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

传播学研究方法总复习要点(个人整理).

传播学研究对象

人类的传播现象及其规律;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传播活动,即借助符号进行的意义象征活动;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内容

第二章传播研究的过程第三章文献研究法

第四章内容分析法第五章个案研究法第六章调查研究法第七章质的研究方法

中国传播学的研究简史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原院长朱立教授:70年代末之前,也只是新闻与办报之术,“学”味不浓。

60年代,曾经在内部作为“批判资产阶级”的材料,翻译了一些西方传播学论著的片断。

57年《美国报纸的职能》《新闻学译丛》

1978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版了“文革”后的第一家新闻学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郑北渭主编)。创刊号上发表了文革后第一篇传播学译文《公共传播学的研究》(mass communication)

1978年10月,日本新闻学会会长内川芳美教授访问中国,在上海和北京介绍了传播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给当时80多位第一届新闻研究生做学术报告。

1982年4-5月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他的学生余也鲁陪同下访问了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并作了多场报告。《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982年1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召开。1983年,这次会议上散发的介绍性文章汇集出版,即《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这是第一本国人关于传播学的书。

1983年在“清除精神污染”的背景下,传播学被批判为“要害是否定阶级斗争”。

复旦大学国际传播学研讨会被迫停开

1984年,第一部传播学译著出版施拉姆:《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1986年,居延安《信息·沟通·传播》;1988年,第一本国人的传播学教材《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出版

86~88年多家媒体开展大规模阅听人调查

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传播学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停滞。

90年代前期的传播学研究主要在新闻研究机构。

90年代后期研究中心转向高校

1990年,邵培仁《经济传播学》等5本著作

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陈力丹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

1997年,孙旭培主编的《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

90《中国社会心理的轨迹》亚运宣传效果调查研究报告,中国受众调查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传播学研究近况

传播学译著的出版持续数年高涨

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传播学译丛。此后,出版持续高涨,至今至少有200种以上。

2003年是个转折点。此前出版的传播学译著,以教材为主;此后出版的传播学译著,经典专著开始多起来。 存在问题:研究层次,总体仍停留在介绍层面。

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普及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进行了全国第一次使用SPSS社会科学软件包来处理受众调查的调查数据。 现在的问题,传播方面一个又一个的调查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实用化,要求服务于某个具体目的,但在学术上没有得出像样的、成系统的理论。

证实传播学假设的研究,形成规模

这方面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议程设置论的研究。

?2001年出现了以中国的“《死亡日记》事件”、“2000年中国经济年人物评选事件”来阐释议程设置论的论文。?2004年,中国学者发表调研报告,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对四种报纸的阅读情况,测量了若干变量与受众对媒体议程设置的敏感度的相关程度。

媒介形态研究开始受到关注

随着近年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传媒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例如,熊澄宇教授主编的论文集《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传播学译丛”中,多数关于此主题。

开辟了较为广阔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空间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人气上升,文章多起来,出版的批判学派的译著也很多。符号学、文化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等,都有译著出版,都有人在研究,也出现了学科带头人。

研究的话题长期分散研究

2003年以来传播学研究涉及的话有:全球化对传媒和传媒文化的影响、新闻话语、媒介霸权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研究学派、符号学本体论、意识形态理论、异化理论、媒介批判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播理论、麦克卢汉的技术乌托邦主义、健康传播、影视叙事、沉默的螺旋理论、民意形成、议程设置论、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信息的适度冗余、信息过剩、媒介生态、第三人传播效果、数码沟、史前非语言媒介,以及对传播学术语翻译混乱的梳理等等。

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大众传播学领域,而且主要是经验学派的观点体系。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符号学、批判学派只被提及,没有作为重要内容。

第三节传播学的流派与研究方法的形成

传播学界根据学者们在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上的不同,将他们主要划分为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和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一、经验学派的传播学研究

1、研究的总体特征及研究方法的成因

经验主义传播学建立在三个哲学基点上:

基于统计的实验、因果决定论、量化分析和归纳主义

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的原因

20世纪初美国整个传播研究侧重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50年代美国传播学自立门户后,认为它终究可以透过正确的方法检验真理,进而改造社会。

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

2、经验学派的主要学者和研究方法的创立

拉斯韦尔——创立精确而系统的内容分析法。

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中的“一句话”、“三功能”奠定了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一句话就是“5W”的传播模式理论,清晰地勾勒出美国传播学“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大研究领域。

三功能为: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卢因(勒温)

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在美国,一些传播学者认为,卢因对群体(有组织的群众和社团)怎样影响个人、群体相互间影响的效果、新闻媒介怎样影响群体的研究,为美国的传播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项著名实验,分析领袖人物在分别采取民主、专制和自由放任的领导方法时,能够对被领导者施加何种影响。

卢因将群体动力论应用到传播研究中。——对军队士气问题进行实验研究

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

霍夫兰

是最早研究用说服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态度的学者。美国传播学界认为,霍夫兰关于说服能力和说服方法的研究,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夫兰及其助手选用《英伦之战》等四部影片,对入伍士兵进行实验, 使他们了解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纪录片有效地传播了1940午英国空战的实况;第二,对于改变对空战的不同看法有一些效果;第三,对于鼓舞士气和激发对敌人仇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霍夫兰及其助手在战争末期对“一面理”还是“两面理”进行了实验

拉扎斯非尔德

是被美国传播学界认为是最早对传播媒介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在行为科学领域,他也被公认为用调查方法研究传播问题的奠基人。

1940年对俄亥俄州伊里县的总统选举过程进行了为时半年以上的调查研究。

得出结论:新闻工具并不直接影响读者、听众,而首先是可能为“舆论领袖”接受,他们再将看到或听到的信息传播给同自己有联系的人。这些舆论领袖被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信息渠道。

这个假设就是信息的“两级传播理论”,

个案研究法则集中在对一个体的各个侧面进行综合分析,侧重考察一个人、一个社区或剖析一种媒介……。与实验法和调查研究力图对事物总体某一个普遍性特征进行描述不同 在个案研究的实例中,较有名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怀特进行的“把关人研究”,这一研究开始并不提出什么假设,也不以最后结果去证实什么观点,其持殊意义在于较详细深入的占有资料,提出许多丰富的见解和观点,为后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批判学派的传播学研究

1、批判学派的由来及其特征

批判学派在欧洲的兴起的背景

战后西欧政治局势趋于缓和,各种政治、文化思潮亦开始活跃,为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美国传播学经欧洲“照搬”和应用后,暴露了它的缺陷,表明它不尽符合欧洲的实际。

战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西欧一度兴起,对批判学派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动荡、革命、反叛的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传媒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日益凸显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的几乎各个学科如哲学、美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无不开始从批判性的立场涉足传媒研究,从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传播现象,从而形成一种交叉态势和一个全新领域。

实际上,传播学研究的批判学派并不是特指某一体系分明的研究派别,而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流派与主张。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国际传播的帝国主义批判;女性主义研究;英国的当代文化研究等流派都有较大影响。

批判研究共同的特征

反对美国行为主义取向的量化传播研究,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的社会系统,以“社会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而著称。

批判研究基于深厚的哲学传统,企图从社会权力的运作,以社会权力的主控来关照媒体社会功能的解释与分析,探讨媒体在宰制与抗争之间所扮演的角色。

与经验学派相比,他们的立场更倾向于批判现实而不是服务权势,他们的研究更注重于凸现问题而不是贡献方略,他们的方法更着眼于深度思辨而不是表层量化。

2、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及其研究方法

传播学批判学派大致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approach) :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文化帝国主义

政治经济学

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传媒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意在拆穿西方传媒诸多流行的神话,如客观、公正、多元化、新闻自由等等。

1970 年,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哈洛伦等就英国媒体对1968 年伦敦反对越战大游行所做的“歪曲”报道做了一项专题研究,出版了批判学派的经曲之作

———《示威游行与传播:一个个案研究》

文化研究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法国结构主义的传媒符号分析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 的传媒文化解剖,从D2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到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从吉登斯(A. Giddens)的“现代性”分析到耶鲁的“四人帮”……取向广泛。

文化帝国主义

从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视野上,探究西方(特别是美国) 传媒运作及其产品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升温,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3、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主要学者理论

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阿尔都塞

研究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功能、扮演何种角色。他关于意识形态建构主体功能的论证认为,人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并且在不同的类别、领域和实际仪式等意识形态中生活、变动和存在着。这种观点为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意识形态分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