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小题1】破满目凄然

【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4分)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2分)

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2分)

答案:

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1分)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而《宴词》一诗,

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僵师缑氏镇,洛阳附近)人。

1、诗歌第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特征。

2、第三、四两句是这首诗的佳句,请做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细雨初晴,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从中透露着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2:那和煦的春风,给入眠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一直吹到故乡洛阳城。作者借景抒情,春景引起了乡思,乡思凝聚为乡梦,乡梦中看到了故乡洛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诗句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词的理解与分析。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5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2分)

2、尾联“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构思不凡,请结合全诗分析。(3分)

答案:

1:湖光山色、槐柳浓荫、山路蜿蜒、白鹭栖息、处处鸣蛙的幽美环境。

2:运用反衬(欲抑先扬)手法,通过前文幽美景色和诗人怡然自得之乐,反衬出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的寂寞孤独之感。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1)理解诗歌的内容。(2)抓住诗句中的“景物”。(3)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时的一般方法为: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在分析效果时结合诗歌的内容即可。

(五)古诗词赏析(4分)

浣溪沙

北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偶成

宋·朱喜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小题1】这两首诗都是感慨光阴,前者说“谁道人生无再少”,后者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你觉得苏轼和朱喜的说法是不是有矛盾,为什么?(2分)

【小题2】“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两句诗的表达好在哪里?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2分)

答案:

1:不矛盾,两者的出发点(写作目的)不同,苏轼说的人生之“再少”,并非企求“返老还童”,而是说应该保持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朱喜谈光阴似箭,是规劝人们珍惜少年光阴,莫轻易错过。2:(池塘生春草还未从美梦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前句用拟人,后句用借喻,表达青春易逝,学问难成的道理,劝勉人们珍惜光阴。

解析:【小题1】:从诗人不同的心境和表达的目的的不同来分析,一是乐观豁达的心态,一是告诫珍惜时光。

【小题2】:先说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再说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六)诗词鉴赏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描绘诗歌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

2、诗歌的第三、四句各有精妙之处,请选取其中的一句进行赏析。(3分)

答案:

1:示例: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1分)。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1分)

2;示例:第三句,诗人用拟人手法(1分)写鸟语花飞(1分),生动表现出春光明媚迷人、充满生机(1分)。第四句,诗人用夸张手法(1分)说酒醒春已归(1分),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1分)。(共3分。手法、内容、情感各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两句,可知“山上绿树青翠茂盛鸟鸣声声,微风拂过落花纷纷”,这两句所写事物有绿树,山鸟,晴风,落花,形象地描绘出春日宜人的美景。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生动再现出这个画面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点评: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即景象内容与特点。做答时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放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事件、氛围、人物的喜怒等等。

【小题2】试题分析:“第三、四句”中的“鸟歌花舞太守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可选这句赏析。句中的“醉”字写出了春光的明媚迷人,让人陶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能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小题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小题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小题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完整版)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古诗词阅读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①一首36字。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都押韵。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故答案为:⑴①一首36字。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③一韵到底,有叠韵。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⑵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

初中语文2023中考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共10首,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郊行 刘克庄 一雨饯残热,忻然①思杖藜②。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③。 【注】①忻然:喜悦、愉快的样子,②藜:植物名,茎可用作手杖。③栖栖: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郊游的原因,雨后清新凉爽的空气唤起了诗人郊游的雅兴。 B.颔联描绘了一幅野田里栖息着鹳鸟,浓荫深处不时传来几声鸟鸦啼叫的画面。 C.颈联写诗人郊外的行踪以及诗人郊行时怡然自得的神态和浓烈的游兴。 D.尾联借景抒情,表现了避世之想,以示对现实的不满。 2.首联中的“饯”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跋①吕侍讲《岁时杂记》 [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①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 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⑥。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 泽陆某书。(选自《渭南文集》) 【注】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⑥累数:屡次叹息抽泣。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阙()(2)固()(3)易() 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 (2)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 5.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中考语文古诗词曲七年级12首阅读赏析知识点与检测(含答案)

古诗词曲七年级12首阅读赏析与检测 第1首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炼字:“观”字统领全诗,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手法:采用写实手法,前两句写俯瞰沧海见到的神奇壮观景象;“树木”“百草”写的是静景;“秋风”“洪波”写的是动景。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炼字:“若”字说明是虚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蕴群星的图景。 修辞:借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同时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分) 答: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

二、阅读这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从炼字角度赏析“洪波涌起”中的“涌”。(2分) 答: 2.本诗中哪些诗句是虚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景象,点明特定时节暮春,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主旨】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出全诗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分) 答: 2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小题1】破满目凄然 【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4分)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2分) 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2分) 答案: 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1分)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而《宴词》一诗, 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僵师缑氏镇,洛阳附近)人。 1、诗歌第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特征。 2、第三、四两句是这首诗的佳句,请做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细雨初晴,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从中透露着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2:那和煦的春风,给入眠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一直吹到故乡洛阳城。作者借景抒情,春景引起了乡思,乡思凝聚为乡梦,乡梦中看到了故乡洛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诗句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词的理解与分析。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5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 (背诵带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 赠从弟(其二)(刘桢) 梁甫行(曹植)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 《浣溪沙》晏殊 《采桑子》欧阳修《相见欢》朱敦儒 《如梦令》李清照 一、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答: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表达一个女子对远行心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3、有一诗句非常有“新意”,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是哪一句? 答:“馨香盈怀袖”。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4、结尾两句诗人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答:可贵。这花本来没什么稀罕,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

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5、“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答:“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 6、这首诗涉及了主人公的动作细节,请指出本诗这一细节,并简要分析这一动作内涵。 答:“攀条折其荣”一句,主人公情不自禁的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 7、理解性默写: (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语句是: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3)《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4)《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二、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课外古诗词鉴赏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汇编 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如何理解诗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2)这首诗在结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谈谈这样写有何好处。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式微式微”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天气不好,不宜劳动。 B.“胡不归”是故意设问,反映受奴役者没日没夜在野外劳作,苦不堪言。 C.“胡为乎中露”中的“中露”就是“露中”,是为了押韵而颠倒使用。 D.诗中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 (2)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B.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 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大量的心理描写。 D.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 :课外古诗词鉴赏 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离①思 [唐]元稹 曾经② 沧海 ③ 难为水 ④ ,除却巫山 ⑤ 不是云。 取次⑥ 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①离:离世。这里指元稹的妻子韦丛已经离世。②经:经过,经临。 ③沧海:深广的大海。④难为水:意思是其他地方的水就不值得一看了。 ⑤巫山:巫山上有朝云峰。据宋玉《高唐赋·序》所言,朝云峰上的云彩为 神女所化,繁盛艳丽无比。⑥取次:仓促,这里有“仓促经过”“匆匆经过” 的意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常用典故抒发情感。第二句“除却巫山不是云”化用了《高唐赋·序》中的典故,意思是指除了巫山上没有心中的女神(指妻子韦丛),妻子在天地 间的任何地方。暗指他的妻子已经离世,却永远活在诗人心中。 B.第三句写经过花丛,却懒得回头看,是因为这些花朵好比自己美丽的妻子,元稹不忍看花,以免睹物思人,引发对妻子的痛苦思念之情。 C.最后一句解释了造成上述三种情形的原因,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 思念死去的妻子。这表明诗人已经从妻子死去的痛苦中完全解脱出来,走 到了修道的正途上。 D.诗歌前三句与《关雎》一样,都运用了《诗经》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全诗 言情而不庸俗,悲壮而不低沉。 (2)这首诗的前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历来被称为歌颂 爱情的绝唱,请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①,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馀地:余地。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诗歌写作的缘起,诗人受朋友窦员外邀请,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和颈联实写“一渠水”“数点山”,月光下的“碧松”,盛开的“红药”等景物,描写了一派明丽的秋日风光。 C.“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这一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D.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全诗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2)联系全诗,简要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下面读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一)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①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20题(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20题 1、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依恋之情的自然流露。(2分) 2.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原因是什么?(2分)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2、淮上渔者(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逐、移。(2分)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2分) 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 3、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 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4、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地白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凄清__的特点。2分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 5、田园乐(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 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2.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 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评分标准: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 6、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诗歌鉴赏练习 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作为语文常考考点,是我们学习的要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咸阳城东楼 【作者】许浑【朝代】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节奏划分】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⑴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

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⑴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家乡。 ⑴“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⑴“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⑴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⑴“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像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芜。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照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主题思想】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动,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画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给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题 一、诗歌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从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了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 2.有人说“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中的“怜”字用得好,请赏析其妙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中长安尚未被收复之时。 3.锦华初读此诗,对“强”字的读音把握不准,请你根据诗意帮她判断。4.结合“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分析题目中“思”字的内涵。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5.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前两句诗,诗人追忆往昔和李龟年的接触,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怀念。 B.“寻常”“几度”这两个词语从侧面表现出开元盛世的繁华。 C.后两句诗直抒胸臆,直接道出了重见故人的喜悦。 D.诗歌中的“寻常”“几度”“又逢”,点明了作者与李龟年的密切关系。6.清朝蘅塘退士评说本诗:“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上述意思的。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请写出这五个地名,并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8.请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的妙处。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请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中,诗人选取暮春时节漂泊不定的“杨花”和“暗含悲痛之情”的“子规啼鸣”这两种景物,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寓情于景。 B.甲诗想象奇特,乙诗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都体现了李白诗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题 第一组 (一)冬至日独游吉祥寺【1】 〔宋〕苏轼 井底微阳【2】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3】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注释】[1]吉祥寺:即后来的广福寺,寺中牡丹最盛。[2]微阳:指阳气始生。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3]菱(gāi):草根,木根。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用“回未回”写出冬至前后气候的变化。 B.第二句,描写了淅淅沥沥的寒雨淋湿枯草,湿润了草根。 C.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D.此诗写诗人冬至日游览吉祥寺赏花,别有一番情调。 2.“不是花时肯独来”中“独”字别有意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2)但.顺吾性而已() (3)吾不以为病.() 2.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闻喜宴独不戴花. (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3.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不喜欢奢靡的作风?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第二组 (一)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的“迷”字包含两层意思:既是对当时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明了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了友人前途的渺茫。 B.三、四句虚拟一问一答,不是实写。 C.“谁向孤舟怜逐客”点出诗人的身份,把诗人自己遭受政治打击后孤独困厄的处境和盘托出。 D.“白云相送大江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云以人的情感,将诗人自己的情感巧妙寄托其中。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试题(附答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全诗鉴赏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阅读答案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愈挫愈奋、锐意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5、秋天可写的事物很多,作者为何选取了冲天的白鹤?有何深意? 答:借一飞冲天的白鹤表明心志,表达了作者在厄运面前绝不低头,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豪情。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九上课外古诗词练习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1.默写: ——————————,——————————-- ——————————,——————————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3分)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长沙过贾谊宅①唐刘长卿 默写: ——————————,——————————-- ——————————,—————————— [注]①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②栖迟:淹留。③楚客:指贾谊。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4.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在古代是押韵的。(1分) 15.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16.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4分)

18.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2分) 19.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4分) (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0-11题。(4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韩愈 默写:‘ ——————————,——————————-- ——————————,—————————— 【注释】①左迁:贬官。唐宪宗元和14年(819)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视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蓝关:现在陕西蓝田东南。湘: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②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③潮阳:潮州下辖的一个县。④云横秦岭家何在:回顾长安,云横而不见家。⑤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潮州在岭南,所以作者这样说。 10 ⑴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2分) 诗歌鉴赏:(8分)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韩愈【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甲)诗中“左迁”的意思是;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鉴赏练习题40题 1、秋风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2分)( B ) A.送别之情 B.思归之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2.“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2分)( A )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田家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3、秋夜山居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去雁(仅答“雁””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分) 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 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对即可) 4、舟行〔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释】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或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凸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

中考语文课外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 , 有何表达作用 ?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 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 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 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 , 有何特点 ? (2“ 山青花欲燃” 一句中“ 欲” 字用得十分传神 , 请简要赏析 .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 、“断” 、“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 有什么表达 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 这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的?简要回答。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 寒”“ 孤” 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月夜忆舍弟/ 杜甫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商山早行/ 温庭筠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咸阳城东楼/ 许浑 无题/ 李商隐 行香子/ 秦观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内容主旨: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2.“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3.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故乡的月亮并非真的更亮,但是却寄托了人们对家乡最深的感情。4.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6.用自己的话说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意思。 由于战乱,致使我们弟兄分散在各地,连消息都极难得到;家已不存,兄弟彼此之间都不知道是生是死。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7.在这首诗里,你除了体会到诗人思念弟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外,还体会到了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