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楚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13楚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楚国君主世系简介楚国君主世系图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国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最终在前223年亡于秦国。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楚之先祖出自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颛顼高阳氏。颛顼后第五代曾孙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如同服侍父亲一样跟随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为楚子(楚国国君爵位为子爵)。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楚国国都在楚武王时期从丹阳迁至郢,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楚之先亦颛顼后,始起在汉水流域丹、淅水入汉水处,曰丹阳”,而楚国的宰相墓子庚墓和大量楚国贵族墓在淅川县仓房镇的香严寺下寺附近的发现,印证了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楚国历史有800多年,其中有300多年在丹江流域建都。

楚国君主

季连,芈姓,楚国的祖先。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祝融氏吴回的孙子,陆终的最幼子。陆终有六个儿子:昆吾(樊)、参胡(惠连)、彭祖(钱)、(来言)、曹安(晏安,安季,邾国的祖先)、季连。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为鬻熊。

1.鬻熊

鬻熊,出土楚简中又写作媸酓,芈姓,季连的后裔,如同服侍父亲一样跟随西伯昌,不幸早死,其子熊丽继位。

2.熊丽

熊丽,芈姓,熊氏,名丽,鬻熊之子,居住在荆山与睢山之间(湖北南漳西北李庙镇),南漳位于“南条荆山”山麓,被史学家定为“楚文化发祥地”。《墨子·非攻下》说:“昔者楚熊丽始封此睢山(荆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3.熊狂

熊狂,芈姓,熊氏,名狂,熊丽之子。熊狂生熊绎,周成王时代,成王要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熊绎受封为楚君,赐田地,居丹阳。

4.熊绎

熊绎,芈姓,熊氏,名绎,熊狂之子。周成王时代,成王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熊绎受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曾参加岐阳之会(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管理置茅缩酒,并与山戎酋长一起“守燎”。熊绎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熊绎子熊艾继任为楚君。

熊绎曾与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熊绎却无分。春秋时的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5.熊艾

熊艾,芈姓,熊氏,名艾,熊绎之子。熊艾生熊䵣。

《史记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汉未济,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讳之,不以赴,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为辞责问楚也。”《索隐》: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为右,涉汉中流而陨,由靡逐王,遂卒不复,周乃侯其后于西翟。”这件事可能发生在熊艾至熊杨在位期间。

6.熊䵣

熊䵣,芈姓,熊氏,名䵣,熊艾之子,熊䵣生熊胜。

7.熊胜

熊胜,芈姓,熊氏,名胜,熊䵣之子。熊胜以弟熊杨为后。

8.熊杨

熊杨,芈姓,熊氏,名杨,《索隐》邹诞本作“熊钖”,一作“炀”,熊胜之弟。熊杨生熊渠。

9.熊渠

熊渠,芈姓,熊氏,名渠,熊杨之子。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红(熊挚红)、少子执疵。熊渠依西周体制立长子熊康为句亶王,次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熊毋康早逝,次子熊挚红继位,熊挚红死后,其弟继位为君,改名熊延。

附:熊毋康

熊毋康,又称熊康,芈姓,熊氏,名毋康,熊渠之长子。

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挚红、少子执疵。熊渠立毋康为句亶王。句亶在今天湖北省江陵。熊康早逝,前877年,熊渠卒后,挚红、执疵相继继位。

10.熊挚红(熊挚)

熊挚红,芈姓,熊氏,名挚红,又被称为熊挚,熊渠之次子。由于长兄熊康早逝,熊渠卒后挚红成为继承人,他死后,其弟执疵继位,改名熊延。谯周认为熊挚是熊渠长子熊翔的长子,因为有疾病不能继位。宋均的注记载熊挚居住于夔,成为楚国附庸,后来被楚王封为子爵。

11.熊延

熊延,芈姓,熊氏,名延,名执疵,熊渠之少子。熊渠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越章王执疵发动政变,弑次兄鄂王熊挚红代立为君,改名熊延。前847年熊延卒,子熊勇立。

12.熊勇

熊勇,芈姓,熊氏,名勇,熊延之子。前847年-前838年在位。

熊勇六年,周人造反,周厉王出奔彘国。熊勇十年(前838年)卒,弟熊严为后。

13.熊严

熊严,芈姓,熊氏,名严,熊勇之弟。前837年-前828年在位。

主要活动于荆山(今南漳西北)及其西周,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严十年(前828年)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

14.熊霜

熊霜,芈姓,熊氏,熊严之子。前827年-前822年在位。

熊霜元年(前827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前822年),去世,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避难于濮,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

15.熊徇

熊徇,芈姓,熊氏,熊霜之季弟,熊严之子。前821年-前800年在位。

熊霜六年(前822年),去世,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避难于濮;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十六年,郑桓公初封于郑。二十二年,熊徇卒。

16.熊咢

熊咢,芈姓,熊氏,名咢,熊徇之子。前799年-前791年在位。

熊咢九年卒,其子熊仪即位,是为若敖。

17.楚若敖

楚若敖,芈姓,熊氏,名仪,熊咢之子。前790年-前764年在位。

周平王七年(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若敖的长子熊坎立,是为霄敖。

18.楚霄敖

楚霄敖,芈姓,熊氏,名坎,楚若敖熊仪之长子。前763年-前758年在位。

在位6年后卒,子熊眴立,是为鼢冒。

19.楚鼢冒(楚厉王)

楚鼢冒,《左传》作鼢冒,《韩非子》和《楚辞·东方朔·七谏》作楚厉王,芈姓,熊氏,名眴,熊霄敖之长子。前757年-前741年在位。

在位始启濮,“开濮地而有之”,向濮人之地拓土,征服陉隰。十七年,鼢冒死,其子被鼢冒弟熊通杀死后继位。一说熊通为鼢冒之子,杀死鼢冒。

20.楚武王

楚武王,芈姓,熊氏,名通,熊仪之孙,楚霄敖次子,楚鼢冒之弟。前740年-前690年在位。

熊通杀兄鼢冒(一说鼢冒子)成为楚国国君。熊通娶邓侯女邓曼为妻,以鬬伯比为令尹、子屈瑕为莫敖,国力日增,认为楚国子爵地位低微,谋求进爵。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年)夏天邀请诸侯到沈鹿(湖北钟祥县东)会盟,与会者有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诸国,只有黄、随二国国君未到。武王派大夫蒍章去责备黄国,大夫屈瑕去攻伐随国,随国大败,随侯逃逸,戎右少师为鬬丹俘获,自此不敢造次。熊通自立为“武王”,标志着楚国从周朝中正式独立。自此,楚君皆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方时周室衰微,故无可奈何。

武王四十一年(前700年),楚师大败绞人,订立城下之盟。武王四十二年(前699年),用屈瑕伐罗国,屈瑕轻敌,秩序混乱,至罗境,遭到罗人与卢戎两军夹击,楚军大败。屈瑕率残部逃到荒谷(今江陵县境),最后自缢。武王承担此战败之责,下罪责己,余军皆予以赦免。楚武王曾命人刖卞和之右足。前689年伐随国,行迳汉水东岸,心疾猝发,坐在一颗树下病逝。楚令尹鬬祁(鬬丹之子),秘不发丧,率楚师仍按原计划东进。楚军兵临随国城下,随国臣服。楚师撤还,济汉水而后发丧。而后子楚文王继位。

21.楚文王

楚文王(?-前675年),芈姓,熊氏,名赀,楚武王之子。前689年-前675年在位。

楚文王从丹阳迁都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采用“板筑法”筑城。继承乃父遗志,尚武强国,灭息、邓、申、夔诸国,大大扩充了楚国的版图。文王六年(前684年),楚出兵伐蔡国,败蔡于莘,俘蔡哀侯。蔡哀侯向楚文王称赞息妫乃天下第一美女。于是文王访息国,受到息侯接待,却乘机灭息,占有息妫。息妫生熊艰、熊頵二子。

楚地之荆山产玉。楚人卞和得一璞玉,献于楚王,被两次处以刖刑。文王命工匠剖此璞石,取得宝玉,称为“和氏璧”。文王颁定《仆区之法》,规定:“盗所隐器,与盗同罪。”

文王十年(前680年)秋七月,楚师入蔡。十二年(前678年)灭邓。文王十五年(前675年),出师抵御巴国入侵,大败而还,郢都城门官鬻拳闭门不纳,迫使其转兵伐黄国,大破之。还师及湫时,得病,至六月卒。鬻拳自杀殉葬。子熊艰立,是为庄敖(堵敖或杜敖)。

22.楚堵敖(杜敖)

楚堵敖,《左传·庄公十四年》和《楚辞·天问》作堵敖,《史记·楚世家》作杜敖,《史记》另有版本中“杜敖”作“壮敖”或“庄敖”。杨伯峻认为,“堵”和“杜”发音相近,而“壮”和“庄”可能是传抄导致的舛误。芈姓,熊氏,名艰,楚文王之子。前674年-前672年在位。

熊艰在位,继续富国强兵,逐鹿中原。庄敖五年(前672年)熊艰欲杀其弟恽。恽奔亡随国,借随人之力杀艰自立,是为楚成王。

23.楚成王

楚成王(?-前626年),芈姓,熊氏,名頵,一作恽。楚文王之子,母亲是楚文夫人息妫。前671年-前626年在位。

楚成王于前672年杀其兄而即位,前638年,宋襄公攻楚,楚成王胜。成王三十五年(前637年),子玉率师伐陈,取焦、夷,城顿而还。子玉继任令尹。同年冬天,晋公子重耳由郑至楚,成王以上公之礼待之。子玉请杀重耳,成王不许。楚成王三十七年(前635年)子玉追秦师。成王四十年(前632年),晋文公依照对楚成王之诺言“退避三舍”,以避楚师。同年四月,城濮之战,楚师大败,子玉自杀,蒍吕臣继为令尹。

成王四十六年(前626年),黜太子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十月,商臣与潘崇以宫甲围困成王,楚成王自缢死。楚成王好食熊掌,临死之前不忘食之,“俟其熟而食之,虽死不恨!”。商臣说:“熊掌难熟。”硬是将楚成王逼死。

24.楚穆王

楚穆王(?-前614年),芈姓,熊氏,名商臣,楚成王之长子,前625年-前614年在位。

楚穆王听潘崇计,攻打其父楚成王,成王自杀后,自立为王。在位12年,国内形势基本稳定。穆王九年(前617年),穆王镇压了楚大夫斗宜申与仲归,统治更加稳定。死后由其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25.楚庄王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23年。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位君主称霸,其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后世对庄王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一鸣惊人

历史上关于楚庄王的出生以及庄王登基之前的记载十分有限,一般历史文献对其记载多从“一鸣惊人”开始。

楚庄王于前613年登基,即位之初,沉迷声色,荒于政事,并下令拒绝一切劝谏,违者“杀无赦”。大臣伍举冒以隐言进谏,称楚国高地有一大鸟,栖息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什么鸟,当时庄王即位已经第三年,庄王知道伍举在以大鸟讽喻自己,于是回答说,大鸟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然而此后数月,庄王依然如故,仍旧以淫乐为好,大夫苏从冒死再次进谏,庄王终于听从劝告,奋起图治,诛杀小人,任用贤良,使得楚国国力日益强盛。

随后庄王奋起图强,先后任用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顿内政,厉行法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日益强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为庄王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由于庄王日后取得丰硕业绩,确应验其所言“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后世称为“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自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此举无疑令周天子大吃一惊,周王马上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虽然口出狂言侮辱周室,但也意识到称霸中原时机未成熟,只好退出周疆。

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邲之战中一举击败当时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自此楚国强盛一时,不再有敌手。

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在位23年,其子熊审即位,是为楚共王。

逸事

(1)庄王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庄王葬马这则寓言,从原先庄王执意以大夫规格葬马,到最后庄王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映射了庄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后世也有类似庄王葬马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宛向大汉进献了一匹汗血宝马。汗血马一生为汉朝立过不少功劳(成语“汗马功劳”即源自汗血马)。它死后,武帝执意要将汗血马厚葬,同样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后来,武帝也同样取消葬马之念。可见这两次葬马的事情基本雷同。

(2)绝缨之宴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并希望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刹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有位大臣总是在前面冲锋陷阵,五度交锋五度奋勇作战,带头击退了敌人,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楚庄王讶异地问他说:“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别优待你,你为什么毫不犹豫地为我出生入死到这样的地步呢?”那大臣回答说:“我本就该死!从前喝醉而失去了礼节,君王您隐忍而不诛杀我。我始终不敢因为君王您蔽荫的德行而不显扬地加以报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够肝脑涂地,用颈上的热血溅到敌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带断了的人哪!”于是打败了晋军,楚国因此而得以强盛。《东周列国志》称此人名叫唐狡。

26.楚共王

楚共王(前600年-前560年),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龚王,芈姓,熊氏,名审,楚庄王之子,前590年-前560年在位。

共王时年幼,由重臣令尹子重专政。共王六年(前585年),发生“子仪之乱”,大夫析公逃到晋国,成为谋士。共王十六年(前575年),在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晋楚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鄢陵之战。楚共王中箭负伤,公子茂成了俘虏,军帅子反自杀。共王三十一年(前560年),楚共王积郁成疾,临死之前,曾令臣下尽皆退走,独留令尹交待后事,要臣下给予恶谥,请谥为“灵”或“厉”。

27.楚康王

楚康王,芈姓,熊氏,名昭,楚共王之子,在位15年(前559年至前545年)。

在楚共王在位后期楚国在与晋国的争霸中不占优势,而且渐渐陷于同吴国的长期战争中。尤其是楚共王二十九年(前562年),作为晋国楚国实力高下风向标的郑国,从亲近楚国改为与晋国结盟,楚共王已经无可奈何。楚共王三十一年(前560年),共王去世康王即位,郑国的大夫与楚国人明言当前楚国已经不能和晋国竞争。

康王元年(前559年),晋国联合齐国、郑国、宋国、鲁国以及卫国等诸侯之师,讨伐秦国。当年楚共王二十九年(前562年),晋国出兵与郑国结盟,秦国亲近楚国,于是为了救援当时亲楚的郑国而讨伐晋国,并在栎之役取胜。晋国领导诸侯之师深入秦国境内,渡过泾水,而秦人无奈投毒泾水来迟滞诸侯之师的攻势。秦国始终没有屈服。但当年楚国却没有出兵支援秦国,而是与吴国继续上一年的战争,而楚师又败于吴国。

康王三年(前557年),为晋平公元年,而晋师讨伐楚国,并取得湛阪之役的胜利。楚国之弱于晋国,明显地在战场上显示出来。

康王五年(前555年),晋国联合郑国、宋国、鲁国以及卫国等诸侯之师,讨伐齐国。诸侯之师攻入齐国境内,进而围攻齐国都城。在楚康王即位以来,晋国联合诸侯已经讨伐了楚国的盟友秦国,此时晋国又联合诸侯打击另一强国齐国,作为楚国盟友或潜在盟友的秦国齐国两大国,在短短数年内,都遭到晋师深入国境而实力大损。但此时楚国令尹仍然按兵不动。楚康王告令尹,称自己即位五年来,久不出师,荒废了先王的伟业。在如此严令下,令尹出师讨伐从晋的郑国,围攻郑国都城,作为支援齐国的行动。但郑国并未屈服,而晋国在次年(前555年)再次讨伐齐国,齐国与晋国讲和。可见楚国的军事行动效果不佳。

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国大夫椒举为楚康王猜忌,愤而奔晋,楚国大夫蔡声子返楚,与令尹(宰相)子木会谈,言及晋、楚两国政事,声子指出:“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这是成语“楚材晋用”的典故。楚康王十五年(前545年)冬天,康王卒。

28.楚郏敖

楚郏敖,芈姓,熊氏,名员,楚康王之子。前544年-前541年在位。

战国时代楚国竹简《楚居》和《系年》分别称其为嗣子王和孺子王。在位时,其叔公子围任令尹,有篡位野心。他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在郑边境修筑犨、栎、郏三城,郑人害怕。四年,公子围弑楚郏敖及其子慕、平夏而自立,是为楚灵王。

29.楚灵王

楚灵王,芈姓,熊氏,名围,楚共王之次子,杀侄楚郏敖自立,即位后改名熊虔。前540年-前529年在位。

楚灵王偏爱细腰美女,故称“楚王好细腰,一国皆饿死”。灵王三年(前538年),楚灵王率兵攻吴,捉住了弑杀齐后庄公的庆封。有一次齐国晏婴来访,楚灵王欺他矮小,要他钻门洞进来,晏子笑嘻嘻的说:“反正出使到狗国,就应该从狗洞进去嘛!”另外“橘逾淮为枳”也是两人斗智的故事。

楚灵王穷奢极欲,灵王六年(前535年),造章华宫,又称细腰宫;对外穷兵黩武,灵王七年(前534年),利用陈国内乱灭陈,封穿封戌为陈公;灵王十年(前531年),蔡灵侯至楚,楚灵王杀之,封弟公子弃疾为蔡公,蔡国灭亡。灵王十一年(前530年),派兵围徐,威胁吴国。此时史书载:“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灵王十二年(前529年),陈、蔡遗臣说服灵王的弟弟公子比、公子黑肱、蔡公弃疾率楚国人民推翻了他的统治,立公子比为王,灵王逃亡,随从相继离去,最后吊死郊外。

灵王有二子太子禄、公子罢敌,都被蔡公弃疾杀死。

30.楚王比(訾敖)

楚王比(?-前529年),芈姓,熊氏,名比,字子干,楚共王之第三子,楚康王、楚灵王之弟,也被称为公子比、右尹子干。前529年春-前529年五月在位。

前541年,公子围杀死侄儿楚郏敖自立,公子比北逃晋国。灵王十二年(前529年),楚国人推翻楚灵王,公子比回国即位,不久又被弟弟公子弃疾逼迫自杀,被葬在訾这个地方,因此称为訾敖。

起初,楚共王有五个宠爱的儿子:公子昭、公子围、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没有嫡长子可立。于是就祭祀群神,请神来决定派谁主掌国家。楚共王暗中和巴姬在祖庙内埋藏一块璧玉,然后召见五个公子斋戒入内,公子昭跨璧而过,公子围用手肘爬过,公子比、公子黑肱都远离璧玉,没有从上面经过。公子弃疾年幼,被抱进庙,一拜再拜都正好压在璧上。

所以公子昭以长子而即位,为楚康王,到了他的儿子楚郏敖失国,公子围为楚灵王,结果身遭弑杀。公子比做了十几天的王,公子黑肱没有即位,又都被杀。郏敖的儿子被楚灵王所杀,灵王的儿子又为弃疾所杀;四人都没有后代。唯独公子弃疾,后来即位为平王,终于延续楚国的世系。

31.楚平王

楚平王,芈姓,熊氏,名弃疾,继楚王位后改名居,又被称为陈公、蔡公,楚灵王之弟,楚共王之幼子。前528年-前516年在位。

楚灭陈、蔡二国后立他担任陈公、蔡公,后楚灵王死,楚平王立,为了与各诸侯国和好,楚平王立陈哀公子陈悼太子太子师之子公孙吴为陈国君主,蔡灵侯子世子友子公孙庐为蔡国君主,恢复两国。以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做太子少傅。平王派费无忌替太子建到秦国去迎接秦女孟赢来和太子结婚,孟赢甚美,无忌便劝平王自己娶她,宠信有加。伍奢后来被费无忌迫害而死,其子伍子胥逃至吴国,先后兴兵伐楚五次。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阖闾率伍子胥等又大举伐楚,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那时平王已死,昭王逃亡随国(今湖北随州)。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史称“柏举之战”。

1973年,湖北省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1号台基出土一器物——秦王钟,其铭文共有12字:“秦王卑命竞坪王之定救秦戎。”李零等学者考证,此竞坪王可释读为景平王,即楚平王。景平为楚平王的两字谥。而李零更指出,战国时代楚国的景氏得名于楚平王的谥法,所以景氏为楚平王的后裔。

32.楚昭王

楚昭王(?-前489年),出土楚国文献又写作卲王,芈姓,熊氏,名珍,楚平王之子。前516年,楚平王死,不满10岁的太子壬继立,改名熊轸(珍),是为昭王。前515年-前489年在位。

昭王十年(前506年),伍员率吴师伐楚,攻入郢都,楚昭王出亡,逃到云梦泽时,被吴军射伤,又辗转逃到郧国、随国。申包胥入秦国乞师救援,秦王起初不答应,申包胥便跪秦庭而哭,七日不绝,秦哀公感其忠诚,于是出兵救楚,吴兵乃退,楚昭王回到郢都,赏功臣,包胥逃而不受。

历时10月余的大战终于结束,郢都经吴师蹂躏,残破不堪。于是,昭王决定迁都,而仍称之为郢。从昭王十一年冬起作为首都的郢,称为“载郢”。其地早就有楚人聚居。大约在战国中晚期之际,已被称为“江陵”。载郢的遗址,最迟在东汉晚期,已被称为“纪南城”。载郢成为首都以后,原来的郢都就以“鄢郢”见称了。

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楚昭王见“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的天象,不久吴王夫差攻打陈国,陈国向楚昭王求援,昭王领大军前去营救,死于军中。

33.楚惠王

楚惠王(?-前432年),《墨子·贵义》以及出土楚国文献又作献惠王,芈姓,熊氏,名章。楚昭王之子,母为越女。春秋晚期、战国初期楚国君主,在位57年(前488年-前432年)。他即位后,接受郢亡的沉痛教训,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得以迅速复苏,使楚国重又步上争霸行列。

在位时期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成为一方强霸。惠王九年(前480年),乘吴国被越国打败之机,率兵攻吴。楚国长期受累于东吴的局面,即告结束。

惠王二年(前487年),令尹子西召楚废太子建之子胜回国,封于白县邑(今河南息县东),称为白公胜。白公胜回国后,积极争取民众,准备夺权。惠王十年(前479年)六月,吴国攻打楚邑慎(今安徽颖上北),被白公胜打败。胜以献吴捷(战利品)为名,领兵入郢作乱,史称“白公之乱或白公为乱、白公作乱”。七月,杀死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劫持惠王,准备立子闾为王,子闾不从被杀。安置楚惠王于高府,楚大夫圉公阳背楚惠王逃到昭夫人处(惠王母)躲避。叶公沈诸梁在蔡(州来,今安徽凤台),闻白公胜发难后,遂率方城外之军前来镇圧。他由都城北门而入,得到箴尹固和国人的协助,打败了白公胜。白公胜逃到山中,自缢而死。

白公胜失败后,楚惠王继绩向外扩张。惠王十一年(前478年),命武城尹公孙朝(子西子)率军灭陈为县。惠王十二年(前477年),巴人攻楚,楚军大败巴。惠王十三年(前476年)春,越国攻楚。夏,楚军追击越军,至冥不及,乃还。秋,楚为报复越国,率军攻打东夷。三夷(今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一带)与楚会盟于敖(东夷之地,今浙江滨海处),楚国势力已及东海,之后楚国不断向淮海一带扩张。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楚灭蔡国。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又灭杞国(今山东安丘东北),继绩向宋国进攻。惠王五十年(前439年),命鲁国人公输般造云梯,准备向宋国进攻。后为墨子所止。

1978年,湖北省随县发掘曾侯乙墓,得楚王酓章镈钟,其铭文有明确的纪年“隹王五十又六祀”,并明言作者是“楚王酓章”,因此学者认定此器属于楚惠王时期。

34.楚简王

楚简王(?-前408年),芈姓,熊氏,名中,又称柬大王,楚惠王之子,在位24年(前431年-前408年)。

即位初北伐灭莒国(今山东莒县),以莒为邑。简王十九年(前413年)伐魏,攻至上洛(今陕西洛南)。并三度围攻宋国都城。

35.楚声王

楚声王(?-前402年),又称声桓王,芈姓,熊氏,名当,楚简王之子,在位6年(前407年-前402年)。

社会动荡不安、国事积弊日深,为“盗”所杀。楚悼王继位。

36.楚悼王

楚悼王(?-前381年),出土楚国文献作悼折王,芈姓,熊氏,名疑,楚声王之子。前401年-前381年在位。

楚声王六年(前402年),强盗击杀其王父,在贵族拥立下继任楚王。悼王二年(前400年),魏、韩、赵三侯国联军攻击,进抵桑丘。悼王四年(前398年),遣军围攻郑公国首府新郑。悼王十一年(前391年)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开封西南)被三晋打败。悼王十五年(前387年),魏侯国大将吴起遭宰相公叔设计前来投奔,因敬慕其贤能而任用吴起为令尹(宰相),掌军政大权,变法图强。实行“明法审令”、“减爵禄”、“卑减大臣之威重”、“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郢都。楚国由弱变强,南平百越取得苍梧(今广西西北角),在西和秦,在北巩固陈、蔡之地,往北救赵,前381年,与魏军大战于州西,出梁门,军驻林中,兵锋直抵黄河两岸。楚、赵大胜魏国,开拓了楚国疆土。同一年,楚悼王死去,吴起率军回国,被楚国贵族杀死。

楚悼王后裔有著名将领淖齿和大司马召滑。

37.楚肃王

楚肃王(?-前370年),芈姓,熊氏,名臧,楚悼王之子。前380年-前370年在位。

楚悼王刚死,旧贵族射杀吴起,吴起跑入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结果贵族殃及楚悼王的尸首。楚肃王继位后,以伤害悼王尸体罪,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肃王四年(前377年),巴伐楚,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筑扦关(今湖北宜昌市西),进行防御。肃王六年(前375年)魏攻楚,战于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韩国乘机而攻灭郑国,并迁都至郑(今河南新郑)。肃王十年(前371年),魏侯国遣军攻占鲁阳。肃王十一年(前370年)卒,其弟熊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

38.楚宣王

楚宣王(?-前340年),芈姓,熊氏,名良夫,楚肃王之弟,肃王无子,良夫继任。前369年-前340年在位。

宣王十六年(前354年),魏军攻围赵都邯郸,命景舍统率楚军援赵。遣师西侵巴地(四川重庆以东巴国东南),前343年又发兵灭亡陈、蔡。令尹昭奚恤当权,北方诸国都怕他。宣王甚异之,大臣江乙告诉宣王,昭奚恤只是狐假虎威,靠着宣王的权势作威作福。宣王二十九年(前341年),齐将田忌遭齐相邹忌设计,政变失败前来投奔。宣王三十年(前340年),楚宣王卒,子熊商立,是为楚威王。

江乙之言

前353年,楚宣王任命昭奚恤为令尹,江乙进言:“有个人很爱他的狗,那狗却不老实,将尿撒至井里。邻居目击,企图告诉主人,但狗却蹲在门口,见他来就咬。昭奚恤总是阻挠我晋见,原因在此。而且国王观察人的方法,似乎矫枉过正、走火入魔。有人称赞别人时,您认为对方是君子并与之接近;有人抨击别人时,您认为对方是小人并与之疏远。于是问题便产生了,一但儿子杀父亲,部下杀长官,您恐怕终生未可知。为何?只因您喜欢听别人赞美的话,讨厌听揭发别人恶行的话。”楚宣王醒悟说:“你说得对,二种话我以后都不拒绝。”

39.楚威王

楚威王(?-前329年),芈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著名国君,被称为楚国的中兴之主。前339年-前329年在位。

他在位期间,楚国的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苏秦曾对楚威王说:“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国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威王十一年而卒,子楚怀王熊槐继位。

初期

威王二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国内部发生动乱,商鞅被害。楚国、韩国和赵国奉行联秦以制魏的方针。威王三年(前337年),楚威王、韩昭侯、赵肃侯都派使者前往秦国,向秦惠文君致贺。与之同时,蜀王使者也前往秦国向秦惠文君致贺。《史记·秦本纪》记载:“惠文君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

当时,齐国在齐威王的治理下已经日益强盛,最终在马陵之战击败了魏国。威王六年(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相约并力讨伐楚国。此事引起了楚国的极大愤怒。

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威王以景翠为楚师元帅,歼灭越师主力,杀死越王无强,尽取越人所占吴地。越人从此离散,成为楚国的附庸。最终,越国在楚怀王时彻底灭亡。

顶峰

在楚国灭掉越国的同一年,威王七年(前333年),景翠在攻灭越国后,移师北上,与齐师大战于徐州,击败齐国,进围徐州,取得了楚威王在位期间的最大胜利。此战之后,楚国达到了他在战国时期的顶峰,其版图,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五岭,北至汝、颖、沂、泗,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根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曾对楚威王说:“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后期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楚威王曾对苏秦说:“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县旌而无所终薄。”由此可以反映出楚威王对当时楚国所处局势的清醒认识。

威王八年(前332年),魏国将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献给秦国,从此掀起了割地赂秦之风。阴晋易手之后两年,河西魏地全部被秦国攻占。又一年后,秦国又开始侵占河东的魏地了。

威王十一年(前329年),楚威王去世,在位11年,子熊槐即位,是为楚怀王。

40.楚怀王(前怀王)

楚怀王,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战国时楚国国君,前328年-前299年在位。任用佞臣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为人利令智昏,国事日非。

怀王十六年(前313年),秦国张仪欺骗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其后前311年秦国攻取召陵,三战皆败,楚国于是走向没落。

到怀王二十三年(前306年),楚国乘越内乱的时候,联合齐国进攻越国,占领越国位于原吴国故地的国都,杀死越王无强,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并设江东为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残部逃往越国故地,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

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怀王不肯。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立太子为王,是为楚顷襄王。

顷襄王二年(前297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

顷襄王三年(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41.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简称楚襄王,芈姓,熊氏,名横。楚怀王之子,生母郑袖。前298年-前263年在位。

熊横为太子时,曾经在齐国当人质。前299年楚怀王被秦国扣留后,齐湣王让熊横返回楚国,楚人立熊横为王,是为楚顷襄王。顷襄王元年(前298年),秦国知道楚国另立新君后,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十六城。

楚顷襄王在位期间,淫乐无度,“群臣相女石以功,谄谀用事”。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

次年秦分兵两路攻楚,一路由武安君白起率军攻陷楚之邓城后,向鄢(今湖北宜城东南)进逼;另一路由秦蜀郡守张若率水陆之军东下,向楚国的巫郡及江南地进军。白起围攻鄢,鄢之战,楚国军民数十万人被溺死,当时白起引西山长谷水,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水经注·沔水》)。

秦昭襄王诈以公主许配给楚顷襄王,屈原长跪城外力谏不果。秦军趁顷襄王开城迎亲,长驱直进,攻入楚都郢。屈原投河自尽。顷襄王迁都于陈。顷襄王三十六年(前263年)秋,顷襄王去世。

42.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前238年),芈姓,熊氏,名元,楚顷襄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君主,在位25年(前262年-前238年)。

从顷襄王二十七年(前272年)开始在秦国做质子,顷襄王三十六年(前263年)其父楚顷襄王病危时,其欲回国争夺王位,但秦昭襄王以情况不明为由,不放归。后其侍人黄歇以偷梁换柱的计略骗过秦国人,使其逃归楚国并顺利继承王位。

为报答黄歇,考烈王即位后以黄歇为令尹,赐淮北地十二县,号春申君。考烈王五年(前258年),秦围赵急,楚考烈王命春申君率兵救赵。其后楚灭鲁。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与诸侯共伐秦,无功而回,迁都寿春。

《战国策》和《史记》说: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春申君娶赵国人李园之妹李嫣。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但楚王负刍和昌平君也是楚考烈王的儿子,故记载正误存疑。

43.楚幽王

楚幽王,芈姓,熊氏,名悍,楚考烈王之子,一说经过李园设计,楚幽王实为春申君之私生子。后来李园又设谋陷害,以自己取代春申君为楚国令尹。前237年-前228年在位。

幽王三年(前235年),秦国继攻赵国之后,命大将辛梧率四郡兵马,联合魏国,对楚国发起攻击,后无功而退。

幽王十年(前228年)三月,幽王卒,同母弟熊犹代立,是为楚哀王。1930年代安徽寿县的楚幽王墓被军阀盗掘。

44.楚哀王

楚哀王,名犹,楚幽王之弟。哀王继位二月余(前238年正月-前238年三月),哀王异母弟负刍的门客杀哀王,王太后李美人被杀,李家满门抄斩。负刍自立,为楚王负刍。

45.楚王负刍

楚王负刍,芈姓,熊氏,名负刍,楚哀王之庶兄。前227年-前223年在位。

楚哀王继位二月余,负刍门客杀哀王,负刍于是自立为王。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坚壁不出,待楚军调动之际,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楚将项燕阵亡(一说自杀);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再度出兵攻楚,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秦王亲往樊口受俘,责负刍以弑君之罪,废为庶人。其遗族昌平君在淮南被拥为楚王。

46.昌平君

昌平君(?-前223年),芈姓,熊氏,名启。楚国公子,其父为楚考烈王熊元。早年熊元在秦国咸阳做人质,娶秦昭襄王之女,而生昌平君。熊元返楚后,留熊启等亲属于秦,故成长于秦,仕于秦,为秦庄襄王、秦王政之臣。

嫪毐叛乱前,熊启任御史大夫;前238年,与吕不韦、昌文君受命平叛嫪毐,后以平叛功劳受封为昌平君。前237年,吕不韦被除相职后,继任秦国丞相一职。

前226年,秦要攻楚,顾虑到昌平君的父系出身楚国,而迁徙至郢陈(淮阳,楚国旧都之一)兼用以稳定局势。不久,李信率兵20万攻楚,熊启即与楚将项燕联合反秦。前224年,王翦领60万兵员再攻楚,俘虏了楚王负刍后,熊启被项燕拥立为楚王,但最终兵败战死,项燕也自杀,楚遂为秦所灭。

事迹年表

(1)秦王政九年(前238年)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命令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兵平定嫪毐。这是昌平君事迹最早的记载。司马贞《史记索隐》据此,解释道昌平君是楚国公子,在秦国当官,秦王立他为相。学者胡正明认为,昌平君率兵平叛时,尚未为秦相;司马贞的理解是对《史记》文字的句读有误。

(2)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韩国首都新郑反叛秦国,昌平君前往前楚国故都郢陈。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记载,韩王安死,昌平君居住在韩王的所在,有死士属。

综合以上史料和历史背景,韩国于数年前为秦国所灭,而韩王安在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被转移到为秦国攻占的楚国故都郢陈,而前226年新郑反秦,为韩国灭亡的余波。秦王派昌平君赴郢陈稳定局势,也是要用其楚国公子的特殊身份来安抚当地楚人。

(3)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

《史记·王翦列传》记载,当年秦国李信等将兵20万讨伐楚国,朝东南方向深入楚国腹地,攻击平舆和寝,大胜楚军,兵锋指向楚国首都寿春。然而此时李信却转向西北去进攻后方的郢陈,计划攻破郢陈后,再继续西进。此时,楚军紧跟秦军返西,再突袭大破李信军,秦军败走。楚军继续西进。

郢陈久为秦国所占,田余庆推测,前225年郢陈叛秦事件,关键在当时居郢陈的秦国大臣昌平君身上。昌平君以其楚国公子身份在秦军后方反秦,使附近原楚地的人民和原韩国的人民响应;虽然在李信回军后,郢陈一度被秦军夺回,但最终楚军击败了秦军,不仅收复了楚国故都郢陈为中心的失地,更趁势西进深入至原韩国境内。秦王惊恐,不得不启用王翦。

(4)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王翦以60万人伐楚国,取得郢陈以南至平舆,俘虏楚王负刍,秦王政亲往郢陈坐镇督军。楚国的将军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于淮南继续反秦。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记载,当年秦国征发大军攻楚国。四月,与昌平君一样同为楚国公子而仕于秦的昌文君死。《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当年楚将项燕自杀,秦灭楚。这记载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王翦列传》不同。

(5)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军最终击败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国灭亡。而《史记·王翦列传》记载,王翦在决战中击败楚军,杀项燕,后俘虏楚王负刍。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先楚王负刍被俘后,项燕自杀的顺序有所不同。

附1:楚义帝熊心(后怀王)

楚义帝熊心(?-前206年),芈姓,熊氏,名心,秦朝末年的政治人物、楚国的宗室,前楚怀王之孙,后受项梁拥立,成为反秦的起义军领袖之一。前206年为项羽使人暗杀。

楚亡之后,熊心在乡间地方隐居,以牧羊为生。秦朝末年,群雄并起,陈胜在前208年败亡后,当时反秦力量之一的旧楚国将领项燕之子项梁接纳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熊心,立熊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定都盱台(今江苏盱眙县),以争取楚人民心。

项梁在同年的定陶之战中败死于章邯后,怀王从盱台迁都彭城,重用宋义及刘邦,以牵制项梁之侄项羽,又立下“怀王之约”,许诺封首先攻入秦国首都咸阳的将领为“关中王”。项羽请求怀王准许他跟刘邦一起进攻关中,却不获批准,项羽仅仅被任命为次将,随上将军宋义北上救赵。

宋义在安阳停留数十日不进,被项羽愤而发动兵变杀害,项羽于是取得对诸将的指挥权,怀王唯有任命项羽代替宋义为上将军。项羽领宋义军进兵巨鹿,在巨鹿之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消灭了章邯统率的秦军主力。项羽得到其他诸侯军归顺,自命“诸侯上将军”,势力大增。

前207年十月,刘邦首先进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其后项羽大军抵达,虽然项羽希望怀王封他为王,但怀王的答复是“如约”。项羽见情势不对,不愿继续听命怀王,向诸将表示怀王是项氏拥立的,但是怀王没有战功,灭秦定天下的功劳在于项羽自己与其他出武力的军人。项羽在前206年正月尊怀王为“义帝”,随后展开军事统治,在二月自行分封天下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义帝成为傀儡,无力阻止项羽。

项羽不久把义帝流放至长沙郴县,义帝被逼起行,在途中项羽暗中命令英布等人杀害义帝。汉王刘邦后来出兵进攻项羽时,曾以项羽暗杀义帝作为开战理由之一。

附2:西楚霸王项羽

项籍(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古代中国将领,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后迁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秦末时被楚义帝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钜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为刘邦所败,逃亡至东城被杀。《史记·项羽本纪》称项羽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06隋朝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隋朝帝王 隋朝(581年3月4日-619年5月23日)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朝代。581年3月4日,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619年5月23日,隋哀帝禅让王世充,隋朝灭亡。(一般以618年为隋灭亡的时间)自隋文帝登基以来,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制,使很多新旧事物交替废兴,影响往后唐朝、宋朝等中国朝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杨坚本为北周的胡汉关陇世家,于北周武帝去世后逐渐掌握周廷。北周宣帝死后北周静帝宇文阐即位,身为外戚的杨坚控制了朝政,并先后平定尉迟迥、司马消难等反杨叛军。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隋文帝587年10月26日废除西梁,589年2月10日,攻灭南朝陈,俘虏陈后主,590年9月,控制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归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统,隋朝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出统一的国家。 隋廷总结历朝兴亡的原因,注重维护与农民的关系,并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和繁华,开创出“开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刚愎自用,大杀功臣。604年8月13日隋文帝去世,8月21日,杨广继位,即隋炀帝。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炀帝兴建许多大型工程,又东征西讨,隋朝在炀帝前期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过度夸耀国力,严重耗费隋朝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耗费最剧。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616年隋炀帝离开东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苏扬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弑逆炀帝,同年隋恭帝禅让李渊,李渊建立唐朝;而王世充拥立的隋哀帝也在隔年被废,隋亡。而隋末群雄割据的局面,最后也由唐朝所终结。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 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并且兴建长城保护归附外族。这些都提升了位于关中的隋廷对北方地区、关东地区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经济、文化与人民能顺利交流,还诞生出经济重镇江都(今扬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即日本,时为飞鸟时代)、高句丽、新罗、百济与内属的东突厥等国都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代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庙号高祖,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3年,604年8月13日病逝于大宝殿(也说被杨广所杀),享年64岁。 杨坚是汉族,不过拥有鲜卑族的姓氏和小字,鲜卑小字为那罗延(金刚不坏),鲜卑姓氏为普六茹,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后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 杨坚于西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癸丑夜(541年7月27日)生于冯翊般若寺,杨坚是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之子,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状貌瑰伟,武艺绝伦。北周时曾官拜“骠骑大将军”,又封为“大兴郡公”,后袭父爵柱国,长女嫁北周宣帝为后,地位显赫,北周武帝时任随州刺史。其妻独孤皇后为北周时当朝柱国、大将

01吴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吴国君主世系简介 吴国君主世系图 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等,是前12世纪-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 吴,周朝的姬姓封国。吴国的起源,按《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吴国国君的祖先泰伯是商朝时期的诸侯周太王的长子,因为周太王有意传位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于是与其弟仲雍借替太王采药之名,毅然出走,来到长江南岸的衡山(《史记索引》认为“地在楚越之界”,今当涂县附近),后继续东迁到今江苏太湖附近,如《论语·泰伯篇第八》:“子曰:‘泰伯,其

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当时江南一代还很落后,由于泰伯、仲雍带来了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是为江南开化之始。周武王灭商后,寻求泰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泰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吴于前585年称王。 也有其他说法,因为泰伯让国事迹没有记载于《尚书》,而《诗经·大雅·皇矣》篇也只说“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并未显言让国;《左传·僖公五年》“太伯不从,是以不嗣”,也没有提及让国。以后《论语》记载孔子言行提及,到西汉,司马迁《史记》以吴泰伯为世家之首,在《吴太伯世家》与《周本纪》中才正式记载其让国事迹。 近来有学者考证吴的历史与有虞氏南迁有关,即史书上记载的虞舜“南巡狩”,并根据“舜服厥弟,终然有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为败?吴获迄古,南岳是指,孰斯去斯,得两男子?”的记载,认为舜的两子封在吴。这里的南岳,是指古代的南岳,不是衡山而是江淮之间的霍山。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并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亦有说法吴王阖闾为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与越交战失败,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吴国的历史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详细记载,但早期历史不可考。 吴国君主 1.泰伯 泰伯,生卒年不详,一作太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因为太王第三子季历的儿子昌有“圣瑞”,所以太王希望以季历为继承人,然后传位给昌。于是作为季历的兄弟泰伯与仲雍不忍发生王位争夺而同避江南,纹身断发,以示不可用,土著崇尚泰伯的道义,归附者千余家,奉立泰伯为当地的君主,自号句吴。 吴国亡国后,仲雍的一些子孙入海,有一些观点认为是邪马台国倭人的始祖,但并没有被历史学界广泛接受。中岩圆月与林罗山也认为神武天皇是他后人。 2.仲雍 仲雍,生卒年不详,姓姬,名雍,字孰哉。在《史记·周本纪》中,称之为虞仲。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之次子。太王欲立三子季历然后传位给季历之子昌,于是仲雍与大哥泰伯同避江南,纹身断发。泰伯成为当地的君主,自号句吴。泰伯死后,仲雍成为句吴的第二任君主。仲雍死后,葬于虞山,其子季简即位。 3.季简 季简,生卒年不详,句吴第三任君主,承袭父亲仲雍担任句吴君主。季简死后儿子叔达继位。 4.叔达 叔达,生卒年不详,句吴第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季简担任句吴国君主。叔达死后儿子周章继位。 5.周章 周章,生卒年不详,句吴第五任君主,承袭父亲叔达担任句吴国君主。武王克殷后,周武王寻找伯祖父太伯、仲雍的后代,打算敕以封赐,知道周章已经在吴为君,就封他做吴国的国君,而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为虞国的国君,建邑夏墟。周章死后儿子熊遂继位。 6.熊遂 熊遂,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六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章担任吴国君主。熊遂死后儿子柯相继位。 7.柯相 柯相,生卒年不详,吴国第七任君主,承袭父亲熊遂担任吴国君主。柯相死后儿子强鸠夷继位。 8.强鸠夷 强鸠夷,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八任君主,承袭父亲柯相担任吴国君主。强鸠夷死后儿子余桥疑吾继位。 9.余桥疑吾 余桥疑吾,生卒年不详,吴国第九任君主,承袭父亲强鸠夷担任吴国君主。余桥疑吾死后,儿子柯卢继位。 10.柯卢 柯卢,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任君主,承袭父亲余桥疑吾担任吴国君主。柯卢死后,儿子周繇继位。 11.周繇 周繇,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一任君主,承袭父亲柯卢担任吴国君主。周繇死后,儿子屈羽继位。 12.屈羽 屈羽,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二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繇担任吴国君主。屈羽死后儿子夷吾继位。 13.夷吾 夷吾,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三任君主,承袭父亲屈羽担任吴国君主。夷吾死后儿子禽处继位。 14.禽处 禽处,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夷吾担任吴国君主。禽处死后,儿子转继位。 15.转 转,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五任君主,承袭父亲禽处担任吴国君主。转死后,儿子颇高继位。 16.颇高 颇高,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六任君主,承袭父亲转担任吴国君主。颇高死后,儿子句卑继位。 17.句卑 句卑,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七任君主,承袭父亲颇高担任吴国君主。当时,晋献公通过假途灭虢之计,灭掉了和吴国同宗的虞国。句卑死后,儿子去齐继位。 18.去齐

13楚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楚国君主世系简介楚国君主世系图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国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最终在前223年亡于秦国。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楚之先祖出自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颛顼高阳氏。颛顼后第五代曾孙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如同服侍父亲一样跟随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为楚子(楚国国君爵位为子爵)。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楚国国都在楚武王时期从丹阳迁至郢,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楚之先亦颛顼后,始起在汉水流域丹、淅水入汉水处,曰丹阳”,而楚国的宰相墓子庚墓和大量楚国贵族墓在淅川县仓房镇的香严寺下寺附近的发现,印证了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楚国历史有800多年,其中有300多年在丹江流域建都。 楚国君主 季连,芈姓,楚国的祖先。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祝融氏吴回的孙子,陆终的最幼子。陆终有六个儿子:昆吾(樊)、参胡(惠连)、彭祖(钱)、(来言)、曹安(晏安,安季,邾国的祖先)、季连。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为鬻熊。 1.鬻熊 鬻熊,出土楚简中又写作媸酓,芈姓,季连的后裔,如同服侍父亲一样跟随西伯昌,不幸早死,其子熊丽继位。 2.熊丽 熊丽,芈姓,熊氏,名丽,鬻熊之子,居住在荆山与睢山之间(湖北南漳西北李庙镇),南漳位于“南条荆山”山麓,被史学家定为“楚文化发祥地”。《墨子·非攻下》说:“昔者楚熊丽始封此睢山(荆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3.熊狂 熊狂,芈姓,熊氏,名狂,熊丽之子。熊狂生熊绎,周成王时代,成王要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熊绎受封为楚君,赐田地,居丹阳。 4.熊绎 熊绎,芈姓,熊氏,名绎,熊狂之子。周成王时代,成王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熊绎受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曾参加岐阳之会(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管理置茅缩酒,并与山戎酋长一起“守燎”。熊绎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熊绎子熊艾继任为楚君。 熊绎曾与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熊绎却无分。春秋时的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5.熊艾 熊艾,芈姓,熊氏,名艾,熊绎之子。熊艾生熊䵣。 《史记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汉未济,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讳之,不以赴,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为辞责问楚也。”《索隐》: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为右,涉汉中流而陨,由靡逐王,遂卒不复,周乃侯其后于西翟。”这件事可能发生在熊艾至熊杨在位期间。 6.熊䵣 熊䵣,芈姓,熊氏,名䵣,熊艾之子,熊䵣生熊胜。 7.熊胜 熊胜,芈姓,熊氏,名胜,熊䵣之子。熊胜以弟熊杨为后。 8.熊杨 熊杨,芈姓,熊氏,名杨,《索隐》邹诞本作“熊钖”,一作“炀”,熊胜之弟。熊杨生熊渠。 9.熊渠 熊渠,芈姓,熊氏,名渠,熊杨之子。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红(熊挚红)、少子执疵。熊渠依西周体制立长子熊康为句亶王,次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熊毋康早逝,次子熊挚红继位,熊挚红死后,其弟继位为君,改名熊延。 附:熊毋康 熊毋康,又称熊康,芈姓,熊氏,名毋康,熊渠之长子。 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挚红、少子执疵。熊渠立毋康为句亶王。句亶在今天湖北省江陵。熊康早逝,前877年,熊渠卒后,挚红、执疵相继继位。 10.熊挚红(熊挚) 熊挚红,芈姓,熊氏,名挚红,又被称为熊挚,熊渠之次子。由于长兄熊康早逝,熊渠卒后挚红成为继承人,他死后,其弟执疵继位,改名熊延。谯周认为熊挚是熊渠长子熊翔的长子,因为有疾病不能继位。宋均的注记载熊挚居住于夔,成为楚国附庸,后来被楚王封为子爵。 11.熊延 熊延,芈姓,熊氏,名延,名执疵,熊渠之少子。熊渠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越章王执疵发动政变,弑次兄鄂王熊挚红代立为君,改名熊延。前847年熊延卒,子熊勇立。

10辽朝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辽朝 辽朝(916年-1125年),又称大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封建王朝,国祚从公元907年至1218年,长达331年,与南宋及北宋相当,在北境抵抗外族最为长久。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907年2月27日称“天皇帝”,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国号“契丹”。918年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36年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983年改为“契丹”,1066年改为“大辽”,直到1125年3月26日为金朝所灭为止。除了辽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关国家。早在1122年时,因为辽朝天祚帝北逃夹山,耶律淳于辽南京被立为帝,史称北辽。辽朝灭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于1132年建立西辽。1211年西辽被屈出律篡位,最后于1218年被大蒙古国所灭。 史学界对“契丹”的含义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镔铁或刀剑之意。而后来改国名为“辽”也是“铁”的意思,同时“辽”也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契丹与南方的中原诸政权长期对峙,而自称“北朝”,而称中原王朝为“南朝”。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各得其所,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祥地,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治,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成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帝王列表

01秦朝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秦朝帝王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帝国。秦朝开国君主秦王政自称“始皇帝”,从此有“皇帝”一词。国号“秦”,因王室嬴姓,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8月11日),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后世俗称嬴政。自称“始皇帝”,是中国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后经秦灭六国之战统一中国开创秦朝,成为中国首位皇帝(不含追尊皇帝),于13岁即王位,先后铲除嫪毐与吕不韦,重用李斯、尉缭,39岁统一六国建立秦朝,50岁出巡时驾崩。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秦王政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在赵国邯郸,“名为政,姓赵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是秦庄襄王子楚与赵姬所生。但《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始皇帝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登上王位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采用“远交近攻”战略,将近攻的对象选定为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秦赵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王孙异人(又名子楚,即秦庄襄王),异人当时在秦国的宗室地位并不高。 吕不韦是秦始皇登上王位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当吕不韦在赵国遇到人质异人时,吕不韦已经是富甲一方的豪商,但吕不韦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觉得异人“奇货可居”,很快与异人成了好朋友,并献上美人赵姬。为了让异人将来可以登上王位,他拿出了1000金作为本钱,其中的500金送给异人,让他在赵国广交朋友,另外500金则用来购买奇珍异宝,然后由吕不韦亲自带去秦国以讨好太子安国君和其夫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膝下无子,吕不韦透过其弟与其姊说服华阳夫人收异人为义子,华阳夫人再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子嗣,如此可使华阳夫人避免在年老色衰下失宠。华阳夫人接受了这个说法,并亲自接见异人。因华阳夫人是由楚国嫁来的贵族,吕不韦采取“乡情攻势”,事先教异人穿楚服,说楚语,加上异人本身的应对得体,华阳夫人果然大为感动,令异人改名“子楚”,收为义子;又说服安国君立子楚为子嗣。如此一来异人变为安国君之嗣子,其在秦国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后九月,秦昭襄王薨,享年75岁。安国君即位,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子楚被立为太子。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服丧一年,正式称王后仅仅三天便驾崩了,享年54岁。随后太子子楚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相邦,兼封文信侯。但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三年后便驾崩了,享年35岁。 庄襄王三年五月廿六丙午日(前247年7月6日),年仅13岁的太子政登上了秦王宝座,即秦王政。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帮助秦王政铲除了很多政治上的潜在威胁,包括秦王政的弟弟成蟜(音jiǎo)。吕不韦不仅大权独揽,还与王太后赵姬通奸。随着秦王政日渐年长,吕不韦的行为有所收敛,并献假宦官嫪毐“侍候”太后。结果太后和嫪毐生下了两个私生子。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自称“假父”,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势力。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兵变,攻向蕲年宫。秦王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禁军,打败叛军。嫪毐转取咸阳宫,那里也早布置有秦王的军队,嫪毐最终被俘虏。秦王政将五花大绑的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三族族诛,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秦王政随后把太后禁锢至雍城萯阳宫。 秦王政随后以失职为名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流放到巴蜀。两年后,秦王政送给吕不韦一封指责的敕书,吕不韦自认不免,于是服毒自杀。至此,秦王政扫清了政权内部的威胁,成为秦国名副其实的君王。 秦夺九鼎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一直受许多国家保护,由九州上贡的铜所制。夏、商、周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就为天子。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秦兵遂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据说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八鼎,但习惯上仍称九鼎)自次年起(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统一中国

01三皇五帝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xx世系图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从7000年前至100年前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 三皇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历史 三皇五帝属中国上古时期,距今久远,少有当时的文字实物资料流传,主要靠传说流传至今,因此这段历史对于后来的人们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综合史料,大致为: 三皇时代处于约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期。历史资料表明,漫长的三皇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期,早期的女娲也常被列为三皇之一。到五帝时代,已经是父系社会,不过女子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发展中也有很大的贡献。五帝时代文明是三皇时代文明的延续。以文字为例,传说伏羲创造八卦、文字,而在黄帝时代仓颉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娲、伏羲时代的龙崇拜,在炎黄时代进一步发展。传说炎帝(指末代炎帝)、黄帝皆神农后裔,炎帝即神农部落首领,也是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天子共主,当时神农部落已世衰,黄帝和伏羲(有人认为盘古即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后来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为五帝之首,五帝以后即为夏、商、周时代。 五帝时代在约4000多年前,当时,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主要从事农业劳动,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

09杞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杞国君主世系简介 杞国君主世系图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些和杞国有关的故事,《列子·天瑞》中所说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杞国。该成语虽说往往用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忧,但也有人认为,这和杞国多经磨难而造成的国人忧患意识有关。 目前为止,发现的杞国存在的考古证据不多。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证据。而在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即东楼公),

该建筑在1949年后也已被拆毁。在新泰,清朝的道光和光绪年间曾出土过一批杞伯每亡所做的青铜器,2002年新泰周家庄又发现了杞国的贵族墓葬群,证实新泰曾是杞国所在地。另外,1962年,武汉市文物商店曾收购到一件杞伯每亡的簋,1966年,山东滕县出土了一件每亡的鼎。 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史记》:“杞在商时,或封或绝。”)杞国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证实,武丁娶了一位杞国的女子(“妇杞”)为妻,是其60多个妻子之一,当时,杞被册封为侯爵,甲骨文卜辞有“杞侯”的字样。而在商纣(帝辛)时,卜辞上也有“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的字样。 周朝时期 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同时把舜的后人封到陈国,主管对舜的祭祀。 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史记》记载共传四世,其间年份不详,但谋娶公在位时期,正值周厉王当政,和周武王封东楼公差了200多年,共经历了10个周王,因此,有人推算,其间杞国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杞谋娶公的时候,将杞国从杞县一带迁到了山东。当时,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暂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到新泰一带。 后来,由于别国的入侵,杞国被迫继续向东迁徙。先回到国君的祖籍今潍坊市,后来,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时,将杞国迁到缘陵,即今山东昌乐县附近。到了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国迁到淳于,即现在山东安丘县附近。现在安丘黄旗堡镇西南的杞国古城遗址,是杞都城之一。 杞国弱小,又夹在齐、鲁之间,常被侵扰,鲁国就借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占“杞田”。杞国为求自保,便和晋国结盟。 杞国末年,内政不稳,连续出现国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况。前506年,杞悼公死,杞隐公即位,但只过了几个月,就被其弟弟所杀,这就是杞釐公。好景不长,杞釐公死后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杞湣公,在位16年后,于前471年又被其弟弟所杀,这就是杞哀公。《史记》中记载杞国事迹不多,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其所提到的杞国事件,唯有这两件兄弟相残之事。 前445年,杞国终于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亡国,杞简公成了末代君主。 杞国君主 商代时的杞国君主已不可考,周朝时期杞国国君世系较全,现公认能考证出来的有20位国君,自杞东楼公始,至杞简公终,基本父子相继,偶有兄终弟及。其中杞武公之前4位国君在位具体时间不可考,并且其间很可能还有缺漏。杞武公之后的君主在位时间都有记载,其中最长的是杞桓公,在位共70年,最短的是杞隐公,在位仅数月,便被弟弟杀死篡位。 至于杞国国君的爵位,虽然《史记》皆记载为公爵,但实际上爵位却有变化。周武王时封杞,拜为列国,待为上公,礼遇极隆。东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落,杞国封号逐渐被贬,在《春秋》等史书中,杞国国君时而被称“杞候”,时而被称为“杞伯”,甚至被称为“杞子”。新泰等地出土的杞国青铜器铭文上有杞伯每亡的标记,可以证明杞国爵位曾降至伯爵。 杞国君主 1.杞东楼公 杞东楼公,又作东娄公,姓名不详,杞国开国君主。《路史·后纪》记载“杞后析于曹东之娄,故号东楼”,因此“东楼”是号,而非谥号。根据《史记》记载,杞东楼公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灭商之后,封东楼公于杞。东楼公生卒年月不详,传于其子杞西楼公。 杞县曾有东娄公庙,是后人用来祭祀东娄公的,该建筑在1949年后已被拆毁。 2.杞西楼公 杞西楼公,姓名不详,杞国第二任君主。根据《史记》记载,杞西楼公是杞东楼公之子,继承其爵位。但其生卒年月不详,传于其子杞题公。 3.杞题公 杞题公,姓名不详,杞国第三任君主。根据《史记》记载,杞题公是杞西楼公之子,继承其爵位。但其生卒年月不详,传于其子杞谋娶公。 4.杞谋娶公 杞谋娶公,姓名不详,杞国第四任君主。根据《史记》记载,杞谋娶公是杞题公之子,继承其爵位。其当政时是周厉王时期。但其生卒年月不详,传于其子杞武公。 5.杞武公 杞武公(?-前704年),姓名不详,杞谋娶公之子,春秋时杞国第五任君主,卒于前704年,在位共47年。

历史上的几个楚国君主世系表

历史上的几个楚国君主世系表 春秋战国楚国 楚(春秋战国楚国) 目录 ∙起源 ∙疆域 ∙西周时期 ∙春秋早期 起源 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补充:南方之国曰楚,芈姓,子爵。出自颛顼帝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嗣为祝融。生子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得孕怀十一年。开左胁,生下三子;又开右胁,复生下三子。长曰樊,己姓,封于卫墟,为夏伯,汤伐桀灭之。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后灭于楚。三曰彭

祖,彭姓,封于韩墟,为商伯,商末始亡。四曰会人,妐姓,封于郑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墟。六曰季连。芈姓,乃季连之苗裔。有名鬻熊者,博学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师之。后世以熊为氏。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得鬻熊之曾孙熊绎,封于荆蛮,胙以子男之田,都于丹阳。五传到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僭号称王。周厉王暴虐,熊渠畏其侵伐,去王号不敢称。又八传至于熊仪,是为若敖。又再传至熊峋,是为眴冒。眴冒卒,其弟熊通,弑眴冒之子而自立。 疆域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西周时期 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一次在昭王十六年,周师有较多俘获;一次在十九年,周师还济汉水,全军覆没,昭王本人也死在汉水中。这是西周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夷王时,王室衰微,熊绎的后代熊渠乘机出兵攻打庸和扬粤(即扬越),至于鄂,分其土,封长子毋康为句亶王,中子挚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厉王时,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号。周宣王时,楚一度内乱。熊严有子四人,长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

03商朝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商朝君主简介商朝君主世系图

商朝(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又称殷朝、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帝国。商晚期,历史从传说时代过渡到信史阶段。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之后的一个帝国,相对于夏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原夏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帝国后建立。经历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商的年代无定说,若根据最新之夏商周断代工程,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前1600年至前1556年之间,大约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或554年)。若按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朝立国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 商朝历史六百年间曾五次迁都,五个都城中的四个都在河南境内。目前在河南的偃师市、郑州市、安阳市都发现了城市规模的遗址,在信阳市、温县、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化遗存。 关于商朝的文献资料,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的记录,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 1.契 契(生卒年不详),子姓,名契(音xiē),帝喾之子,唐尧的异母弟,生母为简狄,商高祖乙的祖先。 诞生 有娀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为简狄,小女儿为建疵,两人都长得非常美丽动人。同时也住在九重高的瑶台上,每到进餐时,就有人在旁边敲鼓作乐。有一天,帝喾打发一只燕子去看简狄她们,燕子飞到她们的面前,回旋着,嗌嗌地鸣叫着,一时惹动了她们的欢喜,她们都争着去捕捉这只飞鸣的燕子,终于被她们用玉筐盖在了里面。停一会儿打开玉筐一看,燕子从玉筐里飞逃出来,已经向北飞离,不再飞回,里面却遗留下两颗鸟蛋。简狄和建疵失望地歌唱着说:“燕燕于飞!燕燕于飞!”据说这就是北方最初的乐歌。至于燕子遗留的那两颗鸟蛋,据说被简狄吃掉,不久怀孕生下契。另一种说法,简狄和两位妇人在河里洗澡,看到燕子从天空堕下一颗蛋,简狄把这颗蛋抢来吃,后来就怀孕生下契。 协助大禹 虞舜二十年,虞舜指派司徒禹去处理洪水,另外契、后稷协助禹。十三年后,他们处理好洪水之后,契被虞舜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同时担任为司徒(主要掌管教育的官)。不久开始治理商。后来契去世后,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 火神 据史料记载,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把儿子契封于商丘,任火正(管火的官),观察和祭祀火星,死后葬于观星台上,后人称其为阙伯,被尊称为火正始祖。阙伯台被认为是华夏民族最早保存火种的地方,也称火神台。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阙伯的诞辰之日),人们都要来这里祭祀朝拜火神,祭祀活动庄严而隆重,久而久之形成规模庞大的古庙会。火神祭祀作为民间信仰活动,经历几千年的沿袭变革,逐渐演变为物资交流和文化活动的盛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好民间文化的进步和传承。 附:夒(帝喾) 殷人称帝喾为夒。帝喾,中国历史中的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一。姬姓,名夋(俊),号高辛氏。他的祖父玄嚣,是太祖黄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儿子,他的父亲名叫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弃,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简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陈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次妃娵訾氏名常仪,生挚,帝喾死后,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2.昭明 昭明。子姓,契之子,相土之父。商部族第二任首领。虽然司马迁著《史记·殷本纪》时提到他,不过没有描述他的事迹。 契死后,昭明继位,昭明死后,相土继位。因昭明只见于晚出的书,且记载甚少,所以比较可疑,很可能是后人为了凑足“十有四世而兴”随意搀入的。 近来有学者郑慧生和蔡哲茂进一步指出,“昭明相土昌若曹圉”是一句典诰古语,与《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是一类的话,古人不慎,将其变做人名羼入《世本》,太史公不察,将其摭入《本纪》。可见,昭明、相土、昌若、曹圉这四位商族的先公并不存在。 3.相土 相土,子姓,名相土。契之孙,昭明之子,昌若之父。商部族第三任首领。虽然司马迁著《史记·殷本纪》

12晋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晋国君主世系简介晋国君主世系图

晋国,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晋是重要的封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称霸时间最长的一个。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曲沃)。晋景公时迁都新田,称之为新绛。 因为两周之交内部出现过晋与曲沃的长期分裂,以及晋献公时的骊姬之乱,使晋国有别于春秋其他国家,其国内没有公族。晋灵公时,晋的卿大夫势力开始壮大,成公即位后,封异姓卿大夫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渐成为晋国政权的主导力量。晋平公以后,六卿的实力凌驾于国君之上,形成了六卿执政。晋定公时,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晋出公时,魏氏、韩氏反戈一击联合赵氏灭掉最强大的知氏,晋国名存实亡。终于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三家分晋被视为战国时期的开始,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将此事作为开篇。 晋国君主 1.唐叔虞 唐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又称晋唐叔虞。周武王第三子,周成王之弟。周成王少年时对他的弟弟叔虞有过封国的承诺,日后太史和周公都要求成王履行承诺,遂封唐叔于唐国,为“桐叶封弟”的典故。 前1106年,周成王时,唐人作乱,周公灭唐。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子燮继位后改其国号曰晋。 2.晋侯燮 晋侯燮,姬姓,名燮,一作燮父,唐叔虞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二任君主。晋侯燮在父亲唐叔虞去世后继位,在位期间改国号唐为晋。晋侯燮去世后,其子晋武侯宁族继位。 晋侯燮和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以及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此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无分。春秋时的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3.晋武侯 晋武侯,姬姓,名宁族,晋侯燮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三任君主。 晋武侯继承其父晋侯燮之位,武侯去世后,其子晋成侯服人继位。 4.晋成侯 晋成侯,姬姓,名服人,晋武侯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四任君主。 晋成侯继承其父晋武侯之位,成侯去世后,其子晋厉侯福继位。 5.晋厉侯 晋厉侯,姬姓,名福,晋成侯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五任君主。 晋厉侯继承其父晋成侯之位,厉侯去世后,其子晋靖侯宜臼继位。1992年在中国山西省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发掘了一处西周墓地,其中有晋厉侯墓。曲村即是晋国早期都邑,亦即始祖唐叔虞始封的唐地。 6.晋靖侯 晋靖侯,姬姓,名宜臼,晋厉侯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六任君主。 晋靖侯十七年(前842年),周厉王残暴不仁,周人将他赶出镐京,让周公和召公共同当国,史称“共和”。晋靖侯于次年去世,子僖侯司徒立。 7.晋釐侯 晋釐侯?(?-前823年),又称晋僖侯,姬姓,名司徒,晋靖侯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七任国君。 僖侯十四年,周宣王初立。十八年僖侯去世,其子晋献侯继位。 8.晋献侯 晋献侯,姬姓,名籍,一名苏,西周诸侯国晋国第八任国君,在位11年,于前812年去世。 9.晋穆侯 晋穆侯,姬姓,名费王,一名弗生、晞王、费壬,晋献侯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九任君主,在位27年,于前785年去世。 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成师。晋人师服认为嫡长子与庶子取的名字正相反,晋国迟早会出大乱。 穆侯去世后,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穆侯之孙韩万,乃战国七雄的韩国的先祖。 10.殇叔 殇叔,姬姓,谥殇,名字已失考,晋穆侯之弟。西周诸侯国晋国第十任君主,在位4年。 殇叔在穆侯去世后自立,晋穆侯的太子仇出奔。殇叔在位的第四年,太子仇率领其追随者袭殇叔而立,是为晋文侯。 11.晋文侯 晋文侯(前805年-前746年),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西周末年到春秋早期晋国第十一任君主。 晋文侯本来是晋穆侯的太子,但其叔殇叔在穆侯死后自立,晋文侯被迫出走。4年后以武力手段推翻殇叔而登位。 文侯十年,周幽王死。平王宜臼和携王余臣各自称王,周二王并立。 《清华简·系年》记载:“(周携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同一事,《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二十一年,晋文侯杀携王。”周室归一。

07曹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曹国君主世系简介 曹国君主世系图 曹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后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定陶附近。 由于曹国弱小,后世记载的曹国事迹不多。西周时代,曹国唯一记入《史记》的大事是前826年曹幽伯被弟弟曹戴伯所杀的事件。进入东周后,曹国再发生内乱。前761年,公子武杀死兄长曹君石甫自立,后来谥为曹穆公,以后的曹国君主谥号皆称公。 春秋时期,曹国成为晋楚争霸的对象之一。前637年,晋公子重耳落难时经过曹国,受到曹共公的无礼对待。前631年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俘虏。楚国失利后,曹国亲近并听命于晋国。 后来,曹国与宋国交恶。曹悼公于前515年遭宋景公禁锢至死后,曹国发生内乱,继任国君的曹声公和曹隐公先后被杀。后来曹伯阳继位,背叛晋国、又入侵宋国。结果宋景公伐曹,晋国没有派兵拯救。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灭亡。 曹国的后裔后来以国名为姓氏,是为曹姓的其中一个起源。 曹国君主 1.曹叔振铎 曹叔振铎,姬姓,名振铎,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曹国的开国君主。 2.曹太伯 曹太伯,姬姓,名脾,曹叔振铎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第二任君主。承袭曹叔振铎担任该国君主,在位51年。 3.曹仲君 曹仲君,姬姓,名平,曹太伯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第三任君主。承袭曹太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67年。

4.曹宫伯 曹宫伯,姬姓,名侯,曹仲君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第四任君主。承袭曹仲君担任该国君主,在位40年。 5.曹孝伯 曹孝伯,姬姓,名云,曹宫伯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第五任君主。承袭曹宫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0年。 6.曹夷伯 曹夷伯,姬姓,名喜,曹孝伯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第六任君主。承袭曹孝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9年。 7.曹幽伯 曹幽伯,姬姓,名疆,曹孝伯之子,曹夷伯之弟,春秋诸侯国曹国第七任君主,约于前826年卒,在位9年。 8.曹戴伯 曹戴伯,姬姓,名苏,曹孝伯之子,曹幽伯之弟,春秋诸侯国曹国第八任君主。他于前826年杀曹幽伯自立。曹戴伯于前796年卒,在位30年。 9.曹惠伯 曹惠伯,姬姓,名雉,曹戴伯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第九任君主,约于前760年卒,在位34年。 在《史记·曹世家》中,为了避吕后吕雉名讳,改名作“兕”。 10.曹伯石甫 曹伯石甫,姬姓,名石甫,曹惠伯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于前760年刚一继位,即被其弟曹穆公所杀。 11.曹穆公 曹穆公,姬姓,名武,曹惠伯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杀曹废伯自立该国君主,在位3年。 12.曹桓公 曹桓公,姬姓,名终生,曹穆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承袭曹穆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55年。 13.曹庄公 曹庄公,姬姓,名射姑,曹桓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承袭曹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1年。 14.曹釐公 曹釐公,又曹僖公,姬姓,名夷,《左传》名赤,曹庄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承袭曹庄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9年。 15.曹昭公 曹昭公,姬姓,名班,曹釐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承袭曹釐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9年。 16.曹共公 曹共公(?-前618年),姬姓,名襄,曹昭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前653年至前618年在位。 根据《左传》记载:当晋国公子重耳于前637年流亡曹国的时候,“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可看出曹共公是一位荒唐无礼之人。 后重耳即位为晋文公,为春秋五霸之一,以此为借口于前632年伐曹,俘虏曹共公,后释之。 前618年曹共公逝世,传位于子曹文公。 17.曹文公 曹文公,姬姓,名寿,曹昭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承袭曹昭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3年。 18.曹宣公 曹宣公,姬姓,名强,曹文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承袭曹文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7年。 19.曹成公 曹成公,姬姓,名负刍,曹宣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承袭曹宣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3年。 20.曹武公 曹武公,姬姓,名胜,曹成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承袭曹成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7年(前554年-前528年)。 21.曹平公 曹平公,姬姓,名须,曹武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承袭曹武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4年(前527年-前524年)。 22.曹悼公 曹悼公,姬姓,名午,曹平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承袭曹平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9年(前523年-前515年)。 23.曹声公 曹声公(?-前510年),姬姓,名野,曹悼公之弟,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承袭曹悼公担任该国君主,于前514年上任,前510年被杀,在位5年。 24.曹隐公 曹隐公,姬姓,名通,曹声公之弟,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前509年杀曹声公担任该国君主,后于前506年被杀,在位4年。 25.曹靖公 曹靖公,姬姓,名露,曹隐公之弟,春秋诸侯国曹国君主。前505年杀曹隐公自立该国君主,前502年卒,在位4年。 26.曹伯阳 曹伯阳,姬姓,名字已无法考证,曹靖公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末代君主。承袭曹靖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5年(前501年-前487年)。前487年,宋国攻打曹国,曹伯阳被抓,曹国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