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文】《物态变化》导学案

【范文】《物态变化》导学案

【范文】《物态变化》导学案
【范文】《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一.题目预练:

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7℃,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两个病人的体温分别是37.5℃和38.8℃,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将分别是多少?

2冬季大雪后,市政工作人员会在积雪的道路上撒盐,以方便除雪。根据这一现象,你能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合理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天,买来的蔬菜一次吃不完的,可以摊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洒些凉水。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4今年我省遭遇特大冬旱,为缓解旱情,济南军区实施了人工增雨,即通过在空中喷洒“干冰”或碘化银进行人工降雨。你知道“干冰”的作用是什么吗?

5.0℃的水放入0℃的冰中,能否凝固?沸腾的水继续加热,温度是否升高?

二.知识梳理:

(一)温度温度计

.定义: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2.摄氏温度的规定:以一个大气压下________的温度为0℃,________的温度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摄氏度.

3.温度计的测温原理:________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观察温度计的________和________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___或________

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稍候一会儿,待示数________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体的上表面________.

5.体温计的量程为________,主要是根据人体的温度变化范围来确定的,分度值为________,提高了测量的准确程度.体温计有一特殊结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所以温度计可________读数.每次使用前,都应把水银________

(二)熔化凝固

6.物质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的过程中叫凝固.熔化过程要________热,凝固过程要________热.

7.固体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晶体在熔化过

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 6.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7.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4.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6.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的品格。 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摄氏温度的定义。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从本节开始,学生们真正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因此要本着从简单入手、从现象入手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研究的方法。本节的两个重点容是“物态及其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本节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标准》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主要

1-1_物态变化_温度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物态变化温度》 海原二中 马应华

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冰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摄氏温度的定义。 难点 1.物质处于不同状态的特征。 2.自制温度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从本节开始,学生们真正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因此要本着从简单入手、从现象入手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研究的方法。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是“物态及其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本节内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标准》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主要介绍了温度的概念与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关于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过,但学生对于不同状态物质的特征并不太理解。不过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相信多数学生会很轻松地理解本节内容。 温度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教材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认识到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就可以了。学生对此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至于温度的测量、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温度的测量,掌握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反思蔡芬

课题 5.1物态变化与温度课型新授课时 1 授课班级八年级8班授课时间11.25 授课人蔡芬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并能准确的判断自然界中水的各种物态变化。 2.认识玻璃温度计,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读数。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小组学习和自学,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的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 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 重点 设计学生参与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教学 难点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主要教学内容 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通过天气预报引入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 ·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 ·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 ·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 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由此导入本实验。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 ·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处活动中。 对水的物态变化应在本板块末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以利后续教学。教师应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冰——水——水蒸气——水——冰转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跟水的物态变化结合起来,再由小范围内水的物态变化扩展到地球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启发学生想象出地球上水的“旅行”图景,进而激发他们升腾起疑问:水为什么会在自然界中循环?既然循环不已,为什么还存在水资源危机和缺水?水的三态转化需要什么条件?…… 二、温度 引入夏天天气很热到了秋天天气就会变凉而冬天会很冷春天时天气较暖。“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 体验1、教师准备三杯水: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请学生用手指触摸并描述感觉。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物态变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物态变化 【复习目标】 1.估计生活中常见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知道物质三种形态的基本特征,能辨别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3.回忆探究“固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实验过程,知道实验器材选择与组装的原则;实验中观察和测量的内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实验得出的结论等。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课前检测】 1、在()内填上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并连线吸放热情况 A 冰箱冷冻室内壁白“霜”( ) B 花草上小露珠 ( ) C 池塘的水面结冰 ( ) D 云中小冰粒下落过程中变成雨点( ) E 烧水时冒“白气”( ) F 清晨的雾散去 ( ): 2、上述现象中少了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是 ,举两个例子 3、对答案:名称错 ,吸放热连线错 (填序号) 【知识网络】 非晶体

【典型例题】 例1、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_______。 (2)实验中,试管放置的位置要求。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好处是。 (3)小聪同学实验时发现该物质熔化时间短,不便于观察熔化时的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她一种延长该物质 熔化时间的方法。 90 80 (4)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t1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___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 (6)第t1和t2时刻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_______,理由是 【练习】p63-18,p66-23 例2、如图所示,是一种炖汤的锅具。把汤料和水置于炖锅内,炖锅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是否沸腾?为什么? 例3.解析下列现象同属于一种物态变化,请分析说明 它们的不同点。 1)打开冰箱门冒出白气; 2)冬天在北方的户外呼气时呼出白气; 3)烧开水时壶嘴喷出白气; 4)撕开雪糕包装纸时冒出白气; 解释现象考点: 1、知识点:物态变化名称发生的条件 2、能力点:1)审题——明确要解释的现象。2)分析——知识与情境对应。3)整理语言逻辑 【练习】p62-16 全程训练P61-63单元练习部分

2017高考英语作文写作基础—怎样写人物简介

高考英语写作……怎样写人物简介 一. 教学内容: 英语写作……怎样写人物简介 二. 重点、难点: (一)人物简介的写作步骤 1. Birthday and birth place 2. Family background 3. Education 4. Big events in his or her life ( in order of time ) 5. Evaluation (二)人物简介写作中常用的词组及句子 1. Birthday and birth place ——was / were born on…in… , 2. Family background —— 1) a poor / rich family 2) his (her) family was so poor that……, 3) with the help of his parents , 4) his father was very strict with him……, 5) the son of a poor family , 6) when he was a small boy , 7) as a child , 8) during his (her) childhood , 9) spend his childhood in……, 10) live a happy (hard ) life , 11) a boy of 15 3. Education—— 1) graduate from……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 2) When at college , he majored in……, 3) receive a doctor’s degree . 4) get higher education 5) go abroad for further studies 4. Big events in his life—— 1) be interested in … , 2) work hard at … , 3) devote his lifetime to … , 4) do research about / into … 5) make a big decision . make up one’s mind to do sth. 6) do sth with great determination and perseverance . 7) be fond of… , 8) be strict in sth. 9) have a … way of doing sth. 10) try one’s best to do sth. 11) encourage sb to do sth. 12) fight for , give up one’s life for sb / sth. 13) win a prize in … competition . 14) be good at . 15) make rapid progress in … , 16) set a new world record of … 17) become a member of … 18) study hard . train hard . 19) win a gold medal . 20) work so hard as to improve… 21) have a gift for… 5. Evaluation—— 1) on e of the best (most important) … 2) set sb a good example . 3) a model teacher . 4) be respected by everyone . 5) sing high praise for… speak (think) highly of… 6) his hard work

物态变化与温度反思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反思 哈一三二中学校房晓丹 《物态变化与温度》为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一节内容,作为一名刚才加工作仅三年的教师,对于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1.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复习、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这位学生所在的小组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预习时必定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比老师

还要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因此,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得到了高质量的学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悦的,心态是积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学生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本节的让学生感觉水的温度,同学们都非常关注。一个小小的实验就能引起学生这么大的兴趣,所以以后尽量多做有质量的实验。 5.在一个班上课时,我试着将“温度的三种表示方法”提到“温度的单位”前面来讲,结果发现,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学生接受起来更难,所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6.在进行“温度计的使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知道温度计使用前要做的事: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看温度计

高中英语写作课教案设计

Book6 Module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riendship 高中英语写作课教案 Teaching Aims 1.To get the students to appreciating remarks on friendship or friends. 2.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write a short story about friends or friendship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Discussion Now, I found 500 pounds in Roy’s pocket. Did Roy steal the money from the charity? Someone says ‘yes’, someone says ‘no’. If Roy did steal the money from the charity, shall I tell the teacher or call the police? If Roy didn’t steal the money, what should I do? Discuss it in groups of four . Collect answers from students. Draw a conclusion; whether Roy stole the money or not, we help him all the same. Because we’re friends. Friends are the ones we can get help from and we can trust. In this unit, we have talked a lot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knowing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 And what do you think of a friend or friendship?

物理中考复习——物态变化(学案) (1)

物理中考——物态变化 一、知识梳理 1、 温 度 (1)温度的定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①单位 摄氏度 符号 ℃ ②规定 0 ℃是指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 ℃是指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沸水的温度 2、 温 度 计 (2)实验室温度计 (3(4)水银温度计的优点 水银的比热容小,测量的精确度高 (5)酒精温度计的优点 凝固点低,适合寒冷地区使用 (1

3、熔化和凝固(1)定义:熔化由固态到液态;凝固由液态到固态 (2)固体的分类 (3)晶体 (4 )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晶体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非晶体糖、沥青、蜡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熔化规律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凝固规律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熔化规律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升高 凝固规律凝固时,继续放热,温度降低 4、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是指由液态到气态,汽化要吸热 ②两种方式 (1)汽化 特点: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的快慢 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特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蒸发 沸腾 ①液化是指由气态到液态,液化要放热 ②两种方法 (2)液化冷却 加压 (1 (2 5、升华和凝华 6、自然界的水①冰的形成凝固;②霜的形成凝华; ③露的形成液化;④雪的形成凝华; ⑤雾的形成液化;⑥雹的形成凝固; [注意]水沸腾前后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同的。

沸腾前水中的气泡是由于温度升高后,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析出所形成的,在上升过程中,由于上部温度较低,气泡中的空气又溶解在水中,使气泡体积变小;水沸腾后,在容器的底部会发生剧烈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周围的沸水不断汽化,使气泡体积逐渐变大。 二、典例分析 知识点一: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例1: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标准大气压),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 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A. 水温度计 B. 水银温度计 C. 酒精温度计 D. 乙醚温度计 [针对练习]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一个 知识点二:熔化与凝固 例2: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 时间图像,其中物质_______是晶体,它的熔点 是_____℃,在第6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__________状态。 [针对练习]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它的头部 涂了一层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该特殊物质能起这种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 材料坚硬,不怕热 B. 材料非常光滑,不易与空气作用生热 C. 材料不传热 D. 材料受热熔化,汽化时吸收了其与空气作用时产生的热知识点三:汽化与液化 例3: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樟脑丸变小了,属于汽化现象 B. 太阳出来雾散了,属于汽化现象 C. 开灯的瞬间,灯丝烧断了,属于液化现象 D. 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属于凝固现象 [针对练习1]下列措施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 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教师及时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认真地思考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欢迎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篇一长期以来,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而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物理,更应该先掌握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后做出相应的教学。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和不足,争取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下面我谈谈自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由于新教材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物态变化 温度 教案设计

物态变化温度 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

2.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②SI单位:开尔文(K) 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t 教师讲述: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说明: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教师讲述: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实物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 提问: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并回答,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板书。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温度计的实物和挂图,都知道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你们知道温度计是怎样刻度的吗? (引导学生找到温度计刻度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多少?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 讲述:摄氏温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1℃如何刻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后汇报,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板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_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并能去解 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点; 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思 导入部分 师: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第五 章《物态变化》的学习,今天这 堂课我们一起来对这章的知识做 一个总复习。物态变化与我们的 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是 中考的一个重点部分。我们着重 从三个专题来复习。 对本章知识提起高度 的认识,大致浏览题单上 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 的学习目标。 开门见山的方 式导入,说明 本章的重要 性,可以有效 提高学生的认 识。 专题一:六种物态变化 1.知识建构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题单专题一 的“物态变化三角形”: 2.对应练习 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第1题, 教师来回走动,接收学生练习过 程中反馈的信息。 1.完成题单上的专题 一:“物态变化三角形” 中的六种物态变化以及 相应的能量转化关系,老 师予以指导和纠正。 2.完成对应练习第1题。 对六种物态变 化的讲解基本 到位,但是如 果在加些生活 中的例子辅 助,效果应该 会更好。 所花时间稍 多,可以让学 生分组做,使 课堂更加高 效。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DIV.MyFav_1321947375578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21947375578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21947375578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21947375578 P.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21947375578 LI.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21947375578 DIV.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21947375578 DIV.Section1{page:

物态变化学案

物态变化学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五讲物态变化 考点一温度 1. 温度 (1)定义:准确地表示物体的①_________的物理量。 (2)单位:①摄氏温度(t),单位摄氏度,符号是℃,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②______℃;③________的温度定为100 ℃,它们之间分成100份,每一份代表1 ℃。 常考温度估测: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8~25 ℃;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5 ℃;中考考场的温度约为20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100 ℃。 2. 温度计 (1)作用:测量温度的工具。 (2)原理(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液体的④__________规 律。 (3)使用 估:测量前,先估计⑤________________; 看:看温度计的量程和⑥____________; 选:根据⑦__________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进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读: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液柱的⑧ _______相平; 记: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如图所示甲、乙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3℃和26℃,读作 ⑨______________和⑩__________。 (4)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 体温计 (1)作用:测量人体温度。 (2)使用:a.使用前:需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将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b. 读数时:要把它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读数。 考点二物态变化 1. 常见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定义:随着温度变化,物质会在固态、_____、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________叫做物态变化。 考点三熔化和凝固 1. 熔化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吸、放热情况:熔化______热。 2. 凝固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吸、放热情况:凝固______热。 3. 晶体和非晶体

2020高中英语新高考-英语作文:读后续写进阶指导(含模拟作文训练3篇)

2020高中英语新高考 读后续写的升华: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引言 我在近日提出读后续写的两个概念。读后续写的内容可以分为:Be a story; Beyond a story. 所谓Be a story,就是把故事说完整即可,不一定要突出一定的道理,类似于情景剧《老友记》,娱乐一下;而Beyond a story是基于一定的主旨(theme)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所有情节的拓展都是服务于主旨。 从浙江的历年读后续写材料和提供的范文看,文章并没有突出一定的主旨,纯粹的Be a story。譬如2016年的妻子赌气和丈夫旅游中分开,然后迷路。续写也是最后两人又和好。包括今年的儿子上学,父母给家里的狗又添了一个伙伴,然后儿子回家。这里面的故事就是单纯地围绕人物线展开,把故事讲完了,就结束了。 我认为无论是be a story还是beyond a story,只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了,并且续写部分的想象合情合理,都是达到了高考的写作要求。 但有人说,beyond a story对学生来说,太难了。其实这就误解了我的意思。就具体写而言,要想写好,都不容易。甚至be a story 对学生的遣词造句要求更高。因为你完全靠情节胜出,就要在用词上卯足劲,否则这篇文章就干巴巴的。不仅仅没有思想,而且语言平庸,味同嚼蜡。而beyond a story,你虽然语言平庸一点,但是你的思想非常动人,这就弥补了语言表达的匮乏。 以浙江作文题为例 材料大致是:丈夫和妻子去旅游,来到森林里,二人意见不合,妻子赌气跑开了。然后突然发现迷路了。此时看到头上的飞机,估计是找她,但无法让它看到。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课题 《物态变化与温度》 东夏镇第一初级中学王留夯 教材分析 《物态变化与温度》是教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第五章《物态变化》的第一节。《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教学以“水的物态变化”、“温度”和“温度计”为起点,不仅仅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是热学的基础,更因为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可以说“温度”是“物态变化”的核心,而学会使用“温度计”则是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本节课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有四项要求:(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3)会测量温度。(4)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虽然容量较大,但要求都不太高。所以教材在编写时从学生觉得熟悉的,但对其含义又没有明确认识的“温度”入手,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已有的经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测量温度的兴趣。这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新理念。 学情分析 1.本课所面对的学生多数是农村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动与好奇,对新生事物持有浓厚兴趣,但秉承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准确、不科学的语言; 2.他们生活气息比较浓厚,在一些生活情境中得到温度的认识,例如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家用寒暑表等,这也是学习本课的一个有利条件; 3.学生对温度的了解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并没有得到理论的上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并能准确的判断自然界中水的各种物态变化。 (2)认识玻璃温度计,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读数。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小组学习和自学,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的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实验用温度计、烧杯、冷水、温水、热水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温度计使用方法与读数。 难点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物态变化课型复习课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涉及了温度的概念,固、液和气三种物态,以及三态之间的变化过程。通过本章的复习,使学生巩固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熔化和凝固、气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等自然现象,及物态变化中伴随的吸放热等基本特点。并且会利用物态变化规律解释现象。 学情分析 由于本章知识贴近生活,知识体系简单,学生学习较好,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有些物态变化只 能理解,不能直接感受,需要记忆的概念例子也比较多,容易混淆,因此,掌握还不够扎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物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会测温度 3.知道物态变化的几种具体形式、产生的条件和吸、放热情况 4.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列表、图像等方式分析、总结、概括和归纳知识

2.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合作和竞争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分析形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能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 2.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教学方法列表、讨论、讲解、总结

教具投影仪、温度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知识体系投影出示知 识结构 教师巡视 学生自己复 习 巩固知识点 二、应用知识1.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前应首先了解温度计的 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思路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首先要了解它的 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如图是液态温度计的结构 示意图.(测量前要了解温度计!) 答: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分度值 2: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下列要求中正确 的是( ) 引导学生回 顾测量工具 使用方法 生讨论交流 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会用 所学知识解 释问题做到 学以致用

物态变化复习学案

物态变化复习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态变化

6、图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我国南极科考队成功到达南极的最高点 “冰穹”,该地的气温达零下80℃以下,用图示的温度计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量该地的气温. 7、下列关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温度的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 是() A.人的正常体温是27℃B.火柴的火焰温度是37℃ C.人感觉到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3℃ D.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是0℃ (二)物态变化 1、固体分为和两类。晶体在熔化时,有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非晶体在熔化时熔点。晶体在熔化时温度是的,其内能将。 2、水结成冰的过程是过程。在物态变化时,放出热量的 有、和 ;吸收热量的有、 和。 3、蒸发是在都可下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在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是。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有、、。

4、某同学在实验室研究物态变化时,依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四个图像如图所示.其中属于晶体熔化图像的是 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汽 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升华而成的 C.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表面的水珠是从鸡蛋里渗出的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利用热风加快手上水的蒸发 6、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并拧紧 C、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D、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 7、“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升华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8、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A.雨 B.露 C.霜 D.冰 9、小刚同学所描述的下列现象中不可能 ...发生的是()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糕冒“白气”

八年级物理《3.3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3.3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 思 《3.3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星期五上午,本人在五中二(2)班上了一节《3.3 光的直线传播》公开课。从开始备课到教学结束,整个过程本人思考了很多,做了大量的准备,现在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与梳理,以期有所改进与提高。 对教材的理解。 初中物理从初二开始教学,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物态变化》两内容,本节是第三《光现象》的第三节内容,学生对光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光、光的色散、光的颜色、光的能量、人眼看不见的光等知识,所以对于本节的学习在知识的铺垫上是没有问题的。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一种传播规律,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所以本节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侧重于物理规律实验总结获得,自然现象的物理知识应用等非常实际的问题,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让学生明白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是具有一定分量的。让学生掌握光的速度,了解激光测距仪的工作原理,提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在备课过程中,本人思考教材的处理是,物理于生活、物理应用于生活。所有的物理规律必须通

过实验现象真实的反映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并能总结规律。将得到的规律应用到对自然物理现象的解释之中,所有的一切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形成的。 对学生的了解。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教无定法,不同的学校,教材可以是一样的,但学生不一样,就导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一样。本次上课的初二年级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本人任教两个班级,这批学生显著的特点是缺乏自信,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非常薄弱,主动学习意识低,课堂注意率低。本人在与他们一个月的教学接触过程中,非常努力的想改变一些,但收效甚微。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本人尽量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一些隐涵的问题直接化,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尽量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比如进行光线的教学时,原的教学模式,就是学生自己阅读一下教材,教师直接讲解一下,然后就开始应用了,这个过程非常的直接、简单、省时。但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先让学生观察了四幅具有显著特征的光线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再引导学生进行符号描绘,再是教师讲解。在现象解释过程中,我的预测是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日食、月食,甚至没听过这一名词,在教学过程中证实了我的预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