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word版本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word版本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word版本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word版本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变成黄褐色。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

12、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13、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14、研究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油、试管、水,有根的一株植物

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把植物根浸入水中,2.在水面滴些植物油,并在水面处做标记。3.每天定时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我发现试管中的水在慢慢(减少)。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5、在三个密闭的透明玻璃钟罩内放入一些生物。1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2号钟罩内是提供了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3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和有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任选一个钟罩分析钟罩生物会出现的现象和原因。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么大。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49—56天

2、养蚕窍门四步骤。①移动…②桑叶新鲜…③“房间”清洁…④不喷杀虫剂

3、为什么要在蚕窝上扎小孔,洒水?(因为这样能够保证蚕窝内的含氧量,以及提高蚕对桑叶的采食量和吸收率。)

4、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蚕的一生总共要蜕5次皮,其中幼虫期要蜕4次皮。

5、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所以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6、蚕宝宝的外形特征:形态是圆筒形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个小孔,为吐丝孔。胸部三对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五对足,帮助身体运动。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称尾角。身体两侧有小黑点是蚕的呼吸器官(气门),蜕皮之前,蚕不吃食物,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一样,这样的现象叫做“眠”

7、蚕到了五龄末期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

8、蚕蛹的体形粗短,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长有黑色的眼睛,眼睛下面有一对触角的原始体。胸部长有胸足。腹足、尾足消失。胸部、腹部都有环节。胸部背面有一盾片,从盾片生出两对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环节,从第2个-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体色呈褐色。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9、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眼睛和1对触角,口器退化。胸部长着两对翅和三对足。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6.雌蛾和雄蛾的区别: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振动飞快,腹部后端稍突起,翅稍举起。

8蚕茧用热水浸泡,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将丝一圈一圈地绕在纸板上,就可以知道丝有多长。在蚕茧内,除蛹外,还有一层蜕掉的皮。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

9、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

足。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学习资料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区别: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蓝色晶体。 CuSO 4·5H 2 O====== CuSO 4 +5H 2 O ; CuSO 4 +5H 2 O===== CuSO 4 ·5H 2 O 5、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 (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蓝色。 第2节酸 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其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HCI ==== H+ + CI — H 2SO 4 ====2 H++ SO 4 2— HNO 3 ===== H++ NO 3 — 3、常见的酸: 盐酸 HCI 硫酸H 2SO 4 硝酸HNO 3 碳酸H 2 CO 3 磷酸H 3 PO 4 醋酸CH 3 COOH 4、检验物质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1)检验物质酸碱性:酸碱指示剂(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PH试纸。(一)酸的通性 1、酸使指示剂变色; 2、酸 + 碱 ===== 盐 + 水 3HCl+ Al(OH) 3 ==== AlCl 3 +3H 2 O (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H 2SO 4 +2 NaOH==== Na 2 SO 4 + H 2 O 3、酸 + 某些盐 ===== 新盐 + 新酸 2HCl + CaCO 3====CaCl 2 + H 2 O + CO 2 ↑(实验室制取CO 2 ) HCl + AgNO 3 ==== AgCl ↓ + HNO 3 (用AgNO 3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 H 2SO 4 + BaCl 2 ==== BaSO 4 ↓ + 2HCl (用BaCI 2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 4、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6HCl+ Fe 2O 3 ====2 FeCl 3 +3 H 2 O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H 2SO 4 + CuO ==== CuSO 4 + H 2 O (氧化铜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5、酸 + 某些金属 ==== 盐 + 氢气 Fe + 2HCl ==== FeCl 2 + H 2 ↑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实验室用于制H 2 ) (二)酸的个性 1、盐酸HCl: 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气体在瓶口遇水蒸汽形成盐酸的小液滴而出现白雾。浓盐酸敞口放置会使质量减轻,浓度变小。工业盐酸因常含Fe3+而显黄色。 2、硫酸H 2SO 4 : (1)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不慎沾上浓硫酸后,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 (2)浓硫酸的稀释: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漫漫流进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3)浓硫酸的脱水性:使纸上字迹变黑。(4)浓硫酸的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敞口放置使质量增加,浓度变小。 第2节碱 1、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NaOH ==== Na++OH— Ca(OH) 2 ====Ca2++2OH— 2、四种可溶性碱:NaOH KOH Ca(OH) 2 Ba(OH) 2 (一)碱的通性 1、碱使指示剂变色; 2、碱 + 酸 ===== 盐 + 水 Ca(OH) 2 +2 HCl ===== CaCl 2 + 2H 2 O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验时用酸碱指示剂指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3、碱 +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2NaOH + CO 2 ==== Na 2 CO 3 + H 2 O Ca(OH) 2 + CO 2 ==== CaCO 3 ↓+ H 2 O (CO 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此检验CO 2 ) 2NaOH + SO 2 ==== Na 2 SO 3 + H 2 O (工业上用碱溶液吸收SO 2 等有害气体) 4、碱 + 某些盐 ===== 新碱 + 新盐 3NaOH + FeCl 3 ==== Fe(OH) 3 ↓ + 3NaCl (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OH + CuSO 4 ====Cu(OH) 2 ↓+ Na 2 SO 4 (生成蓝色沉淀) Ca(OH) 2 + Na 2 CO 3 ==== CaCO 3 ↓ + 2NaOH (工业上制取NaOH ) (二)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NaOH : (1)俗称:烧碱、苛性钠。 (2)易潮解,易和空气中CO 2 反应而变质,故应密封保存。 2NaOH + CO 2 ==== Na 2 CO 3 + H 2 O (3)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2、氢氧化钙Ca(OH) 2 : (1)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2)区分NaOH和Ca(OH) 2 两种溶液的方法: 方法一:分别通入CO 2 ,变浑浊的是Ca(OH) 2 溶液; Ca(OH) 2 + CO 2 ==== CaCO 3 ↓ + H 2 O 方法二:分别加入Na 2 CO 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Ca(OH) 2 溶液。 Ca(OH) 2 + Na 2 CO 3 ==== CaCO 3 ↓+ 2NaOH 第4节盐 1、盐:由金属离子(或NH 4 +)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盐的分类:盐酸盐(氯化物) NaCI 、 CaCl 2 等 硫酸盐 Na 2 SO 4 、 CuSO 4 等碳酸盐 Na 2 CO 3 、 CaCO 3 、BaCO 3 等 硝酸盐 KNO 3 、 Ba(NO 3 ) 2 等铵盐 NH 4 Cl 、(NH 4 ) 2 SO 4 等 3、盐的溶解性: 钾、钠、硝、铵均可溶;盐酸只有Ag不溶; 硫酸只有Ba不溶;碳酸只溶钾、钠、铵可溶。 (一)几种重要的盐 1、碳酸钠Na 2 CO 3 :俗称纯碱。晶体化学式为Na 2 CO 3 ·10H 2 O ,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失去 结晶水变成粉末。Na 2 CO 3 虽然是盐,但水溶液却显碱性,因而俗称纯碱。 2、碳酸钙CaCO 3 :俗称大理石或石灰石。做建筑材料。 3、氯化钠NaCI :俗称食盐。 (二)盐的通性 1、某些盐和酸的反应; Na 2 CO 3 +2 HCI==== 2NaCI + H 2 O + CO 2 ↑ 2、某些盐和碱的反应;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科学每日一背 1.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其中眼睛从周围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 2.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给文具分类,可以以用途为标准分,也可以以大小为标准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精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oC表示。 5.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刻度、玻璃泡三部分组成。 6.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7.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叫做量筒。一般用毫升做单位ml表示 8.在观察量筒的刻度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持平。 9.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部半球形。 10.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科学每日一背 1.通过研究不倒翁我们知道了物体上轻下重是不容易倒。(√) 2.1升等于1000毫升。(√) 3.只有统计图才能反映出热水降温的过程。(×)统计表格也可以反映。 4.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少的一杯降温一定降的慢。(×)少的降温快。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必须放在液体中一段时间,当液柱静止后才能拿出来读数。(×)不能拿出来读数。 6.不能用体温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7.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用手可以摸出袋子中的物品,所以说在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中,手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正确答案:眼睛 9.观察小动物时,要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 ) 10.科学是神秘而不可捉模的。( × )正确说法: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1.我们经常作的观察活动看起来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但是我们这样的研究和科学探究没有关系。(×)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12.所有动物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 × )猫头鹰老鼠都不是 13.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不相同 14.充足气的皮球比没有充足气的皮球抛得高。(√ ) 15.所有的植物都开花。( × .) 不开花的植物有很多 16.小汽车的外型很光滑,是为了减少前进时空气的阻力。(√ ) 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科学每日一背 1.你知道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热水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慢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最后降到与室温相同的温度。 2.说明一件你知道的仪器或设备,是延伸了人体的哪个器官,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听诊器是听觉的延伸,能听到更小的声音,显微镜是视觉的延伸,能观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8 第一课《细胞》知识点 1.细胞学的发展史与细胞学说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的原生质所组成的,它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除了病毒和类病毒等是非细胞的生物以外,其他生物的机构和功能单位都是细胞。细胞学说的创立标志着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开始,并很快推广到生物学的各门学科。 1663年,英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其中有许多小时,状如蜂窝,他称之为“cellar”。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但这些细胞是一些死细胞。 1674年,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高倍放大镜观察到了池塘中的原生物和单细胞的藻类。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在发表的《关于动植物在结果和生长中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细胞学”这个名称。 1855年,德国医生鲁道夫·魏尔肖认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2.细胞的分类 细胞可分为两大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以细菌和蓝藻、绿藻为典型代表,特点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没有以膜为基础的有专门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真核细胞是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膜和核仁。真菌细胞的生物种类繁多,既包括单细胞或原生生物,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 3.细胞的大小 最大的细胞直径有十多厘米,那是鸵鸟蛋;最长的细胞有2~3米长,那是鲸鱼的神经细胞;最小的细胞直径才1微米左右,那是支原体。 4.显微镜的维护和保养。 显微镜是精密的光学仪器,正确使用时应注意: (1)一定要两手取放,一只手握镜臂,一只手托底座;(2)每次使用后将载片取下。(3)观察完毕后务必盖上防尘置;(4)观察完毕显微镜,将其装入箱内或套上防尘袋; (5)镜头只允许用镜头纸擦拭;(6)避免物镜与载物台的直接接触; (7)千万不能有摔跌;(8)不得置于高温和阳光直接照射下,不得置于潮湿和不通风的地方;(9)附件等清洗干净、干燥后存放。 5.常用的标本种类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6.细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及糖被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和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九年级科学酸碱盐知识归纳

酸、碱、盐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NH4+)+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 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 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7、置换反应——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 置换反应。A+BC=B+AC 或A+BC= C+BA 二、熟记常见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2-),碳酸根(CO32-),亚硫酸根(SO32-),锰酸根(MnO42-); 负三价:磷酸根(PO43-);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9、氢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蓝色沉淀消失 10、氢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H)2 + H2SO4 = C u SO4 + 2H2O 变成蓝色溶液 11、氢氧化铁跟稀盐酸反应:Fe(OH)3↓+3HCl = FeCl3 +3H2O 红褐色沉淀消失 12、氢氧化铁跟稀硫酸反应2Fe(OH)3 +3 H2SO4= Fe2( SO4)3 +6H2O 变成黄色溶液

一年级下科学知识点

1.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的形状)。 2.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 3.我们用眼睛看一看,可以知道纯净的水是(无色、透明、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用鼻子闻一闻,纯净的水是(没有气味的),用舌头尝一尝纯净的水是(没有味道的)。 4.我们在尝液体的味道时,要用干净的木筷蘸滴,滴在(舌头)的前部,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能随便(尝)。 5.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6.食盐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3.食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7.在搅拌烧杯中的液体时,(不要)碰到杯壁。 8.像沙、食用油那样,与水混合后又。能从水中(分离)出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很难(溶解)在水里。 9.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在水中。 10.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1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12.用手拍皮球,皮球跳起米很高,这是因为皮球里面有(空气)。 13.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 14.太阳在天空是(自东向西)移动的。 15.在北方地区,中午我们面向太阳,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右边是(西),左边是(东)。 早晨,我们迎着太阳走,影子在我们(后面);傍晚,我们背对太阳走,影子在我们(前面)。16.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光)和(热)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了我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 17.地球上的热主要来自于(太阳)。太阳是个炙热的大火球,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18.太阳从遥远的太空直接将热传给了地球,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辐射)。 19.白天,太阳把大地(照亮)。 20.太阳发出的(光)和(热)可以晒(粮食)(被子)(杀菌),让太阳能里的水(变热) 21.太阳能发电(照明)。 22.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赞美柔和皎洁的(月亮),想。像月球上美丽景色,编织了许多美妙动人的(神话)故事 23.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24.在广阔无边的宇宙(阴晴雨雪)、(雷电风霜),气象万千,影响(万物)。 25.(阴)、(晴)、(雨)、(雪)等都是天气现象,我们可以用(符号)记录天气。 26.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27.降水强度分(小雨)、(中雨)和(大雨),也还有(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28.(天气预报)就是对未来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先估计和预告。 29.燕子低飞,(大雨)不久到。青蛙呱呱叫,(大雨)必来到。 30.(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1.人们将观察天气变化的(经验)积累成谚语。 32.(雷雨天)要关好窗户。 33.(早晨)天气(凉),要多穿衣服。 34.天气炎热要(多喝水)。 35.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天气变化(紧密相关)。 36.(大雾)天气会遮挡人们的视线,使人看不清前方,容易引发车祸。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一、实验 1、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实验 实验题目: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性质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粗细相同(或是较为接近)的铜丝、铁丝、铝丝、木棍、塑料棍、热水、砧板、锤子、粉笔、一节1.5伏的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段长导线。 实验目的:认识金属的性质 实验一:金属具有导热性 实验方法:先用手捏捏各种棍状物体,感觉一下它们没有放进热水前的温度。然后往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把粗细相同的铜丝、铁丝、铝丝、木棍、塑料棍同时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再用手捏捏各种物体,感觉它们现在的温度,经过放进热水前、后温度的对比,我们发现,铜丝、铁丝、铝丝等金属制品比木棍、塑料棍温度升得快。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如果实验物体不是棍状物,而是平时生活中的常用物体,选择时一定注意金属物体比非金属物体大些,这样在相同情况下金属先热,更能说明金属的导热性能好。

实验二:金属具有延展性 实验方法:用手捏住把铁丝、铜丝的一端,把另一端放到砧板上用锤子用力锤打,随着锤打次数的增加,我们发现金属丝在慢慢变扁、变宽、变长。放下它们,再分别锤打木棍、粉笔,发现它们在锤打时碎了、劈裂了,这个现象告诉我们,金属具有延展性。 实验三:金属具有导电性。 实验方法:将一端裸露出金属的导线缠绕在电珠的螺旋壳上,然后把电珠黑色的突起接在电池的铜帽上,拿起导线另一端露出金属的部分与要检验的物体捏在一起,用物体接触电池的锌片,注意不要让导线接触到电池的锌片,以免干扰学生的正确认识。依次检验后,我们发现:将金属物品连接在电路中,小电珠都能发光。而木棍、玻璃等不能使电珠发光,因此实验后我们的结论是:金属具有导电性。总结以上三项实验,我们的结论是:金属具有导热、延展、导电的性质。实验完毕,整理用具。 2、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实验 实验题目: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实验 实验器材:橡皮泥、水槽、水、土豆(鸡蛋、苹果、梨)、大烧杯、药匙、盐、搅拌棒、泡沫板(没有泡沫板可用别的能漂浮的物体代替。如木板、或是挖掉侧面的塑料瓶等)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九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1、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物质分类: 2、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 Pb(NO3)2 + 2KI = PbI2↓+ 2KNO3 无色溶液无色溶液黄色沉淀 3、有关硫酸铜的实验 ①硫酸铜晶体(蓝色):无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化学式:CuSO4·5H2O ②硫酸铜溶液(蓝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③硫酸铜粉末(白色):CuSO4获取方式:CuSO4·5H2O △ CuSO4+5H2O (现象: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试管口出现水珠) ④硫酸铜粉末遇少量水,发生反应: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⑤硫酸铜的用途: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原理:蛋白质和硫酸铜会发生化学反应后使蛋白质变性 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可以检验水分的存在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酸酸的含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 = H+ + 酸根离子 1、三大强酸:盐酸(H Cl)、硫酸(H2SO4)、硝酸(HNO3)常见的弱酸: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注:上述各指示剂遇中性溶液都不变色,依然显示原来的颜色。 3、pH 值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pH越低,酸性越强;pH 越高,碱性越强;pH 等于7 的物质呈中性。 4、pH值的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 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值。 5、酸的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碱=盐+水 H2SO4 + 2 NaOH==== Na2SO4 + 2H2O H2SO4+ Ba(OH)2= BaSO4 ↓ + 2H2O Al(OH)3 + 3HCl=AlCl3+3H2O Mg(OH)2 + 2HCl = MgCl2 +2H2O (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Al(OH)3 和Mg(OH)2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各单元基础知识+练习)

大象版一年级下学期科学复习资料 准备单元 我们发现,制定计划,分工合作之后: —完成任务更快了; —找到的结果更准确了。 第一单元水与溶解 一、基础知识 1.水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质。 2.研究水的特征,主要用到的感官有:眼睛、鼻子和舌头。 眼睛看发现水是没有颜色的,水是透明的; 用鼻子闻发现水是没有气味的; 用舌头尝发现水是没有味道的。 2.把盐“化”到水里的实验步骤: ①准备好一杯水。 ②向水中倒入一小勺盐。 ③看到的盐慢慢变少。 ④最后,盐全都看不见了。 3.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味精、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食用油、沙子等。 4.氧气也能溶解在水里。

二、练习题目 1.研究水的特征时,我们用到了哪里感官?连一连。 2. 3. 把正确的结果用线连起来。

4.填一填。 (1)水是一种()颜色、透明、()气味、()味道的物质。 (2)倒一杯水,取一小勺盐,放进水里,观察发现:盐加入水中后,先逐渐变(),最后()。这就是溶解。 (3)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和()等。 (4)加洗衣液时,溶解到了水里。 护士配药时,溶解到了水里。 煮汤放盐时,溶解到了水里。 冲红糖水时,溶解到了水里。 冲奶粉时,溶解到了水里。 (5)盐溶解到水中后,水中()盐(填“有”或“没有”)。这是因为因为盐是咸的,我们用舌头尝一尝,会发现水变咸了,成了盐水。 (6)动物生存离不开氧气,小鱼能在水里自由呼吸,是因为 ()也能溶解在水里。 5.把能溶解在水里的物质下面打“√”。 大米塑料勺味精冰糖金属钥匙胡椒粉 ()()()()()()

最全的人教版三年级科学知识要点精心整理教学总结

人教版_三年级科学知识要点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1、(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2、大树由(树冠、树干、树根)三部分组成。地球上的植物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组成。 3、拓印树皮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白纸上反复按压,再用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4、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5、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同,叶片不一样。 6、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7、观察大树用到了(放大镜、软尺、蜡笔、白纸等工具)。 8、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与不同。 9、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10、除了水葫芦、金鱼藻以外水生植物还有(水花生、浮萍、莲、荷花、菱、菖蒲、茭白等)。 11、比较水葫芦与狗尾草(也就是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相同与不同。 附:向日葵一生经历了生长阶段: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 12、水葫芦的特点: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有气囊,能浮在水面上;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13、植物的叶一般有(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4、叶是(有生命的)。新鲜的叶是(活的),落叶是(死的)。 15、植物的一生大约经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6、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8、世界上最大的花叫(大王花)。 19、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比较叶片的大小。 20、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属于草本植物。 大树 植株高达,茎粗、 很硬,多年生寿命长, 是木本植物。 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 小草 植株矮小,茎细、较 软,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水葫芦 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 有气囊,能浮在水面上。 。 相同点: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有根、茎、叶,都会 繁殖后代,寿命都短, 都是草本植物。 狗尾草 长在土壤里,植株矮小,茎细,较软,会开花结果,有种子。

六年级下科学考试知识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科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酸碱盐 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溶液 指示剂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1)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思考:指示剂只能反映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该物质一定就是酸或碱。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后,看到有白 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 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步骤浓硫酸在纸上写 字用木片蘸浓硫酸写字将浓硫酸滴到纱布上将浓硫酸滴到蔗 糖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蘸有浓硫酸的部 分变黑 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 黑 由黄变黑 结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被腐蚀 启发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小学生科学小知识

小学生科学小知识(一) 1、兔子用腿拍打地面的动作来传递信息,用后腿拍打地面的大多数是雄兔,这是它向雌兔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2、世界上最大的猴是狒狒,最小的猴子是倭狨. 3、"四不象"真正的名字叫麋鹿,是我国的珍奇动物. 4、冰糕为什么会冒气? 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5、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 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的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6、蝉为什么会蜕皮? 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就是蝉蜕。

7、蜜蜂怎样酿蜜? 蜂先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 8、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9、为什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10、为什么蛇没有脚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它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它们的「脚」。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平的路面。

三年级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水》单元知识点 一、水到哪里去了 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干了、湿的手干了是由于水蒸发了。 3.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水洼干了、衣服晾干了、煮食物时水烧干了等等。 4.杯子装水后,加上盖子和不加上盖子相比,加盖子的蒸发慢,不加盖子的蒸发快;放在通风处比放在不通风处蒸发得慢;放在阳光下比放在阴凉处蒸发得快。 5.水蒸气是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它也是水。 6.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 7.水蒸气存在我们身边周围的空气中,不管温度高还是温度低,水都在不停地蒸发。 8.我们洗澡之后,看到卫生间玻璃上的小水珠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9.一杯热开水放在桌上,看到上面冒着的“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滴。 10.我们可以用加热、加快空气流动的方法让水蒸发得更快。 11. 我们可以像海水晒盐一样增加水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方法来加快水的蒸发。 12.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多,湿度越大:水蒸气越少,湿度越小。 13.冬天开空调的时候,人们用加湿器加快水蒸发,增加房间的湿度, 14.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会流动、有质量 不同点:水看得到、摸得到,是液体;水蒸气看不见、摸不到,是气体。 不同的天气状况,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不同。 二、水沸腾了 1.不停地给水加热,水会沸腾。 2.水沸腾时,水中和水面上会冒出很多气泡。 3.水沸腾时,水面上会看到很多“白烟" ,这不是水蒸气。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5. 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 6.水沸腾和蒸发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水沸腾的时候也在蒸发,水蒸发的时候不一定沸腾。 7.水沸腾时,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是足以烫伤我们的,一定要注意安全。 8.温度计100摄氏度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9.高山的山顶和山脚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10.用温度计测量水沸腾前、沸腾时的温度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11.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壁和杯底。 1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实验结束时要用灯帽盖灭点燃的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13.加热后的石棉网和三脚架是很烫的,不能用手触摸;要等它们降温之后再收拾和整理。 14.水沸腾时水面上的水蒸气温度很高,不能把手放在上面,容易把手烫伤。 15.让水沸腾后,人们可以用来蒸、煮食物、给自来水杀菌消毒、泡茶、泡方便面等、获取更多水蒸气。 三、水结冰了 1.常温下的水在结冰过程中,温度会-一直下降,当降低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 2.水结冰时体积会变大,要占据更大的空间。 3.水在结冰的过程中,为了比较结冰前液面高度和结冰后冰柱的高度,我们需要做好标记。 4.水结冰后,冰块会浮在水面上。 5.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6.冰的温度低,如果长时间一直接触皮肤,容易被冻伤。 7.在做水结冰的实验时,装水试管外面的容器盛满碎冰并加入食盐是为了得到更低的温度。 8.冰是固体,不会流动,有固定的形状;冰是固态的水。 9.让水结冰,我们可以制造冰冻食品,如:冰淇淋、冰沙、冰棍。 10.水结成冰之后,我们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雕和其他艺术品。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1、常见的建筑 1、人类最早建筑的房屋是(山洞)。 2、新的建筑材料指(钢材)(玻璃)(塑料)(混凝土)。 3、江南的房屋多为(瓦房),主要为了适应当地(多雨)。 4、老北京人的住房是(四合院)。 5、(建筑机械)迅速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及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使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相继出现。 6、楼房构成层次:砖—>墙—>房间—>单元—>楼房 7、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方面各有不同。 8、傣族竹楼用木支架架起来,可防潮、防蛇蝎 四川民居屋顶大,晴天可挡太阳,雨天可遮风雨;窗大,便于通风采光; 圆顶土房蒙古包,用泥土建造,便于挡风取暖。 北京四合院适合冬季冷多风沙的天气,漂亮又挡风遮寒; 江苏民居,地基高,屋顶瓦片垒的很尖,便于防潮和雨水多。 2、巧妙的结构 1、赵州桥——拱形结构,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安普卡特中心——球形结构, 泰姬.马哈陵——圆屋顶结构, 金字塔——三角结构, 安菲尔铁塔——框架结构, 悉尼歌剧院——薄壳结构。 英吉利海峡大坝——实心结构 2、为了使房屋结实,耐用,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一般是(三角形)。 3、建筑物的结构有薄壳结构,(如:体育馆);实心结构(如:大坝、桥墩);框架结构(如:铁架桥) 4、在建筑结构中,拱形结构能够(承载更多重量);空心结构可以(省材料);三角结构有(稳固)的作用。 5、北京奥运会主体体育馆构造为(鸟巢式),是典型的(仿生学)结构。 6、人们根据(王莲)结构建造了(顶棚跨度极大的展览厅)。 7、直径相同的实心纸棍和空心纸棍,实心纸棍更易折断。 8、为了使楼板轻便而结实,把楼板制成 1

了(空心)。 3、美丽的建筑 1、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2、对于公园长廊,我们应侧重欣赏它的(图案)美,壁纸的采用是增加建筑物的(装饰)。 3、仿生学建筑除了具有美丽的外观外,还具有(科学性)。 4、设计师设计建筑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材料),又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还要考虑如何体现(建筑物的美)。 4、人体的构成 1、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 2、细胞的观察需要的仪器是(显微镜)。 3、 4、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5、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6、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有机体 5、消化与吸收 1、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 2、消化后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3、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主要在(小肠)被吸收掉。 4、暴饮暴食,可能引发的疾病是(急性肠炎) 5、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被送往全身各处,来满足其他器官的需要和体的正常活动。 6、食物消化要依次经过的消化器官是(口腔)、(咽喉)、(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7、大量饮酒对(肝脏)损害最大。 8、过多油食物以及大量饮酒的结果,先是使胰腺充血水肿,急性发炎,然后坏死。 9、怎么保护消化系统?(怎么保护消化器官?答案相同) 答:(1)保护牙齿,早晚刷牙,饭后漱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