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前言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从西至东横贯富饶的关中平原。渭河流域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作为西北经济发达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60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并采取蓄水运用,致使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防洪问题以后,在不断对三门峡水库改建的同时,开展了对渭河下游的治理。1990年以后,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渭河下游防洪问题更加突出,为此,进一步加强了渭河下游防洪工程和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等工程的建设。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和防护建设,初步建立了由干、支流堤防与河道整治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库区及渭河下游的防洪条件,促进了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然而,渭河的治理开发与三门峡水库的影响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出现了防洪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土流失治理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流域综合治理。

渭河治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1年12月,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渭河综合治理要列入重要议程,首先要充分论证,做好规划”。

为贯彻中央领导批示精神,根据水利部的统一安排,2002年5月,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由水利部有关司局和流域内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参加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规划编制组,开展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采取开放式工作和联合集中办公,多次进行了现场查勘、调研和征求各方意见;规划协调领导小组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7月分别在郑州、西安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问题,征求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的意见。

水利部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部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还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咨询。2003年10月,水利部组织召开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专家座谈会。由于渭河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根据专家意见,水利部决定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修改为《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3年12月,水利部召开部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渭河治理规划等问题。此后,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听取了水利部关于渭河治理、潼关高程控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以及引江济渭入黄等有关问题的汇报,指示要做好规划,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要和南水北调西线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渭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求水利部抓紧编制渭河治理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2004年3月,水利部在北京组织召开《规划》审查会,规划编制组根据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补充修改。2004年4月,水利部以办函【2004】164号文,就《规划》征求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委,以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意见。2004年9月,编制组根据反馈意见,对《规划》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2004年11月,按照国务院要求,水利部将报送国务院的《关于请求批复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的请示》送有关部门和省区会签。其间,国家环保总局对规划提出了一些意见,经反复沟通协调,水利部对《规划》再次进行了修改,并在本《规划》中纳入了国家环保总局意见。

2005年7月4日曾培炎和回良玉副总理主持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环保总局、林业局和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部门参加,专门听取了水利部的汇报。会议认为规划综合了各方面意见,比较符合渭河流域实际,提出

的治理目标和措施基本可行。会议要求合理安排建设任务,坚持远近结合,区分轻重缓急有步骤实施,《规划》中关于水污染防治的内容可与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统筹考虑。加快水价改革,建设和管理并重。会议确定将《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改为《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根据会议意见,再次对报告进行了修改。

第一章流域概况

第一节自然概况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在陕西省潼关县注入黄河。渭河流域面积13.48万km2,其中甘肃占44.1%、宁夏占6.1%、陕西占49.8%。干流全长818km,宝鸡峡以上为上游,河长430km,河道狭窄,河谷川峡相间,水流湍急;宝鸡峡至咸阳为中游,河长180km,河道较宽,多沙洲,水流分散;咸阳至入黄口为下游,河长208km,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道泥沙淤积。

一、地形地貌

渭河流域地形特点为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处高程3495m,自西向东,地势逐渐变缓,河谷变宽,入黄口高程与最高处高程相差3000m以上。主要山脉北有六盘山、陇山、子午岭、黄龙山,南有秦岭,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m。流域北部为黄土高原,南部为秦岭山区,地貌主要有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土石山区、黄土阶地区、河谷冲积平原区等。

渭河上游主要为黄土丘陵区,面积占该区面积的70%以上,海拔1200m~2400m;河谷川地区面积约占10%,海拔900m~1700m。渭河中下游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海拔900m~2000m;中部为经黄土沉积和渭河干支流冲积而成的河谷冲积平原区——关中盆地(盆地海拔320m~800m,西缘海拔700m~800m,东部海拔320m~500m);南部为秦岭土石山区,多为海拔2000m以上高山。其间北岸加入泾河和北洛河两大支流,其中,泾河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为黄土高塬沟壑区,东部子午岭为泾河、北洛河的分

水岭,有茂密的次生天然林,西部和西南部为六盘山、关山地区,植被良好;北洛河上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游两侧分水岭为子午岭林区和黄龙山林区,中部为黄土塬区,下游进入关中地区,为黄土阶地与冲积平原区。

二、河流水系

渭河支流众多,其中,南岸的数量较多,但较大支流集中在北岸,水系呈扇状分布。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支流有14条,北岸有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千河、漆水河、石川河、泾河、北洛河;南岸有榜沙河、耤河、黑河、沣河、灞河。北岸支流多发源于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相对源远流长,比降较小,含沙量大;南岸支流均发源于秦岭山区,源短流急,谷狭坡陡,径流较丰,含沙量小。

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河长455.1km,流域面积4.54万km2,占渭河流域面积的33.7%,泾河支流较多,集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支流有左岸的洪河、蒲河、马莲河、三水河,右岸的汭河、黑河、泔河。马莲河为泾河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1.91万km2,占泾河流域面积的42%,河长374.8km。

北洛河为渭河第二大支流,河长680km,流域面积2.69万km2,占渭河流域面积的20%。集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支流有葫芦河、沮河、周河。葫芦河为北洛河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0.54万km2,河长235.3km。

三、水资源

(一)降水与蒸发

流域处于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多年平均降水量572mm(1956年~2000年系列,下同)。降水量变化趋势是南多北少,山区多而盆地河谷少。秦岭山区降水量达到800mm以上,西部太白山、东部华山山区达到900mm以上,而渭北地区平均541mm,局部地区不足400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Cv值0.21~0.29,最大月降水量多发生在7、8月份,最小月降水量多发生在12、1月份。7月~10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60%左右。

流域内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660mm~1600mm,其中渭北地区一般1000mm~1600mm,西部660mm~900mm,东部1000 mm~1200mm,南部700mm~900mm。年内最小蒸发量多发生在12月份,最大蒸发量多发生在6、7月份,7月~10月份蒸发量可占年蒸发量的46%~58%。

流域内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500mm左右,高山区小于平原区,秦岭山区一般小于400mm,而关中平原大于500mm。

(二)天然径流量

按照1956年~2000年45年系列计算,渭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100.40亿m3,占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580亿m3的17.3%。其中渭河干流林家村以上25.25亿m3,咸阳以上54.05亿 m3,华县以上88.09亿m3;支流泾河张家山以上17.23亿m3,北洛河氵状头以上9.96亿m3。

河川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匀,渭河南岸来水量占渭河流域来水量的48%以上,而集水面积仅占渭河流域面积的20%。南岸径流系数平均0.26,是北岸的3倍左右。

天然径流量年际变化大,Cv值0.30~0.60,最大年径流量218亿m3(1964年)是最小年径流量43亿m3(1995年)的5倍以上。75%偏枯水年份和95%枯水年份流域天然径流量分别为73.54亿m3和50.34亿m3。

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7月~10月份来水量约占全年的60%,其中8月份来水量最多,一般占全年的14%~25%;1月份来水量最少,一般仅占全年的1.6%~3.1%。

(三)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流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69.88亿m3,其中山丘区35.95亿m3,平原区42.29亿m3,山丘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8.36亿m3。流域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5.71亿m3,其中山丘区2.57亿m3,平原区33.14亿m3。

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渭河干流地区,占地下水总量的82.1%。地下水可开采量与地下水资源量分布情况相似,渭河干流地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最多,占总量的91.9%。

(四)水资源总量

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10.56亿m3,其中天然径流量100.4亿m3,地下水资源量69.88亿m3,扣除二者之间重复量后,天然径流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不重复量10.16亿m3。75%偏枯水年份和95%枯水年份水资源总量分别为83.7亿m3和60.5亿m3。流域水资源基本特征值见表1-1。

(五)径流量变化情况及成因分析

90年代以来,渭河流域降雨量偏枯,加上国民经济耗水量的不断增加,河道径流量大幅度衰减。渭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不同时段实测径流量的对比情况见表1-2。

表1-1 渭河流域水资源基本特征值表

项目

以水系划分以河段划分以行政区划分

域渭河

干流

地区

泾河

张家山

以上

北洛河

氵状头

以上

上游中游下游甘肃宁夏陕西

面积(万km2) 6.64 4.32 2.52 2.92 1.72 8.84 5.95 0.82 6.71 13.48 降水量(mm) 632 517 507 513 702 561 503 485 644 572

天然径流量(亿m3) 73.21 17.23 9.96

25.2

5

28.8

46.3

5

32.83 4.72

62.8

5

100.4

地下水资源量(亿m3) 57.37 8.74 3.77

11.7

6

24.0

7

34.0

5

15.67 2.46

51.7

5

69.88

地下水可开采量

(亿m3) 32.8 1.25 1.66 1.89

13.7

8

20.0

4

2.58 0.00

33.1

3

35.71

水资源总量(亿m3) 82.60 17.99 9.97

27.3

3

30.7

9

52.4

4

35.31 4.73

70.5

2

110.5

6

天然径流量与

地下水资源量之间

不重复计算量

(亿m3)

9.39 0.76 0.01 2.08 1.99 6.09 2.48 0.01 7.67 10.16

注:渭河干流地区指渭河流域扣除泾河张家山以上和北洛河氵状头以上的部分,下同。

渭河主要水文站不同时段实测径流量对比表

表1-2 单位:亿m3时段1956~ 1971~ 1981~ 1991~ 1956~ 1956~

水文站1970 1980 1990 2000 1990 2000

干流北道17.33 13.41 12.87 5.83 14.94 12.91 林家村29.00 14.56 18.20 6.06 21.79 18.29 咸阳60.16 34.15 46.74 19.19 48.90 42.29 华县93.85 55.61 81.55 39.45 79.41 70.53

泾河雨落坪 4.77 4.36 4.39 4.55 4.55 4.55 杨家坪9.85 7.00 6.63 4.50 8.12 7.31 张家山17.47 11.45 13.74 11.21 14.69 13.91

北洛河氵状头8.03 5.67 7.33 5.33 7.15 6.75 渭河干流林家村水文站90年代年平均实测径流量只有6.06亿m3,较90年代以前平均值21.79亿m3减少了15.73亿m3,不足90年代以前平均值的1/3。

90年代以来入黄水量(华县+氵状头实测径流量)平均仅44.78亿m3,较90年代以前平均值86.56亿m3减少了41.78亿m3。

造成渭河干流实测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1、降雨量偏少

林家村以上1956年~1990年和1991年~2000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542mm和459mm,两者相比降雨量减少了15%。降雨量的变化导致林家村断面实际来水量减少8.22亿m3,占90年代实际来水减少量15.73亿m3的52%。

渭河流域1956年~1990年和1991年~2000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591mm和509mm,两者相比降雨量减少了14%(其中汛期减少18%)。降雨量的变化导致渭河入黄水量减少20.37亿m3,占90年代实际入黄水量减少量41.78亿m3的49%。

2、国民经济耗水量明显增加

林家村以上90年代平均国民经济耗水量9.99亿m3,与90年代以前平均耗水量5.62亿m3相比,增加了77.8%。据分析,国民经济耗水量增加导致林家村断面实测径流量减少3.07亿m3,占90年代实际来水减少量的20%。

渭河流域90年代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量中,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增幅最大,地下水用水量快速增长。流域国民经济平均耗水量42.63亿m3(其中地表水20.50亿m3,地下

水22.13亿m3),与90年代以前平均耗水量27.93亿m3(其中地表水23.83亿m3,地下水4.10亿m3)相比,增加了52.6%。耗水量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地下水耗水量大幅增加,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影响到了地表径流,也成为地表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分析,国民经济耗水量增加导致渭河流域入黄水量减少8.64亿m3,占90年代实际入黄水量减少量的21%。

3、水土保持用水量增加

渭河流域90年代以前水土保持平均每年利用径流量1.16亿m3,90年代达到了3.0亿m3,与90年代以前平均值相比增加了1.84亿m3,占90年代实际入黄水量减少量的4%。

此外,排水蒸发及河湖库蒸发和潜水蒸发损失等造成的非用水消耗量的增加、气温升高导致蒸发能力的增加、集雨工程蓄水等因素,对于实测径流量的减少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泥沙

渭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来沙量6.09亿t,其中泾河3.06亿t,北洛河1.06亿t,干流咸阳站1.97亿t。由于水土保持作用以及降雨条件的变化,1970年~2000年系列渭河流域多年平均来沙量为4.57亿t,其中泾河2.46亿t,北洛河0.85亿t,干流咸阳站1.26亿t。渭河流域泥沙的主要特点有:

1、输沙量大、含沙量高

多年平均输沙模数3000 t/km2 ·a~7000t/km2 ·a,含沙量50 kg/m3,中值粒径0.017 mm~0.029mm。1956年~2000年多年平均实测入黄泥沙4.43亿t(以华县+氵状头计算),占黄河流域的35%(以龙门+华县+河津+氵状头计算),其中90年代平均入黄泥沙3.46亿t,含沙量达77 kg/m3。

2、水沙异源

渭河径流主要来源于南岸,而泥沙主要来自北岸,尤其是泾河和北洛河,分别占渭

河来沙量的53.8%和18.6%。

3、来沙量地区分布相对集中

渭河泥沙主要来自泾河、北洛河和渭河上游,其中泾河泥沙主要来自马莲河,其集水面积占泾河流域面积的41%,来沙量占泾河泥沙的55%;北洛河泥沙主要来自刘家河以上,来沙量占北洛河泥沙的88%,集水面积仅占北洛河流域面积的29%。

4、来沙量年内分配相对集中,其中,汛期沙量占年沙量的75%~94%。

五、洪水

洪水主要来源于泾河、渭河干流咸阳以上和南山支流。渭河流域洪水具有暴涨暴落、洪峰高、含沙量大的特点。每年7月~9月为暴雨季节,汛期水量约占年水量的60%。

历史上渭河曾发生过多次大洪水,1898年(光绪24年),渭河咸阳段发生特大洪水,咸阳、华县洪峰流量分别为11600m3/s、11500m3/s;1911年,泾河发生特大洪水,张家山洪峰流量14700m3/s;1933年,华县洪峰流量8340m3/s;1981年8月华县站发生了5380m3/s的洪水。

进入90年代以后,洪水特性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洪水次数减少、发生时间更加集中,高含沙中常洪水频繁发生,同流量水位上升、漫滩几率增大、漫滩洪水传播时间延长等。例如,日平均流量大于1000m3/s 天数,90年代以前平均14天/年,90年代只有2.6天/年;大于3000 m3/s的洪水,1960年~1990年共发生了25次,90年代仅发生3次。

六、天然水质

渭河流域天然水质主要受气候、降雨径流、土壤植被、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影响,流域大部分地区天然水质良好。渭河干流矿化度从上游至下游呈递减趋势,泾河入渭后,矿化度又升高,矿化度在500mg/L~700mg/L之间,属软水和中等硬度水。部分山区、干旱区有微咸水、高含氟水。微咸水区主要分布在石川河一带,含有较高的氟化物及硫酸盐,水质咸涩;高含氟水主要分布在礼泉、蒲城、大荔部分地区。

渭河流域潜水水化学特征与地貌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有密切关系。黄土高原的黄土丘陵区,多为低矿化度的重碳酸盐型水;关中盆地多为矿化度小于1g/L 的重碳酸盐型水;渭河以北、泾河以东局部地区地下水矿化度较高,为3g/L~5g/L或大于5g/L。

七、水土流失

渭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的特点,一是面积广,水土流失面积10.36万km2(其中渭河干流地区4.47万km2,泾河3.95万km2,北洛河1.94万km2),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76.9%;二是土壤侵蚀强度大,全流域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a的强度水蚀面积4.88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同类面积的25.5%,多沙粗沙区面积1.87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同类面积的23.8%;三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导致地表植被严重破坏、林线后退和大量弃渣,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较快。

第二节经济社会概况

一、人口及其分布

渭河流域包括陕西省的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铜川市、渭南市及延安市,甘肃省的定西地区、平凉地区、庆阳地区、天水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等,共涉及84个县(市、区)。截止2000年,流域总人口3251万人,人口密度241人/km2。城镇人口964万人,城市化率29.7%。流域人口分布以关中地区最为密集,占流域总人口的65%,人口密度444人/km2;流域南北边缘的秦岭山区和黄土高原区,人口分布稀疏。

二、土地利用

流域总土地面积20220万亩,其中山丘区占84%,平原区占16%,平原区面积的99%集中在关中地区。现有林地面积5940万亩,占流域总土地面积的29.4%,其中甘肃、宁夏和陕西林地面积分别占总林地面积的33.5%、3.2%和63.3%。

流域内现有耕地面积572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8.3%,农村人均耕地2.5亩,其中渭河干流地区3698万亩,泾河1819万亩,北洛河206万亩,分别占流域总耕地面积的64.6%、31.8%和3.6%;关中地区耕地面积2014万亩,占流域总耕地面积的35.2%。现状流域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7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9.3%,农村人口人均灌溉面积0.7亩,其中渭河干流地区1520万亩,泾河133万亩,北洛河23万亩,分别占流域总有效灌溉面积的90.7%、7.9%和1.4%;关中地区有效灌溉面积1372万亩,占流域总有效灌溉面积的81.8%。

三、工农业生产

渭河流域历史上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487亿元,人均GDP为4574元。渭河流域经济社会主要指标见表1-3。

表1-3 渭河流域2000年经济社会主要指标表

项目单位

以水系划分以行政区划分全

域渭河干

流地区

泾河北洛河甘肃宁夏陕西

1、总人口万人2640 528 83 937 109 2205 3251 其中:农村人口万人1758 462 67 826 103 1358 2287 城镇人口万人882 66 16 111 6 847 964

2、土地面积万亩10425 6675 3120 8926 1235 10059 20220 其中:林地面积万亩2682 1680 1578 1992 188 **** **** 耕地面积万亩3698 1819 206 3066 459 2198 5723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1520 133 23 237 42 1397 1676 实际灌溉面积万亩1040 125 22 237 32 918 1187

3、粮食产量万t 779 198 43 267 24 729 1020

4、棉花产量t 23942 16 0 42 0 23916 23958

5、油料产量万t 22.8 8.2 1.2 14.4 0 17.8 32.2

6、大牲畜万头222.4 106.1 16.5 176 26 143 345

7、小牲畜万只971 282 57 413 37 860 1310

8、工业产值亿元1499 175 19 235 6 1452 1693

9、农业产值亿元317 54 17 93 7 288 388

1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316 128 43 215 14 1258 1487

11、人均GDP 元4985 2424 5181 2295 1284 5705 4574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200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195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占91.5%。作物以小麦、玉米、杂粮、棉花、豆类、油菜、瓜果为主,粮食产量1020万t,棉花产量2.4万t,油料产量32.2万t,人均占有粮食314kg。大牲畜345万头,小牲畜1310万只。农业总产值388亿元,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1697元。

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安、宝鸡、咸阳、天水、铜川等城市,拥有机械、航空、电子、电力、煤炭、化工、建材和有色金属等工业,是我国西北地区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基地。近年来,高科技、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很快,在关中已形成西起宝鸡、东至渭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渭河北岸有以铜川为中心的煤田,是著名的“黑腰带”地区;在甘肃庆阳地区也形成了以能源为主的产业开发带。2000年工业总产值169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1%。

关中地区,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城市集中、经济发达、交通方便、旅游资源丰富、教育设施先进,在渭河流域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粮食产量680万t,占全流域的66.7%;工业产值1433亿元,占全流域的84.6%;农业产值271亿元,占全流域的69.8%;GDP为1214亿元,占全流域的81.6%。

渭河流域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前沿地带,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预计到2010年,渭河流域总人口将达到3519万人,城市化率可达36.3%,GDP 将达到3167亿元,人均GDP为9000元。

第二章治理开发状况

第一节治理开发现状

一、防洪减淤

渭河流域现状防洪工程主要有干支流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三门峡库区防洪保安工程、“二华”(华阴、华县)地区排水除涝工程等。

60年代初,三门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库区淤积严重,淤积末端不断上延,渭河下游洪水位抬升,为此,在渭河下游先后修建了堤防。60年代中期,为了保护堤防的安全,并结合改善河势,开始修建河道整治工程。截止目前,渭河下游共建有干流堤防192km;河道整治工程58处,工程总长度121km。

随着渭河下游干流防洪工程的建设,南山支流也修建了部分工程。目前,渭南以下南山支流共有堤防146km(其中335m高程以上堤防83km),堤防护坡18km,防渗斜墙4.4km。“二华”地区修建排水站13座,排水干沟10条,长120km。

三门峡库区有返迁移民10多万人,自1985年以来,国家为返迁移民逐步建设了防洪围堤、撤退道路、避水楼等公用设施。目前,共有防洪围堤88km,撤退道路12条,避水楼9000余座。

渭河中游干流现有各类堤防270km,护基坝2895座。上游干流兴建砌石护坡堤防63km,丁坝61个,浆砌石护岸58.7km。

支流泾河中下游现有堤防2km,丁坝22座、磨盘坝20座;上游有护岸44.6km。北洛河下游现有堤防74km和部分护岸工程。

2000年渭河流域主要防洪工程见表2-1。

表2-1 渭河流域现状主要防洪工程表

河段堤防(km) 整治工程护岸(km)

渭河下游192 58处/121km

三门峡库区移民围堤88

渭河中游270 坝2895座

渭河上游63 坝垛61座58.7 主要南山支流146 护坡17.9

支流泾河 2 坝42座44.6

北洛河74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

(一)工程建设现状

渭河流域发展水利事业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兴修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农田。新中国成立前,已建成泾、洛、渭、梅、黑、涝、沣、泔等灌溉工程,被称为“关中八惠”,初步形成200万亩的灌溉规模。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不仅改造扩建了原来的老灌区,而且兴建了巴家嘴、宝鸡峡、冯家山、石头河、交口抽渭、羊毛湾、石堡川、桃曲坡等大中型水利工程。90年代以来又先后建成了一批城镇供水工程,包括冯家山水库向宝鸡市供水、马栏引水——桃曲坡水库向铜川市供水、石头河水库向西安市供水以及引冯济羊等工程,地下水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形成了以自流引水为主、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结合的灌溉供水网络。

目前,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包括关中9大灌区节水改造、黑河金盆水库、三原县西郊水库、宝鸡峡引水枢纽改造和东雷二期抽黄等。

截止2000年,流域共建成大中型及小(1)型水库302座,总库容27.3亿m3(其中兴利库容15.5亿m3),引水工程2631处,提水工程6578处,机电井13.5万眼。

各类水利工程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76.3万亩,现有节水灌溉面积370.5万亩。在提供农业灌溉用水的同时,各类水利工程还承担着渭河两岸城乡生活和工业基地的供水任务。

(二)现状供水及用水量

2000年渭河流域各类水利工程总供水量62.7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28.7亿m3,地下水供水量33.8亿m3,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利用0.2亿m3,其中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53.9%。地表水供水量中,引水工程占53.7%,是主要的供水方式,其次是蓄水工程和提水工程,分别占地表水供水量的25.3%和20.1%。甘肃、宁夏和陕西三省(自治区)的供水量分别为9.8亿m3、1.1亿m3和51.8亿m3,陕西省各类水利工程

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82.6%。

2000年渭河流域国民经济总用水量为62.7亿m3。总用水量中,农业灌溉用水占64.5%,工业用水占21.3%,城乡生活用水占14.2%。

(三)现状耗水量

2000年渭河流域国民经济耗水量为42.93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18.74亿m3,地下水耗水量24.19亿m3,分别占总耗水量的43.7%和56.3%。总耗水量中,农业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分别占74.1%、11.6%和14.3%。甘肃、宁夏、陕西耗水量分别占总耗水量的16.4%、2.2%、81.4%。主要耗水部门为农业灌溉,主要耗水地区为陕西关中地区。2000年渭河流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及耗水量见表2-2。

当考虑河湖库蒸发损失、排水蒸发损失以及潜水蒸发等非用水消耗量后,2000年渭河流域总耗水量为47.11亿m3。

渭河流域2000年国民经济用水及耗水量表

表2-2 单位:亿m3

分区

各部门用水量国民经济耗水量城乡生活工业农业灌溉总量

合计

其中

地下小计

其中

地下

小计

其中

地下

小计

其中

地下

小计

其中

地下

按水系渭河干流

地区

8.20 4.97 11.46 8.90 36.79 18.43 56.45 32.30 38.66 22.64 泾河 1.13 0.31 1.74 0.35 2.42 0.44 5.28 1.10 3.59 1.10 北洛河0.19 0.12 0.17 0.09 0.65 0.20 1.00 0.41 0.69 0.30

按行政区

甘肃 1.99 0.98 2.59 0.89 5.24 0.89 9.81 2.76 7.05 2.14 宁夏0.14 0.03 0.05 0.01 0.94 0.07 1.12 0.11 0.92 0.09 陕西 6.80 4.05 10.73 8.43 34.27 18.46 51.80 30.94 34.96 21.95 其中关中 6.59 3.93 10.56 8.34 33.58 18.26 50.73 30.53 34.17 20.32 全流域8.92 5.06 13.36 9.33 40.45 19.41 62.74 33.80 42.93 24.19 注:表中耗水量仅为国民经济用水消耗量,未包括非用水消耗量4.17亿m3。

三、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

渭河流域现有水质监测站点32个,现有水质监测系统基础薄弱,已不能适应水资源

保护工作的需要。水质监测站点分布情况见表2-3。

渭河流域现状水质监测站点分布情况表

表2-3 单位:

分区测站总数水资源

质量站

省地(市)

界站

水利工程

监测站

按水系渭河干流地区11 7 4

泾河18 15 2 1 北洛河 3 3

按行政区

甘肃16 14 1 1 陕西16 11 5

合计32 25 6 1

截止2004年8月,流域内已有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污水能力43.5万t,污水再生利用5万t;在建城市污水处理厂9座,日处理污水能力67.3万t;在建垃圾处理厂4座,日处理能力4700t。现状污水处理厂情况见表2-4。

表2-4 渭河流域现状污水处理厂分布情况表

建设性质省(自治区)项目名称规模(万t/d)

已建陕西

西安市邓家村污水处理厂16.0 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处理厂15.0 宝鸡市十里铺污水处理厂一期9.0 铜川市污水处理厂 3.5

小计43.5

在建甘肃

秦城污水处理厂 6.0

平凉城区污水再生利用工程 5.0

西峰城区污水处理厂 2.0

陇西城市污水处理厂0.8

小计13.8 陕西

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10.0

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25.0

咸阳市污水处理厂一期10.0

渭南市污水处理厂一期 6.0

杨凌污水处理厂一期 2.5

小计53.5

合计67.3

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渭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地区之一,各省(自治区)很早就设立了水土保持机构,并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80年代以来,通过制订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推行多种形式的治理承包责任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减少入河泥沙、带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2000年底,水土流失初步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3.65万km2,其中兴修基本农田2464.7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草2775.6万亩。建设淤地坝4367座,其中骨干坝186座,中小型淤地坝4181座。塘坝、水窖、蓄水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3.4多万处。现有治理措施年均可增产粮食14.6亿kg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7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渭泥沙约0.69亿t,占渭河多年平均来沙量的15.6%。

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渭河流域存在防洪形势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质污染日趋加剧、水土流失治理进展缓慢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中下游防洪形势严峻

(一)洪灾频繁,损失严重

渭河的洪水危害主要在中下游,防洪保护区涉及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市(区),面积1084.6km2。区内耕地95.54万亩,人口约243.2万人,有陇海铁路干线、310国道和宝鸡至潼关的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洪水一旦决溢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洪水决溢后,水退沙存,河渠淤塞,良田沙化,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渭河中下游的洪水灾害频繁,1898年、1911年和1933年洪水,均造成大范围灾害。1981年洪水,林家村、咸阳、华县站洪峰流量分别为2420 m3/s、6210 m3/s、5380m3/s,宝鸡市渭河堤防决口17处,多处桥涵路基、房屋被冲毁,陇海铁路中断,农作物受灾面积10.7万亩,受灾人口8.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31亿元;渭河下游临潼南屯堤段

决口,淹没耕地1.7万亩。90年代以来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洪水灾害增加,“92.8”、“96.7”、“2000.10”和“2003.10”等洪水均造成渭河下游受灾,经济损失较严重。“96.7”南山支流和渭河干流(华县站洪峰流量3500m3/s)发生洪水,造成310国道中断,损坏和倒塌房屋1.45万间,淹没耕地35.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2亿元。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渭河下游连续发生了6次大洪量、长历时、高水位的洪水过程,河道全部漫滩,堤防全线偎水,致使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文测报设施水毁严重,渭河下游干流堤防决口1处,南山支流堤防决口10处,给渭南市临渭区、华县、华阴等地造成严重灾害。据陕西省统计,受灾人口近60万人,其中迁移人口29万人,总受灾面积918.7km2,绝收面积30.9万亩,倒塌房屋18.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

(二)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排洪能力下降

泥沙淤积河道、河床逐渐淤高是渭河下游洪水威胁严重的根本原因。1991年以来,渭河下游河道淤积2.37亿m3,大部分泥沙淤在主河槽,造成主河槽严重萎缩,河床不断抬升,排洪能力急剧下降,洪水位上升;2000年华县站洪峰流量1890m3/s水位比1981年5380m3/s流量水位还高0.27m。2003年咸阳、临潼、华县站洪峰流量分别为5340m3/s、5100m3/s和3570m3/s,相应洪水位均创历史最高,特别是华县站水位342.76 m比1996年历史最高水位高出0.51m。从而使中小洪水易形成“横河”、“斜河”,防洪大堤被冲决的几率增加。

造成渭河下游河道淤积抬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潼关高程大幅度抬升,汇流区壅水滞沙和渭河河口拦门沙的增长,致使渭河下游发生了严重的溯源淤积。1974年~1985年,随着三门峡水库泄流设施的两次改建和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潼关高程回落,基本控制在327m左右,渭河下游淤积减缓。1991年~2000年,渭河水量大幅衰减,洪水场次减少,洪峰流量降低,高含沙小洪水场次增多,水沙搭配失衡,输沙水量严重不足,河道累积淤积2.37亿m3;加之黄河干流来水偏枯,且龙羊峡

水库调蓄运用改变了来水过程,潼关高程回升,一直在328.5m左右徘徊,导致渭河下游淤积进一步加剧,治理难度增大,渭河下游防洪形势严峻。分析表明,1991年之后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主要受来水来沙(包括黄、洛、渭河不利洪水遭遇)的影响,同时潼关高程上升使渭河下游纵比降自动调整,比降变缓,对渭河下游的淤积也产生一定影响。

(三)防洪工程不完善,威胁防洪安全

1、堤防质量差、隐患多、不达标,险工防护能力低,仍有溃决的可能

现状堤防大多是在不同时期应急设防的基础上逐步加高培厚而成的,堤身质量参差不齐,筑堤土中夹有杂物、淤沙,沿堤修建的灌溉、排水涵管和放淤闸等穿堤建筑物与大堤结合不良。按照2010年水平设计洪水位,渭河下游192km的干流堤防中,高度不足地段176km,占堤防总长的91.7%,其中欠高0.5m以上的堤段149km,占堤防总长的77.4%;欠高1.0m以上的堤段103km,占堤防总长的53.8%。堤身断面单薄的堤段长150km,其中左岸68km,右岸82 km。渭河中游干流已建的271km堤防中,堤顶高度达不到设计标准的有149km,占堤防总长的55%。

2、控导工程不完善、标准低,部分河段河势尚未得到控制,严重危及堤防安全

控导工程布点不完善,已有工程长度不足,工程标准低,坝顶高程不足,结构单薄,根石走失严重。渭南以下河段河势多变,尚未得到控制,常形成畸形河湾,主流直冲堤防,严重危及堤防安全。现有险工工程标准低,坝顶高程不足,根石坡度陡,深度浅,稳定性差。

3、南山支流堤距狭窄、堤防质量差,洪灾频繁

南山支流坡陡流急,洪水陡涨陡落,预见期极短,给下游河道防洪造成极大危害。渭南以下12条南山支流出山口后的河道多为人工渠化河槽,目前河底宽多在15m~40m,最小的河底宽仅5m,过流断面小,过洪能力均达不到设计要求,最小的仅为设计过洪能力的59.3%。支流堤防质量差,险工隐患突出,现状堤防中,老西潼公路以北欠高0.5m~1m的堤段长21.7km,欠高1.0m~2m的堤段长38.2km,分别占堤防总长的25%和46%,

现有堤防断面均达不到设计断面要求。支流下游段河势不顺,并受渭河倒灌影响,泥沙淤积,洪水下泄不畅,屡屡成灾,特别是90年代以来,出山口段洪灾频繁。

4、库区返迁移民保安工程薄弱,堤防保护区内排水问题严重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335m高程以下目前居住10多万返迁移民,生活、生产条件较差,防洪设施严重不足,洪水威胁严重,缺乏安全保障。由于渭河下游不断淤积抬高,部分堤防保护区自流排水条件逐步丧失,现有排水沟淤积严重,排水工程设施损坏,老化失修,排水能力不足,每遇暴雨往往酿成灾害。目前,“二华”排水干沟和交口抽渭、洛惠渠等大型灌区200多万亩农田丧失了自流排水能力,三门峡库区有60多万亩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剧。

(四)防洪非工程措施不完善,工程管理设施不完备

大部分水文站测报设施差,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滞后,报汛通讯手段落后,防汛抢险机械不足,机动抢险能力差。工程管理基础设施陈旧,交通、通讯、观测设备及养护机械不足。

二、水资源短缺严重,供需矛盾突出

(一)水资源总量不足,流域呈资源性缺水

渭河流域河川径流量100.4亿m3,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308m3,亩均占有河川径流量174m3,分别为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13%,亩均占有水量的9%,相当于黄河流域人均占有水量和亩均占有水量的一半。水资源总量不足,承载能力有限,属资源性缺水地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水量锐减,农业灌溉引水保证率很低,关中地区的灌区有50%的灌溉面积不能适时适量灌溉,2000年全流域有29.7%的灌溉面积失灌,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工业和生活用水形势也十分严峻。渭河流域干旱灾害频繁,据统计,1949年~2000年共发生较大干旱灾害35次,发生频率为70%。

(二)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

渭河综合治理讲话

渭河综合治理讲话 姜锋同志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发展史;河清海晏,历来是治世的最主要标志之一。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战略部署,这既是一项推进科学发展的生态工程、发展工程,也是泽被后世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渭河XX段综合整治工程开工仪式,既是动员会,也是誓师会。在此,我代表XX市委、市政府向出席开工仪式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参与渭河整治的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渭河治理的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千百年来,渭河以博大的胸怀滋养了三秦儿女,孕育出了彪炳史册的周秦汉唐文明,是我们XX的母亲河。把渭河建设成安澜河、绿色河、人文河,是我们渭河儿女共同的期盼、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努力把渭河XX段打造成XX最靓丽的名片,让渭河永远成为两岸人民的幸福河。 一要全力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渭河综合整治任务的要求。渭河在我市境内河长86.87公里,岸线总长103.97公里,工程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盯目标,快速启动,精心组织,加快建设,尤其是要按时高效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做到首战告捷,为早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二要统筹谋划。渭河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防洪保安、生态建设、城镇发展、产业布局综合考虑,与建设XX(XX)国际化大都市结合起来,与产业转

型升级结合起来,与推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按照省上《渭河全线整治规划》要求,聘请国际一流团队,高起点编制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建设,整体推进,努力把渭河建设成XX (XX)国际化大都市的城中河、景观河,把两岸打造成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带、城镇带。 三要确保质量。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直接关系着两岸人民的福祉,连接着民心。各级各有关部门及设计建设单位都要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把质量要求贯穿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项目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健全规X的机制保障工程质量,以严格的管理保障资金安全,以一流的施工队伍建设精品工程,确保工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向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要形成合力。渭河整治指挥部以及沿渭河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市县联动、上下齐动的良好格局。要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大项目运作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场参与、多元投资的建设机制。要深入开展宣传动员,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母亲河、治理母亲河的良好氛围。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传诵古今的美谈;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造就天府之国。我们有幸参与渭河综合整治这一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是自豪、是荣耀,更多的是担当、是责任。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所有建设者的辛勤工作下,我们一定会把渭河的事情办好,为建设西部强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陕西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

陕西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和03年暴雨洪水调查结束 2003-12-11 (本站讯)由陕西省水文局组织的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和2003年暴雨洪水调查工作于日前结束,并已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陕西两省,在陕西潼关县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渭河流域现有水文站38处,雨量站260处。2003年汛期,我省暴雨洪水频发,山洪、泥石流灾害严重,特别是渭河先后连续出现6次高水位洪水,造成了南山支流倒灌,石堤河、罗纹河、方山河河堤多处决口,使华县、华阴地淹没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为了对渭河流域自然地理特性、水文特性、水情站网及设施情况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深入分析03洪水中河床演变对洪水演进规律的影响,正确地解决预报方案因子变化问题,更好地满足我省防汛工作的需要,陕西省水文局组织人员对我省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个市区的15条渭河支流河口和部分二级支流河口的水文特性进行了为期11天的查勘调研,实地调研查勘了渭河干、支流拓石、林家村、魏家堡等14个水文(位)站和6个预警断面及宝鸡峡渠首、冯家山、石头河、黑河、泷河水库。并组织汉中、商洛、延安、安康水文局及时组织调查小组分别对宁强03·7、洛南、宁陕和石泉、黄陵03·8暴雨洪水开展调查。今年渭河出现6次洪水过程,其主要特点是洪峰水位高、洪水持续时间长;洪水过程多、洪水总是大;洪峰传播时间长,洪水演进速度慢;洪水下泄不畅,导致库区洪水迭加;南山支流倒灌,河堤发生决口,渭河中游支流入渭不畅,发生洪水顶托。 通过此次的查勘调研工作,使得我们对渭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性、水文特性及今年的暴雨洪水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将对我省下一步的渭河治理和防汛抗旱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供稿:秦延安)

铜川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

铜川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 (2012-2014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根据《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河流分布概况 我市地表水系分属渭河两个一级支流石川河和洛河。漆水河、沮河属石川河两条主要支流,两河于耀州区南1.5公里交汇后入石川河,南流约1公里出铜川界。 漆水河东南流向,穿过北市区、南市区,全长64.2公里,流域面积77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623万立方米。由于在柳湾设有饮用水取水口,年总取水量2504万立方米,故在取水口以下,除丰水期外,基本处于断流状态。沮河发源于我市西北部,全长77公里,流域面积87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210万立方米。桃曲坡水库位于沮河下游,总库容5720万立方米。桃曲坡水库下游至石川河入口段,除泄洪和农灌放水外,常年处于断流状态。 另外,赵氏河经新区南部入富平,在富平淡村附近汇入石川河。宜君县境内青河、五里镇河、雷塬河等均流入洛河后入渭河。 -1-

二、我市渭河流域水质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表水环境污染治理,建成了3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6.7万吨,关闭拆除了4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沮河、漆水河沿岸厂矿、医院等建设了50多套废水处理设施,流经市区的漆水河出市断面两项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分别由2006年的115毫克/升、12.76毫克/升下降到2011年的73.6毫克/升和6.7毫克/升,分别下降了36%和47.5%,辖区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 尽管如此,我市地表水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据设在漆水河三里洞、新村、岔口3个水质监测控制断面数据显示,漆水河水质污染仍很严重,平、涸水期主要污染物超标数倍甚至几十倍,多为劣Ⅴ类或Ⅴ类,且属典型的有机型污染。城市生活污染是其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收集率仍较低。受我市特殊地形影响,漆水河目前仍有19个排污口直排河道,一些支毛沟的污水难以收集,部分区域尚存在雨污合流情况;一些单位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还不稳定,存在超标排放现象。二是河流生态基流不足。由于漆水河、沮河上游均有取水、截留工程,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高达61%,远高于全国35.6%的平均水平,河流常年处于断流状态。因此,生态基流不足已成为制约漆、沮两河水质改善的瓶颈之一。三是由于化肥、农药的不科学、不合理使用,村镇生活污染治理相对滞后,加之规模化养殖业快速发展,使得农村污染呈加剧趋势。 -2-

甘肃水文概况

河流、地下水、冰川与水力资源 甘肃省位于我国内陆,东西长1400多公里,南北宽近1000公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兼有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特点。三大自然地理区的地貌、气候等特点,对本省水文地理状况有重大影响。东部黄土高原与东南部的陇南山地,是黄河与长江流域,属于外流区。西北部的河西走廊及北山山地,属于内陆河流域。南部与西部的甘南高原与祁连山地,属青藏高原高寒区,是外流与内陆河的发源地。 (一)河流 1、河流水系 本省河流分三大流域,九个水系。黄河与长江流域以迭山、西秦岭为界。黄河与内陆河流域以乌鞘岭、毛毛山及景泰境内的猎虎山为界。 (1)黄河流域水系:本流域分黄河干流(包括庄浪河、大夏河等直接入干流的小支流)、洮河、湟水、渭河与泾河五个水系。 这里年径流量大于一亿立方米的河流,除上述五个水系的干流外,还有各水系的一、二级支流31条。其中黄河干流水系有庄浪河、祖厉河、大夏河及其支流咯河和铁龙沟5条;洮河水系有周可河、多拉沟、贡去乎河、博拉河、车巴沟、冶木河、三岔河、广通河等12条;湟水水系有大通河1条;渭河水系有榜沙河、大南河、籍河、牛头河、通关河、葫芦河及其支流洛河7条;泾河水系有内河、马连河、黑河、达溪河、达蒲河及其支流茹河6条。 (2)长江流域水系:省内长江流域的嘉陵江水系,年径流量大

于一亿立方米的河流共27条,其中包括西汉水及其支流燕子河、洮水河、清水江、平洛河、铜钱河、柯家河;白龙江及其支流达拉沟、多儿沟、腊子沟、岷江、拱坝河、羊汤河、五库河、让水河、洛塘河;白水江及其支流中路河、马连河、白马峪河、丹堡河;嘉陵江干流及直接入嘉陵江的支流红崖河、永宁河、洛河及长丰河。 (3)内陆河流域:内陆河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水系。年径流量在一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15条。其中石羊河水系有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金塔河等;黑河水系有讨赖河、洪水河、马营河、梨园河等;疏勒河水系有疏勒河、党河等。 2、河川径流 (1)年径流深及其分布:河川年径流深及其分布与甘肃省的降水量分布大体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降水多的地方,地表径流深就大;降水少的地方,径流深就小。甘肃降水总的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如东南部康县年平均降水为807毫米,中部的兰州为327毫米,西北部的张掖为129毫米。故甘肃的径流深也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局部地区,由于下垫面的影响,与降水分布的规律性不一致。在同样降水条件下,山地林区,年径流深大,黄土高原年径流深则小;山区径流深大,在丘陵、平原及河谷地区,则径流深小。 甘肃省的河川径流,可以以陇山——西秦岭——祁连山为界线,分成两个区。线以南径流深大,称为丰水区(包括山体本身),线北为贫水区。 ①丰水区区内年径流深大部在100毫米以上。由于降水受地形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前言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从西至东横贯富饶的关中平原。渭河流域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作为西北经济发达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60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并采取蓄水运用,致使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防洪问题以后,在不断对三门峡水库改建的同时,开展了对渭河下游的治理。1990年以后,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渭河下游防洪问题更加突出,为此,进一步加强了渭河下游防洪工程和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等工程的建设。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和防护建设,初步建立了由干、支流堤防与河道整治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库区及渭河下游的防洪条件,促进了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然而,渭河的治理开发与三门峡水库的影响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出现了防洪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土流失治理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流域综合治理。 渭河治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1年12月,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渭河综合治理要列入重要议程,首先要充分论证,做好规划”。 为贯彻中央领导批示精神,根据水利部的统一安排,2002年5月,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由水利部有关司局和流域内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参加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规划编制组,开展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采取开放式工作和联合集中办公,多次进行了现场查勘、调研和征求各方意见;规划协调领导小组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7月分别在郑州、西安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问题,征求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的意见。 水利部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部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还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咨询。2003年10月,水利部组织召开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专家座谈会。由于渭河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根据专家意见,水利部决定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修改为《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3年12月,水利部召开部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渭河治理规划等问题。此后,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听取了水利部关于渭河治理、潼关高程控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以及引江济渭入黄等有关问题的汇报,指示要做好规划,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要和南水北调西线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渭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求水利部抓紧编制渭河治理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2004年3月,水利部在北京组织召开《规划》审查会,规划编制组根据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补充修改。2004年4月,水利部以办函【2004】164号文,就《规划》征求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委,以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意见。2004年9月,编制组根据反馈意见,对《规划》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2004年11月,按照国务院要求,水利部将报送国务院的《关于请求批复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的请示》送有关部门和省区会签。其间,国家环保总局对规划提出了一些意见,经反复沟通协调,水利部对《规划》再次进行了修改,并在本《规划》中纳入了国家环保总局意见。 2005年7月4日曾培炎和回良玉副总理主持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环保总局、林业局和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部门参加,专门听取了水利部的汇报。会议认为规划综合了各方面意见,比较符合渭河流域实际,提出

渭河

渭河(Weihe River) 渭河俗称“禹河”,是黄河右岸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海拔1383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甘肃省的渭源、武山、甘谷、天水市北道区四县区后,于宝鸡市陈仓区风阁岭镇进入陕西省,东西横贯宝鸡、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五市(区),在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 关于渭河的源头,《水经注》和《山海经》都有详细记述。《水经注》记载:“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图解山海经》记载:“鸟鼠同山,山中有鸟鼠同穴,鸟的名字叫,鼠的名字叫鼵,它们穿凿地面数尺深,鼠在里边,鸟在外边,二兽和睦相处。……渭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黄河。” 1、概述 流域范围 渭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06°18′-110°37′,北纬33°42′-37°20′之间。北为黄土高原,南为秦岭山区,干流全长818公里。流域涉及甘肃省的定西市、平凉市、庆阳市、天水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陕西省的宝鸡市、杨凌区、咸阳市、西安市

和渭南市共三省(区)10个地区84个县(市、区),流域总面积134934平方公里。其中甘肃占﹪、宁夏占﹪、陕西占﹪。渭河按河流形态可分为三段,宝鸡峡大坝以上为上游,河长430公里,河道狭窄,河谷川峡相间,水流湍急;宝鸡峡至咸阳铁路桥段为中游,河长180公里,河道较宽,多沙洲,水流分散;咸阳至入黄口为下游,河长208公里,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道泥沙淤积。渭河在陕西境内干流长公里,流域面积67100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 地形地貌 渭河流域地形为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处海拔 3495米,自西向东地势逐渐变缓,河谷变宽,汇入黄河口的高程与最高处高程相差 3000多米。主要山脉北有六盘山、陇山、子午岭、黄龙山;南有秦岭,最高峰太白山,海拔 3767 米。地貌主要有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土石山区、黄土阶地区、河谷冲积平原区等。 渭河上游主要为黄土丘陵区,面积占该区面积的 70% 以上,海拔 1200米-2400米;河谷川道地区面积约占10% ,海拔 900米-1700米。渭河中下游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海拔900米-2000米;中部为经黄土沉积和渭河干支流冲积而成的河谷冲积平原区—关中盆地;南部为秦岭土石山区,多为海拔 2000米以上高山。其间北岸加入泾河和北洛河两大支流,其中,泾河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为黄土高塬

天水水文简介[2011年资料]

天水水文简介 发表时间:[2010-11-0314:49] 【https://www.doczj.com/doc/2c15165013.html,/swjcms/html/11/81/2010-11-3/36722.html】 天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成立于1964年(沿革:64年~68年为甘谷水文中心站,72年迁入天水市更名为天水水文中心站,89年11月更名为天水水文水资源勘测队,92年更名为天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大队,96年10月更名为天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地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专业水文水资源勘测及研究河流水文基本规律的机构,并承担防汛和水环境监测任务。下设办公室、技术科和财务科三个部门。现有二类站三个(北道站、武山站、秦安站),三类站三个(甘谷站、天水站、社棠站)。 所辖测区位于渭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26717km2,下辖国家基本水文站6处,雨量站70处,蒸发站2处。分布在甘肃省4地市、16个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01′~106°25′,北纬34°11′~36°12′,所属各站均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行政区内,区内渭河主要支流有榜沙河、葫芦河、散渡河、藉河、牛头河、秦祁河等。担负测区各种水文信息采集,承担向中央防总、黄河防总以及各级防汛部门提供水情报汛任务。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项目有水位、冰情、流量、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输沙率测验计算和水文调查、水资源评价监测、水文分析计算、水情予报、测绘等。 天水测区是黄河中游水沙主要来源区之一,气候特点为春旱少雨,夏秋季多东南风,雨量相对多而集中,冬季多西北风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513mm,年平均气温5~11°,流域内大部分为黄土覆盖,植被较差,降水、洪水多发生在5~9月,洪水具有暴涨暴落特点,测验段面一般冲淤多变,水位~流量关系较散乱,一般无单一水位~流量关系。水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水量70%左右,枯水期水量较小。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洪峰过程,往往几

加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张志林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也是陕西的“母亲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在陕西省潼关县注入黄河。渭河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其中陕西6.71万平方公里, 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一半。渭河干流全长818公里,陕西境内502公里,泾河、洛河是渭河的两条最大的支流。我省渭河流域涉及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延安和榆林七市、59个县(市、区),流域内总人口2204.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1.2%。渭河流域内集中了全省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81%的工业总产值。渭河流域不仅是陕西省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渭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省内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71.5%。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2.06亿吨,年输入黄河泥沙量达1.6亿吨,占我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量的20%。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黄河下游造成了安全隐患。

1、水土流失,加剧了渭河水质的污染。据环保部门监测资料,渭河常年水流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Ⅲ类水质发展到目前的Ⅴ类水质,渭河的氮、磷浓度已达到中营养化标准的上限。渭河干流宝鸡峡以下河段全部为V类或劣V类水质,既不能喝,也不能用,基本丧失了水的使用功能。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的主要载体,在流失水土的同时,也输送大量的面源污染物进入渭河,加重了渭河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据有关监测资料,渭河流域每年流失的2.06亿吨泥沙中,氮、磷、钾等富营养物质含量达160万吨,流域径流产生的COD面源污染物约占30%,产生的氨氮面源污染物约占60%。 2、水土流失,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建国以来,渭河流域每年损失耕地约1700公顷,占到当年新增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8%左右。水土流失在损失耕地的同时,大大降低土地生产力。据调查测算,渭河流域严重水土流失区年均损失土壤耕作层1毫米以上,年损失氮、磷、钾约160万吨,导致农民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频繁交替发生的旱、涝灾害,给沿岸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995年洛河流域遇到双百日大旱,受灾面积90.7万公顷,粮食减产3.9亿公斤。 3、水土流失,降低渭河防洪能力。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河床,导致河床抬高。渭河潼关段自三门峡建库以来,河床淤积抬高5米,现有库区的淤积泥沙已达15.3亿

渭河流域管理系统建设中GIS地图制作

渭河流域管理系统建设中GIS地图制作 1 概述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经陕、甘、宁三省区,干流中下游河道总长388km,流域总面积为13.5万km2。其中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71万km2,占总面积的50%。随着沿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管理方面存在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流域与区域管理的矛盾突出,适应渭河实际的良性管理体制有待建立和落实;流域内行业管理难以协调,渭河水效能的发挥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尽如人意;中游基础数据缺乏,难以满足渭河流域统一管理的迫切要求。 要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治渭工作涉及面广、业务复杂和陕西省江河管理局工作体制的特点,必须通过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用多种技术,实现规范管理和信息共享等要求。因此,继续加强渭河综合治理非工程措施建设,研发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渭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措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 GIS地图制作的必要性 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渭河防洪工程、水行政管理、水文水资源管理等业务的需求,采用先进的现代水利技术,以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工作方式,提高水行政、防汛、水文水资源等数据的综合处理能力,增强决策的快速反应能力。 系统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采用B/S模式。以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为核心,有效整合渭河流域现有及未来的各种信息与数据资源,理清各部门业务之间的数据管理。通过整体规划,明确基础数据来源,解决数据共享问题,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有序性和共享性。 该系统的整体建设内容可以分为电子地图制作、数据库建设和系统功能开发三部分。其中,电子地图制作主要以现有的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2011年航测成图的1:5000陕西省渭河干流CAD电子图为基础,采用ARCGIS实现CAD底图

渭河关中段概况

渭河关中段概况 2.1基本情况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乌鼠山,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在陕西省潼关县港口注入黄河。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包括甘肃、宁夏、陕西3省(区)的10个市(地区、州、盟),共72个县(旗、市)。2005年,流域人口约3251万,城镇化率29.7%。流域内GDP约0.52万亿元,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 渭河在陕西省内总长度502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陕西经济中枢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地处渭河中下游,以渭河平原(亦称关中平原)为主体,大致以秦岭主脊与与陕南地区为界,以子午岭、黄龙山与陕北地区相邻。行政上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等5市1区的54个县(市、区)。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9%。该地区是是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70%的经济总量。 2.2水资源及其特点 (1)水资源缺乏 关中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2.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3.697亿立方米,地下水53.41亿立方米,重复量45.08亿立方米。 按关中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量计算,水资源量仅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7.7%,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29%和34%,属水资源贫乏地区,为资源型缺水区,也有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问题。 (2)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统计资料表明,关中干旱频次多,持续时间长。天然径流年际变

化特点是丰枯交替,存在不同长度的连续枯水或连续丰水段。年内4个月可得到60%的降雨和50-70%的径流量,而3-6月作物最需要水的季节仅有20%的降雨,来水与需水极不协调。 (3)多泥沙,难利用 渭河及其北岸主要支流均为多泥沙河流,河水含沙量一般为150公斤/立方米左右,最大可达1400公斤/立方米。河流含沙量高,一方面影响直接利用;另一方面易造成水库、渠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功能。 (4)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需求不协调,开发成本高 关中是全省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水资源缺乏且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调节代价高,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要求呈明显的不协调。 2.3水环境特征 (1)自用自产水资源为主,自我污染自我养护的水环境保护特点 渭河干流横贯关中东西,南北支流调节并影响着渭河干流的水量和水质。渭河水量取决于关中生态环境,水的调配利用和关中经济发展程度。水质在省际间无显著的污染迁移,水质的优劣取决于关中水环境的保护。 (2)地表地下水力联系紧密,相互补充影响的特点 关中盆地堆积有深厚的松散沉积物,形成了良好的地下水贮存场所。地下含水层不仅多,而且深厚,中间夹有多层不连续弱透水隔层,常组成上部浅水,下部多层承压水的双层构造,使整个渭河及其支流沿岸成为良好的地下水源地。河流与两侧地下水保持着高度的水力联系,互为补充。这一特征缓解了污染与饮用水源的矛盾冲突,对保证饮水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3)相对封闭物能内聚的地形特点 渭河水环境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得南北两山产流汇流,渭河是关中

渭河治理调研与建议_以渭河咸阳段为例

城市管理 渭河治理调研与建议 ——以渭河咸阳段为例 咸阳市城市科学研究会 咸阳市科协学会部 摘 要 本文以咸阳为例,针对渭河长期断流,沿岸地下水补给受到限制;河床淤积,降低了泄洪能力;河道污水向两岸水源地倒灌;傍水而立的古城风貌面临泯灭的现实,指出已往治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建议站在流域和区域的角度上,把防洪、蓄水、治污、造景通盘考虑。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 综合治理 回灌地下水 渭河生态走廓 城“得水而兴,弃水而废”,咸阳就是依靠渭河兴起的。咸阳山水俱阳,这“水”就指的是渭河。历史上,咸阳城四次迁移,都是沿渭河由东向西移动。渭河哺育了咸阳儿女,也孕育了咸阳独特的历史文化。无论从地理位置,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咸阳都同渭河休戚相关。 1 现状 111 渭沣两河长期断流,沿岸地下水源补给受到限制 渭、沣河是咸阳地下水主要补给源。由于上游水土流失及拦蓄工程的建设,使两河枯水期、断流期延长,地下水得不到补给;相反城市用水却逐年增加,平均日采量达36万吨,年超采4745万吨。据1983年预测,2000年后咸阳城市用水约215亿吨 年,而渭河北岸100多平方公里内探明的储量仅112亿吨 年,自1968年起已处于超采状态。在市区能够作为水源地的,唯有渭河南的“沣河西岸水源地”,而沣河东西两岸属同一含水层,西安在咸阳境内的沣河东岸水源地和西北郊水源地超量开采形成的漏斗已进入咸阳沣河西岸水源地的补给边界,袭夺沣河西岸地下水,构成对咸阳唯一后备水源的威胁。 112 河床淤积,降低了泄洪能力 一是“泥沙淤积”。咸阳年均输沙量1169亿吨。按1桥(指陈阳公路桥,下同)过洪水位水深估算, 1998年洪水1550秒立米时桥下淤积达218米,严重制约泄洪能力。 二是“两桥阻水”。1桥与铁桥相距415公里,自然河宽600-800米。经过54型洪水(Q=7200秒立米),由于两桥壅水,河堤漫溢。1桥原河宽600米, 1952年建桥时,将河床缩窄,设计过水3110秒立米,同时又在桥南上游建丁坝84米。1981年桥面加宽,基础顶面标高384米,净过水宽39118米,形成卡口。1982年又在旧坝与路堤间建丁坝70米,将洪水挑向北流。按百年一遇洪水核算,1986年8月桥前壅水0174米,加风浪及安全超高后为39117米,比该处实际堤顶还高2126米。 铁桥长33811米,净过水宽29819米,按百年一遇洪水核算,桥前壅水1101米,桥上游245米处洪水位为39014米,比堤顶还高3187米。 三是“垃圾填河”。市区垃圾基本上倾倒在渭河滩上,其中在2桥(2号公路桥,下同)下的河床堆积的垃圾山,严重阻洪。 四是“裁弯取直”。1981年修堤竟把千年自然形成的张飞庙回水湾“裁弯取直”,占河床,建楼房,不仅限制着调洪蓄水,而且给居住者留下了隐患。 五是一河两岸双重标准。北岸按城市设防,其标准高,南岸按农村设防,其标准低。 113 河床污水不断向两岸水源地倒灌 渭河咸阳段是一条承上泄下的中间河段,她既要接纳本地排放的污水,又要接纳上游污水。几十年来,咸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把渭河当成“排污渠”、“垃圾场”。渭河水质超过地面水 类标准。此外,每年还有200—400万吨的固体废物倾倒于河滩,这些废物年复一年地排放、运移、堆积,远远超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近年来,渭河中上游因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B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61/224—2006 代替DB61/224—199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2006-10-18 发布 2007-04-18 实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是对《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61—224—1996)的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标准值不分行业,其标准值以“其它排污单位”的控制指标值为基础,参照GB 8979—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对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挥发酚(Ar—OH)部分排放级别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当从严;增加控制项目一项——“石油类”;标准实施遵照标准不交叉使用原则。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新黎吴卫东李合义魏学东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按照渭河水系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规定了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挥发酚(Ar—OH)和石油类五种主要水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量,检测方法和监督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境内向渭河及其支流排污水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排污单位的排放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GB 7488 稀释与接种法 GB ll914 重铬酸钾法 GB 7590 蒸馏后用 4一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GB 7491 蒸馏后用溴化容量法 GB 7878 蒸馏和滴定法 GB 7479 纳氏试剂比色法 GB 7481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GB/T l6488 红外分光光度法 陕政办发(2004)100号批准的《陕西省水功能区划》 3术语和定义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指对除有地方行业排放标准或国家行业排放标准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污水综合排放限值所作的规定。 4排放限值和控制要求 DB 61/224-2006 4. 1 排放限值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用地征收及地面附着物拆迁补偿有关问题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用地征收及 地面附着物拆迁补偿有关问题的通知 来源:西安西安市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11期网页快照 市政发〔2008〕90号 2008年9月17日 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是省、市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该项目对加强我市基础设施、改善生态及投资环境、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任务的按期完成,切实做好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征用及地面附着物拆迁补偿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陕西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重点建设项目实行统一征地问题的通知》(陕政发〔2000〕39号)等法规,现将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用地征收及地面附着物拆迁补偿等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设范围 渭河南岸西起西安咸阳交界,东至灞桥区与高陵县交界规划大堤外坡角以南200米范围。 二、实施主体 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用地征收及地面附着物拆迁补偿和建设环境保障工作,按照属地负责原则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各有关部门配合,西安市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处具体负责实施。 三、补偿标准 (一)征地及工程临时用地 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无偿划拨,不予补偿;非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按性质评估价补偿;集体有证土地征地补偿费36000元/亩(含菜地、水浇地);工程临时用地补偿费3000元/亩.年(含复垦费600元/亩)。 青苗补偿费800元/亩;莲菜地补偿费2000—4000元/亩,铺设地膜的莲菜地补偿费4000—8000元/亩;蔬菜类补偿费1000—4000 元/亩(含塑料大棚)。 为确保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征地缓交耕地占用税,免交水利建设基金、新菜田开发基金、水土流失补偿费和防治费、市政建设配套费。 土地征收后需要对人员进行安置的,按照有关规定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二)地面附着物 1.简易房 砖混结构补偿费300—500元/m2,砖木结构补偿费150—300元/m2,石棉瓦房补偿费80—100元/m2。 2.灌溉井 对口抽井:口径2吋、深10米以内(含10米),每口补偿1000元;

渭河流域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陕西省咸阳市渭河流域环境保护的调查

第一部分——前言 一、调查背景 环境保护是指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包括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从战略性高度出发,我国政府于1983年12月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将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仍刻不容缓。我所调查的咸阳市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经咸阳,通过调查发现了咸阳市政府在渭河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依然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所学知识与具体情况的有机联系,并认真分析,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二、调查方法 个案调查 三、调查对象 咸阳市对渭河流域的综合整治 四、调查过程 1月10日—1月15日规划调查提纲 1月16日—1月18日查询资料并实地调查 1月19日—1月20日汇总所得资料 2月1日—2月3日写调查报告 五、咸阳市与渭河简介

咸阳市是陕西省第三大城市,省辖市,为中华第一帝都。位于渭河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皆为阳,故称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都咸阳,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咸阳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东至陕西省潼关县汇入黄河,全长800多公里,流域面积13万余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正文 一、咸阳市渭河流域的污染状况 渭河干流中游主要流经咸阳市,解放前,渭河为沿岸居民提供了饮用和灌溉水源,使关中地区成为富庶之地,但是,全国解放后,随着国家对关中地区的开发,加之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这条关中人民的母亲河不堪重负,断流现象显著增加。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渭河北岸的咸阳和南岸的西安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渭河两岸,工厂所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渭河中,由于当时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单薄,生活污水也直接排放到河水中,政府只看到了工厂快速增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对渭河水质的极大破坏,多年的污染使渭河水质下降到劣五类水质,水中的鱼虾已经绝迹,河水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味。甚至一度被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认定为“已经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民盟中央2009年对渭河流域的调研报告称:“水污染加剧,影响下游地区用水安全。渭河源区水质长期在五类水质下徘徊,类重度污染水域118公里,72.4%的人口饮水不安全。” 一个个排污口,一份份超标的断面监测报告,昭示着渭河的苦衷,诉说着渭河的悲伤。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陕DB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224-1996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996-04-15发布 1996-06-01实施 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次 前言 1.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2.引用标准 3.定义 4.技术内容 5.监测 6.标准实施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为了控制渭河水污染,保护渭河水系地面水及地下水水质的良好状态,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陕西省关中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地方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本标准是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渭河地方标准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75-60-02-05)的基础上,并参照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及其修定稿(1995),针对渭河(陕西段)水环境污染严重和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质量要求,对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挥发酚、氨氮等四种污染因子规定了较严于国家标准化10%-20%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值,以控制渭河地面水污染,保护渭河及其支流的径流及傍河补给水源地的水质状态。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司全印、张郁、陈清珍。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陕西省地方标准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 B61-224-1996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按照渭河水系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规定了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挥发酚、氨氮四种主要水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标准。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境内向渭河及其支流排污水的一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等的排放管理。 本标准是陕西省关中地区排污水单位环境管理、排污收费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竣工验收排放管理的执法标准。 2. 引用标准 下列引用标准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本标准发布及实施过程中,均为有效。下列标准如被修订,则在使用本标准时,应尽可能地使用修订后的最新条文。 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J48-83医院污水排放标准 陕西省环境保护局 1996-04-15 批准 1996-06-01 实施 DB 61-224-1996 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 GB12997-91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GB1299-91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GB1299-91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 GB7488-87稀释与接种法 GB11914-89重铬酸钾法 GB7590-87蒸馏后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GB7491-87蒸馏后用溴化容量法 GB7878-87蒸馏和滴定法 GB7479-87纳氏试剂比色法 GB7481-87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3.定义 3.1污水: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总称。 3.2排水量: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工艺生产的水的排放量。即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厂区锅炉、电站排水。 4.技术内容

甘谷县渭河流域堤防治理浅析

甘谷县渭河流域堤防治理浅析 谢小永 甘谷县水利勘测设计队 一、引言 甘谷县位于渭河中游,渭河干流由西向东横穿而过,境内全长41.6公里,形成甘谷盆地。由于流域内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而无酷暑,冬冷而无严寒,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因此适宜多种农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生长,不仅是全县“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基地,而且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下,流域内土层侵蚀作用十分强烈,沟道下切,形成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土壤日渐瘠薄,一遇降雨,渭河干流和较大支流洪水泛滥,河床摇摆不定,吞蚀两岸农田,威胁两岸村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建国以来,我县渭河流域得到了初步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据水利部门统计,1990年以前共建成堤防44.3公里,部分河堤,因工程规划不合理,施工不当,设防标准不够,带病运行,基础淘刷严重,堤身塌落损坏,问题较为严重。近年来实施的渭河堤防工程堤身坚固,水流平顺,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 二、历年渭河堤防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不统一 甘谷县从1970年开始,对渭河治理制订了第一次规划,明确提出规划治理的原则是“整治河道,缩窄河面,加高河堤,稳固河岸,”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至1973年建成浆砌石挑流坝140座,浆砌石护岸河堤4095米, 土砂堤4200米。1973年8月26日发生百年一遇大洪水(洪峰流量3780立方米/秒),冲毁挑流坝77座,浆砌石护岸河堤1625米(占新修砌石堤的40%),土砂堤全部被冲光。造成这次损失的主要原因是超标准洪水,但与过分“缩窄河面”,各村群众盲目地与河争地,河堤村村孤立,各自为阵,互不衔接,被洪水剿了后路不无关系。 (二)行洪宽度不够 盘安镇的三十铺和腰崖村,地处渭河干流南北两岸,1989年9月两村村民自筹资金,自发组织劳力,先后在渭河南北两岸修建了700米的河堤工程,仅给渭河河流留下30多米的行洪宽度,1990年6月份的一场洪水就将河堤冲得一干二净,直接经济损失达8万元。(三)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渭河河段的主要特征是洪峰流量变幅大,河床比降陡,主流迁徙无常,滩槽高差小,岸边抗冲能力低,造成洪水淹没农田,淹没村镇,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盲目与河争地,造成河床断面过窄。每遇洪水,河水没有出路,到处漫溢,损失惨重。第二,河堤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够。群众治河凭主观判断,基础深度太浅,达不到河床的冲刷深度,致使河堤基础淘悬,以至坍塌破坏。第三,左右岸丁坝林立,各自为阵,形成人工弯道,水流加速了左右岸的冲击和破坏。致使年年修堤不见堤,年年种地无收益。 (四)治河未治沟 渭河南北两岸支沟较多,且与渭河大致正交,沟口冲积物堆积严重,形成天然挑流坝,迫使主流形成多级弯道,轮番顶冲河岸。 三、对今后渭河堤防治理浅见 (一)地质、地貌特征及基础埋深 河谷区的地貌特征主要是河流阶地,甘谷河谷区的地貌单元由河床、河漫滩及一至三级阶地和部分洪积扇组成,防洪重点区仍为河漫滩,一级阶地上的耕地和村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