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圆”最值问题说课材料

“隐圆”最值问题说课材料

“隐圆”最值问题说课材料
“隐圆”最值问题说课材料

“隐圆”最值问题

B

M

C

D

A

E

F

D

C

B

A

B

D

C

F

A

“隐圆”最值问题

分析题目条件发现题目中的隐藏圆,并利用一般的几何最值求解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 - x + 6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两点,点C 在

y 轴的左边,且∠ACB = 90°,则点C 的横坐标x 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练】(2013-2014·六中周练·16)如图,已知Rt △ABC 中,∠ACB = 90°,AC = 3,BC = 4,点D 是AB 的中点,E 、F 分别是直线AC 、BC

上的动点,∠EDF = 90°,则EF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例2】如图,在Rt △ABC 中,∠ACB = 90°,D 是AC 的中点, M 是BD 的中点,将线段AD 绕A 点任意旋转(旋转过程中始

终保持点M 是BD 的中点),若AC = 4,BC = 3,那么在旋转 过程中,线段CM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练】已知△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ADE = 90°,AC = 22,AD = 1,F 是BE 的中点,若将△ADE 绕点A

旋转一周,则线段AF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

【例3】如图,已知边长为2的等边△ABC ,两顶点A 、B 分别在平面直角 坐标系的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滑动,点C 在第一象限,连接OC ,则OC 长的最大值是( )

A .2

B .1

C .3

D .3

【练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 2,BC 3,两顶点A 、B 分别在平面 直角坐标系的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滑动,点C 在第一象限,连接OC ,则OC

长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练2】(2013·武汉中考·16)如图,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上两个动点,

满足AE = DF,连接CF交BD于点G,连接BE交AG于点H,若正方形的边

长为2,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例4】如图,∠XOY = 45°,一把直角三角尺ABC的两个顶点A、B分别在

OX、OY上移动,其中AB = 10,那么点O到AB的距离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练】(2013-2014·二中、七一九上期中·16)已知线段AB = 4,在线段AB上取一点P,在AB的同侧作等边△APC和等边△BPD,则线段CD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例5】已知A(2,0),B(4,0)是x轴上的两点,点C是y轴上的动点,当∠ACB最大时,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

【练】当你站在博物馆的展厅中时,你知道站在何处观赏最理想吗?

如图,设墙壁上的展品最高点P距底面2.5米,最低点Q距底面

2米,观察者的眼睛E距底面1.6米,当视角∠PEQ最大时,站

在此处观赏最理想,则此时E到墙壁的距离为()

A.1米 B.0.6米 C.0.5米 D.0.4米

N

M

B

Q

C

P

A

【课外提升】

1.(2010·河南)如图,Rt △ABC 中,∠C = 90°,∠ABC = 30°,AB = 6, 点D 在AB 边上,点E 是BC 边上一点(不与点B 、C 重合),且DA = DE ,则AD 的取值范围是( )

A .2 < AD < 3

B .2 ≤ AD < 3

C .2 ≤ A

D ≤ 3 D .1 ≤ AD < 2

2.(2012·济南)如图,矩形ABCD 中,AB = 2,AD = 1,当A 、B 分别在x 轴正半轴和y 轴正半轴上移动时,矩形ABCD OD 的最大值为( )

A

C

.5

2

3.(2013-2014·黄陂区九上期中·10)在△ABC 中,∠ACB = 90°,∠ABC

= 30°,将△ABC 绕顶点C 顺时针旋转,旋转角为θ(0° < θ < 180° ),得

到△MNC ,P 、Q 分别是AC 、MN 的中点,AC = 2t ,连接PQ ,则旋转时 PQ 长度的最大值是( )

A .

B .

2 C

D .3t

4.已知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0,1)、(0,3),点C 是x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当∠ACB 最大时,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__.

圆的认识--评课稿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6.认识圆,会画圆。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圆的认识》听课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年轻教师,能有机会外出听课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让我受益匪浅。此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以《圆的认识》为课题,期间,我聆听了幕振亮、邢莉、彭飞3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虽然3位老师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让我收获颇多。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儿听课体会: 一、经历定义的过程,理解本质 《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三位老师都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三位老师都没有直接把概念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不断动手操作,自己画圆,小组合作画圆,在其过程中,师适时提问,将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其积极发言,投影展示作品,提出不足,总结经验,边学概念,边体会圆的特征,让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生在画圆过程中,会发现圆心的位置不同,圆的位置也不同;圆形纸片对折,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一半,尤其是幕振亮老师制作了生动的动画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二、体验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老师们都从生活实际出发,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同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以及老师如何在操场上画圆等问题。尤其是幕振亮老师精彩的动画课件,很直观,很形象,并且还很用心的准备了模拟井盖的道具,让学生亲

自动手操作,作为年轻教师,我也在反思自己课堂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自己有时会草率的将定义丢给学生,虽然也会联系生活实际,但是课堂上的学生缺乏自主的空间和时间,仍是老师讲的多,学生练得少。听完三位老师的课,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课堂结束时,孩子们头脑中都形成了动态圆,而不仅仅是平面图形,我在想,我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知识与应用的练习,带领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三、数学课上的古文化,数学课上的浪漫色彩 老师们的课告诉我,文学可以运用到数学课堂上,他们都提出了老子“大方无隅”,体会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代替了枯燥的“圆有一个圆心,半径都相等,直径也相等”,用古文化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说实话,我在思考:在我的常态课上,如何做到在讲完基本的数学基本知识时,怎么有时间去穿插这么多内容呢?这也是自己面临的大问题,自己还需在课堂管理和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另外,邢莉老师的课充满浪漫色彩,在课堂结束之时,邢老师为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圆,播放动态的水纹,配以轻音乐,邢老师声情并茂的陈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自己也被带入其中,感受到了圆的美,课堂结束,意犹未尽。 四、从原生态语言上升到数学层面 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对于新知识,有自己的理解,于是,在学习圆规画角时,学生一直说圆规两条腿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圆的大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既是几何内容的教学,也是属于概念教学。XX老师设计了:1、利用工具画圆;2、利用圆规画指定的圆;3、自学课本,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4、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等,探究半径、直径以及圆的有关特征。听了这堂课,使我受益非浅,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值得我学习: 一、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XX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用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习 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XX老师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习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确凿又便当,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隐圆最值问题

隐圆最值问题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B M C D A E F D C B A B D C F A “隐圆”最值问题 分析题目条件发现题目中的隐藏圆,并利用一般的几何最值求解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 - x + 6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两点,点C 在y 轴的左边,且∠ACB = 90°,则点C 的横坐标x C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 【练】(2013-2014·六中周练·16)如图,已知Rt△ABC 中,∠ACB = 90°,AC = 3,BC = 4,点D 是AB 的中点,E 、F 分别是直线AC 、BC 上的动点,∠EDF = 90°,则EF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例2】如图,在Rt△ABC 中,∠ACB = 90°,D 是AC 的中点, M 是BD 的中点,将线段AD 绕A 点任意旋转(旋转过程中始 终保持点M 是BD 的中点),若AC = 4,BC = 3,那么在旋转 过程中,线段CM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练】已知△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ADE = 90°,AC 2AD = 1,F 是BE 的中点,若将△ADE 绕点A 旋转一周,则线段AF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 【例3】如图,已知边长为2的等边△ABC ,两顶点A 、B 分别在平面直角 坐标系的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滑动,点C 在第一象限,连接OC ,则OC 长的最大值是( ) A .2 B .1 C .3 D .3 【练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 2,BC 3A 、B 分别在平面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6.认识圆,会画圆。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授课人:徐会琴评课人:余小红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

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运用 为了突出“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设问、设疑,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观察中仔细比较,从而总结概括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

数学评课稿范文

数学评课稿范文 圆的认识_小学数学评课稿 我一直认为数学比语文教学要难的多,因为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感觉很是枯燥,当然是很多不得法的原因,而小学数学评课的参与和研究,我觉得很是重要,通过评课让教师认识到教学的过程的不足之处,能很少的找出问题的所在比如 圆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平面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入手,引入了线段和圆,紧接着结合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及感知圆(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周围的圆),积累了一些对圆的感性认识。接着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把脑海中形象具体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概括或者说抽象出来。应该说,李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该安装在哪儿?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课中体育老师的圆上,你喜欢站在哪儿?小组合作探究直径、半径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系等都体现了这点。 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后,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1) 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2) 教学环节: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圆,如果是你喜欢站在哪里?抛出问题之后,我以为教师想讲点在圆内、圆上、圆外这些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而教师风趣的点评之后,很平静的说: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老师画了一条半径、一条直径……我有点不理解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 (3) 练习的量不够。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记录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相对较难的一堂课,教学中既需要学生理解很多概念性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去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以及相关的知识。在一堂课的40分的教学中,要完成这么多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次,我非常有幸欣赏到了王琪老师这一堂课,王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朴实无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王老师还用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数学味浓,充满着智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采用播放动画----小动物骑自行车比赛,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和竞争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圆的好奇,加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2、动觉智能----促进教学 这个理念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剪下所画的圆;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盎然,感性认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的积极和主动。

3、直观教学----化难为易 借助课件使抽象变成了形象和直观,在教学“同一圆内的每条直径都相等”以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结合学生的测量,非常直观的表述了这些知识点。 4、预设轻巧----朴实无华 这堂课看似平淡,但整堂课无不显示出王老师预设的轻巧,充满着智慧。 如:(1)、教学生理解“一个圆内直径有无数条”时,通过“在10秒内画直径”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内画直径,巧问,‘画了几条?再给你10秒还能画几条?再给10秒呢?’顺利的使学生理解了这个知识点。 (2)、教学生理解“2r=d或d=r/2”时,通过让学生画两条半径,且只测量一条直径的长度和两条半径的长度,轻而易举的得出结论,掌握了该知识。 5、链接生活----尽显魅力 在带有浓厚的数学味的课堂中,同时,方老师也将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如:“(1)、练习巩固的习题:小林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圆,现在只有一根绳子,他该怎么画呢?。 (2)、拓展延伸,王老师并没有进行机械的练习,而是给学生呈现更多的图片,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著名的圆形瓷器,中国

《圆的认识》的评课稿

《圆的认识》的评课稿 《圆的认识》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包括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李老师对这些内容做了大胆的调整。使整节课比较紧凑而又不失灵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演示和讲解,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运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想一想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观察,比较,操作,思考,讨论,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1、李老师的课由判断套圈游戏的公平性引入圆,通过出示银河系、一些圆形建筑等图片、再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李老师让学生通过摸、折、画等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去学习。首先通过组织学生摸摸自带圆形物体的边,注意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小结出圆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对手上的圆形纸进行折、画,从而介绍圆心、直径、半径,改变了教材三个概念的呈现顺序;最后对例3通过画、折、比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出圆的有关特征,同时进行了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全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目标达成度较高。 3、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演示突破了知识的难点。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

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4、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从课始问题的提出到课末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数学知识。 建议:在理解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时,最好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证明在同一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的规律,如可以让学生去量长度、或通过动手折等。

“隐圆”最值问题演示教学

“隐圆”最值问题

B M C D A E F D C B A B D C F A “隐圆”最值问题 分析题目条件发现题目中的隐藏圆,并利用一般的几何最值求解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 - x + 6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两点,点C 在y 轴的左边,且∠ACB = 90°,则点C 的横坐标x 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练】(2013-2014·六中周练·16)如图,已知Rt △ABC 中,∠ACB = 90°,AC = 3,BC = 4,点D 是AB 的中点,E 、F 分别是直线AC 、BC 上的动点,∠EDF = 90°,则EF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例2】如图,在Rt △ABC 中,∠ACB = 90°,D 是AC 的中点, M 是BD 的中点,将线段AD 绕A 点任意旋转(旋转过程中始 终保持点M 是BD 的中点),若AC = 4,BC = 3,那么在旋转 过程中,线段CM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练】已知△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ADE = 90°,AC = 22,AD = 1,F 是BE 的中点,若将△ADE 绕点A 旋转一周,则线段AF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 【例3】如图,已知边长为2的等边△ABC ,两顶点A 、B 分别在平面直角 坐标系的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滑动,点C 在第一象限,连接OC ,则OC 长的最大值是( ) A .2 B .1 C .3 D .3 【练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 2,BC 3,两顶点A 、B 分别在平面 直角坐标系的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滑动,点C 在第一象限,连接OC ,则OC

圆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圆的认识》评课记录 执教者:刘庆慧评价者:王凤霞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感到这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实际生活引入,领略圆的美。 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一)首先刘老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二)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刘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

“隐圆”最值问题习题

B M C D A E F D C B A B E D C F A “隐圆”最值问题 重难点:分析题目条件发现题目中的隐藏圆,并利用一般的几何最值求解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 - x + 6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两点,点C 在y 轴的左边,且∠ACB = 90°,则点C 的横坐标x 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分析:在构造圆的前提下 考虑90°如何使用。直角对直径所以以AB 为直径画圆。使用垂径定理即可得到3-20c x ≤<3 【练】(2013-2014·六中周练·16)如图,已知Rt △ABC 中,∠ACB = 90°,AC = 3,BC = 4,点D 是AB 的中点,E 、F 分别是直线AC 、BC 上的动点,∠EDF = 90°,则EF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分析:过D 点作DE 垂直AB 交AC 于点M 可证△FBD ∽△ECD 即可 求出最小值 【例2】如图,在Rt △ABC 中,∠ACB = 90°,D 是AC 的中点, M 是BD 的中点,将线段AD 绕A 点任意旋转(旋转过程中始 终保持点M 是BD 的中点),若AC = 4,BC = 3,那么在旋转 过程中,线段CM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分析:将线段AD 绕A 点任意旋转隐藏着以A 为圆心AD 为半径的圆构造 出来。接下来考虑重点M 的用途即可。中点的用法可尝试下倍长和中位线。 此题使用中位线。答案是 3722 c x ≤≤ 【练】已知△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ADE = 90°,AC = 22,AD = 1,F 是BE 的中点,若将△ADE 绕点A 旋转一周,则线段AF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4242 22 AC -+≤≤. 分析:同例题 【例3】如图,已知边长为2的等边△ABC ,两顶点A 、B 分别在平面直角

“隐圆”最值问题

B M C D A E F D C B A B E D C F A “隐圆”最值问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各类隐藏圆的最值求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题目条件发现题目中的隐藏圆,并利用一般的几何最值求解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 - x + 6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两点,点C 在y 轴的左边,且∠ACB = 90°,则点C 的横坐标x 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分析:在构造圆的前提下 考虑90°如何使用。直角对直径所以以AB 为直径画圆。使用垂径定理即可得到3-20c x ≤<3 【练】(2013-2014·六中周练·16)如图,已知Rt △ABC 中,∠ACB = 90°,AC = 3,BC = 4,点D 是AB 的中点,E 、F 分别是直线AC 、BC 上的动点,∠EDF = 90°,则EF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 25 6 ____. 分析:过D 点作DE 垂直AB 交AC 于点M 可证△FBD ∽△ECD 即可 求出最小值 【例2】如图,在Rt △ABC 中,∠ACB = 90°,D 是AC 的中点, M 是BD 的中点,将线段AD 绕A 点任意旋转(旋转过程中始 终保持点M 是BD 的中点),若AC = 4,BC = 3,那么在旋转 过程中,线段CM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分析:将线段AD 绕A 点任意旋转隐藏着以A 为圆心AD 为半径的圆构造 出来。接下来考虑重点M 的用途即可。中点的用法可尝试下倍长和中位线。 此题使用中位线。答案是 3722 c x ≤≤ 【练】已知△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ADE = 90°,AC = 22,AD = 1,F 是BE 的中点,若将△ADE 绕点A 旋转一周,则线段AF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4242 22 AC -+≤≤. 分析:同例题

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年**月**日,**小学数学置换 **班的国培学员来到##小学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交流活动。##小学的叶**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注重让学生探索数学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生成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一导入过程十分巧妙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部分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同学们,把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水面会怎样?学生马上就想到水面会出现很多的圆。接着,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圆形物体图片。通过学生的观察,使学生明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是相当多的,通过对圆的表象的认识,使学生对探究圆的特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二、在合作中探究圆的特征。 为了探究圆的特征,教师一共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尝试用圆规画圆 1、说一说,怎样用圆规画一个圆,总结画圆方法。 2、想一想,画圆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得出:(1)首先要确定圆的位置。

(2)画圆时圆规要倾斜。 (3)圆规两脚间的角度不能变动。教师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画出的圆,然后再示范画圆,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教师对圆规进行了改装。把圆规的中心点插在一个圆形的吸盘上。由于圆的中心点固定,圆的位置不容易改变。 这个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同桌交流,上台汇报等形式了解圆的画法。 活动二: 1.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一。探究圆的内部规律,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把发现记录写在小组研究成果栏。 2.你能用别的办法画圆吗? 活动三 1、用直尺画圆。 2.说一说,用直尺画圆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探究圆的特征的过程中。设计的三个活动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中学生的生成资源丰富。 **年**月**日,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李**主任在参加长沙市××小学举办的湖南省名校长、省级骨干教师研讨会上说:“我们把数学教学的过程比作一条鱼。生成问题是鱼头、数学问题和探索求解是鱼胸和鱼腹、生活实际应用是鱼尾。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注重的是数学问题和探索求解,以

【公开课教案】“隐形圆”的探析

“圆”形毕露(二) 考纲要求: 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圆的方程是C 级考点,近几年在各地模考和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在题设中没有明确给出圆的相关信息,而是隐含在题目中的,要通过分析、转化,发现圆(或圆的方程),从而最终利用圆的知识来求解,我们称这类问题为“隐形圆”问题. 考点解读: 在平面上给定相异两点B A ,,设点P 在同一平面上且满足λ=?(或22PB PA +是定值),则点P 的轨迹是个圆. 小题热身 (1)平面内到原点距离为1的点的轨迹方程为 . (2)从圆1:22=+y x O 外一点P 向圆引两条切线,切点分别是A 、B ,使得∠APB =60°,则点P 的轨迹方程为 . (3)已知两点)0,2(),0,2(B A ,若存在点P ,使得∠APB =90°,则点P 的轨迹方程为 . (4)已知两点),0,2(),0,2(B A -若存在点P ,使得 20AP BP λ+=,则点P 的轨迹方程为 . (5)已知两点),0,2(),0,2(B A -若存在点P ,使得1022=+PB PA ,则点P 的轨迹方程为 . 题型一 利用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确定隐形圆

例 1(1)如果圆(x -2a )2+(y -a -3)2=4上总存在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为1,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05 6<-m m B m A ,若圆上存在点P , 使得∠APB =90°,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题型三 两定点B A ,,动点P 满足λ=?PB PA 确定隐形圆 例 3 (2017南通密卷3)已知点)3,2(A ,点)3,6(B 点P 在直线 3430x y -+=上, 若满足等式 20AP BP λ+=的点P 有两个,则实数λ的取值范围是 . 题型四 两定点B A ,,动点P 满足22PB PA +是定值确定隐形圆

2020年九年级数学中考专题复习:隐形圆求最值问题(含答案)

隐形圆问题 一、确定动点轨迹是圆 【例题 1】如图,已知圆 C 的半径为 3,圆外一定点 O 满足OC=5,点 P 为圆C 上一动点, 经过点 O 的直线 l 上有两点 A ,且 OA=OB ,∠APB=90°,l 不过点 C ,则 AB 的最小值为 【举一反三】 1、如图,在边长为 2的菱形 ABCD 中,∠ A=60°, M 是 AD 边的中点, N 是 AB 边上的一动 点,将△ AMN 沿 MN 所在直线翻折得到△ A'MN,连接 A'C ,则 A'C 长度的最小值是 3、如图,已知等边 △ABC 的边长为 8,点 P 是 AB 边上的一个动点 (与点 A 、B 不重合 ).直线 l 是经过点 P 的一条直线, 把△ABC 沿直线 l 折叠,点 B 的对应点是点 B'.当PB=6时,在直 线 l 变化过程中,则 △ ACB '面积的最大值是 . 4、如图,矩形 ABCD 中,AB =4,BC=8,P 、Q 分別是直线 BC 、AB 上的两个动点, AE =2, △AEQ 沿 EQ 翻折形成△ FEQ ,连接 PF 、PD ,则 PF+PD 的最小值是 2、如图,在 Rt △ABC 中, ∠C=90°,AC =6, 为边 BC 上的动点,将 △ CEF 沿直线 EF 翻折, 小值是 BC=8,点 F 在边 AC 上,并且 CF = 2,点 E 点 C 落在点 P 处,则点 P 到 边 AB 距离的最 第 2

二、定边对直角 知识回顾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构造思路 :一条定边所对的角始终为直角,则直角顶点轨迹是以定边为直径的圆或圆弧 图形释义 : 【例题 1】已知正方形 ABCD 边长为 2,E 、F 分别是 BC 、CD 上的动点,且满足 BE = CF , 连接 AE 、 BF ,交点为 P 点,则 PC 的最小值为 【举一反三】 1、如图, E 、F 是正方形 ABCD 的边 AD 上的两个动点,满足 AE =DF ,连接 CF 交 BD 于 点 G ,连接 BE 交 AG 于点 H ,若正方形边长为 2,则线段 DH 长度的最小值是 2、如图,Rt △ABC 中,AB ⊥BC ,AB=6,BC =4,P 是△ABC 内部的一个动点, 且满足 ∠PAB =∠ PBC ,则线段 CP 长的最小值是 若 AB 是一条定线段,且 ∠APB-90 °, 则 P 点轨迹是以 AB 为直径的圆

(完整版)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听了周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感受很深。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很好效果。可以看出周老师在研究这节课的时候做了很多的打磨,听了这节课,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的方向,下面简单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与特征。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周老师从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出圆周上的点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

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小学数学六年上册《圆的认识》听评课记录

《圆的认识》“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观察报告 我们对吴老师执教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这一节课进 行了课堂观察。 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我们重点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我们把师生的活动划分为三块,即教师讲解部分、师生问答部分和学生活动部分。在吴老师总共43分48秒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用去4分41秒,占总时间的10.79%,“师生问答”用去27分25秒,占总时间的61.60%,“学生活动”用去11分32秒,占总时间的26.33%。 从这样的一个时间分配可以看出,执教者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师生互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上。她从生活实际引入,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师生间的交流来进行。她讲解的时间仅为4分41秒,只占用了整节课的10.79%,而探究活动(师生问答)的时间为27分25秒,占用了整节课61.60%的时间,师生问答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活动反馈和方法交流,教师的提问大多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关注点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猜测、推理、验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活动时间也比较充足,11分32秒,约占总时间四分之一,学生的活动包含了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动手操作和互相评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提取已有经验和获得新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新课标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这样一种“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现状,提出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新方式。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执教老师把自己的作用始终定位在“点拨”上,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探讨、交流、实践,达到教学目的。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而且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听课过程中和课后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教学时间究竟应该怎样分配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不仅为目标服务也为教学效率服务。 2、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才会有的放矢。 3、分析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的分配才会更加艺术和人性。 4、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握课堂的整体学生利益,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平衡。 附: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