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及译文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及译文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及译文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及译文

嵇康《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

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嵇康《养生论》译文:

世上有人认为神仙可以学成,不死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又有人说:人得最高寿命是一百二十岁,这是自古以来共有的认识,超过这个岁数往上的说法,没有不是蛊惑人心而又荒谬的。这两种说法都搞错了寿命的实情,请允许我试着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

神仙虽然不能凭者眼睛看到,但记事之书记载的史实、历代史籍传写的人物中,都明明记述锗神仙及其事迹,看来神仙是一定有的了。似乎是独独禀受了特异的东西,是从自然中禀受的,不是长期学习能够获得的。不过要能导气养性得当,用来使人享尽天年,上等的获得一千多岁的寿命,下等的获得大约数百岁的寿命,是能够实现的。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导气养性的方法,所以无人能够获得这样的寿命。

凭什么说明这一道理呢?人们服用药物来希求发汗,有时并不能够取得效果;可是惭愧的心情一旦汇集,就会大汗淋漓。整个早晨没有用餐,就饥肠辘辘、很想吃饭;可是曾子由于亲人去世而心情悲伤,七天不吃东西也不饥饿。到了夜半还坐着不睡,就昏昏沉沉,很想就寝;要是心存深忧,那么到了天亮也不能合眼。梳子可以梳起头发,浓酒可以使脸红热,不过是靠外力达到了这样的程度罢了;壮士如果发怒,愤怒的样子看起来和平常人大不相同:是竖起头发、冲起帽子。由此说来,人的精神对于身体,犹如国家的君主。精神在内躁乱不安,身体就会在外受到损害,犹如君主在上位昏庸无道,国人就会在下边作乱一样。

在商汤时的大旱年间种庄稼,独独有过一次灌溉的禾苗,虽然终归也要枯萎,但必定是那有过一次灌溉的最后枯萎。既然这样,那么,一次灌溉的益处本来就不能轻视啊!可是世人常说一次生气不能够伤害生机,一次悲哀不能够伤害身体,于是轻率的放纵自己,这就犹如不明白一次灌溉的益处,却对着旱苗、期望她长成好的庄稼一样。因此精通养生的人知道身体是依赖精神来挺立的,精神是凭借身体来依存的,明白生机容易丧失,懂得一次过错也会伤害生命,所以修养性情来保养精神,使心志安定来保全身体,在感

情上不留爱憎,在心中不留忧喜、清净淡泊,不受哀乐的影响,这样就会身心和洽,气机平顺;还要进行呼吸吐纳的修炼,服食但要来调养身体,使身体和精神相互融合,这样就会表里一起相辅相成。

采用播种之后不再管理的田种法,一亩地能出产十斛粮食,就叫做良田,这是天下的共同说法;不知道采用播种之后讲究管理的区种法可以使一亩地出产一百多斛粮食。土地和种子是一样的,然而种植管理的方法不同,那么成效就会相差很大。认为商人没有十倍的利润,农民没有一亩地收获百斛粮食的希望,这些都是墨守陈规而不知变化的看法啊!

常吃黑大豆就会让人身体沉重,过量使用榆皮和榆叶就会让人昏昏欲睡,合欢能让人消除郁忿,萱草能让人忘记忧愁:这是愚蠢人和聪明人都知道的常识;打蒜会伤害眼睛,河豚鱼有毒不能使用;这也是一般世人所懂得的道理。身上虱子寄生到了头上就会逐渐变黑,雄麝吃了柏叶就能生成麝香;生活在有些山区的人由于水土不好颈部就会生出瘿病,生活在晋地的人则由于水土的原因牙齿就会变黄患病。从这些情况推论来说,凡是吃的东西的特性,在熏陶性情、影响身体方面,无不产生相应的作用。难道只是吃了黑大豆而影响身体使之沉重就没有什么东西使之轻健、大蒜伤害眼睛使之昏暗就没有什么东西使之明亮、水土熏染牙齿使之变黄生病就没有什么东西使之洁白坚固、柏叶的香气袭入雄麝使之生成麝香就没有什么东西使之生成臭物吗?!

因此神农氏所说的“上品药保养生命、中品药调养性情”的话,实在是由于深知养性保命的道理,才要靠药物的辅助养护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啊!可是世人不去仔细思考这一道理,只是看到五谷的作用,沉溺于声色之中,眼睛被天地间的事物所迷惑,耳朵致力于欣赏淫邪的音乐,让美味佳肴熬着他们的脏腑,让美酒烧灼着他们的肠胃,让香气腐蚀他们的骨髓,让喜怒扰乱着他们的正气,让思虑损耗着他们的精神,让哀乐伤害着他们平和纯正的本性。就小小的身体来说,摧残它的东西不是来自一个方面;精气容易耗尽的身体,却要内外受到攻击,身体不是木石,难道能长久吗?

那些自行其是表现过分的人,饮食不加节制,因而产生百病;好色不知疲倦,因而导致精血亏竭。他们是风寒侵袭的对象,是百毒伤害的目标,在生命的中途就会因这种种灾难而早死。是人都只知道嘲笑或哀伤,说他们不善于养生。至于安排生命活动不够妥当,在疾病还未显示征兆时就疏忽了它的危害,以致没有显示的病症累积起来造成虚损,虚损累积起来造成衰弱,从衰弱发展到头发变白,从头发变白发展到精力疲极,从精力疲极发展到寿命终结,竟糊里糊涂地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们,还以为那是自然的规律。纵使稍有醒悟,也只是在患病开始之后叹息并表示遗憾,却不懂得在疾病还没有显示征兆时就小心防范各种危害。这就犹如齐桓侯染上了将死的疾病、却为扁鹊的先见之明而生气一样,把感到了病痛的时候当作患病的开始。病害是在没有显示征兆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却要在病情显著之后救治它,所以会有白费力气的治疗,奔波于常人的世界,所以只能有短

暂的寿命。总览古今人间,无不都是这样。用多数人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用跟常人同样的寿命来安慰自己,认为天地之间的事理,完全都在这里了。纵使听到了养生的方法,就用自己的见识评判它,认为它不怎么样;再者则是疑虑重重,即是稍有仰慕养生的奥妙道理之心,却不知道遵从的途径;又再者是自己努力服用丹药,半年一年之后,劳苦一番却不见有效,心劲因此倦怠而衰退下来,中途又放弃了。有的人补益自己就像用田间小沟的细流去浇地一样,又小又慢,可是耗散起来却象用海水流归之处的巨洞让大水奔泻而去一样,又多又快,还想坐待明显的好报;有的人压抑性情,强忍欲望,违心舍弃宏大的志愿,可是世俗的嗜好却常常萦绕在耳目之前,而期待的养生功效要在数十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又担心两者都会失去,心中犹豫不决。思想在内不断校正,物欲在外不断诱惑,近前的物欲享受与远期的养生功效相互排斥,这样也要失败的。

养生的道理隐微奥妙,可以从事理上推知,难以用眼睛识别,譬如枕木与樟木,生长七年之后才能区分开来。如果以急于求成的心理来跨入清心寡欲的修养之路,意图速成但收效缓慢,希望迫切但效应久远,所以没有谁能坚持到底。

心志远离养生之道的众多世人既然认为养生没有效果,于是就不去追求;然而追求养生的人由于不专心也会丧失成效,片面依靠一种方法的人由于不全面也最终会没有建树,只是追求养生技术的人由于思路狭窄则会自毁大业。因为都是像这种种的情况,所以想要享尽天年的人一万个里边也没有一个能成功的。

善于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是思想上淡泊虚无,行为上安静泰然,不断地减少直至去除私心和贪欲。懂得名利地位会伤害精神,所以轻视而不去追求,并不是心中希望得到而后要在行动上硬行克制;明白美味佳肴会伤害生机,所以抛弃而不眷恋,并不是心中贪恋不已然后要在行动上强行压抑。名利地位等外在东西因为会使心性受害所以不留在心中,精神因于淳朴淡泊就能特别饱满。胸襟坦荡而没有忧患,心性宁静而没有思虑。又去用纯一功之约束自己,用和谐之气调养自己,两者一天天地相辅相成,就会在安定的境界统一起来。然后再用灵芝薰蒸身体,用甘泉滋润脏腑,用朝阳沐浴皮肤,用音乐安定神志,顺其自然而为,自感适意,这样就会身体轻健,心性沉静。忘掉物质享受带来的所谓欢乐然后就会得到真正的愉快满足,摆脱生命的牵挂然后就会使身体获得长寿。象这样地坚持下去,差不多就同羡门比一比寿命,同王子乔较量年龄了!为什么说养生没有应有的成效呢?

嵇康《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 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赵构真草书嵇康养生论文卷》 《养生论》全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 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完整word版)养生论

养生论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领会本文“导养得理”可获长寿的观点,了解修性保神和服食养生结合的养生方法。[教授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生僻字 蠲悖蕞畎浍赊豚醇 二、繁体字 識靈憂傷術幾專難僅敵獲遠懷驗喪處 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较()而论之。 2、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 3、虽终归于燋()烂。 4、爱憎不棲()于情。 1、蝨()处头而黑。 2、声色是躭()。 3、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4、劳而未验,志以()厌衰。 9、攻之者非一塗()。 10、绥以五絃()。 四、重点词词 1、目(见) 2、较(而) 3、涣然 4、流离 5、嚣(然) 6、衔(哀) 7、殷(忧) 8、醇醴 9、赫然 10、植(发) 11、偏(有) 12、(不可)诬 13、(不)棲 14、(神)须 15、(相)亲 16、(之)价 17、蠲(忿) 18、(声色是)躭 19、玄黄 20、蕞尔 21、(一)塗 22、自用 23、持生 24、闷若 25、(无)端 26、一切 27、自力 28、畎浍 29、尾闾 30、交(赊) 31、(交)赊 32、应(远) 33、悠悠 34、累心 35、醇泊 36、旷(然) 37、寂(然) 38、晞(以) 39、绥(以) 40、遗生 五、指出语法现象 1、夫神仙虽不目见。 2、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六、今译 1、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躭,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2、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 石,其能久乎? 3、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4、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 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七、阅读 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爲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200204 【原刊页号】86~91 【分类号】J2 【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212 【英文标题】Ji Kang's Method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His Poetry of Fairyland RovingSUN Chang-wu(Chinese Dep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作者】孙昌武 【作者简介】孙昌武(1937-),男,辽宁营口市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嵇康接受道家学说和道教神仙思想,相信神仙存在,认为神仙不可学得,又主张养生可以久寿延年。这种养生思想作为道家、道教思想的发挥,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和养生思想相关联的他的独特的神仙观念,也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在他的创作中,这两个方面被转化为文情和诗思表现出来,在文学史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摘要题】先秦与魏晋六朝文学 【英文摘要】Ji Kang(223-262),a scholar and a thinker of the Three Kingd-oms,accepted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of the Taoist school and the concept of immortality,believing that human beings can ne-ver become immortals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but can prolong their lives through health preservation,an idea that further developed Taoism and proves to be valuable and significant.He also expressed the idea in his literary works,which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关键词】嵇康/神仙思想/养生术/文学创作 Ji Kang/concept of immortality/methods of health preservation/literary creation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2]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5]王充.论衡·道术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6]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本. [7]干宝.晋纪·总论[M].黄shì@(16)辑,《黄氏逸书考》本. [8]王弼.老子注[M].《诸子集成》本.上海:中国书店,1986. [9]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0]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答难养生论

答难养生论 ----嵇康 答曰:所以贵知而尚动者,以其能益生而厚身也。然欲动则悔吝生,知行则前识立;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二者不藏之于内,而接于外,只足以灾身,非所以厚生也。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然则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而世未之悟,以顺欲为得生,虽有厚生之情,而不识生生之理,故动之死地也。是以古之人知酒肉为甘鸩,弃之如遗;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使动足资生,不滥于物;知正其身,不营于外;背其所害,向其所利。此所以用智遂生之道也。故智之为美,美其益生而不羡;生之为贵,贵其乐知而不交,岂可疾智而轻身、勤欲而贱生哉且圣人宝位,以富贵为崇高者,盖谓人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故为天下而尊君位,不为一人而重富贵也。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者,盖为季世恶贫贱而好富贵也。未能外荣华而安贪贱,且抑使由其道而不争,不可令其力争,故许其心竞;中庸不可得,故与其狂狷。此俗谈耳。不言至人当今贪富贵也。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在宥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穆然以无事为业,坦尔以天下为公,虽居君位,飨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虽建龙旗,服华衮,忽若布衣之在身。故君臣相忘于上,烝民家足于下。岂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哉?且子文三显,色不加悦;柳惠三黜,容不加戚。何者?令尹之尊,不若德义之贵;三黜之贱,不伤冲粹之美。二子尝得富贵于其身,终不以人爵婴心,故视荣辱如一。由此言之,岂云欲富贵之情哉?请问锦衣绣裳,不陈乎暗室者,何必顾众而动以毁誉为欢戚也?夫然,则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邪?且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岂在于多欲以贵得哉?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遌,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安用富贵乎?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耳!意足者,虽耦耕甽亩,被褐啜菽,岂不自得?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故遗贵欲贵者,贱及之;故忘富欲富者,贫得之。理之然也。今居荣华而忧,虽与荣华偕老,亦所以终身长愁耳。故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此之谓也。 难曰: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诚哉是言!今不使不室不食,但欲令室食得理耳。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后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用者,从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祸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动。今使瞽者遇室,则西施与嫫母同情;忄贵者忘味,则糟糠与精粺等甘。岂识贤、愚、好、丑,以爱憎乱心哉?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欲以逐物害性。故智用则收之以恬,性动则纠之以和。使智止于恬,性足于和,然后神以默醇,体以和成,去累除害,与彼更生。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者也。纵令滋味常染于口,声色已开于心,则可以至理遣之,多算胜之。何以言之也?夫欲官不识君位,思室不拟亲戚,何者?知其所不得,则不当生心也。故嗜酒者自抑于鸩醴,贪食者忍饥于漏脯,知吉凶之理,故背之不惑,弃之不疑也,岂恨向不得酣饮与大嚼哉?且逆旅之妾,恶者以自恶为贵,美者以自美得贱。美恶之形在目,而贵贱不同;是非之情先著,故美恶不能移也。苟云理足于内,乘一以御外,何物之能默哉?由此言之,性气自和,则无所困于防闲;情志自平,则无郁而不通。世之多累,由见之不明耳。又常人之情,远虽大,莫不忽之;近虽小,莫不存之。夫何故哉?诚以交赊相夺,识见异情也。三年丧不内御,礼

解读嵇康

魏晋玄学的现代价值之 ——解读嵇康 作者:陈伟学号:2010010131 班级:结02 摘要:自古以来,嵇康以其独特的高洁俊雅的人格魅力被无数人所景仰。可以说在封建社会中,嵇康作为一个主体人格觉醒的存在,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无可替代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以自己对生活的探索,对自身内心的发掘,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格觉醒的篇章。嵇康最后的悲剧让他的思想以及其探索人生、超越自我的独特风范深深的渗入这片土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魏晋风度”高大典型。那种人格魅力之美,直至今日,仍然能够令我们动容,也令人反思。 本文从其文学人格魅力的角度出发,分析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具体分析他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并从音乐角度分析他的人格美,从而对其人格魅力进行一次还原。首先申明,在本文中有很多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还望老师指正。魏晋时期,许多知识文人纷纷涌现,然而真正上可以称为名士者,仅有嵇康一人。本文希望通过对嵇康思想的解读,来整体体现魏晋玄学的价值,以及其流传不绝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音乐、人格魅力 嵇康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每一种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的确,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为滋生玄学提供了历史的土壤,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魏晋玄学开始蓬勃发展。换句话说,其实我认为,玄学的出现在与儒家的失落,或者说由于局势的动荡,士人心中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开始动摇是相互关联的。但是这种带有被动的玄学思想我

认为只能说与早期的庄子相似,所以对于嵇康师承庄子这一说法我并不认同,相反,二者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在下面的论述中会涉及到。冯友兰说:“玄学的辨名析理完全是抽象思维,从这一方面说,魏晋玄学是对两汉哲学的一种革命。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从两汉到魏晋,觉得耳目一新,这是因为玄学的精神面貌和两汉哲学比较起来,完全是新的……在中国哲学史中,魏晋玄学是中华民族抽象思维的空前发展。”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由于思想的变动,当时的玄学学者普遍有反对儒家思想的注重礼法道义以及名教等思想,而推崇道家的自然无为、旷达任放,不拘礼法的个性自由,尊重个性与自由。在这样一个时代成长,为嵇康的理论水平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有奇才”,“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一般认为其在哲学上上承何晏王弼之自然观思想,下启郭象《庄子注》之精神内涵。其作品文有两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赋有四篇:《琴赋》,《酒赋》,《蚕赋》,《怀香赋》。论有:《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及《答难养生论》,《释私论》,《管蔡论》,《明胆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及《答解宅无吉凶摄生论》,《难自然好学论》。诗,现存50多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诗歌包括:《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幽愤诗》一首,《叙志诗》二首,《游仙诗》一首,《六言诗》十首,《重作四言诗》七首,《思亲诗》一首,《答二郭诗》三首,《与阮德如诗》一首,《酒会诗》七首,《杂诗》一首。其他的还有《琴赞》,《灯铭》,《卜疑》,《太师箴》,《家诫》,《普贤高士传赞》,《春秋左氏传音》。 在那个时代,相貌十分重要,世说新语中写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答曰:所以贵知而尚动者,以其能益生而厚身也。然欲动则悔吝生,知行则前识立;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二者不藏之于内,而接于外,只足以灾身,非所以厚生也。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然则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而世未之悟,以顺欲为得生,虽有厚生之情,而不识生生之理,故动之死地也。是以古之人知酒肉为甘鸩,弃之如遗;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使动足资生,不滥于物;知正其身,不营于外;背其所害,向其所利。此所以用智遂生之道也。故智之为美,美其益生而不羡;生之为贵,贵其乐知而不交,岂可疾智而轻身、勤欲而贱生哉且圣人宝位,以富贵为崇高者,盖谓人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故为天下而尊君位,不为一人而重富贵也。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者,盖为季世恶贫贱而好富贵也。未能外荣华而安贪贱,且抑使由其道而不争,不可令其力争,故许其心竞;中庸不可得,故与其狂狷。此俗谈耳。不言至人当今贪富贵也。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在宥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穆然以无事为业,坦尔以天下为公,虽居君位,飨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虽建龙旗,服华衮,忽若布衣之在身。故君臣相忘于上,民家足于下。岂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哉,且子文三显,色不加悦;柳惠三黜,容不加戚。何者,令尹之尊,不若德义之贵;三黜之贱,不伤冲粹之美。二子尝得富贵于其身,终不以人爵婴心,故视荣辱如一。由此言之,岂云欲富贵之情哉,请问锦衣绣裳,不陈乎暗室者,何必顾众而动以毁誉为欢戚也,夫然,则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邪,且君子出其言

名人与高考——嵇康篇(整理精校版)

名人与高考——嵇康篇作文辅导 1016 09:55 ::

【人物简介】 嵇康(223262),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谯郡铚人(今安徽省宿州西南),善于音律。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其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 【人物事略】 1、博才嵇康 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2、嵇康打铁 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3、狂放任性 嵇康具有旷达狂放的个性和行为。嵇康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用他的话说就是“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这天才的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生活中的嵇康的确很狂,他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在《思旧赋序》中也说到他和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钟会陷害吕安时,给他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4、纵情于酒 经历了生命意识的觉悟、生命脆弱的体认和朝不保夕的惊恐,魏晋文士终于明白,任何精深理论都阻挡不住死亡的脚步,任何高远目标也替代不了死亡的结局。因而,魏晋文士在自全心态作用下,表现出远祸全身的智慧和自觉。沉醉于酒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

嵇康的养生论

《养生论》嵇康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

浅论嵇康

浅论嵇康 一、嵇康生平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人,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竹林名士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卒于魏元帝景元三年,终年四十。嵇氏本姓奚,原为会稽上虞人,因为避怨,移居谯郡铚县,便改姓嵇。嵇康的家世虽世代儒学,但并不显赫,在曹魏末年算是庶族。《嵇氏谱》载:“康父昭,字子远,督军治书侍御史。”嵇昭所任治书侍御史,属于六百石的中下层官员。嵇康在少时,父亲便去世了,靠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嵇康在其著作中,屡次提及母兄的养育之恩。如嵇康在《忧愤诗》中说:“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 嵇康有兄嵇喜,“字公穆,晋扬州刺史、宗正”①,且“有当世才”。嵇喜积极入世,希望有所作为,而嵇康则终身无意仕途,希望过自由放达的生活。嵇康的妻子是魏沛王曹林的女儿,所以嵇康算是魏宗室的女婿了,而且也因此被授官为郎中,拜中散大夫。 二、嵇康的性情 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仪,天质自然”②。嵇康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不加修饰却能有自然之美,真是不同寻常之人。在性情上,嵇康恬静寡欲,如嵇喜在为嵇康所作的传中说:“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魏氏春秋》载:“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到后来袁宏作《名士传》,便称他们七人为“竹林名士”。 嵇康为人尚奇、任侠。“尝在洛阳太学写石经,有兵家子赵至,年十四,问嵇康名,康具告之。后来赵至亡命至山阳投康,康不在,至乃游邺,于康相见,遂随康还山阳。”③《文士传》中记载“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乃身自锻。家虽贫,有人就锻者,康不受

医古文赏析《养生论》【原译】

医古文赏析《养生论》【原译】 本文节选自《嵇中散集》卷三,以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黄省曾刻本为底本,用《昭明文选》参校。作者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因官魏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嵇康崇尚老庄学说,信奉服食养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不满当时执政的司马氏集团,被司马昭杀害。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相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译文】 世间有认为像神仙那样长生可以靠学习获得,不死可以靠努力达到的人。有说“(人的)最高寿命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一样,超过这个极限以后的,难道不是妖怪吗?”的人。这两种认识都违背了实际情况。请(允许我)尝试着大概的探讨这个问题。 虽然像神仙那样长生的人(我们)没有亲眼看到,然而典籍中的记载,以往史书和传说的流传(说的明明白白),斟酌来看,一定存在像

神仙那样长生的人啊。(那些人)似乎是独自禀受异于常人的精气,禀赋来自先天,不是积累学识所能够达到的。至於导引、调养符合性命机理,因此达到性命的极限,长的获得一千多岁的寿命,短的可以(活)几百年,(还是)可以达到的。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导引、调养性命的方法),所以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按语】 本节作者明确提出论点: 1、寿命超过普通人寿命的人是存在的; 2、普通人不能长寿是因为不精通保养性命的方法; 3、人的寿命长短与先天禀赋有关,禀赋特异的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先天禀赋超越了常人; 4、人的寿命长短与后天保养有关,通过导引、调养等方法保养性命,可以超越普通人的寿命。 【原文】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瞬。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译文】

从《世说新语》看名士嵇康风采

从《世说新语》看名士嵇康风采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群雄逐鹿,魏国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一战,竟成三足鼎立之势。魏出北方,占据中原腹地,天下英俊,咸归附之,先有建安七子,后有竹林七贤紧承之,魏晋风流始由定之,向来是人们欣赏和敬仰的偶像。建安七子放下不表,单表竹林七贤,与君共睹古人风采! 竹林七贤,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历史的人来讲,一定不陌生。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在竹林七贤里面,最出名的两个人,一个是嵇康,一个是阮籍,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品行上也让后世文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们一起来先看看嵇康,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称嵇中散。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公主为妻。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以一曲《广陵散》结束了生命。 今天,我们不提文学,我们只谈名士风采。那么要了解嵇康的风采,我们就不得不提南北朝刘宋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纠集他的门客编撰的一本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它是我们了解魏晋时期历史和社会风尚的重要著作。虽然称其为小说,但是其中的文人言行逸事大都都是有历史根据的。下面,我们就选几则与嵇康有关的言行片段,来了解一下他的风貌和秉性。 第一则:嵇康风采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嵇康身高“七尺八寸”,按照现代的单位换算,那得有2米6左右,这实在是有点让人惊愕。其实,度量衡在不同的时期换算是不一样的。在秦汉时期,一尺大约等于现在的23厘米,七尺八寸也就是1.8米。“风姿特秀”,“爽朗清举”“若孤松”“若玉山”,都是说他高大挺拔,外貌帅气俊秀。再加上他还娶了长乐公主,家里财富一定不少。这就是现在所谓的“高富帅”,女子眼中的理想夫君吧。 光有这些外在的容貌财富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品德。在古代,松树和碧玉都是高洁品性的代名词,山涛用此二物作喻,可见其内在涵养之高,更让人佩服。一个人,具备了表里如一的品行,这才是魏晋名士的风采。 第二则:写信断交 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虽然嵇康生活的年代是魏国时期,但是在魏国末年,掌权的却是司马家族。嵇康娶了曹操的孙女长乐公主,就算是曹魏家的人。像嵇康这样的人,肯定是忠于曹魏家族,自然不愿意与司马家族为伍。嵇康不同于其他的竹林七贤的其他六位,他秉性中正耿直,不会曲意逢迎。

嵇康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 世或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留名按:作者认为神仙虚妄之论不可信。)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必有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导气养性)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留名按:解说立论养生的缘由)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出大汗)。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则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燥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留名按:由服药引出养性之论) 夫为稼于汤之世也,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之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之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之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平和,犹

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按:不以七情六欲伤情害身)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效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熏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熏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留名按:五谷瓜果菜蔬俱各有性,食之莫不相应) 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以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按:蕞尔之躯难敌众敌所害) 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与征,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縱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

嵇康与他的养生论

嵇康与他的《养生论》 嵇康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立志求学而天资聪颖,精通文学、玄学、音乐等,为一代才子。他娶曹操的曾孙女为妻,曾担任中散大夫。 嵇康自小就受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影响,一生对养生学有独到的研究,并且身体力行,他撰著的《养生论》是一部著名的养生学著作。嵇康性喜自然,不修边幅,经常放情于山水之间,陶然而忘返。他是诗人,又精于音乐,特别是擅长抚琴。他的琴声“音曲清和”,聆听者仿佛进入了仙境。嵇康还写作过许多游仙诗,借以陶冶性情,也抒发内心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世生活的惆怅。 嵇康在山阳居住了20年,与阮籍等七人遨游于竹林之中,相聚于山间水畔,赋诗抚琴,清谈论道,世称“竹林七贤”。魏晋时期,权利斗争激烈而残酷。嵇康等人隐居于山林,一方面是为了修身养性,同时也是躲避陷害。 然而,嵇康终于没能避开对他的迫害。公元262年,嵇康被执政的司马昭杀害,年仅40岁。 《养生论》提出的养生主张 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了完整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措施,其中也包含了心理养生的论述。 嵇康首先论述了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的作用,他将人的身体比喻成国家,而把精神比喻成国家的君主:“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于身体的影响,与君主对于国家的影响是一个道理。因此,人的养生要形神兼养,而重在养神,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这就充分肯定了心理养生的重要意义。 嵇康主张,善于养生的人要保持内心的清静虚无,精神专著而舒畅,要减少私情欲望,淡泊名利,还要避免饮食中的滋腻厚味。 在《养生论》中,嵇康提出“导养得理”,可以延长寿命的观点。嵇康说:聪明的人懂得,人的形体必须依赖精神才能形成,精神必须借助形体才能存在;而生命的正常活动,最容易遭受破坏。因此应当以陶冶情性来保养精神,使心智安定来健全体魄;情感上不产生过分的爱恋和憎恶,意念中不留下过分的忧愁和喜悦;清静淡泊而不妄想,从而使气血平和而保持健康。再加上呼吸吐纳,服食药饵,使精神形体结合在一起,表里之间相互协调,如此就能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嵇康认为,声色酒食容易损伤形体,喜怒思虑容易耗伤精神,精神活动、生活方式的失常,是减损寿命的重要因素。所谓“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措身失理,亡之于微。”而“情虚静泰,少私寡欲”等养生之道,可以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怎样才能做到“情虚静泰,少私寡欲”呢?嵇康说道:“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知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曠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絃,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了解名利地位会妨害品德的修养,因此就轻视而不去追求;认识到肥甘厚味会损害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果断地抛弃而不顾惜。胸怀坦荡而没有忧愁,心情平静而没有焦虑。又长久坚持,用和谐的方法养生,和顺天理而天天不断,

嵇康的生平及思想

嵇康生平及思想 余景盼5502210074 应物101 作为本学期选修的一门课程——魏晋名士与玄学。课程涉及了魏晋时代的多名名士,以及整个时代和各自的玄学思想。清谈,服散,啸歌,饮酒。毋庸置疑,其中“竹林七贤”可谓集大成者,而谈到魏晋玄学,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不得不提.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原籍会稽绍兴,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嵇康的生平: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公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并有一子嵇绍。嵇绍被其父于狱中交付与山涛抚养,并且被山涛推荐为官,但他的为官之道与其父亲截然不同,他成为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唯有嵇绍衣冠端正的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的忠心耿耿。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结下仇隙。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但最终司马昭还是判决其死刑。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于公元262年,时年三十九岁.更简单来说嵇康的特点和生平的几件大事可以用以下的语言来叙述: 相貌堂堂,狂放任性,长于诗文,善于琴乐,工于书画,醉于玄学,纵情于酒,鄙视权贵,隐于竹林,服食养生,偶得古曲,绝交山涛,仗义执言,临死托孤,广陵绝散。 作为玄学代表人物,嵇康的成就很多,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并曾弹奏一名曲《广陵散》。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品为草书第二。又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现在俱已失佚。 当然以上是音律和丹青方面,至于文学创作,嵇康在整个魏晋时代相对来说可谓硕果

嵇康 养生论

昨天收到一位同学的短信曰: 【人生一二】人生需要结交两种人:一良师,二益友。练就两项本领:一做事让人感动,二做事让人信任。能吃得下两样东西:一吃苦,二吃亏。自觉培养两种习惯:一看好书,二做好事。争取两个极致:一把潜能发挥到最大,二把生命延续到最长。 在两个极致中,许多人都注意了一,而忽视了二。前些日子我捡起毛笔练了练手,尝试用行草写了一篇三国嵇康的养生论,装裱之后觉得尚可,拍了照片,配上注释,大家看看古人是如何养生的。在努力工作之余,也注意注意自己的身体吧。 书法属习作,评论属个人理解,当有不足或错误,欢迎讨论、拍砖。 嵇康(公元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今安微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权之司马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 稽康身处乱世,却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诀窍。他认为,人之所以能长寿,关键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修养,不使自身为七情所伤、六淫所中。为了健康,稽康总结出一套很好的养生方法。比如他说,身体健康首先必须心理健康,必须陶冶性情以保养自己的精神,必须安定心志来健全形体,必须淡泊宁静,做到没有过分的情欲,从而使心气平和…… 嵇康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很有效的长寿之道,本可望成为一位超级寿星,只可惜他文才太高,招人嫉妒,最终被陷害致死。好在他的养生长寿经验都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养生论》

印章为“得竹轩”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 按嵇康所述,神仙是可以有的。 印章为“清趣”、“福” 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

养生论

养生论养生论 ----晋嵇康首先强调要静养精神。认为精神情志对人的健康长寿有很大影响,不良的精神情志可以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精神情志的正常活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说明不良情志可以对人造成伤害。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等调养精神的方法。 其次阐述了对药养与食养的看法。认为神农本草经上关于上品主延年益寿,中品主调理性的说法是正确的。主张运用药物辅助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服灵芝类药物可以调养性情,饮用甘美的泉水可以滋养脏腑。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强调节制饮食是食养的法则。滋味煎其脏腑,醪醴鬻其常胃,香芳腐其骨髓。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提出其它养生方法如节制房事,保养真精,顺应自然,慎避风寒,导引吐纳,以尽性命等。要正确运用养生法,要防微杜渐,平时注意养生,防止细微的损害。告诫人们养生修炼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引导,养生)得理(合乎规律),以尽天年(而享尽天年之意,天年,人的自然寿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 世上有的人说通过学习可以成为神仙,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也有人说人活到120岁即为上等寿命,从古至今,认为人能超过这个岁数的说法,纯粹是荒诞的邪说。其实这两种说法都违背了真实情况。所以请允许我粗略论述一下我的看法。 虽然我们看不见神仙,可是以前的书籍及史册均对神仙有所记载,并且论述得很清楚明了,由此可知,世上肯定是有神仙存在的。神仙大概是独特承受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奇异之气所致,这种奇异之气是从自然界禀受的,不是长期学习所能够达到的。如果合理地运用导引等养生之术,而享尽天年,那么多则可活到一千多岁,少也可活到几百岁,这是很正常的事。由于世人都不精通此道,所以没有人能够活到这样大的岁数。那么世人凭什么对神仙之术及人的寿命大加议论呢? 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获或许有人不得出汗);而愧情一集,涣然(大汗流淌的样子)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空腹饥饿饥肠辘辘的样子)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饮美酒使脸色红润。醇醴,醇厚的美酒。发颜,面部发热发红),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有的人服用发汗的草药却不出汗,而当惭愧之情一时交集时却汗流浃背。有的人一早晨不吃饭便感到饥饿难忍,可是曾子因丧亲之哀而七天没有吃东西也不觉得饿。有的人坐到夜半便昏昏沉沉地想睡觉,而当他内心充满忧虑时便会一整夜不合眼。平常人的头发要经常梳理才能整齐,当喝一些酒后脸色会发红,也就这些变化;可是当极强壮的勇士发怒的时候,盛怒的脸色呈现一种特殊的红色,头发能一根根直立起来。顶起头上的帽子。所以根据这些事实我说,精神统治着人的形体,就如同君王统治着自己的国家。当人的精神在体内烦躁时,则会使人的形体在外部受到伤害。这正如同昏君乱国的道理一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