是极少称许别人的,但是他对马一浮却推许说:“马先生道高识远”(《十力语要》卷二《与贺昌群》)。

实验高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2019—2020学年文言文导学案

文言文导学案(8) 《阿房宫赋》 【教材复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再读教材古诗文》第375---376页相关习题。 二、断句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翻译: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尚书仆射景仁从祖弟也。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 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元兴 ..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方明事思忠益,知无不为。高祖谓之曰:“愧未有瓜衍之赏,且当与卿共豫章国禄。”屡加赏赐。方明严恪,虽处暗室,未尝有惰容。无他伎能,自然有雅韵。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野辐辏,不与穆之相识者,唯有方明、郗僧施、蔡廓而已;穆之甚以为恨。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朱千期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让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遭 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永初三年,出为丹阳尹,有能名。转会稽太守。江东 ..民户殷盛,风 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符书一下,文摄相续。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 ..,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狗吠达旦。方明深达治体,不拘文法,阔略苛细,务存纲领。州台符摄,即时宣下,缓民期会,展其办举;郡县监司,不得妄出,贵族豪士,莫敢犯禁,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东土至今称咏之。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元嘉三年,卒官。 (节选自《宋书·列传 ..一十三》)第一时段:读懂文言 1.朗读文段2遍。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桓玄克.京邑穆之甚以为恨.方明不听.讨捕 欲白.讨之遭母忧 ...服阕 .. 3.概括说明谢方明的形象特点。

马一浮主讲浙江大学国学讲座始末

2010年第1期总第214期 齐鲁学刊 OItUJOLIRNAL No.1 GeneralNo.214 马一浮主讲浙江大学“国学讲座"始末 ‘宫云维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仔细考证马一浮浙江大学“国学讲座”始末,可澄清有关竺可桢邀请马一浮至浙大任教、马一浮受聘浙大“国学讲座”等传闻,对马一浮浙大“国学讲座”的影响应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关键词:马一浮;浙江大学;国学讲座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10)01—0046—05 马一浮主讲受聘浙江大学“国学讲座”,不仅是浙江大学校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段佳话,学界颇为传诵。但综览相关著述,或语焉不详,或有违于史实,对马一浮研究造成了不良影响,兹考辨如下。 1936年4月25日上午9时,竺可桢与胡刚复、李志超、郑晓沧等正式往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办理交接事物,并视察文理学院各部。这是竺可桢正式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开始。事见4月25日《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及竺可桢日记。 早在该年3月,竺可桢知道自己即将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本着“为浙大觅得在可能范围内最适当之人”的宗旨[1](第六卷,P46),即开始多方为浙大罗致各科教员。5月6日上午十点。竺可桢至公安局会晤赵华煦,赵向竺可桢介绍了杭州“瑰宝”马一浮与邵裴子,竺可桢即有意聘请二人为“国学教师”。事见竺可桢日记:“(5月6日上午)十点,至省政府晤秘书长黄华表(二明),谈顷刻,即至公安局晤赵华煦,渠介绍马一浮与邵裴子,此二人杭州视为瑰宝。马本名马福田,与大哥同榜为案首,汤寿潜选为东床,未几至美国。近三十年来潜研哲学,但始终未至大学教书。余托赵觅寿毅成为介,一探其愿否至浙大。邵裴子则余已访晤一次,请为国学教师极相宜。”[1](第六卷,P68)此为竺可桢有意邀请马一浮至浙大任教之始。在此后三个月的时间里(5月7日至8 46月7日),竺可桢先后两次(5月24日、7月17日)登门造访,并请马一浮的好友寿毅成、王子馀、张圣征等屡屡多方劝说。竺可桢日记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5月7日,章子梅来……询及马一浮,据云渠虽清寒,但汤宅时时接济。[1](第六卷,P69) 5月24日,五点,赵龙文、徐曙岑、寿毅成、晓沧来,偕至马一浮寓。……余等均 劝其为学生授课,甚至学生至渠家听讲亦 行。[1](第六卷,P80) 6月7日,中午,葆泉先生来,知子馀先生已函商马一浮来校担任演讲。[1](第六卷,P89) 6月8日,接王子馀函,知马一浮不惯学校生活,不能来校讲课。[1](第六卷,P89) 7月17日,四点半,至马所巷十三号甲马一浮处。马经眼科医生张圣征之劝驾 已允到校教课。余拟在刀茅巷十七号特设 一房为其教课之所。[1](第六卷,P112) 7月20日任葆泉来谈及马一浮事,谓据张圣征云,马或疑余邀请之心非真诚,无 非欲假借渠之名义,似有疑余之真心,故嘱 余即作一复与子馀。[1](第六卷,P114) 8月1日,九点至青年路晤张圣征,应子梅之邀。谈及马一浮事,适圣征之兄天 汉亦在座。据张云,一浮提出一方案,谓其 所授课不能在普通学程以内,此点余可允 收稿日期:2008一03一09 作者简介:宫云维(1964一),男,山东乳山人,历史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完整word版)实验高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2019—2020学年文言文导学案

文言文 导学案(8) 《阿房宫赋》 【教材复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再读教材古诗文》第375---376页相关习题。 二、断句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翻译: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尚书仆射景仁从祖弟也。荒乱之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元兴.. 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方明事思忠益,知无不为。高祖谓之曰:“愧未有瓜衍之赏,且当与卿共豫章国禄。”屡加赏赐。方明严恪,虽处暗室,未尝有惰容。无他伎能,自然有雅韵。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野辐辏,不与穆之相识者,唯有方明、郗僧施、蔡廓而已;穆之甚以为恨。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朱千期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让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遭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永初三年,出为丹阳尹,有能名。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符书一下,文摄相续。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狗吠达旦。方明深达治体,不拘文法,阔略苛细,务存纲领。州台符摄,即时宣下,缓民期会,展其办举;郡县监司,不得妄出,贵族豪士,莫敢犯禁,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东土至今称咏之。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元嘉三年,卒官。 (节选自《宋书·列传.. 一十三》) 第一时段:读懂文言 1.朗读文段2遍。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桓玄克.京邑 穆之甚以为恨. 方明不听.讨捕 欲白.讨之 遭母忧... 服阕.. 3.概括说明谢方明的形象特点。

马一浮孝经大义序

马一浮:孝经大义序说 今人治社会学者,动言家族起源由于掠夺,中土圣贤所名道德悉为封建时代之思想,经籍所载特古代之一种伦理说,可供研究历史文化之材料而已:是无足异也。以六艺之道判之,疏通知远本为《书》教之事,《书》之失诬。今之为此言者,亦有近于《书》教,特据蛮俗以推之上世,以为历史过程不越此例,其意亦欲疏通知远,而不知其失之诬也。目中土圣贤经籍为传统思想斥之无余,而于异国殊俗影响之谈则奉为实训,信之惟恐不及,非惑欤?夫诬经籍、诬圣人、诬史实,犹曰闻见之弊为之;至于诬其己之本心而果于自弃,则诚可哀之大者。曷为而至于是?知有人欲而不知有天性也。夫“豚食死母,眴而弃走”,庄生之寓言。“寄物瓶中,出则离去”,孔融之冤谳。(文举孝友,安得有是言?是曹操令路粹枉奏,坐以不道耳。)苟以私欲为万事根本,则国家民族之爱、人类同情之心又何自而生乎?《孝经》始揭父子之性,在《诗》曰秉彝,在《书》曰降衷,在《易》曰各正性命,在《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性则知天矣。”此而不知,故于率性之道、修道之教皆莫知其原,遂以万事万物尽为爱恶攻取之现象,而昧其当然之则,一切知解但依私欲、习气展转增上,溺于虚妄穿凿,蕴之为邪见,发之为暴行,私其身以私天下,于是人生悉成过患矣。夫以身为可私,是自诬也;私天下,是诬民也。安于自诬者,必敢于诬民,是灭天理而穷人欲也。率天下以穷人欲,于是人之生也,乃儳焉不可终日矣。如或患之,盍

亦反其本邪?曷为反其本?由六艺之道,明乎自性而已矣。曷由而明之?求之《孝经》斯可明矣。性外无道,事外无理。六艺之道,即吾人自性本具之理,亦即伦常日用所当行之事也,亘古亘今,尽未来际,尽虚空界,无须臾而可离,无一事而不遍者也。由是性之发用而后有文化,故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用之有差忒者,由于体之不明,故为文之不常也。(《易》曰:“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除习气,尽私欲,斯无不明、无不当矣。吾人性德本自具足,本无纤毫过患,唯在当人自肯体认。与其广陈名相,不若直抉根原,故博说则有六艺,约说则有《孝经》。《孝经》之义终于立身,立身之旨在于继善成性。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身,明身无可外,则无老氏之失;明身非是幻,则无佛氏之失;明身不可私,则一切俗学外道皆不可得而滥也。六艺皆以明性道、陈德行,而《孝经》实为之总会。德性是内证,属知(非闻见之知)>;行道是践履,属行。知为行之质,行是知之验。德性至博,而行之则至约。当其行时,全知是行,亦无行相可得。(《孟子》曰:“由仁义行,非行仁义。”是无行仁义之相也。)故可以行摄知,以道摄德,以约摄博。如耳目口体并是心摄,视听言貌并是思摄,制度文为并是礼摄,家国天下并是身摄。明此,则知《诗》《书》之用、《礼》《乐》之原、《易》《春秋》之旨,并为《孝经》所摄,义无可疑。故曰:“孝,德之本也。”举本而言,则摄一切德。“人之行,莫大乎孝”,则摄一切行。“教之所由生”,则摄一切教。“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则摄一切政。(政亦教之所摄。)五等之孝,无患不及,则摄一切人。“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文言文

文言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藩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马一浮 言录

马一浮言录 读书如人行远,必假舟车。舟车之行,须由轨道,待人驾驶。驾驶之人,既须识途,亦要娴熟。不致迷路,不致颠覆,方可到达。故读书之法,须有训练,存乎其人。书虽多,若不善读,徒耗日力。不得要领,陵杂无序。不能入理,有何裨益?所以《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古人以牛驾马,有人设问曰:“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此以车喻身,以牛喻心。车不自行,曳之者牛。肢体运用,主之者心。故欲读书,先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读书,事半功倍。随事察识,语语销归自性。然后读得一书,自有一书之用。不是泛泛读过。须知读书,即是穷理博文之一事。然必资于主敬,必赖于笃行。不然,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必涵养纯熟,然后气自常定,理自常明。逢缘遇物,行所无事,毫不费力。然其得力处,皆在平日读书穷理工夫不间断,于不知不觉之中,滓秽日去,清虚日来,气质自然清明,义理自然昭著,此正孟子所谓集义也读书非徒博文,又以蓄德,然后能尽其大。盖前言往行,古人心得之著见者也。蓄之于己,则自心之德与之相应

大凡一切学术,皆由思考而起,故曰学原於思。思考所得,必用名言,始能诠表。名言即是文字,名是能诠,思是所诠。凡安立一种名言,必使本身所含摄之义理明白昭晰,使人能喻,谓之教体。必先喻诸已,而后能喻诸人。因人所已喻,而告之以其所未喻,才明彼,即晓此,因喻甲事而及乙事,辗转开通,可以助发增长人之思考力,方名为学。故学必读书穷理,书是名言,即是能诠,理是所诠,亦曰“格物致知”。物是一切事物之理,知即思考之功。《易·系辞传》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换言之,即是於一切事物表里洞然,更无睽隔,说与他人,亦使各各互相晓了,如是乃可通天下之志,如是方名为学人人皆习言学问,却少有于此二字之义加以明晰之解说者。如见人读书多、见闻广,或有才辩、能文辞,便谓之有学问。古人所谓学问,似乎不是如此。此可说是有知识,有才能,若言学问,却别有事在。知识是从闻见得来的,不能无所遗;才能是从气质生就的,不能无所偏。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偏重才能。知识、才能是学问之资藉,不即是学问之成就。唯尽知可至于盛德,乃是得之于己;尽能可以为大业,亦必有赖于修。如此,故学问之事起焉。是知学问乃所以尽知尽能之事,而非多知多能之谓也。学问二字,今浑然不别,实际上学是学,问是问,虽一理而有二事。浅言之,学是自学,问是问

为人大须学问文言文翻译

为人大须学问文言文翻译 《为人大须学问》的原文、注释、翻译和相关的`文化常识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我们看看下面吧! 为人大须学问文言文翻译【原文】 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 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 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 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 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翻译】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

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这不只是说说。回想我年轻时的处事行为,觉得很是不对。” 【文化常识】 “朕”及其他。皇帝自称,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称。诸侯王自称,除了“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孤”、“寡人”。皇帝对臣子称“卿”。臣子称皇帝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称谓上有明确的规定。 【为人大须学问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为人大须学问》阅读训练答案详解 2.林逋论学问文言文翻译 3.宗世林为人文言文翻译 4.范元琰为人善良的文言文翻译 5.杨万里为人文言文翻译 6.范元琰为人善良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7.《范元琰为人善良》文言文翻译 8.曹彬为人原文翻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