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生论

养生论

养生论
养生论

养生论

翻译: 那种自以为是,只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的人,是很难听进别人的正确意见的。有的人饮食不加节制,是以会患上多种疾病;有的人贪恋女色而无休止,是以造成肾精乏缺。如果这些人再被风寒等邪气侵袭,或再被各种毒物伤害,往往会半途夭折,死于各种灾难。世上的人皆知嘲笑他不善养生,而又哀悼其短命,说他太不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了。至于保养身体,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在细微的地方疏忽,即便是微小的毛病也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多次累积成的损害就会造成一个人的正气衰惫,因为正气衰惫就会引起头发变白,从头发变白就会发展到衰老,从衰老走向死亡,他也没有明白这过早死亡的原因。智力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会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即使稍有察觉,也都是在发病之初哀叹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危险未显露苗头时就加以戒慎防备。这就象齐桓侯身染死的隐患,却责怪扁鹊高明的预见一样(见文末注释),因为他把自已感觉到病痛的时候,当作患病的开端。其实,疾病的损害在隐匿的时候已经酿成,却要在发展到十分显著,也就是非常严重的阶段才进行救治,所以就造成没有功效的治疗。

一个人一直生活在普通人中间,所以就只会有普通人的寿命。仰观宇宙天地,俯视万事万物,没有不是这个样子的。用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和大多数人的情况进行自我安慰,说什么天地之间的道理,也不过都是这样罢了。即使听说些养生的事情,却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认为这不对;其次是犹豫不决,虽稍有养生的想法,却不懂得从何处入手;再其次是自己尽力服一些养生的药物,但服了一年半载,劳苦又无效验,养生的志趣就已厌倦衰减起来,于是便中途停止了。

分析其中原因,有的人因为身体的补益很少而消耗很大,就如同用小水沟进益养分,而用出海口宣泄消耗,却想要坐待长生的效果;有的人抑制感情,隐忍欲望,割弃了荣华富贵的念头,但爱好的事物时时在耳目之前,所希冀的又在几十年以后,既担心失掉眼前的利益,又恐怕失去长远的好处,内心犹豫不决,思想在内部交争,环境在外边诱惑,物质享受的眼前利益和养生延年的长远好处互相排挤,如此,终又导致失败。

由此看来,万物的成因十分微妙,我们可以从道理上了解它,却难凭眼睛看清它。譬如豫木、章木.需要生长七年之后我们才能分别它们。如果你仍急于追求名利,仍抱着与人竞争的心态,却想进入清心寡欲的境界,盼望速成但见效缓慢,渴求近利却应验遥远,所以不能坚持到底。

很多人因为养生无效验就不寻求养生之道,而那些寻求养生之道的人,又因为不能专心致志而失去了功业。这些人都是因为不够全面而没有达到功效,而那些单纯追求方术的人因为误入歧途使自己沉迷。凡是象这样几种情况而想长生的人,万人之中没有一个能够获得成功。

会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因为他心地清静,行动平和,去除私念,绝少贪欲。又懂得名利地位妨害品德修养,所以对其漠然视之,不去谋求,并且不是思想上贪求而在行动上强行禁止;他还能认识到肥美的食物会伤害人的生命,所以就抛弃它而毫不顾惜,并不是内心贪恋而在行动上勉强克制。

外界事物因为能使心受害就不要把它留存在心里,心神情志特别需要淳朴恬静。胸怀要保持开朗不要忧愁,心情要保持平静不产生杂念。再用养生之道约束自己,用和协天地之正

气调养自己,让二者日日相协,就符合于自然规律了。然后再服食灵芝一类的药物以陶冶情志,饮用甘美的泉水滋润脏腑,沐浴朝阳以增进健康,抚琴作曲以怡悦心神,始终保持清净无为、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身心皆达到很高的境界,虽然忘掉了欢欣,却反而让快乐增加;虽然摆脱了生命的牵挂,却反而可以使身体长存。一个人如果能这样坚持下去,他就可以和羡门(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比长寿,和王子乔(神话人物,一说名晋,字子晋,相传为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凰鸣声,为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炼,三十余年后升天而去。事见《列仙传》。)争永年,为什么没有延年益寿的可能呢?

本文节选自《嵇中散集》卷三,以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黄省曾刻本为底本,用《昭明文选》参校。作者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因官魏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嵇康崇尚老庄学说,信奉服食养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不满当时执政的司马氏集团,被司马昭杀害。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相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译文】

世间有认为像神仙那样长生可以靠学习获得,不死可以靠努力达到的人。有说“(人的)最高寿命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

一样,超过这个极限以后的,难道不是妖怪吗?”的人。这两种认识都违背了实际情况。请(允许我)尝试着大概的探讨这个问题。

虽然像神仙那样长生的人(我们)没有亲眼看到,然而典籍中的记载,以往史书和传说的流传(说的明明白白),斟酌来看,一定存在像神仙那样长生的人啊。(那些人)似乎是独自禀受异于常人的精气,禀赋来自先天,不是积累学识所能够达到的。至於导引、调养符合性命机理,因此达到性命的极限,长的获得一千多岁的寿命,短的可以(活)几百年,(还是)可以达到的。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导引、调养性命的方法),所以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按语】

本节作者明确提出论点:

1、寿命超过普通人寿命的人是存在的;

2、普通人不能长寿是因为不精通保养性命的方法;

3、人的寿命长短与先天禀赋有关,禀赋特异的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先天禀赋超越了常人;

4、人的寿命长短与后天保养有关,通过导引、调养等方法保养性命,可以超越普通人的寿命。

【原文】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

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瞬。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译文】

凭什么这样说呢?(人体有病需要的时候)服用药物寻求发汗,有时候(还)不能得到汗出;而(人的心中)愧疚(之情)猛然产生,(反而会)大汗淋漓。整个早晨不吃饭,就会饥饿欲食;而曾子心怀哀伤,七天(不进饮食也)不感觉饥饿。坐到半夜,就会昏昏欲睡;心中怀有深深地忧愁,就能通宵不眠。用力的梳理头发,(饮用)浓烈的酒水(可以)改变面色,(但)使头发、面色的改变是有限的;(而)性情刚烈的人愤怒的样子,(是面色突变)显著不同于平常的面容,头发直立,上冲头冠。根据这些现象来看,精神相对于形体(来说),像国家那样有君王。精神躁越于内,而形体(损伤)表现于外,就像国君昏昧于上,国家百姓混乱于下啊。

【按语】

本节作者举例说明了精神对身体的影响。提出了“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的观点。

【原文】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於燋爛,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

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榖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棲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效相悬。谓商无十倍之價,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

【译文】

在大旱之年(注:商代开国君王的名字叫汤。传说商汤时期曾大旱七年。本文作者用“汤之世”代指大旱之年)种庄稼,独自得到一次浇灌的益处的(禾苗),虽然最终(和其他禾苗一样)归结於焦烂,(然而)一定是得到一次浇灌的禾苗最后干枯。因此,一次浇灌的益处一定不能轻视啊。而世人常常认为一次愤怒不足以侵蚀性情,一次哀痛不足以损伤身体,这就像(那些)不知道(每)一次浇灌的益处,而把稻谷收成良好的期望寄托于久旱禾苗(那样)的人啊。因此有修为的人懂得形体凭借精神才能有生机,精神依赖形体才能存在,感悟(生命的)生机的容易丧失,知道(每)一次过错都会(对性命)产生危害。所以修养性情以保养精神,安稳心态以保全身体,爱憎不表现在面色,忧喜不存留在心中,恬静、淡泊不被(外界的情、物)感然动摇,而形体安和,神气平静;并且(通过)呼吐体内腐浊之气,吸纳自

然清新之气,服用有益的药物,进食有益的食物保养身体,使形体精神相互亲和,表里内外相互协调啊。

(用)散播漫种的方法(种植),一亩地能收获十斛(注:“斛”是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南宋以前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改为五斗为一斛。本文十斛即一百斗),(可以)称之为良田,这是天下的通常标准。不知道(通过)把种子播种在低畦或浅穴中(

精耕细作)的方法,(一亩地)可以(收获)一百多斛。田地、种子是一样的,由于种植、管理不同,则取得的效果相互悬殊(很大)。说经商不可能有十倍(以上)的利润,务农不可能(达到收获)一百斛(以上)的愿望,这是墨守成规而不知道变通的人啊。

【按语】

本节作者阐述了普通人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方式对人体的危害和有修为之人的正确认识和有益于人体的行为方式。提出了“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的辨证观念。表述了对“人体的虚衰和强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的认识。认为普通人之所以不能长寿,是由于墨守成规,不能通常达变所致。

【原文】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瞬,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熏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

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

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躭,目惑玄黄,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译文】

黑大豆(久服)使人身体困重,白榆(的皮和叶子)使人安睡,合欢皮能解除(心中的)郁闷,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是普通人、聪明人都知道的。大蒜损害眼睛,河豚(有毒)不能吃,平常的人都知道啊。体虱(因为)生在头发中而(渐渐)变黑,麝因为常食柏叶而产生体香,颈(因为)长在山民的身上而(容易)瘿肿,牙齿(因为)长在山西人口中而(容易)发黄。推理这些现象来看,所有被食用的食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性能,(分别)对人的精神、形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没有不产生应验的。难道仅仅只有使人身体困重的(黑大豆)而没有使人(身体)轻捷的(东西),(仅仅只有)损害(眼睛)使(眼睛)视力减退的(大蒜)而没有有益于(眼睛)使(眼睛)视力增强的(东西),(仅仅只有)损害牙齿使牙齿变黄的(山西水土)而没有(有益于牙齿)使(牙齿)坚固的(东西),(仅仅只有)

使(麝产生)芬芳体香的(柏叶)而没有使(身体产生)怪异气味的(东西)吗?

神农氏说:“上等药物延长寿命,中等药物调理性情”的话,实在是通宵性命的机理,借助药食滋养使(生机)畅达啊。而常人不体察(其中道理),只是贪图厚味,沉溺声色,目光被外物所吸引,耳窍被淫声所充斥,饮食厚味伤其脏腑,醇酒美醪伤其肠胃,美色房劳伤其骨髓,喜悦愤怒扰乱其正气,忧思焦虑销灼其精神,悲哀欢乐破坏其平静纯粹的心境。以脆弱的身躯,攻击他的(途径)不是一条;容易衰竭的身躯,而内外受到损害。身体不是木石,(受到这样的损害)岂能长久?

【按语】

本节作者提出了各种食物药物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进一步阐述了情志、药物、食物、声色等因素对性命的影响,认为普通人不能长寿是因为保养不当,使脆弱的性命反复受到损害所致。【原文】

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歎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爲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

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己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途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願,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懐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賖相倾,如此复败者。

【按语】

本节作者列举了普通人不求长寿的心态和那些养生失败之人的失败原因。

【译文】

按照自我意志行事严重的人,饮食不加节制,因此产生多种疾病;贪图女色,不知疲倦,因此导致(精气)匮乏竭绝;风寒所造成的侵害,百毒所造成的损伤,(使他们)生命的中途夭折于各种损害的摧残。世人都知道讥笑感叹,认为他们不善于持养生命。至于(如何)处身违背性命的机理,损伤于细小的危害,积累细小的损伤成为虚损,积累虚损成为虚衰,从虚衰到白头,从白头到衰老,从衰老到死亡,(却)闷然不知道原因。中等以下见识的人,认为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即使稍微有些觉悟的人,(也)都是感叹怨恨在遇到损害发生的时候,而不知道防范各种损害于没有征兆(的时候)。这就像齐桓公患了临近死亡的疾病,反而恼怒扁鹊的先见之明,把感觉到病痛之日,当作受到侵害的

开始啊。疾病形成于细小的损害,而救治疾病在它(已经)显著(的时候),所以出现不治之症;趋同于常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有普通人的寿命。反复观察,没有不是这样的。用相同的人数量多证明自己(的正确),用(大家的寿命)同样(短)自我安慰,认为自然规律,(人类的寿命)最多这样罢了。即使听说养生的事情,也根据自己的见识,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其次的人犹豫猜疑,虽然稍有养生的愿望,(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方法;其次的人(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配制服用药物,(过了)半年一年,辛劳却没有效验,寻求长寿的愿望因为厌恶辛劳衰减,(最后)半途而废。有行为有益身体的(部分)像田间小沟里的水,损害身体的(部分)像汇入大海的水,却坐等显著回报的人;有压抑情欲,(忍痛)割弃美好愿望,而嗜好(的事物)经常在眼前耳畔(诱惑),所希望(得到的长寿)在几十年后(才能应验),又害怕两头落空,心怀犹豫,(两种)心愿交战于内,(心爱的)事物诱惑于外,近处的诱惑与远处的愿望相互排斥,像这样重蹈失败的人。

【按语】

本节作者进一步列举了那些养生失败之人的失败原因,为论证“通过养生可以达到长寿”的观点作了铺垫。

【原文】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兢之心,涉希静之塗,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译文】

宝贵的事物精微玄妙,可以凭借悉心感悟察觉它的存在,很难凭借眼睛识别。譬如像枕木和樟木(需要)生长七年,然后(才)可以区别啊。现在浮躁、求速的心情,涉足(需要)无声宁静的路途,欲求速效而事情发展缓慢,期望近而应验远,所以不能够坚持到底。

众多的人因为没有看到长寿的效果所以不去追求,而追求长寿的人因为不能专一丧失成功的可能,偏执一端的人因为养生方法不全面没有成功,追逐技巧的人因为粗浅自我湮灭。凡是像这几种,想达到长寿目的的人,万人中没有一个能够成功的啊。【按语】

本节作者由列举反面证据开始进行论证。由于长寿的人只有记载,不能“目见”,所以作者采用了反证法和譬喻法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原文】

善养生者则不然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彊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顧,非贪

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译文】

善于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心中)清净虚无,(行为)安静沉稳,少有私心和欲念。知道名利地位对德行的损伤,所以轻视(它们)而不去谋求,不是期望得到而强行禁止;知道饮食厚味对性情的危害,所以厌弃(他们)而不去关心,不是贪恋享受而后来抑制。外在的事物因为劳累心神而不去留意,精神状态以淳厚淡泊独自显著。(胸怀)旷达没有忧患,(心中)平静没有思虑。还以纯一相守,以安和相养,顺应道理(生机)日渐受到保养,接近最高境界。然后用食灵芝、饮醴泉、晒朝阳、听音乐调养身心,无欲无求,怡然自得,身体舒泰,心境玄妙,不追求欢乐而后来欢乐充足,忘记生命而后来生命长存。像这样下去,才能够与神仙比寿命长短,和王乔(注:长寿升天的神仙人物)争年龄高低,为何认为长寿是没有可能的呢!

【按语】

本节作者提出达到长寿目的的正确的养生方法,明确提出“通过养生可以达到长寿”的观点。

王绩《五斗先生传》苏轼《书东皋子传后》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唐·王绩《五斗先生传》)(二) 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吾上者。常以谓人之至乐,莫若身无病而心无忧,我则无是二者矣。然人之有是者接于余前,则余安得全其乐乎?故所至当蓄善药,有求者则与之,而尤喜酿酒以饮客。或曰:“子无病而多蓄药,不饮而多酿酒,劳己以为人,何也?”余笑曰:“病者得药,吾为之体轻;饮者困于酒,吾为之酣适,盖专以自为也。”东皋子待诏门下省,日给酒三升,其弟静问曰:“待诏乐乎?”曰:“待诏何所乐,但美酝三升,殊可恋耳!”今岭南法不禁酒,余既得自酿,月用米一斛,得酒六斗。而南雄、广、惠、循、梅五太守,间复以酒遗余,余略计其所获,殆过于东皋子矣。然东皋子自谓“五斗先生”,则日给三升,救口不暇,安能及客乎?若余者,乃日有二升五合入野人道士腹中矣。东皋子好养性服食,预刻死日自为墓志,余盖友其人于千载,则庶几焉。 (宋·苏轼《书东皋子传后》)【注】王绩:初唐诗人,号东皋子,嗜酒。 10.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故万物不能萦心焉萦:缠绕 B. 客至未尝不置酒置:放下 C. 间复以酒遗余遗:馈赠 D. 则日给三升给:供给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 B. 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 C. 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 D. 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 12.对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号是名、字之外的称谓,一般本人自取。如苏轼号“东坡”,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B. 在唐代,门下省与尚书省、中书省并称“三省”,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 C. 合、升、斗均为容量单位,一般计量米粮、酒水。古代,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D. 墓志,指立在墓前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文字,所记为死者生平、姓名、家世等。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人之有是者接于余前,则余安得全其乐乎?(4分) (2)东皋子好养性服食,预刻死日自为墓志,余盖友其人于千载,则庶几焉。(6分)参考答案: 10.B(3分)11.C(3分)12.D(3分) 13.(1)然而有这两种快乐的人来到我跟前,那我怎么才能保全他们的快乐呢?(4分) (2)东皋子喜好修身养性,服食丹药,他预计自己的死期,为自己写了墓志,我能够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导读: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养生论_3000字

养生论_3000字 养生,多在保养肉体以保长生。可况人有一副好皮囊,却没有中气,仍然是枉在世上百年,到如今生活学习压力如此之大,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养生,换来舒适呢?那么一定是:保持天性、磨砺心智。 天性有如生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它受之于父母,不可能随意更改。我们不能因为外界的某事物的改变,而抛弃磨灭我们独有的性情。所谓性情是“人天生而来的气质和情感”,无一人相同,在面对纷繁的世界,不抛弃天性应该成为我们时时刻刻的座右铭。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正是因为,人从小的天性就已经展现在世界面前,倘若后天的教育让人成熟而不再幼稚,社会大课堂又教会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和挫折,但这些只是心智的锻炼,与人的个性没有关系。美国科学家调查显示,人的天性随着年龄正在逐渐地丧失,孩童时期爱幻想的特点终究被社会埋没殆尽; 与朋友的倾听与分享,最终变得世故起来。这些事例正在告戒我们什么?当事者往往对此并不会感到“我长大了,变成熟”的喜悦感,相反地总会愁容满面地说:“我不快乐啊,怀念童年。”可是,童年真的那么值得怀念吗?他们毕竟怀念的是原本的天性,天性的泯灭过于一切。“幸福指数”此词已经不再陌生,美国的金钱场幸福指数不足3,中国的幅员辽阔

上指数不足2.5,日本、韩国以忙碌着称的国家即使人与人礼貌互敬但指数也少得可怜,那么,世界之大哪里是幸福的家?南亚小国不丹,这个人均GDP不足700美元的小国,正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是什么成就了那里“穷且快乐”的感受,我们不禁自问,去过那里旅游的朋友们一定不会忘记,不丹王国的每一张笑脸,他们淳朴善良,待人热情,一旦他们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快乐、幸福时,他们总会说:“我们世代都是这样的,我们一直很快乐。”而这“一直”又代表什么呢?那就是,他们世世代代一直保持着善良、内敛的天性,那么他们即使贫困又有什么呢?幸福和快乐可是金钱无法换来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天性未泯灭,根据09年最新寿命统计不丹已经成为世界上长寿的国家之一,长寿率并且超越了日本。这样,谁还看不到保持天性的作用呢?保持天性,要求我们,不为世事所烦恼,就像过去一样活着,用最自然的天性面对多变的世界,何乐而不为? 诚然,天性不灭是修养个人的最基本的方式,但是,人生一世,人与人一定会擦肩而过,更不要说促膝而谈,寻觅知音了。磨砺心智在这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我在此总结了一番,就把它称为人生六义,即:尊重、信任、理解、倾听、交流、帮助。于此,对待陌生人、过客,还是朋友,最终到自己,实为磨砺。 尊重的第一要义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尊重就是“尊敬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

谈严复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一直在广泛进行着。丰富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对翻译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严复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严复曾在福州马尾船厂船政学堂学习了五年,他学习了英文,几何,代数,电磁学,光学等新科学知识,到过新加坡,日本等地考察,后又到英国学习考察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了解中西政教,风俗之差异,关心世界大事。”回国后,他翻译了向国人敲起危亡警钟的《天演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宣传了进化思想。 下面研究一下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特点。在词法和句法结构中,他模仿先秦文体的词法句法结构,桐城派古文的优点,其他文体的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型文体。在《天演论》的手稿初稿中,他直接引用先秦散文中的句子并标明出处,虽然后来他觉得译作中放入中国古书的名字,中国古人的名字明显不妥,使读者感到彷徨,于是在改稿过程中将正文中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尽皆删去,但导言仍保留部分如《导言十三》中的“以其所爱,及其所弗爱”一句系取自《孟子》;《导言十二》中的“诱然

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得”系庄子所云,“自营为私”是韩非所言,“人之性恶”出自《荀子》。译文中多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很少。而且他的翻译话语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的范例。 1. 辨物穷微,明揭天道必不可知说。(《天演论·论六》) 2.不见夫业真者乎?(《原富》) 微是形容词,在句1中活用为动词。句2的业本来为名词,但在句中担任动词职务。同时,严复话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也不少。如: 何以明之?(《天演论·人群》) 人弗之觉也,觉亦弗之异也。(《天演论·能实》) 其少见的被动句主要采用先秦的“见”字句结构,如: 特在人者,每为气禀所拘。(《天演论·论八》) 而为是幻且虚者之所主。(《天演论·论九》) 若是物特为天下只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演论·导言一》) 为了追求群内达旨,他用了很多排偶句: 小之极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天演论·导言二·广义》) 人,动物之灵者也,与不灵之禽兽鱼鳖昆虫对;动物者,生类之有知觉运动者也,与无知觉之指植物对;生类者,有质之物而具支体官理者也,与无支体官理之金石对。(《天演论·导言三·趋异》) 严复的翻译使用最多的策略当推意译,为了启发民智,在翻译过程中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新选.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习古堂国学网精选了庄子的经典名言,加以翻译,供广大庄子爱好者学习欣赏。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实践与评析范文简要

【育才毕业作品(翻译实践与评析)范文简要】 (中文封面页)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本科毕业作品 《欧洲的前景:临近眼前的深渊》翻译与评析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年级2008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二○一二年四月

(英文标题页,单独用一页) Translation and Comments on The Future of Europe: Starring into the Abyss (论文作者名,斜体) Supervisor (指导教师名,斜体)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 A. in English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UCAI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April, 2012

(致谢,单独用一页,向指导教师及相关人员致谢) Acknowledgements Firstly, I would like to show my deep gratitude and respect to my supervisor …for her / his careful guidance and hard work. Her /His experienced suggestions and continual encouragement have guided me through all my writing process of this paper. Without her /his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hesis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Secondly, I want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the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ho instructed and helped me a lot in the past half and three years. Finally, I wish to thank my parents and friends, whose spiritu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ensures my courage in face of difficulties.

嵇康《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 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赵构真草书嵇康养生论文卷》 《养生论》全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 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06401405 课程学时:56 学分: 3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商务方向) 开课时间:三、四年级(2)、(1)学期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大纲执笔人:金惠康大纲审定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ranslation)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有英语翻译成汉语与汉语翻译成汉语,现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与障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侧面及其相互的联系和在综合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1.教学目的: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南。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翻译基本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训练、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72学时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掌握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翻译理论;英译与汉译语基本实践 2. 教学难点:翻译的基本技能技巧;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读辅导材料,写学习心得,参与翻译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本课程两学期,36课时/36课时,专题讨论1-3次,计9课时,考试2课时。 第一学期: 第一章汉字英词(Chinese Characters & English Words) 第二章汉英表达的不同(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Ideas) 第三章汉文明礼貌语言(Chinese Language of Respect & Humanity) 第四章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第五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架构(Chinese So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第六章现代说法反映现代社会(Modern Sayings Reflect Modern Life) 第七章语言,文化与社会(Language,Culture & Society) 第八章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九章语言与翻译(Language & Translation) 第十章翻译技巧杂谈(一)(On Skills of Translation)(1) 第十一章翻译技巧杂谈(二)(On Skills of Translation)(2) 专题讨论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专题讨论二:岭南文化翻译讨论 第二学期: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第二章跨文化差异与融合(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第三章跨文化理解与翻译(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 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渊薮,其主要著作者为黄帝的医药顾问岐伯以及岐伯学派的弟子们。《黄帝内经》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的内容涉及研究人体生命的变化规律,探讨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的方法等系统的养生理论,成为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养护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四时养生、调摄情志,以及治未病。 四时养生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四季的交替,昼夜晨昏的变化,都可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养生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依据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人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就要配合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晚睡早起,广歩于庭,舒缓形体;夏季阳气隆盛,万物开花结果,人类也要晚睡早起,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随便发脾气;秋天气候转凉,阳气开始收敛,人要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尽量使自己的心志安宁;冬天为闭藏之令,万物处于秘藏,人宜晚睡晚起,不能过分张扬发散,要注意保暖,不要使阳气受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还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的观点,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下流行的“冬病夏治”之法,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调摄情志古称之为“养性”。“养生莫若养性。”一般而言,性情开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较容易康复;而性情抑郁,心理不健康者则比较容易患病,患了病也相对不容易康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里所说的“独立守神”,以及后文所说的“去世离俗,积精全神”、“适嗜欲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愉悦唯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等等,都是教人要建立健康人生理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胸怀开阔、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治未病的原话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现今蓬勃开展的治未病活动,其理论渊薮即在于此。其实“治未病”一词在《内经》中出现的不止一处。《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可见“治未病”的内容,不仅在于强调养生,防病于

陆羽《茶经》与朱肱《酒经》原文及译文赏析

陆羽《茶经》与朱肱《酒经》原文及译文赏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②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取材于唐·陆羽《茶经》) 链接材料: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取材于宋·赵佶《大观茶论》) 【注】①呿(qū):张口。②蠲(juān):驱出、祛除。 (二) 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①,杜康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

酒味甘、辛,大热,有毒。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而刘词《养生论》:酒所以醉人者,麴糵②之气故尔。麴糵气消,皆化为水。昔先王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后世以酒为浆,不醉反耻,岂知百药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 大率晋人嗜酒。嵇、阮之徒,尤不可一日无此。要之,酣放自肆,托于麴糵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古之所谓得全于酒者,正不如此。是知狂药自有妙理,岂特浇其礌磈③者耶! 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投闲自放、攘襟露腹,便然酣卧于江湖之上。嗜者至于濡首败性,失理伤生,往往屏爵弃卮,终身不复知其味者,酒复何过邪?平居无事,污樽④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山之兴,亦未足以知麴糵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御魑魅于烟岚,转炎荒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耶!善乎,酒之移人也!惨舒阴阳,平治险阻,刚愎者薫然而慈仁,濡弱者感慨而激烈。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其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 (取材于宋·朱肱《酒经》) 【注】①醪(láo):浊酒。②麴糵(qū niè):酒曲,酿酒用的发酵剂。③礌磈(lěi kuǐ):此指心中块垒或不平之气。④污樽:凿地以代酒器。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完整word版)养生论

养生论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领会本文“导养得理”可获长寿的观点,了解修性保神和服食养生结合的养生方法。[教授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生僻字 蠲悖蕞畎浍赊豚醇 二、繁体字 識靈憂傷術幾專難僅敵獲遠懷驗喪處 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较()而论之。 2、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 3、虽终归于燋()烂。 4、爱憎不棲()于情。 1、蝨()处头而黑。 2、声色是躭()。 3、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4、劳而未验,志以()厌衰。 9、攻之者非一塗()。 10、绥以五絃()。 四、重点词词 1、目(见) 2、较(而) 3、涣然 4、流离 5、嚣(然) 6、衔(哀) 7、殷(忧) 8、醇醴 9、赫然 10、植(发) 11、偏(有) 12、(不可)诬 13、(不)棲 14、(神)须 15、(相)亲 16、(之)价 17、蠲(忿) 18、(声色是)躭 19、玄黄 20、蕞尔 21、(一)塗 22、自用 23、持生 24、闷若 25、(无)端 26、一切 27、自力 28、畎浍 29、尾闾 30、交(赊) 31、(交)赊 32、应(远) 33、悠悠 34、累心 35、醇泊 36、旷(然) 37、寂(然) 38、晞(以) 39、绥(以) 40、遗生 五、指出语法现象 1、夫神仙虽不目见。 2、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六、今译 1、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躭,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2、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 石,其能久乎? 3、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4、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 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七、阅读 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爲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

李长栓《非文学理论翻译与实践》(第2版新版)配套题库(第5~9章)【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理论翻译与实践》(第2版新版)配套题库 第5章Google、电子辞书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 Ⅰ.词类转换 1.你必须好好地照顾病人。 【译文】You must take good care of the patient. 【解析】原句中的“照顾”转译成了名词care,副词“好好地”转译成了英语形容词good,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他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提高产品质量。 【译文】In his speech he laid special stress on rais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解析】原句中的动词“强调”转译成了名词stress,与此同时,副词“特别”转译成了英语形容词special。 3.绝对不许违反这个原则。 【译文】No violation of this principle can be tolerated. 【解析】原句中的动词“违反”转译成了名词violation,与此同时,而起修饰作用的副词“不许”转译成了英语形容词no。 4.林则徐认为,要成功地禁止鸦片买卖,就得首先把鸦片焚毁了。 【译文】Lin Zexu believed that a successful ban of the opium trade must be

preced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drug itself. 【解析】原句中的动词“禁止”翻译为了名词ban,而副词“成功地”转译成了形容词successful。 5.获悉贵国遭受地震,我们极为关切。 【译文】We are deeply concerned at the news that your country has been struck by an earthquake. 【解析】原句中的动词“关切”转换为了英语的形容词concerned,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6.我为她的健康担忧。 【译文】I am anxious about her health. 【解析】动词“担忧”转译为形容词anxious。 7.他们怀疑他是否能负担得起。 【译文】They are doubtful whether he can afford it. 【解析】动词“怀疑”转译为形容词doubtful。 8.他可晓得他儿子的行为表现吗? 【译文】Is he aware how his son has been behaving? 【解析】动词“晓得”转译为形容词aware。

养生论 整篇翻译

养生论 整篇翻译 世上有人认为:神仙能凭修炼学到,不死能凭努力得到。又有人说,最长的寿命只能达到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同样的,超过这个岁数再往上,就没有不是虚假荒谬的了。这两种说法都不合客观情理。请允许我尝试着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 神仙,我们虽然不曾凭眼看到过,但典籍记载,旧史的传闻,都清清楚楚地论述过,神仙存在是一定的了。似乎是特别禀受了什么奇异之气,禀承天然,并不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所能达到的。至于养生得法,从而享尽天年,上等的可达到千余岁,下等的大约几百年,这种情况可以会有的呀。可是世上一般人都不能精通养生之道,所以,没有什么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寿。 根据什么这样说呢?人们服药发汗,有时不能达到目的;可是惭愧内疚之情一旦涌集到心头,就大汗淋漓;整个早晨不进食,就饥肠漉漉地想吃东西;可是曾参心怀丧亲的悲哀,七天都没有饥饿的感觉。半夜时分如果还坐着,就会迷迷糊糊地想睡觉;但如果内心怀有深沉的忧愁,那么,就通宵达旦地不能合眼。结实的梳子理顺鬓发,浓烈的酒浆使颜面红润,也仅仅能得到这样的结果;但壮士如果大发雷霆,他的脸色就会迥异平常,头发竖起,顶起帽子。从这些事例说来,精神对于形体的关系,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精神在内部躁乱不安,形体在外部就会受到损害,就像国君在上面昏庸无道,国内的人民就会在下作乱一样。 在商汤大旱的年头里种庄稼,单独得到过一次灌溉之利的禾苗,虽然最终难免于枯死,但必定是灌溉过一次的禾苗,枯死得晚一点。既然如此,那么,灌溉过一次的好处实在不能轻视啊!可是世上人常说,发怒一次不足以伤害性命,悲哀一次不足以危害身体,因而轻视并且放纵自己的情志,这就像不能认识灌溉一次的好处,却盼望上好的谷子能从干旱的禾苗上结出来一样。因此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懂得,形体依靠精神而立身,精神要借助形体而存在。明白生机容易丧失,知道一次过失也能损害生命。所以修炼性情来保养精神,安定心志来健全体魄。爱怜和憎恶不寄寓在感情之内,忧愁和喜悦不留存在意念之中,恬静淡泊没有任何欲念,就能身体健康,气血调和;又加上呼吸吐纳的锻炼,服食丹药保养身体,使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表里之间互相协调。 采用田种的方法,散播漫种,一亩田有十斛的收成,就叫做良田,这是天下通用的说法。殊不知道采用区种的方法,精耕细作,一亩田就能收到一百多斛。土地、种子都是一样的,但由于种植管理的方法不同,那么收成也就相差悬殊。如果认为商人不想有十倍的盈利,农夫没有收获百斛的希望,这是墨守成规不知事物变化的迂腐看法。 常食大豆会使人身体重滞、行动艰难,过多地吃榆树皮、榆荚就会令人贪睡,合欢可以使人消除忿怒,萱草能使人忘掉忧愁,这是蠢人和聪明人都知道的事情。辛辣的大蒜会伤害眼睛,味道鲜美的河豚却不是营养品,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虱子生在头上就会由白变黑,雄麝常食柏叶就会产生麝香,生活在山区的人颈部容易生瘿瘤,居住在秦晋一带的人们牙齿容易发黄。由此推广起来说,所有吃下去的营养物质,都会熏陶情志,沾染身体,没有什么不相感应。难道只是蒸染身体,使身体重滞、行动不便,却不能使身体轻捷矫健吗?难道只是损害眼睛使眼睛变暗,却不能使眼睛变得明亮吗?难道只是熏染牙齿使牙齿变得焦黄松脆,却不能使牙齿变得洁白坚固吗?难道只是雄麝食柏叶生成麝香,却不会有某物产生腥臊气味吗? 所以神农氏说:“上品药延年益寿,中品药调理情志”,确实是懂得了保养性命的道理,是要依靠药物的辅助保养达到的。可世上人不清楚这个道理,只贪图五谷,沉溺声色,眼睛

医古文翻译

2013年医古文语译练习 1《扁鹊传》 ①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扁鹊,是勃海郡郑地人,姓秦,名越人。年轻时给人当过旅舍的主管人。食客长桑君拜访过多人,唯独扁鹊认为他奇异不凡,平常恭敬地接待他 ②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癥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扁鹊按照他的话服了三十天药,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用这个本领看病,可以完全看见五脏疾病的症结,只是用诊脉作为名义罢了。 ③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扁鹊说:“血脉正常,你惊怪什么! 从前秦穆公曾经如此,七天后就苏醒了。如今主君的病和他的相同,不出三天一定痊愈。”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苏醒了。 ④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中庶子说:“先生该不是在欺骗我吧?! 凭什么说太子可以复活呢? ⑤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使身居高位的人在疾患还没有显示征兆的时候就预先知道染上了病邪,能够让良医得以尽早进行治疗,那么疾病就能痊愈,身体可以存活。人们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2《华佗传》 ①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去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 ②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又有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弃他而去,留下书信辱骂他 ③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于是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拷问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应该包涵宽容他。 ④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 也。 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疲惫罢了。运动则养分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如同门户的转轴部分因转动而不会腐朽一样。 3《丹溪翁传》 ①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 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②“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 完全舍弃你原来学过的医术!因为他们不是正道的东西。丹溪翁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在心里也没有一点阻碍不通的问题了。过了不久,就全部掌握了他的学说而后回去了。 ③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 他人拘泥固执、死守古方,丹溪翁确是灵活取舍,但最终又都同古法的精神吻合。很短的时间内,跟他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讲解

荆楚理工学院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代码: 三、课程管理:外国语学院(部)英语本科教研室 四、教学对象:09级英语(本科)专业 五、教学时数:总时数72节,其中课堂讲授36节,教学实践36节。 六、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基础课 七、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教学目的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讲解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指导翻译实践,把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技巧转化为翻译表达能力。通过反复实践加强翻译基本功,深化对英汉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百科知识、文化再现能力、译文对比分析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要求 1.课堂教学要求: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辅以充分、典型的译例分析,通过活跃的课堂师生互动,把枯燥的理论课变得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受学生喜欢。分不同文体选择适量单、长句练习和语篇练习,口头翻译课课做,书面实践周周做,练习反馈时时做。实行课后作业全批、全改、全讲解,有针对性检查指导学生实际翻译实践活动。 2.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利用文体分析法分析和识别汉英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文体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初步进行忠实通顺的英汉互译实践。从而能在毕业以后能较快适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工作,在各行各业的英汉翻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更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八、相关课程衔接: 《语法》、《英汉文化对比》等 九、考核方式:笔试 十、教学纲目: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西翻译理论简史,明确翻译的定义和翻译的目的,熟悉翻译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纠正学生认为翻译就是一一对应的英汉转换和翻译课就是死板枯燥的理论教授的错误观念,使其认识到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 教学难点:介绍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使学生改变翻译课枯燥难学的观念,同时感受到翻译的乐趣。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养生论

养生论 翻译: 那种自以为是,只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的人,是很难听进别人的正确意见的。有的人饮食不加节制,是以会患上多种疾病;有的人贪恋女色而无休止,是以造成肾精乏缺。如果这些人再被风寒等邪气侵袭,或再被各种毒物伤害,往往会半途夭折,死于各种灾难。世上的人皆知嘲笑他不善养生,而又哀悼其短命,说他太不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了。至于保养身体,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在细微的地方疏忽,即便是微小的毛病也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多次累积成的损害就会造成一个人的正气衰惫,因为正气衰惫就会引起头发变白,从头发变白就会发展到衰老,从衰老走向死亡,他也没有明白这过早死亡的原因。智力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会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即使稍有察觉,也都是在发病之初哀叹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危险未显露苗头时就加以戒慎防备。这就象齐桓侯身染死的隐患,却责怪扁鹊高明的预见一样(见文末注释),因为他把自已感觉到病痛的时候,当作患病的开端。其实,疾病的损害在隐匿的时候已经酿成,却要在发展到十分显著,也就是非常严重的阶段才进行救治,所以就造成没有功效的治疗。 一个人一直生活在普通人中间,所以就只会有普通人的寿命。仰观宇宙天地,俯视万事万物,没有不是这个样子的。用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和大多数人的情况进行自我安慰,说什么天地之间的道理,也不过都是这样罢了。即使听说些养生的事情,却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认为这不对;其次是犹豫不决,虽稍有养生的想法,却不懂得从何处入手;再其次是自己尽力服一些养生的药物,但服了一年半载,劳苦又无效验,养生的志趣就已厌倦衰减起来,于是便中途停止了。 分析其中原因,有的人因为身体的补益很少而消耗很大,就如同用小水沟进益养分,而用出海口宣泄消耗,却想要坐待长生的效果;有的人抑制感情,隐忍欲望,割弃了荣华富贵的念头,但爱好的事物时时在耳目之前,所希冀的又在几十年以后,既担心失掉眼前的利益,又恐怕失去长远的好处,内心犹豫不决,思想在内部交争,环境在外边诱惑,物质享受的眼前利益和养生延年的长远好处互相排挤,如此,终又导致失败。 由此看来,万物的成因十分微妙,我们可以从道理上了解它,却难凭眼睛看清它。譬如豫木、章木.需要生长七年之后我们才能分别它们。如果你仍急于追求名利,仍抱着与人竞争的心态,却想进入清心寡欲的境界,盼望速成但见效缓慢,渴求近利却应验遥远,所以不能坚持到底。 很多人因为养生无效验就不寻求养生之道,而那些寻求养生之道的人,又因为不能专心致志而失去了功业。这些人都是因为不够全面而没有达到功效,而那些单纯追求方术的人因为误入歧途使自己沉迷。凡是象这样几种情况而想长生的人,万人之中没有一个能够获得成功。 会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因为他心地清静,行动平和,去除私念,绝少贪欲。又懂得名利地位妨害品德修养,所以对其漠然视之,不去谋求,并且不是思想上贪求而在行动上强行禁止;他还能认识到肥美的食物会伤害人的生命,所以就抛弃它而毫不顾惜,并不是内心贪恋而在行动上勉强克制。 外界事物因为能使心受害就不要把它留存在心里,心神情志特别需要淳朴恬静。胸怀要保持开朗不要忧愁,心情要保持平静不产生杂念。再用养生之道约束自己,用和协天地之正

抱朴子养生论

《抱朴子养生论》 【原文】: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支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炁犹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金性命。 【注释】: 抱朴子:东晋名道士葛洪之号。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早以儒学知名,后入道,师事郑隐及鲍玄。精医药及炼丹,善文章,好神仙导养之术。著有《抱朴子》内、外篇、《金匮药方》、《肘后要集方》等数十种,史称「著述篇章,富于班马」。 腠理: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肌肉的纹理。 四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炁:同「气」,指元气。 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此处指深谙养生方术的人。 保金:当为「保全」之误。 【易解】: 抱朴子说,一个人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国家。胸腹好像是皇帝所居的宫殿;四肢躯干像是边境;骨骼和关节,好像是国家委派的各级官吏;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肌肉的众多纹理,像是全国四通八达的道路。 精神,就像是君主,血液则像一国的群臣,身中的元气似一国的老百姓;所以,深明养生方法的人,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像一个英明的君主,能治理好他的国家。 爱护百姓,可以让国家安定;爱护自己的元气,可以健全自己的身体。百姓疲困了,国家就必然灭亡;元气衰竭了,身体就会死亡。所以高明的人,在未病之前,就会先采用药物调和,绝不等到身体已经衰败之后才来补救。 由此可知,生命难保而易逝,元气难以清明而易浊;如果能够明白这些道理,知道轻重,那么就会节制嗜欲,保全性命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