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优质)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优质)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优质)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优质)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

一、从史前时期到殷商社会

(一)普陀新王牌张老师带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 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姜寨遗址的特征 A

开始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3、原始农耕诞生的标志和意义A

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诞生的基础。

4、炎黄传说 A

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史料主要存在于神话传说中,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成为华夏祖先。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5、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史料存在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文献中的夏文化B

儒家典籍《礼记》把夏朝建立之前的社会称为“大同之世”,其特点是“天下为公”,人人平等;把夏朝建立之后的社会称为“小康之世”,其特点是“天下为家”,社会存在等级分化。

2、考古中的夏文化C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距今约3900——3500年,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有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石器、骨器、青铜器和玉器等遗物,以及饲养猪、狗、鸡、羊等痕迹,为探究夏史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2、青铜时代的功能与特征B

商朝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其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3、甲骨文B

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4、两种证据法D

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第一手资料(直接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应相互印证。史料需要甄别。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西周的建立 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纣王自杀,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称“西周”。

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B

周朝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效果。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3、礼乐制度 C

礼乐制度: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演变成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礼乐反映了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与亲相统一的关系,它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能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依据人们是否有德来判定天命的归属。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二)、诸子百家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C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垦荒地、竞相占地,攻城略地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②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士”阶层开始活跃。③各国当政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其中秦改革最显著。④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⑤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 C

春秋战国时期,以“士”阶层为骨干,对社会巨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治国主张,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百家争鸣是古代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儒家: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提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战国孟子把“仁”发展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集大成者是战国后期代表韩非。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消极面也很明显。

道家:以春秋老子为始祖。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态度,认为礼治、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

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战国七雄 B

战国的兼并战争,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 B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B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先后兼并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

秦朝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中央的最高管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诸卿。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四)秦末农民起义

1、秦短命而亡的原因:C

秦朝的暴政表现有:其一、徭役繁重。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陵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其二、秦律苛细。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经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了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统治者的宫廷争斗,大肆屠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2、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A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各地反秦起义风起云涌。公元前206年,秦王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3、西汉的建立A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在长安建立西汉。

三、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与合

(一)汉承秦制

1、汉承秦制B

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为此,汉统治者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汉初主要继承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度。也采取了一些不同于秦制的权宜政策,如郡国并行制度、推行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其目的就是重建大一统帝国。

地方郡国并行制: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于是,在继

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文景之治的内容B

文景之治:在黄老思想的主导下,汉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B

①设“内朝”和“外朝”:汉武帝时创立,目的在于加强皇权集权,削弱相权。以皇帝与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内朝”(或称“中朝”),成为宫廷的决策核心。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执行一般政务。

②创刺史制度:汉武帝时创设,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做刺史,对地方进行监督和控制。

③行“推恩令”:汉武帝颁布,旨在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灭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太学、郡县学校中教授五经等经学,从中选拔官吏“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3、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三次战争A

汉武帝在基本解决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后,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置敦煌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等四郡,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连为一体。

(三)、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A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在洛阳,史称东汉。

2、柔道的政策和作用B

东汉初年,刘秀决定以“柔道”治理天下,实行一系列简政安民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但光武帝的“柔道”政策与豪强进行了妥协;致使中兴的局面只维持了两代。(四)、三国鼎立

1、魏蜀吴三国的地理位置A

2、区域经济的发展B

a、北方人口的南移

b、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

兴修水利、开展屯田、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C、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

造船技术提高、迫使山越人出山,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

(五)、民族交流与融合

1、南北朝的政权更替 A

南北朝:东晋十六国之后,北方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都城平城,随后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称之为“北朝”。南方依次出现了宋、齐、梁、陈四朝(都城建康),称之为“南朝”。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南北对峙”时期

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C

文化习俗礼制上推行汉化政策:将都城南迁至洛阳,随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并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此外,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融合总是双向的,不仅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对中原农耕民族深有触动,而且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流行,终使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完全改变。胡服以及胡饼、奶酪、烧烤等胡食的流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趋丰富多彩。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汇合,也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了绚丽斑斓的色彩。

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特点的民族融合,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一)、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

1、隋唐的建立A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都长安,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

2、三省六部制、政事堂C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规定,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如果发现问题可以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事无不总”。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户籍财政、礼仪科举、军政、刑罚、工程营建等具体事务。(六部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其后,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3、科举制的内容与作用B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演变:

先秦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秦朝实行军功爵制,汉代实行推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并沿用到清末(1905年)。

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多遭排斥。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先前的推举制,还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往往凭借这种盘根错节的政治、社会联系扩展自己的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总之,科举制度,打破了秦汉以来的推荐方式。冲击了门阀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二)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C

626年,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627—649)。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

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2、唐蕃关系 A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他接受吐蕃赞普(君主)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边地各族纷纷归附,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3、开元盛世 A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因其前期年号开元(713—741),被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唐朝社会走向鼎盛。玄宗后期,唐王朝由盛转衰。

(三)、中外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 D

“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翻越葱岭,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巩固唐朝的边防和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这条中西交通要道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都长安:B

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城内分宫城、皇城、京城三个部分。京城是居住区和商业区。商业区有东市和西市,市里有许多店铺、茶肆、酒馆和旅社,有200多个行业和几千家店铺,商业非常繁荣。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各国人士东来西往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

3、遣唐使 A

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人数多时一次达五六百。留学生归国时,带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献典籍。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

五、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一)、文官体制

1、北宋的建立 A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建立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却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文官体制 C

①原因: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避免重演。

②内容: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军事上的措施:

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

地方: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

政治上的措施: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内容:

①防范武将专权,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

②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

影响:消除分裂割据的隐患,有利于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现象,最终形成了北宋“积贫”局面。

(二)、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宋、辽、西夏鼎立的局势 A

辽的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澶渊之盟:宋初与辽发生多次战争,直到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之间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在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关系中,形成了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2、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A

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1127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同年,南宋建立,偏安东南。

3、岳飞抗金与绍兴和议

南宋初年,岳飞率军与金兵在郾城会战,大获全胜。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形成宋金长期对峙的局面。

4、榷场B

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榷场由官府管理,虽然它的设置处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却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5、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A

在南宋与金对峙时,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先后灭西夏、金,通过对外扩张,发展为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元朝建立: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大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南宋灭亡。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A

2、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B

农业:大量耕地的开垦,出现了圩田、沙田、梯田。

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普遍种植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

手工业:纺织、制瓷、造船有较大发展

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

3、海上丝绸之路 A

背景:①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②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③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

海外贸易;④造船业发达和航海技术提高

表现:①南宋时,出现广州、泉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②官府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③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④宋代的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⑤以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50多个国家。

影响: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四)、辉煌的科学技术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B

北宋中期,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整整早了四个世纪。元朝时还有木活字记载,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架。13世纪活字印刷东传朝日、西传中亚、波斯和日本。

2、火药武器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B

北宋初年火药广泛使用于战争,灭南唐时用过火炮、火箭,以后又有火球、火蒺藜。以后又发明了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元、明时期出现了金属管形火器铳和炮。13世纪,火药随蒙古西征外传。

3、《梦溪笔谈》 B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五)、行省制度

1、行省制度 C

元朝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除“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2、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

吐番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大都A

六、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余晖

(一)、皇权的强化与内阁制度

1、明朝的建立 A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为明太祖,同年灭元。

2、内阁制度 C

①废丞相:朱元璋即位后,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他废除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之职,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听命于皇帝。

②设殿阁大学士: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③内阁制度:明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二)、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1、清的建立 A

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满清势力占领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正虎视眈眈窥测中原。

2、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 A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后,清朝取代明朝入主中原。随后,经过十余年的战争,清朝陆续平定了各地的抗清活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三)、康乾盛世(上)

1、军机处的设立 C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后人誉为“康乾盛世”。

①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设置内阁,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多为手握兵权的满族王公贵族,决定军国大事,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

②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召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希望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③雍正帝时:创设军机房。

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

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④乾隆帝时:加强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空前加强。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2、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C

A.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入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迫使俄国同意和谈,随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B.清朝巩固对西北统治:清初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反复叛乱,历经康、雍、乾三朝才得以平定。随后乾隆帝又出兵平定了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政。

C.清朝加强对西藏治理:雍正时派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帝进一步提升驻藏大臣职权,并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D.统一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郑氏政权统治台湾20余年;康熙中期,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

3、社会经济的繁荣的诸种表现 A

①原因: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表现

农业:南方多种双季稻,番薯、玉米引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手工业:农村家庭手工业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不断推广,江南、四川、福建、山东、湖广等地尤为发达,湖州丝、松江布行销国外。

商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各地商业繁荣。

4、《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与文字狱 A

康熙、雍正年间编成,我国现成的最大一部类书。

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禁止学者开设书院、集会和结社;大兴文字狱;禁毁书籍和石刻等。

(四)、明清对外贸易

1、朝贡贸易的特点 B

①“朝贡贸易”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

②外国公使来华朝贡的贡品朝廷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

③附带的货物,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在官方监督之下与之交易。

④对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般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有具体规定。

总之,政府严格限定,薄来厚往,重政治,轻经济。

2、从海禁到闭关 C

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戒备西方势力的威胁,加上自大、保守的心态,①清初颁布迁海令,山东以南沿海居民被迫内迁。②康熙时,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晚期收缩外贸路线。③乾隆时,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广州一口通商。④清朝中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国门关闭更加紧密。

认识: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阻止外来的侵略。

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国正常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不利于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和学习世界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闭关锁国政策窒息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使中国处于长期的停滞状态。因此,18世纪末,由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

(五)、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B

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至明亡前夕,中国教徒人数增至近4万,其中著名人士包括徐光启、李之藻。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华。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耶稣会士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其中引入的专著有《泰西水法》和《远西奇器图说》。徐光启、李之藻借鉴西方历法和天文仪器,与耶稣会士一起完成了《崇祯历书》。

2、早期西学东渐的作用C

西学的传入使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现状进行反思。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二)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25——220年) 1、王莽篡汉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9——23年),西汉灭亡 2、绿林、赤眉起义 A原因:为缓解社会矛盾(土地兼并、贫富悬殊、流民奴婢),王莽“托古改制”(沿用西周法制、脱离实际改革),但不合时宜,引发更大的混乱。 B结果:在绿林军、赤眉军打击下,新朝覆灭 3、刘秀建立东汉25年 (1)刘秀反新:刘秀以“复高祖之业”为号召,后来加入绿林军。 (2)刘秀建立东汉:25年,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5——220),刘秀就是光武帝 联系罗马由共和国变为帝国,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光武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 同: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都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异: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建设,重视文化教育等;休养生息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补充:豪强地主的发展历程 战国以来,地主阶级除去经营土地(兼并)以外,要想加速上升,必须采取其他途径:一种是做官致富,一种是经商放债,一种是暴力掠夺。由此而发家致富的人统称为豪强。一郡,甚至一乡、一里都有大小豪强。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有碍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法家主张打击豪强)所以秦、西汉两朝都曾经迁徙天下富豪到京城,削弱他们对地方的控制。 豪强地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作官,在社会上也不被人尊重(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重农抑商)。 武帝以后,豪强势力一直增长,西汉末年,朝廷对他们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王莽代汉后,想用改制的办法削弱部分豪强(主要是下层豪强)的财富,结果失败。 刘秀称帝,主要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的势力增长起来。不过光武帝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农民战争对豪强的打击,部分地恢复了对豪强地主的管束。 到东汉后期,封建王朝的权力完全被豪强地主集团的代表所操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2018年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 理科数学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12i 12i + = - A. 43 i 55 --B. 43 i 55 -+C. 34 i 55 --D. 34 i 55 -+ 2.已知集合() {} 223 A x y x y x y =+∈∈ Z Z ,≤,,,则A中元素的个数为 A.9 B.8 C.5 D.4 3.函数()2 e e x x f x x - - =的图像大致为 4.已知向量a,b满足||1 = a,1 ?=- a b,则(2) ?-= a a b A.4 B.3 C.2 D.0 5.双曲线 22 22 1(0,0) x y a b a b -=>>3 A.2 y x =B.3 y x =C. 2 y=D. 3 y= 6.在ABC △中, 5 cos 2 C 1 BC=,5 AC=,则AB= A.2B30C29 D.25 7.为计算 11111 1 23499100 S=-+-++- …,设计了右侧的程序框图,则在空白 框中应填入 A.1 i i=+ B.2 i i=+ C.3 i i=+ D.4 i i=+ 8.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哥德巴赫猜想是“每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如30723 =+.在不超过30的素数中,随机选取两个不同的数,其和等于30的概率是 开始 0,0 N T == S N T =- S 输出 1 i= 100 i< 1 N N i =+ 1 1 T T i =+ + 结束 是否

高考_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知识归类 Ⅰ农业篇 一、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进步 1、奴隶社会 ⑴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⑵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农具 ⑶春秋晚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2、封建社会 ⑴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动,石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⑵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⑶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楼车。 ⑷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⑸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二、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⑵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⑶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⑷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茼蒿开始引种。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中指。明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三、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 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修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提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 都要通渠灌溉。 ⑤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立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 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⑥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南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⑦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⑵赋税制度 ①初税亩:时间、内容和意义 ②租赋制——编户制度:时间、内容和作用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全国卷理综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试题 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T2 C.HIV D 6.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8.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9.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10.W、X、Y 序数的3 A.X B.Y C D.W 11.N A A B C D 12 A B C? D? 13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如图,某同学用绳子拉动木箱,使它从静止开始沿粗糙水平路面运动至具有某一速度,木箱获得的动能一定 A .小于拉力所做的功 B .等于拉力所做的功 C .等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D .大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15.高空坠物极易对行人造成伤害。若一个50g 的鸡蛋从一居民楼的25层坠下,与地面的撞击时间约为2ms , A .16.2018年,假设 A .5?C .5?17.用波长为10-34 J·s, A .1?18.i 随时间t 19.t 2时 A B .t 1C D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20.如图,纸面内有两条互相垂直的长直绝缘导线L 1、L 2,L 1中的电流方向向左,L 2中的电流方向向上;L 1的正上方有a 、 b 两点,它们相对于L 2对称。整个系统处于匀强外磁场中,外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0,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已知a 、b 两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分别为 013B 和01 2B ,方向也垂直于纸面向外。则 A .流经L 1的电流在b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7 12B B .流经L 1的电流在a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112B C .流经L 2的电流在b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112B D .流经L 2的电流在a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0712 B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2018年高考理综真题及答案(全国卷)

2018年高考理综真题及答案(全国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学·科网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

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 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 聚合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整理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夏文化(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记载对比互证) ·商朝文化(考古发现、当时文字与后世文献记载多重印证) 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 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 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标志: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意义:①第一次经济变革 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讲解学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 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1)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2)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4)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5)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6)元: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7)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及答案 1 2 3 35 39 1~3题。 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 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 为其重要前提 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无助于思想的创 https://www.doczj.com/doc/571409514.html,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 一。 13 A

当代思想癿组成部分。 B 上思想家癿思想内涵。 C 下形成创造性癿思想。 D 既有思想演进癿过程。 23 A 子之学癿差异。 B 癿关系进行论证。 C 癿必要和可能。 D 实癿顺序推进癿。 33 A 上是互相隔膜癿。 B 国和世界文化癿建构。 C 劣亍促进新思想生成。 D 逐渐过渡到“接着讱”。 315 4~6题。 赵一曵女士阿成 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 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喜 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 很没面子。

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 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 点了一颗烟。 道上山。 20天时间。 幼年丧母、恋 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 20 一曼、韩勇义、董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一 些松树。 前夕了。

!赶快 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 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4 3A 引起了读者癿注意。 B 到有价值癿回答。 C 曵仍活在人们癿记忆里。 D 了赵一曵癿英雄本色。 5 6 6 6 312 79题。 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 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 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 2017年8月10

2019高考前选择题专练之中国古代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题组24】 名校模拟题之中国古代史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ft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3.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5、白狄鲜虞建立的中ft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ft中ft 1 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ft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ft 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6、.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 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7、《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题组25】 1.图4 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真题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新课标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

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1卷语文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2019年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2019年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4.(2019年江苏)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5.(2019年天津)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A.① B.②C.③ D.④ 6.(2019年北京)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7.(2019年海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英语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 A. £ 19. 15. B. £ 9. 18. C. £ 9. 15. 答案是C。 1.what will James do tomorrow ? A.Watch a TV program. B.Give a talk. C.Write a report. 2.What can we say about the woman? A.She's generour. B.She's curious. C.She's helpful. 3.When does the traif leave?https://www.doczj.com/doc/571409514.html, A.At 6:30. B.At8:30. C.At 10:30. 4.How does the wonar sRwr?m A.By car. B.On foot. C.By bike 5.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Classmates. B.Teacher and student. C.Doctor and patient.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1)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 (1) 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禹是夏朝的建立者。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定都阳城。 (2) 夏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原因):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夏朝统治者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武装、官职、监狱、刑法)。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 行专政。更多 (3)夏朝的灭亡:夏桀的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被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汤灭亡。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朝的建立:商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以亳为都城。 2、盘庚迁都: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原因是政局动乱),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朝。 3、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人牲”和“殉葬”: 4、商朝的灭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三、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1、武王伐纣 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战争。 过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了讨伐商纣的战争,牧野之战,商纣武装阵前倒戈,商朝灭亡。周朝把都城建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取胜原因:(1)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2)周部落的强盛。 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1)时间:公元前841年。(2)爆发的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3)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 2、西周的灭亡——(1)原因: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经常不来朝贡。(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 五、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 1、井田制——(1)性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2)内容: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