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

传播学研究对象

人类的传播现象及其规律;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传播活动,即借助符号进行的意义象征活动;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内容

第二章传播研究的过程第三章文献研究法

第四章内容分析法第五章个案研究法第六章调查研究法第七章质的研究方法

中国传播学的研究简史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原院长朱立教授:70年代末之前,也只是新闻与办报之术,“学”味不浓。

60年代,曾经在内部作为“批判资产阶级”的材料,翻译了一些西方传播学论著的片断。

57年《美国报纸的职能》《新闻学译丛》

1978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版了“文革”后的第一家新闻学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郑北渭主编)。创刊号上发表了文革后第一篇传播学译文《公共传播学的研究》(mass communication)

1978年10月,日本新闻学会会长内川芳美教授访问中国,在上海和北京介绍了传播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给当时80多位第一届新闻研究生做学术报告。

1982年4-5月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他的学生余也鲁陪同下访问了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并作了多场报告。《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982年1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召开。1983年,这次会议上散发的介绍性文章汇集出版,即《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这是第一本国人关于传播学的书。

1983年在“清除精神污染”的背景下,传播学被批判为“要害是否定阶级斗争”。

复旦大学国际传播学研讨会被迫停开

1984年,第一部传播学译著出版施拉姆:《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1986年,居延安《信息·沟通·传播》;1988年,第一本国人的传播学教材《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出版

86~88年多家媒体开展大规模阅听人调查

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传播学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停滞。

90年代前期的传播学研究主要在新闻研究机构。

90年代后期研究中心转向高校

1990年,邵培仁《经济传播学》等5本著作

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陈力丹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

1997年,孙旭培主编的《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

90《中国社会心理的轨迹》亚运宣传效果调查研究报告,中国受众调查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传播学研究近况

传播学译著的出版持续数年高涨

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传播学译丛。此后,出版持续高涨,至今至少有200种以上。

2003年是个转折点。此前出版的传播学译著,以教材为主;此后出版的传播学译著,经典专著开始多起来。 存在问题:研究层次,总体仍停留在介绍层面。

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普及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进行了全国第一次使用SPSS社会科学软件包来处理受众调查的调查数据。 现在的问题,传播方面一个又一个的调查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实用化,要求服务于某个具体目的,但在学术上没有得出像样的、成系统的理论。

证实传播学假设的研究,形成规模

这方面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议程设置论的研究。

?2001年出现了以中国的“《死亡日记》事件”、“2000年中国经济年人物评选事件”来阐释议程设置论的论文。?2004年,中国学者发表调研报告,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对四种报纸的阅读情况,测量了若干变量与受众对媒体议程设置的敏感度的相关程度。

媒介形态研究开始受到关注

随着近年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例如,熊澄宇教授主编的论文集《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传播学译丛”中,多数关于此主题。

开辟了较为广阔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空间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人气上升,文章多起来,出版的批判学派的译著也很多。符号学、文化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等,都有译著出版,都有人在研究,也出现了学科带头人。

研究的话题长期分散研究

2003年以来传播学研究涉及的话有:全球化对传媒和传媒文化的影响、新闻话语、媒介霸权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研究学派、符号学本体论、意识形态理论、异化理论、媒介批判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播理论、麦克卢汉的技术乌托邦主义、健康传播、影视叙事、沉默的螺旋理论、民意形成、议程设置论、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信息的适度冗余、信息过剩、媒介生态、第三人传播效果、数码沟、史前非语言媒介,以及对传播学术语翻译混乱的梳理等等。

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大众传播学领域,而且主要是经验学派的观点体系。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符号学、批判学派只被提及,没有作为重要内容。

第三节传播学的流派与研究方法的形成

传播学界根据学者们在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上的不同,将他们主要划分为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和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一、经验学派的传播学研究

经验主义传播学建立在三个哲学基点上:

基于统计的实验、因果决定论、量化分析和归纳主义

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的原因

20世纪初美国整个传播研究侧重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50年代美国传播学自立门户后,认为它终究可以透过正确的方法检验真理,进而改造社会。

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

2、经验学派的主要学者和研究方法的创立

拉斯韦尔——创立精确而系统的内容分析法。

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中的“一句话”、“三功能”奠定了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一句话就是“5W”的传播模式理论,清晰地勾勒出美国传播学“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大研究领域。

三功能为: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卢因(勒温)

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在美国,一些传播学者认为,卢因对群体(有组织的群众和社团)怎样影响个人、群体相互间影响的效果、新闻媒介怎样影响群体的研究,为美国的传播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项著名实验,分析领袖人物在分别采取民主、专制和自由放任的领导方法时,能够对被领导者施加何种影响。

卢因将群体动力论应用到传播研究中。——对军队士气问题进行实验研究

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

霍夫兰

是最早研究用说服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态度的学者。美国传播学界认为,霍夫兰关于说服能力和说服方法的研究,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夫兰及其助手选用《英伦之战》等四部影片,对入伍士兵进行实验, 使他们了解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纪录片有效地传播了1940午英国空战的实况;第二,对于改变对空战的不同看法有一些效果;第三,对于鼓舞士气和激发对敌人仇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霍夫兰及其助手在战争末期对“一面理”还是“两面理”进行了实验

拉扎斯非尔德

是被美国传播学界认为是最早对传播媒介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在行为科学领域,他也被公认为用调查方法研究传播问题的奠基人。

1940年对俄亥俄州伊里县的总统选举过程进行了为时半年以上的调查研究。

得出结论:新闻工具并不直接影响读者、听众,而首先是可能为“舆论领袖”接受,他们再将看到或听到的信息传播给同自己有联系的人。这些舆论领袖被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信息渠道。

个案研究法则集中在对一个体的各个侧面进行综合分析,侧重考察一个人、一个社区或剖析一种媒介……。与实验法和调查研究力图对事物总体某一个普遍性特征进行描述不同 在个案研究的实例中,较有名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怀特进行的“把关人研究”,这一研究开始并不提出什么假设,也不以最后结果去证实什么观点,其持殊意义在于较详细深入的占有资料,提出许多丰富的见解和观点,为后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批判学派的传播学研究

1、批判学派的由来及其特征

批判学派在欧洲的兴起的背景

战后西欧政治局势趋于缓和,各种政治、文化思潮亦开始活跃,为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美国传播学经欧洲“照搬”和应用后,暴露了它的缺陷,表明它不尽符合欧洲的实际。

战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西欧一度兴起,对批判学派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动荡、革命、反叛的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传媒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日益凸显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的几乎各个学科如哲学、美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无不开始从批判性的立场涉足传媒研究,从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传播现象,从而形成一种交叉态势和一个全新领域。

实际上,传播学研究的批判学派并不是特指某一体系分明的研究派别,而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流派与主张。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国际传播的帝国主义批判;女性主义研究;英国的当代文化研究等流派都有较大影响。

批判研究共同的特征

反对美国行为主义取向的量化传播研究,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的社会系统,以“社会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而著称。

批判研究基于深厚的哲学传统,企图从社会权力的运作,以社会权力的主控来关照媒体社会功能的解释与分析,探讨媒体在宰制与抗争之间所扮演的角色。

与经验学派相比,他们的立场更倾向于批判现实而不是服务权势,他们的研究更注重于凸现问题而不是贡献方略,他们的方法更着眼于深度思辨而不是表层量化。

2、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及其研究方法

传播学批判学派大致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approach) :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文化帝国主义

政治经济学

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传媒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意在拆穿西方传媒诸多流行的神话,如客观、公正、多元化、新闻自由等等。

1970 年,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哈洛伦等就英国媒体对1968 年伦敦反对越战大游行所做的“歪曲”报道做了一项专题研究,出版了批判学派的经曲之作

———《示威游行与传播:一个个案研究》

文化研究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法国结构主义的传媒符号分析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 的传媒文化解剖,从D·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到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从吉登斯(A. Giddens)的“现代性”分析到耶鲁的“四人帮”……取向广泛。

文化帝国主义

从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视野上,探究西方(特别是美国) 传媒运作及其产品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升温,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3、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学者理论

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阿尔都塞

研究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功能、扮演何种角色。他关于意识形态建构主体功能的论证认为,人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并且在不同的类别、领域和实际仪式等意识形态中生活、变动和存在着。这种

英国文化学家S.霍尔

从宏观文化学角度,提出媒介建构社会知识、形成规范和反映价值、塑造共识和提供“合法性”,从而扮演意识形态的解构角色。这对于批判学派的文化分析,提供了一种思路。

霍尔的主要论著有:《电视讨论中的编码和译码》(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he Television Discourse,1973),《文化研究:两种范式》(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1980),《“意识形态”的再发现:媒介研究中被压抑者的回归》(1982),《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Ide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1989),《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文化、传媒与“意识形态”效果》,《结构“大众”笔记》等,1980年出版专著《文化、传媒、语言》(Media , Culture and Society, Academic Press, London)。

法国当代哲学家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有关思想

人们一般把知识它视为某种自然而然的、外在于人的客观认识。其实,任何知识都是人的言说,福柯把这些言说统称为“话语”。

福柯认为知识并非自足的东西,而是各种集团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纵横捭阖的言说过程及其产物。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就是揭示各种知识、各种言说、各种话语在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权力背景(不仅仅是政治权力) 。

按照他的考察,话语权其实就是统治权,知识的意志其实就是权力的意志。

因此,任何言说都体现着特定的权力意向和权力关系。

H·席勒

对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政策及其在政治经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批判性的论述,席勒以阿明、华勒斯坦、弗兰克等人的“依附理论”为据,着重探讨了他所说的“军界—企业界联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分析了由政府、军界和民间企业一同构成的这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如何促成美国大众传播势力的凌驾全球,又如何导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的丧失。

80 年代之后,随着各种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席勒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各种时髦理论包括全球化。因为,

这些理论无不宣称,新传播技术将为全球人类带来更民主、更多元的文化。而席勒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互联网迅速扩张之时,由跨国公司和市场逻辑所支配的权力关系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原已极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包括信息与传播秩序,如山似海的网络信息里充斥了西方的各种话语,如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三、各学派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主要区别

1、关于社会内容和研究的着眼点的区别

1. 对传播的本质和作用的估价不同,导致世界观的根本差异

?在传播和社会的生产劳动关系上,认为劳动生产创造了人、创造了传播。批判学派认为一定的社会和文化面貌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而不是由传播来决定的。

?经验学派主张“传播中心论”,认为传播是第一性的,它是形成人类社会结构和面貌的首要因素。

?在传播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批判性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将人类传播活动的小系统置于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分析,即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出发,联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去研究人类传播过程及其各个环节。这也是称之为“社会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的根本点。

2.对资本主义现行制度持不同态度

?批判学派在对待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上,他们是持批判态度。

?经验学派的的传播学研究贯穿着实用主义、功能主义的原则,适应了政治需要,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控制广大受众的思想。

3.在认识传播媒介控制权问题上的明显分歧

?批判学派主张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传播者对传播工具的政治、经济控制,传播工具的权利,以及传播工具如何受到权力的影响;经验学派研究人们对传播工具的参与和控制,以及传播

工具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4. 对待大众传播媒介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批判学派明确指出,国家当权者将大众传播媒介视为有效的手段,用来对公众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即研究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以及它

?经验学派则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和受众是“使用与满足”的关系。从整个学派来看,并不公开承认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控制人思想的功能。经验学派在受众分析与效果分析方面,积累了较

多的科研成果,但他们进行的是微观研究,不仅脱离了社会环境,而且几乎整个地摈弃了阶

级分析方法。

2、两大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区别

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以“科学”性见长。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这一套数同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批判学派也会采用一些实证性方法开展研究,但从根本上讲,他们对实验研究的哲学认识论是持怀疑、批判甚至否定态度的。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一是科学实证的,一是哲学思辩的。

第四节研究伦理

为什么要讲伦理

传播研究依赖于受试者的持续合作和良好意愿,使他们远离不符伦理的研究活动很重要。

不符伦理的研究活动会为整个研究行业带来不良反应,并会导致公众负面舆论的增加。

伦理原则

第一,自主性(autonomy)原则,即自我抉择。

第二,无害(nonmaleficence)原则,也就是不应该故意伤害别人。

第三,仁义(beneficence)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承担去除现存伤害和给予他人好处的积极责任。

第四,公正性(justice)原则,这一准则的基本点是:在相关方面平等的人应该(在这方面)被平等地对待。Cook(1976)提出了可以作为研究领域常规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不要在人们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

?不要强制人们参与

?不要故意就研究的真实性质向参与者撒谎

?不要诱导参与者做出伤及自尊的行为

?不要侵犯自我决定权利

?不要使参与者面临身体或心智压力

?不要侵犯参与者的隐私权

?不要剥夺或忽略对照组的应得利益

?不要不公平对待参与者,应该给予他们关切与尊重

?永远给予参与者无条件的人性关怀。

具体伦理问题

自愿参(voluntary participation与和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隐瞒和欺骗

隐私保护。保证隐私权的方法有两种:匿名承诺和保密承诺.

资料分析和报告中的伦理:不胡乱处理数据(不捏造……),不抄袭,署名

发表过程中的伦理

学生作为研究参与者的权利

第二章传播研究的过程

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择

一、选题的意义

选题是研究工作的起点

选题是研究工作的目标

选题是成功的依据

二、(课题)选题的类型

基础研究课题

基础研究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即通过实验分析或理论性研究对事物的物性、结构和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解释现象的本质,揭示规律,或者提出和验证各种设想、理论或定律。

选题新、方法新、工具新、资料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到的见解新,是研究具有独创性的全部条件,其中选题新是关键因素。

----“把关人”理论的创立

应用研究课题

应用性研究课题是运用基础理论研究得出的一般知识、原理、原则,针对某具体实际问题,研究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提出比理论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解决实际问题。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精神污染与文化侵略、信息泛滥等问题,世界各地都在投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综合研究课题

综合性课题主要指既有基础研究又有应用研究,同时涉若干领域或若干方面内容的课题。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分别由伦德和霍夫兰先后提出,是一个需要实际应用去验证的典型课题。

三、选题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选题时应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公认而准确的科学理论或可靠而充分的科学事实作为立题的基础。

从整个学科和专业的全局需要出发,认真考虑课题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考虑它对学科发展的作用。

?理论、方法、技术

先进性原则

要弄清楚此课题已取得的进展,明确科研的起点。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在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上进行探索,不突破前人的观点、学说和方法,只是重复,就会无所作为。

选题的先进性主要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前人或他人未研究过的,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

(2)前人或他人对某一课题虽作过研究,但现在提出新问题、新理论,对前人的研究有所发展或补充;(3)国外已有研究,尚需结合我国实情进行创新性研究、验证,从而引进原理或技术,填补国内此领域空白;(4)将别人已完成、已发表但尚未推广应用的成果,通过自己的应用和设计,促使成果的实用化,并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实用性原则

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选择同国家建设的长远目标、人类未来的需要及社会现实的需要相符合的课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发挥学术成果的实际效用,也有利于学科和专业自身的建没。

可行性原则

能力

知识结构的差异是构成人的研究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

智能结构是构成研究能力系统的又一重要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基本能力所组成。

兴趣

人们感兴趣的问题通常既不会是自己全然不了解的问题,也不会是已了如指掌的问题,而一般是既有一定的了解,同已有的知识结构有联系,但又给人以新鲜感、神秘感,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条件

前期研究基础

资源

四、判断选题的恰当性

问题1:选题是否太大?

一个研究一般只集中于某个领域中很小的一个方面。不要试图在一个研究中解决有关领域中的所有问题。

[策略]把想研究的题目写下来,把研究主题进一步分解为一系列研究问题。

问题2:这个问题真的是可以加以研究的吗?

如果所问问题压根没有答案,或者至少在现有的设施和信息条件下无法回答,则选题也是不合适的。

例如,在西欧,一个研究者想了解那些没有电视可看的人们是如何对各种日常人际交流情景作出反应。问题3:数据能分析吗?

如果一个题目要求收集的数据不是(可以)通过可靠有效的方法(能够)获得的,那是不可行的。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是否合理。

问题4:这个问题重要吗?

在研究之前先弄清楚将要做的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或者实用价值,这一点至关重要。首先问一问,研究结果会对学科领域中的既有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吗?研究能帮助人们对研究领域中有关问题的认识吗?

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问题5:研究结果能够推广吗?

如果一个研究项目想要有进一步的实际用处,它必须具备外部有效性,即其结论必须能够推及其他场景。

例如,一项对某小镇公关宣传效果的研究,其结论很难应用到其他场合中去。

问题6:做这个研究需要的花费和时间如何?

成本分析必须及早进行。一个研究者可能有很好的研究思路,但如果花费太高,也只得作罢。

研究设计必须考虑到在可行的时间内完成。许多研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研究者对研究的每一步的时间分配不够。

问题7: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合适吗?

例如,一个研究者想测量人们随着互联网使用的增加,在电视观看习惯上的变化。研究者给许多人邮寄问卷以了解他们的电视收看习惯在过去几个月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即使最好的研究想法,也可能因为一个设计不当的研究方法而受阻。

要准备一个好的数据采集方案,必须对研究仔细考虑,研究方法越简约越好。

问题8:可能会对被研究者造成任何伤害吗?

研究者必须仔细分析其项目是否会对研究对象造成生理或心理伤害。

?被访者是否会被吓着?

?他们需要回答一些令他们感到尴尬或窘迫的问题,或者做一些令他们窘迫的事情,从而引起他们反感吗?

?接受研究会不会对他们产生持久的影响?

在涉及到人的大多数公立机构研究项目开始之前,被访者会被告知其将要经历的过程,以确保他们不

第二节课题的前期调研

一、课题的来龙去脉的调查

要了解同样的、类似的和有关联的课题的历史和现状。

1.研究历史调查

2.研究现状调查

3.相关研究调查

二、深入实际部门的考察

了解实际部门的具体要求,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可使研究者从有实际经验的人那里了解与该课题有关的具体情况,有利于研究者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三、文献分析

第三节拟定研究假设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的表述

1.陈述研究问题的语言必须清楚明了,不可有歧义。

例:跨文化传播工作坊是否显著地提高了参会的美国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研究问题可以是陈述句形式,也可以是问句形式,

一句话只能陈述一个研究问题。

例:很少看电影、偶尔看电影和经常看电影的人的行为动机有什么不同?

2.除单纯的描述性研究外,研究问题通常要涉及至少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在高年级大学生中,怯场与公共演讲成绩的关系如何?

3.研究问题必须是可检验的

一个可检验的问题意味着它有可能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

例:人们看电视是否有一定规律性?

4.研究问题不能用价值判断取代对事实的追求

例报刊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匿名的消息来源是个坏主意吗?(报纸是否应采用匿名作者的文章?)

描述性(变量的特征)问题:

?在美国,有多少位女性担任宣传部门的主管?

关联性(变量间的关联)问题:

?公开演说课上,演讲录像带的使用与感知演讲者传递信息之间是什么关系?

因果性(变量间的因果)问题:

和是什么关系

例:儿童节目中女孩的形象

女孩在儿童节目中出现的频率与其被刻画为顺从或主导地位的角色之间是什么关系?

定性研究

公共资金方面的什么变化对于电视教育功能兴起的贡献最值得关注?

定量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卫星电视的使用和识字率的改变这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二、研究目标陈述

目标陈述就是要表明“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以及你打算完成什么”。

研究的目标阐明了研究的意图。

1、定性研究目标陈述模版

这则(研究策略,如民族志、个案研究或其他类型)研究的目的(将)是为了对位于(研究地点)的(参与者,如个人、团体、组织)的(将被研究的主要现象)进行

(给出一个大体的定义)。

2、定量研究目标陈述模版

这则(实验、调查)的目在于通过把(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比较、联系),对(参与者)在(研究场所)的(控制变量)进行控制,以验证理论。自变量一般定义为(给出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同时控制变量与中介变量(确定控制变量与中间变量)将在研究中被统计控制。

3、混合研究目标陈述模版

这种两阶段、顺序型混合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参与者的观点并用以建立和测试从总体中进行抽样的工具。第一阶段是通过收集在(研究地点)的(参与者)的(数据)来对(主要现象)进行的定性探究。而从定性数据中得出的主题将被转化为一种工具,以便(理论、研究的问题或假设)能够被测试。这种测试通过对(研究场所)的(总体样本)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陈述、比较)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两阶段、顺序型混合研究将从一样本中获得统计、定量分析结果,并针对少数个体,对其研究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在第一阶段,定量研究问题或假设将涉及在(研究地点)的(参与者)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联或比较。第二阶段中,定性调查或观察将通过研究(研究地点)中的(少数个体)的(主要现象)来探讨有重大意义的(定量研究结果)。

并行性混合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把定量研究(大量的数值趋势)与定性研究(细节观点)数据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研究课题。在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将被用于测量(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同时,将用(定性的调查或观察)对(研究地点)的(参与者)的方式来探讨(主要现象)。

三、研究假设的内容和形式

以已知的事实和科学知识(原理)为基础,预先作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初步猜想或设想,称之为假设。 ……能够真正揭示未来事件的出现、未知事实出现的原因及其规律性的假定,称之为科学假设。

假设的内容

假设是根据已有事实及原理所作出的猜测,所以:一方面,它必须具有可靠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也就是说,猜测不应该是任意作出的。另一方面,假设的真实性还没有被判定,它还会有被推翻的可能。科学假设的内容既应有确定可靠的内容又应有其真实性尚未判定的内容。

科学假设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内容特性。

(1)当为了解决某一具体的应用问题时,研究者往往查阅有关文献资料,通过调研,针对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某些设想,这些设想就是假设。一般说来,这种假设开始对现存的理论系统不提出怀疑,它是完全以现有的原理和所收集到的实际资料为依据的。

(2)当现有的理论系统不够完善,还需要填补空白点时,研究者的思维往往在这个理论范围内运动,并通过假设的形式,来尝试填补。在这种情况下所创立的假设,其内容与原有理论不是相悖的,而是纳入原有理论系统之中的。

(3)当研究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时,由于预先的科学知识尚未涉及或涉及较少,对于这样的新领域,研究者必须在有限的事实基础上进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创立的假设,其特点往往是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较小的系统。这个小系统往往是某一个特殊的新兴学科的萌芽。

(4)当原有的理论与新的事实发生矛盾时,原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新的事实,此时,所创立的假设,其内容与原有的理论就不一致,至少有部分内容与原有理论不一致。

假设的形式

假设以“如果……那么……”的方式来表述变量或条件之间关系。

?若以a为第一条件,b为第二条件,则假设可表述为“如果a,那么b”的形式。

?一般而言,假设是一个复合命题,它联系着两个条件,即先行条件和后继条件。

?符号a和b亦可称为命题的变量,假设也就成为命题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表述:“如果a为真,那么b为真”。 实验研究问题一定要转换成研究假设。

这是因为假设可经实验研究直接加以检验其真伪,而问题却不能。

任何假设都是一种来自于问题的具体预期。

四、假设形成的过程

好的研究假设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陈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2.以理论为基础。

3.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4.必须是清楚无歧义的陈述句。

第四节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的阐述

1、以主问题的子问题形式展开

例:使用读书疗法来改善自我期望值低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

?用何种方式使用读书疗法,以帮助学生应付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读书疗法的正面和负面效果分别是什么?

?对于低自我期望值的学生而言,什么样的书可以起到读书疗法的治疗作用?

为了了解电视内容是否增强或者阻碍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Singer把研究限定在三个基本的研究问题中:?1.通过为情景游戏提供材料和想法,电视内容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吗?

?2.电视导致孩子对现实的曲解吗?

?3.在孩子看节目时或者节目一看完,大人的干预或介入对其情景游戏产生变化吗? 或者激发其情景游戏? 形成假设

?1.孩子花在情景游戏中的时间和他们在电视上看情景剧的时间直接相关。

?2.孩子对现实的曲解程度和他们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和收看时间直接相关。

?3.在孩子看涉及情景游戏的节目之前、之中、之后,父母与孩子就情景剧的讨论,能够提高孩子花在玩情景游戏上的时间。

在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下,通常包含一些子问题。一旦主要问题的所有子问题都得到了回答,那么主问题也就最终得到了回答。

2、以系统要素的形式组成

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制定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预案”;如何迅速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采访,了解情况;哪些突发事件应迅速报道,哪些特殊的突发事件不应抢快,而应选择适当时机报道;如何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等。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怎么开展研究的?

三、研究规划

1、研究步骤计划

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实施的规划?

1.总体来源,样本数目,抽样设计。若采用实验法,要说明实验组、控制组的构成,何时实施

3.资料分析,资料分析的数学方法的选择及其他分析方法的使用 注意: 研究经费的划分和研究人员的分工

2、日程进度

第五节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

一、确认所需数据及其来源

人的社会行为——(个人的,或在单个群体中的,或在多个群体中的) 当前的事件或情况

过去的事件或情况

可以提供预测或有时能暗示因果关系的交互作用

比较明确的因果关系

新的研究程序或成果

现存的群体差异和趋势

研究项目的性质或操作单元

描述——对观察的文字概括

得分或点数——测验得分或频率点数

测量——通过除测验之外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观点——人们相信什么

公告——官方声明

分析——仔细地、合逻辑地分析

参与者——参与研究的人员

程序——研究进行的正规途径

环境——物理环境

实物——客观实在物

记录——高度概括的记录

文档——出版类材料如文章

调查对象——提供所需文字资料的人

符号法——观察者做观察笔记

描述——观察者做详细的观察记录

分析——研究者对研究目的和程序做仔细地、合逻辑地分析

询问——研究者或研究助理开展访谈或调查

测验——参与者接受标准测验

测量——通过除测验之外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记录设备——铅笔、纸、摄像机、录音机和录像机

手册——访谈的程序及问题框架

效标——用于判断存在或可接受性的标准

测验——正式发行的标准化测验;有时是研究者自编的测验

除测验之外的测量工具——尺、温度计、磅秤

等级量表——呈现一系列等级性问题要求被试作答,如李克特量表和语义差异量表

问卷——被试笔答的一套题

书面陈述

量化概括

分类——将参与者或他们的回答分类

分等级列表——将参与者或他们的回答按等级排列

计数——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回答的频率的数字

通过证明调查对象的资格、可靠性或证明测量的效度来确保资料的有效性

通过调查对象的资格、多数意见、逻辑分析、统计学上的信度测量来确保资料的可靠性

二、资料分析和解释

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分析定性资料。这类分析通常包括在逻辑上把资料和研究问题配对。研究主题、编码类别和基本模式,这些从根本上影响了后面如何解释资料,而最后研究结论的得出不仅要考虑提出的研究问题,而且也有赖于如何解释资料。

2.分析定量数据。这类分析通常要用到统计方法,从而引出:

?对集中趋势、可变性、相关性、差异显著性和相对位置做量化描述。

?对标准误、概率、显著性做统计学推断

第六节撰写研究报告

一、发表成果的重要意义

撰写论著\研究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必备环节

撰写论著\研究报告是对研究成果的再创造

撰写论著\研究报告是对研究成果的积累与交流

撰写论著\研究报告是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检验

二、写好论著的基本要素

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理论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三、研究论文的写作方法

研究论文的基本类型:研究报告、议论文、综述、学位论文等

研究报告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又略有差异:

?档案与文案型研究报告强调对不同论点的支持和分析文案内容;

?调查型的研究报告重点在于数据抽样程序和对结果的统计分折;

?观察型的研究报告要详细叙述观察的方法及其发观;

?实验型研究报告则强调控制程序和结果的统计分祈。

议论文是先建立一个命题,然后通过搜集事实、论据,并分析这些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相关性来验证论点。也就是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线展开。

综述分为专题综述、会议综述等。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基本结构及写作方法

1.绪论

也叫前言、引言,这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它包括:

1.1说明选题的背景、缘由、意义以及研究目的;

1.2提出问题;

1.3严格限定课题范围;

1.4阐释基本概念;

1.5指明研究方法。

作者可以根据需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写好其中一项或某几项内容,这就使得不同文章的绪论会有不同的写法,但无论作者采用哪种写法,都必须使作为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绪论,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让读者在绪论中了解文章所谈的问题是什么,文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次,绪论要能吸引读者,使读者对文章发生兴趣,因此要有实质性内容和易于吸引读者的词句;

?最后,绪论要简洁、有力。从文章的构成规律来看,任何文章的外头部分都应该尽量写得短一些。学术论文也不例外。

2.本论

本论部分的内容由观点和材料构成。观点的排列,涉及这一部分的结构形式问题;材料的使用,则涉及到一个排列顺序的问题。

按照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及观点排列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学术论文的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划分为并列式、递进式和混合式三种类型。

从原则上说,材料应按照各自所证明的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安排,即把所有的材料都划入各个小观点之下。但是同一观点之下或者说同一内容层次之中的材料究竟应该怎样排列,就直接涉及到材料的安排问题。一是按照自然的顺序安排材料;二是按照逻辑的顺序安排材料;三是按照容易理解的顺序安排材料。

3.结论

一是提出论证结果。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可对全篇文章所论证的问题及论证内容作一个归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总体性看法、总结性意见。论证结果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而不能牵强附会,使其缺乏合理性; 二是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者常常还指出在该项课题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指明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值得人们继续研究。通过对课题前景的展望,可以为他人的科研选题提供一个线索;

三是谢辞。在结论部分的最后,也可写上几句,向在本篇文章的撰写过程中,曾经给予自已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谢辞要写得诚恳、得体,而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客套话,更不能变成庸俗的溢美之词。

在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方法有议论、叙述、描写、说明等。

具体的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在文科论文中部经常出现。

过程。这三种论证方法同归纳、演绎、类比三种推理形式完全相同。

反证法是从反面间接地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即在论证中,先不从正面直接证明某个论点的正确,而是先假设不采用这种看法可能产生的消极结果,也就是从反面证明另一种看法的错误,反证法有时也称排他法,排除了其他观点,所保证的就是正确观点。

同的事物作比较,也可以用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或它在不同时期的状况作比较。

既可以用原因作论据证明结果,也可以用结果作论据证明原因,为此,人们常把这种论证方法称为因果互证法。

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再用结论的荒谬来反证作为推理前提的观点的错误。

第三章文献研究法

一、什么是文献研究

1、文献的概念

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报刊、会议资料、各种文件、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各种音像视听资料、微缩胶卷、胶片,以及记录在磁盘、光盘及数据库中的资料,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2、文献的类型

(1) 按实物形态分类

?文字类资料\音像资料\数字化资源

(2) 按文献性质分类

?学术文献\资料性文献

(3) 按信息加工程度分类

?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资料性文献如文摘、百科全书、年鉴以及各种档案资料。在社会调查类课题中尤其要重视档案资料的应用。如原国家计划委员会长期规划司编写的《中国国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如《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

一次文献一次文献也被称做原始文献,包括各种图书、报刊、学术会议论文集、科技报告、各地的统计年鉴、地方或部门档案资料等。《百科全书》是非常好用的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为了方便研究者快速、有效地查找信息,信息工作者对一次文献进行整理、加工、提炼,编辑的书目、索引和检索性文摘等,叫做二次文献。如《新华文摘》

三次文献主要是指综述和述评一类的文献,是作者对若干一次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后写成的文章。综述这类论文,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在“了解”这个层次上,可以这样说,读一篇综述相当于浏览好多篇论文。如《关于网络经济的研究综述》(作者:田夫、万仪)

3、文献研究的定义

文献研究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

文献研究有两种情形

其一,某些课题主要就是通过文献研究来完成的,例如:

?课题1 科幻作品中关于火星生命的描述;

?课题2 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现状。

其二,文献研究在整个课题研究中作为辅助性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文献,可以从前人的研究中获得某种启示,减少盲目性;可以利用前人的权威的观点为自己佐证;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引起新的研究和讨论,提出自己创新的观点。

二、文献研究的一般过程

1、怎样查找文献资料

(1)多种渠道收集

采购。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向老师和专家求助。网上查阅。

(2)关键词搜索

利用搜索引擎进行资料检索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搜索引擎有数字图书馆期刊引擎,还有网络引擎如百度,Google等。先确定研究概念

(3)搜索方法

顺查法,即从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开始的时间为起点,逐步推进到当前新出版的文献。这样比较费时间,但可查全,有利于了解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多用于范围较广,所需文献系统全面、复杂的研究课题。

逆查法,从当前的文献逐年回溯过去的文献,直到满足需要为止,多用于新课题研究的文献搜集。

抽查法,选择某课题领域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较多的时期进行重点检索,以节省时间。一般多用于时间紧张的小型项目研究,容易漏检。

追溯法,利用手头的文献所附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目录作为线索,逐一追查原文,再从这些原文所附的

2、怎样记录文献资料

阅读文献时,宜先粗读一遍,即浏览一下内容,获得一个总体印象,而不要过多地关心细节,有了一个总体印象,你就能判断该文献与你研究的课题之间的相关程度。

阅读文献应有所记录,把文献中对你最有用的精华的部分留在你的手里,这样可以给你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带来方便,减少新查阅全文的麻烦。

记录文献资料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写批语、做记号、做摘录、写提要、做札记和写综述。建立档案,归类放置。(工具)文摘工具Endnote、NoteExpress

3、文献资料的整理加工

(1) 分类编排资料,编制目录索引;

要从收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信息资料,就必须对所获资料做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分类编排的加工工作。

(2) 挑选有用资料,归到具体问题之下;

以研究任务为目标来评价资料的可使用性,保留那些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所要研究问题的一切有关资料,以及含有新观点、新材料的资料。

(3) 归纳各种观点尤其是有分歧的观点,写成综述。

4、文献综述(Survey of Literature )

(1)文献综述的概念和特征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

(2)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

综述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题性的两种形式。

文献综述的内容决定文献的形式和结构。

总体上,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一般可粗略分五个部分: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

常见的综述有两种综合方式:

?对多个研究对象的某一共同方面进行横向综合;

?对一个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纵向综合。

?也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或材料的情况,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结构形式。

(4)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的质量要求:

①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

②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

③针对性强。

④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⑤适当使用统计图表。

⑥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的思想。

写综述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辨析材料。把收集到的资料按问题、按类别、按层次进行排列辨析,分清主次轻重。

第二,编排材料的顺序,理清思路,安排好写作结构。

第三,语言表达要恰当。

三、文献研究注意事项

1、研究空白或只引不评

2、A与B的关系

3、文献的鉴别

辨别版本真伪

分析该书的语言风格

分析文献的体例

分析文献中的基本观点、思想

(2)内审的4种方法:

文字性文献的互证。

用真品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

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

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

4、参考文献的格式

第四章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及特征

1、定义

1952年,Bernard Berelson出版了《传播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提出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方法的定义: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2、特征

明显

?明显的传播内容指任何形态的、可以记录和保存的、能够作分析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内容。

?表现直接意义(数量、动作、频率、观点等),而不是指其可能包含的潜在内容。

客观

?在分析过程中,按预先制定的分析单位(元)、分析维度(类目)抽样,(评)判断并记录客观事实的内容,根据客观事实再作出统计分析描述,而不是凭主观印象对有关材料进行评判记录。

?研究人员不能把个人的看法和偏好加入到研究结果中。

?研究人员在课题设计,特别是分析单位数量、分类办法、语义定义的操作定义和规则必须全面和清晰。 系统

?内容分析采取科学的抽样方法,按特定的程序抽取,每个单位都有接受分析的机会;

?分析的内容是按明确的课题设计和一致的规则来确定;

?对内容进行编码和分析的程序应该统一;

?编码员评判信息的时间长度也应该统一;

?资料的统计是按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量化

?是对分析的内容(信息)进行准确的数量描述,内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数字表达,并能用某种数学关系来表示,排除了许多的主观判断,使研究结果有可靠的信度(准确性)。

例:“在所有黄金时间段的电视节目中有70%节目至少含有一处暴力场面”比“大部分节目都含有暴力镜头“更精确。

二、内容分析的步骤

1.提出问题和假设;

2.确定研究范围(总体);

3.选择适当的样本;

4.确定分析单位;

5.制定分析内容的类目;

6.建立量化系统;

7.训练和培训编码员并试点研究;

8.对分析内容进行编码;

9.分析资料;

1、阐明研究问题

内容分析应该建立明确清晰的研究问题或假设。应该避免为了计数而计数。分析的目标必须非常明确而具体,才能够避免数据采集的盲目性。

2、确定研究范围(总体)

需要明确研究内容总体的界线,对相应总体进行操作化定义。

资料界限通常包括两个维度:主题范围(topic area)和时间区间(time area)。主题范围在逻辑上应该与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保持一致。

3、选择样本

许多内容分析都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

第一阶段一般是对信息来源进行抽样;随机抽样\分层抽样

第二阶段是选择时间阶段(日期) ;

?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抽样第一份,每隔n一1期\合成星期抽样\按月份分层\目标抽样\系统误差

第三阶段选择内容

4、选择分析单位(元)

分析单元,是实际计算、描述、分析或解释的最小元素,是类目系统进行具体评判的对象

在文字性的内容分析研究中,分析单元可能是一个词、一个符号、一个论点(就某一问题的简单判断),或者整篇文章或报道。

?可分为五种类型:言词单位(Referential units)、物量单位(Physical units)、句法单位(Syntactical units)、主题单位(Propositional units)、与语干单位(Thematic units)

?贝雷尔森总结出:关键词或专门术语、主题、特质、段落、篇目五种基本的分析单元

对电视或电影的研究中,分析单元可能是人物、行为,或者整个节目。

识别分析单元的规则或定义必须明确,分析单元的操作定义应该清晰而透彻;划分的标准应该明显而易于观察,以保证编码员和其他辨别者在分析时的一致性。

5、制定分析内容的类目

类目是将内容归类的标准。

Berelson(1962)将类目分为两大类:

?“说什么”类目,用以测量内容的实质,包括主题、方向、特征、主角、权威或来源、出处等类;

?“如何说”类目,用以测量内容的形式,包括传播的类型、叙述的形式、感情的强度、策略等类。

内容分析的核心是用类别系统把媒介内容进行分类,即建立分析类目。

建构类目的两种方法论:

?一种是依据理论或是过去的研究结果來建构类目。

?另一种是由研究者自行建构。

所有的类别系统都应该是互斥的、穷尽的和可靠的。

一个类别系统中的类别应该相互排斥,即每个分析单元能且只能够归为某一个类别。

类别系统必须具备穷尽性的特点,即每一个分析单元都可以归为某一个类别。

如果发现了一两个不寻常的分析单元,则可以把它们归为“其他”类或“混合”类。

?如果内容分析后有10%或更多的内容落入“其他”类,那就意味着类别系统忽略了某个重要的内容特征。 类别系统还要达到可靠性的要求,即不同的编码员判别每一个分析单元归属的类别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编码员间信度(intercoder reliability)

?精确的类别系统定义一般可以提高这种信度

一个类别系统一般包括多少个类别为宜呢?

?初始的系统所含类别宜多不宜少,因为在内容单元被编码后,合并小类别相对于拆分大类别来说更容易。

6、建立量化系统

测量尺度(nominal measures)

?定类水平(nominal level )

?定序水平(ordinal level )

?定距水平(interval level)

ratio level)

用数字或其它符号来将人、物体或特征进行分类。[基本属性是等同性]

将英国广告的幽默策略分为六个定类类别:双关语、隐语、笑话、搞笑、讽刺和反语

将测量物沿着一定纬度排列,等第顺序可排列。但是任意两个级别之间的距离是无法确定的。

?测量物所在的位置(状况)是用数字来代表的,可以测量两者的差距(相邻两点间距相等),但是没有真正的零点或起始点。

例1:智商100,50,不是2倍关系

例2: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可以通过等级量表描述:

独立的::::不独立的

::::不主导的

存在真实的零点

在定比水平上,媒介研究的测量通常运用在时间和空间上。

?对于印刷媒介,通常测量内容在版面上占用的宽度,以分析社论、广告以及对特殊事件或现象的新闻报道。?对于电视或广播的研究,定比水平的测量一般都是有关于时间的:广告的时间长度(以分钟计),广播节目的时间类型,不同的节目播出的天数,等等。

7、对分析内容进行编码

类目经量化后,形成编码表格。

编制标准化表格以便于编码。编码表使得编码员能够通过在固定位置打勾或划斜杠的方式对数据(分析单元)进行归类。

把一个分析单元划归为某一类别,这一过程称为编码。

8、培训编码人员并进行试点研究

研究人员应该组织几次严格的培训会议,在会议上让编码员评估样本内容并进行编码。通过培训会议调整类别框架定义、明确类别的界线、修订编码表格,直到编码员适应了相关的材料和程序。

详细的指导材料也应该提供给编码员。

研究人员应通过试点研究检验编码员间信度。

?试点研究一般采用无研究经验的编码员,让他们在接受培训,熟悉研究方法后进行编码。

9、分析数据

描述性统计技巧,如百分比、均值、众数和中位数等,都可以用于内容分析。

如果需要进行假设检验,可以采用一般推断性统计

?运用的最多的是卡方检验,因为内容分析的数据从形式上来说都是定类水平上的;

?如果数据达到了定距或定比水平,那么也可以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

?其他一些统计分析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

10、解释研究结果

如果研究者检验具体的关于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假设,那么解释研究成果相对简单。

如果研究是描述性的,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重要性进行解释时,可能会出现问题(面临“足有/仅有”困境)。?比如:对儿童电视节目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30%的商业广告是有关快餐和糖果等食品的。那么研究者应该如何表述研究结论呢?这个比例是高还是低?研究者需要确定评判标准

三、内容分析的信度和效度

1、信度(reliability)

如果对同样的数据材料进行反复测量,得到的结论应该是相似的。可靠性

编码员信度,指各自独立的编码员在按照同样的编码准则对同样的内容进行编码时,结果的一致程度。

如果分析结果信度很低,说明存在某些问题,可能是编码员的问题、编码规则的问题、类别定义的问题、分析单元的问题,或是这些问题的混合。

为了达到较高的信度,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尽可能详细地定义类别边界

2.培训编码员

3.进行试点研究

在初始的信度检验结果令人满意的前提下,在编码完成后,建议在编码数据中选择10%-25%作为子样本,计算整个的编码员间信度系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