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论文标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综述

论文关键词中国/人文地理/方法(

摘要: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本文对当前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引言: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有方法论的指导,而且还要有得力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论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

人文地理的研究在界定了研究范围,确立了研究目标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J . M. Lindsay 在他的《人文地理学中的技术》□2一书中对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用11 章200 多页的篇幅分别对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数据处理、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制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互联网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国内人文地理方法的专著还不多见,比较有影响的是吴传钧、刘建一、甘国辉主编的《现代经济地理学》□8以及张超、杨秉赓主编的《计量地理学基础》□9。最近李小建等编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教材《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地理学的新方法、新领域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概括,从1999 年9 月出版发行到2002 年8 月就已经印刷了6次,难怪吴传钧先生在序言中就予以很高的评价□10

1系统分析和实地调查

研究问题的第一步是对课题的性质进行思考,明确研究的目的,对研究方法进行选择。这是一个关键的步骤。采取的方法是系统分析方法,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选择区域的特征,对已有资料、所需要的资料、设备状况、人员状况、工作力度等进行初步估计,设计出可行的技术路线。然后对所研究的区域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对研究区域的社会的系统分析和区域背景及特征的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有利于扬弃研究问题细枝末节,抽象出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把握问题的实质。尽管遥感等现代技术有广泛的应用,但实地考察方法仍然还是地理学观察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路线调查法和典型点调查法是经济地理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方法□8。系统分析对于调查线路和典型点的选取具有指导性意义。

2 问卷调查、座谈会和社会统计学方法

鉴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文地理学的许多内容要涉及到人的行为研究,如商业活动、交通运输、旅游活动、资源利用问题、区位选择、全球经济区域化、城市化、种族问题以至于女权运动等。因此,借助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必要的。社会学的问卷调查、座谈会以及社会统计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已经有很长的应用历史。通过预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座谈会可以获得研究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和分析就要求助于数理统计。在开始分析之前一定要对将要进行的统计假设检验心知肚明,

了解它的性质和适用范围。对诸如两相邻地区的某地理要素如气温、

降水、作物产量等等平均值之类的问题,需要对未知母体的参数或分

布情况先做出某种假设,再根据抽样理论选取适当的统计量,然后根

据实测的样本资料来对所做的假设进行检验,从而判断原假设是否正

3 描述法和比较法

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进行记载和描述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

11 ,描述有文字描述、数字和图形描述等方式,古老的地方志和近代□

的区域地理就是这一传统的产物。比较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

同点和差异点,通过比较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性质,通过空间上的

比较,区域差异和区域个性可以比较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通过时间

上的比较,区域过程和空间动态特征得以刻画。但是,地理比较法的应

用首先必须注意研究的问题有可比性,无论是时间序列还是空间系列

方面□8,如二战期间,美国曾经出现这样的统计报道,说在战场的死亡

率是0. 9 % ,比在美国本土的死亡率还低,鼓励参军,实际上它们之

间是不可比的,它忽略了两地的人口构成的差异,是一种误导□2; 其

次,要对对象的实质进行比较,不要因为某种表面上的相同而忽略实

质上的差异,也不要因为表面上的差异就忽略了实质上的相同。传统

描述法和比较法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应用最早,现在仍然有生命力,

甚至可以认为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某些空间分析技术,如专题属性图

层、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从本质上讲是描述和比较方法的新形

式和进一步发展。

4 地图方法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实质上是地理空间的模型化。地图方法对经济地理学和各分支地理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基本方法,通过编制地图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有关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12。与语言文字不同,它用符号、图标按照一定的规则(如比例尺、投影、坐标) ,通过制图专家精心挑选的制图信息来反映地理空间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

尤其是计算机图形学的突破,纸质地图逐渐有了新的形式———电子地图,而且20 世纪60 年代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空间数据库,把可以更新的专题属性以“图层”的形式存贮起来,可以对各种主题的专题属性进行任意的组合和叠加,改变了人对纸质地图的被动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地图都有其目的性,制图信息均按照目的有选择取舍。正如Lindsay□2所指出:“无论是在制作地图还是去用由专家制作的地图时,不能仅仅对地图显示的格局进行解释,还要体会地图的言外之意。”

5 数学模拟和经济分析法

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学者艾拉托塞尼就运用古代几何的成就对地球的周长进行了量算,可以说是数量地理学的先驱。经济学中的区位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

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以及艾萨德的区域经济方法等被移植到地理学中,开创了地理学运用数学分析的新时代。20 世纪60 年代经过美国的华盛顿小组、英国的剑桥学派和瑞典的隆德学派的学术活动,把这些方法引入到地理研究的各个领域,采用模式化的方法,使地理学从单纯的归纳过渡到以理论演绎为主,通过实验反馈来丰富完善地理学的科学内涵。对地理学进行实验模拟的难点在于面对的是复杂巨

系统□

8 ,目前还没有更加完善的数学工具产生,经济地理现象或过程的复杂性和要素之间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模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或许这正是计量革命遭受种种责难的原因之所在。因此,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应用模型要谨慎行事。

6 地理计算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国外学者正式创立了地理计算

( Geocomputation) 一词□13 □

14,作为数量地理学的深层次发展,地理计算学对整个地理科学尤其是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模型和应用研究,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地理计算的出现与发展,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理论方法的大发展,也得益于复杂科学研究的兴起和深入。复杂科学属于横断科学,发展了一套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如神经网络模型(Neu2ral Network ,NN) 、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 ,CA) 、遗传算法模型( Genetic Algorithm , GA) 、多智能体等。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细胞自动机等在地理计

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方法在空间决策、城市模拟□

15- □17、农田保护□18 、交通运输□

19等传统地理问题研究中均有所尝试,取得良好的

效果。还有人用相似性匹配(Similarity Matching ,SM) 技术对环境和地理问题的复杂性进行尝试性探讨□20 ,不一而足。显然,人文地理学是实践的科学,在社会实践的需求和推动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展,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必将随时间的推移会进一步发展变参考文献:

□1马润朝. 人文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

地理学之发展[J ] . 地理学报,1999 ,54 (4) :365 - 372.

□2Lindsay James M. Techniques in Human Geography[M] . Clay Ltd ,London and New York , 1997. 166.

□3白光润. 地理学的哲学贫困[J ] . 地理学报,1995 ,50

(3) :279 - 287.

□4金岳霖. 形式逻辑[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1

- 212.

□5孙世雄. 科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历史[M] . 北京:科学出

版社,1989. 134.

□6Bunge W. Theoretical geography[M] . Lund : The Royal University of Lund ,1962. 7 - 13.

□7Harvey D.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M] . London : Ed2 ward Arnald , 1969. 3 - 23.

□8吴传钧,刘建一,甘国辉. 现代经济地理学[M] .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416 ,406.

□9张超,杨秉赓. 计量地理学基础[M] .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85. 1 - 11.

10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 - 3.

11杨吾扬. 传统学派与理论地理学[A] . 见:《青年地理□

学家》编委会. 理论地理学进展[C] . 济南:山东地图出

版社,1990. 12.

12吴传钧. 经济地理学[A] . 见:李旭旦. 中国大百科全□

书·人文地理学[ C]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20.

13刘妙龙,李乔. 从数量地理学到地理计算学———对数□

量地理若干方法的思考[J ] . 人文地理,2000 ,15 (3) : 13 - 16.

14刘妙龙,李乔,罗敏. 地理计算———数量地理学的新进□

展[J ] . 地理科学进展,2000 ,19 (6) :679 - 683.

15周成虎,孙战利,谢一春. 地理元胞自动机研究[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6黎夏,叶嘉安. 主成分分析与Cellular Automata 在空□

间决策与城市模拟中的应用[J ] . 中国科学(D 辑) , 2001 ,31 (8) :683 - 690.

17黎夏,叶嘉安. 约束性单元自动演化CA 模型及可持

续城市发展形态的模拟[J ] .

地理学报,1999 ,54 (4) :289 - 298.

18黎夏,叶嘉安. 单元自动演化模型自动生成农田保护

区的研究[J ] . 中国环境科学,2000 ,20 (4) :318 - 322.

19Wakefield J ulie. 复杂性商业模型[J ] . 科学(中文版) , □

2001 (4) :16 - 17.

20Holt A.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and geographical □

complexities through similarity matching[J ] . Complexi2

ty international ,2000(7) :107.

○1参见:《论语·卫灵公》。

附录:1990-2009有关人文地理文献

1 《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户思社, 刘越莲, 李九全主编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09

2 《台湾人文地理信息系统的案例与研究》林祥伟主编国立东华大学乡土文化学系

3 《台北市社经人文地理数据库应用之研究》蔡秋林[撰]

4 《发展中的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吴传钧院士学术报告选辑》吴传钧著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08

5 《中国人文地理》白眉初编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委托中献拓方电子制印公司复印

6 《人文地理学概论》 (日)野口保市郎原著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委托中献拓方电子制印公司复印

7 《人文地理学》张资平着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委托中献

拓方电子制印公司复印 (复印本) 2007

8 《中国人文地理》吴美继着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委托中献拓方电子制印公司复印 (复印本) 2007

9 《环球国家人文地理》溥奎主编团结出版社 (第一版) 2007 718.5 824 典藏书库( 1/ 0)

10 《探索人文地理杂志》: 台湾人的新世界观泛亚国际文化科技公司 2006

11 《人文地理概论》 Paul Cloke, Philip Crang, Mark Goodwin 编巨流出版 (初版) 2006

12 《人文地理》刘明扬等编着高立 (初版) 2005 718.5 8756:2 典藏书库( 1/ 0)

13 《河边春梦 : 台湾高雄爱河畔男性间性欲地景的人文地理学研究 : public sex》吴文煜撰

14 《人文地理学》 Otto Maull原著国家图书馆复印 (复印本) 2003

15 《日本人文地理》石桥五郎等着商务 2002

16 《人文地理学概论》 : 发展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二部分译评石尚久[撰]

2002

17 《世界人文地理小百科》辻原康夫着台湾实业文化出版 (初版) 2002

18 《华夏人文地理》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社 2001

19 《岭南历史人文地理》 : 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司徒尚纪着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1

20 《世界人文地理杂志》 . 美国国家公园篇中视文化 2001 21《揭开福尔摩沙的面纱 : 台湾的人文地理》姜善鑫等编辑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第一版) 2001

22 《世界人文地理杂志》. 寰宇篇中视文化 2001

23 《世界人文地理杂志》美国篇中视文化 2001

24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英)R.J.约翰斯顿着蔡远龙, 江涛等译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00

25 《人文地理学辞典》山本正三等编集朝仓书店 (初版) 1997

26 《人文地理与中华伟人》和文军着天津人民出版社 (第1版) 1997

27 《在人类文明的舞台上 : 关于人文地理学的思考》姚忻华, 朱达着学林出版社 (第1版) 1991

28 《简明人文地理学辞典》杨展, 鲁峰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1990

29 《人文地理学词典》张文奎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第1版) 1990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 目、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历史学[06]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史[0602] 二、研究方向 07 (全日制)历史地理学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42历史地理基础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摘要: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本文参阅已有文献的论点,就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Brieftalkthemethodologyonhumangeography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as a branch of geography, has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Modern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 is a multi-level, multi-branch scientific system. Refer to the literature of this article's argu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modern human geography. Keywords: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ology

目录 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3) 1.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3) 1.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 1.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3) 2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4) 2.1经验主义方法 (4) 2.2实证主义方法 (4) 2.3行为主义方法 (4) 2.4现象学方法 (4) 2.5存在主义方法 (4) 2.6理想主义方法 (5) 2.7实用主义方法 (5) 2.8马克思主义方法 (5) 2.9唯物主义方法 (5) 2.10后现代主义方法 (5) 2.11后结构主义方法 (6) 2.12女性主义方法 (6) 3 结语 (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6) 致谢 (7)

初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方案

关于xxx景区(景点)研究性学习方案 初二地理一.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各处名胜古迹,以假期出游的景点为研究对象,领略各处景区的优美景色、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增加对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增强对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2.学习实地考察、上网搜索、图书查阅、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常用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文明旅游的意识,树立从小为我国环境和经济发展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研究内容 1.xxx景区的前世: (1)景区的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 (2)景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变。。。 (3)景区的风土人情、民俗特色。。。 2.xxx景区的今生: 景区现阶段发展状况,如景区当前的景观(可以照片呈现)、景区的服务设施、景区游客接待量、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等等。 3.xxx景区的未来: 根据对景区前世今生的调查,从不同角度对景区未来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上网搜索、图书查阅、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四.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9月3日—9月11日),明确本方案实施要求,做好出游计划和准备,认真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2.第二阶段:调研阶段(9月12日—10月11日),利用周末或者中秋节、国庆节出游进行实际调研,在此过程中做好相应记录,收集好相应的过程性资料。 3.第三阶段:整理阶段(10月12日—10月25日),整理自己所收集的调研资料,并以研究报告、手抄报或PPT等形式呈现。 4.第四阶段:提交成果,本次研究性学习成果定于10月28日上交。 5.第五阶段:展示阶段,本次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定于11月2日—11月6日。

历史地理研究生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古籍类: 历代正史的地理志(郡国志、地形志)、河渠志 古代有关河南的地理专著,如《梦华录》、《洛阳牡丹记》、《洛阳伽蓝记》等 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赵尔巽(清)等:《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中华书局,1957。 二、现代论著类: 河南省志·地名志 河南省志·人口志 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 河南省志·地貌山河志 河南省志·黄河志 《河南通典》、《河南大百科全书》、《河南大辞典》等 尚士英等审订,常剑峤、朱友文等编著《河南省地理》,河南教育出版社 刘祖望等《河南旅游资源》,河南人民出版社 申畅《河南文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杨玉厚《中原文化史》,文心出版社 杨文衡《中华文化通志·地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单远慕《中华文化通志·中原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 戴庞海《中原文化大典·地理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地名委、城乡建设局、崔敬一、郭顺祥、彭子伊、冷文等编《洛阳历代城池建设》(1985)),内部发行,对洛阳历代的城池建设情况作了较系统地叙述,并搜集了历代洛阳城池建设有关图版一百幅,按时期分类予以编排。73页 苏健主编:洛阳古都史,401 页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地理志》, 211 页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程有为、王天奖等:《河南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文楷、毛继周等:《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杜石然、范楚玉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尚世英:《河南省地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洪世年等《中国气象史》,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孟令俊《洛阳古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徐金星《洛阳通史》等 许登文《商丘览胜》,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罗哲文:《长城》,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唐锡仁、杨文衡:《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慎《山海经补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 萧樾《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盛福尧等《河南历史气候研究》,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7年。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月第1版,1993年12月第2次印刷。 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t987年版。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然而,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基础较差,使得新课标的要求无法顺利得以实现,而教师又迫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其结果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且学生成绩低下,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教学质量差。 因此,探索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本着提高教学质量从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始的设想,我把《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更新教师教学方法。教师从古至今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课标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空间和资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尽量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究”,同时也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 (3)教会学生学习地理方法。地理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适用的学习方法。由听懂知识到学会知识,由学会知识到回学知识,由教师教会知识逐步过渡到不要老师教而自己学会知识,成为学习知识的真正主人。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获得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和 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使得新课标理念得以深化,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课题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策略: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有效教学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 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构建为中心的思想。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12Dec.,2011 收稿日期:2011-11;修订日期:2011-11. 作者简介:吴松弟(1954-),男,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经济地理、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E-mail:sdwu1954@https://www.doczj.com/doc/3215528701.html, 1513-1518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松弟1,侯甬坚2 (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摘要:回顾过去5年国内历史人文地理学科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科研成果,说明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方向,是构成推动国内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历史人文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当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关照下,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造性研究。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学术成果;学科展望;中国 1引言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人文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同现代社会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民族、聚落、商业、交通、文化、旅游和社会生活等,这些历史上的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布、变迁及其规律,都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具体内容[1]。当代人文—经济地理现象是历史时期的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历史人文地理,无疑会阻碍真正了解当代的人文地理。反之,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标尺[2]。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两个密切相连的学科领域。中国历史资料保存相对丰富,时间较为久远,这为发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各种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初谭其骧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以来[3],相关学科领域日益得到重视,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分支方向的成果相继问世。伴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研究群体和梯队的培养形成,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正经历着分支方向多元化、方法交叉化、成果科学化、理论系统化的不断转型过程。近5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历代疆域政区研究、城镇研究中的古都研究、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的宗教地理和民间信仰研究等方面的深化,此外生态环境史研究也已全面展开,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取得重大进展。 2研究领域和成果 近5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学成果相对集中地表 现在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2.1历代疆域政区研究 从2007年起,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共12卷,作者18人)开始陆续出版。它涵盖了自先秦至民国的漫长时期,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历代政区沿革的考证,对一些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而且在某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复原的详细程度可以达到逐年。这套著作的完整出版,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目前正式出版的有总论先秦卷(周振鹤、李晓杰撰)、隋代卷(施和金撰)、宋西夏卷(李昌宪撰)、元代卷(李治安、薛磊撰)、明代卷(郭红、靳润成撰)、中华民国卷(郑宝恒、傅林祥撰)[4-9]。 商朝是中国出现较早王朝,唐晓峰认为商代领土不同于后世成熟国家的领土,不能将商朝辖区看城一片单纯的地域[10]。先秦是中国历史政区萌芽时期,待考问题颇多。徐少华对楚国国都陈城[11],钟炜对秦国的洞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12],晏昌贵对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县与迁陵县[13],李晓杰对战国时期三晋和秦国的设县情况、齐国和楚国

关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复试的一些经验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面对考验复试,而复试流程多,过程繁琐,同时由于对复试的位置很容易让考生产生烦躁和恐惧心理。这时候,考生一定要注意搜集复试相关的信息,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于搜集信息要掌握多种方法,网站、师兄师姐、导师等都是大家可以利用的。当然,对于那些没有认识的师兄师姐,也没有联系上导师的同学,可以选择报考博志复旦考研网的复试班,它不仅可以在英语、专业课的考试上帮助同学们提高,同时还会提供给同学们大量的复试信息,为同学们拿下复试保驾护航。 复试已经过去几天了,现在正在焦急的等消息,常常有这样的想法:要是当初复试的时候准备充分一些,发挥的好一点,也就不用这么担心了吧。可惜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了,自己能做的已经做完了,剩下的只有等待了。先把复试的一些情况写下来,为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做点贡献。(PS:最近脑子有点不好使,经常出现事情忘记了的现象,所以才这么早就把它写下来)。 我31号下午到了上海,从北广场坐942到了复旦,很快将住宿的事情搞定了。没有住在传说中的山西宾馆,而是一家小一点的招待所,条件还不错,什么都有,最满意的还是淋浴,太舒服了。和山西宾馆擦肩而过,其实就在山西宾馆旁边,只是我是从松花江路南边走的,所以先看到了这家。在周围逛的时候,遇到了两个也是来复旦复试的的帅哥,他们问我居住区的事情,我问他们有没有找到山西宾馆,他们说没有。等到我从招待所出来去闲逛的时候,看到一个学姐带着他们朝山西宾馆的方向走。所以我觉得,在到达一个地方之前,要先了解周围的情况很重要,至少心里不用慌张的。 下午在复旦周围闲逛。在复旦后面的那条路上的大学书城买了一本《中国历代文选》,才三元钱,感觉很爽。由于中午没有吃午饭,就在沙县小吃吃了份拌面,比苏州贵一块钱,可见上海的消费还是有点高的。然后去火车站接我女朋友过来,晚上在西北餐馆吃的面,价钱还可以,分量也很足,值得推荐。笔试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从住的的地方出发,直向光华楼,第一天已经计算过时间,所以走的不是很急。吃过早饭就进入了光华楼内。以前来过复旦,但没有进入过楼内,向楼内的物业问了地点,找到复试的场所,看见有几个人已经在那里等着了。和大家聊了一会,互相认识一下,老师就来了,打开了会议室的门。老师先向我们介绍了复试的过程和一些要求,上午的笔试就开始了。笔试的内容是史地文献阅读能力。第一题是一道古文的句读,是宋朝人写的。文章的意思大概看了明白,断句还算比较顺利。第二题是根据《水经注-渭水》来画一副示意图,很有些难度,来回改了很多次,最后还有一刻钟的时候,终于画好了。提醒下一届一定要记得带铅笔和橡皮,以备不时之需。我就忘记带了,结果在另一面又重新画了一张,可能会给老师一些不好的印象,下一届的同志一定要注意。还有两位仁兄笔试时迟到了。我觉得还是早去一点比较好,至少不用因为时间的问题紧张。虽说上午的笔试老师说不是很重要,只是参考,但我觉得还是要认真准备一些,毕竟复试中的每一项都是实力的体现,也许就是一个细节,决定了你考研的成败,希望后来人能够吸取我们的教训。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空间横切了从“文化”到“自然”的所有系统,同时横跨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必然同时兼具解释与描述、解释与诠释、诠释与思悟,由此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注重类比和空间表述。 (一)、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哲学方法论、数学和系统学方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地理学运用、嫁接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同时,地理学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地理学的方法体系。 (1)地理观察、观测、实验测试等方法 观测、观察、实验是依据研究目的,借助于特定仪器装备工具,有计划地提取、采集对象的属性特征、状态过程.借以获取第一手感受性材料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的野外观测实验站、钻孔和测年技术的发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高精度测试仪器极大地提升了观测范围、速度和精度。地理观察强调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相结合、微观观察与宏观观察相结合、、局部观察与整体观察相结合、结构观察与功能观察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一个训练有素的地理学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功底:具备解读地表事物和现象、地理景观的能力;依据研究的目的或问题(图4.3),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揭示性的主题与区域;系统地培养资料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对采样设计、样本、数据及其分析结果的典型性、代表性、揭示性、准确性、局限性与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评判和说明。

(2)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可视化技术 地理学和地图学之间传统上的紧密联系被恰当地赋予了地理学对空间和地方的关注,保证了在多数科学分类中地图学作为地理学子学科的地位。现代地图是一种数字形式的动态多维产品,展示了地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电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地图新型符号化、制图自动化和程式化、空间可视化和空问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同时增强了电子地图的大众化特征。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模型三者的结合实现了由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转变。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获取、存储、检查、操作、分析和显示与地球有关的空间数据的系统”,在地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资料调查搜集与定性分析方法 采取多种方式搜集各种文献、图件、数据,包括论文成果、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政府文件、磁盘数据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座谈与访谈、民族志方法、调查咨询、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特茜(Tesch,1990)在《定性研究:分析类型和软工具》一书中总结了社会科学的不同定性研究方法,其中不少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也经常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认知人类学、特尔斐法、描述性研究、文献研究、批判主义、民族志、实验心理学、场所研究、焦点群组研究、实证研究、诠释学方法、解释评估、生命历史研究、现象地理学、定性评估、先验论的唯实论、转换研究等。 (4)比较法、分析法与综合分析 比较法是认识差异的主要手段,因此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往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具有久远历史的研究领域,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志》,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承。进入20世纪后的100多年内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成功地实现了与现代科学接轨,从沿革地理走向当代历史地理,而且直接将研究成果与国计民生结合,走上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当代的道路。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从传统历史地理学向当代历史地理迈进,与顾颉刚先生的倡导以及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学会 北洋政府至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动荡性的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相压迫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开始从纯学术的考据转向与国家、民族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回顾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应该重重提起的是“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创办。20世纪30年代前期,正值9.18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不少历史学家与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力求从学术研究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尽些力量,并形成研究边陲民族史、历史地理、民族演进史和地方史的社会风气。在这一风气的推动下,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 “禹贡学会”的命名寄托着会员全体在民族危难之下,“华夏不可辱,国土不可裂”的深念。为了实现会员们学术救国,唤起民众的热望,学会成立后,提出的工作计划为:①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②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③编成一部精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词典。④整理历代地理志。⑤辑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移民史等,作专题研究。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国家正处于“强邻狂施压迫,民族主义正在酝酿激发的时候”的时候 1,学会会员认为应将中国民族史、边疆问题的研究列为学会的首要研究任务,为此学会还辑印了边疆丛书,用以激发国人对边事的认识。配合边疆研究,《禹贡》半月刊陆续出版了《东北研究专号》、《南洋研究专号》、《康藏专号》、《察绥专号》等,在顾颉刚先生的支持下,“禹贡”学会还拟订了边疆考察计划,在这一计划下进行的“河套水利考察”以及《后套水利调查专号》尤其为后人称颂,当时形成的考察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禹贡》半月刊于1934年3月创刊,至1937年“七七事变”被迫停刊,共出版了7卷,82期,发表文章700多篇。文章内容分类可见下表: 受前清学风的影响,最初几期《禹贡》杂志,较注重文字考据,其后内容逐渐扩大,涉及人文、自然、社会各个方面。沿革地理是清代学者用力最深的研究,“禹贡”学会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一步。仅在国家疆域、政区等方面《禹贡》半月刊就发表了关于秦代郡县、两汉侯国、东晋侨州郡县、十六国都邑、北魏六镇、唐代折冲府、宋路、元省、明代都司卫所、明清土司等各类专题研究文章。除传统的沿革地理,《禹贡》半月刊还登载了各类历史人文地理的文章,如《汉末至唐户口变迁的考察》、《自战国至汉末中国户口之增减》、《晋惠帝时汉族大迁移》、《两汉之际北部汉族南迁考》、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研究設計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四年級 B90208002 石瓊心 【題目】廣告中的女體操作-性別、空間與權力關係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大致上分為三個部份: 1.量化內容分析 蒐集市面上的廣告(以電視廣告為主),並進行整理,希望透過性別意識量表(Scale of Sexism)的建立,就其廣告的訴求與所呈現的性別訊息進行分析。 圖1 性別意識量表 由於電視廣告數量龐大,而類型也相當多元,而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究廣告中女體是如何被操作(指被當作推銷商品的工具,無論是直接地展示或以隱喻的方式),所以不會限定某種類型的廣告來做討論。 也因為廣告橫跨時段甚多,所以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經由選擇幾個較熱門的時段,如晚上八點至十點、晚上六點到八點和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將廣告錄下來。先進行初步的分類,並從中建立性別意識量表(專門針對女性的地位與角色而論),其他如產品類型、訴求分布等也是會做出清楚的圖表來對廣告內容做初步的說明。

2.符號學分析 對於廣告內容進行三層意義的的解讀。 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 圖 2 符號表徵的三層意義(van Zoonen,1994) 如圖所示,廣告內容可分為這三層意義來做探討,一是明示義,為廣告 的表徵意義;二是隱含義和迷思,為廣告所反應的社會文化價值;三是意識 形態,乃是廣告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或其價值形成之體制。 3.深度訪談 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對廣告創業人做訪談,挑選幾個比較有爭議性或在黃金時段強力播放之廣告,訪問其廣告內容所訴求的對象、劇情的設定(女性在其中是如何被運用、被選擇的)以及由商品引申出來的意念或標語是如何制定的;另個是針對廣告訴求的對象做訪談,大致上會鎖定前面訪談過的廣告創意人所製作過的廣告為主,對觀眾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廣告訴求有無被消費者接受,或是訴求對象有無體察到廣告中充滿性別意味的訊息,或是有無思考過廣告內容的女體操作手法等。

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华林甫 1991年的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共出版专著10余部。《侯仁之燕园问学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汇集了侯先生近十年来研究历史城市地理、历史沙漠地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陈桥驿主编《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10月),对北京、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南京、杭州的历史、地理、考古、人物、掌故等作了系统、精湛的介绍,比8年前出版的《中国六大古都》多了一个安阳,改变了半个世纪以来通行的六大古都的说法。史念海《河山集》四集(陕西师大出版社,1991年10月)是一部侧重于陕西历史军事地理的力作。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9月)主要研究了中国历史行政区划层级的增减、幅员的伸缩和划界的原则等问题。牛平汉等《清代地理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6月)著述宏富,向读者展示了清代三级以上政权机构的建置、裁并、徙治、异名等地方政区沿革的详细过程,是迄今为止同类著作中最为完善的一种。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丛书的一种已与读者见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 千古奇人徐霞客》也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9月)。本年度共发表论文200篇左右,现扼要介绍一年来的研究概况。 一历史自然地理 水域与海陆变迁是历史自然地理的传统内容之一,林汀水《辽东湾海岸线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以下简称《论丛》)认为历史时期辽东湾海岸线变迁 最大的是在海湾中部,特别是盘锦地段发展最快,他归纳了其变迁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辽河所经之地,植被良好,输沙入海不多,岸线伸展不大;到了清后期,植被残遭破坏,辽河含沙量剧增,输沙入海数量大,岸线遂即迅速外移。二是各地段岸线的变迁深受水系、河口的移徙所制约,也与各时期流域植被的好坏很有关系。周魁一等《古鉴湖的兴废及其历史教训》(《论丛》第3辑)回顾了鉴湖由兴到废的历史,认为"宋徽宗的贪欲和对官僚地主掠夺土地的纵容,才是鉴湖废毁的直接原因",指出:"宋代围湖垦田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是属于自然界的,人类在克服和改造自然环境 的同时,也应注意审慎地保护和顺应自然。"阮明道《清代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洪灾 研究》(《四川师院学报》第2期)探讨了清代四川、湖北、湖南及陕南、云贵地区 的洪灾状况,认为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和洪灾的重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盲目开垦,是造成清代中后期洪灾频繁的人为因素,而占耕江汉沿岸与洞庭湖水系淤地,靠修筑江堤来防洪,是造成长江中游一带洪灾日益严重的直接原因。环境变迁是近年来历史地理研究的热门。史念海《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论丛》第3辑)认为:"黄河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在远古之时,森林就相 当茂密,植被完好","就是在黄河中上游,可以称道的森林地区亦复不多","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不仅有森林,而且森林还是相当普遍的",东北地区森林广大,"直到清代尚极繁多",文章最后对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作了探讨。李民《殷墟的生态环境与盘庚迁殷》(《历史研究》第1期)认为:盘庚之所以迁都殷地,决不是 贸然选定,盘庚时的殷墟是前带河、后被山,北有漳滏、南有开阔平原,而洹水流经其间,气候较为温暖、土质较松软,周围又有许多沼泽地和丛林,既利于农业、又利于狩猎和手工业,这里既是农牧业基地,又有矿源,也是手工业发展的良好场所,实

历史地理研究就业方向

历史地理研究就业方向 考研选专业时,历史地理学专业怎么样是广大考研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历史地理学专业介绍,包含: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等,同时还推荐了一些历史地理学专业比较不错的学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地理研究就业方向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方向 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上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有:01.中国历史地理02.生态环境史 2.历史地理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为高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的专门教学、科研人才、和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品学兼优的管理与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具有坚实的大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历史地理

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历史地理学方面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方面专业工作的能力。 3.历史地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历史地理学是一个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专业,具有跨文、理两大学科的特点,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由中国学者引领世界潮流,长期以来国外学者们难以企及。它是一门理论性强、宏观用途广泛的实证性学科,五十多年以来为国家建设贡献巨大,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该专业就业情况都比较理想,毕业生去向以从事文职为主的企事业单位。 专业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胜任区域规划、环境保护、新闻出版、方志地名、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为政府决策部门作专题研究等。 [历史地理研究就业方向]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 鲁西奇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06 “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范畴,地理学考察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其区域性。历史地理研究中区域的划分与设定应遵循自然性、历史性、完整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应注重区域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其主要内容有三方面:(1)重建历史时期的区域地理环境系统;(2)探讨历史时期区域地理的变化规律;(3)总结区域开发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地理学中的“区域” 人类对于地理现象的认识,最初是由对某一有限范围的地理区域的观察分析开始的。分别以托勒密和斯特拉波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地理学的两个流派“全是属于区域学的”;[①]我国古代地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也在于其描述的区域性。正因为在近代以前,我国的“地理学”长期停留在对区域地理现象的描述(也有较少的分析)上,而未能由这些对“现象”的感性认识中探寻地理变化的规律与动因,所以未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而在西方,地理学则逐步由经验科学发展到实证科学。古典地理学派两位最著名的学者A.洪堡和R.李特尔,都努力寻找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试图探求地理变化的一般规律,这种探求就决定了其学术体系的特点是综合的、全面的,是由关于“区域”的感性地理资料上升到关于“地理表面”的理性认识的。R.李特尔曾经阐述地理科学的研究任务时说:“地球科学着重研究地表的空间(只要这些地表空间是布满事物的),即从事各地点同时并存的现象的描述和相互关系的研究。”[②]由此出发,他发展了人地关系的研究,其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方式的理论成为19世纪地理学的主流。人地相关统一观念成为地理学史的第一个范式——地理学家们的共同研究纲领。这一范式来源于对区域地理的探索,又被广泛地应用到区域地理的研究之中。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的科学分析思潮促使地理学不断分化出部门学科,许

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郭岩伟作业]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LOESS PLA TEAU 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一论文: (一)环境变迁与农牧业: 1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1 2庞奖励黄土高原稳定同位素与古环境研究干旱区地理 1998/03 3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土地垦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2 4吕卓民明代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利建设中国农史 1998/02 5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1 6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2 7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8史念海黄土高原考察琐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3 9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地域分布中国农史 2000/01 10萧正洪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11朱士光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0/03 12陈逸平先秦时期陇中黄土高原自然面貌与农牧业的起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13马志荣. 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14韩茂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总体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0/10 15费杰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04 16邹逸麟关于西部开发问题的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7吴宏岐隋唐时期对西部地区的经营开发及启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8王乃昂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19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0肖兴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1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地区的生态研究农业考古 2002/03 22周群英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干旱区地理 2004/02 23艾冲论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牧业用地的分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03 24王双怀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25杨红娟清代黄龙山地垦殖的政策效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01 26景爱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7王毅荣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期旱涝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干旱区地理 2005/02 28赵李娜汉代河东郡农业状况初论农业考古 2005/03 29马东涛黄土高原泥流灾害成因及特征干旱区地理 2005/04 30任志远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定量分析干旱区地理 2005/05 31戴鞍钢. 清末民初西部农业困顿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2张希彪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以甘肃陇东地区为例干旱区地理 2006/05 33吕卓民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02 34徐文梅试析北洛河流域植被变迁的原因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35桑广书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干旱区地理 2007/03 36肖晨超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干旱区地理 2007/05 37徐象平试论清初人地关系政策的演变与调整??以黄土高原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