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人文地理学地地的研究方法课后习地的题目解答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1
人文地理学(第三版)参考答案第一章人地关系1.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2.课堂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略3.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做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
略4.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
1)农业经济活动:①强烈的地域性②明显的阶段性2)工业经济活动:①无明显的季节性②专业化与协作化③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④分布集中3)第三产业①产品的无形性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③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④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2. 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影响因素:①农业经济时代: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②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资源、水资源、动力、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劳动力、消费市场;不同: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共同受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对地形、土壤、气候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因素决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发展农业经济,而工业经济活动需要工业资源和生产动力的支持才能运转,这都是农业经济活动所不具有的。
3.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1)原始农业:①以初级的游牧业和种植业;②劳动效率低下;③对环境具有消极影响(2)传统农业:①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②对自然有取有予;③会带来农业生态环境问题;(3)石油农业:①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②破坏了农业主要的自给系统;(4)生态农业:①使生产科学化;②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③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人文地理全部思考题及答案汇编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其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一)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断地运动中。
(二)区域性: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不同各国各地区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口、科技与教育发展水平等条件差异很大,也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不同区域的人文现象才会出现多样性与差异性。
因此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必须研究区域。
(三)综合性:横断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区域研究的传统: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②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③人地关系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P3和P183.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P16.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P15我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总任务的前提下,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必要要求因地制宜具有中国特色,这也要求开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首先要根据中的国情特点,适应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要就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具有明显地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重大问题,要把解决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现实问题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这样既可以满足客观的需要,又具备其实现的可能,同时由于历史发展和客观形势需求的不同,我国人文地理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发展最好的,如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历史人文地理学,今后要求一方面根据形式开展。
开拓新的课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以往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总结,还有一些发展差的如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需要我们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填补空白。
最后要本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和使人文地理学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要基于我国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民族特征和文化素质, 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在人多地少, 资源相对不足的特定条件下, 协调好人地关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这无疑将有助于对国硕情的清楚认识, 也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有益于对国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7.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P20第二章1.关于人地关系有哪几种理论?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P35,36,403.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第3章 研究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典型模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
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一、确定研究课题:按课题研究目的分: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综合性课题。根据课题的来源分:国家
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预测性研究、对策性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计划方案包括三项内容: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
分析框架。申报研究课题具体内容包括: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经费预算说明。
三、收集、整理资料:广泛收集、辨别真伪、兼收并蓄、分类清晰。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是资料收集工作,调查研究主要方式: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调查有参与观
察、直接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第一手资料是只有通过研究者的野外考察、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才能获得,第
二手资料是一次文献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的文献。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简介资料的认识,弥补其时效性缺陷,
获得直观印象。
五、分析研究(数据初步分析与处理、建立分析模型、数据补充、分析结论可靠性评价、征求意见):整个
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课题分析需
要重复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再收集补充资料——再研究的过程。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科学理论。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技术路线、原始资料)
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是重点,区域研
究最为典型,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
即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3)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加强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
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人本主义地理学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在文化地理学方面,
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方面,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
统中可以看出。(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那些途经和方法。
一、地理社会调查:访问法、资料收集法、抽样法、专家系统法。
二、科技文献
1、地理科技文献:按种类分为各种书刊、资料、数据、文物、图表、非资料类或非印刷品类;按加工程
度与使用程度分为原始性文献、工具性文献、再造性文献。
2、因特网信息资料库:
(1)与人文地理有关的虚拟地理图书馆
(2)相关综合性网上图书馆和论文数据库
(3)遥感图像和地图信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