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楚国别都考

楚国别都考

楚国别都考

一、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楚国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国国家。楚国曾经有多个首都,其中最有名的是楚王庙。本文将对楚国别都进行考察,探究其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其在楚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二、历史背景

楚国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楚国的建立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其国祚长达800多年,是战国时期最后被灭亡的七大国家之一。

三、地理位置

楚国别都位于今日中国湖北省沈水附近,地理位置优越,既有天然的防御条件,也便于经济交流和军事行动。此外,楚国别都附近有著名的江陵山脉,为楚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保护。

四、楚国别都的建筑特点

楚国别都的建筑特点主要集中在楚王庙之中。楚王庙是楚国君主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国家的象征。楚王庙建筑坐北朝南,呈现出江南地区典型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材和石材,结构坚固,造型优美。

楚王庙的主要建筑包括殿堂、神道和祭坛。殿堂是楚国君主祭祀祖先和举行重

要仪式的场所,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神道是连接殿堂和祭坛的路径,路径两旁有石狮、铜人等雕像,象征着国家的威严和权威。祭坛是祭祀祖先和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通常建在楚国别都的最高处,以示尊崇之意。

五、楚国别都的历史意义

楚国别都在楚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楚国君主祭祀祖先和举行

重要仪式的地方,体现了楚国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其次,楚国别都地理位置优越,为楚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提供了便利。最后,楚国别都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代表了当时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对后世的建筑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结论

通过对楚国别都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楚国这个重要的战国国家。楚国别都作为楚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仅体现了楚国人民的宗教和文化观念,也对后世的建筑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楚国别都的考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所述为虚构内容,仅供参考。

楚国别都考

楚国别都考 一、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楚国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国国家。楚国曾经有多个首都,其中最有名的是楚王庙。本文将对楚国别都进行考察,探究其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其在楚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二、历史背景 楚国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楚国的建立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其国祚长达800多年,是战国时期最后被灭亡的七大国家之一。 三、地理位置 楚国别都位于今日中国湖北省沈水附近,地理位置优越,既有天然的防御条件,也便于经济交流和军事行动。此外,楚国别都附近有著名的江陵山脉,为楚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保护。 四、楚国别都的建筑特点 楚国别都的建筑特点主要集中在楚王庙之中。楚王庙是楚国君主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国家的象征。楚王庙建筑坐北朝南,呈现出江南地区典型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材和石材,结构坚固,造型优美。 楚王庙的主要建筑包括殿堂、神道和祭坛。殿堂是楚国君主祭祀祖先和举行重 要仪式的场所,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神道是连接殿堂和祭坛的路径,路径两旁有石狮、铜人等雕像,象征着国家的威严和权威。祭坛是祭祀祖先和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通常建在楚国别都的最高处,以示尊崇之意。 五、楚国别都的历史意义 楚国别都在楚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楚国君主祭祀祖先和举行 重要仪式的地方,体现了楚国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其次,楚国别都地理位置优越,为楚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提供了便利。最后,楚国别都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代表了当时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对后世的建筑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结论 通过对楚国别都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楚国这个重要的战国国家。楚国别都作为楚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仅体现了楚国人民的宗教和文化观念,也对后世的建筑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楚国别都的考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所述为虚构内容,仅供参考。

秦将白起

秦将白起 一、个人简介: 白起(?—前257年),郿(mei)(今陕西宝鸡眉县)人,姬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春秋时期楚君僭(jian)称王,大夫、县令僭称公,白起为白乞丙(家谱误作白公胜)之后。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号称“人屠”,为秦昭襄王征战六国,功勋赫赫,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jian)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ying)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que)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

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路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yan)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xing)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整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龁(he)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二、经典战例 (一)伊阙之战

荆楚文化

● 概述 辛亥首义文化 三国文化 楚文化 炎帝神农文化 楚国兴衰史 ● 荆楚文艺 荆州古城 古琴台 赤壁 黄鹤楼的传说 楚地艺术概观 ● 饮食文化 排骨藕汤 沔阳三蒸 武昌鱼 湖北风味食品 武汉小吃 ● 民俗民风 荆楚民歌 湖北风土人情 湖北民歌--龙船调 楚人图腾 岁令时节 ● 宗教文化 武当山 归元寺 四祖寺 黄梅五祖寺 ● 文化主源 荆楚文化

概述 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 通俗地讲,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荆楚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八大文化系列: 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尤其是神农架作为当今地球中纬度地区惟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区,具有比其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意义,素有“天然动物园”、“物种基因库”之称,是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目前,湖南省对炎帝文化的研究和开发非常重视。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发炎帝神农文化的资源优势,培育好这一文化品牌。 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其8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创新精神,楚庄王、孙叔敖、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世界级的大名人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人;青铜铸造、丝绸漆器、音乐绘画等科技文化成果光耀夺目,叹为观止;楚丹阳、古郢都、章华台等楚都城和古建筑之谜有待破解┅┅ 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古云梦泽、睡虎地秦简、汉明妃王昭君、汉武帝刘秀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交叉竞争的中心地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据统计,《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0回的故事是发生在湖北,古隆中、赤壁、长坂坡、南漳水镜山庄、荆州江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文化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美好的民族素质。其民风民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风格,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州和长阳、五峰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同时该地区扼长江三峡之咽喉,控渝川湘黔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目前,该地区已被国家列为西部大开发范围。

楚国郢都

楚国郢都 楚国历代国都: 楚国在周成王时期,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 公元前506年,因为和吴国的战争曾一度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南)。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仍称郢,今河南淮阳)。 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 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南)。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郢的解释: 郢(音yǐng)〔名〕 (1) 古邑名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说文》。朱按,在今湖北荆州府江陵县北,楚武王自丹阳、今宜昌府归州徒此。 (2) 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 (3) 汉县名。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北,纪南城东南 (4) 代称楚国。如:郢书燕说(比喻曲解原意,以讹传讹);郢人(借指楚国人) 古文有载: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说文》即在今湖北荆州府江陵县。 繁华郢都 楚国国都郢自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于此,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郢作为楚国首都400余年,共20个王在此执政,先后统一了近50个小国,可谓楚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屈原就是在纪南被攻破后,悲愤地写下了《九章?哀郢》。 汉桓谭在《新论》中说:“楚之郢都,车挂觳,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意思是说,当时城内车碰车,人挤人,早晨穿上出去的是新衣裳,晚上回来就被挤成破衣裳了。足见楚国当时的繁华。 楚国的大事几乎全都发生在郢都,我国最早使用的黄金币,吴起变法等都出自于此;孔子、庄子、墨子都曾出入于此,屈原曾在这里做过“左徒”(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自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几经战火焚烧,这里成为了废墟。 杜甫在此叹惋:“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通过发掘出的文物,仍可以窥见当年楚都的壮阔,楚王台榭及其他建筑仍历历可寻。 楚国哀歌 楚襄王六年,秦国以白起为将攻韩伊阙(又名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市南),斩杀韩军24万。秦昭王并写信给楚王,要率领诸侯与楚“争一旦之命”。楚襄王只得同秦讲和,并从秦国娶秦女为妇。 以后的十四年、十五年襄王都与秦昭王相会,表示服于秦。 楚襄王十八年,楚国有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王听说后觉得稀奇,就召来询问。此人却是一位主张合纵的纵横家,他用楚国过去的光荣历史和今天的耻辱激励楚王。楚襄王也有向秦报仇之志,经他这一激,于是派使臣往诸侯国,进行合纵伐秦的活动。 秦国听到这一消息,当然是不满的,于是决心给楚国更大的打击。楚襄王十九年,秦起兵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二十年,秦将白起攻占楚鄢(今湖北宜城东南)、西陵(今湖北宜昌县西北)。二十一年,白起攻占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今湖北宜昌县西南)。楚军溃不成军,于是退到陈(今河南淮阳),将陈作为都城,仍称作郢。襄王二十一年,秦攻占楚国巫、黔中郡。 楚王迁都到陈后,聚集楚东地的武装,仅得10余万人,向西虽然夺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15个邑设郡,但已不能同秦抗衡。经过秦国一连串的打击后,楚国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灭亡。 当今“郢”都 春秋时期楚国的首都,旧址在今天江陵的纪南城,当时称郢都,因在纪山之南,也称纪郢。如今,纪南城南北土城上各立一大石碑,“楚纪南故城”五字为郭沫若所书。 纪南城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规模很大,城墙周长15.5公里,至今有的地段

《谏逐客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中华书局2014年版)。李斯(?一前208),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入秦为客卿。前237年,秦王赢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身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书劝谏,为秦王采纳。 ②【缪公】。 ③【西取由余于戎】 。戎,。 ④【东得百里奚于宛】。后逃亡到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地,为楚人所俘,秦穆公知道他有才能,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授以国政,号“五羖大夫”。 ⑤【迎蹇叔于宋】蹇叔,百里奚的朋友,有才能。因百里奚荐举,秦穆公请他入秦,委任为上大夫。 ⑥【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被秦穆公委任为大夫。公孙支,秦大夫。来,。 ⑦【并】。 ⑧【孝公用商鞅之法】孝公,即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 。商鞅,公孙氏,名献,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因功封于商(今陕西商洛东南),号商君,故称商鞅。 ⑨【殷盛】。 ⑩【乐用】。 ?【获楚、魏之师】。前340年,商鞅率军大败魏军,俘获魏公子魏公子卬,逼迫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同年又南侵楚,战况不详,据此,

当也是秦军获胜。 ?【举】。 ?【治强】。治,。 ?【惠王用张仪之计】惠王,即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孝公之子,初号惠文君,后称惠王。他任用张仪为相,采取连横策略,屡败魏、韩、赵、楚等国,降服巴、蜀,取得许多土地,使秦国更为强盛。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拔三川之地】。拔,。三川之地,。秦惠王时,张仪请出兵三川,未能实现。至秦武王时攻取。 ?【巴、蜀】巴,指巴国,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蜀,指蜀国,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带。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在其地分别设置巴郡、蜀郡。 ?【上郡】原为魏郡,在今陕西北部,前328年被魏割让给秦。 ?【汉中】原为楚地,在汉水中游一带,前312年被秦攻取。 ?【包九夷】。包,。九夷,。?【制鄢、郢】。鄢,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东南。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东据成皋之险】。成皋,原为韩邑,在今河南荥阳,地势险要,前249年被秦攻取。 ?【散六国之从】。当时韩、魏、燕、赵、齐、楚六国联盟抗秦,称为合纵。从,。 ?【施】。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昭王,即秦昭襄王,战国时秦国回君。范雎,战国时魏国人。先被昭王拜为客卿,指出秦昭王母宜太后擅权,权贵用事,将危及昭王的统治。昭王遂下令废宣太后,将穰侯、华阳君等贵戚放逐到关外,并拜范雎为相,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西),称应侯。穰侯,即魏冉,宣太后异父弟,曾多次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称穰侯。华阳,即华阳君芈戎,宣太后同母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故称华阳

八百二十载楚史当有自已的纪年

八百二十载楚史当用“楚国世系纪年”来表述 蔚邦能 春秋战国时期,共有六十多个诸侯、附庸国“为楚所灭”。史书上记载这些大事时,通常使用周纪元和鲁国春秋十二公的世系纪年来表述。不是周某王某年,楚灭某国;就是鲁某公某年,某国“为楚所灭”。楚国有八十二十年的历史,楚文化在祖国的童年时代就是国人的骄傲,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叶至公元前三世纪上半叶,楚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同时发展到了高峰,以东、西方文明的代表相媲美。楚国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的中国南方泱泱大国,八百二十年的楚国历史,应有一份完整地楚国世系纪年,并用楚国世系纪年来表述自已的历史,才算得上是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正宗的楚脉历史文化。 关于楚国世系纪年,史志典籍记载不一,能够参阅的朝代纪元表有多种版本,具体世系、国(君)王在位时间也很不一致。《二十五史》(现代版)所附列《中国古代纪元简表》、《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现代汉语辞海》附录《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附录《中国历代世系表》以及其他史志典籍所载中国古代纪元表,均以朝代帝(王)列。自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等,都无例外。其中,周朝(约公元前1046——前256年)至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之间,还有三十多年空档。《中国通史》则把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及东周末至秦朝之间的空档时间,即公元前256——前221年,合并起来列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

前221年)时期,使中国古代历史能够无缝连接。天子世系采用的是“纪元”,纪元是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中国古代以新君即位的当年或次年为元年,每易一君,改元一次或数次。天子用“纪元”,则诸侯国因为沒有“改元”的资格,不能用“纪元”,就只能用国君的“世系纪年”了。然而,勿论是周室衰弱、周天子未能发挥天子的管理作用,还是诸侯强盛、群雄在此期间逐鹿争霸,周天子的纪元还是照例写入史册。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无一能够替代周天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纪元。唯孔子所著鲁国编年史《春秋》,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完整地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十二公世系纪年,并采用鲁国十二公的世系纪年来记载各诸侯国间乃至周王朝发生的大事件。很少见用“楚世系纪年”来记载当朝大事。按照中国历史上的贯例,春秋、战国时期仍用周朝纪元来记载历史上发生的大亊。诸如,“(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鲁国世系纪年成为诸侯国中第一个完整地使用本国世系纪年记载当朝大事的先例。诸如,“黄,春秋时国名。于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故地在今河南省潢川西。”春秋、战国历史上有六十多个国家“为楚所灭”,几乎都是用周纪元和鲁世系纪年来表述的。倘若写楚史能用楚国自已的世系纪年来表述当朝和各诸侯国的大事,诸如,“楚若敖十一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黄,春秋时国名。于楚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48年)为楚成王恽所灭。故地在今河南省潢川西。”该是一件多么自信、多

楚文化

楚文化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腾为凤凰。崇尚颜色为红色。最早的领袖是鬻熊(Yù Xióng)。现今中国湖北省大部为一直为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吸收了华夏文化、南蛮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基本简介 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所谓“文明”,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 一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同于文化。 二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达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历史渊源 华夏文明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

楚文化研究的历史学考察

楚文化研究的历史学考察 ——以楚文化现代价值研究为中心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所谓楚文化现代价值,是近年某地区文化理论界,包括政界人士关心的问题,为此召开了相关学术会议,出版了论文集。它是中国史学教化与资政传统,在先秦区域文化研究上的体现与追求。但是,纪史不实与不确所带来的失误以及“以论代史”的史学歧路影响了学术健康发展,简单、片面地将现实与历史相比附,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宣传上几成流行模式,它扭曲了学术风气,破坏了科学的严肃性。此类状况,皆因区域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为迎合“地方主义”需要而导致的实用主义风气所造成。 充斥农民意识的“地方主义”史学观,阻碍我们把区域文化研究引向先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宽广道路,影响我们正确认识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至影响我们客观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 关键词:楚文化历史学考察实用主义 所谓楚文化的现代价值,即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近年某地区文化理论界,包括政界人士关心的问题,为此召开了专门学术会议,出版了论文集,影响较大。它是中国史学的教化与资政传统,在先秦区域文化研究上的体现与追求。 史学不是故纸之学,先贤历来重视它的镜鉴作用,并且,其意义随时代进步不断深化、拓展。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贞观政要》的:“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到顾炎武的《日之录》、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以及梁启超的《新史学》,历代史家都把周代以来初步形成,唐宋以来逐渐明确的史学经世致用思想,一步步推进到今天的境界,使其具有深刻意义。 关于楚文化现代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学者以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加以研究与阐发,典型如“楚人有恢弘的开放气度,有兼收并蓄的包容胸怀”等等。恰逢中国现代化建设由封闭状态进入开放时期,这些区域的历史经验暗合时代节拍,故而引起政府的重视与民众的兴趣,从此“楚文化”一词在媒体上频繁出现,影响很大,以至“贩夫走卒引车买浆者流或许都知道楚人有‘凤图腾’一类的文化术语”。 比较先秦各区域文化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研究在继承优秀文化遗产方面,特别是试图为当今改革提供历史借鉴方面显得较为突出。但是,其中不当之处也因正面特征彰显而负面地表现出来,简单、片面地将现实与历史相比附,在学术研究上几成流行模式。它扭曲了学术风气,削弱了史学资鉴能力。

战国时代楚国别都 “并戈阝”郢地理位置考

战国时代楚国别都“并戈阝”郢地理位置考 众所周知,楚国都城从立国一直到亡国,都处于不断地迁徙中,清华简楚居里也详细记载了从商周时期到楚悼王时期各代楚王的具体迁都路线,当然这里边有主体都城,也有大量陪都,由于楚王族来源目前还没有定论,有鄂西北丹淅交汇说,也有鄂中枝江说,但总体都不出鄂西江水、汉水、雎(沮)水、章水流域一带。《左传.哀公六年》载:王(楚昭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沮)、章(漳),楚之望也。”既然还没有定论,本文暂且不分析,以后有更多确切证据再分析。本文主要考证战国时期楚国陪都“并戈阝”郢地理位置。 至灵王自为郢迁居乾溪之上,以为处于章【华之台】。景平王即位,猷居乾溪之上。至昭王自乾溪之上徙居媺郢,媺郢徙居鄂郢,鄂郢徙袭为郢。阖庐入郢,焉复徙乾溪之上,乾溪之上复徙袭媺郢。至献惠王自媺郢徙袭为郢。白公起祸,焉徙袭媺郢,改为之,焉曰肥遗,以为处于梄澫,梄澫徙居鄢郢,鄢郢徙居司吁。王太子以邦复于湫郢,王自司吁徙蔡,王太子自湫郢徙居疆郢。王自蔡复鄢。柬大王自疆郢徙居蓝郢,蓝郢徙居䣙郢,䣙郢复于䣜,王太子以邦居䣙郢,以为处于“并戈阝”郢。至悼哲王犹居䣙郢。中谢起祸,焉徙袭肥遗。邦大瘠,焉徙居鄩郢。 清华简原文:王太子以邦居䣙郢,以为处于“并戈阝”郢。这个王太子指的是楚简王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楚声王,望山简写作圣王,葛陵新蔡简写作圣(声)桓王。这里的“以为处于”和上文“至灵王自为郢迁居乾溪之上,以为处于章【华之台】”“焉曰肥遗,以为处于梄澫”意思一样,后一个地名都处于前一个地名的范围之内。所以这里的“并戈阝”郢应当处于䣙郢附近,而且是战国时代楚声王时期的陪都。由于䣙郢具体在哪还没有定论,但从上下文“蓝郢徙居䣙郢,䣙郢复于䣜”能得知,蓝郢,䣙郢,䣜郢三地应当接近,而

《楚居》“为郢”考

《楚居》“为郢”考 赵平安 内容提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是一篇极其重要的先秦文献,详述从季连至楚悼王的居处迁徙,内容完整,是研究楚都的绝好资料。其中“为郢”,出现频率高,时间跨度大,特别引人注目。 本文从楚文王迁都情况出发,结合楚灵王时期的史实,判断为郢就是《左传·昭公十三年》、《史记·楚世家》灵王十二年的鄢,在今湖北宜城西南,可对应1990年发掘的宜城郭家岗遗址。 《楚居》中从邑安声的字,整理者读为鄢,应即《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楚之边邑鄢”,在河南郾城县南五里处,与襃信白亭相近。 关键词:清华简楚居为郢鄢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是一篇极其重要的先秦文献,详述从季连至楚悼王的居处迁徙,内容完整,是研究楚都的绝好资料。其中之一为“为郢”,出现频率高,时间跨度大,特别引人注目。 本文拟对“为郢”进行探讨。为方便起见,先将楚武王至惠王的在位年数、迁都情况整理如下: 冗(疆浧)—郢—樊郢—为郢—冗郢(福丘) 鄀郢—郢—睽郢

媺郢—为郢—郢(肥遗)—澫—鄢郢—吁 太子以邦复于郢—徙居疆郢 王自吁徙蔡—自蔡复鄢 从上表可以看出,为郢与樊郢邻近。楚文王在位13年,迁都4次,文王时期的几个都城,疆郢(冗、福丘)、(湫)、樊应在邻近地区。①整理报告指出,樊在今湖北襄樊市樊城。②为郢与樊相距不远,应在樊周边寻觅。从这一线索出发,结合楚灵王时期的史实,我们判断它就是《左传·昭公十三年》的鄢。《左传·昭公十三年》中有关记述很长,下面分段加以梳理。 楚子(楚灵王)之为令尹也,杀大司马薳掩,而取其室。及即位,夺薳居田,(杜注:居,掩之族。言薳氏所以怨。)迁许而质许围。(杜注:围,许大夫。)蔡洧有宠于王,王之灭蔡也,其父死焉,王使与于守而行。(杜注:使洧守国,王行至乾溪。)申之会,越大夫戮焉。王夺鬬韦龟中犨,又夺成然邑,而使为郊尹。(杜注:成然,韦龟子。)蔓成然故事蔡公。(杜注:蔡公,弃疾也。故犹旧也。韦龟以弃疾有当璧之命,故使成然事之。)故薳氏之族及薳居、许围、蔡洧、蔓成然,皆王所不礼也,因群丧职之族启越大夫常寿过作乱,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 说楚灵王先后得罪薳氏之族及薳居、许围、蔡洧、蔓成然等人,这些人挑动越大夫常寿过作乱。 观起之死也,其子从在蔡,事朝吴,(杜注:朝吴,故蔡大夫声子之子。)曰:“今不封蔡,蔡不封矣。我请试之。”以蔡公之命召子干、子皙,(杜注:二子皆灵王弟,元年,子干奔晋,子皙奔郑。杨伯峻注:子干即公子比,子皙即公子黑肱。)及郊,(杨伯峻注:二子至于蔡郊)而告之情,强与之盟,入袭蔡。蔡公将食,见之而逃。(杜注: ①赵平安:《试释〈楚居〉中的一组地名》,《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这一判断对于锁定烝之野的 地望也是有帮助的。整理者已指出烝之野即《左传·宣公四年》的“烝野”,极是。顾栋高《春秋舆图》谓烝野在江陵县境,沈钦韩《地名补注》谓在今河南新野县(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81页)。从《楚居》所述庄王迁都情况看,应以沈说为是。 ②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下册,上海,中 西书局,2010年,第188页。

《谏逐客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中华书局2014年版)。李斯(?一前208),上蔡(今属河南)人,荀子的弟子,入秦为客卿。前237年,秦王赢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身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书劝谏,为秦王采纳。 ②【缪公】。 ③【西取由余于戎】 。戎,。 ④【东得百里奚于宛】。后逃亡到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地,为楚人所俘,秦穆公知道他有才能,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授以国政,号“五羖大夫”。 ⑤【迎蹇叔于宋】蹇叔,百里奚的朋友,有才能。因百里奚荐举,秦穆公请他入秦,委任为上大夫。 ⑥【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被秦穆公委任为大夫。公孙支,秦大夫。来,。 ⑦【并】。 ⑧【孝公用商鞅之法】孝公,即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 。商鞅,公孙氏,名献,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因功封于商(今陕西商洛东南),号商君,故称商鞅。 ⑨【殷盛】。 ⑩【乐用】。 ⑪【获楚、魏之师】。前340年,商鞅率军大败魏军,俘获魏公子魏公子卬,逼迫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同年又南侵楚,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⑫【举】。

⑬【治强】。治,。 ⑭【惠王用张仪之计】惠王,即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孝公之子,初号惠文君,后称惠王。他任用张仪为相,采取连横策略,屡败魏、韩、赵、楚等国,降服巴、蜀,取得许多土地,使秦国更为强盛。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⑮【拔三川之地】。拔,。三川之地,。秦惠王时,张仪请出兵三川,未能实现。至秦武王时攻取。 ⑯【巴、蜀】巴,指巴国,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蜀,指蜀国,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带。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在其地分别设置巴郡、蜀郡。 ⑰【上郡】原为魏郡,在今陕西北部,前328年被魏割让给秦。 ⑱【汉中】原为楚地,在汉水中游一带,前312年被秦攻取。 ⑲【包九夷】。包,。九夷,。⑳【制鄢、郢】。鄢,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东南。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㉑【东据成皋之险】。成皋,原为韩邑,在今河南荥阳,地势险要,前249年被秦攻取。 ㉒【散六国之从】。当时韩、魏、燕、赵、齐、楚六国联盟抗秦,称为合纵。从,。 ㉓【施】。 ㉔【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昭王,即秦昭襄王,战国时秦国回君。范雎,战国时魏国人。先被昭王拜为客卿,指出秦昭王母宜太后擅权,权贵用事,将危及昭王的统治。昭王遂下令废宣太后,将穰侯、华阳君等贵戚放逐到关外,并拜范雎为相,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西),称应侯。穰侯,即魏冉,宣太后异父弟,曾多次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称穰侯。华阳,即华阳君芈戎,宣太后同母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故称华阳君。 ㉕【公室】。

《谏逐客书》知识梳理详细版

《谏逐客书》 【先秦】李斯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 过:错 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

楚国诗人屈原——个人简介

楚国诗人屈原——个人简介 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敬仰和崇拜的诗人。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鱼虾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屈原——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著作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原文: 谏逐客书 李斯〔先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