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卢梭浪漫主义美学_赵立坤

论卢梭浪漫主义美学_赵立坤

论卢梭浪漫主义美学_赵立坤
论卢梭浪漫主义美学_赵立坤

求 索/2006/1

144

论卢梭浪漫主义美学

赵立坤

摘 要:美学是卢梭浪漫主义 最根本的形式 。它是一种基于特定 情感 上的审美。它成为审美现代性批判的来源。

关键词:卢梭;浪漫主义美学;情感;审美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90X (2006)1-144-03

作 者: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湘潭,411105

法国思想家卢梭开创了西方浪漫主义运动之先河,他的漫主义是继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而起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想。卢梭对人类文明的负值效应的忧虑与质疑,对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分裂的批判,对自然状态的讴歌与 回返自然 的热切倡导,构成了卢梭情感的特定内涵。德行和自然感性的统一,成为卢梭情感审美的基点,由此出发卢梭由对虚浮、束缚乃至令人窒息的文明的否定、对自然美的推崇、对平等美的追求、对德与美相统一的祈向,开启了浪漫美学的先河。卢梭最早提出了自然与文明背反及断裂的批判主题,并成为审美现代性批判的来源。

一般认为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Bou mg rten ,1714!1762)创立了美学,称之 系统美学 。而在这以前,纵有对美的诸多探讨,但美学从未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鲍姆加登为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使之成为一门科学。鲍姆加登的美学是建立在德国理性主义者莱布尼茨(1646!1716)和沃尔夫(1679!1754)的哲学系统上的。他改进了他老师哲学分类的不足,鉴于人类的心理活动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哲学分类中应该有 情 (情感)的独立地位。因为,研究知性或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研究意志的有伦理学,研究情感即相当于 混乱的 的感性认识的,也应有一门相应的独立的科学。鲍姆加登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里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1750年他正式用 埃斯特剔卡 (A est heti c )希腊文意即 感性学 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他就美学的对象下了一个著名的经典性定义,即美学: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它是与逻辑学相对立的 感觉学 (或 感性学 )。黑格尔称为 艺术哲学 ,这在康德那里叫做 观照 ,克罗齐叫做 直觉 ,均与理性认识无关。这样,就将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感性认识)方式的美学与研究高级认识(理性认识)方式的逻辑学区分开来。

车尔尼雪夫指出: 照鲍姆加登的意见,研究感性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是必要的,认识论的第一部分应该是关于感性认识的学说,他称这种学说为A est heti c 。?

可见美学是作为认识论、从形而上学体系里提出来的。然而,这种 模糊的 和 不确定的 感性认识(知识)何以能成为一门科学呢?这正是鲍姆加登的独到的贡献。 当鲍姆加登这位逻辑学家俯瞰自己的这个特殊领域时,他认识到了一项新任务,而在他按照自己的逻辑前提去履行这项任务时,这些逻辑前提的局限性就变得明显起来了。由此可见,虽然美学是从逻辑学演化来的,但是这种演变揭示出了传统经院逻辑学的固有弱点。 %

鲍姆加登最先用哲学公式表达出逻辑学与感性学的差别,因而实现了 新的理智综合 ,他的美学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感性认识的完善。在他那里,美学是关于 低级认识能力 的 逻辑 ,这种 逻辑 与形式逻辑完全不同,可以用这样一些关键词来刻画,比如,体会、想象、直觉、现象、颖悟。若参照形式逻辑的概念,比如,分析、判断、概括、推理、演绎、充足理由律,姑且将前者称之为 类充足理由律 。可以说,鲍姆加登以其 类充足理由律 为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鲍姆加登美学创立的实质和特点,在于它体现着由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他在新古典主义所标榜的理性之外,把作为感性认识的想象和情感提到第一位,在新古典主义所标榜的普遍人性和类型之外,把个别事物的具体形象提到第一位。这种思想倾向的变化体现着18世纪文化发展的进程。虽然他一只脚还停留在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圈子里,另一只脚却已踏上浪漫主义的岸边了。他的?美学#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尽管还有旧时代的痕迹,却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

&

无独有偶,就在1750年,当鲍姆加登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将它命名为 埃斯特剔卡 (A est heti c )时,这一年,卢梭发表了获奖征文?论科学与艺术#,从社会文明的角度反思理性,这看起来纯属巧合,其实正与当下欧洲文化的潜流相暗合。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一个文化创新和确立的时期,恰恰是在启蒙理性标识的这一时期,有了鲍姆加登美学的创立,有了卢梭浪漫主义的产生,这并非偶然,正应了卡西尔的那句话,即 时代锻造了战胜自己的武器 。

?

从美学的创立来看,鲍姆加登与卢梭, 美学之父 与 浪漫主义之父 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共同性的地方。前者把感性从逻辑中拈离出来,并把感受性的东西提高到知识的高位而得领浪漫主义的风气之先;后者则强调情感本身,并依持感觉价值论哲学,由想象、感性和直觉的秉性实际尝试并成就了浪

漫主义的美学及文艺创作。二者殊途而至,反映了同样的对时代的敏感和思想的超迈。

然则虽同归,但亦着实殊途, 在英国和法国,启蒙运动是从摧毁哲学知识的旧形式即形而上学的体系发端的,( 而在德国,美学问题第一次被置于系统哲学的指导和关注之下。)由于法德两国启蒙运动的风格不同,二者美学思想的风格有明显的区别。德国的美学!文艺理论往往诞生在文艺创作之前,且置于体系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抽象的特征。鲍姆加登的著作,内容丰富理论深刻,闪耀着德国式的体系精神,成为德国启蒙运动中美学!文艺理论形成的特征;而法国的美学,大多为哲人、作家、文人的创作,其美学不似德国那么思辩,往往先出现内容丰富的大量文艺创作,然后再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总结,因而法国的美学更富有审美意味。

就法国美学而言,卢梭也不似狄德罗那么专门,并没有较为系统的美学理论。所谓卢梭的美学思想是通过卢梭对美学对象的批评、议论和文学创作实践所体现出来的对文明的反思,主要表现为文艺批评和文学作品,散见于他的?论科学与艺术#、?论戏剧#和小说?新爱洛漪丝#、?忏悔录#等。

在标榜 理性法庭的18世纪,卢梭倡导情感至上,但卢梭并非是阴柔有加的无谓情感嗜好者,对人类文明负值的质疑,对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分裂的批判,对 回归自然的热切倡导,构成了卢梭 情感的特定内涵。德行与自然感性的统一,成为卢梭情感审美的基点,而他对虚浮、束缚乃至令人窒息的文明的否定,对自然美的推崇,对平等美的追求,对德与美相统一的祈向,都是基于此而形成的浪漫主义美学的表征所在。

(一)否定性的美学思想:科学艺术产生于堕落与罪恶,其作用是伤风败俗。

在应第戎科学院所写的征文?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道德的敦化?#中,卢梭作出了完全否定的回答。他基于 忠诚之于善行要比博学之于学者可贵得多的信念,从历史经验和科学艺术本身两个方面,对科学艺术的进步作用加以否定。认为欧洲文明,尤其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文学与艺术就以繁琐浮华的装饰裹挟了人的自由精神, 就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使他们喜爱自己的被奴役状态,并且使他们成为人们所谓的文明民族。?这篇论文,充满了对文明的反思与抨击,在卢梭那里,诸如,矫柔、浮夸、虚伪、虚荣、造作、装饰,甚至礼节、礼仪、文雅、优雅,都是十恶不赦的,都是堕落腐败罪恶的。他说: 在艺术还没有塑成我们的风格、还没有教导我们的感情使用一种造作的语言之前,我们的风尚是粗扑的、然而却是自然的,不但 能感到其价值的好处,而且 能很好地避免种种罪恶。但是今天科学的精微研究和细腻的审美趣味,已经成为 取悦艺术的一套原则了,导致我们的风尚流行着一种邪恶而虚伪的一致性,每个人的精神仿佛都是在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们永远也不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不敢再表现真正的自己。结果,人类也就日趋腐败,德行也就因此消逝。+卢梭否定美学的观点可谓惊世骇俗。卢梭认为科学艺术产生的本身就是罪恶。 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辩论术诞生于野心、仇恨、谄媚和撒谎;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这一切,甚至于道德本身,都诞生于人类的骄傲。因此,科学与艺术都是从我们的罪恶诞生的。,这简直就是一篇愤世者的宣言。卢梭明确宣称科学与艺术有害于道德品质,只能造成腐化堕落。 奢侈很少是不伴随着科学与艺术的,而科学与艺术则永远不会不伴随奢侈。?而太古时代是一幅全然出自自然之手的美丽景色,那时候人们清白而有德,和神祗同住在茅屋里;随着文明的发展,神祗被赶出茅屋,先是放到华丽的神殿里,而后又被赶出神殿,最后人们自己住了进去,至少神殿和公民的厅堂已不再有什么区别了。 这时候也就是堕落的极点了;当我们看见把神祗安放在世家大族的门楣上、大理石的柱子上或者铭刻在哥林多式的柱头上的时候,罪恶也就登峰造极了。

卢梭认为科学艺术不能带来德行因此而否定它。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从 我是要在有德者的面前保卫德行开始,到由于科艺发展造成的德行缺失,最后以对德行的深切呼唤 德行啊!你就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你的原则不就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吗?不是只消返求诸己,并在感情宁静的时候谛听自己的良知的声音就够了吗? 结束,这里包含了卢梭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有德为美,或曰美德。

(二)美学思想与道德思想相结合,善即是美。

在卢梭那里,文明是基于不平等而产生的,文明社会的一切都是不道德的,因而都是不美的。卢梭全盘否定科学艺术的教养正是因为: 从我们最初的岁月起就有一种毫无意义的教育在虚饰着我们的精神,腐蚀着我们的判断。 !由于败坏道德而引起了 人间的致命的不平等,而这是 一切结果中的最危险的后果。 ?在卢梭看来,美与德是相联系的。在1758年发表的?论戏剧#里,卢梭针对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第7卷上发表的 日内瓦词条目中对日内瓦禁止演戏表示惊异、建议设立剧院的主张进行了攻击。从反面集中表达了他的美与德相统一的观点,他认为,判断在某一个城市里能否建立剧院,要以道德风尚作为评判的标准,看 它们同道德能否和睦相处?共和国道德的严峻性能否容得了它们? #而戏剧是无补于美德的,因为演剧的任务只是在没有美德的地方,替补美德的空缺,而在有美德存在的地方,就完全不需要演剧了。他认为戏剧 充其量只能嘲笑恶德,但决不教人去爱美德。 ?可见卢梭否定戏剧及其演出,就是因为它与美德不相容。卢梭的美与德相统一的思想,在他的 天良神论 %里,在他的美德政治学说中,在他的自然教育里,在他的情感小说中,就象一曲交响乐的主旋律一样,循环往复、渐奏渐强、袅袅悠长。

(三)美学思想与自然思想相结合,自然即是美。

关于自然的概念,卡西尔说:它 所提供的规范和模式,并不是直接地取材于某一类对象,而是一些精神力量的自由活动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自然0是/理性0的同义词。没有多少有形的实质性的意义,倒是更具有功能性意义。..万物来自自然又属于自然,自然不是一时的冲动或奇思异想,而是以永恒的伟大的法则为基础。这个基础即是真的基础,也是美的基础。 %卢梭以 自然之子永久长眠,他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讴歌和对 回归自然的倡导,便是其最富于价值和内在生命力的体现所在。自然,在社会层面上,是指美好理想的社会形态;在政治层面上,是指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在道德层面上,是指善良德行秩序;在宗教层面上,是指灵与肉的和谐;在美学层面上,即是指真善美的统一。卢梭的自然美,即是指

真实的即是美、天然去雕饰是美、原始本真是美、合符自然人性是美。 凡是自然存在的东西都是好的,没有哪一个普遍的法则对人类是有害的。 &这里 都是好的即 都是美的。

(四)美学思想与政治学说相结合,平等即是美。

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垫下了卢梭思想的第一块基石,也是卢梭美学思想的底色,它也成为我们分析卢梭文艺思想的基本框架。在卢梭看来文明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的起源一同产生并发展的,而文明的腐化堕落、道德的败坏所造成的人间的致命的不平等,是一切结果中的最危险的后果。可见,卢梭政治思想的基础是其平等观,卢梭的美学是一种美德美学,从政治层面上说就是平等为美。卢梭的平等美学观源于预设的 自然状态,归于社会契约论,指社会、国家中的法律和政治平等,他的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一种新型的政治伦理社会,也即他所孜孜追求的道德共和国乃至美德共和国。

当代英国哲学家罗素似乎对浪漫主义者的卢梭没有什么好感,但他却不得不承认: 从18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文学和哲学、连政治都受到了广义上所谓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一种情感方式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卢梭 特有的情感方式的影响在于:

(一)对康德美学理论体系的影响。康德1790年的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 完成了他在二十年以前开始的除了分析形而上学和伦理的原则以外也分析审美趣味原则的工作, ? 从而奠定了近代西方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而1764年出版的?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则成为其美学理论基本观点的渊源。康德说: 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不是思辩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胸中。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这样说就概括了它的全部。唯有当一个人使自己的品性服从于如此博大的品性的时候,我们善良的动机才能成比例地加以运用,并且会成就其为德行美的那种高贵形态。 ?在康德看来,美就是一种道德美,虽然美和德行各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美却因道德而可以成为更高的道德美,正如德行由于美而可以成为更高的美的德行,美与德的统一不仅是他终生的祈向,而且被提高到人类思想史上空前未有的高度。康德美学理论的奥妙,不只在于把道德认同于美或把美认同于道德,而在于 美是打通天人之际的枢纽。 ?!而这些无疑受到卢梭的影响,不论是康德美学的基本观点还是美学体系的形成。 在他所有的三大批判中,康德的焦点,像卢梭一样,集中于人,不是超验的或自然的世界,而是人的经验,人的思考和人的想象的创造性的力量。 ??卢梭对康德的影响之深,康德本人也有很深的自认。 ?#卡西尔指出:在康德思想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上,是卢梭为他展示了那个终生不渝的方向。 ??

(二)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卢梭作为 法国第一位情感作家,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他的?新爱洛绮丝#首次确立了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忏悔录#为浪漫主义文学树立了自我个性张扬的典范;他的?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则更是把情感安放到灵魂的宅底,蕴涵着一种无比安静的力量,抒发着灵魂的梦幻和对人类的炙热之情。

美国学者伯恩斯和拉尔夫写道: 要阐明卢梭的影响有多

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是第一个认为感情和情绪

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可靠的重要作家,他通常被认为是浪漫

主义之父。他以后的五十年里欧洲的文学界都在哭泣。 ?%从

拜伦、雪莱的诗歌到司各特、雨果的小说,不仅徘徊着往昔的

影子,而且因为能满足人们对往昔的眷恋情绪而大为流行。

(三)对审美现代性的影响。现代性是伴随启蒙运动一同

而来的,现代性的历史始终伴随着现代性的反思,卢梭是对现

代性作出反思的第一人。天性敏感而又思想敏锐的卢梭置身

于现代社会转型的旋涡,深刻感受到了现代性的矛盾、复杂和

分裂。卢梭在?新爱洛绮丝#中借圣普乐之口,道出了当下人

们对现代社会的冷漠、虚伪、矛盾乃至分裂的种种感受: 进入

这样的社会,就好像面前出现一张动画,里面只有平静的旁观

者自己在活动, ?)毫无审美可言。他注意到知识理性、科学理

性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巨大解放作用,同时又质疑社会

的现代性。人类在其 进步过程中取得了种种成就,但人的

灵魂却在片片腐烂,文明使人生意义无从彰显。卢梭通过发

布警告欧洲正处于 深渊的边缘以警醒他的同代人,通过呼

唤 回归自然以挽救来者,含有这一特质的卢梭浪漫主义美

学成为现代性批判传统的源泉。

注: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版,第36页。

%?() )卡西尔:?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版,第334、226、3、327、275页。

&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294页。

?+,? !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8、9-11、21、23、27、29、31页。

# ?卢梭:?论戏剧#,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8、44页。

%参见赵立坤:?论卢梭的浪漫主义宗教观#,?浙江学刊#第

5期。

&卢梭:?爱弥儿#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3

页。

?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版,

第119、118页。

?康德:?论优美与崇高感#,?全集#卷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年版,第217页。

?!转引何兆武?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第176、184页。

?? ?# ??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

50、2、2页。

?%伯恩斯1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第307-308页。

?)卢梭:?新爱洛绮丝#,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7、291

页。

(责任编辑:唐昌福)

146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美学是本世纪中叶产生的重要且强大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舍勒尔、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萨特和加缪。这中间除舍勒尔之外,其他四人都对艺术和美学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而且萨特和加缪又是存在主义艺术思潮的主将。 当海德格尔出《存在与时间》于1927年发表之后,西方哲学界曾发出过这样的狂欢:“哲学终于从天国回到了地面。”正是在这种狂欢中显示了由海德格尔开启而由存在主义哲学完成的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对抽象的本质(理性)转向了“实存”,从物(客体)转向了人(主体),即从“理性人”转向了实存的人。因此,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特征,是把美学与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中问他们考虑的美学问题,是美的本源问题。而美的本源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只能从对存在的追问中获得。由于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紧紧地与人关联,存在主义美学便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主体旋转。整个存在主义美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由海德格尔表述的信念:美或者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和美由此而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根源。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和美成了达成人的本真存在的见证,从而完成着拯救的使命。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尼采的这样一个信念:没有审美的人生如何可能。因此,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W.考夫曼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在追问存在的问题时,最后都自觉不自觉地转向了艺术,转向了美学。这是不是因为美或者艺术是开启存在者的存在的最根本途径呢?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虽然存在主义美学仍是围绕着人来旋转的,但这种美与人的相关,却不再是从表现的意义上与人相关,也不再是从符号创造的意义上与人相关。如果说表现主义美学的表现是建基于人作为主体的生命力、情感等之上的话,那么在存在主义美学这里,人作为实存,是不具有什么先在的诸如表现主义所谓的生命力、情感等的,因为作为实存,他的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而美只发生于这个其本质尚付阙如的“此在”或实在向其真正的存在谋划的过程中,只有当那个尚付阙如的真正存在向其显现、敞开时,美才诞生。因此,20世纪美学发展中开始的那强大的表现之风从存在主义美学这里开始煞住。美学中的纯主观因素和重情主义的趋势得以扭转。从存在主义美学开始,表现便不再是美学的核心概念,在存在主义美学中取代“表现”这个概念的是所谓敞开、显现、照耀、呼唤等。 对于表现主义美学来说,表现本身就能达成美。但是存在主义者不相信这一点。因为在存在主义者那里,实存的人并不具备任何有意义的内容,他所拥有的只有诸可能性。虽然艺术和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的儿童观及启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的儿童观及启示 [摘要]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他的教育巨著《爱弥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实现儿童观的历史性转变,本文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依据探讨卢梭的儿童观及其现代价值。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性质及研究意义 (一)什么是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展主要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古代,儿童被人们看成是缩小了的大人,儿童与成人没有本质的差别,人们完全以成人社会的标准来要求儿童,儿童处于被忽视、轻视或任意丢弃的境地。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器。基督教崇尚上帝,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人不能违背上帝的意旨,认为人生而有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赎罪,在基督神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儿童生而有罪的,《圣经-旧约》箴言篇中说道:“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从地狱的深渊救出他的灵魂。”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鞭打和惩罚才能赎清他们身上的罪孽,儿童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到了18世纪,卢梭提出了:“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口号,建构了全新的儿童观,促进了儿童研究的心理学化运动,儿童发展问题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儿童心理学之父霍尔率先运用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此后,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开始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儿童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解放儿童,尊重儿童”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从远古时代的小大人形象,到中世纪的原罪说,再到20世纪的儿童权益优先原则,儿童观的变迁与发展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二)儿童观有何问题 儿童观问题一直是教育学者研究的课题之一,许多专家从不同的维度研究儿童观,究其根本,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问题,即儿童是什么和儿童应当什么。前者是从实然性上对儿童的评价,它指向儿童的发展现在。后者是从应然性对儿童的评价,它指向儿童发展的将来。 首先,儿童是什么?儿童的上位概念是人,那么,人是什么?人类学认为,人具有生物性和文化性。人与动物一样,他们的生命之源都来自于自然,都具有生物性,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文化性,在文化中生活的人,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人,同时,人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人类社会与人类文化相互促进而发展。因而,理解儿童是什么就必须将

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

第27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 2008年第2期J ournal ofH en an Instit u te ofE du cation(Ph ilosophy and Soci al S ci en ces)No 2,2008 文章编号:1006-2920(2008)02-0034-05 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 张红军 摘要:卢梭美育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卢梭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关于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的区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比较以及对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美育最高理想的思考,对于批判当下泛审美化的现实和启示陷入困境的美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追求;自然欲望;自然美;人与自然的统一 作者简介:张红军,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分院教师(郑州450046)。 卢梭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著述涉及哲学、宗教、政治、教育、文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作为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全面批判,卢梭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1]257卢梭的教育思想由于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具有强烈的美育色彩。卢梭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本文拟对其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追求作一番初步梳理。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为根据和动因的活动。审美追求就是包含了生理需要和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精神需要在内的整体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具体化为主体特有的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2]103卢梭美育思想因其对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从而对当下的审美现实和美育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批判性价值。 一、审美欲望: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 审美欲望是人的生理层次上的审美追求,也是审美需要最初的表现形态。欲望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表现,欲望的对象 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3]168。欲望的满足伴随着强烈的快感。对欲望和快感的肯定是美学作为一门最富人性的现代学科的标志。审美活动中人们产生的美感,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的感性生命和欲望得以自由地表现和提升的结果。 卢梭美育思想非常强调审美欲望的重要性。卢梭认为,童年状态是天赋的自然状态,社会却使儿童远离这种状态。在!爱弥儿???论教育#一开篇,卢梭就强烈批判使自然万物远离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4]5卢梭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恢复人的天性,永葆自然状态,过自由、独立的生活,而方法就是遵循 自然的教育,即根据儿童成长的阶段性规律,让儿童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和大自然中接受符合不同年龄段的能力的欲望的指导自然而然地成长。比如,幼儿期儿童的成长重在四肢的活动和大脑的发育,卢梭因此反对把孩子裹在襁褓中、限制肢体的自由活动。少年期儿童渴望获得对周围事物形、色、声、味的感性认识,教育就应当充分满足儿童的感官需要而不是理性地灌输和说教。青年期渴望友谊和爱情,教育应当鼓励他们感受、追求纯真的人间情感。 更重要的是,卢梭把欲望分为 自然欲望和 社会欲望。所谓自然欲望,就是自然赋予个体生命特定阶段的自由发展的需要,是限制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需要。而社会欲望却是成人和社会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给予孩子的超过其能力的愿望。自然欲望的满足使人成为强者,社会欲望的追求却 ?34?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除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想象奇特之外还有什么?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自然观的世界观是什么意思。浪漫主义所谓的自然是针对古典主义而言的。他们认为,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

从《管弦乐变奏曲》看威伯恩 对表现主义 美学观 陈 岱

陈岱 Chen Dai 从《管弦乐变奏曲》看威伯恩对表现主义美学观 的背离 内容提要:《管弦乐变奏曲》(《Orchestral music partita》OP.27)是威伯恩[1]晚期创作中具有整体序列主义特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 作品的分析,从美学的角度更深一层挖掘该作品在美学观念上对表现主 义的背离。 关键词:威伯恩《管弦乐变奏曲》表现主义整体序列主义音乐美学 一、引言 安东·威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1945)是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也是“表现主义”中创新最为突出的作曲家之一。其晚期代表作《小交响曲》(《Symphony》作品OP.21)、《钢琴变奏曲》(《Piano partita》作品OP.27)、《管弦乐变奏曲》(《Orchestral music partita》作品OP.30)广为人们熟知。目前,国内已有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但大多关注的是作品本体分析。对于他在晚期作品中大量使用的整体序列技法,以及同时反映出来的美学思想的研究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威伯恩在后期创作中对序列音乐的发展,以及促成后来整体序列主义的形成,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领域,其意义及重要性是后人无可企及的。本文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威伯恩《管弦乐变奏曲》中所运用的特殊作曲技法作了分析研究,旨在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征,以及这一特征与表现主义音乐美学观念之间的差异。 作者简介:陈岱,女,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03级),本科生。

表现主义,是西方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音乐艺术流派之一。它强调艺术表现的对象是人的主体感情。在邢维凯的《情感艺术》一书中认为:“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意识在表现主义的理论及实践中被推向了极端,表现主义更激进的强调主体情感与外界世界相异的一面,主张在艺术创造中排除对客观现实因素的模仿,而将纯粹主观的,非理性的(直觉的)情感体验付诸于形式。[2]”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表现主义音乐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趣味,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体现19世纪浪漫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基本概念,即音乐作品要表达人的情感。情感论美学的核心就是情感表现。对于主体人的主观情感的表达,正是勋伯格[3]及其表现主义音乐所刻意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在勋伯格看来,艺术美的本质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音乐作品的美就在于表达主体人的情感。在这种美学观念的引导下,勋伯格试图寻找更为适合的音乐表达方式,他曾先后历经了浪漫主义后期、无调性,以及一战后(1919年)的十二音技法时期。十二音作曲技法的确立与使用,进一步实现了表现主义的音乐美学观念。它将传统情感以一种纯主观、极端个性化、非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至于“将情感有意识的阻断了与之相关联的正常途径”[4]。 随着十二音创作技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许多十二音序列主义的新的追随者觉得尚未将这种技巧发展的足够充分,把序列仅限于音高维度是不够的,而在其他的维度也应该预设一些固定类型进行创作。这样,对序列的控制就从早期对音高的控制,逐渐发展到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因素的控制。这一做法,充分体现在威伯恩的后期创作中。在表现主义的最后几十年里,威伯恩进行了大量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音乐语言,如:序列音乐技法的控制上,音色旋律的运用,点描派的形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序列音乐技法的发展,以及促成了后来整体序列音乐的形成。在威伯恩音乐作品中,对音列的控制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局部走向整体,致使最终走向完全控制的整体序列音乐。这种音乐不仅把音高序列化,而且进一步将时值、音色、力度等各种音乐要素全部纳入序列化结构原则之中。这样,整体序列作品就成了一种处于高度理性控制下的音响,一种数学计算的对象,一种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游戏。如果说表现主义的十二音序列在某种程度上还延续着浪漫主义的情感观念,那么,对于整体序列主义来说,则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形式上的游戏,通过对不同元素的多层面控制以获得不同以往的音响

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卢梭为之呼吁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危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卢梭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程再三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抓住其闪光点,创设情境,极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卢梭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行为,他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基教育者的口头训示即“填鸭式”的教育是毫无效果的,重要的是要身临其境,身体力行。其次,他十分推崇自由,强调要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总的说来,卢梭的思想是先进的,但也存在某些历史局限性,有的观点比较矛盾甚至偏激,但至今仍闪耀着光芒。总之我们在理解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时必须同时体会到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特征的逐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不重要,反而正是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西方国家在形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方面奠定了基础。

美学的浪漫主义和政治学的浪漫主义以及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

美学的浪漫主义和政治学的浪漫主义 摘要: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浪漫主义主要有两大类别:以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前者的内涵侧重于对人类文明及科技理性发展所带来的负值效应的忧虑、质疑与抗衡;后者则把浪漫主义当成隶属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的一种成分,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30年代后的中国,政治学的浪漫主义排斥、取代了美学的浪漫主义,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带来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现象。实质上,郭沫若与沈从文就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界的不同的命运。 关键词:浪漫主义;美学;政治学;异化 我国的文艺理论体系自20世纪初引进西方浪漫主义概念以来,对其内涵及功能等虽然屡有争议,但多局限在文学艺术的范围内,而未能从跨学科的角度予以鉴别,也缺乏从更宽阔的历史语境中作一番寻根溯源的考察。因而,有关的论争往往是争而不决,论而无果。最终仍然是各执一是,各立其说。以至于在今天的一些教科书及论著中,仍然不时出现“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等提法。惯例习俗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强大的,往往以一种无形的、不容置疑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思考与判断。因此,从新的角度楔入,着重对中国文艺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两种浪漫主义体系――以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进行一番深层的考察与对比,将有可能推进我们对浪漫主义问题的理解。 一、卢梭与美学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一个意义庞杂、内涵宽泛的概念。它的身上垒积着前人从不同立场、不同视野赋予它的东西,叠加着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思潮的要求与使命。以至于一些学者发出慨叹:“什么是浪漫主义?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謎。”正像对美的本质的追寻一样,在浪漫主义论题上,要想获得一个世上公众一致认可的、绝对精确的概念也是不可能的。但不能由此而拒绝了相对性的界定,至少在学科域限上可以做出界分。后者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界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我们从未明确地在这一向度上做过辨析的工作,我们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浪漫主义交织着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重内容,是政治学等和美学的混合体。由此,导致了文学理论进入实践课题研究时的困境,例如,沈从文曾自封为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个浪漫派”,对于他的这一自白,一些研究者便显得茫茫然而无法应对。 浪漫主义不像现实主义一样,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具有跨学科的意义。勃兰兑斯曾对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作过这样的概述:“浪漫主义曾经几乎在每个文学部门使风格赋有新的活力,曾经在艺术范围内带来了从未梦想过的题材,曾经让自己受到当代各种社会观念和宗教观念的滋润,曾经创造了抒情诗、戏剧、小说和批评,曾经作为一种滋润万物的力量渗入了历史科学,作为一种鼓舞一切的力量渗入了政治。”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概念运用的范围是十分宽泛的,它不仅涉及到文学艺术,而且还渗入到历史科学、政治等。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论及“浪漫主义运动”一章时也写道:“浪漫主义运动在初期跟哲学并不相干,不过很快就和哲学有了关系。通过卢梭,这运动自始便和政治是连在一起的。但是,我们必须先按它的最根本的形式来考察它,即作为对一般公认的伦理标准和审美标准的反抗来考察,然后才能了解它在政治上和哲学上的影响。”1这里,浪漫主义涉及到了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美学,学科界域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围。 卢梭,罗素称之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并予以这样的评判:“是从人的情感来推断人类范围以外的事实这派思想体系的创始者,还是那种与传统君主专制相反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的发明人。”2卢梭为绝对化的情感主体和伪民主独裁政治哲学的创始者,这就涉及到以情感为本体的浪漫美学方面和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所排斥的“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的政治方面。卢梭的《新哀洛绮思》以感伤的笔调、奔放的情感,开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是启蒙运动中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笵导;同时,他的《社会契约论》宣布了人民主权原则与自由意志,但又为极权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是法国大革命时罗伯斯庇尔施政的“圣经”。由此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思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在学术研究中既不能把它所涉及到的各个学科向度绝对地割裂开来,也不能把它们笼统地混为一谈。 以卢梭为创始者的浪漫主义美学,其情感主体的强化与政治革命、伦理判断等是纠合在一起的。如若从现代性的视角审视卢梭,我们将发现对于人类文明的建构与文明的解构这一巨大的对立集结于他的一身。虽然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到《社会契约论》,如研究者所揭示的那样,有着从个人主义走向专制集权主义的偏误,但他所奠立的个人权力、自由意志等毕竟凝聚在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之中,成为至今未能动摇的人类遵循的共同准则,从这一向度来看,卢梭思想有其现代的价值立场,具有“历史现代性”的意义。但卢梭思想中更重要的是他对文明的解构,是其深层的仅为康德所读懂的“异化”内质:“卢梭之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历史进步是由文明的正值增长与文明的负值效应两条对抗线交织而成。前一条线导向人类乐观的建设性行为,后一条线导向人类悲观的批判性行为甚或是破坏性行为。”3这一解构与批判,即对现代性的反思,即“审美现代性”,它集中展现在卢梭的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摘要:《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卢梭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书中借主人公圣普乐和朱莉的自然纯真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其中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回归自然赞美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一部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同时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卢梭与“自然说” (一)卢梭的介绍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使他一举成名。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是个自然神论者,即提倡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反对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传统基督教。卢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是不可思议的秩序与和谐。他认为服从于自然法则的都是好的,而认为的都是坏的。就是在这种“自然神论”的基础上,卢梭写了《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两篇论文,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论。可以认为贯穿卢梭整个思想体系的总原则是:自然使人幸福、善良而社会使人堕落、悲苦,而且卢梭本人也曾如此激进地说过,但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他主张用人的自然状态的美德来矫正社会之中的罪恶。 卢梭在《忏悔录》中曾说过,他是被一种感情牵引着写《新爱洛伊丝》的,他“想要表达自己从未能够得到满足的爱欲,现在我感觉到这种爱欲正吞噬着我。”《新爱洛伊丝》是以爱情描写为主线的,写的最感人的就是对人物内心最真实的自然情感的直接表露,这对后世影响很大,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卢梭之前或同时代的作家那里,一般主要描写的是人的行为理性,而忽略了人最自然真实的一面——情感层面。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思想性、理性很强的国家里,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

简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反对过早对儿童进行理性的教育。 (1)过早用理性教育孩子是不自然和虚假的。 (2)要按照儿童的年龄进行自然教育2、应对儿童进行“依赖于物”的自然教育(1)“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的区别(2)应对儿童进行“隶属于物”的自然教育。 3、反对进行“积极教育”,主张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1)“积极教育”和“消极教育”的含义和区别。 (2)进行“消极教育”的必要性。 4、自然教育应当通过儿童做事情来进行(1)做事情来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 (2)可以利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儿童。 (3)事物学习与符号学习的区别5、自然教育应当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1)让孩子有学习的欲望。 (2)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学习。 (3)培养儿童成为学习主人的技巧6、自然教育还可以通过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进行(1)身体教育与理解力。 (2)感官教育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基础。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1、知识教育观在知识学习的内容上,卢梭认为,首先应当学习有用的,而且能够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 在知识学习的方法上,卢梭强调,首先要把培养儿童爱好学问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2、劳动和职业教育观在这个阶段,卢梭认为,爱弥儿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应该接受职业和劳动教育了。 职业和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手艺的需要,也是培养人的趣味和心灵的需要。 如何选择职业,卢梭提出了几条原则。 3、道德教育观(1)自爱和他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卢梭认为,人的种种欲念来自于自爱。 卢梭在强调自爱心的同时,也反对自私心。 (2)要培养儿童具有善良的情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征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 征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征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可以说是两条相背而驰的道路。前者 强调复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 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而后者浪漫主义绘画以追求 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自由、感性情感上的释放。浪漫主义艺术 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相同的是两者都推 动着绘画在不断地发展、前进。 一、出现 新古典主义绘画: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 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但又不同与古典艺术。在法国大革命及 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 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 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 革命的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绘画:浪漫主义交艺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学科代码:030404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系别:教育历政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0 级 学号:102006010105 学生姓名:张洪 指导教师:杨芳(教授)

完成时间: 201 年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摘要:自古以来,人性论一向是中外哲学家们探讨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性善论者抑或是性恶论者,他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对人性论作出了表达和研究。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也对人性论作了深刻研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人性论和教育理论的代表,卢梭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本文主要从卢梭的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分别进行评述。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人性观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简析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分类 传统政治分类

浪漫主义文学在传统分类中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积极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消极浪漫主义——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上分发明显不科学,但从作品的感情抒发的方式不同,积极和消极的概念仍可保留,不过需要重做定义: 积极浪漫主义——以直白宏大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雪莱、屈原、普希金消极浪漫主义——以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英国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以作品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以作品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两类:有神浪漫主义与无神浪漫主义。 有神浪漫主义——以传说或自创的“神”的形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泰戈尔、屈原、但丁 无神浪漫主义——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应该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文学作品各类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比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更优越,无神浪漫主义文学也不比有神浪漫主义文学更先进。之所以对文学作品分类,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品读,除此之外并无实际意义。 介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外国教育史论文(单周) 东北师范大学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生姓名:刘伟 学号:2011013202 指导教师:李娟 完成时间:2013年9月23日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一、卢梭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二、人生经历决定思想认识: 卢梭的早年十分悲惨,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1728年卢梭16 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曾走遍全瑞士,到过法国许多地方,从事过各种职业,如仆役、私人秘书、家庭教师和乐谱抄写员等。在流浪生活中,他阅读了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儿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自学了数学、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1742年在巴黎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启蒙学者,如狄德罗、伏尔泰、霍尔巴赫、达郎贝等人,并参加了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工作,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后因在政治、哲学和文化观点上的分歧,终于和百科全书派决裂了。1749年法国狄戍学院发起有奖征文活动,题为《科学和艺术

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卢梭应征撰文,获得奖金,荣登榜首,论文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他对所提出的问题持否定主张,认为科学、文学和艺术是道德的最恶的敌人。1755年又响应狄戍学院第二次征文,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没有获得奖金。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第一篇论文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出现了私有制,才产生了种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并把人心变恶。1762年先后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或论教育》。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权神授论,成为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爱弥儿,或论教育》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反对经院主义教育,提倡自然教育。这两本书使卢梭名声大振。但由于触犯了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书被查抄并被当众烧毁。卢梭本人也被迫逃亡国外。1770年重返法国,在巴黎附近的乡村定居,撰写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总结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1778年病逝。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他完全可以适应变化发展的客观环境,不必固定于某一特定的地位、阶级或职业。他绝不是寄生坐食而行为邪恶的暴君和歹徒,而是一个消除传统偏见,能够从事生产劳动

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升本) 姓名:赵秀克学号:201014090 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以西方浪漫主义文艺为例 摘要: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欧洲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急剧过度,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在文艺领域也有了新的变化,浪漫主义应运而生,新时期新艺术思潮的出现往往具备自身的艺术特征,浪漫主义以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主观情感的强烈表达,并且注重想象兼以夸张的表现手法,着重于描写自然等。艺术特征之中包含了浪漫主义自身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在各个学科中表现出了各自的色彩,对各个学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艺术创作价值。 关键词:浪漫主义、美学特征、价值 浪漫主义一词可以追溯到古法语词ROMAN,而这一词更古老的形式则是Romans和Roman t①,反对古典主义的精神桎梏,区别于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描绘,浪漫主义以其鲜明的美学特征成为西方美学、文艺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独特的美学魅力征服了十九世纪的艺术家、美学家,他们对浪漫主义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文学还是美术、音乐方面都有独到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的显现。 一、强调个人情感主观表达,寻求个性解放。浪漫主义认为古典主义宣扬的 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至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②。古典主义所推崇的典雅高贵风格成为新时期思想的羁绊,美学、文艺等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恰逢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也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迅速在欧洲传播,个性解放、个人独立的强调使得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全面的展现了个人的主观情感表达:雪莱的抒情诗,音韵铿锵、感情真挚,散发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个性特征明显; ①《卢梭与浪漫主义》(美)欧文·白壁德著孙宜学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2页 ②《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第166页

卢梭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论卢梭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摘要】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提出的自然与文明对立的美学观在理性主义美学占据主流的启蒙时代不被人重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当人们反思启蒙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物质繁荣与精神失落时,他的这一观点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弄清卢梭美学观产生背景其内涵,既有助于对启蒙运动时代美学思潮的全面把握,也有助于理清近代西方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对我们当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义。 卢梭的美学,带给我们自然的感受,像一种宁静而又富含力量的美,它蕴含的价值,带给我们无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下面,就让我们来走进卢梭美学····· 一、卢梭简介 让·雅克·卢梭( Jean J acques Rou sseau 17 12 - 1778年) 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自小失去双亲,过着悲惨的流浪生活。他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从一个不知名的下层知识分子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尽管他不谙人情世故其思想又与时代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生前历经挫折和磨难,但这些丝毫不能掩盖他思想的光辉他,的思想涵盖哲学,文学、美学、宗教、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他的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斯》、《爱弥儿》以及《忏悔录》都是影响人类思想进步的重要精神财富。 二、时代背景 作为法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学者,卢梭的美学观必然会受到启蒙运动, 特别是法国启蒙运动美学思潮的影响因此,要弄清卢梭美学观的涵义就须从启蒙运动说起。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掀起的又一次反封建的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它发端于17世纪的英国,在18世纪的法国达到高潮,此后波及欧洲各国。法国启蒙运动是整个启蒙运动中最为彻底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处于衰退阶段的法国封建势力在思想领域里的斗争。在这场争夺话语权的斗争中,“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恩格斯的这句话准确形象的概括了法国启蒙运动具有的两大特点:一是批判范围之广,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批判的武器是理性。理性主义就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主流思想。毫无例外,美学也在这场思想斗争中成为了双方争夺的一块主要阵地,并且其斗争的激烈程度并不亚于其它领域。可以说,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就是对17世纪盛行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反叛。 卢梭和其他启蒙学者都一致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要求建立新的审美观。但是,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为代表的启蒙学者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主张通过变革艺术来提高大众的审美修养和道德修养,而卢梭则断然否决了艺术与审美、道德之间的这种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