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显微镜发展史

显微镜发展史

显微镜发展史
显微镜发展史

一滴水中的世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从古至今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类显微镜的特点以及研究领域,特别是对于显微镜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就目前显微镜的发展状况以及将来的发展局势,结合实际特点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设想,文章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的方法。关键词:光学显微镜人机交互隧道扫描

一、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即是再微小的事物也有其内部的一片天地。从三千大千世界到微观原子。许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然展现了对微观世界不断探究的萌动。从西方先哲到中方佛陀,从球面放大规律,到隧道扫描的精妙。人类对微观世界的不懈探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革命性的研究成果,无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DNA双螺旋横空出世,还是如今原子级别的探究,显微镜正以其先驱者的形象不断开拓着人类的视野,架起了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就其历史而言,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可能是一个叫做札恰里亚斯·詹森的荷兰眼镜商。1590年,在天朗气清的清晨,享受玩乐的詹森恰好将两片凸玻璃片装到一个金属管子里,无意间发现通过这个管子看到的事物要比平时大很多,于是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父亲,不过由于当时纯粹是好玩,并没有将之运用到科学领域。再加上其放大倍数不高,被称作“跳蚤镜”。紧接着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法,但并没有付诸实践。后来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610年前后,他通过显微镜对于一种昆虫的复眼进行了描述。1665 年,胡克制作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显微,他用一个半球形单透镜作为物镜,一个平凸透镜作为目镜。镜筒是完全可以拉伸的,整个长度达到了6英寸。镜底有一个带有球形聚光器的照明灯,可以在昏暗条件下仍旧进行观测,已经初具现代显微镜的形态。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安东尼·凡·列文虎克通过自己亲手磨制的透镜观察到了很多前所未见的微小生物。1673 ~1677 年期间,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九台保存至今。九年后,他成为首位发现“细菌”的人。之后的布朗,施莱登和施旺,寇利克等人都借助于显微镜在细胞学说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久以后,恩斯特·卡尔·阿贝以显微镜为中心,提出两个重要理论:①几何光学中的正弦条件,确定

了可见光波段上显微镜分辨本领的极限,为迄今光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②波动光学中的两步成像理论——阿贝成像原理(A.B.波特1906年以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它成为近年以激光为实验条件的光学变换基本理论之一)。在其他光学领域上也颇有建树,他在1867年制成测焦计,1869年制成阿贝折射计及分光仪。1870年后又制成数值孔径计、高度计和比长仪等。1879年与O.肖托合作,研制成可用于整个可见光区的复消色差镜头,为光学发展做出非常巨大的贡献。1886年卡尔?蔡司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打开一扇新的光学大门。1930年,莱比戴卫设计并搭配第一架干涉显微镜。1926年汉斯·布什研制了第一个磁力电子透镜。1931年厄恩斯特·卢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研制了第一台透视电子显微镜。1938年他在西门子公司研制了第一台商业电子显微镜。1934年锇酸被提议用来加强图像的对比度。1937年第一台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推出。另外由卓尼柯在1932年发明出相位差显微镜,进一步发展了传统显微镜的广延性。1952年,诺马斯基发明干涉相位差光学系统。此项发明不仅享有专利权并以发明者本人命名之。1981年,艾伦及艾纽,增强了光学原理的影像,进一步推动的光学显微镜的发展。之后由格尔德·宾宁及海因里希·罗雷尔在IBM位于瑞士苏黎世的苏黎世实验室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在其之后还发展了原子力显微镜(一种可用来研究包括绝缘体在内的固体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仪器)。

简单来说,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而光学显微镜又分为暗视野显微镜(无需透明光即可观察物体),相位差显微镜(运用相位差法检测物体),视频显微镜(运用CMOS镜头技术通过PC机的屏幕显示出来。荧光显微镜(由于在特定光波长下才能正常工作,故常常用来选择特殊光波),偏光显微镜(用于观察双折射物质,将普通光改为偏振光),超声波显微镜(能够精确的反映出声波和微小样品的弹性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从样品内部反馈回来的信号进行分析),解剖显微镜(可以具体显示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应用在医疗领域比较多),共聚焦显微镜(通过移动透镜系统可以对一个半透明的物体进行三维扫描),金相显微镜(摄取金相图谱,并对图谱进行测量分析),生物显微镜(观察生物切片、生物细胞、细菌以及活体组织培养、流质沉淀等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可以观察其他透明或者半透明物体以及粉末、细小颗)。而电子显微镜只不

过是把普通光学显微镜需要的光源改为电子束,从而得到大得多的放大倍数。通常的光学显微镜多是通过凸透镜多次的放大形成图像,其他的大多从这个原理出发加以改进。

二、显微镜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发展方向来说,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是不同的,一方面由于光学显微镜本身放大倍数是不可能赶上电子显微镜的。因此其必须在人机互动方面做文章,而电子显微镜由于本身的研究特殊性,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最前沿的科学,解决理论物理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观测问题,必须要在观测尺度上有所提高。考虑到如今即使是隧道显微镜也只不过能观测到原子级别,要知道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电子比起原子大小来不知道差了多少个数量级,而诸如“上帝粒子”等微观粒子的自旋情况要想观测就更加困难了。对于电子显微镜,其能在原子--纳米尺度上对材料的原子排列和种类进行综合分析完全得益于其场发射枪透射电镜能够提供高亮度、高相干性的电子光源。然而。传统的的热钨灯丝电子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最高只能达到 3.0nm;而近几年来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更为先进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甚至已经达到了0.1nm。若要全面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球差以及色差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球差是由于电境中心对于电子汇聚能力的不同。而色差指的是成像过程由于光线不均所导致的光晕光斑现象,这两者都极大影响着观测的效果,因此倘若能够通过球差修正器以及色差修正器的共同作用,势必能够很好地改善电镜的性能。过去的常规的透射电镜的球差系数Cs约为mm级,色差系数约为0.7;现在的透射电镜的球差系数已降低到Cs<0.05mm,而色差系数已减小到0.1。利用单色器,能量分辨率将小于0.1eV. 但倘若采用了单色器,很可能大幅度削弱原来电子束的能量规模,极端情况下甚至是十分之一不到,这点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在生物研究方面,目前主要着重在病毒的三维结构以及蛋白质膜的生长。新一代生物显微镜主要是研讨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其中还包括了液氦冷台低温电镜的应用)和计算机三维像重构技术重构生物大分子的三维机构,从而解决诸如端粒酶的生长变化等前沿问题。在理论物理方面,能够观测单个原子像一直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一方面由于当

尺度到微观世界时,物理规律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薛定谔的猫,还是粒子的不确定性一直困扰着理论物理界,特别是当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互相矛盾时如果能够将尺度延展到夸克级别,也许就能对这一问题提供确凿的证据,要知道即使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都仅仅只能通过撞击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判断粒子的存在性,倘若考虑的误差本身,也许有的问题永远也无法解决,而如果能够亲眼见到这个粒子,比起任何理论都要有说服力。还有就是近年来很风靡的超弦理论,作为一个最有希望统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理论,由于弦本身的十维特性,想要凭借肉眼显然不可能,而其作为最为基本的物质组成又决定其超微小尺度,若是电子显微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也就是能够结合计算机模拟出超弦的形态,对理论物理又是一次巨大的革命。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显微镜通常只能在真空下工作,这也决定了其难以观测活的生命体,因此也就无法取代光学显微镜了,那对于光学显微镜,为了继续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舒适性上,目前大多数用光学显微镜的的都会为那种一层不变的姿势苦恼不已,由于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连续观测上,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如果保持一种姿势,不仅会造成研究者的疲惫不堪,还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无目镜显微镜也由此诞生,和普通显微镜最大的不同就是你无须通过目镜观测物体的活动,而只需要通过液晶屏幕观察,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其拥有极高分辨率的摄像头,你只需将显微镜通过传输线与外设连接,直接通过鼠标就能够操控摄像头的拍摄频率以及外部光强。甚至可以设定一个固定时间采样,最后还可以送进电脑进行分析,这一方面解决了人的舒适性问题,另外一方面提高了对于图像数据的处理效率,非常适合于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研究工作。现在显微镜已经逐步走向小型化,便捷化,高速化,精确化。不远的将来相信显微技术能够直接集成到随身携带的仪器设备上,这样研究工作或许能够取得更加耀眼的成果,如同电影里可以直接通过眼镜进行分析一样,在网络高速发达的不远将来,也许只要拿着手机就可以检测出原子级别的微小物体。目前我国就已经研制成功“原子力与光子扫描隧道组合显微镜。相信会逐步赶上其他发达国家的。

如同霍金著作《果壳中的宇宙》一样,我们在探究浩渺宇宙的同时依旧不忘对自身的探索,也许宇宙诞生的奥妙并不在别处,而是深深藏匿于某颗粒子当中。而如今看似矛盾的物理现象,当我们的仪器进步到一定程度时也将会迎刃而解,

科学的进步依赖于仪器的进步,而仪器的进步也许藏匿于你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当中。

参考文献

【1】Egerton.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能量损失谱. 2011

【2】姚琲.扫描隧道与扫描力显微镜分析原理.2009

【3】郭素枝.电子显微镜的技术及应用.2008

【4】百度百科.显微镜.2012

【5】梁显鉴. 电子显微镜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989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目的要求】 1、熟悉光学显微镜的主要构造及其性能。 2、掌握低倍镜及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4、了解光学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实验原理】 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是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常用的仪器,它在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是研究人体及其他生物机体组织和细胞结构强有力的工具。 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是利用光线照明使微小物体形成放大影像的仪器。目前使用的光镜种类繁多,外形和结构差别较大,有些类型的光镜有其特殊的用途,如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等,但其基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相似的。一台普通光镜主要由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两部分构成,而光学系统则主要包括光源、反光镜、聚光器、物镜和目镜等部件。 光镜是如何使微小物体放大的呢?物镜和目镜的结构虽然比较复杂,但它们的作用都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由于被检标本是放在物镜下方的1~2倍焦距之间的,上方形成一倒立的放大实相,该实相正好位于目镜的下焦点(焦平面)之内,目镜进一步将它放大成一个虚像,通过调焦可使虚像落在眼睛的明视距离处,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直立的实像。显微镜中被放大的倒立虚像与视网膜上直立的实像是相吻合的,该虚像看起来好像在离眼睛25cm处。 分辨力是光镜的主要性能指示。所谓分辨力(resolving power)也称为辨率或分辨本领,是指显微镜或人眼在25cm的明视距离处,能清楚地分辨被检物体细微结构最小间隔的能力,即分辨出标本上相互接近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据测定,人眼的分辨力约为100 μm。显微镜的分辨力由物镜的分辨力决定,物镜的分辨力就是显微镜的分辨力,而目镜与显微镜的分辨力无关。光镜的分辨力(R)(R值越小,分辨率越高)可以下式计算: 这里n为聚光镜与物镜之间介质的折射率(空气为1、油为1.5); 为标本对物镜镜口张角的半角,sin的最大值为1; 为照明光源的波长(白光约为0.5m)。放大率或放大倍数是光镜性能的另一重要参数,一台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一、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功能 (一)机械部分 1、镜筒:为安装在光镜最上方或镜臂前方的圆筒状结构,其上端装有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根据镜筒的数目,光镜可分为单筒式或双筒式两类。单筒光镜又分为直立式和倾斜式两种。而双筒式光镜的镜筒均为倾斜的。镜筒直立式光镜的目镜与物镜的中心线互成45度角,在其镜筒中装有能使光线折转45度的棱镜。

自校仪器校验规程

自校仪器校验规程 一、塌落度筒及捣棒 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塌落度筒及捣棒系用于按GBJ80—85检验普通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试验中塌落度法的专用设备,它的制造,应符合GBJ8080—85K TX 3.1.2的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新制的,使用中的以及检修后的塌落度筒及捣棒的检验。检验周期6个月. 2.技术要求: 2.1塌落度筒外表面平整光洁,内壁应光滑,无凹凸部位. 2.2筒的内部尺寸:底部直径:200±2㎜ 顶部直径:100±2㎜ 高度:300±2㎜ 筒壁厚度:不小于1.5㎜ 2.3筒底面与顶面应互助平引. 2.4捣棒直径为∮16±0.2㎜,长度为600±5㎜. 2.5捣棒端部应呈圆形. 3.检验用标准器具: 3.1分度值为0.5㎜的钢板尺,量程大于300㎜. 3.2直角尺,量程大于300㎜ 3.3分度值为0.02㎜的游标尺,量程为300㎜. 4.检验方法: 4.1外观检验:用感官来检验塌落度筒内外表面是否平整光洁,有无凹凸部位.捣棒外表面是否光洁,端头是否呈圆形. 4.2技术参数的检验: ○1按图一所示,分别用长尺测定顶部与底部园的三个直径D1、D2、D3及d1、d2、d3. ○2按图一所示,钢板尺放在按11条所测D1、D2、D3的位置上,用直角尺测量筒的高度h1h2h3h4h5h6. ○3在筒壁上任意取3个点,用卡尺测其筒壁厚度f. ○4用钢板尺测量捣棒长度L. ○5在捣棒上均匀地取3个点,用卡尺测量其直径d. 5.检验结果评定: 5.1新的或使用中的塌落度筒与捣棒,必须全部符合技术要求. 二、水泥试模(160×40×40㎜) 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水泥试模及下料漏斗系用于按GB177成形水泥强度专用制造质量应符合GB3350.55—S2的规定,本规程适用于新制或使用中的水泥试模的检验.检验周期为12个月. 2.技术要求: 2.1试模与可装卸的三联由隔板,端板,底座组成,隔板和端板应有编号,组装后内壁各接面应互助垂直,其有效尺寸: 试模尺寸制造尺寸(㎜) 使用后允许尺寸(㎜) 长160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一、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 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1610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制造、推广和改进。 17世纪中叶,英国的胡克和荷兰的列文胡克,都对显微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665年前后,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 1673~1677年期间,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九台保存至今。胡克和列文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1827年阿米奇第一个采用了浸液物镜。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了显微镜成像的古

典理论基础。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科赫、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显微镜本身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创造了相衬显微术,他为此在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古典的光学显微镜只是光学元件和精密机械元件的组合,它以人眼作为接收器来观察放大的像。后来在显微镜中加入了摄影装置,以感光胶片作为可以记录和存储的接收器。现代又普遍采用光电元件、电视摄像管和电荷耦合器等作为显微镜的接收器,配以微型电子计算机后构成完整的图像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 2014年8月26日

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

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 蔡清柑 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两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永久装片),纱布,显微镜的使用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4、教学程序 4.1导入新课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其用途。(让学生指着显微镜说出结构名称及其用途)(展示图片:细胞图)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应该要会使用显微镜。 4.2新课过程 1、认识材料和用具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2、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5页及课件展示: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3、显微镜的构造学生四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回顾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4、显微镜的使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两种观察标本: (1)写有“上”字的玻片;(2)永久装片 5、对光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注:两眼都睁开)(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注:双手转动反光镜) 6、观察学生边看书或课件展示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7、强调 ⑴用低倍物镜(4×,即最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⑶镜筒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 ⑷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8、讨论并回答问题: ⑴视野中“上”字是否倒置,其物像比实际大小放大了多少倍? ⑵若视野中“上”字位于左上方,怎样操作才能将其移至视野中央? ⑶物像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会越暗还是越亮? ⑷物像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还是越少?

XPT-7型偏光显微镜验证方案

技术标准

目录: 1、概述 2、验证目的 3、验证范围 4、验证人员 5、仪器描述 6、验证条件 7、验证内容与方法 8、验证数据分析 9、验证结论与偏差说明 10、再验证

1、概述 偏光显微镜是用于检测具有双折射性的物质,如纤维丝、纺锤体、胶原、染色体等等。和普通显微镜不同的是:其光源前有偏振片(起偏器),使进入显微镜的光线为偏振光,镜筒中有检偏器(一个偏振方向与起偏器垂直的的起偏器),这种显微镜的载物台是可以旋转的,当载物台上放入单折射的物质时,无论如何旋转载物台,由于两个偏振片是垂直的,显微镜里看不到光线,而放入双折射性物质时,由于光线通过这类物质时发生偏转,因此旋转载物台便能检测到这种物体。 2、验证目的 确认显微镜符合GMP标准及设计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及文件符合GMP要求,确保显微鉴别准确性,减少该仪器可能存在的风险。 3、验证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显微镜的验证。 4、验证人员 4.1 验证工作小组 4.1.1 负责验证方案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4.1.2 负责收集验证、试验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起草验证报告。 4.1.3 负责验证的准备工作 4.1.4 负责根据本验证方案进行具体的实施。 4.2 动力设备部 4.2.1 负责验证所需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矫正。 4.2.2 负责量具的检验及校正。 4.3 验证工作人员名单 5、仪器描述

5.1 仪器型号:设备编号: 5.2 仪器组成 本品主要用于样品的鉴定检查等,该仪器由物镜、目镜、四孔转换器、底座等组成。 6、验证条件 6.1 验证前必须对设备所用仪表进行校验,且在有效期内。 6.2 验证试验过程中所用的纯化水、标准溶液、对照品、试剂等在使用前必须符合规定。 6.3 验证试验所用的清洁器具和玻璃容器应按标准规定清洁且符合要求。 7、验证内容与方法 7.1 验证依据及标准: 《药品GMP指南》2010年版、《显微镜标准操作规程》、《中国药典》2010年版 7.2 验证判断标准: 7.2.1 运行确认判断标准:安装确认认可后,在不使用试样的条件下,确认该仪器运行正常。 7.2.2 性能确认判断标准: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要求。 7.3、验证确认 7.3.1 再确认 7.3.1.1检查有关资料完整性。

显微镜的发展史

显微镜的发明 显微镜是人类各个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 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 新的” 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上图:这是17 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的显微镜。它有一根内装透镜的简易皮管,安放在一个可调整的架子上。灌满水的玻璃球用来把光聚焦到物体上。 最早的显微镜是16 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可能是一个叫做札恰里亚斯·詹森的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安东尼·凡·列文虎克(1632 年-1723 年),他自己学会了磨制透镜。他第一次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 1931 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 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显微镜的发展史

显微镜的演绎史 1611 年 Kepler( 克卜勒 ) :提议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式。 1655 年 Hooke( 虎克 ) :「细胞」名词的由来便由虎克利用复合式显微镜观察软木塞上某区域中的微小气孔而得来的。 1674 年 Leeuwenhoek( 李文赫克 ) :发现原生动物学的报导问世,并于九年后成为首位发现「细菌」存在的人。 1833 年 Brown( 布朗 ) :在显微镜下观察紫罗兰,随后发表他对细胞核的详细论述。 R. 虎克在 17 世纪中期 制做的复式显微 19 世纪中期的显微镜 20 世纪初期的显微镜 带自动照相机 的光学显微镜 装有场发射枪的 扫描电子显微镜 超高压透射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杨拓拓 (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江苏苏州215000) 1基本原理 显微镜成像原理及视角放大率 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体AB 在物镜前焦面稍前处,经物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A'B',它位于目镜前焦面或稍后处,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该像位于无穷远或明视距离处。 图1-1显微镜系统光路图 牛顿放大率公式: f f x x ''= 'x 是像点到像方焦点的距离,x 是物点到物方焦点的距离。 根据牛顿放大率公式可得物镜的垂轴放大率为 '1'1'11--f f x ?== β 目镜的视觉放大率为: '22250 f =Γ 组合系统的放大率为 '1f

'2'121250f f ? -=Γ=Γβ 显微镜系统的像方焦距 ?-=/'2'1'f f f '250 f = Γ 显微镜系统成倒像轴向放大率 '2'1'2'1/f f x x =β 若物点A 沿光轴移动很小的距离,则通过显微镜系统的像点'2A 将移动很大的距离,且移动 方向相同。 显微系统的角放大率 '2'1'2'1/x x f f =γ 即入射于物镜为大孔径光束,而由目镜射出为小孔径光束。 显微镜的孔径光阑 单组低倍显微物镜,镜框是孔径光阑。 复杂物镜一般以最后一组透镜的镜框作为孔径光阑。 对于测量显微镜,孔阑在物镜的象方焦面上,构成物方远心光路。 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在显微物镜的象平面上设置了视场光阑来限制视场。由于显微物镜的视场很小,而且要求象面上有均匀的照度,故不设渐晕光阑。 显微镜是小视场大孔径成像,为获得大孔径并保证轴上点成像质量,显微镜线视场不超过物镜的1/20,线视场要求: 1'120202β?=≤f y

显微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正置显微镜 1、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使镜体保持直立.桌面要清洁、平稳,要选择临窗或光线充足的地方.单筒的一般放在左侧,距离桌边3~4厘米处. 2、清洁 检查显微镜是否有毛病,是否清洁,镜身机械部分可用干净软布擦拭.透镜要用擦镜纸擦拭,如有胶或粘污,可用少量二甲苯清洁之. 3、对光 镜筒升至距载物台1~2厘米处,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反光镜要用双手转动. 若使用的为带有光源的显微镜,可省去次步骤,但需要调节光亮度的旋钮. 4、安装标本 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注意有盖玻片的一面一定朝上.用弹簧夹将玻片固定,转动平台移动器的旋钮,使要观察的材料对准通光孔中央. 5、调焦 调焦时,先旋转粗调焦旋钮慢慢降低镜筒,并从侧面仔细观察,直到物镜贴近玻片标本,然后左眼自目镜观察,左手旋转粗调焦旋钮抬升镜筒,直到看清标本物像时停止,再用细调焦旋钮回调清晰. 操作注意:不应在高倍镜下直接调焦;镜筒下降时,应从侧面观察镜筒和标本间的间距;要了解物距的临界值. 若使用双筒显微镜,如观察者双眼视度有差异,可靠视度调节圈调节.另外双筒可相对平移以适应操作者两眼间距. 6、观察 若使用单筒显微镜,两眼自然张开,左眼观察标本,右眼观察记录及绘图,同时左手调节焦距,使物象清晰并移动标本视野.右手记录、绘图. 镜检时应将标本按一定方向移动视野,直至整个标本观察完毕,以便不漏检,不重复. 光强的调节:一般情况下,染色标本光线宜强,无色或未染色标本光线宜弱;低倍镜观察光线宜弱,高倍镜观察光线宜强.除调节反光镜或光源灯以外,虹彩光圈的调节也十分重要. (1)低倍镜观察 观察任何标本时,都必须先使用低倍镜,因为其视野大,易发现目标和确定要观察的部位. (2)高倍镜观察 从低倍镜转至高倍时,只需略微调动细调焦旋钮,即可使物像清晰. 使用高倍镜时切勿使用粗调焦旋钮,否则易压碎盖玻片并损伤镜头. 转动物镜转换器时,不可用手指直接推转物镜,这样容易使物镜的光轴发生偏斜,转换器螺纹受力不均匀而破坏,最后导致转换器就会报废.

高中生物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机械部分 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

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光学部分 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 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 在物镜上,还有镜口率(N.A.)的标志,它反应该镜头分辨力的大小,其数字越大,表示分辨率越高,各物镜的镜口率如下表:

通用卡尺校准规范

菲恩(科技)江门有限公司 卡尺校准规范 文件编编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目的 对内部的卡尺校准,确保准确度和实用性保持完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下列文件: JJG 30-2012 通用卡尺检定规程。 3、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公司内部分度值或分辨力为:0.01mm,0.02mm,0.05mm;测量范围:0~500mm,各种规格游标卡尺、带表卡尺、数显卡尺的首次校准、使用中校准和后续校准,其它类型卡尺也可参照执行。 4、校准标准 外校合格的标准量块 5、环境条件 5.1 校准室内温度(20±5)℃,恒温时间不少于2h. 5.2 校准室内湿度不超过80%RH 5.3校准前,应将被校卡尺及量块等校准用设备同时置于平大理石平台上或木桌上,其平衡温度时间见 表-1的规定。 表-1 平衡温度时间 6、技术要求 6.1零值误差 通用卡尺量爪两测量面相接触(深度通用卡尺的主标尺基准面和测量面在同一平面)时,由表上的“零”标记和“尾”标记与主标尺相应标记应相互重合。其重合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 带表卡尺部超过不超过分度值的1/2,数显卡尺不超过0.01mm. 6.3示值误差 应符合表-3的规定,带深度测量杆的卡尺,深度测量杆在20mm点的示值误差应不超过1个分度值。

表-3 通用卡尺的示值误差 5、校准方法 5.1零值误差; 5.1.1 移动通用卡尺的尺框,使通用卡尺的量爪两外侧面接触,分别在尺框紧固和松开的情况下, 用目力观察“零”标记和“尾’标记与主标尺相应标记的重合度。必要时用工具显微镜校准。 5.1.2 对于深度通用卡尺,将尺框基准面与尺身测量面同时与大理石平台接触。 5.2示值变动性 5.2.1在相同条件下,移动尺框,是电子数显卡尺或带表卡尺两外测量面接触,重复测量10次读 数。示值变动性以最大与最小读数的差值确定。 5.3示值误差 5.3.1川3级或5等量块校准 5.3.2受校点的分布:对于测量范围在300mm 内的卡尺,不少于均匀分布3点,如测量范围为(0~ 150mm )的卡尺,其受教点为30mm;60mm;90mm;如测量范围为(0~300mm )的卡尺,其受校点为 101.30mm ;102.60mm ;291.90mm ;对于测量范围大于300mm 的卡尺,不少于均匀分布6点,如测量范围为(0~500mm )的卡尺,其受校点为 80mm ;161.30mm ;240mm ;321.60mm ;400mm ;491.90mm.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受校点位。 5.3.3校准时每一受校点应在量爪的里端和外端两位置校准,量块工作面的长边和卡尺测量面长 边应垂直如;图-1 图-1 5.3.4对于深度通用卡尺,校准时按受校尺寸依次将两组同一尺寸的量块平行放置在一级平板上, 使深度尺的基准面长边和量块工作面的长边方向垂直接触,在移动尺身,使其深度尺测量面和一级平板面接触。校准时量块分别置于深度尺基准面的里端和外端两位置进行校准;如图-2 里端

显微镜发展史

一滴水中的世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从古至今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类显微镜的特点以及研究领域,特别是对于显微镜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就目前显微镜的发展状况以及将来的发展局势,结合实际特点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设想,文章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的方法。关键词:光学显微镜人机交互隧道扫描 一、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即是再微小的事物也有其内部的一片天地。从三千大千世界到微观原子。许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然展现了对微观世界不断探究的萌动。从西方先哲到中方佛陀,从球面放大规律,到隧道扫描的精妙。人类对微观世界的不懈探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革命性的研究成果,无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DNA双螺旋横空出世,还是如今原子级别的探究,显微镜正以其先驱者的形象不断开拓着人类的视野,架起了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就其历史而言,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可能是一个叫做札恰里亚斯·詹森的荷兰眼镜商。1590年,在天朗气清的清晨,享受玩乐的詹森恰好将两片凸玻璃片装到一个金属管子里,无意间发现通过这个管子看到的事物要比平时大很多,于是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父亲,不过由于当时纯粹是好玩,并没有将之运用到科学领域。再加上其放大倍数不高,被称作“跳蚤镜”。紧接着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法,但并没有付诸实践。后来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610年前后,他通过显微镜对于一种昆虫的复眼进行了描述。1665 年,胡克制作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显微,他用一个半球形单透镜作为物镜,一个平凸透镜作为目镜。镜筒是完全可以拉伸的,整个长度达到了6英寸。镜底有一个带有球形聚光器的照明灯,可以在昏暗条件下仍旧进行观测,已经初具现代显微镜的形态。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安东尼·凡·列文虎克通过自己亲手磨制的透镜观察到了很多前所未见的微小生物。1673 ~1677 年期间,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高倍显微镜,其中九台保存至今。九年后,他成为首位发现“细菌”的人。之后的布朗,施莱登和施旺,寇利克等人都借助于显微镜在细胞学说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久以后,恩斯特·卡尔·阿贝以显微镜为中心,提出两个重要理论:①几何光学中的正弦条件,确定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维护保养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维护保养 一、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正置显微镜 1、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使镜体保持直立。桌面要清洁、平稳,要选择临窗或光线充足的地方。单筒的一般放在左侧,距离桌边3~4厘米处。 2、清洁检查显微镜是否有毛病,是否清洁,镜身机械部分可用干净软布擦拭。透镜要用擦镜纸擦拭,如有胶或粘污,可用少量二甲苯清洁之。 3、对光镜筒升至距载物台1~2厘米处,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反光镜要用双手转动。若使用的为带有光源的显微镜,可省去次步骤,但需要调节光亮度的旋钮。 4、安装标本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注意有盖玻片的一面一定朝上。用弹簧夹将玻片固定,转动平台移动器的旋钮,使要观察的材料对准通光孔中央。 5、调焦调焦时,先旋转粗调焦旋钮慢慢降低镜筒,并从侧面仔细观察,直到物镜贴近玻片标本,然后左眼自目镜观察,左手旋转粗调焦旋钮抬升镜筒,直到看清标本物像时停止,再用细调焦旋钮回调清晰。操作注意:不应在高倍镜下直接调焦;镜筒下降时,应从侧面观察镜筒和标本间的间距;要了解物距的临界值。若使用双筒显微镜,如观察者双眼视度有差异,可靠视度调节圈调节。另外双筒可相对平移以适应操作者两眼间距。 6、观察若使用单筒显微镜,两眼自然张开,左眼观察标本,右眼观察记录及绘图,同时左手调节焦距,使物象清晰并移动标本视野。右手记录、绘图。镜检时应将标本按一定方向移动视野,直至整个标本观察完毕,以便不漏检,不重复。光强的调节:一般情况下,染色标本光线宜强,无色或未染色标本光线宜弱;低倍镜观察光线宜弱,高倍镜观察光线宜强。除调节反光镜或光源灯以外,虹彩光圈的调节也十分重要。 (1)低倍镜观察观察任何标本时,都必须先使用低倍镜,因为其视野大,易发现目标和确定要观察的部位。 (2)高倍镜观察从低倍镜转至高倍时,只需略微调动细调焦旋钮,即可使物像清晰。使用高倍镜时切勿使用粗调焦旋钮,否则易压碎盖玻片并损伤镜头。转动物镜转换器时,不可用手指直接推转物镜,这样容易使物镜的光轴发生偏斜,转换器螺纹受力不均匀而破坏,最后导致转换器就会报废。(3)油镜的观察先用低倍镜及高倍镜将被检物体移至视野中央后,再换油镜观察。油镜观察前,应将显微镜亮度调整至最亮,光圈完全打开。使用油镜时,先在盖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镜油),然后降低镜筒并从侧面仔细观察,直到油镜浸入香柏油并贴近玻片标本,然后用目镜观察,并用细调焦旋钮抬升镜筒,直到看清标本的焦段时停止并调节清晰。香柏油滴加要适量。油镜使用完毕后一定要用擦镜纸沾取二甲苯擦去香柏油,并再用干的擦镜纸擦去多余二甲苯。 7、结束操作观察完毕,移去样品,扭转转换器,使镜头V字型偏于两旁,反光镜要竖立,降下镜筒,擦抹干净,并套上镜套。若使用的是带有光源的显微镜,需要调节亮度旋钮将光亮度调至最暗,再关闭电源按钮,以防止下次开机时瞬间过强电流烧坏光源灯。 (二)倒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与正置显微镜的主要区别在于物镜位于载物台下方,这样有利于观察时在上方对样品进行一些实时操作。 倒置显微镜操作过程基本与双筒的正置显微镜相似,需注意以下几点:观察时可调节铰链式双目目镜至舒适的位置。组织培养液或水溅到载物台上、物镜上或显微镜镜架上可能会损伤设备。如果溅上后,应该立即从墙上插座拔下电源线,擦去溅出液或水。一定要轻柔转动光强调节钮,不要试图将旋钮转过终点位置。使用后一定要先将灯的强度调至最小再关电源。使用后要旋转三孔转换器,使物镜镜片置于载物台下侧,防止灰尘的沉降。 (三)实体显微镜又称体视显微镜或解剖显微镜。操作步骤基本和双筒正置显微镜类似:取用解剖镜时,移动需用双手,保持稳重。若需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并换上目镜及眼罩。将样品置于玻片上或蜡盘中再放到载物盘上待观察。拧开锁紧螺丝,把镜

粪便的显微镜检验

粪便的显微镜检验 显微镜下观察粪便中的有形成分,有助于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因此,显微镜检查是常规检查中最重要的手段。用生理盐水涂片法,以竹签挑取含粘液脓血的部分,若为成形便则常自粪便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混悬于载有一滴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涂成薄片,厚度以能透视纸上字迹为度,面积为玻片的2/3,加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有无虫卵、原虫、包囊、寄生虫幼虫及血细胞等,再用高倍镜详细检查病理成分的形态及结构。 粪便中常见的成分有:细胞、微生物、结晶、寄生虫卵、肠寄生性原虫、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等。 粪便中常见的病理细胞 一、白细胞(leukocyte ,LE U) 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临床意义: 1.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 2.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15/H P),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3.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现大量白细胞,并可见到退化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亦可见到吞有异物的小巨噬细胞。 4.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涂片染色还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 二、红细胞(erythrocyte ,RBC) 1.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时可出现,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急性血吸虫病等。

2.细菌性痢疾时红细胞少于白细胞,多分散存在且形态正常为草黄色、稍有折光性的圆盘状。 3.阿米巴痢疾者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多成堆存在并有残碎现象。 三、巨噬细胞(phagocyte) 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直肠炎症时。 四、上皮细胞(epithelia cell) 1.在肠道炎症时增加,如结肠炎,伪膜性肠炎的肠粘膜小块中可见到成片存在的上皮细胞。 2.霍乱、副霍乱肠粘膜坏死。 3.坏死性肠炎、溃烂的肠癌、溃烂的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 五、癌细胞(carcinoma) 乙状结肠癌、直肠癌病人的血性粪便涂片染色,可见到成堆的癌细胞。 粪便中常见的微生物 肠道致病菌的检查主要靠培养分离与鉴定。 一、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normal flora and dysbiosis) 1.参考值 粪便中细菌极多,占干重的1/3,多属正常菌群。健康婴幼儿粪便中主要有双歧杆菌、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成人粪便中以大肠埃希菌、厌氧菌和肠球菌为主要菌群,约占80%;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为过路菌,不超过10%。芽胞菌(如梭状菌属)和酵母菌,总量不超过10%。粪便中菌量和菌谱平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宿主间保持着生态平衡。粪便中球菌(革兰阳性菌)和杆菌(革兰阴性菌)的比例大致为1∶10 。

新一代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新一代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特点 微观结构专业组 新一代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特点 一、高性能场发射枪电子显微镜日趋普及和应用。 场发射枪透射电镜能够提供高亮度、高相干性的电子光源。因而能在原子--纳米尺度上对材料的原子排列和种类进行综合分析。九十年代中期,全世界只有几十台;现在已猛增至上千台。我国目前也有上百台以上场发射枪透射电子显微镜。 常规的热钨灯丝(电子)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最高只能达到 3.0nm;新一代的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可以优于 1.0nm;超高分辨率的扫描电镜,其分辨率高达0.5nm-0.4nm。其中环境描电子显微镜可以做到:真正的“环境”条件,样品可在100%的湿度条件下观察;生物样品和非导电样品不要镀膜,可以直接上机进行动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一机三用”。高真空、低真空和“环境”三种工作模式。 二、努力发展新一代单色器、球差校正器,以进一步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 球差系数:常规的透射电镜的球差系数Cs约为mm级;现在的透射电镜的球差系数已降低到Cs<0.05mm.色差系数:常规的透射电镜的色差系数约为0.7;现在的透射电镜的色差系数已减小到0.1。 场发射透射电镜、STEM技术、能量过滤电镜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甚至生物医学必不可少的分析手段和工具. 物镜球差校正器把场发射透射电镜分辨率提高到信息分辨率.即从0.19nm 提高到0.12nm甚至于小于0.1nm.

利用单色器,能量分辨率将小于0.1eV.但单色器的束流只有不加单色器时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利用单色器的同时,也要同时考虑单色器的束流的减少问题。 聚光镜球差校正器把STEM的分辨率提高到小于0.1nm的同时,聚光镜球差校正器把束流提高了至少10倍,非常有利于提高空间分辨率。 在球差校正的同时,色差大约增大了30%左右.因此,校正球差的同时,也要同时考虑校正色差. 三、电子显微镜分析工作迈向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在仪器设备方面,目前扫描电镜的操作系统已经使用了全新的操作界面。用户只须按动鼠标,就可以实现电镜镜筒和电气部分的控制以及各类参数的自动记忆和调节。 不同地区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演示如样品的移动,成像模式的改变,电镜参数的调整等。以实现对电镜的遥控作用. 四、电子显微镜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重要应用。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分析精度逼近原子尺度,所以利用场发射枪透射电镜,用直径为0.13nm的电子束,不仅可以采集到单个原子的Z-衬度像,而且还可采集到单个原子的电子能量损失谱。即电子显微镜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可同时获得材料的原子和电子结构信息。观察样品中的单个原子像,始终是科学界长期追求的目标。一个原子的直径约为1千万分之 2-3mm。所以,要分辩出每个原子的位置,需要0.1nm左右的分辨率的电镜,并把它放大约1千万倍才行。人们预测,当材料的尺度减少到纳米尺度时,其材料的光、电等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可能具有独特性。因此,纳米颗粒、纳米管、纳米丝等纳米材料的制备,以 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研究热点。 利用电子显微镜,一般要在200KV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显微镜使用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显微镜使用 引导语:初中的生物课我们就开始接触显微镜,怎么使用呢? 以下是收集的关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观察前的准备 (1)置显微镜于平稳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沿约为一寸左右。镜检者姿势要端正,一般用左眼观察,右眼便于绘图或记录,两眼必须同时睁开,以减少疲劳,亦可练习左右眼均能观察。显微镜构造见右图。 (2)显微镜是光学精密仪器,在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使用前要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和性能,检查各总零件是否完好无损。镜身有无灰尘,镜头是否清洁,做好必要的清洁和调整工作。 (3)调节光源对光时应避免直射光源,因直射光源影响物像的清晰,损坏光源装置和镜头,并刺激眼睛。晴天可直接用窗外的散射光,如明暗天气,可用8-30W日光灯或显微镜灯照明 调节光源及光照的一般步骤: 将低倍物镜旋至镜筒下方,旋转粗调节轮,使镜头和载物台距离约为0.5cm左右。 上升聚光器,使与载物台表面同样高。否则使用油镜时光线较暗。 左眼看目镜,调节反光镜镜面角度(反光镜有凹平两面,光线较强自然光源,宜用平面镜;光线较弱的天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宜用凹

面镜。)对光使全视野内为均匀的明亮度。凡检查染色标本时,光线应强;检查未染色标本时,光线不宜太强。可通过扩大或缩小光圈、升降聚光器、旋转反光镜调节光线. 2.低倍镜观察。 检查的标本须先用低信镜观察,因为低倍镜视野较大,易发现目标和确定检查的位置。 (1)先将标本玻片置于载物台上,并将标本部位处于物镜的正下方,转动粗调节轮,下降物镜或上升载物台使物镜至标本0.5cm处。 (2)左眼看目镜,同时反时针方向慢慢旋转粗调节轮,当在视野内出现物象后,改用细调节轮,上下微微转动,直至视野内获得清晰的物象。然后认真观察标本各部位,确定并将需进一步要观察的部位移视野中央,准备用高倍镜观察。 3.高倍镜观察; 将高倍镜转正至正下方,在转换接物镜时,需用眼睛在侧面观察,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撞。然后由接目镜观察,再仔细调节光圈和聚光镜,使光线的明亮度适宜,同时再仔细正反两方向微转动细调节轮,直至获得清晰的物象后为止,找到最适宜于观察的部位。需进一步要观察的部位移视野中央,准备用油镜观察。 4.油镜观察: (1)上升聚光器,全开虹彩光圈 (2)用粗调节轮提起镜筒或下降载物台,转动转换器将油镜转至镜筒正下方。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滴上一滴香柏油。右手顺时针方

显微实验室介绍

临床医学认证显微实验室介绍 一、简介: 显微实验室成立于1999年,由原来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遗传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的实验室和显微镜室合并组建的一个全新的多方位的形态学实验室,直属于基础医学院管理。1999年12月被江西省教委评为合格实验室。为适应我院教学改革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校领导以“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准在原来显微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了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实验教学,于2005年12月组建了赣南医学院“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2007 年该中心被评为“江西省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下达共建专项经费300万元,更新添置了包括数字切片扫描与应用系统在内的一批现代化实验仪器设备。 二、硬件设备: 实验室面积2454.00m2。现有仪器设备2625台(件)、固定资产总价值533.39万元。拥有Motic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3套、多媒体实验室7个、小组讨论室3个;组胚学、病理学、寄生虫学标本开放实验室3个;P2生物安全实验室1个;综合显微镜室1个,使其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实现了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了一个从微观到大体、从胚胎到成年的动态过程;从形态结构到功能,从正常到疾病演变过程的系统化的形态学开放实验室,使形态学科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具有连贯性,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本室注重师资队伍的提高,不定期选派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参加国内外会议以及在职攻读硕士,科室内坚持集体备课,相互学习,打造一支知识和技能全面、又有专长的队伍,目前,实验室有一支业务较精湛、年龄和职称结构较合理的技术团队。有专职技术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人,其他人员1人。 四、科研主要情况和成果: 2007年来我室以第一作者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5篇,其中核心期刊

内校校准规范

XX(科技)有限公司 卡尺校准规范 文件编编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目的 对内部的卡尺校准,确保准确度和实用性保持完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下列文件: JJG 30-2012 通用卡尺检定规程。 3、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公司内部分度值或分辨力为:0.01mm,0.02mm,0.05mm;测量范围:0~500mm,各种规格游标卡尺、带表卡尺、数显卡尺的首次校准、使用中校准和后续校准,其它类型卡尺也可参照执行。 4、校准标准 外校合格的标准量块 5、环境条件 5.1 校准室内温度(20±5)℃,恒温时间不少于2h. 5.2 校准室内湿度不超过80%RH 5.3校准前,应将被校卡尺及量块等校准用设备同时置于平大理石平台上或木桌上,其平衡温度时间见 表-1的规定。 表-1 平衡温度时间 6、技术要求 6.1零值误差 通用卡尺量爪两测量面相接触(深度通用卡尺的主标尺基准面和测量面在同一平面)时,由表上的“零”标记和“尾”标记与主标尺相应标记应相互重合。其重合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 带表卡尺部超过不超过分度值的1/2,数显卡尺不超过0.01mm. 6.3示值误差 应符合表-3的规定,带深度测量杆的卡尺,深度测量杆在20mm点的示值误差应不超过1个分度值。

表-3 通用卡尺的示值误差 5、校准方法 5.1零值误差; 5.1.1 移动通用卡尺的尺框,使通用卡尺的量爪两外侧面接触,分别在尺框紧固和松开的情况下, 用目力观察“零”标记和“尾’标记与主标尺相应标记的重合度。必要时用工具显微镜校准。 5.1.2 对于深度通用卡尺,将尺框基准面与尺身测量面同时与大理石平台接触。 5.2示值变动性 5.2.1在相同条件下,移动尺框,是电子数显卡尺或带表卡尺两外测量面接触,重复测量10次读 数。示值变动性以最大与最小读数的差值确定。 5.3示值误差 5.3.1川3级或5等量块校准 5.3.2受校点的分布:对于测量范围在300mm 内的卡尺,不少于均匀分布3点,如测量范围为(0~ 150mm )的卡尺,其受教点为30mm;60mm;90mm;如测量范围为(0~300mm )的卡尺,其受校点为 101.30mm ;102.60mm ;291.90mm ;对于测量范围大于300mm 的卡尺,不少于均匀分布6点,如测量范围为(0~500mm )的卡尺,其受校点为 80mm ;161.30mm ;240mm ;321.60mm ;400mm ;491.90mm.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受校点位。 5.3.3校准时每一受校点应在量爪的里端和外端两位置校准,量块工作面的长边和卡尺测量面长 边应垂直如;图-1 图-1 5.3.4对于深度通用卡尺,校准时按受校尺寸依次将两组同一尺寸的量块平行放置在一级平板上, 使深度尺的基准面长边和量块工作面的长边方向垂直接触,在移动尺身,使其深度尺测量面和一级平板面接触。校准时量块分别置于深度尺基准面的里端和外端两位置进行校准;如图-2 里端

显微镜使用操作规程样本

显微镜使用操作规 程 1 2020年4月19日

一、目的:建立XSD-1型生物显微镜使用与维护保养标准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确保仪器使用性能。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XSD-1型生物显微镜的操作。 三、责任者:质检员负责实施,质检科负责人负责监督检查。 四、内容: 1 、注意事项: 1.1 使用显微镜应避免粗暴的操作或碰击。 1.2 不在阳光直射,灰尘多和有振动的地方使用。 1.3 拿镜时必须右手握紧镜臂。左手托住镜座,不可一手提取。 1.4 显微镜的机械部分,若发现转动不灵或滑丝时,不能强行扭动,必须查其原因,消除故障。 2 、使用: 2.1 通电源,打开开关。 2.2 光源调节 2.2.1 调节聚光器光圈手柄。 2.2.2 调节亮度调节器。 2.3 加滤光片。

2.4 转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与镜筒成一直线,调节聚光器光圈手柄,使镜内视野明暗一致。 2.5 观片时,临时制片必须加盖玻片,盖片周围过多封藏液须用小纸吸拭干净。 将欲观察的制片从前方置入载物台上,使欲观察的部分置于透光孔的中心。 2.6 从侧面观察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慢慢转动大调节轮,使镜筒与载玻片相距5mm以上为止,切勿使其接触而损坏镜头及载片。 2.7自目镜内观看(单目显微镜用左眼自目镜内观看),并慢慢转动大调节器,直到模糊物象为止。若观看部分不在视野中心,则慢慢移动载片,使之适中。 2.8 看到物像后,再转动小调节器,直到看到最清楚的物像为止。 2.9 高倍镜使用法: 观片时,应先用低倍观察,看清物像后再换高倍镜观察。 2.9.1 在低倍镜找到物像后,移至视野中央。 2.9.2 从侧面注视,小心转过高倍物镜。 2.9.3 调节小调节器直到看清物像为止,不能盲目使用大调节器,以防碰坏玻片,损坏物镜镜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