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札记

2021年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札记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札记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期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并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柏拉图承前启后,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擅长以对话形式的辩论体写作,作品思想内容包括罗万象、博大精深。

《文艺对话集》读书札记

“【】”为个人批注,非原文内容。

1、伊安篇——论诗的灵感

苏朋友,那很容易理解,很显然地,你解说荷马,并非凭技艺知识。如果你能凭借技艺的规矩去解说荷马,你也当然就能凭技艺的规矩去解说其他诗人,因为既然是诗,就有它的共同一致性。

苏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像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利比德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拉克勒斯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

【诗人创作需要灵感,朗诵和演绎者、批评者也需要灵感,而听众是最后一环。磁石磁力的传递。诗人是最初的一环。】

伊安对,苏格拉底,我觉得你对。你的话说服了我,我现在好像明白了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

【之后,苏格拉底通过一连串的启发,让伊安认识到,他宣扬荷马的本领不是凭借的技艺的知识,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伊安对诗歌中涉及的不同领域(如驾车、医术、捕鱼等)知识的熟悉度肯定不如对应的职业人员。但现实很显然,伊安的朗诵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看上去好像是他对每个领域都非常了解那样。因此,伊安宣扬荷马的本领来自灵感。】

2、理想国(卷二至卷三)——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

苏我们还要严格禁止神和神战争,神和神搏斗,神谋害神之类的故事。它们根本不是真的,而且我们的城邦的保卫者们必须把随便就相争斗看成最大的耻辱。……因为儿童没有能力辨别

寓言的和不是寓言的,他们在年幼时所听到的东西容易留下永久不灭的印象。

苏规范是这样无论写的是史诗,抒情诗,还是悲剧,神本来是什么样,就应该描写成什么样。

苏人所碰到的事情之中只有少数是有神造因,多数都不是的,因为人生中好的事情少而恶的事情多,好的只有归原于神,恶的须另找原因,不能由于神。

苏我们不能准许诗人说,受惩罚的人们是悲苦的,而造成他们的悲苦的是神。他可以说,坏人是悲苦的,因为他们需要惩罚,从神得了惩罚,他们就得到了益处。我们要尽力驳倒神既是善的而又造祸于人的那种话……

【关于神的第一条法律是,神不是一切事物的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因。】

苏神的第二条法律就是神们不是一些魔术家,不变化他们的形状,也不在言喻或行动上撒谎来欺哄我们。

【过于渲染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渲染阴间可怕场景的诗句也要去除,因为这会使得城邦的保卫者们意志消沉。】

苏我们的保卫者也不应该动不动就笑,因为爆裂的笑总不免就有同样爆烈的心理反响跟着来。……所以我们不准诗人把一个好人写成轻易就发笑,有其不能把神们写成这样。

【荷马形容神们哄堂大笑不止,这是不合适的】

苏如果诗人永远不隐藏自己,不用旁人名义说话,他的诗就是单纯叙述,不是摹仿、……

凡是诗和故事可以分为三种头一种是从头到尾都用摹仿,象你所提到的悲剧和喜剧;第二种是

只有诗人在说话,最好的例也许是合唱队的颂歌;第三种是摹仿和单纯叙述掺杂在一起,史诗

和另外几种诗都是如此。

苏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是不是为这些理由头一层,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其次,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

会赞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他从理智还没有发达的幼年时期,对于美丑就有这样正确的好恶,到了理智发达之后,他就亲密地接近理智,把她当作一个老朋友看待,因为他的过去音乐教育已经让他和她很熟悉了。

【谈到节制问题,苏格拉底又说了另一条法律情人对于爱人所表示的亲爱,如接吻拥抱之类,只能像父亲对于儿子所表示的那样,而且要先要说服对方,目的要是高尚纯洁的;他们的

关系不能超过这个程度,否则他们就要受人指责为粗鄙。】

3、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

【苏格拉底主张禁止一切模仿性的诗进来。】

【床有三种,第一种是在自然中本有的,是神造的,因为没有旁人能制造它;第二种是木

匠制造的;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画家摹仿的是木匠制作的床,与床本身隔两层。】

苏我说关于每件东西都有三种技艺应用、制造、摹仿。

【人性中有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前者涉及对自我感情的节制,后者则无用而且怯懦。而诗人为了讨好观众,不会费心思来模仿理性的部分,因为它不容易模仿。他会看重最容易激动情感的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最便于摹仿。】

4、斐德若篇——论修辞术

苏有爱情的人在神智上不如没有爱情的人清醒。……有一种欲念,失掉了理性,压倒了求

至善的希冀,浸淫于美所生的快感,尤其是受到同类欲念的火上浇油,浸淫于肉体美所生的快感,那就叫做“爱情”。

苏但也有一种迷狂是神灵的禀赋,人类的许多最重要的福利都是从它来的。

【苏格拉底认为迷狂是一种好事,是神灵的感召。“迷狂术”。】

苏凡是能动一物而又为另一物所动的,一旦不动时,就不复生存了。只有自动的,因为永不脱离自身,才永动不止,而对于一切被动的才是动的本源和初始。

【苏格拉底认为自动是灵魂的本质和定义。这种自动既不能由他物创生,也不能被毁灭。】

苏神灵凭附的迷狂我们分成四种预言的,教仪的,诗歌的,爱情的,每种都有天神主宰,预言由阿波罗,教仪由狄俄尼索斯,诗歌由缪斯姊妹们,爱情由阿佛洛狄特和爱若斯。

【在修辞方面要想做得完美,就要做到三点第一是天生来就有语文的天才;其次是知识;

第三是练习。】

5、大希庇阿斯篇——论美

【讨论了美的相对性,美的时间性(是否永恒)。恰当要么产生实际美,要么产生外表美,而不能同时产生两者。继而,对“效能就是美的,无效能就是丑的”展开讨论。美应该产生好

的目的。】

【因此,得出“美是好的原因”这个结论。但由于原因不是结果,结果也不是原因,因此

美和善也不等同。】

苏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可是还得想一想,如果我们认为美的是习俗制度,我们能否说它们的美是由视听所生的快感来的呢

【可是其他感觉产生的快感的原因是什么】

苏如果两种快感都没,那美是由于这种有,另一种也有的那种性质,不是由于只有这种有,而另一种却没有的那种性质。

【最后的结论——美是难的】

【此篇费了大量口舌,说明了美不是什么。】

6、会饮篇——论爱美与哲学修养

斐德若假如没有这种羞恶和崇敬,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做不出伟大优美的事情来。

【好的爱情——进德修业】

厄里什马克的颂词,把爱情看作宇宙间调协两相反势力的力量,他先从他的专业医学,次从音乐、天文,以及当时所盛行的占卜祭祀,举实例证明他的大原则。

“所以我们每人只是人的一半,一种合起来才见全体的符,每一半像一条鱼剖开的半边,

两边还留下可以吻合的缝口。每个人都常在希求自己的另一半,那块可以和他吻合的符。凡是由上文所说的阴阳人截开的男人就成为女人的追求者……”(下图)

【阿伽通的颂词主要讲述了爱神的本质——尽善尽美,它是一切艺术,一切技艺,乃至于

一切事业的感发者。】

【苏格拉底开始发言了——】

苏格拉底先论证,“爱情是针对某个对象的;爱情是他所缺乏的,还没有到手的,……就是

这种东西才是他的欲望和爱情的对象”。

第俄提玛说爱情就是一种欲望,想把凡是好的永远归自己所有。……美的目的在凭美来孕

育生殖。

7、斐利布斯篇——论美感

一、喜剧跟悲剧一样,都能引起快感与痛感的混合

苏在哀悼里,在悲剧和喜剧里,不仅是在剧场里而且在人生中一切悲剧和喜剧里,还有在无数其他场合里,痛感都是和快感混合在一起的。

二、形式美所产生的快感是不夹杂痛感的

苏我的意识是指有些声音柔和而清楚,产生一种单纯的纯粹的音调,它们的美就不是相对的,不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来的,而是绝对的,是从它们的本质来的。它们所产生的快感也是它们所特有的。

8、法律篇——论文艺教育

【要培养儿童的快感、友爱、痛感、仇恨,等他们理性发达了,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和理性是谐和的,而整个心灵的谐和就是德行。】

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它关注终极问题,揭示人生的真相。《文艺对话录》超出了“文艺”的范围,简直是一本哲思如泉涌的人生宝典。看着大神们赞颂美神的妙语,除了感叹他们独辟蹊径的思考力,更在心底生发出勇敢和坚定的力量。

柏 拉 图 心 中 的 美

柏拉图心中的美 ———读《文艺对话集》 英国大诗人本·琼生这样评价莎士比亚:“他不但属于一个时代, 而且属于所有的时代。”其实, 这也适用于柏拉图。作为古希腊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影子涉及西方的一切精神领域。公元前428 年( 或427 年) , 他出生在雅典一个门第显赫的富贵之家, 父母均为贵族后裔, 父名阿里斯同, 母名裴里克提娥奈。据说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斯, 后因胸肩宽阔, 被谐音词pla-ton 取而代之。他天资聪颖, 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二十岁师从苏格拉底。随后, 又结交了一些名人, 如赫拉克利特学派的克拉提罗, 巴门尼德学说的追随者赫谟根尼。公元前387 年, 他创建学园, 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他潜心研究, 认真授课, 亚里斯多德等都是他的学生。他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这儿完成的, 涉及诗、哲学、艺术、语言学、雄辩术等多个领域。他对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的研究, 成为西方文论的重要源头; 他关于灵感问题的探索, 对文艺复兴乃至浪漫主义文艺思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西方人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亚里斯多德双峰并峙, 真可谓“说不尽的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由朱光潜选编, 集中了柏拉图对美学和文艺学的看法, 共收录八篇对话体文章, 约22 万字。其中《大希庇阿斯篇》主要论述美的本质问题;《会饮篇》主要论述爱美和哲学修养问题;《斐利布斯篇》主要论述美感问题。这本书让笔者集中地认识了一个知识渊博、理性与诗意完美结合的柏拉图。 一、美———柏拉图心中的至爱 柏拉图了解美, 欣赏美, 热爱美, 这是人所共知的。在《斐德若篇》中, 他用尊敬的称谓“她”来指代美。他这样说:“我回到美。我已经说过, 她在诸天境界和她的伴侣们同放着灿烂的光芒。自从我们来到人世, 我们用最明朗的感官来看她, 发现她仍旧比一切更明朗, 因为视官在肉体感官之中是最尖锐的; 至于理智却见不着她, 假如理智对她自己和其他可爱的真实体也一样能产生明朗的如其本然的影像, 让眼睛看得见, 她就会引起不可思议的爱了。但是并不如此, 只有美才赋有一种能力, 使她显得最出色而且最可爱。”在柏拉图眼里, 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是诸天境界中最有光泽的。我们一生下来, 就在感受美。美令人目眩, 令人神往, 令人无限遐想, 令人身心舒畅。所以说她“比一切更明朗”。视觉是先行官, 最先发现了美, 诉诸我们的心灵和大脑, 难怪柏拉图在诸多感官之中单单说它“最尖锐”; 理性的美无法用感觉( 诸如视觉、味觉、触觉等) 来观照。她深蕴在事物内部, 不是肉眼一下子能看出来的。但柏拉图假想用镜子将理性映照, 所产生的影像也会惹人喜爱。因为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是抽象与概括的综合, 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例如黄金分割点, 大家一致认为主持人站在舞台的这个位置是最美的。这时,难道我们不为掌握了这个真理而喜悦吗? 理性认识令人神志清醒, 可以冲刷人心中愚昧的斑痕, 改造人的灵魂。所以柏拉图认为, 它“会引起不可思议的爱”。理性具有的美感不是光彩夺目,而是沁人肺腑, 是一种知性美。因此“可爱”并非理性惟一的特征, 美是它更重要的特点。人们珍爱理性美。从古至今, 无数先行者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发现了闪闪发光的“金子”。在生活中, 美的功能不可抹杀。柏拉图对美的顶礼膜拜恰恰表明古希腊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确实, 对“美”无动于衷的民族怎么会产生如此美好的艺术? 怎么会产生如此伟大的哲学家? 柏拉图是伟大的, 伟大到我们无法避开。他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 并较完整地创立了美学思想。在具有世界意义的古希腊文化中, 这是一棵闪闪发光的“金苹果”树。 二、形体美、形式美———柏拉图对美的最初触摸 善于思辨的柏拉图心灵是敏感的, 这使他在自然界中到处看到“美”的存在。大至宏观的天体, 小至微观的一草一木: 山林间奔跑的小熊, 天空中闪耀的星星, 成群结队忙着搬家的蚂蚁……万物在柏拉图眼中千姿百态、各具色彩。美存在于自然之中, 更存在于人体之内。人是众灵之长, 是惟一有思想的动物,不仅是感悟美的主体, 而且是组成自然美的部分。讴歌

2021年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札记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札记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期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并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柏拉图承前启后,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擅长以对话形式的辩论体写作,作品思想内容包括罗万象、博大精深。 《文艺对话集》读书札记 “【】”为个人批注,非原文内容。 1、伊安篇——论诗的灵感 苏朋友,那很容易理解,很显然地,你解说荷马,并非凭技艺知识。如果你能凭借技艺的规矩去解说荷马,你也当然就能凭技艺的规矩去解说其他诗人,因为既然是诗,就有它的共同一致性。 苏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像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利比德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拉克勒斯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 【诗人创作需要灵感,朗诵和演绎者、批评者也需要灵感,而听众是最后一环。磁石磁力的传递。诗人是最初的一环。】 伊安对,苏格拉底,我觉得你对。你的话说服了我,我现在好像明白了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 【之后,苏格拉底通过一连串的启发,让伊安认识到,他宣扬荷马的本领不是凭借的技艺的知识,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伊安对诗歌中涉及的不同领域(如驾车、医术、捕鱼等)知识的熟悉度肯定不如对应的职业人员。但现实很显然,伊安的朗诵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看上去好像是他对每个领域都非常了解那样。因此,伊安宣扬荷马的本领来自灵感。】 2、理想国(卷二至卷三)——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之《伊安篇》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之《伊安篇》 ——论诗的灵感 这缘故我懂得,伊安,让我来告苏你。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象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象欧里庇德斯说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赫刺克勒斯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象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有时你看到并多个铁环互相吸引着,挂成一条长赖绕,这些全从一块磁石得到悬在一起的力量。诗神就象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达灵感的人们又把它递傅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持人,无编在史持或抒情涛力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仰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科里班特巫师们在舞蹈时,心理都受一种迷狂支配;抒情持人们在做持时也是如此。他们一旦受到音乐和韵节力量的支配,就感到酒神的狂欢,由于这种灵感的影响,他们正如酒神的女信徒佃受酒神凭附,可以从河水中汲取乳蜜,这是她们在神智清醒时所不能做的事。抒情持人的心灵比正象这样,他们自己也说他们象酿蜜,飞到诗神的园里,从流蜜的泉源吸取粮英,来酿就他们的持歌。他俩这番话是不错的,因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威,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持人们对于他们所写的那些题材,就出那样多的优美辞饥粱你自己解说荷马那样,并非凭技艺的想矩,而是依诗神的驱遣。因为持人制作都是凭神力而不是凭技艺,他们各随所长,专做某一类诗,例如激昂的酒神歌,颂神诗,合唱歌,史诗或短长格诗歌,长于其一种体裁的,不一定长于他种体裁。假如持人可以凭技艺的组矩去制作,这种情形就不会有,他就会遇到任何题目都一样能做。诗对于诗人们象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一样,夺去他们的平常理智,用他们作代言人,正因为要使听众知道,诗人井非借自己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辞句,而是由神凭附着来向人说话。卡尔喀斯人廷尼科斯是一个著例,可以证明我的话。他平生只写丁一首著名的《谢神歌》,那是人人歌唱的,此外就不肯写过什么值得记忆的作品。这首《谢神歌》倒真是一首最美的抒情诗,不愧为“诗神的作品”,象他自己称呼它的。神好象用这个实例来告诉我们,让我们不用怀疑,这类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 柏拉图︰《伊安篇——论诗的灵感》周志忠 柏拉图的《伊安篇》,是由苏格拉底和伊安的对话组成。内容是透过苏格拉底对伊安的一连串的问题,表达出柏拉图对诵诗人及诗人的意见。而内容大致上是分开两部份。 第一部份,文中的苏格拉底以占卜、数学及医术,来指出知识是有普遍性的。而伊安既然能咏诵、解读荷马的诗,就应该能够咏诵、解读其它人的诗。然而,伊安只能咏诵荷马的诗。故此,诵诗人之所以能够咏诵诗歌,并非依靠他们的知识、技能,当中没有普遍性存在。而诗人亦非将知识,传授于群众。诗人依靠的,不是知识、技艺,哪是甚么呢?于是,文中的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诗人和诵诗人,都是凭借诗神的灵感,才能赋诗、解诗。由于诗人和诵诗人都是依靠诗神感召、驱遣,当中是没有技艺可言。文中以磁石为例,磁石能吸引铁环,而吸引力会传至铁环,让铁环吸引其它铁环。这种关系,便有如诗神、诗人、诵诗人,以至观众的关系。诗神驱遣诗人,给予诗人灵感,使诗人得以赋出不同美好的诗篇。而诗人再感染诵诗人,将由诗神处得到的灵感,传给诵诗人。诵诗人在诗人的诗篇中,感受到诗神的灵感,再咏诵、解读出来,把神的灵感传给观众。换言之,所有美好的诗篇,其真正的制作者,不是荷马一类的诗人,更不会是诵诗人或观众。诗的制造者,是真、善、美的神。神才是吸引力的来源,才是那块磁石。而诗人,则是被磁石吸引着的第一个铁环。诵诗人是黏着诗人的铁环的铁环。再由诵诗人这个铁环,把神的吸引力,传至其它铁环——观众。在诗的制作过程中,诗人不担当任何创作,亦不是传授任何知识给人。诗人只将神的灵感如实展现出来。而如何才能得到诗神的灵感呢?文中指出,诗人必须进入一种迷狂的状态。诗人进入了迷狂的状态,才能得到神的灵感。 文中的第二部份,是希望进一步论述诗的「技艺」。虽然,诗篇中不时会提及不同的技艺,例如御车、医疗等,但诗本身是没有技艺可言的。诗中不段描写其它技艺,但从未描写过诗自己。以诗中描写御车为例,更能了解诗中御车技艺的,是御车的车夫,不是诗人或诵诗人。诗的创作、出现,在于神的灵感,而不是由人去创造。诗中描述的技艺,又不包括诗本身的技艺,诗是一种没有技艺的东西。故此,柏拉图认为,诗是没有自

柏拉图 诗人的罪状

论《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诗(人)的罪状 笔者手中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一书是由柏拉图编著、朱光潜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印刷的2008年版书,原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新世纪后对其进行调整和充实,对文中个别有误的字句加以修改,尽量还原其历史面貌,并将选收作品的下限移至二十世纪末。 [1]另有王太庆翻译的《柏拉图对话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前部分是他翻译的正文,计有对话十二篇,其中两篇未译完,一篇是节译。另有附录两篇,一篇是翻译古希腊文献记载的有关传记,另一篇是翻译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的批评;后一部分是作者对柏拉图研究的论著。[2]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以对话体形式展开了对以美学、伦理教育以及诗歌灵感的来源、诗人的罪状为主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以8个独立的篇章构成了一个整体,各个独立篇章都分别或共同体现了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伊安篇》讨论的主题是诗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神,神将灵感赐予诗人,诗人在迷狂的状态下创作出诗歌。《理想国》(卷二至卷三)讨论的主题是理想国的制度和理想公民的性格,规定城邦的保卫者们的教育课程,主张音乐和文学是教育的起点,要求文学含有健康的道德教训,对青年人有益,并以单纯叙述的文学形式来抒写;音乐可以分为歌词(文学)、乐调、节奏三部分,乐调和节奏应迁就歌词,表现出勇敢、节制、清醒的一面。《理想国》(卷十)提出了对诗人的控诉,对他们下逐客令,并从诗的摹仿本质和政治道德的实际功用两个主要方面来挖掘诗(人)的罪证。《斐德若篇》以三篇爱情故事为讨论中心,阐述了柏拉图对修辞学的看法。《大希庇阿斯篇》谈论的是美的问题,以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关于美的辩论,引出美真正的定义,推翻一些错误的关于美的看法。《会饮篇》探讨的是关于爱美与哲学修养的启示。《斐利布斯篇》讨论的主题是美感。 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状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诗歌的本质是摹仿,这里的摹仿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与“创新”相对立、对于前人的摹仿,而是对“理式”这一本质的摹仿,是“理式”的影子;其二是对诗歌的社会功用的不满,认为诗歌败坏德行,不利于城邦的统治。 形式与内容: 柏拉图在诗的形式与内容和社会功用方面来论证诗(人)的罪状,从而对诗人下逐客令。在形式上柏拉图主张音乐和节奏配合语言组成诗歌,并使用直抒胸臆的表述方式;在内容上柏拉图主张诗歌的题材应该是赞颂神和英雄。在理想国篇(卷十),柏拉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借助工匠和画家作为跳板,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深入分析,详细地举证了诗人的罪状。在柏拉图看来,事物存在有三种,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由神创造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宇宙中普遍永恒的原理大法。以“床”为喻,最本质的床是床的理式,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木匠依据这个床的理式从而制作出个别的床,画家则摹仿理式中的床和工匠制作的个别的床。于此,只有神创造的床的理式才是真实的,木匠制造的作品也不全然是真实的,木匠是个床的“制造者”,而画家,既不是床的“创造者”,也不是床的“制造者”,是神和木匠的“摹仿者”,摹仿床的外形,与自然隔着三层。诗人就好比画家,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会抓住真理。[2] 摹仿诗人对他们摹仿的题材的美丑既没有知识,也没有正确的见解,以普通无知群众所以为的美为摹仿对象,借助文字并伴以美妙的韵律、节奏和乐调来欺哄、迷惑无知的听众。 社会功用: 柏拉图认为摹仿诗人在作品中没有描绘出诸神和英雄的真正本性,把伟大的神描写得丑

文艺对话集

《文艺对话集》读后感 ----以《斐德若篇》和《会饮篇》为例久闻“柏拉图式爱情”,都说那是最理想的爱情境界,是可遇不可求的爱情,就总觉得爱情是神圣的而美好的。现在看完柏拉图先生的《文艺对话集》后,才知道所谓的爱情,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般简单与美好,也不能说“柏拉图式爱情”就是最完美的爱情,特别是在看《斐德若篇》和《会饮篇》后更对爱情有了别样的理解。 《文艺对话集》是柏拉图所著,全书主要是苏格拉底和伊安、斐德若、格罗康、阿伽通等不同领域的文艺者进行的一系列关于诗歌灵感、理想国、修辞术以及美、文艺教育等等问题进行辩解探讨,从而编著出来的对话集。全书共写作了七篇,分别是《伊安篇》、《理想国》(卷二至卷三及卷十)、《斐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斐利布斯篇》和《法律篇》,每篇各有侧重点。 《伊安篇》提出了一个问题:诗歌的创作是凭借专门技艺知识还是灵感?辩论后的答案是诗歌创作只凭灵感。这是最古老的一篇谈论灵感说的文献,但由于所处的时代局限,只能借助人们对“诗神”的信仰来实现“灵感说”的立足,从现代视角来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理想国》所选的三卷,写出了苏格拉底对自己所要构建的城邦的美好创想。作者从保卫者幼年教育入手,分别从不同年龄阶段来讨论需要注重的问题,把音乐和文学作为教育的起点,对诗人的罪状一一成列,拒绝那些不符合标准的诗人进入城邦,旨在塑造高素质的城民,营造和谐城邦。

《大希庇阿斯篇》和《斐利布斯篇》都是针对美进行辩论的。苏格拉底、希庇阿斯、斐利布斯等都对于美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以致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只能说“美是难的”,而美感既是快感与痛感的混合,又是互不夹杂的,没有统一的美感定论。 《斐德若篇》和《会饮篇》主要是论修辞术和爱美及哲学修养,其中意蕴深奥,我只能看到浅层次中最世俗化的部分---爱情,这正是我看完《文艺对话集》后想要重点谈谈自己理解的地方。 在《斐德若篇》中,包含三篇讨论爱情的文章。第一篇是诡辩家莱斯阿斯论修辞术的模范文,其中讲到爱人应该接受没有爱情的人,因为爱情本身就存在许多的毛病。他觉得“有爱情的人们一到他们的欲望满足了,对于所施与的恩惠就觉得追悔”,就会“要计算为了爱情在自己事业上所受的损失,要计算对爱人所施与的恩惠,又要计算他所费的心力,就满以为他们对爱人久已酬劳过分”,使得爱情在利益的计算中失去了光泽。苏格拉底看完这篇诡辩之后,也写了一篇关于爱情的文章,讨论了应该恩宠有爱情的人还是没有爱情的人。 他先给爱情下了一个定义:“有一种欲念,失掉了理性,压倒了求至善的希翼,浸淫于美所产生的快感,尤其是受到同类欲念的火上加油,浸淫于肉体美所生的快感,那叫做‘爱情’”。爱情是一种欲念,实现它必须是两个人的共同努力,属于两个人的苦与乐,正如《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所说:“全体人类都只有一条幸福之路,就是实现爱情,找到恰好和自己配合的爱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给了爱情一个总领性的说法。

《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论美的两个阶段-4页精选文档

《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论美的两个阶段在《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中并没有出现柏拉图的影子,都是苏格拉底和不同智者之间的辩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柏拉图其实是借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来表达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所以在《大希庇阿斯》中,其主角是苏格拉底和辩士希庇阿斯之间的对话。苏格拉底请教希庇阿斯“什么是美”而不是“什么东西是美”,希庇阿斯用种种具体和感性的东西予以回答。 一、希庇阿斯的三种回答 首先,希庇阿斯的第一个回答是“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年青小姐”,对于这个回答,苏格拉底并不满意,他反驳:“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不也可以是美的,既然神在一个预言里都称赞过它?”同时,苏格拉底又举出了许多类似的例子:“一个美的竖琴有没有没美”、“一个美的汤罐怎么样”,希庇阿斯回答年青的漂亮小姐自然比其他的东西要美,于是苏格拉底又反驳道: “最美的猴子比起年青小姐来也是丑的……如果最美的汤罐比起年 青小姐来还是丑的……年青小姐比起神仙,不也像汤罐比起年青小姐吗?比起神,最美的年青小姐不也显得丑吗?……在学问方面,在美方面,在一切方面,人类中学问最渊博的比起神来,不过是一个猴子吗?我们该不该承认,最美的年青小姐比起神来还是丑的呢?” 《大希庇阿斯》 苏格拉底认为这种又丑又美的一种美不能回答美本身是什么,美本身不是一位年青小姐、母马、竖琴和汤罐,而是美本身将美的特质传达到具

体东西上面,使它具有了美。 依据苏格拉底这种说法,希庇阿斯又提出了“美是黄金”。他认为“一件东西纵然本来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得到一种点缀,使它显得美了”。苏格拉底反问说,“他(雕刻家菲狄阿斯)雕刻雅典娜的像,并没有用金做她的眼或面孔,也没有用金做她的手足,……他用的却是象牙,显然他犯了错误,是由于不知道金子镀上任何东西就可以使它美了。”所以苏格拉底认为黄金只是一种修饰物,借助修饰而成为美,不是真正的美。 于是希庇阿斯又提出了第三个回答:美就是恰当,“使用的恰当,石头当然也美”,“不恰当就丑”,“使每件东西美的就是恰当”。苏格拉底反诘道,要煮好蔬菜,是美人恰当还是汤罐恰当呢?对于蔬菜和汤罐,是金汤匙恰当,还是木汤匙恰当呢?再者说,什么是恰当?希庇阿斯说道:“我以为所谓恰当,是使一个事物在外表上表现的美的。举例来说,相貌不扬的人穿起合适的衣服来,外表就好看起来了。”苏格拉底反驳:“如果恰当只使得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它实际美,它就会只是一种错觉美。”希庇阿斯的上述三种回答都是具象的、触摸到的东西,比如小姐、黄金、附加到某种物体外表上合适的东西等,他只是从具体方面去说明美是什么,苏格拉底不满意这种浅显的回答,因为苏格拉底要问的是使事物真正成为美的那个品质,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称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二、苏格拉底对美的本质的回答 苏格拉底不满足于希庇阿斯的三种回答,同时苏格拉底也认识到了定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第七周 #1 柏拉图在第二篇中,主要谈论的是文艺教育观的问题。在现代人眼中,孩子的早期教育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考虑到幼年时是接受事物、模仿事物能力最强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为孩子报各式各样的班,以期将孩子塑造成他们所想的样子。但不得不承认,在几千年前的雅典,柏拉图能提出早期教育这样的理念,其思想性无疑是超前的。 柏拉图构架了一个理想的王国,以及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他同样重视音乐与体育的教育,而所谓音乐,又是包括了文学在内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柏拉图所认为的音乐教育,实质上就是文艺教育。音乐教育能培养人威严、礼仪和勇敢的品质,因此城邦要建立严格的音乐审查制度。在柏拉图的文艺教育观里,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①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因此对于音乐的选择应该明辨是非;②加强音乐的影响可以提高人的爱智能力。这里所讲到的爱智能力,停留在最后一句“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在柏拉图看来,音乐培养的是人的爱智能力,而体育培养的是人的勇敢与激情,两者同样重要。正如毛泽东所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倒是印证了中国人常说的“文武双全”。同样重视文艺教育与体育教育,方能拥有勇敢、智慧、节制、正义等品质。 #2 在谈到早期教育时,柏拉图反复强调了统治者对于文艺教育内容的审查,要求建立严格的音乐审查制度。这不由得使人发问:政府规制对于教育的介入究竟是好是坏呢? 诚然,我们必须承认,在幼年时期儿童的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一切加之于他的事物都可能使他留下印象、长成性格中的一部分,父母甚至社会,有义务对于他们的成长做出引导,使他们尽可能少地接触恶,尽可能多地感受美。 然而,在我看来,与其隐藏恶,不如揭示真,引导他们客观真实地去面对这个世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项行为的做出往往是认知、产生态度到实施行为的一个过程,思想观念的输入固然会影响行为,但统治者们真正应该做的不是在认知这一环节进行“堵”,而是在产生态度这一环节去“疏”。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多重性,生老病死、贪嗔痴恨爱恶欲也是常态,即便是神也会因这些缺点而使人物形象更饱满。对话中经常用到“勾销”这个词,勾销应当是一种从有到无的状态,既然这些是无法避免的存在,或许就不应该硬生生地勾销。罗曼罗兰是这样定义英雄主义的:这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世界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或许是带着他们看清世界的真相,看清原来除了真善美,这世间还有这么多的贪嗔痴,看清最好的榜样也有最坏的习惯,看清最好的故事也有最坏的结局,告诉他们,然而这并不可怕,然而这只是必历的过程。一个勇于面对真相的统治者或许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3 当柏拉图谈论教育、谈论文艺时,不由得会令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一位同样伟大的思想家。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或许和孔子思想中的“礼乐”有着一定的契合,他们的教育观之间有着相通又互相区别: ①他们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同样重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然后孔子认为礼乐的影响应当是贯穿人生的整个阶段的,柏拉图则更加强调音乐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 ②他们同样重视音乐德育教化的社会作用;柏拉图认为正是因此立法者更应发挥其社会功能对音乐教育的内容进行审查; ③两者在对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方面存在差异;孔子重内容与形式,认为礼乐应当“尽善尽美”,柏拉图则不单单把音乐当作审美对象,而是用审美特征培养人的能力。 综上所述,比较柏拉图与孔子的音乐教育观,我认为孔子更多的是在强调要顺应礼乐,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系统地探讨美学问题的文章,全文通篇由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和古希腊赫赫有名的诡辩论学者希庇阿斯的对话呈现。二人对“美本身”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讨,看完整篇文章感觉像观看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 文章开篇,苏格拉底问有学问的人之所以有学问,是由于学问;一切善的东西之所以善,是由于善。学问和善都是真实的,否则他们就不能发生效果。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否也由于美?美也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希庇阿斯认为美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因而把问题理解成“什么东西是美的”,他说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苏格拉底用一匹漂亮的木马、一个美的竖琴、一个美的汤罐举例反驳希庇阿斯,证明在这个世界上美的东西太多了,又引用赫拉克利特说过“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丑”推出“最美的年轻小姐比起女神也还是丑呢”。(苏:如果你说凡是美的那些东西真正是美,是否有一个美本身存在,才叫那些东西美呢?)可见希庇阿斯把美看成了一个个体,落实在某个具体事物上,用个别定义普遍,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他理解的美是相对的,而苏格拉底问的是“美本身,可以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这种美是永恒的,是绝对存在的。 希庇阿斯随即说到“美就是黄金”,一件东西只要镶上黄金得到点缀就成其为美了。苏格拉底用艺术家菲狄阿斯雕刻的雅

典娜女神像没有用黄金而是用象牙的例子再一次反驳他,证明美并不一定是黄金所赋予一切事物的。在上述美是漂亮小姐和黄金这两个观点被否定后,他们围绕“恰当”与“美”的关系展开讨论,二人都同意“美最不容易被赏识”,“如果承认恰当就是美本身,而且能使事物在实际上和在外表上都美,美就不应该不易赏识了”,柏拉图将外在美和内在美分裂了,认为二者是不能在同一事物中同时出现的,有了内在美就不能成为产生外在美的原因,从而得出“恰当产生外表美”,但“恰当不是美本身的结论”。 讲到这里我不是很认同柏拉图的观点,他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修辞学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修辞学思想及其借鉴意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斐德若篇》以苏格拉底和斐德若对话的形式, 重点阐述了柏拉图对修辞学的看法,剖析了诡辩家们以真理的小类似将听众们引入真理的大不类似中的本质,其中也渗透了他的美学思想和爱情观。从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出发,柏拉图的文章学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写作方面的问题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标签:文章学思想修辞术真理诡辩 一、《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简介 柏拉图作为西方的哲人先师,他的著述中总是能反映他的哲学思想。《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则是通过问与答的模式,将柏拉图的文艺思想阐述得淋漓尽致。文章中的对话大约40多篇,涉及哲学、美学、艺术等方面。在文章的对话中,绝大多数都是苏格拉底的发言,这为我们了解柏拉图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然而,柏拉图的思想和苏格拉底总体上是一致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可将苏格拉底的观点作为柏拉图的观点。 对话通过双方一问一答的互动模式,将所讨论的问题层层深入,有时双方会进行激烈的争辩。在这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问题的结论会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在解除读者困惑的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论辩的趣味。 二、《斐德若篇》的文章学思想 对话集中的《斐德若篇》对“修辞术”做了深刻的探讨,体现了柏拉图的文章学思想。柏拉图首先提出了“文章必须体现真理”的观点,即要体现世界的真善美,让读者值得去相信,这样的文章才有价值。 寫文章不同于“修辞家”的诡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修辞术”盛行,成为智者们说服他人的手段。例如,在法庭上,诡辩家就通过自己的修辞技巧颠倒是非,千方百计地说服法官;在演讲中,用修辞技巧迷惑听众。因此,当时的“修辞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贬义的意味。 修辞术的最终目的在于成功说服他人,这可被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用真理去征服他人,这与柏拉图所提倡的“文章必须体现真理”的观点相一致。另一种说服他人的方式则是通过利用修辞的技巧,通过似是而非的诡辩蒙骗他人,使他人产生认识事实的错误进而去相信。后者追求的是语言形式的偏差,而非对真理的阐明。 其次,柏拉图认为文章要有统一、完整的结构,要合乎逻辑,在该开头的时候开头,在该结尾的时候结尾,两者不能倒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斐德若篇》看柏拉图写作观

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斐德若篇》看柏拉图写作观 一直以来,人们只知道柏拉图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很少有人关注他在文章创作方面的成就。本文将根据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斐德若篇》对柏拉图的写作观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标签:柏拉图;文章创作 谈到柏拉图,人们自然会以“古希腊唯心主义美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冠其名首,而没有人说他是文学家。没有学习西方文论这门课程之前,我对柏拉图的了解还仅限于“柏拉图式的爱情”,“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部分教育思想。看到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中《斐德若篇》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文学领域依然卓有建树的文学理论家——柏拉图。这篇文章通过苏格拉底与斐德若的对话论述了柏拉图关于爱情、艺术、迷醉、理念、真理、言语和语言的观点。本文试就柏拉图《斐德若篇》的文学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真实观——文章的基本条件 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提出了文章的基本大原则,即文章必须表现真理。他说“文章要做得好,主要的条件是作者对于所谈问题的真理要知道清楚。”为了印证上述观点,柏拉图举例说,如果我们都不知道马是什么,却要去买一匹马打仗,只是相信马是一种耳朵最长的家畜,这是多么荒谬可笑的事。如果文章不表现真理,“写一篇颂驴文,里面却把驴当作马,说它有多么大的价值”,这样的文章更荒唐可笑。接着,他还借斯巴达人的话说道:“在言辞方面,脱离了真理,就没有,而且也永不能有真正的艺术。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按照真理,只按照修辞术来写作,他就会爱怎样说就怎样说,“把同一件事对同一批人时而说的像是,时而说的像非”。所以柏拉图下结论道,一个人若想迷惑旁人而自己不迷惑,就要能精确地辨别事物的同异,若是一个人不知真理,只在人们的意见上捕风捉影,他所做出来的文章就显得可笑,而且不成艺术了。柏拉图这种“文章必须表现真理”的思想,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大原则和基础条件,因为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的本质在于给出正确的思想。同时这也影响了当今的创作,我们发现受到读者和观众欢迎的书籍或影视剧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表现的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接触到的事情,其中更包含着作家对于社会和现实的种种看法,作家的看法也并非都是真理,但是是我们社会普遍的认知,只有符合了大众的认知,我们才更易于接受。这也让我想到了一部电视剧《蜗居》,在现在这个房价飙升,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时代,如果一部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他没有任何背景,只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却拥有着豪宅,高薪的工作,这必然不会引起社会的共鸣。《蜗居》之所以成功,在于作者本身看到了社会的现实,看清了现状。所以,柏拉图“文章必须表现真理”的思想,应用于现在我想到的是文章,文学作品必须表现真实的现状。只有真实的东西才经得起推敲。一个作家应当具备的是严谨的文风,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以及一个将自己内心深处真善美的思想写进读者心中的美好愿望。

文艺对话集的灵感说

文艺对话集的灵感说 文艺创作中的“灵感〃问题历来为创作者和文艺理论家们所分外关注。作为在西方文论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对创作中的灵感问题做出了深入探讨,其理论成果虽历经千年依然值得珍视。本文拟采取比较诗学的视角,结合中国古代文论对创作灵感问题的探析,以今时今日之视角对柏拉图的“灵感说〃做出新的阐释。 一.《文艺对话集》中的“灵感说〃理论思想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伊安篇》集中阐释了其〃灵感说〃思想。伊安是古希腊时期的一个职业诵诗人,精于朗诵《荷马史诗》即《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并在文艺竞赛中屡获成功。对话中苏格拉底和他讨论的主题是“诗歌创作究竟是凭专门技艺知识还是凭灵感〃。柏拉图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柏拉图认为,诗人创作并非凭借技艺而是依赖于灵感,依赖于神灵,神灵附体产生的迷狂状态激发了诗人创作时的巨大灵感,简言之——“诗灵神授〃。柏拉图做出这一论断的依据主要有两个。第一,如果诗人是凭借他的技艺来创作,那么他就能够遇到任何题目都发挥自如,产生佳作,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卡尔喀斯人廷尼科斯是一个著例,可以证明我的话。他平生只写了一首著名的《谢神歌》,那是人人歌唱的,此外就不曾写过什么值得记忆的作品。〃另

一方面,柏拉图从创作者和包括伊安在内的诵诗人的实际创作状态出发,创作过程中他们往往神智不清,失去自主,完全沉浸于艺术的海洋中,连聆听的观众也如痴如醉。对此柏拉图以磁石作喻,"每个诗人都各依他的特性,悬在他所特属的诗神身上,由那些诗神凭附着〃,“诗人是最初环,旁人都悬在这上面〃。这种解释在后来影响深远,直到近代托尔斯泰宣扬他的“感染说〃时,仍能见出其中所体现的柏拉图“磁石〃比喻的理论思想。对于“灵感说〃柏拉图是坚定不移的,在《文艺对话集》的《斐德若篇》当中,柏拉图再次重申了他诗神附体产生灵感进而流露于诗歌这一观点,并且说“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将文艺创作完全看做是神灵和灵感的产物。在与斐德若对话过程中,他甚至会突然停下来向对方发问,“我觉得有神灵凭附着我,你听我诵读时是否也有这样感觉〃?在《斐德若篇》末尾谈到他自己的创作时,他仍然认为“在我们头上的那些歌蝉,给了我的灵感。因为我知道自己,至少我是不懂修辞术的〃。可以说,柏拉图对”诗灵神授〃的“灵感说〃是没有任何怀疑的,这一思想也是柏拉图许多其他重要理论思想的基石,在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二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灵感说〃之比较 应当说,对创作灵感的重视在中西文论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且中国古代谈到灵感问题时也往往不乏神秘色彩。成语"江郎才尽〃典出《南史•江淹传》,传说江淹献出了一支五色神笔后再难写岀佳句。钟蝶《诗品》在中品之中谈到江淹的诗歌成就时同样论及此说,并明确称是郭璞在梦中拿去

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论艺术的真实性

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论艺术的真实性 作者:宋丽莲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从柏拉图的理论看,他对艺术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认为艺术和理念世界隔着三层,是“影子的影子”。但柏拉图并没有否认能从美的形体中参悟出真正的美,这种美就是真,探索美的过程就是探索真理的过程,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艺术作品能够体现真实界,这也是艺术的真实性所在。 关键词:柏拉图;艺术;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061-03 一、真实性 按照我们一般所理解的,真实与虚假相反,它往往有以下三种含义。 第一,符合客观事实的事物具有真实性,比如一篇报道符合所发生的事件,那么它就具有真实性,这是在二元论基础上的符合论。 第二,明确无误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真实性,如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个恒常不变的现象具有真实性。 第三,真心实意便具有真实性,这是一种主观上的真实性,说一个人真实本真,就是不做作,不违背自己的心。 以上三种解释都是我们日常用语中所理解的真实性。真实在古希腊语中为“àληθεια”,鲍桑葵在《美学史》中说“在诸哲学学派以前,或者在诸哲学学派以外,希腊人的观念世界完全没有二元论的色彩。希腊人把各种事物都看做是同质的。”①在古希腊,原初的人类并没有意识到隐藏在事物或者现象后面的性质,如希腊人所尊崇的神也是具体到某个人或者肖像,并不是某种不可见的神秘力量,他们所看到的所感觉到的便是真实的。在德谟克利特的残篇中,“àληθεια”指的就是现象,现象就是真理,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有“德谟克利特主张灵魂和理性是完全同一的,因为现象就是真理……因此他不把理性当作达到真理的功能,而肯定灵魂和理性是同一个东西。”②费罗培门《论灵魂》中有“德漠克利特明白的说,真理和现象是同一的,真理和显现于感觉中的东西毫无区别,凡是对每一个人显现,并且对他显得存在的就是真的。”③正因为感觉一直处于流变之中,无法分辨真假,因此我们所感觉到的就是真的。之后海德格尔将“àληθεια”解释为“无蔽”,意图通过“去蔽”将物还原成物本身,也就是还原最初的古希腊人看待物的方式。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有感

理性,求真地思考问题 ----浅谈《柏拉图文艺对话选集·理想国两选段》 “上过我这门课,我对你们别无要求,只要求你们以后凡事起手之前,先用柏拉图的思想想想,判断清楚了,再行动。”老师的这句,可以说是一句话的书评,在第一堂课上就挑起了我这名工科大手,文学愚民极大的兴趣。一门美学概论课,一本古董级别的名著,一场场跨越了半个地球,数千年光阴的对话,莫非会对形形色色,不同领域的人的思想都产生如这句话所说的这般撼动?现在再来看,读毕《对话选集》,虽不能知透其妙但也确有此事。我感到人还算明朗,像是上过一堂美学的通识启蒙课,从中学会理性思考,不要为情感放弃真理的思维方式,但可能是我钻研不够,看完朱光潜先生的译后记,这篇记反而让我一头雾水,像是走错进了美学专业课的教室。不论他人的想法是否和我的相同,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无论是谁,虽不能想透柏拉图通过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对话传达的所有思想观点,但是他条理清晰,理性沉稳,词从字顺的对话语句,你来我往间,着实能在我们不同的人的心中萌生出不同的枝芽,收获不同的果实。 无论是在《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关于“灵感”的论述;还是《斐利布斯篇》中,他对悲剧与喜剧,美感,痛感和快感的分析;还是《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关于什么是美的针锋相对,同一个思想精神,不同的观点层面,都贯彻在了苏格拉底看似“老实”的

对话中。可他这真实简朴易懂的对话又是有魔力的,总能把对方给套住,让别人顺从着自己的思路,领他入自己熟悉的领域,而自己又不会迷失自己开始的方向,每一点的建立都有理有据,顺水推舟,最后水到渠成。而他的这种充满“理性”的仿佛推理般的思考方式,也正推理着自己的对待艺术不同于世人的坚持真理,崇尚理性的思想精神。“人的死,是为了真理和正义”,人的生又何尝不是?而文艺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存在,也应该为真理和正义服务。而在《理想国》中关于文学音乐教育和诗人的罪状的选段中,柏拉图的分析则最能表现柏拉图对于艺术也是求美求真的观点。 在《理想国》关于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的末尾,柏拉图曾借助苏格拉底的视角总结了自己对于音乐的观点:“音乐应该归宿于对于美的爱。”也就是说“真正的爱,使用节制的音乐的精神去爱凡是美的,和有秩序的东西。”这些观点首先开始于苏格拉底和阿德曼特关于理想国的教育的对话。苏格拉底先指出一个国家的教育应分为心灵的教育和身体的教育,而心灵的教育应先优先于身体的教育。这一点无可厚非;而心灵的教育手段则来自于音乐和文学,这两者也的确是教育心灵的重要手段;而教育的对象是可塑性很强,能对任何事物产生巨大印象的儿童孩子;而孩子会首先接收到的是虚构的诗人,家长述说的虚构故事。于是乎,为了儿童心灵的健康这一不能驳倒的目标,苏格拉底推理出了针对神话故事的若干条举措:首先要认识到神是绝对的善的存在,是人们尤其是孩子崇拜的对象,是举止的模范,所以,关于神与神之间战斗,神与神父子间的复仇的音乐和文学都应废除,

2023年柏拉图的经典语录

2023年柏拉图的经典语录 2023年柏拉图的经典语录1 1、快乐和痛苦从来不会同时降临到一个人身上,但是如果你追求它们中的某一个并且有所体验,你几乎总是不得不体验到另一个,它们就像受同一个大脑指挥的两个躯体一样。——柏拉图 2、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3、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柏拉图 4、成功的唯一秘诀坚持最后一分钟。柏拉图 5、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柏拉图 6、如果一个人的激情无论在快乐还是苦恼中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惧怕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那么我们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柏拉图 7、为着品德去眷念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柏拉图 8、二性情稳静愉快的人,不大会感到老年的压力,但是对于具有相反之性情的人,青年和老年同样都是重负。――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 9、柏拉图告诉弟—子自己能够移山,弟—子们纷纷请教方法,柏拉图笑道,说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弟—子们一片哗然。 10、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柏拉图 11、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柏拉图

12、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13、每个在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柏拉图 14、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15、大凡不亲手挣钱的人,往往不贪财亲手赚钱的人才有一文想两文。——柏拉图 16、快乐和痛苦从来不会同时降临到一个人身上,但是如果你追求它们中的某一个并且有所体验,你几乎总是不得不体验到另一个,它们就像受同一个大脑指挥的两个躯体一样。柏拉图 17、没有什么东西是稳定的或永恒不变的,只存在不断变动和运动的事物,世界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和变化。柏拉图《克拉底鲁论》 18、柏拉图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19、无论如何困难,不可求人怜悯!——柏拉图 20、心中充满旋律能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柏拉图 21、像为了保持健康需要体操一样,为了保持精神的健全,也需要艺术的教训。——柏拉图 22、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并非因为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是惟恐自己会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者。柏拉图 23、如果谁不知道正方形的对角线同边是不可通约的量,那他就不值得人的称号。———柏拉图 24、每个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25、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柏拉图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 《伊安篇》讨论的主题是:诗歌的创作是凭专门记忆知识还是凭灵感?答案是它只凭灵感。“艺术既不靠某一种专门知识,也不能给予人某一种专门知识。”篇中用磁石吸铁比喻诗人、诵诗人和群众的关系,也颇近似于托尔斯泰的“艺术传染说”。“苏: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像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拉克勒斯石’。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26-27页) 柏拉图认为文艺才能来源于灵感,他的第一种解释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着他去创作。在《伊安篇》中提到:“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诗歌,而是因为他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因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诗人们对于他们所写的那些题材,说出那样多的优美词句,像你自己解说荷马,并非凭技艺的规矩,而是依诗神的驱遣。”“神对于诗人们像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一样,夺去他们的平常理智,用他们做代言人,正因为要使听众知道,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词句,而是由神凭附着来向人说话。”(27页)“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的神的代言人,而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是代言人的代言人。”(28页)柏拉图的美学观主要体现在《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斐利布斯篇》中,希庇阿斯对美的认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他说美就是一位年青漂亮的小姐,然后又说美是黄金,黄金使事物成其为美,最后又说恰当的就是美的。而苏格拉底反驳他说到,第一,美是有用的,再次美是有益的,用于善的方面,产生好的效果的,这里还提到美是善的原因,但不是一回事。最后,苏格拉底又说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但是如果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单是听觉或听觉所产生的快感就不能成其为美,这也是希庇阿斯所反对的。最终他们都没有对美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