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

浅析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

浅析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图像开始了对文字的“入侵”, 人类从此开始进入所谓的图像时代, 而文学在图像,特别是影视的冲击下岌岌可危。 图像时代, 电影是否成为文学的终结, 是当代文化界一个悬而未解的命题。本文认为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 文学与影视是艺术天地中并流的双河, 影视不可能替代文学, 使文学成为自己的附属品或走向终结。
【关键词】图像时代 电影 文学
一、 缘起:图像时代的到来
图像作为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人类社会文明中,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语言符号之一,它一直保存于人类深层的语言表述系统中。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凭借物种的特殊本能,在原始的体悟中把自然现象和自然感悟所产生的心理印象,通过单纯的、象征性的图形表现出来,创造了用来表达精神、思想的视觉化图形, 并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图形样式。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图形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也越发多样化。20 世纪前半叶,摄影成长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电影艺术与现代印刷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画册、电影、电视、广告,全方位占据了大众的视觉生活,图像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意味着“图像时代”的到来。
随着“图像转向”所向披靡的发展, 随着一个如海德格尔所预言的“图像时代”或德波所说的“景象社会”的到来,图文关系在今天不再表现为诗画关系, 而是集中体现为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影视是当代文化的主流,麦克卢汉认为: “电影的诞生使我们超越了机械论, 转入了发展的有机联系的世界。仅仅靠加快机械的速度, 电影把我们带入了创新的外形和结构的世界。”布尔迪厄则指出电视对报纸这种传统文字媒介构成了强有力的威胁。“文字记者推出一个主题, 如一个事件, 一场论战等, 一定要被电视采用, 重新策划, 拥有某种政治效力, 才会变得举足轻重, 成为中心议题。”文字新闻业在电视媒介的压迫下萎缩, 并日益失去其自身的独特性, 要依赖电视媒介来生存。
豪塞尔在《艺术社会史》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代称为“电影时代”。在这里, 他不仅仅是试图进行一种宏观描述, 而且在客观上对艺术发展史作了某种预言: 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将后来居上, 刷新对艺术的理解, 完成一次史无前例的艺术系统的升级, 并将其它艺术送进尊贵而冷清的历史博物馆, 让它们成为活着的文物。
二、电影:使文学走向边缘
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影响深远的艺术样式, 传统文学的发展演进经历了传播媒介由声音、甲骨、金石、竹简直到纸张的漫长演变过程。 进入近代以后, 以期刊报

纸为主力军的近现代传播媒介崛起, 并获得了飞速发展。然而, 随着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电子媒介的后来居上,人类传播格局呈现出了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分天下的局面, 冰冷的文字由此面临着五彩缤纷的图像世界的强大攻势。尤其是电影, 在借纸质文学而羽翼丰满之后, 在商业资本和数字科技的强力推动下, 向传统的文学发起了无法抵挡的猛烈进攻, 并使文学的宝座裂痕四现。而当代消费主义浪潮的激流涌动和图像时代的到来, 更加剧了文学命运的危机与困窘。在学术界, 有关纸质文学当代生存困境的争论由此成为经久不衰的争论话题, 甚至有人不无悲观地感叹纸质文学的没落与终结已不可避免。
这是艺术领域和传播疆界中一场旧臣与新宠之间的激烈争战, 而作为后来者, 电影的功效颇为耐人寻味。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认为电影的诞生标志着一个关键的文化转折,它以影像为其传播符号, 继印刷文化之后成为集艺术、娱乐、商业和科技为一体的全新的大众文化传播形式, 它不但对包括文学在内的传统艺术样式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系统升级, 而且也掀起了人类传播史上划时代的革命。特别是21 世纪, 随着技术狂欢时代的到来, 电影借电视、互联网再次发力, 成为海德格尔所言的世界图像时代的主要战场之一。
影视势力的迅速膨胀不但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 并且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所带来的结果是, 人们的生活被它占据, 兴趣被它所转移。现在人们对文字读物的兴趣正在下降,对文字的接受能力也有某种程度的下降, 从而使纯文字读物逐渐丧失了读者。
二、文学:在电影世界中重生
文学是否会在影视的排挤下走向终结呢?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文学即将终结的想法, 主要是因为文学今昔差异而引起的失衡和焦虑心理。每个世纪都有它的“主因”艺术形态。绘画、音乐、文学都曾是某个世纪的“主因”,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们终究都会落寞。对文学而言, 电影的全面侵占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它在传统艺术和传播领域的霸主时代的终结, 同时也将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时代里, 文学将在电影的光华世界里涅槃重生。电影在实现了对纸质文学的强大殖民的同时, 也给文学的艺术表现与传播疆域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生命通道。
文学在众多艺术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不仅影视艺术需要它, 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文化的持续发展也都需要它。影视对文学的需要毋庸置疑, 影视界也对此直言不讳。如摄影一样, 电影诞生之初也曾被质疑为庸俗技术, 被拒绝于艺术门外。通过改编文学作品以及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电影才

走上艺术之路。这种依赖关系至今也在延续, 如我国第五代导演的成名之作《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等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
麦克卢汉从更深层次上探讨电影对文学的依赖, 他认为文字阅读是欣赏电影的前提。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 如土著人来说, “透视”、“光线强弱所造成的距离远近效果”以及“照相机镜头追踪景物或抛开景物的运动”都是无法理解的, 而“偏重文字的观众习惯于追随一行接一行的印刷形象, 决不会怀疑线性排列的逻辑, 他们会毫无异议地接受电影的序列结构”。
在“ 图像化”转向的过程中, 可能会有一些文学样式处于低谷, 但是,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文学语言的实验性和先锋性与新媒介进行竞争, 不断地拓展着文学的生存空间。
影视虽然借助文学发展起来, 但却在日益侵占人类生活中的文学领地。“图像时代”的电影、电视、网络等形成的视觉形象正一个接一个地垄断着人类的生活。我们在沉溺于“读图”的感官刺激和便利的同时, 也在接受“图像”成为我们唯一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懒惰、被动、丧失思考、缺失精神的培养是人类在“图像时代”所面临的最大危机。
面对这种情况,文学可以另辟蹊径,朝着影视无法触及的领域发展文学的独特性。文学有许多方面是影视无法匹敌的, 依照麦克卢汉的看法: “正如照片促使画家向抽象艺术和雕刻艺术方向靠拢一样, 电影使作家坚定地在语言简练和深刻象征方面下功夫。在这两方面, 电影又是不能与作家匹敌的。”于是,小说家再也不能为读者描写物体和事象, 因为读者通过照片、出版物、电影和电台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 诗人和小说家转向内在的心理姿态。”!’#语言、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深刻的修辞手法等几方面都是影视无法与文学媲美之处。文学朝这些方面发展就会避开与影视的强烈冲突, 从而在文学的独特性上达到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时代”为特征的现代社会里, 现代文化工业中高科技下的低品位, 物质文明中的原始冲动, 都使得人类陷入到了后现代虚无暗淡的茫茫荒原中。而文学却能借助电影, 用奇幻的想象、深刻的思想和浓厚的精神关怀, 重新燃起了令人心颤的价值灯塔, 把迷离的大众重新拉回行将荒芜的精神家园。这无论对影像, 还是文学自身都是弥足珍贵的。
对于电影与文学,作为一种形象化的阐释,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 文学是众多艺术发生发展的母体,而影视等艺术则是它养育的子女。子女不可避免地秉承着母体的基因, 但又在自身的生长发育中实现对母体的突围与超越

。他们从共同的文化河流中分道扬镳, 却又能以不同的话语系统给人类提供着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愉悦, 成为人类精神大厦的伟大建构者。
参考文献:
[1]巨德辉. 图像时代的文化思考【J】. 美术大观 ,2009年 07期 .
[2][德] 海德格尔著, 林中路、宋周兴译. 世界图像的时代[M]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3] 吴昊. 图像与文学关系的历史考察【J】. 文艺评论,2007 年第3期.
[4] 朱国华.电影: 文学的终结者?【J】.文学评论,2003 年第2期.
[5] 吴子林. 图像时代的文学命运【J】. 浙江社会科学, 2005年第6期.
[6]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