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

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

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
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

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

阮芬历史01级

内容摘要: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很大,大致经历了文化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三个阶段。由于德意志的分裂和法国的影响,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发展。拿破仑战争时德意志的惨败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情感,强烈要求国家、民族的统一,德意志民族主义由文化领域转到政治领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强权政治,威廉二世的统治,使得民族主义开始走向极端的一面。

关键词: 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nationalism greatly diversified in nineteenth century. There were cultural nationalism, political nationalism and extreme nationalism. For disunion of Germany and influence of France, German cultural nationalism developed gradually. Napoleon’s army defeated Germen’s. It shocked Germen, so they strongly demanded unity of state and nation. And German nationalism changed from culture to politics. The power of Prussia used in unifying Germany and the rule of WilliamⅡmade nationalism begin to develop extremely.

Key Words: nineteenth century; Germany; nationalism

民族主义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历经不同的发展,因而关于民族主义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卡尔顿·海斯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它包含两个方面:是一种历史进程——在此进程中建设国家,意味着包含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原则或信念;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意味着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超越任何其他对象。①学者余建华认为:“民族主义是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本民族至高无上的忠诚和热爱,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以及在这种理论政策指导或影响下的追求、维护本民族生存和发展权益的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②不管如何定义,民族主义的基本要素不会改变,即民族对内的统一和对外的独立。

19世纪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发展历程艰难而复杂,在面对不同的社会现实时,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本文就19世纪德意志经历的文化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面对分裂的现实,面对法国文化的入侵,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一批知识分子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入手重新审视德意志民族,旨在思想文化上实现德意志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形成与民族的分裂紧密联系在一起。德意志的分裂非常彻底:政治分裂,经济分裂、宗教分裂、文化分裂。

德意志政治的分裂历时很久。14世纪中叶,德意志已经处于分裂状态。此后,诸侯不断的发生冲突,以争夺领土、城市、财富等。而三十年战争之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仅承认了各邦国的独

①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②余建华:《20世纪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立自主,而且还搅进了法国、瑞典、荷兰等国家,更加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到1800年前后,德意志有大小1800多个邦国,都有各自独立的制度。

德意志经济的分裂主要是指没有统一市场。各邦之间的分裂使得德意志到处都设立着关税壁垒,很难进行资源、市场、技术等共享,从而阻碍统一市场的形成。1730年,在水路上从皮尔纳到莱比锡就有三十二道易北河关税。①

宗教的分裂通过《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得以确立。其中规定:出席帝国会议各等级有权在信仰路德新教和信仰天主教之间选择其一。根据“教随国定”原则,各邦当局可以规定他们臣民信仰的宗教。②文化的分裂主要是德意志没有统一的民族精神文化。人们并不是视自己为德意志人,而是视自己为普鲁士人、奥地利人、巴伐利亚人等。而歌德在《浮士德》中的话:“在我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中,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灵境”,③则充分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分裂。

面对民族分裂的现实,知识分子首先觉醒,他们不断剖析民族分裂的原因,进而寻求统一而团结的道路。他们关注德意志文化上的统一,认为文化的统一是政治、经济等统一的前提。这种主张表现为极力倡导德意志文化。莱辛最先从理论上提出建立民族文学的主张,他在《汉堡评剧》中要求建立德国的民族戏剧,演出充满德国民族感情的作品。克洛卜斯托克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创立民族史诗,他用毕生经历完成了《救世主》。赫尔德参加居民的节日活动,搜集民歌。他在《民歌集》序言中写道:“我们的风俗习惯并不能完全剥夺这些民族的语言、歌曲、习惯。”④

①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169页。

②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135页。

③歌德著,董问樵译:《浮士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

④卡岑巴赫著,伍立译:《赫尔德传》,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7页。

而在抵制法国文化的过程中,德意志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最终发展为文化民族主义。

18世纪时,法国文化大规模地入侵德意志。通行整个德意志的是法语,而德语只是作为第二语言。官方的律令条文,普通老百姓读不懂,必须长途跋涉去找一个翻译。在学校,法语是教学语言,德语是“外国语”。歌德讽刺说:“使用法语和尊崇法语已经很久了,但一半人的嘴巴并不流畅。现在听有人如婴儿般地咿呀学习法语,别气愤,呕,伟大的人,你的要求已经实现。”①同时,整个德意志模仿法国的生活,从法国招聘佣人、管家、教师、厨师等,就连菲特烈大帝自己也说不好德语,他死后留下的《特烈大帝著作集》只有两卷是德语。

法国文化已经完全深入到德意志文化中,长此以往,德意志民族将名存实亡,失去自身赖以区别其他民族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部分知识分子凭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认同感、危机感,自觉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积极培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努力实现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统一,成为文化民族主义者。

面对德意志民族语言的沉沦,文化民族主义者提倡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德语。托马西乌斯是第一个在大学课堂里用德语讲课的德意志人。沃尔夫主张用德语讲课、思维。著名作家约翰·克里斯朵夫加入“使用德语协会”,他坚持使用德语写作。而赫尔德更是用理论论证了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他在《论语言的起源》中论证了语言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没有自然起源,语言是在各民族的历史中逐步形成,各民族语言有各自的民族特点。②音乐家巴赫的声乐创作表现了民族性,他的《马太受难曲》等都以德文代替拉丁文。③

面对德意志民族的不自信,文化民族主义者极力倡导德意志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精神的启发下,人们开始研究日尔曼人的史诗,搜集日尔曼人的民歌,“他们把日尔曼人视为原始和未受破坏的自然力

①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②杜美:《德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③杜美:《德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

量,而把日尔曼的敌人罗马人作为颓废和腐败文明的牺牲品。”①弗里德里希·冯·莫泽尔第一次提出了德意志民族精神,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然而,18世纪文化民族主义只涉及文化领域,只关注德意志文化的统一。海涅曾经讽刺德意志人满足于只在思想中寻求自由的落后状态:“大陆属于法国人俄国人,海洋属于不列颠,但是在梦里的空中王国,我们有统治权不容争辩。”②

19世纪初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前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它与18世纪文化民族主义最大的不同:法国大革命给它带来的影响。德意志知识分子先是欢呼法国大革命,后又嫌恶法国大革命。他们欢呼其中的革命的意义,而嫌恶其中的暴力。法国大革命使文化民族主义者有了政治思想意识,然而他们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康德就曾强调,在革命中使他感兴趣的不是领导者的行为,而是群众的理想主义。③

歌德是19世纪初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他的伟大作品《浮士德》叙述了浮士德不断的追求和超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格。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追求和非暴力的道路。黑格尔的最大贡献是恢复了辩证法。他的辩证法是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是绝对精神矛盾发展的结果。这反映了德意志民族思想上向往革命而行动上却安于现状的特性。

而拿破仑战争及其在德意志的统治则使得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发生巨大的变化。德意志同法国的战争早在1792年就开始了,在这些战争中德意志总是处与被动、屈辱的地位。1792年,普鲁士参加第一次反法同盟,普军战败,法国占领莱茵兰。1797年,奥地利同法国签定条约,法国得到莱茵河左岸。1806年7月,拿破仑强迫在德意志成立“莱茵联邦”。1806年10月,在普法战争中普军战败,被迫割让易北

①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②海涅著,冯至译:《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43页。

③ Golo Mann, The History of Germany since 1789, Penguin Books,1987, p.48.

河以西的领土、退出瓜分波兰时所得到的领土,并向法国赔偿一亿法郎。最终,拿破仑占领并统治德意志。拿破仑的统治给德意志带来了自由、平等等思想,对德意志来说,是一场思想的洗涤。但同时,拿破仑的占领统治,激起了德意志民族更深沉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

费希特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中,认为德意志民族就是最完美地代表着整个人类的“原始民族”。为了实现其克服一切自私的和堕落的东西的使命,必须把这个“原始民族”教育成真正的共同体。①施来埃尔马赫尔在大学任职期间,致力于在自己同胞中树立起反抗外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路德时代以来德意志的第一个伟大的政治布道士”。②阿恩特代表一种接近自然的、积极的爱国主义,他以独特的方式把精神感受同人民所急需的感情结合起来。他在《时代精神》中用通俗的语言,要求人们热爱祖国,维护民族性,结成恢复自信的德意志共同体。体操之父雅恩不仅领导青年进行体格锻炼,而且还发表了《德意志民族性》。他首创民族性并认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是它内在的本质……德意志就是一个民族”。③

民族主义者强调德意志民族的特性、光荣与伟大,努力实现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统一。因而,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意识到“德意志民族”,德意志终于实现了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但是,文化民族主义已经不能满足德意志人的要求。面对德意志的落后、分裂,面对法国的占领、统治,德意志民族越来越意识到要实现本民族的新生,要建立起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一个民族共同体如果没有一种政治认同,或者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念,仅仅依靠一种文化上的纽带联结,那么这个共同体的存在是脆弱的。”④至此,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向政治民族主义过渡。

① [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6页。

②丁建宏:《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③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④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二、政治民族主义的形成和演进

19世纪前期和中期,面对分裂的现实和外交的软弱,德意志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德意志人民强烈地要求德意志对外的独立和对内的统一,最终发展为政治民族主义运动。

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运动从应对拿破仑统治开始。拿破仑统治如一个重磅炸弹,强烈地轰击了整个德意志,使得德意志民族独立和统一意识迅猛地蔓延、发展开来。拿破仑统治德意志期间,给德意志人民带来了法国的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也给德意志人带来政治、国家、权利、战争、成功和伟大的新观念,他们接受了。如果能够衡量所有这些带来的影响,拿破仑统治在德意志比在法国更有影响力。①

“法国通过其革命提供了民族大团结的伟大范例。它宣告了各民族的自由、平等,但后来却无视这些学说,把它的统治加在大部分德意志身上,并且恰恰由此使它播下的种子发芽生长,当然也就损害了它自己。”②拿破仑在德意志的统治决不会是简单地想改革德意志,他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法国的利益而剥削德意志,强迫德意志服从法国的指挥。面对外族的屈辱统治,德意志民族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族压迫的屈辱与苦难。德意志民族从来没有像现在那样渴望民族独立、统一,渴望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国。

要实现德意志的独立、统一需要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国家。于是,部分德意志的自由主义贵族对德意志进行改革。他们虽然是贵族出身,却深受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接受着新时代的政治经济观念,汲取着英法等国团结和强大的革命思想,从而为德意志服务。

政治改革家施泰因说:“我只有一个祖国,我全部身心地贡献给她,而不是贡献给其中的邦国。在这个历史的时刻,我完全不关心王朝的命运,我的期望是德意志将成长壮大和富强,以至它可以恢复她的独

① Golo Mann, The History of Germany since 1789, Penguin Books, 1987, p.51.

② [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6页。

立性和民族性,并支持她反对俄法。”①怀着这样一种爱国的思想,他在普鲁士进行改革,以期解放整个德意志。哈登贝格希望在现存的普鲁士社会和法国社会中寻找第三条道路,以增强普鲁士的实力,使它成为德意志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旗帜。洪堡希望通过教育来拯救国民的灵魂,提高德意志民族的素质和民族觉悟。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提高智力,还要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军事改革家沙恩荷尔斯曾亲自描述军事改革家们的爱国任务如下:“我们必须把独立自主的感觉灌输给民族。我们必须给民族以机会,以便它熟悉自己,自己主宰自己。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民族才会自己尊重自己,才会懂得迫使他人尊重。”②军事改革家们凭着这样的使命,进行军事改革。制定了一套新兵速成制度。新兵都只受短期训练,过了一些时候又用其他合格的新兵来替换。这样,在拿破仑只允许普鲁士军队拥有4200人的限制下,到1812年为止,军事改革家们训练出了12万新兵,为德意志的统一事业做出贡献。

推翻拿破仑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终于发展成为德意志民族的解放战争。最初,民族运动表现为各种爱国团体零星的地方局部的行为,出现了许多解放祖国的秘密组织。席尔由于反抗拿破仑战争出了名,许多爱国者都参加了他的部队。1809年5月,他发出一篇名为《告德意志人民》的号召中说:“你们摆脱枷锁的时刻来到了。人人拿起武器来,赢取解放祖国的荣光吧。”③然而,全面起义没有实现。1812年,施泰因和阿伦特在俄国领导建立“争取祖国解放的德意志委员会”,为掀起解放斗争做了巨大的鼓动宣传和组织工作。1813年2月,普鲁士提供8万兵员从事反对拿破仑战争,俄国提供15万。1813年3月,普鲁士国王发布《致我的人民》的号召书,宣告建立民兵和后备兵,呼吁人民为独立和荣誉而战。德俄战斗友谊和普遍的人民武装终于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①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

②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225页。

③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232页。

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后,德意志参加维也纳会议。1815年5月16日,签署了一项文件,据此38个行使主权的君主和自由城市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联邦,但是它的目的是:“维护德意志内部和外部安全,维护德意志各邦的独立和不受侵犯。”①因而,这个联邦并非完整独立的国家。维也纳会议并没有真正保障德意志民族利益。德意志人民做出重大牺牲获得了德意志民族的解放,可是并没有获得民族统一。

青年大学生大都接受高等教育,思想意识都非常激进,最先起来争取民族统一。爱国的德意志大学生运动的核心是大学生协会,它的目的是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1815年首先在耶拿成立大学生协会,它表明了大学生青年已在政治上行动起来。接着,结森大学、海德尔堡大学、埃尔兰根大学也成立了大学生协会。很快,德意志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大学生协会。1817年,18个大学的500名协会会员在瓦特堡举行纪念宗教改革300周年和莱比锡会战4周年的机会,为德意志的统一进行强有力的示威。耶拿大学神学系的学生李曼在开会词中,勇敢地表达了爱国德意志大学生的思想:“一切美好的期望都成了泡影……所发生的一切都与我们期待的相违。”②虽然最后大学生运动失败了,但是它从实际行动上宣扬了民族统一的理想。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逐渐成为争取民族统一的主力军。某一资产阶级爱国者曾写到:“谁不希望国家好些呢?”“我们都想要它是伟大的、强有力的和理性的……除了把我们的愿望并入国家,把我们的力量献于国家以外,我们都没有其它愿望,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变成公民并且如此想,如此做”。③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大都是把自由和统一联系在一起。“只有自由才有可能增加民族的感情,充分消除省的差异,尤其每个对抗的民族忠诚朝向它属于的新祖国。”④在自由民

① [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12页。

②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245页。

③ James J. Sheehan, German Liber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42.

④ James J. Sheehan, German Liber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42.

族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试图通过革命的方式来完成德意志民族统一,建立起一个自由、统一的民族国家。1848年革命使自由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顶峰。资产阶级建立、掌握国民议会。国民议会讨论了人民基本权利和国家统一等问题,反映了它重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然而,由于国民议会的软弱无能,国家统一并没有实现。

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而分裂的现实仍然在延续。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之前,德意志曾几次建立联邦,但是它们都没有真正实现德意志的独立、统一。1806年,在法国的保护下,16个德意志诸侯的代表在巴黎签署了莱茵联邦议定书,脱离德意志帝国而组成一个特殊的联邦,后又有几个诸侯加盟。这是屈于拿破仑的统治,而非德意志人的独立统一。1815年,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后,由34个邦和4个自由市拼凑而成德意志联邦。这个松散的联邦实际上维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对外没有主权,对内没有政府。1849年,资产阶级国民议会通过一部“帝国宪法”,规定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然而,三月革命最终失败了,统一没有完成。

德意志统一的任务迫在眉睫。在1848年革命以前,德意志统一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然而,由于自由民族主义遇到强大障碍:民族官僚的权利、经济发展的后进和国民议会的脆弱,①自由民族主义运动破产。此外,“1848年革命给德意志人民留下了革命作出巨大努力而徒劳无功的印象”,②也宣告了自下而上方式的破产。随着普鲁士的强大,德意志人民越来越希望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最终,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即1864年的德丹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1年的德法战争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至此,19世纪政治民族主义的目标,最终都得以实现。1814年,德意志终于赢得了对拿破仑的胜利,德意志民族解放得以实现。1871

① James J. Sheehan, German Liber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272.

② [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91页。

年,普鲁士领导德意志取得了对法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大业。

三、从政治民族主义向极端民族主义转变

19世纪末,由于德意志统一带来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德意志民族狂热地追求大国地位、扩大军队、扩张殖民地,这些同反犹主义、种族理论等杂糅在一起,逐渐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在前代强权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反犹主义上发展而来。俾斯麦是强权政治的代表。他曾发表“铁与血”的演说:“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强权……要解决它(德意志边界)只有用铁与血。”①当普鲁士以强权的方式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强权民族主义的观念普遍为人民接受。当“自豪感压倒一切,这种自豪感往往导致目空一切和侵略性”。②这时,民族主义而非自由主义,军队而非议会,战争而非民主政治成为既定的价值、制度和经验。③而德意志有着军国主义的传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一生就是军国主义的一生,几乎其整个在位时间,普鲁士都处在不断的战火之中。而德意志统一后,“军队即国家权利的象征的观念支配着德国人民的思想观念。”④反犹主义在德意志也有悠久的传统。早在大学生运动时,就存在着反犹主义的倾向。大学生要求统一运动中,“拒绝犹太人参与,只有基督徒和德意志人可以参与,甚至连海德尔堡大学生协会在原犹太人弗里德里希·尤利乌斯施塔尔帮助下制定会章,拒绝犹太人、外国人”。⑤极端民族主义正是建立强权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反犹主义倾向的基础上,进而继续发展的结果。

①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4页。

② C·W·克劳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小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现代史》9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③ James J. Sheehan, German Liber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274.

④吴友法著:《冒险失败与崛起——二十世纪德意志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⑤ [美]科佩尔·S·平森著,范德一译:《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97页。

而前代强权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反犹主义逐渐发展为19世纪末的极端民族主义,与经济的发展关系重大。工业革命后的德意志,经济飞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已经颇具规模。重工业的标志煤、铁、钢的产量和轻工业的标志纺织用棉的消耗都达到世界前列。“1900年时,各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英国为18%,德国为16%,法国为7%,美国为31%,俄国为6%,日本为1%。”①德国经济已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号经济大国。经济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

国家政策的支持促进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肆意发展。首先,从外交政策上讲,不管是“大陆政策”,还是“世界政策”,都霸权主义政策,都是为了使德国有更强的政治地位。尤其是“世界政策”把德意志侵略扩张的企图推广到全世界。其次,从军队建设上讲,德意志不断地扩军备战以适应侵略扩张的需要。“1893年,德国国会法案批准了军队的平时编制包括士兵和下级军官557,000人,军官和服一年兵役的军人3200人,共计589,000人。”②军队的发展,为德意志的侵略意图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最后,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需要,对广大人民进行思想上的驾驭。“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德意志人同意做他们的工具,而且要德意志人成为他们的热情的工具”。③为了此种目的,他们利用一切方法进行极端民族意识的宣传。利用战争胜利、教育机构以及极端组织进行宣传。国家的政策给德意志极端民族主义以政治上发展的畅通环境。

德意志狂热的民族意识不断增长,认为德意志是最优秀的民族,有统治其他民族的宿命。张伯伦的种族理论认为雅利安人是白种人最高贵的种族,日耳曼是血统纯粹的雅利安人,这使得德意志民族意识更加浓厚。而在“领土太小”,“缺乏空间”等的口号下,德意志必须加快侵略的步伐,扩大殖民地。1890年,德意志迎来了威廉时代。威

①丁建宏:《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②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505页。

③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489页。

廉二世野心勃勃,他的梦想不在欧洲,而在世界。他上位后不久,便发布了“世界政策”。这是一条殖民主义和海军主义的新路线。它和民族主义组织的不断宣传,最终使得政治民族主义向极端民族主义完全过渡。

威廉二世是极端民族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曾在普鲁士近卫军接受训练,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服装爱好上。他尽可能的穿军装……他喜欢军人朋友,军队方式,军队建议胜过其他一切。①在军队建设上。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组和扩大军队。②他曾《致我的军队》:“我和军队是一体。我们天生来互相帮助,不管上帝的意志是要给我们和平还是暴风雨,我们都将站在一起,永不分离。”③显而易见,威廉二世极其尚武。威廉二世执政后不久就采取了与俾斯麦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他一方面宣称“路线照旧”,一方面又命令“全速前进”。事实上,他执行的“新路线”——“世界政策”,主要代表德国大工业家和大地主要把德国从大陆强国变成世界强国的愿望,希望恢复中世纪德意志帝国的强大。1897年,威廉二世曾在关于德国世界政策的讲话中说:“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④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群极端民族主义者。张伯伦积极宣传德意志种族优越理论。布洛的名言“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⑤震惊了国际政坛。

在威廉二世的影响下,各种民族主义组织相继出现。它们是极端民族主义的典型表现。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是1891年成立的“泛德意志协会”。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沙文主义倾向。其纲领规定:唤起民族意识;培养并支持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并把地球上的一切德国人团结起来;促

① Gordon A. Craig, Germany 1866—194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229.

② Gordon A. Craig, Germany 1866—194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229.

③ [美]科佩尔·S·平森著,范德一译:《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97页。

④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2页。

⑤丁建宏:《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页。

进在欧洲和海外坚决推行符合德国利益的政策。①它的影响非常巨大。它是其他许多协会的中央机构。它的成员首先是大学教授、教师教士,还有许多知识分子以及官员、军官等等。此外,还有特殊意义的民族主义组织。1882年成立的“德意志殖民协会”和1898年成立的“德意志海军协会”专门为德意志必须拥有殖民地这件事进行宣传。1894年成立的“东部边疆协会”专门对外煽动东欧各民族对波兰的仇视和对内宣传对所有异族的残酷统治和压迫。

19世纪的极端民族主义在这样的条件不断形成和发展。20世纪,极端民族主义在德意志继续发展,最终在希特勒之手发展巅峰。

总之,19世纪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发展复杂,大致经历了文化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三个阶段。文化民族主义抵抗法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在应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中不断发展。政治民族主义是德意志人为实现民族的独立、统一而进行的民族主义运动。极端民族主义是强权主义、军国主义、反犹主义、种族理论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然而,这三个阶段的分期并不是那么明显。文化民族主义的最繁荣阶段也就是政治民族主义的起源阶段,而在实现政治民族主义目标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强权主义、军国主义、反犹主义等又对极端民族主义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①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245页。

参考文献:

[1]C·W·克劳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小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现代史》9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丁建宏:《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杜美:《德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歌德著,董问樵译:《浮士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5]海涅著,冯至译:《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6]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7][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8]卡岑巴赫著,伍立译:《赫尔德传》,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9][美]科佩尔·S·平森著,范德一译:《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0]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版。

[12]吴友法著:《冒险失败与崛起——二十世纪德意志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余建华:《20世纪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4]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5]Golo Mann, The History of Germany since 1789, Penguin Books, 1987.

[16]Gordon A. Craig, Germany 1866—194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7]James J. Sheehan, German Liber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试简述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些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一、法国文学 司汤达——《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 梅里美——《卡门》(小说特点:简介、含蓄、浪漫激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中短篇)《羊脂球》(长篇)《漂亮朋友》 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1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3 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思。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近代篇 高考聚焦 中外关联 专题3 近现代东西方的民族主义试题

专题3 近现代东西方的民族主义 一、选择题 1.(2017·河北石家庄三模)尽管17世纪40年代的革命风暴给予王权以沉重打击,但17世纪50年代共和制试验失败,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使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重建“有效统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议会主权原则已确立起来 B.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C.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 D.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2.(2017·河北承德二模)1871年有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 A.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 B.普鲁士一邦独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 C.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 D.联邦制国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3.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D.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分歧严重 4.(2017·四川宜宾一模)甲午成为了中国民主观念演进的分水岭,人们对儒学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动摇,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备受推崇并逐渐成为晚清思想界的主流观念,时人称之为“天演公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儒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B.广大知识分子在变法中的偏激倾向 C.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 D.进化论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5.(2017·福建泉州二模)《时代周刊》报道:1931年至1933年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该材料反映了( ) A.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C.抗战以来民族意识增强 D.南京国民政府积极主动地抗日 6.(2017·四川泸州三模)据记载,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最先提出了“中国民族”, 1902年他又改称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这一称谓成为最流行的时代语。由此可知“中华民族”一词( ) A.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 B.开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征程

(完整word版)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一、概述(一)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二)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 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物; 2.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 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梭的作品等。(三)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 思想内容特征:1) 強調創作的絕對自,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2) 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3) 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4) 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張。 2. 艺术特征:1) 強調個人感情的自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2) 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3) 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4) 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表現。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一)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 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

外国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条件:现实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社会基础:19世纪初,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新秩序下,金钱主宰一切的冷酷现实,使欧洲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现实由不安到失望,不满情绪日益加深,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2.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学说都很丰富。哲学有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孔德的实证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自然科学成就则有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这些成就从整体上启发人们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并研究世界,探求表现现实的新方法,极大的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艺术特征: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 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人道主义精神 4.现实主义以叙述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欧美各国现实主义特点: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性和揭露性。批判锋芒由强到弱,与浪漫主义共同发展。 英国:产生于30年代,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70年代后逐渐衰落。主要表现了劳资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浓厚。 俄国: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五六十年代不断发展,70到80年代达到鼎盛阶段,20世纪初逐渐衰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锋芒直指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普希金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塑造俄国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美国:真正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这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有关。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从民主主义理想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人民性。(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 叶的法国,龚古尔兄弟是其倡 导者。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 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 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和决定 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 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即“实 在、精确”。泰纳提出“种族、 环境、时代”三要素的论点。思 想特点:1它继承了巴尔扎克、 司汤达及福楼拜的现实主义观 点,将写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 学创作的首要条件。2接手了巴 X描写一段历史时期,反映整 个社会的成功经验3机械地将 自然科学理论搬到文学创作 中,从生理角度表现人,特别 是以遗传学观点去解释人行动 的原因。艺术特点:1力图巨 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想象, 给人以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 象2忽略典型的创造,注重群 体写照3开始淡化情节,主张 按“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 唯美主义:康德哲学是其理论 基础,他提出“无目的之合目 的性”繁荣美感学说。思想艺 术特点:1认为艺术与政治、道 德无关,超脱一切利害关系, 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2提出 艺术是心灵的故乡3主张艺术 超然于现实,生活应追随模仿 艺术。代表人物:王尔德影响: 在艺术上开拓了美的领域,扩 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对形式 美和美感的独特性的强调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但片面强调美 的超功利性,过分重视形式, 忽略了内容,将艺术与生活割 裂开来 “多余人”:指俄国19世纪前 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分子形 象。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不满 现实,却又不最初能挺身反抗 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 有实际行动,由此成了整个社 会多余、无用的人。最初见于 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中, 赫尔岑在评价奥涅金时,称他 为“多余人”,以后,这个词就 专指一种人物类型,并形成了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模式。 俄国小人物:指活在城市底层 的劳动者、小公务员、破产贵 族,平民知识分子等,身份有 马车夫、看门人、妓女等,他 们社会地位卑微,经济状况贫 困,精神压抑,处于被侮辱与 被损害的地位。小人物是贵族 阶级没落,城市兴起和城市贫 困的产物。普希金的《别尔金 小说集》开创了俄国文学写小 人物的传统,形成小人物模式。 司汤达《红与黑》:19世纪现实 主义的奠基作。(他的作品艺术 上,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自觉运 用心理分析的小说家,他的心 理分析被称为心里独白,1以科 学的冷漠态度去分析人物心理 的活动2采取客观的叙述方法 3风格极其纯净、简洁3擅长心 理描写,他的心理描写是显意 识层次的心理思维,只涉及头 脑和感情的理性分析,因而显 得理智,冷静,充满逻辑) 巴尔扎克:人物再现手法(即 在不同的小说中人物反复出 现,以表现他们的不同生活阶 段和侧面,最后构成这个人物 的整体。能使各部作品联结起 来),影响了左拉的《卢贡·马 卡尔家族》的创造。《人间喜剧》 的编年史小说艺术:1最突出的 特点是重现时空结构。从时间 结构看,它所强调的时间是历 史时间,注重交代确认的时间 日期,故事时间与历史真貌相 合2全景描绘 巴X《人间喜剧》是“包罗万 象的社会史”原因:1反映了资 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 家史2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 衰亡史3描写了一幕幕惨剧, 均围绕着争夺金钱展开的(如: 《高布塞克》,夏倍上校等)创 作时法国的历史背景:1贵族日 益没落2资产阶级日益成为社 会的主导阶级3金钱日益成为 社会主宰性力量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农产品 展览会(法国国力的缩影):共 时叙述,效果:双向否定,情 爱对话穿插在颁奖中,是对他 们爱情的否定,也是对当时法 国经济、国力的否定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 小说:作家在小说中提供了多 种声音、音调,使得小说具备 了一种新的品格。在《罪与罚》 中,拉斯科尼科夫的“哲学”, 索尼娅“东正教观念”,卢仁的 极端个人主义等。每一个人物 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作品 人物的意识成了一种可称为 “他人意识”的东西。这就是 “复调小说”的内涵和表现形 态。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 尼娜》的心理描写 1.注重于人 物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体 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 点,在描写安娜心理过程中, 侧重于展示其情感与心理矛盾

19世纪现实主义参考文献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参考文献 *《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张德明国外文学2002年第1期*白日梦、男权思想、女性意识——三个家庭教师形象背后的作家世界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回归母爱——精神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 宋军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 *以系统自组织原理看于连性格的自在性与自主性蒋承勇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2期 *于连和高加林于洪笙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3期 个人选择和历史境遇中的生存——于连、拉斯蒂涅、高加林形象比较岳斌硕士论文中国知网2007年 *(法)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法)巴尔扎克著欧也妮?葛朗台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圣伯夫与巴尔扎克》,《驳圣伯夫》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5月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2-463页 *(法)巴尔扎克著巴尔扎克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3月 *高老头和李尔王父爱比较研究易宋江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

期 *巴尔扎克全集(30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蒋芳巴尔扎克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刘白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童真狄更斯与中国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严幸智狄更斯与他的时代博士论文南京大学2002 *罗经国狄更斯的创作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法)莫洛亚著狄更斯评传王人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罗经国编选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任子峰俄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刘文飞阅读普希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张铁夫等普希金新论——文化视域中的俄罗斯诗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88 *格非《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复调》《花城》2010年第3期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诺斯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德国浪漫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早期浪漫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晚期浪漫派,1806--1830 等为代表。 年之后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 代表作家: 1、施莱格尔兄弟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主要贡献: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2、格林兄弟 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 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3、霍夫曼 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代表作:《金罐》穷大学生安泽穆斯 4、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代表作:《诗歌集》,德国诗坛上继歌德之后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政治讽刺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概况 英国的浪漫主义有鲜明的英国气质,也就是“自然主义”,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 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 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第三是英国人明显的个人独立性; 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因此,这个国家善于思考的人自然地分成两大政治集团: 1、湖畔派三诗人:1)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3)骚塞 1)华兹华斯 他的美学主张可视为欧洲的美学主张。 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出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期的《丁登寺》是公认的不朽之作,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美学主张:返回自然,被誉为“自然诗人”。 此外,又是十四行诗圣手。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开一代诗风,是西方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大主题: 自然; 儿童、童心、童趣; 人的孤独感; 坟墓,死亡。 2)柯勒律治 1797年,他与华兹华斯结识,同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和长诗《克丽斯特贝尔》的片段--再也没有写完续篇。 3)骚塞 早在华兹华斯前就是桂冠诗人。 作为御用诗人,写有《审判的幻影》,攻击拜伦,也为拜伦所攻击。 : 1)拜伦2)雪莱3)济慈 《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和政治抒情诗《给英格兰人的歌》。 长诗《阿多尼斯》纪念济慈的哀诗。 《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文学的在各国的发展 一、背景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工业化的影响) 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中介环节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同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哲学和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除了外部因素外,还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内部原因,有其历史承传。 二、思想特征 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三、艺术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四、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法国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司汤达(1783-1842) 2、巴尔扎克(1799-1850)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3、梅里美(1807-1870) 一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 代表作:《高龙巴》、《嘉尔曼》(《卡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文学人物画廊中极为鲜明突出的叛逆者形象)。 《嘉尔曼》 唐·何塞:骑兵—下士—中士—盗匪 嘉尔曼:波希米亚姑娘、走私犯、丈夫独眼龙迦奇亚 嘉尔曼的外貌描写:

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

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 阮芬历史01级 内容摘要: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很大,大致经历了文化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三个阶段。由于德意志的分裂和法国的影响,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发展。拿破仑战争时德意志的惨败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情感,强烈要求国家、民族的统一,德意志民族主义由文化领域转到政治领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强权政治,威廉二世的统治,使得民族主义开始走向极端的一面。 关键词: 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nationalism greatly diversified in nineteenth century. There were cultural nationalism, political nationalism and extreme nationalism. For disunion of Germany and influence of France, German cultural nationalism developed gradually. Napoleon’s army defeated Germen’s. It shocked Germen, so they strongly demanded unity of state and nation. And German nationalism changed from culture to politics. The power of Prussia used in unifying Germany and the rule of WilliamⅡmade nationalism begin to develop extremely. Key Words: nineteenth century; Germany; nationalism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 一、概述 (一)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 (二)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 物; 2.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 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 梭的作品等。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思想内容特征: 1)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 2)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 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 3)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 4)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 張。 2.艺术特征: 1)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 2)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 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 3)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 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 4)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 表現。 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開始于18世紀90年代) 1.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決定了德國早期 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宗教色彩、哲學色彩和神秘怪誕色彩,写 夜、死亡、遁世的作品居多; 2.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期浪漫派(耶拿派) a)史雷格尔兄弟(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1].创办《雅典娜神殿》 [2].宣传与古典主义对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i.强调想象与情感; ii.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与艺术无目的论; iii.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b)诺瓦利斯(耶拿派创作上的主要代表)

19世纪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危险爱国主义

19世纪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危险爱国主义 19世纪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危险爱国主义 在19世纪时,欧洲各国兴起民族主义,提倡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及历史的民族建立属于他们的国家,于是多个民族发动了独立运动,成功摆脱外族的管治,建立统一及独立的民主国家。例如,比利时脱离荷兰的统治,在1831年取得独立;普鲁士(德意志邦国)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帝国及法国,于1871年建立统一的国家。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令这种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危险的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的国际化是民族与国家不完全融合的直接后果。民族跨国界分布的实际现状,决定了民族主义必然具有国际化特征。尽管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各异,但其不良影响却是相同的:民族主义的膨胀和发展必然会产生民族冲突,旷日持久的民族冲突又促使民族主义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各种民族分裂活动和区域性的民族纷争遍布全世界,成为一股冲击

国际政治形势的巨大潮流。 极端名族主义危害主权国家的利益。民族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欲打碎现存的国家机器,争取本民族的权利乃至建立新的民族国家。这将在客观上削弱传统国家的生存力量。所以,极端民族主义是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一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的惟一行为主体。从国际法来看,没有取得行使民族自治权的民族并不构成国际政治的主体,也没有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行为能力和法律能力。居住在西亚四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以及前苏联境内的约有1000万人口的库尔德人就是不被任何国家认可的民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存和独立问题长期干扰着相关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在西方列强的插手下,库尔德人为争取民族独立或自治,建立一个在西方保护下的“库尔德国家”而展开的颇具规模的武装斗争,时断时续,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使所居住国的政府感到十分棘手。极端名族主义导致国家关系恶化。由于国家的阶级性及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平等性,民族主义会引发内部民族反对国家的社会运动和分裂活动,并不同程度地波及周边国家的安全,甚至还可能将不同的主权国家卷入其中,加剧国际、国内矛盾。有些民族主义组织是国际性的,分布在多国活动,使许多国家都受到了民族主义的威胁。近年来,纯粹的双边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2019届高考历史(选择题)二轮复习倒计时第4天民族主义 全球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作业)

热点押题|民族主义——全球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时间:25分钟分值:48分) [知识链接] 1.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解析:选B材料中仅仅是对少数民族称为“戎”“夷”,不涉及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戎”“夷”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华夏族之间并未有此称呼,说明当时对华夏族和少数民族已区别对待,体现了种族和文化的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文明的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族的认同,不是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 2.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解析:选C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与材料“中国传统文化”不符,故A项错误;政治变革只是方式之一,与材料中“这主要表明”不符,故B项错误;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

化的转型与材料中“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相符,故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3.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 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选B根据“反对‘严夷夏之大防’”,故A项错误;材料“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包含了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反对异族压迫的观念,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说明学习西方技术,但并未说明中体为前提,故C项错误;材料“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说明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4.从1901年到1906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译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主要是翻译了“《美国独立记演义》”“《苏格兰独立记》”内容可知主要是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激发民族主义,进行救亡图存的愿望,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并未主张推翻清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01年到1906年,而维新变法于1898年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翻译政治小说,维新派主张的是改良,并非革除旧的观念,故D项错误。 5.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十九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 第一节现实主义概述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初是个哲学概念,和我们后来所说的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可说是毫无关系。照韦勒克的说法,“席勒和弗·施莱格尔大约是第一次把这个术语应用到文学上来”,以后,“这个术语在德国浪漫主义者中间被相当频繁地使用着”,但当时它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既未被用来指称某些作家,更未被用来指称某种文学流派。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的文学艺术运动,成为一个与特定思潮相联系的概念;但是,“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后来在四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著作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当一个术语的意义已经被大大地延伸,在某种意义上已被普遍化的时候,要固守它原来的意义就极为困难,“现实主义”一词的命运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不得不承认有广义的现实主义和狭义的、即原来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想、态度的现实主义和作为一种文学运动的现实主义之分。我们这里讨论的现实主义是指严主干19世纪30、40年代的,一个声势洁大、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 现实主义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文学运动有一个过程。 最初,“现实主义”所指的是法国19世纪中叶以库尔贝为代表的一个艺术运动。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和一些与他待有同样观点的画家、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经常聚集在一个叫昂德莱的啤洒店里,他们中有尚佛勒里、波特莱尔、杜朗蒂、蒲鲁东等,他们的集会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出于志同道合,一起发泄对社会现状和官方学院艺术的不满。库尔贝的画大多是他故乡奥尔南地方的人物与风景,他在画上的签名总是“无理想无宗教的库尔贝”。他的作品一再受到学院派的攻击,被视为“粗俗”、“下流”,特别是1853年展出的(浴女)更招来一片责骂之声,因为他所画的不是在规范化的背景中的体态优美的模特儿,而是现场的普普通通的浴女。 人们攻击它是“现实主义”,在当时,“现实主义”显然被当成是“粗鄙”、“不成体统”的同义词。1855年巴黎开了个规模宏大的体现官方美学趣味的画展,画展的举办者拒绝展出库尔贝最优秀的作品,于是,他在展览馆的旁边办了自己的画展以示对抗,并毫不示弱地在目录上特别加上一篇由尚佛勒里代笔的序言,题目就叫“现实主义”。他说:“我不想摹仿或抄袭这个或那个大师的艺术;摹仿一种东西并且使它尽量达到似真,这不是我的愿望。我也不想追求那种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这篇序言很快被人们看成是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宣言。“现实主义”被用来指称一种艺术运动,这是第一次。意大利著名美术史家利奥奈姆·文杜里说:“事实上,显然再没有—位画家能够像库尔贝那样,不仅在绘画观点方面,而且在文?学观点方面发生过这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远及于法兰西国境以外。库尔贝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合库尔贝在别的地方的阐述来看,他心目中的现实主义运动应当体现这样一些基本原则: 当代性。“一个时代只能够由它自己的艺术家来再现,我的意思是说只能由活在这个时代里的艺术家来再现。“在这个意义上,我否认描绘过去的历史艺术的存在。历史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当代的。”艺术家应“把个人的能力用来表现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事物。” 艺术具有社会目的。“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或才能只是一个手段,使他能把个人的能力用来表现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事物。”“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例的。”库尔贝本人的作品就具有丰富的社会和道德的内容。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因该派中的施莱格尔兄弟在耶拿小城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而得名。耶拿派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耶拿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诗人诺瓦利斯。 海德堡派:1805年前后,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又称为德国后期浪漫派。其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他们主要功绩是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湖畔派”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都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的诗作思想内容消极保守,充满神秘色彩,但语言优美,考究韵律,艺术成就较高。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英国西北部湖区,因此得名“湖畔派”。 “世纪病”形象: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绝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当时法国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勒内和沃达夫(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的主人公)是“世纪病”形象的著名代表。 拜伦 一、生平与创作(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拜伦作为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是诗人们的“宗主”,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歌德称他为“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他的诗歌创作对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民主斗争和文学发展都有过积极的影响。 (一)早期的生活和创作(1788——1809) 1807年,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表现出不满现实和鄙视上流社会的民主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 1809年发表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初步显示了自己的讽刺才能。 (二)第二时期的生活与创作(1809——1816) 1811年,写成长诗《恰尔德?哈路尔游记》第一、二章。 《东方叙事诗》(1813——1816),是一系列以“东方”为题材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诗,一共有六篇:《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耶》。每篇都是诗体的中篇故事。在这些传奇诗里,拜伦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多数是作家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的总称。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些异常孤傲、忧郁、倔强而又富于叛逆精神的形象。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无用武之地,他们和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却又脱离人民,蔑视群众;他们以毫不妥协的精神,单枪匹马的形式去反抗社会。只能以失败告终。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追求个人的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这些形象带有诗人本人的思想特征,故称之为“拜伦式英雄”。如《海盗》中的康德拉就是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三)第三时期的生活、创作(1816——1824)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第十六讲 一、概述:现实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Realism)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是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是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通常现实主义也称为批判现实主义。西方语汇中并没有“批判现实主义”一词,这个词由高尔基提出。主要是因为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存秩序具有强烈的揭露性和批判性,所以又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关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论述 ?1934年,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和青年作家谈话》两篇文章中谈到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论述批判现实主义的错误 第一、抹煞了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使文学依附于政治。 第二、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彻底批判的程度:批判的现实主义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展和瓦解过程的文献。”这种提法提前了资产阶级的发展阶段,拔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第三、混淆了阶级成份,认为现实主义作家是“资产阶级叛逆者”、“浪子”、“多余的人”、“毁灭了的贵族”等,由此引出批判现实主义是“浪子文学”,“多余人的个人创作”。 ?“批判性”并非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唯一特性,也并非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根本特性。?用“批判现实主义”概念称呼以司汤达、巴尔扎克为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较为科学。 ?以勃朗特、狄更斯为代表的是“理想现实主义”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代表的是“探索的现实主义”。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1、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务实的社会风气 ?2、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思想特征 ?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征 ?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客观性,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二、题材的现实性。 ?三、细节描写的精确性 ?四、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五、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四、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1、法国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司汤达的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