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1、对外贸易政策包含的基本要素:

政策主体:政策的行为者,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是指各国政府。

政策客体:贸易政策所规范、指导、调整的贸易活动以及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人。

政策目标:贸易政策行为是有目的的行动。贸易政策的内容首先是在一定政策目标指导下确定的,政策目标是政策内容制定的依据。

政策内容:贸易政策所涵盖的方面和内容。

政策手段: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实施政策内容所采用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如关税、非关税等。

2、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或少加以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地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限制进口,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保护本国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国家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的竞争。

3、重商主义理论产生于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重商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为重金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人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货币-金银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任何商品输入都会使货币流出,减少本国货币拥有量,从而减少本国的财富。因而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应尽可能多的多输出少输入,最好是不输入,一国才能迅速增加货币,即财富的积累,该理论主张禁止货币出口。

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1)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交易;(2)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主要观点:增加财富的手段是发展对外贸易。但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为了保证贸易顺差,主张扩大出口,减少外国制品的进口。同时还主张发展加工业和转口贸易。一切生产和消费都应当服从于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

晚期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1)以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2)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但许可自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3)减低或免除出口税;(4)设立特权公司,实行独占的殖民贸易政策;(5)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

4、自由贸易政策在英国的胜利。具体表现为:

1、废除谷物法。

2、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数目减少。

3、废除航海法。

4、取消特权公司。

5、改变殖民地贸易政策。

6、与外国签定带有自由贸易色彩的贸易条约。1860年签订英法“科伯登”条约。

4-1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1、首先提出自由贸易论点的是18世纪下半期的法国重农学派

2、亚当斯密是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导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斯密归结于历史条件和一国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各国应集中生产和出口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要比没有依照“绝对优势”进行分工之前更有利。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基础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即“比较优势”产品,而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源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产品的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但贸易利益实现的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4、俄林的生产要素秉赋理论,把各国间要素秉赋的相对差异以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强度的

差异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狭义的要素秉赋说是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其三个主要结论为: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广义的要素秉赋说,除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逊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

5、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结论:

(1)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

(2)扩大国民的真实收入;

(3)自由贸易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4)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6二战后—20世纪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的表现:

一、表现

(1)大幅度削减关税.

(2)降低或撤消非关税壁垒.

二、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

(1)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动者.

(2)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战后贸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质基础.

(3)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龚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

(4)各种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都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

(5)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

1)发达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2)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程度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3)不同商品贸易自由化程度也不同。工业制成品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农产品,机械设备产品超过工业消费品。

(6)战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战后贸易自由化作用评价:

1.战后贸易自由化推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发展;

2.战后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各国贸易政策发展的总趋向;

3.战后贸易自由化为国家贸易、经济可通过协商.协调获得发展提供了先例。

7、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特点:

(1)保护的阶段性;贸易保护是为了达到国家最终发展目标而采取的过渡性措施。在积极发展和扶持本国工业的初期,提高进口关税税率;随着国内工业部门的建立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开始逐步降低某些商品的进口关税,直至整体关税水平的降低。

(2)保护的有选择性;同一时期,对不同工业部门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通过实施差别税率鼓励和限制商品的进口。

(3)贸易保护政策的执行与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4)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关税。

8、幼稚产业保护论:

李斯特接受了汉密尔顿贸易保护的基本理论并加以系统发展,建立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这一理论在承认自由贸易利益的前提下,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扶持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自由贸易。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

(1)指出比较成本说忽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的形成,因而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竞争实力的增加,不利于德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独立。

(2)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该国当时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认为通过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以限制,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国家利益的保证是持久的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

2、保护对象和时间

(1)保护对象:①农业不需要保护;②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③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遭遇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工业才需要保护。

(2)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限期。

3、保护手段

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少量进口关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9、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

第一:不仅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的保护国内发达的或出现衰落的工业;

第二: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第三:不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第四:不是保护代表先进势力的一般工业资产阶级,而且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

第五:保护政策的措施多样化,不仅有关税和贸易条约,还有其他各种非关税措施.

10、对外贸易乘数

是指一国的出口和进口的波动会对国民收入的变动产生倍数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将几倍于出口与进口的变动量。

K(对外贸易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

△Y=[△I+(△X-△M)]*K

11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

第一: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产品.农产品向高精尖产品和服务部门;

第二: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转向非关税;①非关税项目日益繁杂;②非关税措施的利用范围日益扩大;③非关税措施的歧视性增长

第三:贸易保护的重心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第四: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①新贸易保护主义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实际上其政策与做法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排他性,它保护着国内缺乏竞争的产业,降低估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限制和扭曲了国际商品流向.降低了国际贸易增长速度;

②严重损伤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利益。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速,甚至出现债务危机。发达国家没有获得预期的保护政策效果,经济增长没能走出低迷.

12、普雷维什的保护理论

1、中心-外围论。普雷维什将世界分为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即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体系和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体系。它们是两个社会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极其不同的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外围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经济结构呈现单一性结构特征,在技术进步利益的分配中处于被动。

原因在于:

(1)中心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凭借其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垄断优势构筑和强化外围国家在经济上对中心国家的依赖关系。

(2)传统的国际分工造成外围国家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使外围国家成为中心国家原料产地和制成品销售市场。(3)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2、贸易条件恶化论。普雷维什认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具有长期恶化的趋势,外围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因而在于中心国家的贸易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主要原因有:

(1)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衡。

(2)制成品的市场结构具有垄断性。

(3)中心国家的工资刚性得工会组织的强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国际贸易:泛指世界各国或者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特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技术等的交换活动。 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产生条件:a 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b, 出现了政治实体,也就是国家的形成。 二战结束后,国际贸易繁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①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且商品结构发生变化,不再以轻纺产品。钢铁产品为主,而以电子产品。 ②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总要组成部分。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叫技术革命,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人民对生活必须品增加,多奢侈品需求也增加因此对服务贸易需求增加。 ③发达国家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北北贸易:发达国家之间,多为制成品的贸易。南北贸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型贸易。④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区域性、局部性贸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产生,自由贸易协定。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汉丝绸之路汉代的对外贸易,以互通有无为基础,不仅是我过贸易的开端,也是世界贸易的开端。1 ,西汉第一个辉煌时期。2 ,唐朝第二个辉煌时期,以陆路为主,以原有的丝绸之路为主,但也发展了海路。产品主要是丝绸。瓷器。此时出口大于进口,大量钱财涌入我国。当时经济技术发达,政治开明。(对外开放政策)3 ,宋朝对外开放政策继续被推行,贸易结构也与以前大致相同,贸易通道以海路为主。4 ,元朝继续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元代政府更重视商业,不仅在技术上、思想上也大大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5 ,明朝:当时中国是一个较为发达、开明的国家,但在明朝时发生很大变化,刚建立4 年后,朱元璋实行“朝贡贸易”“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实行2 00年,郑和下西洋。明候朝,“朝贡贸易”衰退,海上走私严重,所以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而当时正值海外贸易入侵时期,欧洲正疯狂掠夺,大肆扩张。6,清朝:⑴1 6 8 4康熙开海~1 8世界中叶,基本延续了从汉代以来的贸易模式,

第3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答案)(DOC)

第3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04)3.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实施政策内容所采用的对外贸易措施是( C ) P70 A.政策主体 B.政策客体 C.政策手段 D.政策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2010.01)31.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因素包括( ABCDE ) A.政策主体 B.政策客体 C.政策目标 D.政策内容 E.政策手段 第二节重商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 (2009.10)5.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 A ) A.货币 B.生产力 C.消费的商品 D.对外贸易 2.(2008.01)5.主张"尽可能地多输出少输入,禁止货币出口"的理论是( B ) A.贸易差额论 B.货币差额论 C.幼稚产业保护论 D.对外贸易乘数论 3.(201 4.10) 3. 下列关于晚期重商主义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禁止货币出口 B.一国对每一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都应顺差 C.任何商品输入都会使货币流出 D.发展加工业和转口贸易 4.(2008.10) 5.认为对外贸易应该遵循“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的商品总值”的理论是( B ) A.货币差额论 B.贸易差额论 C.幼稚产业保护论 D.对外贸易乘数论 5. (2008.01)5.主张"尽可能地多输出少输入,禁止货币出口"的理论是( B ) A.贸易差额论 B.货币差额论 C.幼稚产业保护论 D.对外贸易乘数论 四、简答题 1.(2007.10)36.简述重商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1)重商主义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有越有富有。 (2)重商主义认为,除了开掘金银矿藏外,只有贸易顺差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和财富。因此该理论强调国内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应服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国家应通过鼓励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的出口,以增加黄金、白银的流入。 (3)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为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 (4)货币差额论认为,最好是只有货币的输入,禁止货币的输出。 (5)贸易差额论认为,禁止货币输出不利于贸易的扩大,“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只有贸易的扩大,才能带来更多的货币。 第三节自由贸易 一、单项选择题 1 (2009.10)4.首先提出自由贸易论点的是() A.英国古典学 B.法国重农学派 C.德国历史学派 D.亚当?斯密

国际贸易政策

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 本章学习主要内容: 介绍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概念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和类型。 中国商务部日前根据反垄断法裁定,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这一裁定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从经贸角度看这一问题,一国监管当局对重大企业并购行为进行反垄断审查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旨在确保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这种做法与保护主义无关。 一、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1、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保护本国的市场;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关系 2、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 是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有组织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对外,它服务于一国对外经济和政治的总政策。对内,为发展经济服务,并随着国内外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3、对外贸易政策主要由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和服务政策、国别政策等构成。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一国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出发,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现行整体状况和未来发展战略,结合本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而制定的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所采取的总政策。它是一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是整个对外贸易政策的立足点。 进出口商品和服务政策:是一国根据其对外贸易总政策,结合本国经济结构、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和本国商品的竞争能力等而制定的进出口商品和服务政策。即决定哪些商品和服务可以出口,哪些商品和服务应限制出口或鼓励出口。 国别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在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有关规则的前提下,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实行不同的关税率和差别待遇。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自对外贸易产生以来,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两大类: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在不同时期,一个国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的程度或保护贸易政策的程度是不同的,有时宽松,有时严些。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商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等各种优待和特权,使商品自由进出口,使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任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或外国商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质是政府“不干预、少干预”。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H-O理论等以及目前的自由贸易化倾向都是主张自由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的措施,保护本国商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给予优待和补贴,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质是“奖出限入”。 第四章国际贸易措施 关税是国际贸易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因此世贸组织积极主张其成员将关税作为唯一的保护手段。 关税制度概述 关税经济效应 非关税措施及经济效应 第一节关税措施 一、关税的基本概念Customs duty tariff 1、关税 是指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 强制性, 无偿性性, 预定性 关税的征收是通过海关来执行的,海关是设立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其职责是依照国家法令,对进出口货物、货币、金银、行李、邮件、运输工具等进行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临时保管通关货物和编制进出口统计等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自古以来一直是国与国之间重要的经济交流方式,同时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和机遇,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成为了研究和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工具。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的相关概念、主要理论模型以及实践中的应用。 一、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活动内在规律的总结和解释。它通过构建模型、假设和分析方法,揭示了贸易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1.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典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个产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意味着该国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绝对优势决定了贸易的方向和范围。 2.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里卡多提出,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仍然会存在。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式通过资源配置的差异,使各国在专业化生产上形成互补。 3. 因素禀赋理论

因素禀赋理论是对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禀赋的影响进行解释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不同的国家在特定产业上具有竞争力,并会形成贸易。 二、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国际贸易政策是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调整国际贸易格局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理解和制定合理的国际贸易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国家利益至关重要。 1. 关税政策 关税是最常见的贸易政策工具之一,它是针对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税收形式。关税政策既可以用于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也可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 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限制、进口配额、补贴政策等措施。这些壁垒主要用于限制进口产品的数量和增加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 3. 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取消或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可以加强国际贸易的有效性,拓展市场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关系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长远看,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如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倾斜,在高、中、低产品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合理、均衡的结构,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现实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交替发展的历史。一国不同时期采用的贸易政策,往往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目标:当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并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时,就会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而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及其利益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转向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并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层次上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理论基础。如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重叠需求理论,从供给角度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不完全竞争来阐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等。而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取决于政府要保护的目的,其理论基础包括早期的重商主义、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观点,以及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等。其次,根据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措施。由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各国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明显抑制作用,当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并成为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工具。最后,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政府的政策目标,从而成为继续或将来实施的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对外贸易经历了由国家统一经营、国家管理经营到放开经营的过程,贸易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不断深化,但是,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却在自由化进程中更加激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另一方面与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凸显出来,而这一变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采取的政策调整分不开的。在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当前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注意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阶段发展及其效果评析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经济发展的背景,同时又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 (一)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我国在沿袭建国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主要采取的是“奖出限Jk"的政策,这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也符合国际贸易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心一外围”理论的观点。实施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措施主要是关税,以及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商品分类经营和国营贸易等较严格的、传统的贸易措施。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实践中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取消

第3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

第三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 第一节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到18世纪后期的亚当斯密得到系统的论述。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20世纪初,赫克歇儿和俄林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HO 模型),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期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的巨额贸易和产业内贸易飞速发展,促使西方学着在区别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下,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以及产品差异论的基础上,用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等新

的分析框架解释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效应。与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做作为新国际贸史易理论的一个分支,具有短暂的历。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服务贸易(一)比较优势原理对国际服务贸易的指导性 用李嘉图的理论分析服务的价值,它应该有3个构成要素,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这3个要素在服务中占比重,决定了服务在市场上的价值。 ①服务的价值与它的劳动生产率成

反比; ②在国际上,只要两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所有的服务来讲不完全相同,则两国之间的服务价格就会产生差异; ③第一个国家服务A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二个国家服务A的劳动生产率; ④第二个国家服务B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一个国家服务B的劳动生产率; 则:第一个国家应该进口服务B; 第二个国家应该进口服务A;即:一个国家的服务比较优势表现为生产率相对较高的服务。

一般而言: 发达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上相对价格较低,具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上相对价格较低,具有比较优势; 这说明: 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导致服务价格差异,而这正是“国际服务贸易”产生的坚实基础。即: ①技术要素是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 ②与商品贸易相同,价格差异仍然是国际服务贸易产生的基础;

简述对外贸易政策类型

简述对外贸易政策类型 我国国际贸易政策可以分为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自由贸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保护贸易政策: 从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对外贸易政策可归纳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型。所谓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放宽或是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对本国进口商品不给予特权或优惠,使商品能自由进口和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即奖出限入。 扩展资料: 国际贸易具有以下四点作用: 一、国际贸易对国民的作用 增加国民福利,满足国民不同的需求偏好,国际贸易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国际贸易影响国民的文化和价值观,提供就业岗位 二、国际贸易对企业的作用 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在产品品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有利于企业自我改进能力的提高,有效地避免产品责任。 三、国际贸易对单一国家的作用 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延续社会再生产,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四、国际贸易对世界的作用

1、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2、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间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途径。 3、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进行政治、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 4、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 5、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

第三章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配套习题集:第三章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课程导入】 亚洲“四小龙”与出口导向战略 众所周知,亚洲“四小龙”主要是通过推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来实现对外开放的。可以说,没有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没有亚洲“四小龙”的今天。但是,对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导向并非必定是唯一的战略选择。因为:第一,从理论上来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另一种相对应的发展战略即进口替代战略之间并无实质上的对立,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出口产业的增长来带动相关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可以同时伴随着对国内市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和进口替代产业的成长。同样,进口替代也并不必然地排斥出口导向,因为出口的增长可以增加收入和提高购买力,从而有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促进新的产品市场的出现,降低劳动成本,使得本国产品同进口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战略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相继性、替代性和互补性的关系,二者的同时并存是完全可能的。第二,从亚洲“四小龙”的实践来看,虽然各个时期选择的战略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互相交叉在一起的。比如在50年代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时期,“四小”(其中主要是韩国、台湾和新加坡)仍采取了一定措施来刺激部分产品的出口;进入60年代转而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之后,一方面促使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则对资本密集型工业产品实行部分的进口替代,70年代在加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又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采取了进口替代的保护性措施。因此,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战略都对亚洲“四小”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只是不同时期两者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而已。第三,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实践来看,根据一些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在不同国家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了一种不甚明确和确定的关系。比如1950年至1973年期间,在日本、韩国、台湾、以色列、挪威和南斯拉夫等国家或地区,出口导向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进口替代的贡献。相反,在另外一些国家如哥伦比亚、土耳其和墨西哥等,则是进口替代的贡献超过了出口导向的贡献。 应该指出的是,亚洲“四小龙”在特定时期推行出口导向战略获得成功是具有重要先决条件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结束了经济恢复与初步发展时期之后,转而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战后科技革命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国际贸易环境和速度都有较大的改观;在西方跨国公司的操纵下,世界原材料及能源价格大幅度下跌,长期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正是在这些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亚洲“四小龙”及时地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使其外向型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进而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自70年代

2013年自考0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串讲考点

2013年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串讲考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察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从国际范围来看,即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二、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 1、对外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 = (货物/服务)出口总额 + (货物/服务)进口总额 注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计算进出口总额,但是国际贸易额仅指世界出口总额。 世界货物出口总额小于世界货物进口总额。 【例题】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计算出口额一般按( ) A.FOB计价 B.CIF计价 C.EXW计价 D.DES计价 【答案】A 【解析】各国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一般按离岸价格(FOB)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货物的出口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货物的进口总额。 2、对外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贸易额,由于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更能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数量规模。 对外贸易量 = 对外贸易额 / 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三、总贸易体系(国境)与专门贸易体系(关境)

1、总贸易体系:也称为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 2、专门贸易体系: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 注意:国境和关境一般是一致的。关税同盟:关境 > 国境;保税区:关境 < 国境。 四、直接贸易、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 1、直接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进行买卖的活动,对生产国与消费国而言,此种贸易活动属于直接贸易。 2、转口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的活动,对第三国而言,此种贸易活动属于转口贸易。 3、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的的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注意: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区别 五、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新增) 1、对外贸易按照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货物贸易分为10大类: 2、GATT《服务贸易总协定》按照服务的提供方式将国际服务贸易划分为四种形式: (1)跨界供应:从一参加方境内向任何其他参加方境内提供服务,如国际长途电话服务。 (2)境外消费:在一参加方境内向任何其他参加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如国际旅游。 (3)商业存在:一参加方在其他任何参加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实体介入而提供服务,如银行或保险公司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向当地消费者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一参加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参加方境内提供服务,如艺人演出。。 国际服务贸易按照部门分类:(1)运输服务;(2)旅游服务;(3)其他商业性服务。 六、贸易差额:

对外贸易的概念和政策

对外贸易的概念和政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对外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中国不断开放市场,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对外贸易,本文将介绍对外贸易的概念和政策。 一、对外贸易的概念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口货物或服务,同时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入货物或服务的经济活动。 对外贸易是一种基于国际分工的贸易方式,它能够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各国共同发展。随着电子商务和全球物流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的规模和速度都在加快,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二、对外贸易政策 为了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各国政府采取了多样化的对外贸易政策。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对外贸易政策。 1. 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政策是国家为支持出口企业发展而采取的政策。通过对出口货物或服务的增值税、消费税等各项税收逐步返还,实现对出口企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2. 进出口配额管理

进出口配额管理是国家为了保障本国产业和市场稳定而采取的政策。通过对进出口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等方面实行配额管理,达到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和市场的稳定。 3. 关税及关税配额 关税是指进口或出口物品应缴纳的税额,是每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税配额则是国家为保障本国市场而设定的进口限额,以避免外国产品过多地进入本国市场,对本国产业的稳定产生威胁。 4. 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是指多个国家为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而互相开放市场的贸易区域。在自由贸易区内,各国可以减少或取消关税、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同时各国可以把关注点放在资源优化、产业升级等具有协同效应的领域中。 5. 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保护措施的政策,以保护在国内市场上的产业。这种政策主要体现在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对本国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等方面。 三、结语 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全球化、带动国际市场以及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市场需求,各国政府也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政策,以达到最优的对外贸易效果。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规律,而国际贸易政策则是针对国际贸易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本文将介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并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斯密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互相交换各自拥有的资源和产品来实现互利共赢。他指出,国家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随后,大卫·里卡多提出了“绝对成本差异理论”和“比较成本差异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双方在特殊条件下的互惠互利。而后的学者们也陆续提出了其他的国际贸易理论,如赫克歇尔-奥林格模型、产品寡头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分类 国际贸易政策可以分为保护主义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两大类。 保护主义政策主要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关税是指对进口货物征收的税费,旨在提高进口商品价格以保护本国产业。而非关税壁垒则包括进口配额、反倾销措施、技术壁垒等。这些

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内产业,但也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对全 球贸易体系造成不利影响。 自由贸易政策强调降低贸易壁垒,提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性。自由贸易政策的核心是贸易便利化,如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 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这些政策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国家 的经济效益,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关系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国际 贸易的原因和规律,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贸易政策。 比如在实施国际贸易政策时,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分析和预测其对 国内外市场的影响,从而制定出可行的政策措施。著名的“大洋洲挡板案”就是保护主义政策的一个案例,通过对进口挡板的征税,保护了本 国农业产业。而自由贸易政策的典型代表是欧盟的建立,通过签订自 贸协定,促进了成员国的贸易合作。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是互相关联的。理论研究为政策制定提 供了参考和支持,而政策的实施又经过实践的检验从而不断完善和调 整理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推动国际贸易的 发展。 结语 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 展历程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分类与实施。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研究

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1、对外贸易政策包含的基本要素:政策主体:政策的行为者,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是指各国政府。政策客体:贸易政策所规范、指导、调整的贸易活动以及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人。 政策目标:贸易政策行为是有目的的行动。贸易政策的内容首先是在一定政策目标指导下确定的,政策目标是政策内容制定的依据。 政策内容:贸易政策所涵盖的方面和内容。 政策手段: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实施政策内容所采用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如关税、非关税等。 2、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或少加以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地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限制进口,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保护本国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国家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的竞争。 3、重商主义理论产生于15—17 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重商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为重金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人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货币-金银是衡量财富的 唯一标准。任何商品输入都会使货币流出,减少本国货币拥有量,从而减少本国的财富。因而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应尽可能多的多输出少输入,最好是不输入,一国才能迅速增加货币,即财富的积累,该理论主张禁止货币出口。 早期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1)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的货币交易;(2)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主要观点:增加财富的手段是发展对外贸易。但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为了保证贸易顺差,主张扩大出口,减少外国制品的进口。同时还主张发展加工业和转口贸易。一切生产和消费都应当服从于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 晚期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1)以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2)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但许可自由输入原料加工后再出口;(3)减低或免除出口税;(4)设立特权公司,实行独占的殖民贸易政策;(5)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 4、自由贸易政策在英国的胜利。具体表现为: 1、废除谷物法。 2、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数目减少。 3、废除航海法。 4、取消特权公司。 5、改变殖民地贸易政策。 6、与外国签定带有自由贸易色彩的贸易条约。1860 年签订英法“科伯登”条约。 4-1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1、首先提出自由贸易论点的是18 世纪下半期的法国重农学派 2、亚当斯密是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或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该国在该种产品生产上就具有绝对劣势。导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斯密归结于历史条件和一国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各国应集中生产和出口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

中国对外贸易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第三章LT

(二)国际法渊源 对外贸易的国际法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1.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指各国之间缔结的、规定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一般来说,条约分为两国之间缔结的双边条约和多国之间缔结的多边条约。如果条约的缔结国多,而且又规定一般性的国际行为规范,便称为国际公约。 2.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是国家之间相互贸易交往中,当事人经常引用、用以确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则。中国承认的国际贸易惯例有《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华沙-牛津规则》、《联合运输单证统一规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以及《托收统一规则》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于1994年7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基本法。2004年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自200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对外贸易法》的地位、基本框架和意义 地位:《对外贸易法》主要规定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制度和基本贸易行为,在中国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框架:《对外贸易法》(2004年)由11章70条组成。 意义:1-3 (二)《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识记) 1.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我国实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是我国《对外贸易法》的首要原则,为中国长期稳定地发展对外贸易,开展公平、公正的对外贸易活动,履行国际间双边或多边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奠定了基础。 2.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 国家维护公平的、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是指国家在法律上为外贸企业提供平等、自由的竞争环境,维护企业独立自主的经营地位,保障公平的进出口秩序,使外贸企业享受法律上的平等待遇,并要求外贸企业依法经营。 3.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 《对外贸易法》所确定的进出口自由,是指国家在保证进出口贸易不对国家安全和各项社会公共利益产生损害前提下的自由;而当法律所规定的某些不

00149国际贸易理论实务2022自考复习资料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第四章国家实施贸易政策的措施 第五章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 第六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七章世界贸易组织 第八章国际贸易术语与价格 第九章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标的物 第十章国际货物运输 第十一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第十二章国际贸易货款的收付 第十三章国际贸易争议的预防与处理 第十四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磋商与订立 第十五章进出口合同的履行 第十六章国际贸易方式 单项选择题 1.1.目前,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是(A.货物贸易)A.货物贸易B.服务贸易C.货币贸易D.海外贸易 1.2.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数字以(B.美元表示)A.欧元表示B.美元表示C.本国货币表示D.日元表示 1.3.从世界范围看,所有国家货物进口额的合计数字与所有国家货物出口额的合计数字的关系是(C.二者相等)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小于后者C.二者相等D.二者无关 1.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计算出口额一般按(A.FOB计价)A.FOB计价B.CIF计价C.EXW 计价D.DES计价 1.5.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计算进口额的依据一般都是(A.CIF金额)A.CIF金额B.CFR 金额C.FOB金额D.CPT金额 1.6.对外贸易量是指(D.以不变价格计量的对外贸易额 )A.以公吨计量的对外贸易数量B.以美吨计量的对外贸易数量C.以当前美元计量的对外贸易额D.以不变价格计量的对外贸易额1.7.能真正反映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是(对外贸易量)A.对外贸易额B.对外贸易量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D.对外贸易依存度 1.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海关结关的货物)A.海关结关的货物B.通过国境的货物C.已交运费的货物D.已订合同的货物 1.9.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称为(直接贸易)A.转口贸易B.直接贸易C.直接过境贸易D.间接过境贸易 1.10.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 于香港而言称为(转口贸易)A.间 接进口B.间接出口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11.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 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卖 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可称 为中国对美国的(间接出口)A.间 接进口B.间接出口C.转口贸易 D.直接出口 1.12.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 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的 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称 为(过境贸易)A.直接贸易B.转 口贸易C.过境贸易D.服务贸易 1.13.国际贸易货物种类繁多,为 了方便统计,联合国秘书处起草了 1950年版的B.《联合国国际贸易 标准分类》 1.14.下列贸易中属于服务贸易的 是(娱乐)A.矿物燃料B.机械及 运输设备C.娱乐D.食品 1.15.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 中各类货物的构成称为:对外货物 贸易结构 1.16.200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 额约为1.4万亿美元,中国当年的 GDP约为18万亿人民币,当年的 平均汇率是8.2元人民币/美元, 则当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约 为(C.60%)A.20%B.40%C.60% D.80% 1.17.下列关于地理大发现对国际 贸易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地理大发现的直接结果是促进 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生产的专业 化分工 2.1.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 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 展的结果是(国际分工)A.国际贸 易B.世界市场C.国际分工D.国 际协作交流 2.2.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是 (国际分工)A.商品交换B.国家 政策C.市场竞争D.国际分工 2.3.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是:18 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2.4.为国际分工形成奠定了物质基 础的是(大机器工业的建立)A.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B.大机器工业的 建立C.资本流动D.上层建筑 2.5.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在国际分 工的(形成阶段)A.萌芽阶段B.形 成阶段C.发展阶段D.深化阶段 2.6.在国际分工发展阶段,占主导 地位的是(垄断)A.自由竞争B.垄 断C.合作互助D.自由贸易 2.7.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是在(二 战后)A.一战后B.20世纪初C.二 战后D.19世纪中叶 2.8.目前,多数发达国家产业内部 分工主要采用的形式不包括 ()B.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专业 化分工 2.9.二战后国际分工主要是在之间 展开的。(工业国)A.发达国家与 发达国家B.工业国C.工业国与 农业国D.宗主国与殖民地 2.10.到目前为止,经济一体化程 度最高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是 (欧盟)A.北美自由贸易区B.欧 盟C.金砖五国D.OPEC 2.11.世界货币最重要的职能是(支 付手段)A.支付手段B.价值尺度 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 2.12.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世界市场价格的(统一性)A.多变 性B.灵活性C.统一性D.稳定 性 2.13.随着先进国家工业化过程的 完成,大批量、统一标准的工业制 成品进入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市场 交易中心的是(大宗货物)A.纺织 品B.机械零件C.陶瓷D.大宗 货物 2.14.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 的客观基础是C.国际供求关系 2.15.跨国公司为在国际经营业务 中最大限度地减轻赋税,逃避东道 国的外汇管制,在公司内部交易时 采用的价格为C.转移价格 3.1.对外贸易政策的政策主体一般 来说是()A.各国政府 3.2.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 时期的理论是()A.重商主义 3.3.早期的重商主义又称()A.重 金主义 3.4.晚期的重商主义又称:贸易差 额论 3.5.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 ()A.货币 3.6.认为对外贸易应该遵循“卖给 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 们的商品总值”的理论是B.贸易 差额论 3.7.主张多出口、少进口,以达到 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这种思想属 于C.重商主义 3.8.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为 ()A.托马斯·孟 3.9.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 多货币”的是B.晚期重商主义 3.10.重商主义贸易政策最早出现 在()D.意大利 3.11.自由贸易政策最早始于 ()D.英国 3.12.____是以自由贸易精神签订 的一系列贸易条约中的第一个,列 有最惠国待遇条款。()A.“科伯登” 条约 3.13.按照要素秉赋理论,在中国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中国应 出口()A.劳动密集型产品 3.14.要素秉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克歇尔 3.15.以下不属于战后贸易自由化 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的一项是 ()D.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 过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3.16.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 该进口()B.比较劣势产品 3.17.李斯特认为,处于农工商阶 段的国家,应实行()A.自由贸易 政策 3.18.李斯特认为保护幼稚产业的 最高期限为C.30年 3.19.超保护贸易政策盛行于C.一 战到二战间 3.20.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保护对象 主要是:发达的或出现衰落的工业 3.21.若△Y代表国民收入增加额, △I代表投资增加额,AX代表出口 增加额,AM代表进口增加额,K代 表乘数,则对外贸易顺差对国民收 入的影响的公式为:AY=[△I+(△ X-△M)]·K。 3.22.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兴起于 20世纪的:70年代 3.23.在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阶段, 西方国家的限制进口措施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重点在于:从关税转 向非关税 3.24.下列关于新贸易保护主义对 国际贸易主义的影响说法正确的 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贸易利益受到严重损伤 3.25.为保证替代进口的实现,达 到保护、扶持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 的目标而采取的贸易政策是进口 替代贸易政策 3.26.普雷维什认为,发展中国家 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之 一是:贸易条件恶化理论 4.1.关税的税收客体是()A.进出 口商品 4.2.财政关税又称()A.收入关税 4.3.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 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是()A.保护 关税 4.4.禁止关税是指税率高达 ()A.0%B.50%C.100%D.200% 4.5.美国尼克松总统为了应付国际 收支危机,宣布对外国商品的进口 除征收一般的进口关税外,一律再 征收10%的额外关税,这种关税 属于()C.差额税 4.6.反补贴税的税额一般以____征 收。()A.补贴数额 4.7.下列属于进口附加税的是D.反 倾销税 4.8.由于国外厂商以低于成本的价 格向我国出口,国外某种产品的进 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使本国的生产 商大受损失。为限制其进口增加, 我国可引用世界贸易组织的定 D.反倾销规定 4.9.构成商品倾销的重要条件,是 出口价格B.低于正常价值 4.10.进口差价税的征收方法是 D.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 差额向本国进口商征收 4.11.下列属于滑动关税的是D.差 价税 4.12.特惠税D.有的互惠,有的非 互惠

国际贸易学

国际贸易学 ①【国际贸易导论】 国际贸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有形贸易:指看得见的有形实物的进出口活动,即传统的进出口贸易。 无形贸易:指劳务和其他非实物形态的进出口。 对外贸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与劳务的交换活动。易货贸易:指支付结算方式是以货换货,即货物经过计价后进行交换,以补充现汇不足的贸易。 转口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 加工贸易:以加工为特征,以商品为载体的劳务出口。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1年)对外贸易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分别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②【早期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 比较成本理论: (1)假设: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而且劳动是同质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要素可以在一国内部不同行业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各国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经济收益;不考虑需求;经济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保险等成本。 (2)基本内容: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商相对于另外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既无绝对优势),仍有进行互惠互利贸易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以及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一来,双方均可获利。 两优(利)相权取其重,两劣(害)相权取其轻。 (3)比较:相对劳动生产率大、相对生产成本低、机会成本小有比较优势。 Ca机会成本=-△Qb/+△Qa 相互需求理论:两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是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贸易利益的大小是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差;贸易利益的分配决定于实际的贸易条件;贸易双方需求强度的相对变化影响着贸易条件的形成和贸易利益的分配。 ③【现代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机会成本:替代成本。为了多生产1单位某种商品而必须放弃或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