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层架构和mvc资料整合

三层架构和mvc资料整合

三层架构和mvc资料整合
三层架构和mvc资料整合

WEB三层架构与MVC

收藏

而我发此文的目的有二:一者,让初学者能够听到一家之言,是为解惑;二者,更希望抛砖引玉,得到专家的批判。

许多学生经常问我,MVC到底和WEB三层架构有啥关系?开始时,我也只能给他们一些模糊的回答。时间长了,自己的良心开始受到谴责。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挺学究。我在跟自己的许多程序员朋友以及同行(Java讲师)都对MVC和WEB三层架构的关系做了探讨。现在可以说对WEB三层架构和MVC之间的关系理出了头绪。此可谓教学相长。

先说说Web三层架构这个古老话题。地球人都知道web三层架构是指:

?>用户接口层(UI Layer)

?>业务逻辑层(Bussiness Layer)

?>持久化层

关于业务逻辑和用户接口

在早期的web开发中,因为业务比较简单,并没有这三层的划分。用户数据的呈现及输入的接收、封装、验证、处理、以及对数据库的操作,都放在jsp页面中。这时的开发,好比盘古尚未开天辟地,整个web开发就是一片“混沌”。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考虑更好的利用OOP这把利刃来解决问题。于是有人发现把业务逻辑抽取出来并形成与显示和持久化无关的一层,能够让业务逻辑清晰,产品更便于维护。这就是SUN当初倡导的JSP Model 1开发方式。

关于持久化

JSP M1开发方式中,并没有对数据如何持久化给出建议。在许多公司中,它们的产品是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架构和设计的。在他们的产品里,虽然也有DAO层,但是职责不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在许多人眼里,DAO层的指责很简单——增删改查。但我认为,这样理解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对于简单数据的管理来说,这样理解无可厚非。但随着业务逻辑变得日益复杂。我们实在是被复杂的对象关系搞头疼了,如果这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把数据存储起来(通常的情况下是存到关系型数据库中),我们开始抱怨自己软件的架构太恶心,一团糟。面向对象设计思想教会我们——如果我们不想做这件事,就交给别人做吧!这时聪明的架构师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持久化。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应用中添加一个新的层——专门负责对象状态的持久化保存及同步,那不就可以全心全意的“搞对象”了吗?持久化概念的产生,代表着我们对关系型数据库的依赖降低了。因此甚至有人推断——数据库已死。同时,关系型数据库这个新的概念也不断形成,并演化成理论,又由理论衍生出产品。因此一个意识良好的程序员,至少应该认同,持久化并不是产品中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环节是清晰正确的业务逻辑。

灰色地带

是的,从理论上看,web三层架构很美了。但在实际开发产品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就是用UI层和业务层之间有许多灰色地带。这些灰色地带业务逻辑层不想管,UI层也不想管。让我们举一些例子:

例子1,难以管理的页面跳转关系

上图是我在讲JSP课程时,一个简单案例的页面跳转关系图。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但页面跳转关系已经挺复杂了。试想,如果你正在做一个有上百张表,十几个核心模块,几百个页面的产品时,这张图将变得多么复杂!而问题是,这些页面跳转关系分散在JSP和Servlet中,非常难以管理。

例子2,表单数据的验证及封装:

假设我们正在做一个简单的表单提交,我们希望对用户数据的数据进行验证和封装,最终交给业务逻辑层一个实体对象。从三层架构分析,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是这样的:

但是该把验证和封装数据的工作交给谁来做呢?UI层还是业务逻辑层?都不太合适!

例子3,国际化:

如果我们想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提供不同的语言,无疑需要国际化的支持。那么,我们需要在JSP页面上根据用户的配置或请求信息判断应该为该用户呈现哪国文字。而这些判断和显示的逻辑应该划分到业务逻辑层还是UI层呢?

用MVC的思路解决问题

对于纠缠不清的问题,我们总要想办法将其分解。MVC是一种设计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实现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的分离。这种思想是如何作用于web的呢?实际上,我们在web开发中引入MVC思想,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UI层和业务逻辑层分离——控制器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存在的!

在解决了持久化的问题后,我们发现,我们的所说的业务逻辑层和MVC中的Model指的是一回事,我们所说的UI层和MVC中的View是一回事。MVC提供了让模型和视图相分离的思路——引入控制器。我们把页面跳转关系管理、表单数据的封装及验证、国际化等任务交给控制器处理。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流行的MVC框架都具有管理页面跳转关系、表单数据的封装及验证、国际化等特性。

总结

在Java web开发中,MVC框架充当了UI层和业务逻辑层的适配器的作用。MVC框架实现了UI层和业务逻辑层最大程度的分离。

使用mvc的好处,MVC使用规则,java三

层架构设计思想

java开发web应用

MVC使用规则

为了提供可重用的设计及代码,M-V-C之间的交互应该很好地定义,以及它们相互

间地依赖关系要尽量最小。

使用MVC模式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使一个单一的模型能与多个视图及控制器联合起来。MVC模型保证了视图能与模型同步。当控制器从用户输入中接受到一个有效的命令后,它将调用模型上的相应方法。模型将确认该操作是否与当前的状态一致,然后再执行它,并相应地修改视图的状态。而视图,作为一个观察者,将根据得到的模型状态改变来

更新它的显示。

依赖关系保持最小

为了使一个模型能在多个视图及控制器中使用,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必须保持最小。

要做到这些,必须遵守一下规则(如图10-03):

注意:A依赖于B,表示A的代码中需要与B相关的信息,如调用B的方法或使用

B的属性。

1、模型必须与视图及控制器没有任何依赖关系。

2、视图依赖于与它相关的模型,它必须知道模型状态结构,这样才能把模型显示出

来。

3、视图不能依赖与控制器,这样的话,几个不同的控制器可以关联相同视图。

4、控制器依赖于相关的模型及视图,模型定义了控制器能调用的方法,而视图定义上下关系,通过它控制器可以解释用户输入信息。这使得控制器能紧紧地跟视图联系在一

起。

图10-03 MVC模式中允许的依赖关系

交互必须保持最小

另外一个需要使用多视图及多控制器的前提条件就是保存最小的交互。特别是,控制器一定不要直接影响与它相关联的视图的显示。而是在用户输入产生的影响在视图中可见之前,控制器必须与模型进行一个完整的往返交互,这样能保证一个状态修改能更新所有的视图,以及视图能保持与模型同步。使用单一控制器的实现通常会违反这种规则,因为一些不够严谨的思维:“我已经知道这个状态修改要发生,所以不需要模型来告诉我这个”。

但这是错的,原因有三个:

1、模型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否决该操作,然后这个操作就不会发生了。

2、其他控制器可能同时调用了该模型的操作,有些操作可能也会影响视图的显示,

或者使操作不合法。

3、另外,将来使用其他控制器来扩展这个实现也是可能的。

MVC模式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缩写,中文翻译为"模式-视图-控制器"。MVC应用程序总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Event(事件)导致Controller改变Model 或View,或者同时改变两者。只要Controller改变了Models的数据或者属性,所有依赖的View都会自动更新。类似的,只要Controller改变了View,View 会从潜在的Model中获取数据来刷新自己。MVC模式最早是smalltalk语言研究团提出的,应用于用户交互应用程序中。smalltalk语言和java语言有很多相似性,都是面向对象语言,很自然的SUN在petstore(宠物店)事例应用程序中就推荐MVC模式作为开发Web应用的架构模式。MVC模式是一种架构模式,其实需要其他模式协作完成。在J2EE模式目录中,通常采用service to worker模式实现,而service to worker模式可由集中控制器模式,派遣器模式和Page Helper 模式组成。而Struts只实现了MVC的View和Controller两个部分,Model部分需要开发者自己来实现,Struts提供了抽象类Action使开发者能将Model应用于Struts框架中。

MVC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架构模式,其实现也显得非常复杂。但是,我们已经终结出了很多可靠的设计模式,多种设计模式结合在一起,使MVC模式的实现变得相对简单易行。Views可以看作一棵树,显然可以用Composite Pattern 来实现。Views和Models之间的关系可以用Observer Pattern体现。Controller 控制Views的显示,可以用Strategy Pattern实现。Model通常是一个调停者,可采用Mediator Pattern来实现。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MVC三个部分在J2EE架构中处于什么位置,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MVC模式的实现。MVC与J2EE架构的对应关系是:View处于Web Tier或者说是Client Tier,通常是JSP/Servlet,即页面显示部分。Controller也处于Web Tier,通常用Servlet来实现,即页面显示的逻辑部分实现。Model处于Middle Tier,通常用服务端的javaBean或者EJB实现,即业务逻辑部分的实现。

一、MVC设计思想

MVC英文即Model-View-Controller,即把一个应用的输入、处理、输出流程按照Model、View、Controller的方式进行分离,这样一个应用被分成三个层——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

视图(View)代表用户交互界面,对于Web应用来说,可以概括为HTML界面,但有可能为XHTML、XML和Applet。随着应用的复杂性和规模性,界面的处理也变得具有挑战性。一个应用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视图,MVC设计模式对于视图的处理仅限于视图上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以及用户的请求,而不包括在视图上的业务流程的处理。业务流程的处理交予模型(Model)处理。比如一个订单的视图只接受来自模型的数据并显示给用户,以及将用户界面的输入数据和请求传递给控制和模型。

模型(Model):就是业务流程/状态的处理以及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处理过程对其它层来说是黑箱操作,模型接受视图请求的数据,并返回最终的处理结果。业务模型的设计可以说是MVC最主要的核心。目前流行的EJB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例子,它从应用技术实现的角度对模型做了进一步的划分,以便充分利用现有的组件,但它不能作为应用设计模型的框架。它仅仅告诉你按这种模型设计就可以利用某些技术组件,从而减少了技术上的困难。对一个开发者来说,就可以专注于业务模型的设计。MVC设计模式告诉我们,把应用的模型按一定的规则抽取出来,抽取的层次很重要,这也是判断开发人员是否优秀的设计依据。抽象与具体不能隔得太远,也不能太近。MVC并没有提供模型的设计方法,而只告诉你应该组织管理这些模型,以便于模型的重构和提高重用性。我们

可以用对象编程来做比喻,MVC定义了一个顶级类,告诉它的子类你只能做这些,但没法限制你能做这些。这点对编程的开发人员非常重要。

业务模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型那就是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主要指实体对象的数据保存(持续化)。比如将一张订单保存到数据库,从数据库获取订单。我们可以将这个模型单独列出,所有有关数据库的操作只限制在该模型中。

控制(Controller)可以理解为从用户接收请求, 将模型与视图匹配在一起,共同完成用户的请求。划分控制层的作用也很明显,它清楚地告诉你,它就是一个分发器,选择什么样的模型,选择什么样的视图,可以完成什么样的用户请求。控制层并不做任何的数据处理。例如,用户点击一个连接,控制层接受请求后, 并不处理业务信息,它只把用户的信息传递给模型,告诉模型做什么,选择符合要求的视图返回给用户。因此,一个模型可能对应多个视图,一个视图可能对应多个模型。

模型、视图与控制器的分离,使得一个模型可以具有多个显示视图。如果用户通过某个视图的控制器改变了模型的数据,所有其它依赖于这些数据的视图都应反映到这些变化。因此,无论何时发生了何种数据变化,控制器都会将变化通知所有的视图,导致显示的更新。这实际上是一种模型的变化-传播机制。模型、视图、控制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二、MVC设计模式的实现

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现这种经典设计模式的类似环境。开发者通过在ASPX页面中开发用户接口来实现视图;控制器的功能在逻辑功能代码(.cs)中实现;模型通常对应应用系统的业务部分。在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中实现这种设计而提供的一个多层系统,较经典的ASP结构实现的系统来说有明显的优点。将用户显示(视图)从动作(控制器)中分离出来,提高了代码的重用性。将数据(模型)从对其操作的动作(控制器)分离出来可以让你设计一个与后台存储数据无关的系统。就MVC结构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解决耦合系统问题的方法。

2.1 视图

视图是模型的表示,它提供用户交互界面。使用多个包含单显示页面的用户部件,复杂的Web页面可以展示来自多个数据源的内容,并且网页人员,美工能独自参与这些Web页面的开发和维护。

在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下,视图的实现很简单。可以像开发WINDOWS界面一样直接在集成开发环境下通过拖动控件来完成页面开发本。本文中介绍每一个页面都采用复合视图的形式即:一个页面由多个子视图(用户部件)组成;子视图可以是最简单HTML 控件、服务器控件或多个控件嵌套构而成的Web自定义控件。页面都由模板定义,模板定义了页面的布局,用户部件的标签和数目,用户指定一个模板,平台根据这些信息自动创建页面。针对静态的模板内容,如页面上的站点导航,菜单,友好链接,这些使用缺省的模板内容配置;针对动态的模板内容(主要是业务内容),由于用户的请求不同,只能使用后期绑定,并且针对用户的不同,用户部件的显示内容进行过滤。使用由用户部件根据模板配置组成的组合页面,它增强了可重用性,并原型化了站点的布局。

视图部分大致处理流程如下:首先,页面模板定义了页面的布局;页面配置文件定义视图标签的具体内容(用户部件);然后,由页面布局策略类初始化并加载页面;每个用户部件根据它自己的配置进行初始化,加载校验器并设置参数,以及事件的委托等;用户提交后,通过了表示层的校验,用户部件把数据自动提交给业务实体即模型。

这一部分主要定义了WEB页面基类PageBase;页面布局策略类PageLayout,完成页面布局,用于加载用户部件到页面;用户部件基类UserControlBase即用户部件框架,用于动态加载检验部件,以及实现用户部件的个性化。为了实现WEB应用的灵活性,视图部分也用到了许多配置文件例如:置文件有模板配置、页面配置、路径配置、验证配置等。

2.2 控制器

为了能够控制和协调每个用户跨越多个请求的处理,控制机制应该以集中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为了达到集中管理的目的引入了控制器。应用程序的控制器集中从客户端接收请求(典型情况下是一个运行浏览器的用户),决定执行什么商业逻辑功能,然后将产生下一步用户界面的责任委派给一个适当的视图组件。

用控制器提供一个控制和处理请求的集中入口点,它负责接收、截取并处理用户请求;并将请求委托给分发者类,根据当前状态和业务操作的结果决定向客户呈现的视图。在这一部分主要定义了HttpReqDispatcher(分发者类)、HttpCapture(请求捕获者类)、Controller(控制器类)等,它们相互配合来完成控制

器的功能。请求捕获者类捕获HTTP请求并转发给控制器类。控制器类是系统中处理所有请求的最初入口点。控制器完成一些必要的处理后把请求委托给分发者类;分发者类分发者负责视图的管理和导航,它管理将选择哪个视图提供给用户,并提供给分发资源控制。在这一部分分别采用了分发者、策略、工厂方法、适配器等设计模式。

为了使请求捕获者类自动捕获用户请求并进行处理,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 提供低级别的请求/响应API,使开发人员能够使用 .NET 框架类为传入的HTTP 请求提供服务。为此,必须创作支持System.Web.IHTTPHandler 接口和实现ProcessRequest() 方法的类即:请求捕获者类,并在web.config 的<httphandlers>节中添加类。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 收到的每个传入HTTP 请求最终由实现IHTTPHandler 的类的特定实例来处理。IHttpHandlerFactory 提供了处理IHttpHandler 实例URL 请求的实际解析的结构。HTTP 处理程序和工厂在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 配置中声明为web.config 文件的一部分。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 定义了一个<httphandlers>配置节,在其中可以添加和移除处理程序和工厂。子目录继承HttpHandlerFactory 和HttpHandler 的设置。HTTP 处理程序和工厂是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 页框架的主体。工厂将每个请求分配给一个处理程序,后者处理该请求。例如,在全局machine.config 文件中,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 将所有对ASPx 文件的请求映射到HttpCapture类:

<httphandlers>

...

...

</httphandlers>

2.3 模型

MVC系统中的模型从概念上可以分为两类――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改变系统状态的动作。模型是你所有的商业逻辑代码片段所在。本文为模型提供了业务实体对象和业务处理对象:所有的业务处理对象都是从ProcessBase类派生的子类。业务处理对象封装了具体的处理逻辑,调用业务逻辑模型,并且把响应提交到合适的视图组件以产生响应。业务实体对象可以通过定义属性描述客户端表单数据。所有业务实体对象都EntityBase派生子类对象,业务处理对象可以直接对它进行读写,而不再需要和request、response对象进行数据交互。通过业务实体对象实现了对视图和模型之间交互的支持。实现时把"做什么"(业务处理)和"如何做"(业务实体)分离。这样可以实现业务逻辑的重用。由于各个应用的具体业务是不同的,这里不再列举其具体代码实例。

三、MVC设计模式的扩展

通过在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中的MVC模式编写的,具有极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它可以轻松实现以下功能:

①实现一个模型的多个视图;

②采用多个控制器;

③当模型改变时,所有视图将自动刷新;

④所有的控制器将相互独立工作。

这就是MVC模式的好处,只需在以前的程序上稍作修改或增加新的类,即可轻松增加许多程序功能。以前开发的许多类可以重用,而程序结构根本不再需要改变,各类之间相互独立,便于团体开发,提高开发效率。下面讨论如何实现一个模型、两个视图和一个控制器的程序。其中模型类及视图类根本不需要改变,与前面的完全一样,这就是面向对象编程的好处。对于控制器中的类,只需要增加另一个视图,并与模型发生关联即可。该模式下视图、控制器、模型三者之间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同样也可以实现其它形式的MVC例如:一个模型、两个视图和两个控制器。从上面可以看出,通过MVC模式实现的应用程序具有极其良好的可扩展性,是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面向对象编程的未来方向。

四、MVC的优点

大部分用过程语言比如ASP、PHP开发出来的Web应用,初始的开发模板就是混合层的数据编程。例如,直接向数据库发送请求并用HTML显示,开发速度往往比较快,但由于数据页面的分离不是很直接,因而很难体现出业务模型的样子或者模型的重用性。产品设计弹性力度很小,很难满足用户的变化性需求。MVC要求对应用分层,虽然要花费额外的工作,但产品的结构清晰,产品的应用通过模型可以得到更好地体现。

首先,最重要的是应该有多个视图对应一个模型的能力。在目前用户需求的快速变化下,可能有多种方式访问应用的要求。例如,订单模型可能有本系统的订单,也有网上订单,或者其他系统的订单,但对于订单的处理都是一样,也就是说订单的处理是一致的。按MVC设计模式,一个订单模型以及多个视图即可解决问题。这样减少了代码的复制,即减少了代码的维护量,一旦模型发生改变,也易于维护。其次,由于模型返回的数据不带任何显示格式,因而这些模型也可直接应用于接口的使用。

再次,由于一个应用被分离为三层,因此有时改变其中的一层就能满足应用的改变。一个应用的业务流程或者业务规则的改变只需改动MVC的模型层。

控制层的概念也很有效,由于它把不同的模型和不同的视图组合在一起完成不同的请求,因此,控制层可以说是包含了用户请求权限的概念。

最后,它还有利于软件工程化管理。由于不同的层各司其职,每一层不同的应用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有利于通过工程化、工具化产生管理程序代码。

五、MVC的不足

MVC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系统结构和实现的复杂性。对于简单的界面,严格遵循MVC,使模型、视图与控制器分离,会增加结构的复杂性,并可能产生过多的更新操作,降低运行效率。

(2)视图与控制器间的过于紧密的连接。视图与控制器是相互分离,但确实联系紧密的部件,视图没有控制器的存在,其应用是很有限的,反之亦然,这样就妨碍了他们的独立重用。

(3)视图对模型数据的低效率访问。依据模型操作接口的不同,视图可能需要多次调用才能获得足够的显示数据。对未变化数据的不必要的频繁访问,也将损害操作性能。

(4)目前,一般高级的界面工具或构造器不支持MVC模式。改造这些工具以适应MVC需要和建立分离的部件的代价是很高的,从而造成使用MVC的困难。

自己理解的J2EE三层架构(与软件设计模式的联系区别)

(2009-04-13 09:37:50)

转载

标签:

软件设计模式

dao

j2ee

表示层

杂谈

如上图

1.J2EE分3层:

服务器端业务逻辑(有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化数据层,Businness Tier 和EIS Tier)、服务器端表示层(Web Tier)及客户端表示层(Client Tier)

可以将J2EE设计模式归纳到6个类别

(1)表示层体系结构模式(服务器端表示层)

a.前端控制器模式

b.MVC模式

c.装饰器模式

(2)表示层高级体系结构模式

a.复合视图模式(在服务器端表示层)

b.视图助手模式

c.服务工作者模式

(3)表示层伸缩性模式(服务器端表示层)

a.异步页面模式

b.缓存过滤器模式

c.资源池模式

(4)业务层模式(服务器端业务逻辑层)

a.复合实体模式

b.域对象模式(业务数据层)

(5)数据传递模式(用于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之间)

a.DTO模式

b.DTO传递散列模式

c.数据库行集合DTO模式

(6)数据库模式(服务器持久化数据层)

a.DAO模式

b.DAO工厂模式

2.前端控制器模式

常用的应用为,一个servlet作为一个前端控制器,它负责根据页面的请求,然后转发到页面控制器。页面控制器也是一个servlet,这个servlet电泳关于这个请求所应该执行的业务逻辑,并根据业务逻辑的结果返回到具体的现实页面。简化的使用是前端控制器servlet利用“命令模式”将页面控制器转化成一个个更细粒度的类。

AcitonServlet是前端控制器,部分代码

RequestUtils.selecetModule(request,getServletContext());

getRequestProcessor(getModuleConfig(request)).process(request,response); RequestProcessor的process方法处理公共任务,部分代码

if(!processPreprocess(request,response)){

return;

}

processXXX方法都在处理公共的动作

RequestProcessor的processActionPerform方法实现命令模式,该方式将具体请求的动作分配到Action。

部分代码

return(action.execute(mapping,form,request,response));

前端控制器选择页面控制器解析用户的请求,实现具体业务逻辑,并根据结果转发到页面试图

3.装饰器模式

(1)设计模式的的装饰器模式

装饰器模式为客户端提供一个透明扩充某实例功能的方法,该方法的返回类型就是这个实例,在客户端不断调用这个方法的同时,该实例的内部表象已经随着功能改变完全不同。(2)J2EE设计模式中的装饰器模式

Servlet支持装饰器模式,装饰一个request请求,利用装饰器类截获所有发送给目标对象的请求,并执行需要的工作,完成之后再把请求转发到下一个装饰器,知道没有了装饰器,最后将请求发送到Servlet

Servlet利过滤器来拦截请求和响应,在请求到达Servlet前,为这个请求做一个些额外处理。处理器可以被看成一个链,每个过滤器之间都能互相传递,以下是过滤器Filter接口的doFilter有三个参数,ServletRRequest,ServletResponse,FilterChain,利用FilterChain的doFilter()激活下一个相关的过滤器

public void doFilter(ServletRequest request,ServletResponse response,FilterChain

chain)throws IOException,ServletException{

//用secletEncoding方法设置字符编码

if(ingnore || request.getCharacterEncoding() == null){

String encoding = selectEncoding(request);

if(encoding != null)

request.setCharacterEncoding(encoding);

}

chain.doFilter(request,response);

}

4.复合视图模式

设计模式中的“合成模式”

合成模式:提供一个树状的对象结构,树枝类与树叶类都实现同一个接口,以便客户端在调用任何对象时都只要需要调用该树状结构的根接口就可以了。

J2EE设计模式中的“复合视图模式”

将视图的布局从中抽离出来,形成由一系列通用组件的模板。可以利用XML来描述视图的组成

5.视图助手模式

jsp页面的标签库和struts的标签库,一个标签应该继承javax.servlet.jsp.tagext.TagSupport,并给出doStarTag和doEndTag两个方法的实现。

doStarTag实现业务逻辑

doEndTag控制输出

6.服务工作者模式

将页面流转、前端控制器模式,视图助手模式合在一起使用,表示“请求-转发-视图”的一整套流程。该模式也是MVC模式的实现标准,struts也基于这个模式实现

7.异步页面模式

当远程数据发生变化时,将其缓存下来,称为“发布者-订阅者-模型”。在J2EE的功能是,利用一个订阅者角色,在一个的时间间隔或数据发生变化时,接受来自发布者角色的数据,订阅者角色同时会利用模式曾来更新数据库。这样的工作累世于软件设计模式中的“观察者模式”。常见的应用为,当发布服务器需要显示最新信息的HTML页面时,会利用一个订阅者角色来负责。例如ActionServlet

8.缓存过滤器模式

这个模式用来椽村动态产生的页面,尽可能减少重复生成的页面。在J2EE的功能是,利用一个缓存过滤器截获请求,判断该请求所返回的页面是否有缓存。缓存过滤器应该放在“装饰过滤器”和工作Servlet之前。缓存过滤器是装饰过滤器的一个变体。对HTTPServletResponse对象进行装饰来保存请求处理的结果。

9.资源池模式

客户端在需要JDBC连接时,应该从一个池中去取得。如果池中有可用的JDBC连接,则返回这一对象资源。如果没有任何可用资源,但池中还有容量,就使用工厂生成一个新的实例。如果池中没有任何可用资源且池的容量已经沾满,那就必须等待,知道其他客户端还回至少一个对象。

10.复合实体模式

该模式可以降低工作环境中的复杂性和通信开销。一个复合实体将来自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集中到一个单独的对象中。应用为EJB环境的集中对象。

11.域对象模式

将一张数据库中的表结构对象化,例如hibernate中的表转化成对象,使用在持久层框架理论中

12.DTO模式

struts的ActionForm就是一个DTO模式的实现,从页面视图得到数据传递给模型层,模型层通过业务逻辑的调用后将返还数据给ActionForm用作视图层的数据显示

ActionForm仅仅被用在从视图层传递到模型层。

13.DTO散列模式

struts的DynaActionForm就是一个DTO散列模式,让程序员设置某个数据的主键,而后在Acton中可以通过该主键得到页面数据

14.数据库行集合DTO模式

将JDBC的ResultSet发送到客户端显示,使用ResultSet接口的一个独立类作为DTO发送到客户端显示。

15.DAO模式

数据访问对象模式被认为是持久层的一种基本模式

DAO模式有反问数据和处理业务逻辑的功能,现在不再流行

16.DAO工厂模式

用户只对被创建的产品感兴趣,而这些被创建的产品在创建之前所做的许多额外的工作被封装到工厂接口的子类中,而不适用具体产品类的构造函数,达到隐式的使用

改模式只有和数据库连接的功能,没有实现访问数据的功能

17.J2EE设计模式与设计模式的区别

(1)软件设计模式是设计,J2EE设计模式关注的就是构架

(2)软件设计模式为了解决各种软件世界中常见问题提炼的一种最佳时间,是许多经验丰富的软件设计者不断成功和失败的总结。

J2EE模式为了解决企业级应用的构架问题。

(3)软件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解耦,可以在J2EE模型的任何层中出现软件设计模式。J2EE设计模式对于J2EE模型中的分层进行解耦。软件设计模式关注的是微观的方法学,J2EE设计模式则是宏观的方法学。

18.

(1)前端控制器模式、MVC模式、服务工作者模式被整合成了表示层框架,如struts框架,webwork框架

(2)复合视图模式有Tiles框架实现

(3)视图助手模式的主要实现是标签库,JSTL标签库

(4)DAO工厂模式随着中间层框架Spring的依赖注入,已经不一定需要实现。

下面摘自网友的文章:

一、MVC架构

Struts是一个不错的MVC架构,我一直以来都用它,通过简单的配置即可将view,controler,和Model结合起来。View主要以JSP来实现,因为它是面向标签的,所以对于网页设计人员提供了很好的接口。FormBean是介于JSP和Action之间的中间数据载体,它肩负着数据从JSP到ACTION的传递过程。Action是流程的中转站,不同的业务在不同的Action中以不同的Model调用来实现。Model就是实现具体业务的操作过程,不过这种过程是一种在较高水平上的实现。

总之,MVC架构实现了三层结构中的两层,即表现层和业务层,另外还有一层被称之为持久化层。

二、三层架构

正如以上所说的,三层架构即“表现层”,“业务层”,“持久化层”。表现层实现的代表作品是Struts框架,业务层实现的代表作品是Spring,持久层实现的代表作品是Hibernate。不过在我的开发中Spring被省掉了,因为我认为业务过于简单,还不至于用Spring来实现。下面我将具体的来说说我的三层实现。

1、三种Bean

在我的实现中,总共有三种Bean,它们都是为保存对象状态而存在的。持久层中,这种Bean 就是POJO对象。它是面向数据库的,或者说多少得照顾到数据库的实现,因为我习惯于用PowerDesigner来设计数据库,做出来的结构也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而如果直接用Hibernate 来实数据库的话,就不那么干净了。所以POJO对象的设计就不能完全面向对象。业务层中的Bean我把它称之为Entity,这是一个完全面向程序逻辑的Bean。它可能是好几个POJO的集合。对于业务逻辑来,这种被称之为Entity的Bean做到了“拿来就用”,很便于业务的进

行。在显示层中的Bean就是FormBean了,主要用于传入数据所用。

POJO仅生存于持久化层,到了业务层就将数据交给Entity了。而Entity不仅生存于业务层,它还被传到了JSP中,用于显示。

2、Pojo与Dao

我认为这是数据与操作的关系,Dao只在呼操作,而Pojo仅用于保存数据。下面是我Dao 接口的实个现。

public interface Dao {

/

public void resetPO(Pojo pojo) {

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erPo = (UserPo)pojo;

}

public String save() {

String oid = null;

try{

//Session session = HibernateUtil.currentSession() 已经被提至构造函数中初始化了

Transaction tx = session.beginTransaction();

if (userPo.getId() == null) {

oid = (String)session.save(userPo);//如果这是一个新的pojo则进行insert操作。

session.flush();

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mit();

}else{

session.update(userPo,userPo.getId());//如果该pojo已被初始化过则进行update操作

session.flush();

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mit();

}

}catch(HibernateException ex){

System.out.println("//\n UserDao.save()出现异常!");

log.error("UserDao.save()出现异常!",ex);

}

return oid;

}

public Pojo load() {

UserPo tmp = new UserPo();

try{

//Session session = HibernateUtil.currentSession() 已经被提至构造函数中初始化了

tmp = (UserPo) session.get(UserPo.class, userPo.getId()); //用确切存在的ID值获得对象

}catch(HibernateException hbe){

hbe.printStackTrace();

}

if (tmp != null) {

userPo = tmp;

return userPo;

}

else

return null;

}

public List find(short by) {

//Session session = HibernateUtil.currentSession() 已经被提至构造函数中初始化了

Query query = null;

String where=null;

switch(by){

case 0 :

where = "";

break;

case 1 :

where = " where 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userPo.getName()+"'";

break;

case 2 :

where = " where us.account='"+userPo.getAccount()+"'";

break;

case 3 :

where = " where us.password='"+userPo.getPassword()+"'";

break;

case 4 :

where = " where us.account='"+userPo.getAccount()+"' and

us.password='"+userPo.getPassword()+"'";

}

query = session.createQuery("from UserPo us"+where);

return query.list();

}

public void close(){

HibernateUtil.closeSession();

}

}

其中HibernateUtil是一个Hibernate方法类,它提供线程安全的Session。和关闭这个Session 的方法(虽然关闭Session过于简单)。每个Dao是由DaoFactory来产生的。DaoFactory也有一个公共的接口。如下:

public interface DaoFactory {

Dao getDocumentDAO();

Dao getDocHeadDAO();

Dao getDocAccessoryDAO();

Dao getUserDao(User u);

}

下面是一个基于Hibernate的Dao的实现。

public class HbDaoFactory implements DaoFactory {

public HbDaoFactory() {

}

public Dao getDocumentDAO() {

return new com.cecs.dao.DocumentDAO();

}

public Dao getDocHeadDAO() {

throw new 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ng.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Method getDocHeadDAO() not yet implemented.");

}

public Dao getDocAccessoryDAO() {

throw new 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ng.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Method getDocAccessoryDAO() not yet implemented.");

}

public Dao getUserDao(User u) {

return new UserDao(u);

}

}

这样一但不用Hibernate来实现持久层,也可以很方便改为其它的Dao而不用修改业务层。

Java_三层架构与mvc

一、三层架构: 1.数据访问层: 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而不是数据本身,是“操作数据库”,而不是“数据库”,为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提供数据服 务。 2.业务逻辑层: 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数据的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二、三层架构的优缺点: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结构中的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代原有结构中的一层 3.可以降低层和层之间的依赖 4.可以更容易实现标准化 5.有利于各层的复用 6.结构更加清晰 7.大大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和维护时间 缺点: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如果不采用三层架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以此来 获取数据,而现在必须通过中间层来获取数据。 2.有时候会产生级联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修改,比如在表示层需要增加一个 功能,那么为了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那么在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都要 增加相应的代码。 3.增加了开发成本 二、三层架构和MVC的比较: MVC是一种架构模式,不是设计模式。同样是架构级别,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有一个表现层,不同在于其他两层。 在三层架构中没有定义Controller的概念,这是主要的不同的地方,而MVC也没有把业务的逻辑访问堪称两个层,这是采用三层架构和MVC搭建程序的主要区别,当然了,在三层中也提到了Modle,但是和MVC中的Modle还是有区别的,“三层”中典型的modle层是实体类组成的,而MVC中的Modle则是有业务逻辑和访问数据构成的。 四、MVC 1.Modle(模型) 是应用程序用来处理数据业务逻辑的部分,通常模型对象负责在数据库中存取数据 2.view(视图) 是应用程序中处理数据显示的部分,视图通常是依据模型数据创建的。 3.controller(控制器) 是应用程序中处理用户交互的部分,通常控制器负责从视图接收数据,控制用户输 入,并向模型发送数据。 五、MVC优缺点: 优点: 1.耦合性低 2.重用性高

软件三层架构

本文转自 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zzyoucan/article /details/8637376 基于软件三层架构的研究报告 引言 三层结构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代表了企业级应用的未来,典型的有Web下的应用。多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双层、三层这些提法,是因为应用程序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软件架构和分层 (一)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 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计算机科学)来实现。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 (二)分层 分层是表示将功能进行有序的分组:应用程序专用功能位于上层,跨越应用程序领域的功能位于中层,而配置环境专用功能位于低层。分层从逻辑上将子系统划分成许多集合,而层间关系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子系统的分组标准包含以下几条规则可见度。各子系统只能与同一层及其下一层的子系统存在依赖关系。 (三)使用分层架构开发的必要性 1、分层设计允许你分割功能进入不同区域。换句话说层在设计是就是逻辑组件的分组。例如,A层可以访问B层,但B层不能访问A 层。

浅析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的区别

浅析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的区别 三层架构和MVC是有明显区别的,MVC应该是展现模式(三个加起来以后才是三层架构中的UI层)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MVC是Model-View-Controller,严格说这三个加起来以后才是三层架构中的UI层,也就是说,MVC 把三层架构中的UI层再度进行了分化,分成了控制器、视图、实体三个部分,控制器完成页面逻辑,通过实体来与界面层完成通话;而C层直接与三层中的BLL进行对话。 mvc可以是三层中的一个表现层框架,属于表现层。三层和mvc可以共存。 三层是基于业务逻辑来分的,而mvc是基于页面来分的。 MVC主要用于表现层,3层主要用于体系架构,3层一般是表现层、中间层、数据层,其中表现层又可以分成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 曾把MVC模式和Web开发中的三层结构的概念混为一谈,直到今天才发现一直是我的理解错误。MVC 模式是GUI界面开发的指导模式,基于表现层分离的思想把程序分为三大部分:Model-View-Controller,呈三角形结构。Model是指数据以及应用程序逻辑,View是指Model的视图,也就是用户界面。这两者都很好理解,关键点在于Controller的角色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MVC模式中,Controller和View同属于表现层,通常成对出现。Controller被设计为处理用户交互的逻辑。一个通常的误解是认为Controller 负责处理View和Model的交互,而实际上View和Model之间是可以直接通信的。由于用户的交互通常会涉及到Model的改变和View的更新,所以这些可以认为是Controller的副作用。 MVC是表现层的架构,MVC的Model实际上是ViewModel,即供View进行展示的数据。ViewModel 不包含业务逻辑,也不包含数据读取。 而在N层架构中,一般还会有一个Model层,用来与数据库的表相对应,也就是所谓ORM中的O。这个Model可能是POCO,也可能是包含一些验证逻辑的实体类,一般也不包含数据读取。进行数据读取的是数据访问层。而作为UI层的MVC一般不直接操作数据访问层,中间会有一个业务逻辑层封装业务逻辑、调用数据访问层。UI层(Controller)通过业务逻辑层来得到数据(Model),并进行封装(ViewModel),然后选择相应的View。 MVC本来是存在于Desktop程序中的,M是指数据模型,V是指用户界面,C则是控制器。使用MVC的目的是将M和V的实现代码分离,从而使同一个程序可以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批统计数据你可以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2009-05-23 10:23 关于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删、改、查。 概述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

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三层架构和mvc资料整合

WEB三层架构与MVC 收藏 而我发此文的目的有二:一者,让初学者能够听到一家之言,是为解惑;二者,更希望抛砖引玉,得到专家的批判。 许多学生经常问我,MVC到底和WEB三层架构有啥关系?开始时,我也只能给他们一些模糊的回答。时间长了,自己的良心开始受到谴责。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挺学究。我在跟自己的许多程序员朋友以及同行(Java讲师)都对MVC和WEB三层架构的关系做了探讨。现在可以说对WEB三层架构和MVC之间的关系理出了头绪。此可谓教学相长。 先说说Web三层架构这个古老话题。地球人都知道web三层架构是指: ?>用户接口层(UI Layer) ?>业务逻辑层(Bussiness Layer) ?>持久化层 关于业务逻辑和用户接口 在早期的web开发中,因为业务比较简单,并没有这三层的划分。用户数据的呈现及输入的接收、封装、验证、处理、以及对数据库的操作,都放在jsp页面中。这时的开发,好比盘古尚未开天辟地,整个web开发就是一片“混沌”。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考虑更好的利用OOP这把利刃来解决问题。于是有人发现把业务逻辑抽取出来并形成与显示和持久化无关的一层,能够让业务逻辑清晰,产品更便于维护。这就是SUN当初倡导的JSP Model 1开发方式。 关于持久化 JSP M1开发方式中,并没有对数据如何持久化给出建议。在许多公司中,它们的产品是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架构和设计的。在他们的产品里,虽然也有DAO层,但是职责不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在许多人眼里,DAO层的指责很简单——增删改查。但我认为,这样理解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对于简单数据的管理来说,这样理解无可厚非。但随着业务逻辑变得日益复杂。我们实在是被复杂的对象关系搞头疼了,如果这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把数据存储起来(通常的情况下是存到关系型数据库中),我们开始抱怨自己软件的架构太恶心,一团糟。面向对象设计思想教会我们——如果我们不想做这件事,就交给别人做吧!这时聪明的架构师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持久化。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应用中添加一个新的层——专门负责对象状态的持久化保存及同步,那不就可以全心全意的“搞对象”了吗?持久化概念的产生,代表着我们对关系型数据库的依赖降低了。因此甚至有人推断——数据库已死。同时,关系型数据库这个新的概念也不断形成,并演化成理论,又由理论衍生出产品。因此一个意识良好的程序员,至少应该认同,持久化并不是产品中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环节是清晰正确的业务逻辑。 灰色地带

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 三层系统的分层式结构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查找等。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各层的作用 1: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具体的区分方法 1: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数据层 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 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MVC与三层架构图

M:JavaBean--模型 V:JSP--显示页面 C:Servlet--控制台 访问M 客户端(IE 等) Servlet获 得客户端 数据并把 数据封装 到域对象 中C Service:服 务 处理业务逻 辑 Dao:数据访问 Data Access Object 数据库 JavaBean:封装 数据 JSP V 数据显示层:最 顶层(第三步) 业务逻辑层(第 二步) 数据访问层:最 底层(第一步) DAO 接口 Serv ice 接口 cn.itcast.domain:JavaBean cn.itcast.dao:DAO接口 Cn.itcast.dao.impl:DAO实 现 cn.itcast.service:业务接 口 cn.itcast.service.impl:业 务实现 cn.itcast.web.controller: Servlet WEB-INF/pages:JSP(用户无 法访问,但内部可以展现给客 户端) cn.itcast.util:工具类 cn.itcast.exception:自定 义的异常 访问1 调用专 门用来 服务的 方法3 取 出 数 据 45 存放 改变 的数 据 546 调用6 取出 数据 7 存放数据8 取出数据1 封装数据2 封装 数据 2 传递数据3 请求7 取出 结果 8 请 求 转 发 9 显示 数据 10 1、无经验就先按逆顺序开发:数据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 2、为降低耦合性(为了抽掉某个部分,整个结构所受的影响不大),采取抽象编程——接口 3、Structs2才真正的实现了MVC三层架构 4、建模(建立JavaBean)没有建好相当于全挂,搞定了JavaBean,数据库也就搞定了

MVC架构和三层架构

MVC和三层架构 首先、它们很相似;MVC可分为:Model模型层、View视图层、Controller控制层;三层架构为:视图层、控制层、业务逻辑层+ 数据访问层。 如此分包法,层次上的结构虽清晰,而且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模块之间的耦合度,但这样同时也添加了些许麻烦。小的项目这样分层,分包,不太符合实际;但对于大中型项目这样的分工是太有必要了,视图层、控制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目前我们只要知道这是最合理的分层模式就可以了。 架构中,我们可以如此分布: 控制层+((模型层+ 数据访问层)+ 视图层)= 合理架构。 数据模型层 顾名思义,用来和数据库进行连接交互,SQL语句当然应该置于此。 模型层中数据访问模块的功能如下: 1)实现数据的读取与存储操作。 2)实现事务处理。 界面视图层 主要是处理和用户进行交互的界面,显示结果或者接受输入。 视图层中用户界面模块的功能如下: 1)与用户的交互,接收用户的各种输入以及输出各种提示信息或处理结果。 2)对于输入的数据进行数据校验,过滤非法数据。 3)向业务层发送处理请求。 业务控制层 进行各种逻辑判断。也就是业务逻辑的封装,如有一客户要下一个用账户付款的订单,但该客户账户内的余额不够,则不该允许此客户下订单,这种逻辑就应放在业务层。 业务层中业务处理模块的功能如下:

1)实现各种业务处理逻辑或处理算法。 2)验证请求者的权限。 3)向数据层发送数据操作的请求。 4)向用户层返回处理结果。 针对每一层可以设计一个或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相对独立的功能。 逻辑架构总结 逻辑架构定义了如何分离应用程序中不同的代码。一个好的逻辑架构的目的是使代码更容易维护、理解和可重用性。而物理架构的定义则指定了运行应用程序的电脑,一个好的物理架构目的在于使系统在性能、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容错能力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来满足你的特定环境。 分层架构的主要优点是分化了系统的复杂度,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这点从系统同时满足各种类型数据库即可看出),另外,分层架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但是,分层架构在众多优点的背后也隐藏着缺点,由于层次的增多,同一个解决方案下项目也多,过多的跨项目访问对应用程序的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点现在可以在越来越快的硬件提升速度中忽略。

MVC模式与三层架构整合

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结合 经过老师与同学们的长期讨论,我们决定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用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我们架构的设计。这样种有两个好处:首先是可以实现多个视图,为我们开发不同的视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得我们在完成Web设计后没有必要在去设计Wap,减少了部分工作量;其次是运用三层架构,使结构层次清晰,各层之间能够并行设计;最后是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增加我们代码的重用性,减少耦合。 一、MVC模式和三层架构 MVC 模式包括三个部分, 即模型( Model) 、视图( View) 和控制( Controller) , 分别对应于内部数据、数据表示和输入/ 输出控制部分。MVC 模式的一般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MVC模式各部分的关系和功能 MVC 设计模式从早期的客户/ 服务器应用发展而来, 因此, 它采用的是两层架构设计。但由于三层架构是对两层架构的延伸, 所以还是可以将MVC 应用于三层架构的Web 应用中。MVC 与三层架构相互结合补充, 已经成为Web 应用开发的重要模式。MVC 模式与三层架构设计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MVC模式与三层架构之间的关系 二、架构设计 这里的架构设计与上次的三层架构概要设计大体类似,唯一不同的在于表示层。在这里我们将表示层分为了视图与控制器。其中视图完成页面的显示功能,而控制器主要完成视图与表示层逻辑的分离,拦截用户请求,组合模型与视图并返回相应视图给用户。 模块划分及交互设计 根据前面的讨论以及上次的架构概要设计文档,可在宏观上将整个系统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实体类模块——一组实体类的集合,负责整个系统中数据的封装及传递。 数据访问层接口族——一组接口的集合,表示数据访问层的接口。

三层架构详解

三层架构将数据层、应用层和业务层分离,业务层通过应用层访问数据库,保护数据安全,利于负载平衡,提高运行效率,方便构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 表示层主要作用是接收用户的指令或者数据输入,提交给业务逻辑层做处理,同时负责将业务逻辑层的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相比传统的应用方式,业务层对硬件的资源要求较低; 应用层依据应用规模的不同,所承受的负荷会有较大的差异,另外客户端的数目,应用的复杂程度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ERP三层结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可扩张性,可以将逻辑服务分布到多台服务器来处理,从而提供了良好的伸缩方案; 数据层包括存储数据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处理数据和缓存数据的组件。组件将大量使用的数据放入系统的缓存库,以提高数据访问和处理的效率. 同时ERP采用大型数据库提供高性能、可靠性高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存储ERP的业务数据。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概述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 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C#三层架构概述

C#三层架构的介绍 概述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数据层 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优缺点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有利于标准化; 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缺点

三层架构和其优点

三层架构及其优点 (2009-04-01 22:54:37) 标签: 三层架构是: 一:界面层 界面层提供给用户一个视觉上的界面,通过界面层,用户输入数据、获取数据。界面层同时也提供一定的安全性,确保用户不用看到不必要的机密信息。 二:逻辑层 逻辑层是界面层和数据层的桥梁,它响应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界面层。 三:数据层 数据层定义、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它响应逻辑层的请求,访问数据。这一层通常由大型的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如Oracle 、Sybase、MS SQl Server等。 ------ 从开发角度和应用角度来看,三层架构比双层或单层结构都有更大的优势。三层结构适合群体开发,每人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协同工作使效率倍增。开发双层或单层应用时,每个开发人员都应对系统有较深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开发三层应用时,则可以结合多方面的人才,只需少数人对系统全面了解,从一定程度工降低了开发的难度。 三层架构属于瘦客户的模式,用户端只需一个较小的硬盘、较小的内存、较慢的CPU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性能。相比之下,单层或胖客户对面器的要求太高。 三层架构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可以更好的支持分布式计算环境。逻辑层的应用程序可以有多个机器上运行,充分利用网络的计算功能。分布式计算的潜力巨大,远比升级CPU有效。 三层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安全性。用户端只能通过逻辑层来访问数据层,减少了入口点,把很多危

险的系统功能都屏蔽了。 另外三层架构还可以支持如下功能:Remote Access(远程访问资料),例如可透过Internet存取远程数据库;High Performance(提升运算效率)解决集中式运算(Centralize)及主从式架构(Client-Server)中,数据库主机的运算负担,降低数据库主机的Connection Load,并可藉由增加App Server处理众多的数据处理要求,这一点跟前面讲到的分布式计算提高运算能力是一个道理;Client端发出Request(工作要求)后,便可离线,交由App Server和DataBase Server共同把工作完成,减少Client端的等待时间;这个功能我觉得应用场合不是很多,自己感受也不是很深刻,从理论上是成立的。 --fadeless摘自网络。 三层架构 三层系统的分层式结构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目录 展开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

三层架构模式介绍

班级编号:VIP14 学员名字:端碗吹水 课程名称:三层架构模式介绍 上课时间:2018-01-20 三层架构模式介绍 三层架构模式: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界面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表示层: 界面层也称为表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三层架构图

一.三层架构图 二.系统各层次职责 1.UI(User Interface)层的职责是数据的展现和采集,数据采集的结果通常以Entity object提交给BL层处理。Service Interface侧层用于将业务 服务(如WebServices)。 2.BL(Business Logic)层的职责是按预定的业务逻辑处理UI层提交的请求。 (1)Business Function 子层负责基本业务功能的实现。 (2)Business Flow 子层负责将Business Function子层提供的多个基本业务功能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Transaction只能在Business Flow 3.ResourceAccess层的职责是提供全面的资源访问功能支持,并向上层屏蔽资源的来源。 (1)BEM(Business Entity Manager)子层采用DataAccess子层和ServiceAccess子层来提供业务需要的基础数据/资源访问能力。 (2)DataAccess子层负责从数据库中存取资源,并向BEM子层屏蔽所有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类型差异。 DB Adapter子层负责屏蔽数据库类型的差异。 ORM子层负责提供对象-关系映射的功能。 Relation子层提供ORM无法完成的基于关系(Relation)的数据访问功能。 (3)ServiceAccess子层用于以SOA的方式从外部系统获取资源。 注:Service Entrance用于简化对Service的访问,它相当于Service的代理,客户直接使用Service Entrance就可以访问系统发布的服务。Servi

web三层架构与MVC的区别

而我发此文的目的有二:一者,让初学者能够听到一家之言,是为解惑;二者,更希望抛砖引玉,得到专家的批判。 许多学生经常问我,MVC到底和WEB三层架构有啥关系开始时,我也只能给他们一些模糊的回答。时间长了,自己的良心开始受到谴责。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挺学究。我现在跟自己的许多程序员朋友以及同行(Java讲师)都对MVC和WEB三层架构的关系做了探讨。现现在可以说对WEB三层架构和MVC之间的关系理出了头绪。此可谓教学相长。 先说说Web三层架构这个古老话题。地球人都知道web三层架构是指: 关于业务逻辑和用户接口 现在早期的web开发中,因为业务比较简单,并没有这三层的划分。用户数据的呈现及输入的接收、封装、验证、处理、以及对数据库的操作,都放现在jsp页面中。这时的开发,好比盘古尚未开天辟地,整个web开发就是一片"混沌"。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考虑更好的利用OOP 这把利刃来解决问题。于是有人发觉把业务逻辑抽取出来并形成与显示和持久化无关的一层,能够让业务逻辑清晰,产品更便于维护。这就是SUN当初倡导的JSP Model 1开发方式。 关于持久化 JSP M1开发方式中,并没有对数据如何持久化给出建议。现在许多公司中,它们的产品是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架构和设计的。现在他们的产品里,虽然也有DAO层,但是职责不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觉现在许多人眼里,DAO层的指责很简单--增删改查。但我认为,这样懂得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对于简单数据的管理来说,这样懂得无可厚非。但随着业务逻辑变得日益复杂。我们实现在是被复杂的对象关系搞头疼了,如果这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把数据存储起来(通常的情况下是存到关系型数据库中),我们开始抱怨自己软件的架构太恶心,一团糟。面向对象设计思想教会我们--如果我们不想做这件事,就交给别人做吧!这时聪明的架构师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持久化。如果我们现在自己的应用中添加一个新的层--专门负责对象状态的持久化储存及同步,那不就可以全心全意的"搞对象"了吗持久化概念的产生,代表着我们对关系型数据库的依赖降低了。因此甚至有人推断--数据库已死。同时,关系型数据库这个新的概念也不断形成,并演化成理论,又由理论衍生出产品。因此一个意识良好的程序员,至少应该认同,持久化并不是产品中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环节是清晰正确的业务逻辑。 灰色地带 是的,从理论上看,web三层架构很美了。但现在实际开发产品的时候,我们发觉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就是用UI层和业务层之间有许多灰色地带。这些灰色地带业务逻辑层不想管,UI层也不想管。让我们举一些例子: 例子1, 难以管理的页面跳转关系 上图是我现在讲JSP课程时,一个简单案例的页面跳转关系图。这个是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但页面跳转关系已经挺复杂了。试想,如果你正现在做一个有上百张表,十几个核心拈,几百个页面的产品时,这张图将变得多么复杂!而问题是,这些页面跳转关系分散现在JSP和Servlet中,

软件的三层架构

基于软件三层架构的研究报告 引言 三层结构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代表了企业级应用的未来,典型的有Web下的应用。多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双层、三层这些提法,是因为应用程序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软件架构和分层 (一)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 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计算机科学)来实现。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 (二)分层 分层是表示将功能进行有序的分组:应用程序专用功能位于上层,跨越应用程序领域的功能位于中层,而配置环境专用功能位于低层。分层从逻辑上将子系统划分成许多集合,而层间关系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子系统的分组标准包含以下几条规则可见度。各子系统只能与同一层及其下一层的子系统存在依赖关系。 (三)使用分层架构开发的必要性 1、分层设计允许你分割功能进入不同区域。换句话说层在设计是就是逻辑组件的分组。例如,A层可以访问B层,但B层不能访问A 层。 2、用分层的方法,以提高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并使其更容易扩展,以提高性能。 (四)设计分层的原则 1、层意味着组建的逻辑分组。例如,对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组建应该使用不同的不同的层。

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MVC快速学习【02】三层架构与MVC框架结合

https://www.doczj.com/doc/3513816501.html,-MVC 企业级框架实战技术(二)三层架构与MVC框架结合 作者:常慧勇

二、基于三层架构的MVC框架搭建 2.1 基于三层架构+MVC实现用户登录 2.1.1 基于三层架构搭建MVC项目 在MVC框架下,实现三层架构,和普通三层架构是没有区别的,因此我们首先创建一个空的MVC项目,然后通过添加类库的方法,分别添加BLL、DAL、Models,项目模块之间的引用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三层架构引用是完全一样的。项目框架的效果如下: 2.1.2 编写模型、控制器和视图 (1)实体类、数据访问类、业务逻辑类因为都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内容,所以,大家直接参考相关源码,或者尝试自己完成就可以了。 (2)添加控制器SysAdminController。在控制器的编写过程中,请学员务必体会控制的三个重要任务。代码参考如下:

(3)添加视图,首先在Views文件夹下面添加与控制器的同名文件夹SysAdmin,然后添加视图AdminLogin.aspx,在视图中添加form表单和文本框,特别注意文本框的name必须和控制器中获取参数的名称一致。代码参考如下: 2.1.3 修改路由 路由在MVC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后面我们会有专题的讲解,但是现在我们应该掌握路由的基本配置方法,路由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请大家在现阶段必须要掌握。按照如下要求修改路由后,运行程序即可。 Name:路由的名称,可以自定义。url:路由的规则,可以自定义。default:默认的路由参数。做如下的修改:

2.2 基于三层架构+MVC实现数据查询 2.2.1 根据班级实现数据查询的基本步骤 (1)根据班级名称查询学员,实现的效果如下: 由以上可看出,当用户输入班级名称的时候,后台根据提交的班级名称实现模糊查询,在三层架构中实现这个查询还是非常简单的,在这里请大家直接看视频或参考源码完成模型部分的编写。 (2)添加控制器StudentController。在控制器中获取提交的数据,并和模型交互,获取查询结果,最后将查询结果保存在ViewBag这个动态类型中,从视图中即可直接获取。ViewBag这个动态类型非常重要,我们在后面马上就会给大家讲解ViewBag这个动态类型的原理。控制器的代码实现如下: (3)添加视图StudentManage.aspx。在视图中我们今天要掌握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实现数据的展示,在MVC 中,如果我们使用小脚本和表达式,那么编程方式又回归到了以前,那就是C#代码和HTML代码会混合在一起,但是这种混合并不是杂乱无章,所以,请大家认真体会。在使用小脚本的阶段,不方便的地方就在于HTML代码和C#代码不能直接混编,必须使用下脚本分开。但是大家非常荣幸的是后面我们学习Razor视图,将给大家一个全新的编写方式。视图的实现代码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