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

年级:八年级

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

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

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

解。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

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

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

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

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提问:1、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2、如何使用停表?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

(二)练习停表的使用

老师将一个乒乓球从高处释放。同学听到乒乓球第一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开始计时,听到第二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停止计时,并比较计时结果。

(三)小组实验

学生自学课本23页内容,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器材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实验步骤:见课本p23

注意: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同组的两名同学分别完成一次,并对比。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结论与分析

讨论: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教师辅导、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纠正错误操作。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及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拓展实验

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

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实验,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五)小结

1、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2、如何分析实验数据

3、尊重测量结果、客观分析

4、小资料

(六)优化训练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以及优化训练

八、板书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

三、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

四、实验步骤:

五、收集数据的表格:见《物理实验报告册》p.7表1—6.

六、结论:小车在下坡过程中速度变快。

【篇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教案实验:测平均速度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而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是难点。

三、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有:带滑轨的斜面、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师准备一套并加一小车。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实验介绍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实验:测平均速度”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至底端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v=ts.可以求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ts,需要测量的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最小到度、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不必信读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钢球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钢球,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

听到钢球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用投影片介绍实验步骤。

(3)介绍实验步骤

①用小木块支起带滑槽木板的一端,形成斜面,使小球从叙面顶部

级下时做变速直线运动。②在斜面上确定小球的初始位置“0”,终

点位置b,在ob之间确定中间位置a,让soa=obs21。用刻度尺量

出soa、sob,填入表中③一位同学将金属片置于b点,并读秒,

当数到“0”时,另一位同学从0点处释放小球,同时开始记时,当听

到小球与金属片相撞的声音时,立即停止记时,读出时间tob,填入

表中④将金属片移至ob中点a处,按上述方法测出小球从顶端级

至a处所需时间toa,填入表中。⑤利用v=ts了求出小球通过全程sob的平均速度vob,通过上半段路程soa的平均速度voa,填入

表中,并计算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ab的平均速度vab 路程运动

时间平均速度 sob= tob= vob= soa=

toa= voa= sab=sob-soa= tab=tob-toa= vab=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

正错误操作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摆放回原位.

3.实验结果讨论:

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投影片)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

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voa、vob、vab是否相等?学生回答:不相等教师指出,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

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

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

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

步行速度是1.1米/秒,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米/秒,这也是

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

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让学生计算2aboavv+,将结果与vab对比,二者是否相等?学生回答:不相等.教师再次强调求解物体通

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

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次实验报告.

2.做p.21 小实验,测自己的步行速度.

说明

1.本节是继“长度测量”之后的第二个学生分组实验,而秒表也是继刻度尺之后需要学生掌握使用方法的又一种测量工具.虽然学生经

常接触钟表,但多数人对秒表的使用还很陌生,所以教师一方面要

注意从刻度尺使用读数向秒表使用读数迁移,使学生对带刻度的测

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应注意带领学生练习,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2.实验方案中用钢球代替教师演示

时用的小车,是为了延长物体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的时间,便于学

生测量记录.但斜面倾角过小,也会造成钢球加速运动不明显,测

出的voa与算出的vab担相差不多,教师实验前应注意指导.

【篇三:【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

度》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整体设计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新《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实验教学

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

应该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测量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

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

均速度的概念,练习用停表测量时间。教材选用了较易找到的斜面

和较易操作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

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

一、实验准备

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

s依据的原理是t=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

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

零点。

活动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

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

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

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跟踪例题

如图是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的实物照片,照片中机械停表短针刻度

所标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长针刻度所标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另外,照片中电子停表所显示的数

字为“0:00.02.01”,左起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第2、3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第4、5个数字所表

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照片中电子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

________。

答案:min s 10 s h min s 2.01 s

二、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强调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

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实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

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s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v1。 t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

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辅导

三、实验结果讨论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

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

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

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

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 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

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

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

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

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跟踪例题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

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____cm;tbc=________s;

vab=________m/s;vbc=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是在做

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

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s解析:(1)速度的计算公式t=

(2)斜坡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

(3)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涉及三个不同的物理量,且研究的对象也不同,应注意公式中物理量的意义;sab=100.0 cm-60.0 cm=40.0 cm,sbc=60.0 cm-10.0 cm=50.0 cm,tab=

2 s,tbc=1 s。

sab40 cmsbc50 cmab段的速度vab===20 cm/s=0.2 m/s,bc 段的平均速度vbc==tab2 stbc1 s

50 cm/s=0.5 m/s。

(4)vbc>vab,小车速度越来越大,是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当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相当于缩短了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使速度值偏大。

s答案:(1)t= (2)小 (3)40.0 1 0.2 0.5 (4)大变速直线 (5)大

同步训练

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快慢的

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解析:平均速度是用来大致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但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a选项说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肯定是不对的;b选项说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说法也是不对的;c选项说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这就是平均速度的定义,是对的;d选项说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也是不对的。

答案:c

2.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 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所示。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vab=________;vbc=________;vac=________。

答案:0.03 m/s 0.02 m/s 0.024 m/s

3.教室的长度为10 m,开班会时坐在后排的小刚走到讲台上去做演讲,他走到讲台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从公式v =s t 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下面我们实际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3页至第24页。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平均速度?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车下滑一段时间运动的路程,然后运用测量的s 和t 的值计算小车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对应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 【实验过程】 (1)用木块将带槽的木板支成斜面,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的数据填入表中。(后面测得的数据也都填入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在斜面顶端的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t s v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 ,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 读到0.001S 了,甚至1.0×10-6 S 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t s v =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 的路程,每隔 10m 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式了t s v =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 年级:八年级 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 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 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 解。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 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 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 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 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提问:1、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2、如何使用停表?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 (二)练习停表的使用 老师将一个乒乓球从高处释放。同学听到乒乓球第一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开始计时,听到第二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停止计时,并比较计时结果。 (三)小组实验 学生自学课本23页内容,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器材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实验步骤:见课本p23 注意: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同组的两名同学分别完成一次,并对比。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结论与分析 讨论: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 2.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并能够分析实验数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光电门、计时器、平滑的直线轨道、小车等。 2. 实验材料:小车、标尺、计算器。 3.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物体的速度概念,引起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2. 介绍平均速度的定义:告诉学生平均速度的定义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平均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解释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并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理解公式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平均速度。 4. 引入实验方法测量平均速度:通过引入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5. 组织实验:利用光电门、计时器和小车等器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直线轨道上设置两个光电门,分别用来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时间,从而测量位移和时间。 6. 让学生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7. 教师辅导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8. 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9.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求出平均速度,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10. 结束课堂: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和答疑。 教学扩展: 1. 引入其他相关概念:在学习平均速度的基础上,引入其他相关概念,如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应用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如汽车行驶速度、运动员的速度等。 3. 扩展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更加复杂的实验,例如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或斜面的角度,探究平均速度与物体质量、斜面角度等因素的关系。

(新)人教版物理八上《1.4测量平均速度》公开课(教案)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 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答复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后答复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答复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 学生答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怎样想办法测出来?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得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测量平均速度 1.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 下面我们通过刻度尺、小车、停表、金属片、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思考:(1)在测量路程时,如何解决小车车身具有一定长度的问题? (2)为减小停表的读数误差,我们是希望小车的运动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为达到我们的目的该如何调整斜面的坡度?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4)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5)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3篇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3篇 Teaching plan of measuring average speed and teaching reflect ion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3篇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2、篇章2: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3、篇章3: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章1: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教学课,通过上完本节课,我从两个 方面来反思本节课。 一、本节课的优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村中学 的特点,我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测量小车从斜面下滑平均速度的实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实验方案的反思,评估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同学能独立完成实验。

二、本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个别学生还不会正确使 用秒表和刻度尺,比如:有些机械停表一些是一圈30S,有些 是一圈60S,分度值分别是0.1S和0.2S,有些是电子秒表, 在测量长度是有些同学还不会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我应该在实验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一下秒表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不够,有些细节教学没注意,有些学生,先直接用单位为毫米的长度除以时间,得到的单位为毫米每秒,这个就体现了学生的单位换算还有待加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基本单位米每秒。 篇章2: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 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成功之处: (一)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附导学案、同步练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停表)(刻度尺+=t S v 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 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S 2 ,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 1 = t1= v1= s 2 = t2= v2= 小组分组实验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四)分析论证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 通过实验激发兴趣,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良好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难点: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怎样想办法测出来?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9-22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2.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分析自己散步、竞走、 跑步的三个状态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个快? 3.本节课中探究实验所需器材有哪些? 4.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 5.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何测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学生自学教材: 师巡视,指导游离在自学外的同学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6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求出平均速度v.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 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果比较上半段v1、下半段v2和全程的平均速度v,你猜想它们的大小关系———————————。 三、后教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 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二)合作探究2—测量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的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精品教案

第一章课题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 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的图片等。 【提问】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 (m/s)=公里/小时。刘翔每秒都能跑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二、新课学习 (一)实验原理 【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为v=s t , 那么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实验当中,我们所依据的也就是这个速度公式。 【总结】实验原理:v=s t 【分组交流】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并结合课本图—1来讨论一下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实验器材 【总结】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三)设计实验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我们采用上图作为实验图,老师有这样两个问题: (1)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2)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总结】(1)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2)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目的和要求】 观察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特征,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仪器和器材】 节拍器(全班共用),钢棒2根(直径8毫米,长80厘米一100厘米,或用细木棒代替),高、低支架各1个,钢球(直径19毫米左右),垫块,红粉笔,刻度尺。 【实验方法】 1.安装实验器材。将两根钢棒的两端分别插入高、低支架的两孔中,然后将支架平放在实验桌上,当钢球放在高端两棒之间时,钢球会沿两棒滚下,如图19-1所示。 2.训练反应能力。教师首先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每拍)的时间间隔为1秒。让学生一只手在高端两棒之间挡住钢球,并随着节拍器的响声数5、4、3、2、1,数到0时放手让小球滚下并接下去数1、2、3、……如此重复几次,直到学生基本上能按上述要求与节拍器响声同步为止。 教师然后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75秒。按上述要求重复训练几次,要求学生能基本上达到与节拍器响声同步反应。这对于今后做其他实验是有益的。 3.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节拍数为整数,例如第8拍,并在该拍时钢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一个记号。 4.观察小球运动情况。可看到小球沿两棒越滚越快,开始时速度为0,滚到末端时速度最大。按方法2中的要求重新数着拍子并让小球从0拍开始滚下,在第4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个记号。当小球在8拍内滚完全程时,比较第0拍至第4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和第4拍至第8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长短,可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后半段的路程较长,说明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路程。将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定为1秒,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第0拍至第4拍间的路程以及第4拍至第8拍间的路程,连同两段路程相应的时间,填入表1.9-1中。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掌握利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用的计时器、测量板、小球等物品; 2.学生准备:笔、纸。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思考。 教师:小明和小红两个人同时开始从教室门口跑向操场,他们谁跑得快? 学生:不知道。 教师:那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谁跑得快呢? 学生:可以看谁先到操场。 教师:非常好,那假如两个人同时到达目的地,怎么比较谁跑

得慢呢? 学生:可以看他们谁用了更长的时间。 教师:对,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人的时间来判断谁跑得快或者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测量物体的速度。 2.呈现新知识:教师给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教师:什么是速度呢? 学生: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 教师:很好。那什么是平均速度呢? 学生: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非常棒!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公式。 教师出示计算公式:平均速度(v)=位移(s)/时间(t)。 3.展示实验:教师进行一个实验展示,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我用一个小球在测量板上滚动,我们将测量小球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位移和总时间。 教师滚动小球,测量板上有刻度,记录小球滚动的位移和总时间。

教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小球的平均速度。 教师给出实验数据:位移为10cm,时间为5秒。 教师:那么小球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呢? 学生:平均速度(v)=位移(s)/时间(t)=10cm/5s=2cm/s。 教师:非常好!小球的平均速度是2cm/s。 4.实践操练: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和计算并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使用测量板和计时器进行个人实验观察和数据测量,并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学生将实验过程和数据填写在实验报告中。 5.展示结果: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学生按照课堂规定,依次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包括实验数据、计算过程和结论。 6.总结归纳: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 教师: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你们在实验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难点 重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用具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怎样想办法测出来?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得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测量平均速度 1.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 下面我们通过刻度尺、小车、停表、金属片、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思考:(1)在测量路程时,如何解决小车车身具有一定长度的问题? (2)为减小停表的读数误差,我们是希望小车的运动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1.4 测量平均速度 主备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从而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二、重难点 重点: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难点: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三、学情分析:该实验较难把握的是时间的测量,要求学生使用前多练习一下。 四、教法:实验分析、讲解与练习 学法:合作与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速度快。 3.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 (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二)自学导读:阅读物理书并查资料(实验导纲) 1.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 3.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4.实验器材:, 5. 实验方法与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滑到底端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停表测出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t1; 3)算出该段的平均速度; 4)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小车经过上半段和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三)典型例题 例1: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停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图中还缺少的器材是。若S1=60cm,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m/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的平均速度V2=m/s. 例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cm,t BC =____s,v AC=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选填“大”或“小”) (四)、课堂练习 :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在斜面上由顶端滑过斜面的始、末位置如图3所示,小车通过的路程为,若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为 2.5 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下图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s,平均速度为__ _m/s,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 ___。 六、板书设计: 1.4 测量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实验目的: 3. 实验原理: 4.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5.实验器材:, 七、课后反思: 图图 图

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在数值上等 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km/h)。(4)速度的单位换算: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的定度: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预习 (1)平均速度的定义。(2)平均速度的计算。(3)平均速度的测量。 二、知识讲解 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了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而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的速度大多数是变化的,我们要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速度发生变化时的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考点1.平均速度 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我们可以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 运动中,还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观察下图: 想一想:它们的不同是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回答:甲的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乙的速度是变化的。 在现实生活中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 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略 研究,也可以用v=s/t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日常所说的 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考点/易错点2 平均速度的测量

从公式v=s/t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下面我们就实际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 速度。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v=s/t 2.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秒表(手机中的秒表)、刻度尺 3.了 解实验仪器: 提问:使用刻度尺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回答:要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准,记好。 提问:使用秒表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回答:要看清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不用估读。 在使用秒表时要会正确读取时间,能启动、止动和归零。(学生练习使用手机中的秒 表进行计时) 4.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多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 要通过的路程SOB,把SOB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OB。 (3)根据测得的SOB和tOB,利用公式VOB=SOB/tOB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OB。(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A点,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OA。 (5)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OA,所用的时间tOA,算出小 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OA。填入下表,并计算一下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AB 的平均速度VAB。 提问: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来比较一下VOB、VOA和VAB是否相等?回答:不相等。 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 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 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思考:(VOB+VOA)/2与VAB是否相等?学生通过计算回答:不相等。 强调:求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 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 学生每组需要: 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

小木块一块。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播放视频】激流勇进 【设疑】 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板书】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 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长木板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 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 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设计实验方案】 【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 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 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 学生讨论、回答: 生1:越来越快 平均速度 生2:公式v=s/t 生3:测路程和时间; 生4:刻度尺、停表 【温馨提示】 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S1,t1, S2,t2,

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第一篇: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测量出速度)那我们现在出去测量你觉得合适吗?想想能否通过设计一个模型,做个实验来研究呢?二.研究新知 出示一个这样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呢?或者说通过这个模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提出问题:如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现在你们猜想一下会是什么情况?(猜想与假设)。猜想后不行动永远只能是猜想,所以我们要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设计实验)课本上已经设计了一个实验,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3页内容,带着问题去阅读,明确: 实验目的:学会测量平均速度(板书课题)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刻度尺(测量s),停表(测量t),斜面、小车、金属片教师视频演示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仔细听,思考:1.

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什么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怎样表示小车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 3.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v=s/t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4.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是s)测量哪里到哪里的距离?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 5.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所以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运动的时间长一些,主要是为了便于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少误差的产生 6.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计时,多次测量求得平均值,尽量减少误差 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出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的呢?可不可以直接从斜面的中点位置开始测量呢? 要测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运动速度,不能让小车从斜面的中间位置释放下滑进行测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出S3=S1-S2,t3=t1-t2 本次实验的实验方法与步骤你能说出来吗? 实验步骤: A.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B.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记入表格。 C.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 D.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测量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表格。 E.计算:下半段路程S3= S1-S2,记入表格下半段时间t3=t1-t2,记入表格 F.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 v=s/t 算出各个平均速度,记入表格。 G.整理回收器材 从实验步骤我们知道要记录测量的出的路程和时间,现在请同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