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几项原则:

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

旨出发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以下几种: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①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

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②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

维活动

③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

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1.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

标志。

2.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语言的特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人类传播活动的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这个历

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2.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

(1)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

(2)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响信息系统

(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索绪尔)

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霍克斯)

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

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

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

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达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五、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传达,作为符号化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符号系统(文本)未必能完全表达传播者的本意。

(2)受传者意义——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以及与对象事物的利益关系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

(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文本

的意义产生制约。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性行为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1.字面意义向类比或联想意义转变(特点)

2.在事物之间建立联想关系(具有智慧性)

3.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象征性互动理论

1.创始人:米德

2.内容: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

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

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

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功能: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的交换前提:·共通意义的空间(1.对传播中符号的共同理解;2.大体接近的生活经验和背景)

(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

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

待。

②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

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③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

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传播的作用:①库利——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②米德: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主我与客我)

四、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向政府行使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现代人正在吧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消费文化:

(鲍德里亚)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

精神消费

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差异化,风格传播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

(2)受传者,又称信宿

(3)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人:拉斯韦尔)

5W: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意义:

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不足: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2.香农—韦弗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

香农理论的重要特征是熵的概念,他证明熵与信息内容的不确定程度有等价关系;

对信息的理解: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

(书P52)

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但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只体现了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3.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书P53)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4.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书P53)

克服了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的缺点

补充了反馈的要素,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但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书P55)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的“场”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作为群体一员的受传者、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重要因素)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1.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

具体表现出来;

2.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之所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和社会

关系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人内传播(社会性、互动性、双向性)

“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作为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2.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3.“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4.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1.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2.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3.横向的社会过程+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1.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2.特点:①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④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二)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1.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

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

释和态度来对它;

3.当信息系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

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4.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

合,会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则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

新的认知基模。

5.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是被强化的原有基模,还是被改变形成的新基

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2)“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理查德·佩蒂

核心路径——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边缘路径——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

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

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

第二节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1.获得信息;

2.建立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

库利——“镜中我”

概念: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识状况取决于与他人的传播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个人的“镜中我”就越清晰,对自我把握越准确。

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特点: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

更为丰富和复杂;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④人际传播属于

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2)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概念: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二)群体的本质特征:①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②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1.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2.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

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3.群体规范的作用: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

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4.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

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1)群体归属意识强弱与“反规范”说服效果

1.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

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2.不一致;群体规范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是说服效果发生衰减,唤起“自卫”

行为。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原因:

1.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

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2.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到群体制裁的心

理。

(多数意见的支配低配并非在任何场合都是绝对的,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

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2.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政治

动荡)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①群体暗示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②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

来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①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这是因为,在人们

面临突然或灾难性事件时,反应一般基于本能进行,而最简单省力的反应莫过于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

②集合行为使个人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

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2)特点:①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②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③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④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

随着媒体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流言也出现了新的形态。

①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以及匿名性特点,使人们更难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②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

③同时,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也改变了过去的主要经由人际

渠道传播的特点,使流言有了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

2,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1)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涉及的问题越重要,真相越是含糊不清,流言传播活跃的几率越大。】

(2)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既是指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也是指由于权威信息渠道不畅通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

②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谣言不同于流言。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1.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传播学得四位奠基人与一位集大成者: ①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得泰斗、“所有社会科学得 大师,各领域得先锋”。 贡献:她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与舆论》,第…次明确使用了 “大众传播学” 得概念,提出了 5W 模式,为以后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得结构与功能》一一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 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得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得先驱, 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 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力得研究: 提出“守门行为”与“守门人”得概念。 ③ 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就是著名得实验心理学家,也就是宣传与传 播研究得杰出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就是最具综合性与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 策略得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得乂一重要课题。 ④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广播进行研究,分析广播得内容与形式对听众态度与行为得影响,开创 了媒体效果研究得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大众效果传播得转折 播论”得问世。 ⑤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得集大成者与创始人。人们称她为“传播学鼻祖”、 “传播学之父”。她建立了第一个大学得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 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 衔得人。其中《大众传播》得出版标志着传播学得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 得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己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 传播得专业内涵:传播得双向性;传播得内容就是信息;传播得U 得性。 2、 传播得特点:①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 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得,乂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 迪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与“多级传 “意见领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 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 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 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 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 ?非人类传播 ① 自然传播; ② 植物传播; ③ 动物传播。 ?人类传播 ①自我传播(向内传播); ② 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概论重要资料资料整理郭庆光版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 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 念符号,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 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 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 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 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 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 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传播学复习重点60930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政治背景 ①战争时期,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②和平时期:政治选举,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940年) 对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活动和实践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二、经济背景 传播学的兴起与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 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产品增多, 营销行为增加(广告的发展)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激烈(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三、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主要贡献: 1,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2,提出“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 3,开创“内容分析法”,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立下功勋。 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主要贡献: 1、场论与群体动理论:场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部分的性质由整体决定, 整体特征并非部分之和。场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形成;群体动力论: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成员个体的制约和影响。 2、把关“概念的提出。传播者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 不仅要考虑其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其所属的群体因素。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 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主要贡献: 1,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传统:提出”舆论领袖“、提出”两级传播“概念;破除“枪弹论“→”有线效果论“《人民的选择》 2,研究论创新: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3,开创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两级传播理论:讯息和影响先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舆论领袖,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且会受到社会基层舆论领袖的影响而削弱。 舆论领袖: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往往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舆论领袖能够向人们提供 建议和解释,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影响他们的行为。与社会正规 组织的领导人物不一样,舆论领袖是非正式的领导,给人出谋划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威尔伯·施拉姆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冗余?

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 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什么是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 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 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信息的传播可能是多级的。 ?何为创新扩散?创新扩散过程的几大部分。 是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 前提部分:主客观条件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3级

传播学复习资料 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xx; 2、米德是互动理论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主我”和“客我”; 3、库利系统研究人际传播现象,进行理论化尝试——“初级群体”、“镜中我” 4、威纳(NorbertWiener)在1948年<控制论>中提出了反馈的概念。反馈是指信息的部分回流。 5、传播学得两大源流: (一)xx源流 (二)xx源流; 两大学派: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以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 xx“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6、对传播学来讲,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将反馈(feedback)这个概念引进传播过程研究,指导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7、直线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 谁传播(who)--控制分析 传播什么(says what)—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传播(in what channel)----媒介分析 向谁传播(to whom)—对象分析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效果分析

8、威纳在1948年<控制论>中提出了反馈的概念。反馈是指信息的部分回流。 对传播学来讲,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将反馈(feedback)这个概念引进传播过程研究,指导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9、传播学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的科学。 10、传播的基本分类是: (1)、自我传播(内向传播)(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特定的社会组织内发生的传播或社会组织同外界进行的传播;二是指无组织的一群人集中在一起所发生的传播,即所谓的“群体传播”。 (4)、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传播机构通过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广电)向社会上一般大众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1、人际传播的功能: (1)、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约哈里窗口); (4)、满足情感需要。 12、组织内传播的信息主要流向(正式渠道) 1、下行传播。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传播学复习重点整理

2011级《传播学》复习重点: 一、学科历史: 1.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其创立者: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宣传研究,《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5W要素;对传播学的研究,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社会作用;他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1890-1947):“守门理论”的创立者;给了传播学一个极重要的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提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为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开辟了道路。此外,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走出书斋而投射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 传播学家施拉姆(1907-1987):把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修正,使之完善化、系统化、结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以上几位学者的详细内容在书第一章第三节,P17~P23) 李普曼:《舆论学》。“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给人们提供了其生存处境的映像,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生活在真实环境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塑造的“拟态环境”中。P116~P117,P274 二、传播的类型及历史: 学派: a.批判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P174~P175 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达拉斯·斯麦兹(受众即商品理论: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提出了受众商品理论。他对广告驱动性大众传播商品形式进行了研究,大众媒介生产的新闻、信息、娱乐节目不是其最重要的产品,媒介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将这些受众集合打包出售给广告商。他揭示了商业性媒体的真正产品受众群体;他从权力的最前沿体会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受众商品理论”;达拉斯·斯麦兹将受众劳动或受众劳动力作为大众媒体的主要商品。理论前提:斯麦兹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对于达拉斯·斯麦兹观点的批评:其一是他避开了媒体内容,将受众劳动作为惟一的媒体产品;其二是达拉斯·斯麦兹出的受众劳动概念所指的劳动是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也值得推敲。P208)、莫斯可、戈尔丁、默多克 b.多伦多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 c.经验学派: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富 类型:自我、人际、组织、群体、大众{变化是受众、工具(机械化)、内容的公开性到私密性)} 历史: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资料复习过程

传播学复习整理 传播学定义: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传播现象以及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人类传播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传播 传播学的源流: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的法则》,模仿理论的创始人,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渠道发生。 传播学的孕育:帕克:第一位大众传播研究者,创建芝加哥大学社会体系,《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第一个指出:民意是可以测量的;议题设置。 米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李普曼:刻板印象;拟态环境是新闻过程中高度把关的结果。 传播学的形成: 20世纪初至40年代,起源于美国。 传播学诞生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

1.从传媒媒介发展情况来看 大众报刊,电影的高度普及,新的电子媒介发展迅速,媒介-社会影响力扩大,引起许多社会学家关注信息传播的问题。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看 世界范围的战争和革命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对媒介的应用威力巨大 美国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相对安全,很多专家学者都逃亡到美国 四大先驱和集大成者: 一、拉斯韦尔: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5W: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三功能说: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社会遗产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 对传播学的贡献: 提出传播行为的五大要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得学科研究清晰起来。 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