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几项原则:

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

旨出发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以下几种: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①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

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②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

维活动

③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

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1.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

志。

2.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语言的特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人类传播活动的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这个历

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2.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

(1)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

(2)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响信息系统

(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索绪尔)

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霍克斯)

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

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

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

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

素。

2.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达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五、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传达,作为符号化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符号系统(文本)未必能完全表达传播者的本意。

(2)受传者意义——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以及与对象事物的利益关系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

(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文本的意义产生制约。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性行为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1.字面意义向类比或联想意义转变(特点)

2.在事物之间建立联想关系(具有智慧性)

3.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象征性互动理论

1.创始人:米德

2.内容: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

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

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

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功能: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的交换前提:·共通意义的空间(1.对传播中符号的共同理解;2.大体接近的生活经验和背景)

(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

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

和角色期待。

②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

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③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

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传播的作用:①库利——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②米德: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主我与客我)

四、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向政府行使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现代人正在吧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消费文化:

(鲍德里亚)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

的服务中所蕴含的

“意义”的消费

精神消费

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差异化,风格传播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

(2)受传者,又称信宿

(3)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人:拉斯韦尔)

5W: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意义:

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不足: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2.香农—韦弗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

香农理论的重要特征是熵的概念,他证明熵与信息内容的不确定程度有等价关系;

对信息的理解: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

(书P52)

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但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只体现了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3.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书P53)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4.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书P53)

克服了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的缺点

补充了反馈的要素,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但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书P55)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的“场”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等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作为群体一员的受传者、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重要因素)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1.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

具体表现出来;

2.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之所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和社会

关系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

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人内传播(社会性、互动性、双向性)

“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作为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2.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3.“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4.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1.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2.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3.横向的社会过程+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1.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2.特点:①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④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二)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1.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

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

释和态度来对它;

3.当信息系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

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4.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

合,会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则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

新的认知基模。

5.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是被强化的原有基模,还是被改变形成的新基

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2)“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理查德·佩蒂

核心路径——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边缘路径——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

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

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

第二节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1.获得信息;

2.建立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

库利——“镜中我”

概念: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识状况取决于与他人的传播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个人的“镜中我”就越清晰,对自我把握越准确。

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特点: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

更为丰富和复杂;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④人际传播属于

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2)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概念: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二)群体的本质特征:①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②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1.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2.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

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3.群体规范的作用: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

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4.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

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1)群体归属意识强弱与“反规范”说服效果

1.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

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2.不一致;群体规范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是说服效果发生衰减,唤起“自卫”

行为。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原因:

1.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

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2.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到群体制裁的心

理。

(多数意见的支配低配并非在任何场合都是绝对的,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

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2.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政治

动荡)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①群体暗示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②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①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这是因为,在人们

面临突然或灾难性事件时,反应一般基于本能进行,而最简单省力的反应莫过于直

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

②集合行为使个人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

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

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2)特点:①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②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③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④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

随着媒体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流言也出现了新的形态。

①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以及匿名性特点,使人们更难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②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

③同时,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也改变了过去的主要经由人际

渠道传播的特点,使流言有了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

2,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1)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涉及的问题越重要,真相越是含糊不清,流言传播活跃的几率越大。】

(2)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既是指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也是指由于权威信息渠道不畅通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

②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谣言不同于流言。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1.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2.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

3.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

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

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①环境监视功能

②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①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

个方面: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②解释和规定: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

么样的行为反应

③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的作用

④提供娱乐:大众传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尤其在电视媒

体中,娱乐性内容占起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①政治功能:

监视【收集情报】;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②经济功能: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

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

③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

和意愿;行驶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功能”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1.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

2.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经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

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

3.大众传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①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②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

③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④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

获得轻松和休息。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一)“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1.早期的乐观主义观点以美国政治学家J.布莱士为代表

2.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的发展和形成可以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

3.从历史过程来看,舆论经过了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和统治的阶段,正在迎来舆论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

4,从现实过程来看,围绕社会公共事件的舆论的形成,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

①基于情绪和期待的印象形成阶段

②单纯的交换或获取信息的消极传播阶段

③通过讨论和争论使舆论得到组织化的积极传播阶段

④形成最终合意和付诸行动的阶段

布莱士认为,报刊的三种重要功能,使它成为合理的、理性的舆论形成的最重要推动力:

①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

②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

③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

法国学者塔尔德同样注意到了报刊的社会和政治功能

塔尔德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早就了现代舆论的主题——公众

塔尔德认为,唯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而社会也将会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也对大众传播寄予了厚望。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写道,“印刷意味着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够成为现实。

库利认为,这些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见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

(二)“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1.进入20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事业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得大众传播不但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

2.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众传播成了帝国主义列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战和心理战的新型武

器,使人们认识到大众传播给社会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光明,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种破坏性的、可怕的力量。

3.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提出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于肤浅的表层信息、具有“麻醉神经”的负功能的观点

4.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将广大受众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中,使他们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务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大众传播对现代人来说类似于一种“心理暴力”。

5,美国精神医学家E,D,格林在《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认为,电视的煽情性和刺激性,使许多美国人退化到了只会”边看电视边吮吸手指”的地步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二),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1.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2.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

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②与它所传达的信息的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密切相关

(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1.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提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问题

2.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

意力有限,不可能和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

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意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

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极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

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3.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

4.“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

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5.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

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

本身来看待。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1.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

2.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总是决定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

传播的内容

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

1,含义: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说明媒介对人类的感觉中枢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威尔伯·施拉姆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冗余?

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 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什么是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 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 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信息的传播可能是多级的。 ?何为创新扩散?创新扩散过程的几大部分。 是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 前提部分:主客观条件

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 笔记

传播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传播基础论 1、传播的含义 (1)传播与“communication” 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 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 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 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传播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传统与符号学传统都是通过符号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2、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所以传播学还要研究: 一、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㈠传播是一种社会化的信息共享活动。 ㈡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㈢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 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是双方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㈤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信息、符号与意义 一、符号学 1、符号 符号的特征:①符号是在特定指代关系中产生的②符号在形式上可以独立存在③符号的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④传播以符号为介质,但本质的意义的交流和互动 二、体态符号

1、符号的功能:①表述和说明②传递与传达③引发思维 2、信号的特征:①信号与其表述事物之间有的自然的因果性②信号与其表述事物之间有固定的对应关系 3、象征符的特征:①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象征符除了表达事物,还能表达抽象概念③象征符必须通过后天学习来使用④象征符不需要和所指对象有必然联系 1)象征符的自由和随意性:一种象征符可表达多种事物一种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达 2)象征符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同一种象征符在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的解释,随着时代变迁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例:美女、帅哥、同志、红卫兵三、意义 1、意义的定义 超自然的、独立的、不变的实体,绝对精神的产物。 意义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 2、意义的特征: 一、广义性:包含一切精神内容 二、普遍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 三、实践性:在实践中产生 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暗示性 外延→内涵 指示性→区别性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①传者的意义:未必能正确表达本意②受者的意义:理解存在差异③情境的意义:外部影响因素的总和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教程笔记漏点归纳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1)从人际传播的特点看,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①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 ②面对面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传受双方相对自由平等,信息授受以一对一形式进行,角色不断互换,及时反馈并修改传播内容、方法。 (2)语言是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 ①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最基础的媒体。语言不仅传递讯息的内容,它还通过声调、速度、音量、节奏等传递与说话者相应的背景信息。同一条讯息,用词、语气和声调不同,接收者反应不同。 ②不能不便使用声音的场合,书写语言成为最常用的沟通工具。手写的文字中,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公整与潦草等,都在传递与传播者的个性、素养等相关信息。 (3)语言不是自我表达的唯一的媒体 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 2、姿态的传播功能: 姿态符号又称“体语”,包括表情、手势、动作等,也能传达意义。 ①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挥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加强语言的力量。 ②补充语言。语言表达不充分时起补足语言的作用,例如话说一半而后半部分用摆手、点头、摇头等加以补充。 ③代替语言。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说明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例如用耸肩表示无可奈何,用撇嘴表示蔑视等。 ④控制语言。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眼神、表情及动作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⑤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许多场合,体态语言比动作语言本身更具雄辩力。如高兴时开怀大笑,悲痛时失声痛哭,都比表述性的语言更能传达当事人的心情。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表主要现在: ①社会价值与规范制约着自我表达效果的达成。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②个性展示要在社会价值规范的范畴内。展示个性如果超出普遍认可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的范畴而达到伤风败俗的程度,同样会受到他人蔑视而陷于社会孤立。 可见,自我表达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价值尺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