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的几点思考

无论是盗版光碟,还是正版光碟;无论商业片,还是文艺片,我们都能把它们归结于影视,而影视显然是科技孕育出的图像文化的一种,而且在当代颇具其代表性。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看了这个视频,我想到的更多是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的关系。而作为一个思想还不太成熟的学生,我体会更深的是科技对文学精神的深沉伤害,图像文化对文学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冲击。

文学与科技

首先文学从属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意识似乎更多地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即便考虑到社会意识的滞后性,历时的社会意识也当表现为进步性。然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一种表现,文学,是否也真是如此呢?这里我不敢苟同。相反,单就中国的古代文学发展史来看,窃以为文学更多地是在走下坡路,是一步步走向通俗化,走向世俗化,日益失去文学的高贵品质与审美理想。在活字印刷术以前,从神话传说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直至唐诗,窃以为这期间是文学由俗到雅,由粗糙到精美的繁荣发展阶段,无论在格律形式还是精神内容上文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活字印刷术诞生以后,文学虽然也得到了一定形式的发展,但纵观历史

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的总体态势呈现出通俗化,世俗化乃至功利化。科技的发展使文学的载体得到拓展这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便利,但是纸张的廉价、印刷的泛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文学的创作中,于是文学变得多样性,但同时格调低俗的作品也开始泛滥,乃至喧宾夺主,通俗文学对经典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文学的审美标准也有雅转俗。艺术离开神圣的殿堂,走向大众,走向庸俗,成为娱乐,成为商品。文学遭到贱卖,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特别是审美功能逐渐萎缩,而其娱乐性却得到空前的夸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物质的富足并补代表精神的同步提高。我们与其说艺术发展与物质基础具有不平衡性,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常态。从近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来看(虽然这不能为标准,但也不失为一种参照),经济落后的拉美地区的文学似乎比欧美文学更有势头。窃以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审美的艺术,文学的进步更多的取决于创作者思想内涵的深沉与艺术创造力的提高。无疑科技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一直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自然科学的进化论催生了新的文学思潮。这是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但生产力的发展更带来整个社会物欲的极度膨胀,异化已然成为现实。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已远远高于对内在自我认识的探索(这或许也是“物竞天择”思想的丰功伟绩吧)。视频中盗版的猖狂肆虐,屡禁不止,究其根本原因还不是对最大经济利益的追逐?(盗版与原创的投入产出比可是惊人的)艺术原创一再遭

受打击,或许经年累月的努力还不如“剪刀+浆糊”。于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创新精神也备受打击。不能不说是科技发展对文学的一种不自觉戕害。

文学与图像文化

众所周知,当代文化越来越趋向于视觉化与图像化。从我们每天走出家门,进出商场,街头广告,看电影、玩游戏,我们都已置身于一个图像化的时代。然而文学领域的图像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对我们当今时代的文学会带了怎样的影响呢?

毋庸置疑,当今时代是一个追求视觉盛宴的时代,人们很乐于也已习惯于读电影,读电视据,而对于书籍报纸往往感到眼疼,望而生畏。以致出现这样的现象:文学专业的学生不愿也没有勇气再去读原著,转而移情别恋于由原著改编后的影视,以此来习得专业知识。这是很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然而事实确是如此。图像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文化阅读与接受方式。以文字为主要呈现载体的文学无疑遭到很大的冲击,昔日的文学经典已无人问津,取而代之的我们言必好莱坞,语必好莱坞。难怪有人要无奈地发出文学已彻底遭到边缘化的哀叹。曾任我们《文学理论》的王森老师也对此深感绝望至极,他甚至感慨终有一天文字会被图像所取代,文学也会走向灭亡。虽然这是很悲观的看法,但也足见图像文化对文学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

另外媒体文化生产的图像文化是消费文化的一种表征,其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弘扬艺术文化。无论我们给视觉文化、广

告文化、时尚文化等戴上怎样堂皇的文化帽子,它们都不能摆脱文化肤浅与铜臭浓烈的嫌疑。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决定了这种文化与纯正艺术的截然不同。而其娱乐性与日常性也必使之走向彻底的通俗化,庸俗化。于是可怕也就来了,如果这种所谓的大众文化真得大众起来,那高雅文化将何以立足?何以正常发展?就文学而言,文学崇尚的是崇高的理性精神与深度的美感。而这种所谓的大众文化势必会改变人们的审美标准与审美趣味。当人们都只注重文学乃至文化的娱乐性、休闲型时,那么文学的价值为何?文学的使命又安在?

我并不排斥科技的进步与图像时代的已然来临,毕竟这是生产力发展下一种历史的必然性,谁人都不能阻挡的,只是它们给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也值得我们深思。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文学与科学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中国作家刘慈欣 放任人文学科萎缩,社会将付出沉重的代价。——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宗义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文学与科学 在如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里,科学显然被人们越来越重视了,与此同时,有些人就渐渐忽视了文学的重要性。殊不知,文学对科学有着重要且促进科学的精神力量。 发展科学离不开文学。 文学能给科学家带来启发和灵感。巴尔扎克在小说中最早提出“激素”这一名词;小说家史特林在《科尔船长》中竟最早提出直接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可能性……还有科幻大师凡尔纳早在100多年前就向人们描述了当时实际并不存在的飞机、宇宙火箭、有声电影和电视。谁又能说这些在当时认为是富有想象的东西对百余年后的它们的发明者没有启发的作用呢? 此外,文学艺术中蕴藏的奥秘能诱使科学家们对其不断地探索,从中得到丰厚的知识。被世人所熟知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都蒙着神秘色彩。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总会觉得她是在对着你微笑,并且当你从远处观赏时,你会发现她在微笑着,但当你走近时,又会发现她的笑容消失了。这一个个令人不明的疑团引起了科学家的好奇心,于是他们对此展开一系列的研究,最终揭开了这层秘密面纱:会产生这样的视觉效果,是与人的视力范围,和平时的视觉习惯有关。还有同样散发着美的气息的断臂维纳斯,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对如今的美学设计有至关重要影响的黄金分割点。 由此可见,文学艺术对科学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文学艺术中发现科学的身影并发展它,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眼历史卷轴,你会发现在许多时候,当人们在发展文学艺术美的同时,科学的进步发展也被酝酿着。最典型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这期间发现的平形透视是西方在视觉艺术中的巨大贡献,科学的透视原理的运用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效果,在二维空间中体现了三维空间。另外,在那时出现的解剖学,不仅成就了大批艺术家迈向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也使医学光学等科学得到了发展。

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异同

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异同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结构上讲,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结构为架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文字就不同了,文字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图像是由符号发展而来的,例如在原始时会人类为了方便发明了简单的记事符号,有些符号主要体现事物的突出特征,后来由符号逐渐向图像过渡,体现事物特征愈加明显,到后来发展成为绘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可以用图像来表现事物的所有外部特征、文字、语言甚至可以记录时间发展状态。 语言文字与图像有很多相同之处。首先,它们都是社会的产物。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学会了使用交流工具,语言就是早期的交流工具,后来逐渐出现了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可以说文字是语言的伴生物而图像是人类文明达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因此三者都具有社会性。其次语言、文字、图像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作为交际工具它都具有特有的意义,能够完成信息的空间传递。从起源上来说二者也有很深的渊源,早期的文字就既是文字又是图像,例如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因此最初的语言文字和图像其实是一体的,到都来为了运用更加方便图像才独立出来。 虽然语言文字和图像有着共同的起源,但由于各自的分工和完善使

得二者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语言文字具有时效性由于使用起来更方便,所以相对来说比较普遍,而图像的展现将就必须借助特定的空间载体,因此并不是很普遍。语言文字可以描述一些内在的事物例如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等,它没有办法完整地描述时间状态下的事物状态。而图像可以完整地描述一个时间过程甚至再现,但图像只能描述外在的形象特征,如果要领略要表达的意思,则需要经过思维活动的再次加工,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因此在这个再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偏差,这个偏差是比直接从语言文字中去领略大得多的。

古代文学与古代哲学奇妙关系初探

古代文学与古代哲学奇妙关系初探 一、古代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 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远古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但我们不得不去提及一笔。《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2.先秦时期: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是先秦时期的三大特征。 《诗经》《左传》《孟子》《庄子》和屈原和楚辞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文学精华。 其中《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创立的语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成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历史散文里程碑式的杰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谈美术与文学的关系

谈美术与文学的关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文学与美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蚊子还没出现的远古时期,人们就使用岩画的方式把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有个共同的主题,即维纳斯的形象。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与《春》,英国诗人斯宾塞笔下的《爱情小诗》与《祝婚曲》,都通过维纳斯这神圣与世俗之爱的爱神与美神的象征表达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思想。可见二者具有相通性。即使美术与文学已经发展为两个独立的学科,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文学中的美术感”“绘画文学”等说法。 一、含义 (一) 美术的含义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是思想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准,它还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美术”这一名词

始见于欧洲17 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 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它的划分有很多种,一般的包括四大门类:雕塑、绘画、设计、建筑。现在有些学者把书法、摄影等归纳入这个门类。其理念就是: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美术是艺术门类之一,即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头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 (二) 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承载语言的图形或符号,它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

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1 要研究作文的真实性和文学性,首先要对作文的概念进行界定。20世纪以来,我们一般把学校中学生的文章制作行为叫做“作文”,而把社会的文章制作行为叫做“写作”。 一般说来,作为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学生用来练习言语书面表达的文章制作行为的“作文”,本质上是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种被动性的语文“作业”,因此,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学习性,是对某种教学文体,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特征的学习与练习;第二,模拟性,它可以对某些语文课文文体进行模仿;第三,个体性,它表达的情感、所经历的事情、所写的景物都只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不具有典型的本质的意义。作为社会性行为的“写作”,这个概念的本质是社会成员所进行的精神生产、创造活动。其基本特点也有三个:第一,指令性或灵感性,前者是指实用写作、应用写作,后者是指文学写作。第二,创造性,其写作主题、情感以及语言表达技巧都必须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原创性。第三,典型性,作家所写的事件、情感、性格、

景物、环境等往往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即典型性、人类性。同样用记叙、描写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中小学校里学生写的叫做“记叙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小说”、“散文”、“剧本”,同样用“说明”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学生们写的叫做“说明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科普小品文”;同样是用“议论”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学生们写的叫做“议论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杂文”、新闻记者写的叫做“社论”、“评论”,学者写的则叫做“学术论文”。其原因何在,因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一种“教学性文体”,而“小说”、“散文”、“剧本”、“科普小品文”、学术论文则是作家和学者的一种原创性的精神生产的文化创造行为。 由此,我们想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曾经出现一股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真实性的强调,对学生作文价值性导向强调的作文教学改革的思潮。我曾在80年代中期写过一篇《走向主体、走向过程、走向价值――学生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的长文,论述过这种主张。现在看来,这种作文教学思潮有将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性“作文”与社会写作的原创性“写作”的特点混同的问题。同样,本世纪初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将小学、中学、高中的作文统统都叫做“写作”和“写作教学”,这个称谓变化的背后,是对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性“作文”与社会

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科技与文化是不同的概念或者领域,但两者之间关系复杂,而且发展方式显然不同,但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科技由于遵守逻辑准则,其发展是渐进的,从简单到发展,从初级到高级,每个新科技出现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而来,尽管常常有科技的突破,但总体上是渐进发展的,如从手工业中发展出机械工业,出现了工业化;而机械如果有了动力,就会有自动化,发展出电力电气化;为了控制电力和电气设备就会出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等,科技进步很少有跨越式的发展。 而文化则不同,文化发展不仅与科技发展不同步,还会出现跨越式发展,也有停顿时期,甚至后退。如西方文明来源于古埃及和巴比伦,但突破发展在古希腊,从文化的角度,古希腊文化不比现在差多少,但西方进入中世纪的蒙昧神权时期后,其文化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到文艺复兴后才有了新的、突破式的发展。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充满战争和动乱,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2000多年前的百家文化内涵和体系与现在比,未必落后,到一家独尊儒学的汉代以后反而停顿,到唐朝,佛教及西域文化引进才有较大的发展。唐诗的鼎盛,以后千年再也没有超越过。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后,我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影响持久的宗教。 伊斯兰教在开创以后的1000年中,一直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当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伊斯兰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髓翻译成阿拉伯文,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化,当时埃及等伊斯兰教国家就有世界上最早和最好的大学,是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以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欧洲寻找古希腊文化精髓时不得不从阿拉伯文中再翻回拉丁文,使中断千年的希腊文明才重新回到欧洲。而19世纪后,随着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与开放的西方国家方式的巨大差异,其文化发展停止,而基督教文化在全球大发展,所以,在古代,文化与科技不同,其发展方式是波动式的,起伏巨大,而且与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有较大的关系。 到近代和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关系更加密切。虽然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模式不同,但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科技发展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强大的经济实力必然会扩大文化的影响力。美国经济一百年来一直称霸世界,不仅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而且好莱坞、麦当劳、摇滚乐、牛仔裤看似很低俗等文化因子其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广大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科技与经济紧密相连,而经济更容易影响文化的传承,使当今科技与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再如从语言文化特性和完美程度看,英语并不比拉丁文和中文好,但其已经成为国际上主流语言,这与近现代英美两国科技和经济领先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只不过是交流的工具,也不体现科技水平,但用得人多了,就成了公共交流工具,这里主要是有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就科学家个人素质而言,大科学家最终也是哲学家,科学家个人的人文素质不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不断涌现的科学家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强大的标志,他们必定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生力军。所以,科技与文化互为促进是当今世界一大特点,先进的科技水平必然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同样,宽松、包容和自由的文化环境也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论经济、教育、文化、科技之间的关系

论经济、教育、文化、科技之间的关系 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四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经济是物质生活及生产的过程和活动;教育则是国家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科技更是国家强盛发达的不竭动力。四者又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第一,经济是三者的基础,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教育环境决定,又是对它们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教育、科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文化在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中体现着越来越突出的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各种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文化消费的日益丰富方面。第三,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与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用说载人航天的成功,SARS病毒的控制,无不显示出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第四,文化在与政治的相互交融中体现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人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西方大国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其价值观念,企图削弱甚至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因此,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就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稻瘟病的高发地带,大多是一些缺少农业科技人才,农民普遍科技素质低,缺乏抵抗病害风险技术能力的边远地区。灾害过后,痛定思痛,我们幌然警醒:农民致富奔小康,需要技术保障;企业开发改造提升,需要技术依托;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技术创新,这些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是提高执政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国家的综合国力都离不开文化发展的底蕴和烘托。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如此。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与发展先进生产力一样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战略任务。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纲要求: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技术 (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进展 (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进展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差不多特征和进展脉络。 (3)明白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讲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进展的历程,讲明其艺术成就。 ◆方法规律: 本专题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制造的物质精神文明。假如讲科学技术是物质层面的,那么文学艺术则是精神层面的。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差不多精神受儒家思想的全方位熔铸,

因此本专题与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着内在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和制造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进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相结合的理性光辉。儒家思想以巨大的力量塑造着古代文学的差不多精神,如“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中国古代艺术从《易经》开始就讲究天地人于一体的审美理念,整体上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地。 ◆考点解析: 考点1 古代科技成就 天文学成就: 数学成就: 农书学成就 医学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进展的贡献 (1)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阻碍 发明:考古表明,可能在西汉早期。在西汉,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并存。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阻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阻碍最为久远,对文明

进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发明:大约出现在战国。 应用:方向测定,关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关于航海事业的进展意义特不重大。 意义: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觉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发明: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发明预备了条件。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使用:①唐末宋初战争中差不多使用火药箭。②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③明朝时制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差不多上世界最先进的。 阻碍: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冶金业的进展。

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南京大学赵宪章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是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包含并可能引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特别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作为语图之间的“统觉共享”,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平台。只有这些深入的学理分析,而不是止于情绪表达和表态,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困惑才有可能自然释怀。 主题词:文学图像语言语象 一、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之可能 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是当下学界十分关切的问题,也是学术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中,早已被翻炒得炙手可热。但是,统观有关论述,无非是“狼来了”之类的老调,情绪性的表达多于学理探讨;即使持肯定意见或不以为然者,大多也停留在表态式的价值判断,鲜有学理层面的深度阐发。究其原因,没有对研究这一问题的可能性展开先验反思是其重要方面。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提出和探讨学术问题的习惯——尽管康德关于“认识之可能”的追问已为学界所熟知,但是一旦进入自己的语境仍然我行我素,学术提问的自我置疑规则并未普遍践行。 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说到底是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是否属于一个“真问题”,是否可能进入我们的学术话语,并非全由这一问题的现实紧迫性所决定,也不是因为前人多有涉及便不言自明,而是学理逻辑使然。对于这一问题的历史反省将有助于明确我们在当下的言说立场和可靠的逻辑起点。而对于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之可能明确表示否定意见的当属美籍学者雷纳·韦勒克。 韦勒克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自从他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于1984年译为中文之后,这种划分曾在我国文学理论界激起不少批评。批评意见认为,文学的所谓“内部”和“外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机械地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割裂了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有机整体性。这种批评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在批评的背后却可能另有隐情,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2f7037873.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 [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 [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 [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 [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 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 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

《文学概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异同

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二、辨析题(原理解读,主张的表达) 三、简答题(区分异同,关联性,特征,稍稍展开) 四、文学作品的解读(600字,题目自拟)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现实型文学的概念: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概念: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表现性、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差异: 现实型文学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并且将情感不动声色地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的多是现实中存在的平凡的人与事。 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高于一切的地位。它艺术地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者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极大地突出文学的抒情功能,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性文学的特性 (一)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性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二)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诗歌与其他体裁的比较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首先,诗具有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其次,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 最后,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中国人只讲求实用的技术,而缺乏真正的科学。我们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非常发达的。比如,在数学方面,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墨经》中光学部分,虽然只有八条,但次序安排合理,逻辑严密,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在化学方面,西汉时的《淮南万毕术》发现了金属置换反应。东汉末年的《周易参同契》认识到了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配方比例关系。东晋时的《抱朴子》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而中国人在天文学、地学和医药方面的成就,更是有口皆碑,就不必细说了。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与如何定义科学有关。李约瑟认为,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区别是将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他分析伽利略方法的特点是:(1)从所讨论的现象中,选择出几个可用数量表示的特点;(2)提出一个包括所观察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内的假说(模型);(3)从这个假说推出某些能够实际验证的结果;(4)观察,然后改变条件,再观察即进行实验(反复实验),尽可能把测量结果用数值表示出来;(5)接受或否定第二步所作的假说;(6)用已经接受的假说作新的假说的起点,并让新的假说接受考验。如果按照这样完整的六步进行才算是科学研究的话,不仅中国古代没有,西方也没有,就连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也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上世纪80年代有位留美学者说中国古代一无对科学的兴趣,二无科学教育,三无科学的思想方法,四无对科学作用的认识。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偏激。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为了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就必须发展生产,必须去认识自然界,去发展自然科学,只是关注的程度有所不同,发展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中华民族能够持续发展几千年,没

论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自古以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共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未曾改变过。科学技术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融合、促进,二者既有联系、区别、统一、融合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生活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突出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融合;统一;区别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情形下,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与深入,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为指导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帮助。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改革创新,经久不衰,为人类生活不断创造新的血液与活力,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创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精神映射,反映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和思维方式,同时承载着引领社会进步和提升人类素质水准的功能,从侧面指导着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科学技术应发展的方向。经过岁月年轮的不断洗礼,二者从最初的相互独立,到如今不断地相互交错、融合,让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有更为鲜明的旗帜,当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应成为我们的尤为关注的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内涵与界定 对于特定的名词都会有本质上的概念,而概念的最本质解读就是传统意义上该名词的定义或内涵,一旦弄清其内涵,对我们了解其本质与认识其功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样的,对于科学技术及文化这样两个重要名词,从根本上解析其内涵,对于我们研究或阐述二者的关系,分析现状等起着指导作用。 1.科学技术 我们熟知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两个名词的统称,我们习惯上将二者统一称为科技。实质上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自然学科,主要解决理论问题。而技术则是生产实践中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等,主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科学是新的发现与认知,是技术的完成的重要指导,而技术反过来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应用。 2.文化

关于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的几点思考 无论是盗版光碟,还是正版光碟;无论商业片,还是文艺片,我们都能把它们归结于影视,而影视显然是科技孕育出的图像文化的一种,而且在当代颇具其代表性。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看了这个视频,我想到的更多是文学与科技、图像文化的关系。而作为一个思想还不太成熟的学生,我体会更深的是科技对文学精神的深沉伤害,图像文化对文学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冲击。 文学与科技 首先文学从属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意识似乎更多地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即便考虑到社会意识的滞后性,历时的社会意识也当表现为进步性。然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一种表现,文学,是否也真是如此呢?这里我不敢苟同。相反,单就中国的古代文学发展史来看,窃以为文学更多地是在走下坡路,是一步步走向通俗化,走向世俗化,日益失去文学的高贵品质与审美理想。在活字印刷术以前,从神话传说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直至唐诗,窃以为这期间是文学由俗到雅,由粗糙到精美的繁荣发展阶段,无论在格律形式还是精神内容上文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活字印刷术诞生以后,文学虽然也得到了一定形式的发展,但纵观历史

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的总体态势呈现出通俗化,世俗化乃至功利化。科技的发展使文学的载体得到拓展这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便利,但是纸张的廉价、印刷的泛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文学的创作中,于是文学变得多样性,但同时格调低俗的作品也开始泛滥,乃至喧宾夺主,通俗文学对经典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文学的审美标准也有雅转俗。艺术离开神圣的殿堂,走向大众,走向庸俗,成为娱乐,成为商品。文学遭到贱卖,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特别是审美功能逐渐萎缩,而其娱乐性却得到空前的夸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物质的富足并补代表精神的同步提高。我们与其说艺术发展与物质基础具有不平衡性,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常态。从近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来看(虽然这不能为标准,但也不失为一种参照),经济落后的拉美地区的文学似乎比欧美文学更有势头。窃以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审美的艺术,文学的进步更多的取决于创作者思想内涵的深沉与艺术创造力的提高。无疑科技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一直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自然科学的进化论催生了新的文学思潮。这是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但生产力的发展更带来整个社会物欲的极度膨胀,异化已然成为现实。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已远远高于对内在自我认识的探索(这或许也是“物竞天择”思想的丰功伟绩吧)。视频中盗版的猖狂肆虐,屡禁不止,究其根本原因还不是对最大经济利益的追逐?(盗版与原创的投入产出比可是惊人的)艺术原创一再遭

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_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_赵宪章

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 )))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 赵宪章 摘 要: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相互模仿,在中外文艺史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就其互仿 效果而言,却存在非对称性态势:图像模仿语言是二者互仿的/顺势0,语言模仿图像则表现为 /逆势0。莱辛在其5拉奥孔6中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将其纳入/文学遭遇图像时代0的语境中 重新探讨,就会有新的发现:二者互仿的非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符号属性;语 言是/实指0符号,图像是/虚指0符号;实指的所以是/强势0的,虚指的所以是/弱势0的。 因此,当二者共享同一个文本,就有可能导致语言对图像的解构和驱逐,或者延宕和遗忘。由是 观之,在所谓/文学图像化0的境况中,语言作为强势符号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有损自身,图像 仅仅充任了工具和载体,/图以载文0,使文学藉此得以自我放逐。 关键词:语言 图像 符号 模仿 作者赵宪章,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南京 210093)。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是中外文艺理论史上的传统话题。但是,有一种现象至今尚未受到普遍关注和充分阐释,那就是二者相互模仿的艺术效果问题:大凡先有诗而后有画,即模仿诗歌的绘画作品,例如/诗意画0,很多成了绘画史上的精品;反之,先有画而后有诗,即模仿绘画的 诗歌作品,例如/题画诗0,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则很难和前者在画史上的地位相匹配。 1即使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伟大诗人,他们的题画诗(咏画诗)o也不能和其/纯诗0的艺术成就相提并论;反之,对于他们/诗意0的模仿反倒成就了不少绘画作品。我们不妨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诗画互仿的/非对称性0态势,其中必定隐含着尚未被我们所认识的审美规律。 如果我们将视野进一步展开就会发现,这种非对称性态势不仅表现在诗画互仿之间,而且遍及整个文学史和艺术史。无论是先民的神话传说,还是见诸经史子集的经典故事,同时被文学和图像反复模写的例子难以计数,从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共同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另一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模仿又是不对称的:大凡以语言文本为模仿对象的图像艺术,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概率非常之高,并有可能成为艺术史上的杰作;相反,那些先有图像、后被改编为语言文本的作品,则很难取得较高文学价值。这一非对称性态势,在汉赋和汉画、# 170#1 o/题画诗0之为/题画诗0,必有/画0的参照才能充分显现它的意义;题画诗一旦脱离画面,它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很难和诗史上的/纯诗0相提并论。严格意义上的/题画诗0当为题写在画面上的诗,二者共享同一个文本。但在唐代之前的所谓/题画 诗0并非如此,诗和画大多各自分立,所以被后人称为/画赞0或/咏画诗0。由于/咏画诗0同样是先有画、后有诗,同样是诗歌对于绘画的模仿和咏赞,所以也被称为广义的题画诗。

中外文学比较

一、简答题 1.中外神话分别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 l 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神是征服世界。这种力有双重含义:一是战场的英雄,二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在斯巴达城邦里,生下来的婴儿如果体质过弱或残疾的,就要被处死)(英雄观、战争观,一定要经历艰难险阻) l 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得圣德。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 l 西方是“崇力”,中国是“崇德”。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妻子变成了石头) l (西方的神缺少“伦理”,而中国的神是缺少“性”,这些神几乎是没有亲人,就算是有家庭也会为了社会责任而置之不顾)(性:兄妹的结合,是为了人类的繁衍而不是为了性欲的满足)。 2.对照一下中外创世神话,谈谈其异同和影响。 创世、造人:是关于宇宙是怎么来的、人自身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重大话题的想象 异: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 在哲学意义上,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 在美学追求上,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 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一造一大群,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不提倡独来独往,难以忍受孤独。 中西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是“of”的方式,我们是“的”的方式。“的”就是小的从属于大的,“of”首先关注个体。上帝造人首先造出亚当和夏娃,都是有名有姓的,而我们的女娲造人一搅就一大群。 影响: 由此可见,这众多的创世神话中,既有其共同性,也有其差异性。世界之初,世界基本都是一片混沌,一切黑暗被黑暗所掩盖,不能分辨其根源。也许就像《旧约》所描述:“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但它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多神论,有些是一神论;有些是自然的神,有些是纯精神的神;有些是力量型的神,有些是意志型的神;有些神与人同形同性,有些神与人同性而不同形;有些是世界本身的自然的象征,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艺术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与现实世界具有镜像关系。艺术真实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真实生活的加工提炼和概括,是去除偶然性上升到规律性之后的结果。 而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非纯粹想象性的存在,它的多重本质使银屏突破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其存在形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 影视艺术所反映的并非一个完全客观的真实世界,而是经过编、导、演及各种技术人员再创造了的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和人与人间真实关系的艺术世界。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必然又具有“假定性”,拥有巨大的艺术创造空间和表现能力,这使得它在真实性、逼真性方面能够达到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惊人艺术效果。在影视作品中,它具有的特有的假定性与故事的真实、人物的真实都有重要的关系。然而,即便是纪录片和纪实主义电影,也仅仅是更加重视和依赖影视的记录性,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任何艺术创造决不可少的因素和力量。即使是写实主义的电影剧本,也必然有对生活的取舍与特定的结构处理,所以,影视和现实世界还是有必要的区别。 在影视艺术的表现上,与现实世界有关的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 首先谈到蒙太奇理论,普多夫金曾说:“删掉现实中难以避免的只起连接作用的一切不重要的中间过程,而只保存那些鲜明的尖锐片断,电影创作的基本方法蒙太奇的感染力,其实质就建立在这种去粗取精的可能性上。”事实上,一切艺术创作绝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它必须从纷繁的生活原始状态提炼出富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而蒙太奇就是选择或处理现实的方法,它自然也是电影的结构方法。虽然这种依靠分切、组合形成的蒙太奇手法,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方法,它往往破坏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关系,艺术家在影片中溶进了主观色彩,干预了现实生活,但这毕竟都是在基于现实世界的条件之下,不管再怎样改变拼凑,都是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材料。其实,蒙太奇手法可以视作是电影对现实的重塑。 其次是电影采用的纪实主义理论,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貌似更为紧密。纪实主义理论它将电影视作窗口,它强调电影是对现实生活最直观和贴近的观察与感受,这是一种追求物质现实复原的有关再现的理论。这种理论也强调电影应该着力于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暧昧性,把现实中的模糊意义重新表现在影片中。与上所说的蒙太奇理论有明显的不同侧重。纪实主义更加注重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融合。 再谈到人们在对电影的感知方面,在观看电影时,观众既沉湎于影片之中,又清醒地知道这是编造的物品,并非真实存在的世界。然而叙述“逼真”并巧妙的电影往往会削弱观影者的批判性警觉,使其完全进入睡眠状态,让“现实幻觉”彻底取代“现实印象”。于是,观众意识与银幕的距离就被排除,电影不再是对现实的表现,而成为对意识的模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自己意识的反映,他仿佛变为自身的观察者。这样电影所表现的就与现实生活有了更深程度上的融合。 总之,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是有着多重并且紧密关系的,影像世界与现实的关系是复杂的。例如虚构类与非虚构类的区别,重现与创造的区别等,都决定着它与现实世界的多重关系。并且影视艺术也不可能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单独存在、表现,所以它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095062120王牧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