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梭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卢梭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卢梭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卢梭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论卢梭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摘要】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提出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美学观在理性主义美学占据主流的启蒙时代不被人重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当人们反思启蒙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物质繁荣与精神失落时,他的这一观点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弄清卢梭美学观产生背景其内涵,既有助于对启蒙运动时代美学思潮的全面把握,也有助于理清近代西方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对我们当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义。

卢梭的美学,带给我们自然的感受,像一种宁静而又富含力量的美,它蕴含的价值,带给我们无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下面,就让我们来走进卢梭美学·····

一、卢梭简介

让·雅克·卢梭( Jean J acques Rou sseau 17 12 - 1778年) 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自小失去双亲,过着悲惨的流浪生活。他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从一个不知名的下层知识分子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尽管他不谙人情世故其思想又与时代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生前历经挫折和磨难,但这些丝毫不能掩盖他思想的光辉他,的思想涵盖哲学,文学、美学、宗教、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他的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斯》、《爱弥儿》以及《忏悔录》都是影响人类思想进步的重要精神财富。

二、时代背景

作为法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学者,卢梭的美学观必然会受到启蒙运动, 特别是法国启蒙运动美学思潮的影响因此,要弄清卢梭美学观的涵义就须从启蒙运动说起。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掀起的又一次反封建的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它发端于17世纪的英国,在18世纪的法国达到高潮,此后波及欧洲各国。法国启蒙运动是整个启蒙运动中最为彻底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处于衰退阶段的法国封建势力在思想领域里的斗争。在这场争夺话语权的斗争中,“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恩格斯的这句话准确形象的概括了法国启蒙运动具有的两大特点:一是批判范围之广,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批判的武器是理性。理性主义就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流思想。毫无例外,美学也在这场思想斗争中成为了双方争夺的一块主要阵地,并且其斗争的激烈程度并不亚于其它领域。可以说,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就是对17世纪盛行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反叛。

卢梭和其他启蒙学者都一致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要求建立新的审美观。但是,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为代表的启蒙学者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主张通过变革艺术来提高大众的审美修养和道德修养,而卢梭则断然否决了艺术与审美、道德之间的这种联系。

卢梭的这一立场与他的美学观是密不可分的。

三、卢梭美学观的涵义

卢梭是从“回归自然”的思想出发,从而否决艺术具有培养大众审美趣味和提高道德修的良好作用。因此,“回归自然”作为卢梭美学观的出发点,对它的正确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弄清其含义就须知道卢梭所谓的“自然”是指什么?自然一词的英文为natu re, 它具有自然界和事物本性两层含义。而卢梭思想中的自然这一概念正兼具了自然( natu re) 的两层含义。就自然界这一含义来说,在卢梭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自然景物的动情描写,这与卢梭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分不开的。就事物本性这一意义来说,卢梭正是在大自然中体会到自然事物的美好,并认识到它们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们是依事物的本来面目,即本性而存在的。卢梭把事物的本性看作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并由此作出推论,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也具有一种“自然状态”。人类的这种自然状态就表现为人人都具有的善良天性。

个人的自由与独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人类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生活才是幸福的。然而,人类的现实状况却并非如此。善良的天性已经被虚伪狡诈的利益之心所蒙蔽。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被所谓“强者”的特权所摧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也被奴役和被奴役的社会关系所取代。所以,人类生活的并不幸福。因此,卢梭为了恢复人类应享有的自然状态提出了“回归自然”的思想,力求帮助人们找回我们人类已经失去了的本性———良心和自由。既然“回归自然”就是要恢复人类已经失去了的善良与自由的天性。而在卢梭看来,人类之所以会失去这种天性正是由于文明的破坏。毫无疑问,作为文明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艺术就必然遭到卢梭的控诉。他的控词是艺术败坏了人类道德。卢梭在他的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中就大胆的提出了这一控诉,在这篇作品中,卢梭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证明了在科学与艺术产生之前,人类的天性是自然,真诚的,风尚是纯洁质朴的,人类生活的十分自由安全。

但自从有了科学与艺术,人类就失去了原有的率真天性,风尚也变质了,忌、恐惧、虚伪、忧虑、仇恨与背叛取代了质朴与善良的天性,人类再也听不到发自本性的声音。正如卢梭“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他还进一步举例说明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以及中国这些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都是由于科学和艺术造成的道德堕落而走向沉伦的。另一方面,卢梭又从科学与艺术的产生、目的和后果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人类道德伴随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而堕落。他认为从起源上说,科学与艺术并不是诞生于美德,而是诞生于罪恶。他说:“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辩论术诞生于野心、仇恨、献媚和撒谎;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这一切,甚至于道德本身,都诞生于人类的骄傲。”从目的上说,科学和艺术的目的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在他看来,科学和艺术很难给人提供真理,例如在科学研究中,真理是很难发现的,反而充满了错误, 而这些错误的危险要比真理的用处大千百倍;至于艺术,它根本不表现用美德来捍卫祖国的伟大人物,而是表现被歪曲了的心灵与理智。

从后果上说,科学和艺术不但对社会无用,而且是有害的、危险的。因为科学滋长闲逸,艺术培养奢侈,而奢侈闲逸的后果就是趣味的腐化,道德的堕落,勇敢的削弱,武德的消失,以致产生人间致命的不平等。总之,科学和艺术并没有使我们臻于完美,反而使我们的灵魂变得越发腐败了。卢梭还在《致达朗贝论戏剧的信》中通过对戏剧艺术的责难进一步说明了艺术并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作为启蒙运动美学的代表人物,达朗贝也强调艺术的道德教育作用。他在为《百科全书》撰写的“日内瓦”词条中建议在日内瓦设立剧院、但遭到卢梭的反对。卢梭在致达朗贝的驳斥信中围绕构成剧场生活的要素———编剧、演员、观众和剧场等论证了戏剧并不能起到陶养人的道德情感的作用。他说, 就编剧而言,他必然要考虑观众口味。为了吸引观众,不惜以媚俗的方式取得喜剧效果,而自己则被淹没在观众的笑声中;就演员而言,他是为了赚钱而演出,因此他的表演从根本上说是虚假的,是一种把他人性格置于自己性格之上的伪艺术;就观众而言,人们仿佛是在剧场里聚到了一起,而实际上,恰恰是在剧场里使人彼此分隔开,因为观众在那种情况下都只注意戏剧的演出而忘记了周围的朋友、邻居和亲人。

即使人们能从戏剧演出中获得一些道德教训,但等到戏剧演出结束,这些东西也很快就被遗忘;就剧场本身而言,它使人们产生的兴奋、惊恐、惋惜等情感并不能克服和抑制激情。也就不能起到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戏剧具有的净化情感和恢复道德的作用。“总之不论什么原因,不论是总体的还是局部的,都不可能使戏剧演出达到它们所应有的那种完善,这些原因阻碍了它们产生人们显然期待于它们的那种良好的作用。即使它们可能达到最完善的境地,而人民即使心情再好不过了,但由于戏剧缺乏必要的手段,在这种条件下,它的作用也等于零。”

除了上述两部作品以外,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和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斯》中也深刻阐发了他的美学思想。前一本书中有不少论美和审美的文句,但真正对于美学史有意义的就一句话:“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后一本书中也谈到:“假如美的性质和对美的爱好是由大自然刻印在我的心灵深处的,那么只要这形象没有被扭曲,我将始终拿它作准绳。”可见,卢梭是自然美的推崇者。在他看来,只有出自自然的事物才是美的事物,它来自上帝,本于天然,而由人类文明造就的事物则是不美的。

卢梭还认为对自然事物的审美能够激发人们心中的道德感, 使人们感受到道德的美。他本人就是在大自然的陶冶中获得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总之,文明(艺术)败坏了人类道德,而自然则重塑了人类道德。因此,卢梭的美学观可以归结为自然与文明的对立。透过卢梭自然与文明对立的美学观。可以发现其中更为深层的隐蔽意义。卢梭在谴责人类“文明”:歌颂“自然”的同时。已经赋予了这两个名词以特殊的含义。就“文明”来说。从表面上看。卢梭是在一般的谴责包括艺术在类的人类文明。但他在《致达朗贝论戏剧的信》中又提出了“全民娱乐”的主张。赏人民大众的各种节庆、婚礼、舞会、体育竞赛等文艺娱乐方式。并在《爱弥儿》中指出音乐、画等艺术形式作为审美教育手段的重要作用。

《新爱洛伊斯》更是采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来传达他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对实践美德的称

颂。那么这与卢梭否认艺术具有培养审美趣味和提高道德修养的作用的观点是否相矛盾呢? 其实不矛盾。因为卢梭并不想从根本上否定包括艺术在类的人类文明,他所否定的只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法国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上的文明。这种文明表现在美学上就是上文所说的新古典主义的文艺审美理想。就“自然”来说,这个自然也是带有阶级性的,他是资产阶级小私有者理想化了的社会生活。不管卢梭承认与否,他所维护的都是一个资产阶级小私有者理想社会被外化了的“自然”。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启蒙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反封建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充当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综上所述,卢梭的美学观是“启蒙时代思想史上的里程碑之一,标志着美学理论的一个新高峰。”它的贡献在于揭示了启蒙美学中具有特征意义的矛盾:即启蒙运动者通常都把变革艺术看成是达到新的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的途径, 而卢梭却从自然与文明对立的美学观出发否定了艺术与道德、审美之间的这种联系,否定了依靠艺术可以改变民族风尚、培养人的精神道德这一正统的启蒙信念,从而为西方近代美学的发展开凿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即“以情感对抗理性、以自然对抗文明的新的审美旨趣。”

四、卢梭美学观的当代意义

随着启蒙运动,尤其是法国启蒙运动的蓬勃开展,启蒙理性主导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它所体现出的自然科学精神开启了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那么,现代化进程究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我们得承认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发达的物质文明。电话、电视、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出现和应用、卫星和航天飞机的太空探险、机器人的发明使用等等。无一不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这些产物使人类生活的更富裕更便捷,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人类的视野和生存空间也被拓展的更宽更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的是人类物质欲望的空前膨胀,由此导致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甚至于人类自身也被推向了情感和道德失落的危险边缘。这使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卢梭对“回归自然”的呼声,想到了他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美学观。这一美学观对于解决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弊端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 卢梭美学观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就提出了“自然状态”的假说。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始人过着单独的个体生活,他们无知无识,没有你的我的区分,更不会巧于心机, 但他们的生活是幸福安宁的,人与人之间是自由的、平等的,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的统一中。但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类幸福安宁的日子就宣告结束了。文明带来了私有制, 紧接着就是不平等取代了平等。奴役与被奴役的社会关系又使人丧失了自由的天性, 人类于是远离了自身的自然状态,社会成为了一个不和谐的人类组织。如何让社会回归和谐的自然状态就成为了卢梭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即通过社会成员订立契约的形式?来重新实现社会的和谐。这就是典型卢梭式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美学观对社会问题的具体分析。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步深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较为突出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所引起的新的社会不平等关系,这正是社会不和谐的体现。当前,我国也正在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虽不一定采用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的形式来达到社会和谐。但他所强调的社会“自然状态”却时刻提醒我们:社会需要和谐,人民需要幸福安宁。这也就是他的美学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之所在。

(二) 卢梭美学观有助于改善人类的情感道德

漫长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损及到了人类的情感和道德。卢梭是最早见出这一矛盾的近代思想家,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的审美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自然事物才能净化人类的情感和道德,而文明的东西只会败坏它们。对此,《新爱洛伊斯》和《爱弥儿》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新爱洛伊丝》中男女主人公的纯洁爱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是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为背景而彰显出来的。《爱弥儿》中的男女主人公爱弥儿和苏菲从小生长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乡村代表自然,他们为人善良、朴实、且道德高尚,后来他们结为夫妻来到城市(城市代表文明)生活,由于经不起诱惑,爱弥儿疏远了苏菲,苏菲与他人通奸,怀了他人的孩子。结果两人只好分道扬镳。但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两人最终认识到他们在道德上所犯下的严重罪过, 最终在道德的感召下破镜重圆。这就是典型卢梭式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美学观对情感道德问题的具体分析。在我国当下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焦虑症、抑郁症、偷窥癖等现代心理疾病有不断增多的倾向,此外,片面的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也在腐蚀人们的心灵,败坏人们的道德。这些都是文明造成的消极影响。这时我们重温卢梭的自然审美观势必会感到一股来自遥远时空的清新空气, 它使我们的情感重新变得丰富,道德重新变得高尚。这也就是卢梭美学观对改善人类情感道德的意义之所在。

(三) 卢梭美学观有助于教育方式的转变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才出现的,正因如此, 教育从一开始就呈现出脱离人类自然状态的倾向。卢梭之前的教育总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 按照成人的利益和需要来培养儿童。殊不知儿童有儿童的利益和需要,儿童的利益和需要是自然赋予的,很容易得到满足,而成人的利益和需要是掩盖在文明造成的竞争、嫉妒、猜忌、虚荣和贪婪之心下面的,难以得到满足。照此培养出来的人必定是缺乏道德感的人。对此,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即按照自然赋予儿童的利益和需要来实施的教育,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卢梭认为只有照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赋有道德感的人。这就是典型卢梭式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美学观对教育问题的具体分析。就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来看,素质教育虽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作为教育主要形式的应试教育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作用并没有稍减。这种教育关注单纯的智力竞争,并以数字化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从而在学生中间造成了虚荣嫉妒、狭隘计较、冷漠阴暗的心理。这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极为不利的。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在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这也就是卢梭美学观对教育活动的意义之所在。

卢梭的美学虽然是历史,但无不渗透在现实的点点滴滴中,它的现实意义,大于我们的想象,它的美,带给我们多彩的世界,它在社会和谐,道德,教育等方面带给给我们很多启发的意义,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人的情感更加高洁,社会发展更和谐!

2011-12-19

参考文献

[ 1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 C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3年版, P56

[ 2 ] 卢梭. 何兆武译论科学与艺术[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 P11,

[ 3 ] 卢梭. 致达朗贝论戏剧的信[A ]. 【苏】奥夫相尼科夫, 吴安迪译. 美学思想史[M ]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P203

[ 4 ] 卢梭. 李平沤译. 爱弥儿下册[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版,P502 [ 5 ] 卢梭. 李平沤、何三雅译. 新爱洛伊斯第三卷书信十八[M ]. 京: 译林出版社, 1993年版, P354

[ 6 ] 吴琼. 西方美学史[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P299

[责任编辑: 林俊华]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第22卷 第3期2007年7月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GRICU LTU RE Vo l.22,N o.3 Jul.,2007 收稿日期:2007-06-05 作者简介:黄 谦,男,1983年出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园林史;*通讯作者:徐 峰,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 园林艺术、园林规划设计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黄 谦,徐 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北京100094)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对文人园林影响最大的非东晋诗人陶渊明莫属。陶诗不仅激发无数文人墨客对园林的向往与热爱,更形成一种独特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这种思想不论在造园的意境、造园模式,还是在造园的技巧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文人园林的创作,对中国园林艺术起到深远的影响,同时更需要后人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继续发掘它的美学价值。关 键 词: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文人园林中图分类号:T U 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186(2007)03-0044-04Influenc e of T ao Y uan -m ing .s Naturalistic Aesthetics on Literati G ardens H UANG Qian,XU Feng * (Colleg e of H umanities and D ev elo pment,China 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Beijing 100094,China) Abstract :It is the transitio n tim 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n We-i Jin Dynasty 1In the taste thoug hts of Jin Dy nasty,Liter ati Gardens w ere im pacted most by T ao Yuan -ming 1Tao Yuan -ming .s po em s no t only inspired many cler isies falling in lov e w ith gardens,but also fo rmed into one kind of natur alistic aesthetics w hich affected the aspects o f literati g ardens from artistic conception,pattern and technique 1M eanw hile, later generations should pack up and resear ch Tao Yuan -m ing .s naturalistic aesthetics by the number s so as to develop its value of esthetics 1 Key words :Tao Yuan -ming;naturalism;aesthetics;literati garden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世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0。国内外对陶渊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人的生平、具体诗文、隐逸思想、自然观和比较研究等方面。而作为中国文人园林的创始人,陶渊明与中国园林的关系却很少被人论及。笔者通过分析陶诗中所蕴含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阐明其对文人园林的深远影响,理清陶渊明与文人园林的关系。 1 陶诗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 111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内涵11111 陶渊明的/自然0主义 在现存所有的陶诗中,/自然0一词共出现过4次: /复得返自然。0)))《归园田居》;/神辨自然以释 之。0)))《形影神》;/质性自然。0)))《归去来兮辞》;/渐近自然。0)))《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这些诗中的/自然0,首先来自陶渊明的哲学观,其次来自于他的本心。 陶渊明的哲学观主要接受当时风行于社会的道家思想及玄学的影响。道家强调自在、和谐,极力反对违背/自然0。在道家看来,/自然0就是天然,不经人力干预、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本质存在。到魏晋时期,玄学家在为《老子》、《庄子》作注时也强调一切都要服从自然,认为只有这样,生命的完整性、和谐性才能得以保全。这种哲学观反映在陶渊明身上,就是其所说的/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0所以,当诗人面对/八表同昏,平陆成江0的乱世时,敢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毅然辞官归隐庐山脚下。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卢梭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卢梭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 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2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 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 深受影响, 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 所有社会的压迫和腐败, 都是由于文明进化; 科学徒示人以技巧, 而艺术则只召人以浮华,剥夺人类心灵的自由和本性的发展,因此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愉快, 却足以使道德堕落。他还认为, 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实在于文明的进步。他指出, 在原始社会,人类不平等的程度极小,而在所谓文明发生之后,不平等的程度加深了,尤其在私有制产生之后, 为了保护私有制, 人们定出法律和道德规范, 名义上是人类行为的共同准则, 实际上则强者压服弱者的工具。因此, 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 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卢梭主要政治著作是《民约论》,主要的教育思想著作是《爱弥尔》, 而《忏悔录》则是其自己的传记体小说。因此, 从《爱弥尔》中, 我们可以看到卢梭闪闪发光的教育思想。其中, 也蕴涵着他在学前教育课程方面的真知灼见。 1.教育思想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 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 “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边坏了。”他认为,人性本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内在欲望而行动, 不必加以干涉。一旦受了社会认为的干涉,儿童极易产生不自由、不平等, 甚至产生罪恶。所以他极力主张, 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 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返自然, 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人类的影响。换言之, 教育要发展儿童天生的禀赋,应使儿童有自然的生活,

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

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

————————————————————————————————作者:————————————————————————————————日期: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爱弥尔》是其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代表作品。 1、论人的天性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导致的。 卢梭的天性哲学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 2、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指出,“教育的这三种要素,其中自然教育完全非人力所能控制,事物的教育我们对他也只具有一部分的势力;只有人的教育是我们所能够支配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并不是回复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力强盛的“新人”。 卢梭猛烈地抨击封建教育。他指出,封建教育不顾儿童天性发展、抹杀儿童天性与成人的区别,以至不根据儿童特点施教,硬将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1)婴孩期(出生—2岁)。这一时期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2)儿童期(2岁—12岁)。这一时期是“理性的睡眠时期”,以感觉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另外,仍应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他认为,“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反对这一时期让孩子读书。在他看来,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假想的受教育对象—爱弥尔长到12岁还不知道什么叫书。

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

第27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 2008年第2期J ournal ofH en an Instit u te ofE du cation(Ph ilosophy and Soci al S ci en ces)No 2,2008 文章编号:1006-2920(2008)02-0034-05 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 张红军 摘要:卢梭美育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卢梭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关于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的区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比较以及对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美育最高理想的思考,对于批判当下泛审美化的现实和启示陷入困境的美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追求;自然欲望;自然美;人与自然的统一 作者简介:张红军,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分院教师(郑州450046)。 卢梭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著述涉及哲学、宗教、政治、教育、文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作为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全面批判,卢梭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1]257卢梭的教育思想由于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具有强烈的美育色彩。卢梭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本文拟对其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追求作一番初步梳理。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为根据和动因的活动。审美追求就是包含了生理需要和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精神需要在内的整体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具体化为主体特有的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2]103卢梭美育思想因其对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从而对当下的审美现实和美育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批判性价值。 一、审美欲望: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 审美欲望是人的生理层次上的审美追求,也是审美需要最初的表现形态。欲望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表现,欲望的对象 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3]168。欲望的满足伴随着强烈的快感。对欲望和快感的肯定是美学作为一门最富人性的现代学科的标志。审美活动中人们产生的美感,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的感性生命和欲望得以自由地表现和提升的结果。 卢梭美育思想非常强调审美欲望的重要性。卢梭认为,童年状态是天赋的自然状态,社会却使儿童远离这种状态。在!爱弥儿???论教育#一开篇,卢梭就强烈批判使自然万物远离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4]5卢梭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恢复人的天性,永葆自然状态,过自由、独立的生活,而方法就是遵循 自然的教育,即根据儿童成长的阶段性规律,让儿童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和大自然中接受符合不同年龄段的能力的欲望的指导自然而然地成长。比如,幼儿期儿童的成长重在四肢的活动和大脑的发育,卢梭因此反对把孩子裹在襁褓中、限制肢体的自由活动。少年期儿童渴望获得对周围事物形、色、声、味的感性认识,教育就应当充分满足儿童的感官需要而不是理性地灌输和说教。青年期渴望友谊和爱情,教育应当鼓励他们感受、追求纯真的人间情感。 更重要的是,卢梭把欲望分为 自然欲望和 社会欲望。所谓自然欲望,就是自然赋予个体生命特定阶段的自由发展的需要,是限制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需要。而社会欲望却是成人和社会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给予孩子的超过其能力的愿望。自然欲望的满足使人成为强者,社会欲望的追求却 ?34?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作业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 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主体摘要: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法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很大,他的“平等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的 “社会契约论”强调“个人利益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同时,也要服 从整体不损害他的利益只会使他自由”,他提出“人民主权学说”,在 法国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 关键词:法国,卢梭,政治思想,平等理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思想论者的影响 正文: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特色鲜明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兼著名的文学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卢梭的政治思想在法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影响。生前他的小说和政治著作已经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全集在晚年多次出版。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中,《社会契约论》一版再版,形成了对卢梭空前的政治崇拜。他的精神和思想鼓舞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们。罗伯斯庇尔是卢梭政治学说的忠实实行者,马拉是当时少数真正研读并理解卢梭著作的人之一,圣·鞠斯特在1794年7月事变前草拟过一个建立平等的小私有者民主制的计划。同样,卢梭对科学、文化、艺术的全部否定,他对公意绝对正确的信仰,他对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主张,在法国大革命的全部进程,尤其是雅各宾专政时期,也暴露出它们可能有的弊病,为后人留下值得长久思考的课题。

一、平等理论 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就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①在他看来,要实现个人自由,离不开平等,因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卢梭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财产占有应该尽可能地平等,以及在法律规定下人人权利平等的原则,为人民主权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 卢梭相信,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只是人类社会才打破了大自然在它们之间建立的平等;又说,各种等级的人都是一样的,人数最多的等级最值得我们尊敬。从人的天生平等出发,卢梭对封建特权制度作过无所不至的尖刻讥讽。其一,他完全否认国王和贵族的特权地位,公开宣称自己看不起企图在衰败的王权下疯狂挣扎的“这个破落的国王”,并坦白承认自己对贵族的强烈厌恶,包括不喜欢他们的残酷、偏见、卑劣与虚荣心。其二,他辛辣、透彻地批判天主教神学,指责“要信上帝才能得救”这个教条严重地摧残了人的理智,主张不要因为一个人不信上帝而惩罚他。其三,他彻底否定封建的教育制度,认为当时人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人们;主张教育要诉诸人的天性,要培养青年人爱人民的习惯。其四,卢梭抨击文明的价值,认为科学、文学与艺术用花冠点缀了专制统治的锁链,使人们身处奴役而不自知。 卢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充满了叛逆和革命精神。他尖锐地指出,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旧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被革命所推翻。卢梭的激进思想,集中地代表了第三等级中广大小资产阶级劳动者的革命情绪。他的有些想法后来直接变成了法国大革命中的民众实践和法律条文。 力图挖掘造成种种恶果的原因,探寻社会政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卢梭平等思想中最为深刻的步伐。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卢梭首先指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人们即便有体质上的自然的不平等,其影响也几乎等于零。由于人类有一种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他们学会使用工具和火,发明了农业和冶金业。特别是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财产上的不平等,接着产生了统治和奴役,人们之间便处在暴力和掠夺的最可怕的战争状态。富人通过欺骗穷人的契约,组成了社会,产生了法律,但是一切国家的法律的普遍精神,是袒护强者,欺凌弱者,袒护富人,欺凌穷人。社会把保障私有财产和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表现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美学 两大主潮:20世纪,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分立的局面。人文主义美学一般主要采取哲学的、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研究方法,而科学美学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但是这种分别远不是绝对的,有些流派,例如各种心理学派的美学,很难简单地划归人文主义美学或科学主义美学。 两次转移:研究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艺术家和创作(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直觉主义、符号论)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 两个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学转向。 前沿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广义的文化研究等相继出台。轮番表演。 第一节表现主义美学 一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克罗齐(Benedeho 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在哲学上,他是新黑格尔主义者,承袭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 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1894) 《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美学原理和美学的历史)》(1902)《美学纲要》(1912),和《诗论》(1936)等。 克罗齐试图确立艺术的独立自主性,划清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把艺术从科学、经济、道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既表现,艺术即直觉。 1.直觉即表现 直觉与理性。直觉,来源于想象,不依靠概念,产生的是意象,从而区别于理性; 直觉与知觉。直觉区别于知觉。对实在事物所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我们只把我们的印象化为对象,无论那印象是否是关于实在。 直觉与时空。直觉在一个艺术作品中所见出的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性格,个别的相貌。 直觉与感受。直觉在感受之外,已不复是感受。感受(印象、情绪、欲念)为无形式的物质。感受处于直觉界限以下,而直觉属于心灵。物质只有经过心灵形式的打扮和征服,才产生具体形象。 直觉与联想。如果联想既非记忆,又非诸感受品的流转,而是创造的联想,是综合,那么直觉是联想。 直觉与表象。表象是一个购含混的名词。如果它指是超乎感受之上的独立的一种东西,那么表象就是直觉。如果它被看成感受本身,那么就不是直觉。 直觉即表现。表现就是借文字、线条、颜色、声音的助力,把感觉和印象“从心灵的深暗地带提升到凝神观照界的明朗”。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直觉与表现是无法可分的。直觉首先是心灵的一种赋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直觉的过程就是心灵赋物质以形式,使之上升为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的过程。直觉是表现,而且只是表现。 2.艺术即直觉 在《美学原理》中,克罗齐认为艺术与直觉完全统一。它们没有种类上的区别,也没有强度上的区别。 在《美学纲要》中,克罗齐从五个否定方面论证了艺术即直觉: 第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物理的事实并不真实,艺术则是高度真实的。 第二,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反对把艺术定义为引起快感的事物。 第三,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审美意象在道德上无可褒贬。 第四,艺术不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把艺术和哲学、历史区别开来。 第五,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数学。数学的精神与科学的精神是诗歌精神的最公开的敌人 结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是情感给了直觉以连贯性和完满性;直觉之所以真是连贯的和完整的,就因为它表达了情感,而且直觉只能来自情感,甚于情感。”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东方文化里的悲剧以惨绝悲极的苦戏吸引人的眼球。中西悲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剧主人公;悲剧价值;中国悲剧;西方悲剧 引言: 悲剧是美学审美对象的范畴,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是悲剧的基础,本文将从中国的悲剧《窦娥冤》,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祥子,西方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悲剧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并简要陈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悲剧价值。 正文: 一、中国式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不包含剧里的其他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整部剧大局,决定悲剧的属性。中国古典悲剧的主要人物形象源自于民间,多为弱小善良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形象,重视写悲剧人物的的无辜性,让观众产生怜悯和同情感,富有人情味。中国悲剧美感的显现,主要是由于其力量弱小,但本性善良,但善良的本性却和悲苦的结局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悲剧美感的具体显现,不尽的怜悯和同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剧外的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的思索。在思索中去省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实质性的价值。 备受摧残的娇小柔弱女子悲剧形象 《窦娥冤》正名为《感动天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元杂剧悲剧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窦娥冤》写的是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用窦娥冤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的极端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年代。窦娥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弱小者形象,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为考官名无钱还债,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大成人后把家事料理的很好。深受蔡婆喜爱,与丈夫结婚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勤俭持家,体现出了中国最质朴、传统的妇女形象。悲剧的开始是从窦娥丈夫的去世开始的,蔡婆的身上表现出胆小怕事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所有事情能妥协的就妥协。在面临重大的家庭变故时,窦娥表面看似柔弱,娇小,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面对不公正时,敢于据理力争,但力量太过弱小,无济于事,无法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相抗衡,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窦娥善良的心灵感动周围的百姓,对婆婆百般照顾,遵规守纪,在自己即将被处死时仍然顾及婆婆,但时代,社会并没有让她躲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含冤而死。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六月晴天骤变,大雪纷纷,接着又是大旱三年,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一出悲剧让观众对窦娥产生无限的同情和怜悯,以悲剧主人公窦娥去窥探黑暗的社会现实,使观众对腐朽的统治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窦娥的外柔内刚,代表着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下众多的贫民女子形象,她们外柔内刚,

谈卢梭的教育思想

浅谈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心理学院傅樊 学号2009213717 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的观点。在这本书中,他主张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压抑个性。 总的来说,在《爱弥儿》中,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首先,对于婴儿期,他主张婴儿应该由父母教养,要进行体育锻炼,卢梭反对溺爱儿童。在幼儿期的儿童,卢梭主张进行感官教育。另外,他还提出了智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对于十五岁以后的青少年,他主张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此外,他主张对成年后的男女青年进行爱情方面的教育。虽然,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他将体育,智育,德育分为几睂阶段来教育显得不科学,但是他的观点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卢梭认为,凡是出于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这点反应了他的性善观。换句话说,他认为,人是一个善良的自然状态,天生如此。一个人出生后,如果不顺应自然和天性,他便会在社会中慢慢变得与自己的天性渐行渐远。 从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出发,我想谈谈,他阐述的关于教育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德育方面。他认为人天性是善良的。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纯净的,没有杂质,我们拥有那个人类起始就有的美好的品质,善良,快乐,乐观,自由。我们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身边的人以及陌生人。我们内心的那种善良让我们总是快乐地向善。没有猜忌,冲突,贪婪,暴力等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份美好,我们总会倾向于让这个世界更和谐更美妙。所以卢梭主张,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建议去乡村,也就是安宁,祥和,淳朴的地方。这样,一个孩子在年少时更多的接触便是大自然,而不是尘世的虚浮,这种大自然的陶冶也会对他的将来产生好的影响。 卢梭强调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是没有“你我”之分的,他们有自己想要的并努力去追求,但是他们的欲求只是限于他们力所能及的;他们善于自我保护,但不会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在那样的世界里,就好比中国古代的一个田园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相亲相爱,没有敌视,仇恨,嫉妒,算计。 其实,是在智育方面。卢梭认为,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任意打乱孩子的成长次序,否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反思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很多家长总是不断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两门语言,有些学校过分重视成绩,让学生学习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知识,其结果只能是很多孩子被迫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特长,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在早期的成长中,不仅没学会两门语言,相反,连一门语言也没有学好,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也过于机械化,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没有很好的理解,创新意识也被无形的扼杀掉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剧。再来看卢梭的观点,他反复强调,儿童天性中包括自由,理性和善良。他们具有纯真的天性,他们的成长应该是在适当的年龄学习适当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慢慢体会和成长。就像爱弥儿那样漫步于乡间小道,流连于湖光山色,吸吮天地之精华,回归自然,去学习,去锻炼。 看了这本书后,我对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最大的感悟是,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天性,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条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摘要:《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卢梭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书中借主人公圣普乐和朱莉的自然纯真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其中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回归自然赞美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一部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同时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卢梭与“自然说” (一)卢梭的介绍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使他一举成名。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是个自然神论者,即提倡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反对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传统基督教。卢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是不可思议的秩序与和谐。他认为服从于自然法则的都是好的,而认为的都是坏的。就是在这种“自然神论”的基础上,卢梭写了《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两篇论文,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论。可以认为贯穿卢梭整个思想体系的总原则是:自然使人幸福、善良而社会使人堕落、悲苦,而且卢梭本人也曾如此激进地说过,但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他主张用人的自然状态的美德来矫正社会之中的罪恶。 卢梭在《忏悔录》中曾说过,他是被一种感情牵引着写《新爱洛伊丝》的,他“想要表达自己从未能够得到满足的爱欲,现在我感觉到这种爱欲正吞噬着我。”《新爱洛伊丝》是以爱情描写为主线的,写的最感人的就是对人物内心最真实的自然情感的直接表露,这对后世影响很大,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卢梭之前或同时代的作家那里,一般主要描写的是人的行为理性,而忽略了人最自然真实的一面——情感层面。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思想性、理性很强的国家里,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

论卢梭的自由或平等

论卢梭的自由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政二班刘自鹏222009********* 摘要:卢梭一生中主要探讨的问题是自由。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但是现实社会中人却受奴役而不能享有自由,人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了自由的本质,才能成为自由的主人,同时人要成为国家主人,获得社会平等地位,也要认清什么事自由,不仅仅是自然自由,认清社会自由就意味着社会解放;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道德自由,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关键字:启蒙运动自由观卢梭 18世纪的法国,还处于封建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着一定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解放人类思想的著作和启蒙思想家。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封建等级十分森严的国家,天主教是其主要的宗教。然而在这个处于封建后期的国家,正在酝酿着一场思想风暴,正将人们的思想从牢笼中解放出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和卢梭等一些出色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抨击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轰轰烈烈的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言人,从此欧洲开始了一场启蒙运动,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这场启蒙运动中,卢梭的自由观影响较为深远,其再继承了孟德斯鸠的某些观点,又有了一些创新。孟德斯鸠和卢梭同为法国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卓越的思想家, 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两人都关心自由, 并为实现自由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性的主张。但二人自由观并不不同。 孟德斯鸠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政体方面,孟德斯鸠认为, 在政制中发现政治自由并非十分困难, 因此, 从他关于政制的分析中, 我们将看到自由是怎样产生的。他把政体分成三种类型: 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其中, 共和政体性质是人民全体或某些家族握有最高权力; 君主政体是君主握有最高权力, 但他依据既成的法律行使这一权力; 专制政体是个人依据他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爱好治国。。孟德斯鸠坚决反对专制政体, 他认为, 君主政体相对于专制政体来说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国家比较长久, 政制比较巩固, 进行统治的人们, 比较安全。 孟德斯鸠认为, 古代民主政治缺乏个人观念, 近代民主政治强化个人观念。对孟德斯鸠来说,古代民主政治与近代君主政治之间的对比, 既是不同政体之间的对比, 又是不同价值 目标的对比, 他试图通过这种对比来向人们表明, 平等让位于自由, 自由取代平等而成为近代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使然。① 自由也是卢梭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孟德斯鸠研究进路不同的是, 卢梭以自然自由和平等为其逻辑起点; 并且与孟德斯鸠强调政治自由不同的是, 卢梭在平等问题上的建树更为突出。卢梭认为, 自由与平等是一切立法体系两大主要目标, 而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对照一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两本书中关于自由的见解, 可以看到卢梭在该问题上的思想发展过程: 从赞美野蛮人的“自然的自由”, 向经历了社会不自由之后的更高的“社会的自由”的转化。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如下三段式: 自然的自由———普遍的奴役和不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自由演进的三段式是与平等演进的三段式(即自然状态的平等———社会不平等———社会平等)相对应的, 真正的社会自由只有在社会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⑵正因为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卢梭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平等理论的研究中。罗素指出: “自由是卢梭思想的名义目标, 但实际上他所重视的、他甚至牺牲自由以力求的是平等。”⑶ 卢梭也特别注意用法律来帮助实现自由。他认为, 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 丧失的只是他的自然的自由, 而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道德的自由等。“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 而唯有 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 才是自由。”⑷

美学观点集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美学之父。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 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 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 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康德:古典美学的奠基者,游戏说,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之间的(协调一致)。 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由游戏) 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 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审美效应) 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征是“无形式”的著作是(《判断力批判》,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分为(决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对悲剧的最大贡献是(将辩证思维运用到悲剧分析),认为“喜剧是压倒观念 完善了游戏说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讲演录》中所划分的艺术分为三类,三种艺术类型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美是诉诸感性的) 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 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心理学物理学的创始人。 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 代表作:《实验美学论》(1871)和《美学导论》(1876),美学初探:1876 观点:在哲学上费希纳是一个唯心主义泛灵论者,他认为凡物都有灵魂,心和物是不可分的,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 他提出,美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美指能唤起愉悦性的一切东西,狭义的美指在审美和艺术中能使人感受到高尚快感的东西。这两种美都受制于条审美心理学原则,他称为“审美阈”、“审美加强”、

杜威卢梭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价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不可照搬照抄) 杜威教育思想评价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进系统全面,论证精微,而且洋溢着现代气息,大大超出前人。 1、杜威的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希望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不完美的现实走向完美的理想。他的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本身是有趣的,有益于儿童个人的;又是富有实效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他的教育观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宣告了旧教育理论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2、他的理论在20世纪对东西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曾去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访问,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非文字广为流传,他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3、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时代局限性,存在一定问题的。他对教育抱有过高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这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并不切实,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 总之,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完备之处,但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有启发意义。他的教育理论着重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包括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和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这可以说是困扰每个时代教育家们的问题。同时,度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他理论所反映的总体精神,如加强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等,对现在的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而且杜威在具体论述中所提出的不少观点,如要求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克服教学中知识与相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对立等,对我们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评价 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地民主性和革命性,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教育自身规律,是对教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但由于时代及他自身世界观和实践活动的局限性,他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总体讲,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具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欧美各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1、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理论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改良的重要作用,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特征,尽管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是不现实的,但仍是可贵的。 2、裴斯泰洛奇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虽然他对人的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学科代码:030404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系别:教育历政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0 级 学号:102006010105 学生姓名:张洪 指导教师:杨芳(教授)

完成时间: 201 年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摘要:自古以来,人性论一向是中外哲学家们探讨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性善论者抑或是性恶论者,他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对人性论作出了表达和研究。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也对人性论作了深刻研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人性论和教育理论的代表,卢梭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本文主要从卢梭的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分别进行评述。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人性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