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黎平县志:洪州镇

黎平县志:洪州镇

洪州镇

第一章洪州镇概况

洪州镇位于贵州省黎平县东部,黔、湘、桂三省(区)交界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的过渡地段,东经109度25分,北纬26度8分,呈三省相交边区三角地段。东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南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和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交界,西南同本县水口镇毗邻,西北同德顺乡相连,全镇国土面积3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42.2亩,其中,稻田面积16959亩。辖2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71个自然寨,159个村民小组,6186户,人口27705人。

全镇地势西北高,东西低,中为河谷丘陵,属中低山和低山地貌特征,海拔高度一般在400-600米之间,最高峰三省坡北峰(洪州镇辖)1376.7米,最低海拔为鸡公咀段357米,洪州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6℃,无霜期273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1222.8毫米,是农、林、牧、渔的适宜区域。

洪州镇内河溪纵横,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洪州河是镇内主要河流,年平均流量15.4立方米/秒,主河自发源地到湘黔交界全长84.4公里,此外有6条较大支流:仰冲河、九江河、野洞河、菖蒲河、侗村溪、阳朝溪,流域面积217平方公里,水能资源丰富。

洪州镇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林业天然屏障保护完好,森林面积达

3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5万立方米,盛产杉、松、楠竹等,松脂资源丰富,年产松脂油200吨左右。

洪州镇盛产水稻,是黎平县主要产粮区之一,稻田面积占总耕面积95%,复种指数高,70%这稻田适宜瓜、稻、油茶三熟式或稻油两熟式种植。洪州村、岩寨村、下温村、小寨村、阳朝村、草坪村是镇内主要产粮村,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广杂交水稻、优质水稻,2004年,全镇粮食产量11037吨。近年来,柑桔、脐橙、小香桔等已初具规模,茶叶是镇内新兴产业,种植面积已达470余亩,其中有100亩已初见成效。

2004年开始,国家完全地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的生产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7536万元,是1984年的35倍,粮食总产量达11037吨,是1984年的1.5倍。

商业、饮食业、服务行业得到全面的发展。1984年至2004年间,全镇集体、个体企业有298家,总收入达万元。

公路交通有一定发展,至2004年底,全镇修建了平架至阳平、鸡公咀、欧团至仰冲、草坪至菖蒲、平架至六爽、平架至九江8条(段)通村公路,全长公里。

1995年和1997年洪州镇相继被列为全省“双百”建设及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2002年又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工业重镇和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镇党委、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业兴县”战略,制定出工业园区建设的长远规划,进一步扩大开放,努力实现全镇工业经济

取得新突破,把招商引资,全力发展私营经济,以开放促进发展,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搭建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平台,落实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提高了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使外来投资者“引进来,留得住,能发展,突出重点”,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2004年综合引资3700万元。洪州镇工业建设走上了“从无到有,进入发展、巩固”的时期。

洪州镇硅矿资源十分丰富,总储藏是达594万吨(不含河矿),而且矿产分布集中,品位高,含硅量达99.89%。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结合洪州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黎平县人民政府规划了洪州镇建设硅矿生产基地,走“工业利民兴镇富县”战略,创造了洪州工业建设的良好态势和环境。

洪州镇以侗族为主要民族,其次是汉、苗、壮、水、彝、布衣等民族,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享誉中外。洪州镇交通便利,黔湘公路穿过镇中央,黎(平)洪(州)公路同洪(州)播(阳)公路成交叉型,距黎平机场仅70公里。洪州镇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入黔第一镇,是黎平县革命老区的主要区域之一,红色旅游正在兴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洪州成为黔、湘、桂边区贸易的集散地,是三省(区)边贸的中枢口岸。在这里建设小城镇,成了历史的定位。2002年5月,洪州东环路建设启动,总投资360万元,2004年3月洪州加油站启用,新自来水工程修建,新路灯使用。2005年6月,东环路开发竣工,新城区规模宏大。2005年6月,新露天农贸市场竣工使用,同时,新移民步行街、农牧大楼启用,2005年7月

初,“家乐美”超级市场和“坤利宾馆”竣工启用。2005年7月,洪州汽车站开工建设,同时东环路东段规划建设。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镇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0年以来,推行“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是以全镇“两基”通过省政府验收为契机,继续加大教育支持力度,确保了全镇“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狠抓中小学校的常规管理,做好硬件设施的完善配套工作,2004年洪州中学综合运动球场建设完工,2005年新学生公寓开工建设,以政府牵头,加大扶贫助学工作的力度,建立并用好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基金,使每一个适龄人都上得起学,做好辍学学生的劝返工作,全面做好学生入学的巩固率。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相应的稳步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得到完善,公共卫生水平得到保障提高。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卫生执法监督和医疗救治体系当着建设的重点,建立和健全了卫生疾病突发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全镇年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450/10以内。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在全镇内实行医疗和技术接生,加强了镇中心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建设,提高农村预防保健和基本的医疗服务水平,使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使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寿命延长,2004年全镇的人均寿命为66.83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2000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把计划生育工作当着重中之重的战备任务,务实抓好,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认

真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镇各民族的人口素质,努力使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并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巩固“加强领导,以村主为,推行村民自治”,举全镇之力创建计生服务合格镇。

坚持绿化造林,坚持生态立镇,自1990年以来,全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强化环保执法,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地质灾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障、民政救济工作愈显突出,镇党委、政府努力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实施,已经完善和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做好民政救济。自1998年以来,洪州镇发生水灾十二次,2004年“7·29”水灾是百年历史罕见的洪灾,受灾群众达3300户,14000余人,水稻受灾面积6152亩,经济损失达800多万元,为赈救受灾群众,镇政府下拨12000元救灾款和救灾物资,由镇领导亲自为灾民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民办老师吴必红身患重病,因家境贫寒,无钱住院治疗,镇政府向社会募捐13000多元,救治吴必红,使她起死回生,重返教学岗位。最近几年,全镇干、职工及外商开展助学帮扶活动达523人,帮扶资金达6万多元,使因贫困而辍学的中小学生重返校园。同时,做好民政救济,落实优抚政策,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老龄工作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在镇

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村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贵州省老年人保障条例》、《黎平县老年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各村相继建立了老龄协会,老龄协会下设文艺队、秧歌队、腰鼓队、宣传敬老爱幼的公民道德,歌颂新时代,讴歌新生活。老龄协会是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好归属。自2000年以来,建立老龄协会并且很活跃的村有:洪州、阳朝、下温、潭洞、岩寨、仁里,正在筹备建立的村有:平架、仰冲、草坪、九江、九厥等。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创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保平安、创稳定、促发展”是公安政法部门的首要任务。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政府‘1123’发展思路和建设‘双百’综合体改造试点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和红色文化经典强镇”的奋斗目标。把维护全镇的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突出“维护公平正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主题,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使社会达到空前的稳定,为全镇创造了优化的开放和创业环境。

洪州镇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黔第一镇,是侗歌之乡,是洪州琵琶歌的发祥地。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挖掘、抢救、保护、发展侗族民间文化和红色文化艺术放在工作的首位,加大平架、仰冲等侗族村寨文化艺术事业的投资力度和宣传力度,加大民族文化村寨的交通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洪州琵琶歌随着时代的前进脉搏进行了创新,以

崭新的风彩享誉国内外。平架琵琶歌《晚辈要把老人敬》以清丽、婉转、悠扬的风格走进京城,走出国门,走进法国巴黎的夏乐宫,走进美国的纽约,琵琶歌剧《仰冲之恋》制成影视光盘之后,畅销省内外,走进广东、深圳和海南。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为创作方向的长篇小说《太阳石》,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开创了黎平县书面文学创作的新纪元,推动了黔东南以至贵州省革命历史和军事题材书面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洪州镇党委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摆在一切工作的统领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理论学习,给全镇党组织和每一个共产党员带来勃勃生机。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在全镇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镇党委深入研究新时期的形势、任务以及党员队伍状况,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全镇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自2003年创办的全镇22个村的远程教育室,使全镇党员长期受教育,使全镇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好形式,使全镇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洪州镇各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上各族人民为生存和发展,进行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斗争。1600年(明朝万历年间),侗族首领石篡太、吴国佐领导侗汉人民起义,震撼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及广西三江、龙胜一带,沉重地打击了明王朝的暴力统治。1907

年(清宣统年),农民首领刘澜廷配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黔、湘、桂三省边区领导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了清朝的灭亡。1934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洪州镇,12月12日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向党中央提出建议,在黎平召开党中央政治局会议。洪州是黎平会议最初奠基思想的地方。红军经过洪州镇境内,侗汉各族群众为红军带路,当挑夫,同红军一起打土豪,为革命作出了贡献。洪州在历史上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留下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的足迹,洪州放射着中国革命的历史光芒。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洪州,洪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入轰轰烈烈的剿匪和反霸斗争,接着建立了各级红色人民政权,从此,洪州镇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走向了光辉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洪州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人民摆脱了贫困,在建设小康社会而进行忘我的劳动。洪州镇是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宜物,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各民族紧密团结的好地方。在洪州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努力奋斗,以坚实的步伐向小康社会迈进。洪州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第二章名村名寨

第一节洪州行政村

洪州村,驻地洪州。东南面平架河从美兰山脉北麓流过,南面洪州河从摩天岭山脚流过,在镰刀湾河口汇合,成冲积三角平原(又称大坝),故称洪州。辖4个自然寨,23个村民小组,有居民776户3389人,汉、侗、壮、苗等民族杂居,总面积为24.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2.75亩,2003年人均收入3326元,2004年人均收入3452元,人均粮食338公斤。洪州为镇政府驻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居民从事农业为主,并注重商业、运输业、建材业、加工和各种服务行业。新时期以来,随着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洪州的农民已经很重视商业和服务行业,而且发展很快。洪州居民仍然十分重视农业,而且十注重科学种田,水稻全面推广杂交水稻,亩产已达1200市斤,优质水稻亩产已达950市斤。此外西瓜、脐橙也盛名县内外。鱼业、养殖业正在兴起。硅矿是本村的重要矿资源,自2003年以来,这里有硅厂十家,2005年元月建立了制氧厂,可以产氧气1万瓶,洪州河段盛产金矿,金矿居本村矿产资源第二位。洪州中学、洪州小学、卫生院、派出所、法庭、税务所、财政所、邮电支局、电信支局、变电站、信用社、农业银行营业所、农牧站、水利站、林业站、文化广播站等镇党政、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均设这里。设有农贸市场。2005年5月-6月新露天农贸市场和“家美乐”超级市场投入使用。

洪州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快,高楼林立,村委综合大楼建于1996年,总投资11万元。村内大街小巷均柏油、水泥路达2.5公里,绿

色森态十分发达,有集体林场320亩,私有耕地380亩。

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通过洪州村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博古、邓小平、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袖住过洪州村。曾氏祠堂曾驻过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军总司令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驻过洪州北门街毛氏家中,并在此召开三人会议,正式向中央政治局提出建议,待党中央进驻黎平后,立即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挽救党和红军的危亡。在洪州,周恩来等大多数政治局委员接受了毛泽东等人的建议,决定在到达黎平后召开党中央政治局会议。

洪州村曾氏祠堂砖墙上留有红军总司令部、中央革命事军委员会宣传部书写的标语两幅:1、工农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2、成立全国民众反日战争的联合战线。

洪州河西门桥头牌坊立有红军烈士亭,门柱上书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楹联,对在洪州为劳苦大从而光荣牺牲的14位烈士以示永久的纪念。

洪州北门桥是中央红军入黔走过的第三座木桥,桥全长309米,由十六块杉木拼组而成的桥板。自中央红军走过之后,这座木桥一直被称为红军桥。1983年发生特大洪水,木桥被洪水冲走。之后村民捐资修建水泥桥,洪州河上的红军桥不复存在,但桥头古樟还在,并且常年青色,世代的洪州人记住了这个渡口,记住了这里有座红军桥,记住了毛泽东从这里进入贵州。

洪州村是黔湘桂贸易的集散地,逢每月农历的“五、十”五日赶

场,新时期以来,市场繁荣,物产丰富,真正地成为黔湘桂边区经济贸易的重镇,同时也成为红色旅游的重镇,二00四年全国各地沿着中央红军长征道路进行旅游的大专学生和各界人士达十二队百五十人之多。

洪州村硅矿资源十分丰富,储藏量达550万吨,含硅品位高达99.8%,集中在村内白岩冲一带。洪州镇交通利,通省内外,四通八达,便于商品集贸。洪州汉族语言纯正、好懂、流畅,接近普通话,被称为“小北京”。

洪州村盛产水稻,普遍种植杂交水稻和优质水稻,年产8千9百余万斤。

寨秧:位于洪州西南1.8公里,海拔381米,居地靠山滂水,过去盛产芦苇和芭芒秧草,故名。有居民41户,220人,侗族。

镰刀湾:又名大桥,位于洪州南面约1公里处的九江河口,海拔378米,山形似镰刀,故名。有居民20户118人,侗族,这里的居民系解放前后由广西三江和湖南通道迁徙而来,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同本地侗族有差异。但语言纯正,朴实。

半江(又名半岗):位于洪州南5公里的山谷中,濒于九江河下游,海拔430米,四面环山,盛产麻粟树,由平架(比亚)至洪州有一半路程,故名(侗语:班)有居民19户78人,侗族。

第二节平架行政村

平架村,侗语比亚,现为村民委员会驻地,撤并建前为平架乡人民政府驻地,1967年为新化人民公社驻地。位于洪州村南部11.8公里,海拔445米。4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450户2158人,面积26.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2.77亩,侗族,2003年人均收入2254元,2004年人均收入2350元。

平架(侗族比亚):平架村委员会驻地,位于洪州镇中部之南,距洪州村11.8公里,海拔435米,有居民153户766人,纯侗族。相传古时有一只母鹅立于比亚村对面,鹅的屁股落在水口乡,鹅的头部嘴巴吃平架的谷子,蛋则下在水口乡,这只鹅将平架的谷物吞食光了,于是平架十分的贫穷,新时期以来,平架这只鹅吃谷物腻了,就将屁股扭转过来,痴迷地听平架动听的琵琶歌,越听越迷,那鹅一高兴,高吭地鸣叫一声,再也不知道自己的声音了,于是就一个劲地蛋。从此平架富足了。

平架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平架河里有两蹲突兀的黑色石头。远远望去活像打架的两头水牛。两头水牛越打越欢,越打越酣,打红了眼。为了平息这场战斗,飞来两只雌雄的天鹅,两只天鹅飞到两头水牛的角上,高声欢叫,打红了眼的两头水牛惊呆了,双方同时抬起头,停止了打斗,它们望着对方角上的天鹅,各自向着青色的草滩跑去。这场凶恶的打斗就这样平息了,后来,这里就叫平架,侗语的谐音为比亚。

平架的教育:平架附设初中,设有6个班,一、二、三年级,已初具级中学的办学规模。二00三年设有艺术班一个,学生50名,在

课外专攻侗族文艺、歌舞。平架完全小学(包括初中班在内)有14个班,设有远程教育室一个、仪器室一个,图书室一个。在校生374人,初中在校生333人。自1985年以来,五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学校称号,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各类人才100余人。

平架村7-12周岁儿童入学率99.66%(其中女童入学率100%);13-15周岁初中入学率100%;7-15周岁三残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生年辍学率为0%;初中学生年辍学率为2.83%;15周岁小学教育完成率达97.67%;15周岁文盲率为0%;17周岁初中教育完成率为80.49%;小学专任教师11人,任职要求100%,学历合格率100%,初中专任教师16人,任职要求达100%,学历合格率为100%。校舍面积1905平方米,学生平均校舍面积为2.7平方米。新时期以来,平架小学、平架初中、初中毕业率和全科合格率不断逐年上升,辍学率逐年下降。非正规教育84人,通过结业测试全部合格。2003年以来,开设扫盲班和科技培训班,脱盲率和巩固率达96.10%。

平架小学新时期以来十分重视师生的品德教育。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律他律己齐严。在学生中全面开展五爱活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校内外,课内外,临时和经常相结合。平架小学1985年开展向赖宁学习活动,1994年开展“雏鹰行动”的五自教育活动。学生在自学、自理、自强、自律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为培养学生“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型接班人。

平架琵琶歌:平架琵琶歌在贵州省民族文艺百花园中是一支独特

的奇葩。

平架鼓楼:鼓楼是侗族主要的木质建筑之一。平架片区的侗寨,几乎寨寨有鼓楼,而平架村的鼓楼则最为雄伟壮观。

平架鼓楼呈八角交叉形,座落于平架寨中央,銮缀13层,顶端塔尖型,高耸云端,高19.58米。鼓楼内用五色卵石铺地,中间是大型火塘,烟火常年不断,示意全寨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火塘四周安有圆形长凳,供村人休息,鼓楼内放有长短芦笙10把,供村人吹奏。平架鼓楼建造于1913年(民国二年),1930年(即民国十九年)被土匪焚毁。1983年由党支部牵头,村人捐资,投入劳力和木料进行重建,总造价二万三仟元,1984年落成。

平架寨门:平架寨门座落于平架村北门,平架公路从寨门通过。寨门呈楼阁“介”字八字型,左边连接长廊花桥型。整个寨门全用杉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造型美观、朴实,体现了侗族人古朴、宽厚、温柔、勤劳、热情、好客的品德。

平架寨门建于2004年,当年落成,平架寨门作为侗族的新型建筑,是一种工艺型的创造建筑,是平架侗族建筑文化的杰作。

平架寨门呈内八字和外八字型,体现了侗族群众跟着共产党走上发达的小康道路和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望。寨门内外向阳宽阔,是演唱侗族琵琶和迎宾的地方。

平架芦笙:平架村的芦笙自有侗族有历史以来就存在了,始于何年,无文字考证,作为侗文化的品类,它是随着侗族生活而存在而发展的。现存的平架芦笙队有吹奏者三十六人,中有老年、中年,也有

青年。有大芦笙二把,中芦笙16把,小芦笙(高音芦笙)二十把。平架芦笙用于大型的各种集体文娱活动和文艺演出。吹奏时数十人或百人围成大型圆圈。内吹奏芦笙,着民族服装的男吹奏者边吹边舞,外圈为着银装花腰的妇女手扎花锦帕,伴随着优扬,婉转的笙曲调跟起芦笙舞。平架的芦笙曲调亮丽、粗犷而又不失优雅、动听,似杜鹃报春,似画眉欢歌,似长风似流水,吉祥生情,听后深受鼓舞,而又余音绕梁,趣味无穷,美不胜收。

平架斗牛和斗鸟:斗牛和斗鸟均为平架侗族一种文娱活动,每年八月中秋节斗牛,休闲日斗鸟。辛劳之后的农民在假节日在采场、河滩上观看牛打架,在鼓楼坪看画眉鸟打架。娱乐、欢笑、驱除疲劳,趣味横生。

平架简筒水车:平架河及九江河在桥寨河岔汇合,婉蜓湾曲流入洪州河。沿着平架河、九江河而上、河两岸灌溉农田的主要灌溉工具是简筒水车,侗语称为“闷”或“扪”。水车形状如大型的蜘蛛网,用竹鞭编制而成,每个水车安数十片杉树皮片,绑上二尺长的楠竹筒,整个水车装在丌型的木架,木架上装有水槽,当河水冲走木皮片时,水车就旋转起来,装满河水的竹筒转到水槽旁时,就自动的将水倒入槽中,从那流入木筒,流入田里。

平架河、九江河上水车历年来无数架,春夏秋旋转起来,发出奇特的呃呃声,像无数位老农在一边劳动一边吟唱古歌。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古朴而又壮观。

平架侗族沿袭了千百年的开拓历史,这种古老的灌溉工具一直沿

袭至今。

平架打油茶和长桌饭:平架侗族人打油茶是必不可少的日常食品,客人来了每日二顿油茶相待。平日家庭劳动也三餐油茶不可少。

吃油茶,要备好米花(泡茶),焦豆或花生米,米饭或糯米粑。平架侗族人吃油茶还备有鱼肉让客人下油茶,以示热情和增加口味。

远道的客人和朋友来了,主人高兴、热情,非请客人、朋友吃油茶不可。一家来了客人,相邻无数家请吃油茶,叫人无法推谢和美不可言。

夜幕降临了,吃了油茶之后,主家将自己的客人介绍给邻居们,大家一起欢坐吸烟。这时主人在长廊里摆下了长凳,把无数根长凳连在一起,请客人和亲朋吃长桌饭。乡邻们各家端来各自备好了的腌鱼腌肉,各种酸菜摆在长桌上,应有尽有,倒上各家拿来的上好米酒,大家以此款待客人和亲朋,以示寨人友好和气,邻居善良合美。

平架的长桌饭习俗已经沿袭了千百年,还将沿继下去。

平架的婚恋:平架侗族的婚姻是自由的,但也有媒妁婚姻。所谓自由婚姻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这种自由恋爱就是寨上几家或多家的姑娘集于一家火塘或长廊上纺纱或绣花刺朵,大家唱情歌等待腊汉(后生)们的到来。这时房门或楼门都是插好的。老人和兄嫂们都睡觉去了,有意识地为男女青们营造一种谈情说爱的境地。

当月亮升起来,满天星斗闪烁的时候,腊汉们来了,叮咚的琵琶从寨弄里响起来了。木楼上的姑娘们一边纺纱一边窃笑。当腊汉们走上楼梯,在门口边弹边唱,急不可待的姑娘们就是不开门。门外的腊

汉们用假嗓子唱起了《开门歌》,姑娘们才开迎接。

腊汉们(后生)进屋过后同姑娘们分坐两边,腊汉们弹起琵琶,用假嗓子唱起了情歌《十二月恋情》、《想妹歌》等。通过无数夜晚的交流谈情,某一个姑娘看上了某一个腊汉,姑娘就向腊汉送爱情之物(即把凭)。有送一筒侗布的,有送一件衣裳的。腊汉当然也有回报情物的。腊汉回家向父母通报了恋爱情况,父母同意后即请媒人上女方家求婚(俗称讨碗油茶吃或讨杯喜酒喝),双方同意后即订下送瓜簸饭。女方父母接下瓜簸饭之后,男方就请上寨上的亲朋好友抬上大红猪,担上无数坛米酒和腌鱼去女方家吃转脚酒,这时男方的接新娘将新娘送回娘家。女方寨子在寨门口设卡,唱栏路歌,当男方唱对了方可进寨。吃完转脚油后当日由接新娘把新娘接返郎家。

新时期以来,这种婚俗简单化了,但仍然沿袭下来。

平架村,作为侗族文化古朴的村寨,在中外文化侵袭和商潮冲击之下,要保存完美的侗族纯朴、纯洁美好的古文化,已是十分十艰难了,这种危机,平架人本身尚未意识到它。现在的青年一代,少年一代向往沿用的文化,普遍穿的是花里胡俏的现代急流中的汉族或外国服饰。就建筑而言,木屋虽有,但更多的是高楼和都市的洋房大厦。平架鼓楼旁边林立的是现代城市的标准建筑,高楼上立着的是众多的光屁股、光大腿的美国裸女。多么的不谐调。侗族古老而美妙的琵琶歌发源地,历史将你推向何方?抢救和保护平架侗族文化是社会的责任。

平架村的种养殖业:平架村田土面积8263亩,年产粮食10630

万斤,自1985年以来,全村基本种植杂交水稻,使水稻产量逐年增产,2004年全村粮食产量达49578公斤。实现了亘古以来粮食自足。

种养殖大户:(1)养猪大户杨昌敏,男,侗族,初中文化,近年来采用科技养猪。出栏期为6个月,年可出栏两批,年产56头杂交猪,年收收44800元;(2)养羊大户龙建武,男,侗族,初中文化,种草养羊和山坡养羊,年产肉羊56只,年纯收入15000元;(3)种菌大户杨昌广,男,侗族,初中文化,。杨昌广种菌历史已有八年,除家种外,主要采用棚种和露天排种。品种有冬菌、香菇、木耳,二00三年纯收入9986元;2004年纯收入12000元,二00四年兼种土茯苓,纯收入9000元。

桥寨

桥寨:位于平架东南0.5公里,海拔430米,原侗语寨名为“筛歪”,因不雅,后改为桥寨(侗语“筛球”)故以寨前小河上的风雨桥而得名,二00四年特大洪水中花桥稳如泰山。寨中立有鼓楼一座,雄伟壮观。现有居民131户677人,侗族,平架公路从寨前通过。

湾寨

湾寨(侗语筛万):位于平架东北方2公里,海拔418米。九江河流到此变了一个大拐湾,以地形取名。现有居民41户220人,侗族,设小学,设有12千瓦电站一座。平架公路从河对岸通过。

观音形(侗语:平念):位于平架东面1.5公里,海拔580米,其住地形远看活像一蹲坐着的观音菩萨,故以得名。现有居民85户427人,侗族。二00四年特大洪水将寨脚河上的桥梁冲垮,现重修

小泥桥,12千瓦的电站也被洪水冲垮,现在居民用电靠用上网的电。

第三节仰冲行政村

仰冲村,村民委员会驻仰冲,故名。

1952年至1956年,仰冲原辖地青乡,1956年4月拔入洪州乡。1958年改名为新桥生产大队,1984年撤并建后改名为仰冲村。辖四个自然寨(即己洋、下寨、中寨、上寨)4个村民小组,211户,人口1013人。侗族,姚姓居多,也有石、王、杨等多姓氏。2003年人均收入为2050元,2004年人均收入为2070元,人均粮食320公斤。

仰冲风景秀丽,四面青山环绕,座落在一条窄长的谷冲,一条山溪从寨穿过,居民住房全为木房、木楼。全村面积8.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42.2亩。

仰冲:位于洪州西南8.2公里的山谷中,溪流穿寨而过,居民临溪而居,后龙山缘竹环绕。米粟树黛青如云。相传因为仰冲侗族姑娘生得美丽,侗族唱得好,感动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派四个仙女下凡学唱侗歌。那四个仙女坐在绿草丛中听侗歌,听得如痴如醉,不想回返,就这样仰卧着成了四面的青山,后来,侗家人就把这山冲取名为仰冲,即仰望之意。

仰冲,海拔446米,有居民186户803人。有完全小学一所,教师6人。有侗族艺术班一个,50人,其中二十个十二岁的琵琶手,艺术班会唱的侗族民歌十首。村里有五个小演员竟只有三岁,会唱八

首侗歌。

仰冲琵琶歌:仰冲的琵琶歌产生于何年?没有文字记载,但据村中八十八岁的老人姚(姚鼎栋之父)说,在南宋时期(1270年),姚家始祖姚通万率族人到湖南靖州、洪州等地时,他们始祖一支就开拓仰冲,那时姚氏人就有了侗歌和侗家小牛脚琵琶(即现在的琵琶),那时仰冲侗语为“筛养”,“养”即“痒”即“爱”之意,即“人们爱住的地方”。仰冲琵琶歌已传唱700余年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细腻,由高吭到婉转悠扬。历史上的仰冲琵琶歌只是唱男女爱情,也唱开山和耕耘,现在发展到了歌颂党歌颂时代的新阶段。仰冲琵琶歌区别洪州镇内任何一个侗族村寨的琵琶歌。它除了发音轻快、细腻外,在唱到高潮时,演唱者把自己推向浪尖,然后由高八度转低八度。似轻轻的海风吹拂浪花,将听者带进那无边无际的美妙的幻景,令听者如痴如醉,如狂如奔,忘记了是人间还是仙景。而那些歌颂时代强音的琵琶歌,如《黎平颂》、《歌唱新时代》、《长征之歌》则高吭、激扬,给人以热血沸腾的力量。而歌唱爱情如《侗女情缘》、《十二月情歌》、《妹恋哥》等,将听众(观众)带进美妙的爱情境界,男欢女爱,纯正的爱情展示,人间是多么美好,而爱情是生活无穷的力量。没有爱情的世界是绝望的,仰冲的爱情琵琶歌给人生以憧景。

仰冲的侗歌名目繁多,如拦路歌,拦路歌是大型的社交活动时,整寨的妇女在寨门口设卡,唱拦路歌,向客宾敬牛角酒,用最高的礼节欢迎客宾的光临。此外,还有敬酒歌、忌祀歌、忌寨歌、踩堂歌等。

仰冲琵琶歌同平架琵琶歌相媲美,但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平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