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主干知识整理(完整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主干知识整理(完整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主干知识整理

(按考纲顺序)

考纲 (1)

古代中国 (4)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8)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5)

近代中国 (15)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5)

二、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3)

三、中国近代思想解放 (26)

现代中国 (28)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8)

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1)

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2)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33)

古代希腊罗马 (34)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4)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35)

近代世界 (36)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36)

二、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8)

三、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40)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42)

五、近代科学技术 (43)

现代世界 (43)

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3)

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6)

三、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50)

三、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50)

四、现代科学技术 (52)

五、近现代文学艺术 (52)

考纲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②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③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④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①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②手工业的发展

③商业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③宋明理学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①科技成就②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③文学成就④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1840至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②辛亥革命

③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

⑤侵华日军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①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②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①维新思想②新文化运动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②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③“文化大革命”

④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⑤“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①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①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③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改革开放以来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②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①科技成就②双百方针③教育事业的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雅典民主政治②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②启蒙运动

2.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③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②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③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①《共产党宣言》②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①经典力学②进化论③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①俄国十月革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模式”

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②罗斯福新政

③二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②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③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②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③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①相对论和量子论②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①文学②美术③音乐④影视艺术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室子弟(主体)、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2)主要诸侯国:王室子弟(姬姓):晋、燕、鲁、卫异姓功臣:齐国先代贵族:宋(3)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4)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5)影响:

①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使周人势力范围扩大,保证了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②后来出现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削弱。

2、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2)目的:①保证贵族在政治垄断地位②防止贵族内部权力继承纷争

(3)内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④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

(4)影响:

(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后世)对此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日常生活和观念生产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族权与王权相结合)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不存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郡县制

(1)起源:春秋战国

(2)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少数民族聚居地设与县同级的道。

之下设乡、里两级机构

(3)意义:

①使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与分封制比较:

相同点:性质上,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权利不同:分封制诸侯的王位可以世袭;拥有封地和爵位在封地内拥有世袭统治权。

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行使行政管理权5、皇帝制度

(1)名号来历:“三皇”、“五帝”各取一字

(2)名号目的:神化皇权,显示功绩

(3)制度特点:

皇帝独尊,如各样称谓“朕、制、诏、玺”等;

皇权至上,一人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

皇位世袭,以此显示权力不可转移。

6、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7、汉代内外朝

中朝官员是皇帝的亲信,出身低微,不威胁皇权。

结果:“中朝”变成“内朝”(决策机构);

“三公”变成“外朝”(执行机构)。

8、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为具体执行机构。

(2)影响: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相互制约,减少政策失误;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9、隋唐中枢体制演变

三省六部制(隋朝至贞观初)

政事堂集议制度(贞观至开元):协助皇帝的最高决策机构

中书门下体制(开元十一年以后):最高的决策兼行政机构

10、宋代二府三司

①设中书门下,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管财政。

11、监察体制

(1)演变:

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司隶校尉

唐:御史台宋:提点刑狱司

元:御史台明清:都察院

(2)评价:

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12、选官制度

(1)“世官制”又称世卿世禄制,存在于夏商周时期。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

由汉武帝开创,是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任用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实际上,选官主要依据是门第。

(3)科举制

由隋炀帝创立,一起延续到清朝1905年,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进步性:

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⑤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了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

⑥形成了重学风气

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13、地方行政制度

秦:郡——县——乡——里

汉:(国)——郡——县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

元:行省——路——府——州——县

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威胁中央,产生消极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来解决王国问题。14、行省制度:

(1)特点:①“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权力大,

②受各方面制约;

③行政区划分打破“山河形便” 惯例,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

(2)影响:

①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5、明朝内阁

(1)形成过程:

①明太祖(年号:洪武)朱元璋废除丞相

②明太祖(年号:洪武)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辅佐处理政事

③明成祖(年号:永乐)朱棣正式确立内阁。

(2)政务运作:内阁书写建议——“票拟”皇帝决策——“批红”

(3)特点:

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③受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16、清朝军机处

(1)概况: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而设立,后来扩大到其它政务。(2)特点:

①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

②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③军机大臣只能奉命行事,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1)从皇权和相权关系看,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强化

秦:三公九卿汉:内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宋:二府三司元:一省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

从加强专制的措施特点来看,汉、明、清是起用亲信来取代另外一批;唐、宋是分化事权。(2)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强化秦:郡县制汉:推恩令、刺史

宋:文臣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将地方财税上交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元:行省

明清:将行省改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在西南改土归流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在春秋初期,战国时期推广。

一牛挽犁出现在汉朝。

唐朝时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的成熟。

战国时,有名的水利工程有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魏晋时,改进人力灌溉工具翻车;唐朝时,出现水力灌溉工具筒车。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

土地归国家所有,不能买卖。生产力水平低,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春秋时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逐渐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①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

存在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到唐朝前期,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人的荒地。这一制度下,大部分土地都不能买卖,其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调整国家和地主之间的关系。

②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等;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历朝历代往往采取重农抑商、限制土地兼并、控制农民人身自由的政策。宋朝“不抑兼并”,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之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3、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形成:春秋战国

特点:规模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较脆弱,抗风险能力差。

评价: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汉代田庄产品主要是满足自己需要,也属于自然经济。

4、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1)官营手工业

①官府统一管理;②产品主要是满足官府和皇室使用,不投向市场;③规模大,分工

细,水平最高;④资金雄厚,不计成本;⑤到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2)私营手工业

也叫做民营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春秋战国时“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己需要,部分投向市场。

5、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

(1)冶金业

冶铜:商周时青铜铸造技术先进,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

冶铁: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汉代创制出水力鼓风工具水排;

魏晋南北朝时,出现百炼钢和灌钢法。

(2)制瓷业:

之前有陶器,东汉晚期出现成熟青瓷,魏晋南北朝时出现白瓷。

唐代制瓷分青瓷和白瓷两大系统,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远销欧非。

宋代有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元代创制青花瓷。

清代康熙时出现的粉彩在雍正时登峰造极。

(3)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

丝织业:汉代丝绸远销欧亚,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

棉纺业:明代时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6、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把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

(2)秦秋战国后,出现富足的个体巨商和商业中心。

(3)汉代时,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

(4)魏晋时,在农村出现民间集市——草市。

(5)唐代,“市”发展为常设商业区,受到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后期,在南方扬州等城市出现夜市。

(6)宋代,“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夜市到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出现娱乐场所——瓦子(勾栏、瓦肆);草市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四川益州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7)明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出现商帮、会馆;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7、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使南方经济水平赶上北方。

唐代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在某些方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影响

①影响城市发展:推动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发展,

②影响交通和贸易通道:促进交通改善,对外贸易通道由之前的陆路为主到海陆并重

再到海路为主。

③影响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而经济重心南移又反过来吸引

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④影响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

8、“重农抑商”政策

(1)实行时间:开始于战国商鞅变法,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后期有所放松,但从未放弃。

(2)原因:①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3)含义: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影响

(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促进农业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消极)明清时期,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9、古代赋役制度

北魏到唐朝:租庸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

唐宋: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明: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清: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

10、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2)出现标志:雇佣关系、“机房”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阻碍因素:封建制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4)结果:发展缓慢,盈利后大多买房置地,使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同时造成地价猛涨。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先秦诸子核心主张

(1)孔子

治国:①克己复礼②德治③革新改良

世界(自然):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①开创私学②有教无类③全面培养

文化:编订《六经》

(2)孟子

人生:①四德②“富贵~贫贱~威武”

治国:①仁政②民本

人性本善

(3)荀子

世界:①天行有常②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本恶

治国:礼法并用(霸王道杂之)

(4)老子

世界:①道是本源②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辩证法)

治国:①小国寡民②无为而治

人生: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5)庄子

世界:道齐物

人生: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6)韩非子

集大成者(法:法令术:权术势:权力)

治国:①君主集权②改革

影响: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朝统一②后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7)墨子

核心:兼相爱,交相利

治国:非攻、尚贤

人生:节用、节葬

认识论和逻辑学

(8)归纳、对比

对世界(自然)认识

儒家:(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①天行有常②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①道在世界本源②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③齐物

治国理念

儒家:(孔子)德治(孟子)①仁政②民本(荀子)礼法并用道家:①小国寡民②无为而治

法家:①君主集权②改革

墨家:非攻、尚贤

人生观、价值观

儒家:重等级、重名份、重义轻利、四德、气节

道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积极有为

墨家:兼相爱(无差别的爱)交相利(重利益)节用

2、经典言论出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德治)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韩非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

?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墨子非攻)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

?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荀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

?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墨子节用)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墨子尚贤)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墨子非攻)

?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韩非子)

3、民本思想

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并不同于近代民主),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体现:孔子的德治(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

4、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

①对先秦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文化浩劫;

②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5、儒学的发展历程

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神学化、正统化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冲击。

唐代韩愈:儒学复兴

宋明理学:思辨化、世俗化

明清:经世致用

6、汉代儒学确立地位的原因

①儒学的两重性(一方面保持自身核心理念,一方面不断发展、完善自我)

②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汉武帝的推崇

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7、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著《春秋繁露》

①君权神授——宣扬君主权威

②天人感应(儒学神秘化)——约束君主行为

③儒学独尊——实现大一统。

④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8、汉武帝官办学校(太学、郡国学)的影响

①带动民间向学风气,对于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上层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③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9、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①儒学地位提高,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促成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知识分子醉心功名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10、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相同点

都是宋明理学的代表,都继承“仁”、“礼”思想,都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

实质:以儒家纲常维护专制,遏制人欲(存天理,灭人欲)

评价:①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

②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③重视主观意志,强调社会责任,对塑造民族性格起重要影响。

1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区别

世界本源:①理是世界本源,理在心外②心即理也,理在心中

求理途径:①格物致知,外在求理②克服私欲,内心反省

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12、明清早期启蒙思想背景

①封建专制制度衰弱

②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文化上,八股取士,思想界因循守旧

13、明清早期启蒙思想要点

核心:经世致用

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不是封建制度)

经济:工商皆本(农商并重)

文化: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跳出理想化的明君贤臣的统治模式(没有提出建立

新的社会制度)

②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

③对封建专制统治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引起深

刻的社会革命。

不足的原因:

①专制制度日益腐朽,但依然强大;

②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小农经济依然占主体;

③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影响思想界,理学依然占统治地位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现存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

?魏晋南北朝时,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宋朝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唐末宋初时,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毕升的活字印刷属于泥活字。

?四大发明中,外传最早的是造纸术,其余外传时间是宋元时期。

?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是重实用,轻理论,重经验,轻实验。

?中国比较成熟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后世人们发现这种文字是在晚清时期。

?秦统一后的官方字体为小篆,富于图案美;后民间出现更简便的隶书,通行于汉魏时代。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晋代开始盛行,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草书最能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徽戏进京是清乾隆年间;京剧形成大约在道光1840年以后,成熟于同治、光绪年间?宋词、元曲语言特点:通俗、灵活,元曲更是采用大量口语。

近代中国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主要不平等条约及简要内容

《南京条约》1842: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附件1843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租地居住

《天津条约》1858 公使驻京十口通商

《北京条约》 1860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马关条约》1895 开设工厂、四口通商

《辛丑条约》1901 使馆界、严禁反帝、拆炮台、驻军

2、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在不同的时期的特点

(1)19世纪中期

①国家:英、法,其次是美、俄;

②侵略范围: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侵略方式:武力侵略,攫取特权、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侵略逐步增强;

②方式:军事侵略,资本输出,由瓜分中国到“以华制华”

3、列强侵华的影响

(1)列强侵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①剥夺中国人民的生存权, 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

②在政治上, 破坏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完整。

③在经济上, 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变中国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2)同时也把先进的技术、思想带到中国,

冲击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

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客观上加速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②经济上: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③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兴起。

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鸦片战争的影响

对中国: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③社会上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对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6、太平天国1851-1864

(1)背景

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重要因素: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把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2).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中心:解决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目的: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内容:

①土地分配: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

人口和年龄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按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

品归国库的分配方法。

评价:

①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

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在私有制基础上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绝对平均主义

的空想。

③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

济范畴。

7、义和团反帝运动

(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口号:“扶清灭洋”反映了民族矛盾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矛盾。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

不能正确认识西方文明,盲目排外,带有愚昧落后色彩。

(3)失败原因:

①主观方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方面——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的绞杀。

(4)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9、清末新政1901-1912

(1)背景:遏制革命。树立革新形象,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奖励实业、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预备仿行立宪

(3)影响: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学传播;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矛盾;造成立宪派投向革命;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10、辛亥革命

(1)背景

①社会环境:

a.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b.清政府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②准备活动:

a.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b.组织准备:

1894年成立兴中会,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组织——中国同盟会。

c.军事准备: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尤以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为最,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d.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坚持在湖北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

③契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镇压,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目的:维护民主共和政体,限制袁世凯专权。(因人设法,不符合法治精神)

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意义在于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权利。

③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

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④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地位:

①是中一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

进程的一座丰碑。

(3)历史功绩

①最大功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

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没有推翻封建专制,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参政议政的意识。

③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成功”指的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失败”指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1、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是领导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任务是一样的,都是反帝反封建,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五四运动

(1)背景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过程

①初期:5月4日至6月,中心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学生

②后期:6月初开始,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①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

③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 1921年7月

确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 1922年

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