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

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

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
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

陕西省人民政府文件

陕政发〔2008〕38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环保局

等六部门《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

(2008年~2012年)》的通知

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市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环保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等六部门制订的《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2008年~2012年)》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批转给

—1—

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八年八月十八日—2—

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2008年—2012年)

省环保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建设厅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3—

目录

第一章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现状

第一节陕西省渭河流域概况

第二节当前渭河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节渭河流域治理现状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一节规划依据

第二节规划水平年

第三节规划范围

第四节指导思想

第五节编制原则

第三章治理目标、任务和主要工程第一节治理目标

第二节治理任务及主要工程

第四章项目实施计划与资金筹措第一节项目投资估算及安排思路

第二节资金筹措原则及投资构成第五章保障措施

—4—

第一章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现状

第一节陕西省渭河流域概况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域总面积为13.5万平方公里,流经陕、甘、宁三省区。其中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71万平方公里,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50%,包括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铜川、延安、榆林等7市1区61个县(市、区)的全部或部分。陕西境内渭河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却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二的人口和生产总值、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渭河流域的发展对陕西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渭河干流全长818公里,陕西境内河长502公里,宝鸡峡以上为上游;宝鸡峡至咸阳为中游;咸阳至潼关为下游。渭河支流众多,泾河、洛河是渭河的两条最大支流。泾河自长武县进入陕西,于高陵注入渭河,流域总面积为45421平方公里,省内为9391平方公里,占20.7%。洛河发源于定边县,在大荔县注入渭河,流域总面积为26905平方公里,省内面积为24552平方公里,占91%。

渭河流域北部分布着以子午岭、劳山、黄龙山为代表的天然林区,降雨丰沛,植被茂盛,为关中经济区的发展涵养了优质的水源;流域南部分布着以秦岭为主线庞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其中秦岭北坡是渭河南岸众多支流的发源地,水源涵养功能十分明显;

—5—

流域中部是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的关中平原,区内人口稠密,经济较为发达。

渭河北岸关中平原外围西北部的漆水河流域、泾河中游地区、铜川市南部石川河流域、洛河在富县以下的中游地区属黄土高塬沟壑区;宝鸡市北部的千河流域等属黄土丘陵沟壑区。这些地区沟壑纵横,植被较差,是主要的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第二节当前渭河存在的突出问题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她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三秦文化,而且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成为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制约。

一、水资源短缺

渭河流域是资源性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的扩大和人口增加,缺水问题日趋严重。一方面是上游陕西境外来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1990年至2000年渭河入境水量年均减少19.3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用水量增加。据测算,即使在采取强制节水措施的情况下,如不加快建设供水工程,增加新的供水量,2010年缺水量将达到26亿立方米,2020年缺水量将达到28亿立方米,水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渭河流域陕西段因水源不足、水质污染等因素,共有4市41个县城缺水,日缺水量达55万吨左右。

—6—

关中地区是陕西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水利化程度较高,但现有灌区多为径流式引水,灌溉保证率低,加之近年河源来水锐减,2000年有36%的土地灌溉面积失灌。

由于严重缺水,流域内地下水超采量年均达到4亿立方米~6亿立方米,致使地下水补给的河道生态流量大幅减少。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渭河河道地表径流反向侧渗补给地下水,部分严重污染的河段又污染了地下水。

枯水期内,渭河陕西境外来水减少,加上发电和灌溉用水,渭河干流除少量南山支流清水汇入外,基本无生态水汇入,下游逐渐增加的水量多为沿途排入的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用水高峰季节,河道断流,生态用水更加短缺。

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是导致渭河污染加剧、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水质污染严重

近年来,随着关中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沿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逐年增多。通过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大多数排污单位建设了污染治理设施,工业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部分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加之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标准(工业达标排放标准为COD100mg/L~450mg/L)远远高于地表水标准(COD高于40mg/L即为劣Ⅴ类)。所以,即使工业废水全部处理达标排放,对自然河道而言,仍是污染物浓度很高的废水。

伴随着城镇扩张速度的加快和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来自渭河流域城镇生活污水的污染压力逐年增加。2007年,渭河流域城

—7—

镇污水处理率仍不足40%,还有60%的未经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渭河。即使所有的生活污水全部达标排放,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判断,这些处理后的水仍属劣Ⅴ类水质(COD60mg/L)。

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水土流失也对渭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

由此分析,渭河流域的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而生态水的严重缺乏使污染得不到有效降解。枯水期内,渭河水几乎全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渭河已成为“关中下水道”。自1990年后,渭河干流宝鸡以下河段均为V类或劣V类水。渭河干流水质现状见表1—1。

表1—1:渭河干流重点断面水质现状

注:本表所列目标以化学需氧量(COD)为主要控制指标

三、生态环境脆弱

渭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速度较慢,森林分布不均衡,—8—

生态体系尚不发达,尤其是渭河沿线生态体系建设尚未全面启动,与关中经济区和城市群发展极不适应。

近年来,渭河流域陕西境内森林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生态系统已呈改善趋势,但仍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功能脆弱、湿地退化等问题;主干道路两侧、主要河流两岸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整体绿化骨架尚未形成,绿化档次低,景观效果差,生态支撑功能不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果的巩固任务还十分艰巨。

渭北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由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沟深坡陡,河道比降大,虽然流域内坡面植被覆盖有所增加,但陡峭坡面的暴雨侵蚀、岸坡崩塌仍较为剧烈,水土流失的危害依然十分严重。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达4.8万平方公里,目前治理达标的只有1.57万平方公里,进展缓慢。

渭河及支流河道是关中经济区和关中城市群生态环境的依托和基础,但由于生态水严重缺乏、河道时常干涸等原因,使渭河生物种类大幅度减少;河床内无序挖沙、乱倒垃圾现象,以及河道沿线绿化美化不足等问题,与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与流域内整体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形成强烈反差。

四、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自1960年三门峡水库投运以来,渭河下游淤积日益严重,至2005年已淤积泥沙量达17亿吨(合13.6亿立方米)。渭河入黄河

—9—

口的潼关高程抬升了约5米,下游河道比降由建库前的1/5000减缓至近1/10000,溯源淤积已延伸至咸阳,临渭区以下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米~4米。渭河下游河槽萎缩,主槽行洪能力由建库前的5000立方米/秒降至现在的2200立方米/秒左右。过去40年内,渭河下游堤防虽经多次加高加固,但随着河床的淤积抬升,防洪能力不断降低,经测算,目前堤防仅能抵御12年一遇洪水,与5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相差甚远。随着渭河干流河床的淤高,南岸12条南山支流下段已成为地上悬河,连年引发的小流量、高水位洪水造成了多次漫溢、决口灾害。

由于渭河干支流堤防大多数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群众集资投劳兴建,工程标准低、质量差、隐患多,约有455公里长的堤防达不到设防高度,占已建成堤防长度的82%。渭河下游控导工程不完善,河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横河”、“斜河”时有呈现,特别是近年来水沙条件变化较大,河势上提下错剧烈,严重危及堤防安全。

此外,三门峡库区335米高程以下的移民返迁区防洪能力较低,防洪安全仍然得不到有效保障。渭河中游堤防断续分布,洪水极易造成决口、溃堤等灾害的发生。

—10—

第三节渭河流域治理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社会各界普遍关注。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由水利部组织编制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要求通过重点治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确保重点河段和地区的防洪安全,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改善渭河干流及支流水质,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近期要把渭河下游防洪减淤作为治理重点,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加大节水和治污力度,把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放到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淤地坝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还要求原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及流域内三省区人民政府,抓紧制订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列入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根据国务院对《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批复要求,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委托省环保局组织编制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06—2010年)》。2008年,环境保护部将该规划纳入《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环发〔2008〕15号)。

为确保《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提出的治理任务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顺利实施,如期达到规划目标,省水利厅组织编制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陕西省水利项目实施方案》,

—11—

分解了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建设项目内容和规模,落实了各项治理措施,提出了建设计划和资金筹措方案。

目前,《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确定的治理项目已开始实施。截至2007年底,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情况如下:

一、水污染防治项目

近年来,编制并印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渭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陕政办发〔2004〕36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04〕122号)、《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45号)等相关配套文件,并在省发展改革委建立了渭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渭河流域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省环保局建立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办公室,负责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协调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

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流域内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和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综合措施,渭河流域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以来,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主的渭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7年,渭河流域新开工26个污水处理厂,建成4个。截至2007年底,已建成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15个,污水配套管网项目10个,垃圾处理项目6个,完成投资32.32亿元,形成日处理污水能力81.8万吨,中水17万吨,垃圾处理能力4800吨/日(见表1—2)。

—12—

此外,还有30个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项目及2个配套管网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表1—2 2007年底已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及配套管网项目表

—13—

造纸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渭河流域工业企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60%以上,是渭河流域最大的工业废水污染源。2006年至2007年期间,渭河流域淘汰关闭了113家造纸企业,并将污染强度大的22家化学、半化学制浆造纸企业转产为污染强度较小的废纸造纸企业。同时,督促保留的5家全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建设了正规碱回收装置,20余家无脱墨废纸造纸企业建成了废水“零排放”工程。

据《陕西省2005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渭河综合污染指数已由2003年的9.042降低到2005年的4.441。根据环境保护部设在潼关出境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统计,2006年至2007年,渭河潼关出境水主要污染物高锰酸钾指数每年以20%左右的速率在下降。沣河、涝河等原污染严重的渭河流域部分支流已恢复自然河流生态。

二、灌区节水项目

关中九大灌区世界银行贷款改造项目全面建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累计下达工程投资计划10.09亿元,其中国债资金6.28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81亿元。完成干支渠道衬砌797公里,渠系建筑物改造3585座。

三、生态建设项目

主要包括:林业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河道生态建设三个方面。

林业生态建设:“十五”期间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森林生—14—

态状况大为改观。自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渭河流域共完成退耕造林面积277.32万亩,宜林荒山造林面积386.48万亩。渭河流域陕西境内森林面积由1998年的3243万亩增加至34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28.4%提高到2004年的29.6%,2007年提高到30.6%。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流域内2645万亩天然林全面停止了商品性采伐,90%以上的面积落实了管护措施。目前,渭河流域生态状况已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转变为“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局面。

水保生态建设:截至2007年底,国家已安排10条水土保持淤地坝系和2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区建设,同时完成了黄土高原世行贷款二期水保项目。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600平方公里,使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河道生态建设:宝鸡、咸阳、西安、杨凌等大中城市,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为改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在穿越城市的渭河干流及大的支流上相继建成了一批河道生态景观工程,林业部门在渭河河道上已建立了两个湿地自然保护区。

四、防洪减淤项目

2005年至2007年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的防洪项目包括:

(一)渭河中游防洪工程。

渭河中游宝鸡、咸阳、杨凌城市段,新修干流堤防1.5公里,加固干流堤防10.7公里,新修支流河口堤防1.3公里。完成工程投资0.54亿元,占中游防洪项目总投资的16%。

—15—

(二)渭河下游防洪工程。

主要包括两大防洪项目:

《渭洛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可研报告》:完成渭河干流堤防加高培厚4.8公里;河道工程续建4处,续建坝垛11座,长度1.12公里;新建支流河口桥1座。完成南山支流堤防加高培厚3公里。

《三门峡库区陕西返迁移民防洪保安近期工程建设可研报告》:完成河道工程续建5处,新修坝垛33座,长2.65公里;新建移民围堤跨支流河口桥2座;改建防汛撤退路24.79公里;完成南山支流河道拓宽退建堤防3.1公里;加高培厚堤防3公里,安排拆除或改建支流桥梁2座。

上述两工程项目已完成投资0.93亿元,占水利部审查核定工程投资额的8.7%。

五、重点水源工程

目前建成的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年可跨流域调水0.52亿立方米;2006年,开工建设引红济石调水工程,该工程年均跨流域调水规模为0.94亿立方米;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2008年4月项目建议书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待批;泾河支流黑河亭口水库、灞河支流李家河水库等其他重点水源工程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16—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一节规划依据

编制《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主要目的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已有的治理规划和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为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2年)》。编制依据包括:(1)《国务院关于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批复》(国函〔2005〕99号)。

(2)《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3)《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环发〔2008〕15号)。

(4)《“好”的发展若干重大举措研究报告》。

(5)《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04〕122号)。

(6)《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06—2010年)》。

(7)《〈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陕西省水利项目实施方案》。

(8)《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陕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17—

(10)《陕西省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

(11)《陕西省“十一五”生态建设专项规划》。

(12)《渭洛河下游近期防洪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3)《三门峡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4)《陕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环保局等四部门关于加强渭河流域造纸行业环境管理意见的通知》(陕政发〔2006〕18号)。

(15)其他规划文件或设计资料。

第二节规划水平年

本次五年规划的现状年为2007年,规划水平年为2012年。

第三节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将范围限定为渭河流域陕西省关中地区,包含了渭河流域在关中地区涉及的全部52个县、市、区和不在渭河流域的宝鸡市凤县及渭南市的韩城市,共54个县、市、区。

渭河支流北洛河流域涉及的榆林市、延安市的9个县,部分污染治理项目已纳入《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其河道综合治理也应纳入两市的相关规划,统一安排。

—18—

第四节指导思想

以《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为框架,以《“好”的发展若干重大举措研究报告》提出的渭河治理思路和治理重点为参考,以有关专业规划和治理方案为基础,以国家在新时期的治理思路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效果、公众参与”的原则,结合流域发展现状合理安排、科学布局,提出渭河治理的各项措施,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编制原则

(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优先保护饮用水源,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优先安排城镇水污染防治项目,促进渭河城市段水质尽快改善;积极推进流域生态建设,改善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健全水利和防洪设施,促进流域的生产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在安排各项水利、环保等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水质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健全信息化、水环境监测、水保生态监测以及管理法规、制度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提高科学管理能力。

(三)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分清轻重缓急,分期落实综合治

—19—

理工程,既要还历史旧账,又不能再欠新账。既要立足当前,抓好规划期内引水工程和污染治理,改善渭河水质和生态环境,又要着眼长远,为规划期后的渭河治理打好基础。规划实施中要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在抓好综合治理、减少渭河污染的同时,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产生。

—20—

陕西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

陕西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和03年暴雨洪水调查结束 2003-12-11 (本站讯)由陕西省水文局组织的渭河流域水文特性调查和2003年暴雨洪水调查工作于日前结束,并已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陕西两省,在陕西潼关县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渭河流域现有水文站38处,雨量站260处。2003年汛期,我省暴雨洪水频发,山洪、泥石流灾害严重,特别是渭河先后连续出现6次高水位洪水,造成了南山支流倒灌,石堤河、罗纹河、方山河河堤多处决口,使华县、华阴地淹没受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为了对渭河流域自然地理特性、水文特性、水情站网及设施情况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深入分析03洪水中河床演变对洪水演进规律的影响,正确地解决预报方案因子变化问题,更好地满足我省防汛工作的需要,陕西省水文局组织人员对我省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个市区的15条渭河支流河口和部分二级支流河口的水文特性进行了为期11天的查勘调研,实地调研查勘了渭河干、支流拓石、林家村、魏家堡等14个水文(位)站和6个预警断面及宝鸡峡渠首、冯家山、石头河、黑河、泷河水库。并组织汉中、商洛、延安、安康水文局及时组织调查小组分别对宁强03·7、洛南、宁陕和石泉、黄陵03·8暴雨洪水开展调查。今年渭河出现6次洪水过程,其主要特点是洪峰水位高、洪水持续时间长;洪水过程多、洪水总是大;洪峰传播时间长,洪水演进速度慢;洪水下泄不畅,导致库区洪水迭加;南山支流倒灌,河堤发生决口,渭河中游支流入渭不畅,发生洪水顶托。 通过此次的查勘调研工作,使得我们对渭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性、水文特性及今年的暴雨洪水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将对我省下一步的渭河治理和防汛抗旱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供稿:秦延安)

铜川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

铜川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 (2012-2014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根据《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河流分布概况 我市地表水系分属渭河两个一级支流石川河和洛河。漆水河、沮河属石川河两条主要支流,两河于耀州区南1.5公里交汇后入石川河,南流约1公里出铜川界。 漆水河东南流向,穿过北市区、南市区,全长64.2公里,流域面积77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623万立方米。由于在柳湾设有饮用水取水口,年总取水量2504万立方米,故在取水口以下,除丰水期外,基本处于断流状态。沮河发源于我市西北部,全长77公里,流域面积87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210万立方米。桃曲坡水库位于沮河下游,总库容5720万立方米。桃曲坡水库下游至石川河入口段,除泄洪和农灌放水外,常年处于断流状态。 另外,赵氏河经新区南部入富平,在富平淡村附近汇入石川河。宜君县境内青河、五里镇河、雷塬河等均流入洛河后入渭河。 -1-

二、我市渭河流域水质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表水环境污染治理,建成了3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6.7万吨,关闭拆除了4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沮河、漆水河沿岸厂矿、医院等建设了50多套废水处理设施,流经市区的漆水河出市断面两项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分别由2006年的115毫克/升、12.76毫克/升下降到2011年的73.6毫克/升和6.7毫克/升,分别下降了36%和47.5%,辖区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 尽管如此,我市地表水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据设在漆水河三里洞、新村、岔口3个水质监测控制断面数据显示,漆水河水质污染仍很严重,平、涸水期主要污染物超标数倍甚至几十倍,多为劣Ⅴ类或Ⅴ类,且属典型的有机型污染。城市生活污染是其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收集率仍较低。受我市特殊地形影响,漆水河目前仍有19个排污口直排河道,一些支毛沟的污水难以收集,部分区域尚存在雨污合流情况;一些单位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还不稳定,存在超标排放现象。二是河流生态基流不足。由于漆水河、沮河上游均有取水、截留工程,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高达61%,远高于全国35.6%的平均水平,河流常年处于断流状态。因此,生态基流不足已成为制约漆、沮两河水质改善的瓶颈之一。三是由于化肥、农药的不科学、不合理使用,村镇生活污染治理相对滞后,加之规模化养殖业快速发展,使得农村污染呈加剧趋势。 -2-

陕西省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编制说明

《陕西省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编制说明 目录 1 新《标准》制定的背景 2 制定新《标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黄河流域(陕西段)在陕西经济和环境保护地位突出 2.2 黄河流域(陕西段)水污染严重 2.3 流域水环境容量处于危机状态,纳污总量已超过水环境承载力 2.3 以重化工业为主,传统工业比重大的区域特点造成的结构型、复合 型、压缩型污染问题突出 2.4 流域饮用水源面临污染威胁,饮用水安全存在潜在威胁 2.5原有标准不能满足节能减排和环境管理的需要 3.制定新《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3.1为实现节能减排和流域治理目标提供保证 3.2 促进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污染集中控制 3.3 推进产业结构性污染的治理 3.4 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和人体健康 3.5 强化流域治理的法制观念 3.6 为陕西经济发展保留一定的环境容量 4. 新《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和指标的说明 4.1 新《标准》对污水排放去向作了哪些规定为什么排放标准不与功能区 挂钩 4.2新《标准》规定了哪些指标为什么只规定了19种指标 4.3新《标准》与国家标准相比严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4.4新《标准》中对污水处理厂排水进行了哪些规定对排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有哪些规定为什么要适当提高排入污水的浓度标准 4.6新《标准》中对其它污水的排放进行了哪些规定 4.7 新《标准》对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作了哪些规定排水量是如何确定的 4.8 新《标准》执行时间段的划分是如何考虑的

5 新《标准》的可行性和效益分析 5.1 执行新《标准》是否可行可行性的程度有多大 5.2 新《标准》的执行将对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或效益 5.3受新《标准》影响的现有企业出路何在 1 . 任务来源和《标准》制定的背景 “十五”期间,陕西省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十一五”期间是陕西国民经济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随着我省开展“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陕西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陕西省黄河流域的关中和陕北地区GDP总值年均增长率将达11%以上,将会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产生更大的污水排放量,进一步加大水环境压力。陕西水污染防治不仅需要还历史旧账,还需控制新的污染源。同时国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的强制约束性指标。陕西省政府在《陕西省环境保护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10%以上的强制约束性指标,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0.1%,控制到31.5万吨;氨氮排放量控制到2.2万吨;国家《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陕西在2010年将黄河流域(陕西段)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6.2万吨。在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双重压力下,陕西省水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陕西省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制约的主要矛盾,通过环境治理优化经济增长,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为陕西的快速发展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更多的发展空间,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快速发展的目标。 陕西省地方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仅有《渭河水系(陕西段)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61-224-2006)。该标准颁布于1996年,2006年进行了修订。十几年来,该《标准》为渭河流域(陕西段)的水污染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仅对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挥发酚(Ar-OH) 、石油类的最大允许排放浓度做了特别规定。标准中有些指标已不能满足陕西省的水环境管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的实际需要,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污染防治的进程,不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行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技术依据,在环境保护执法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第十八条的要求,“要健全和完善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努力使环

渭河

渭河(Weihe River) 渭河俗称“禹河”,是黄河右岸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海拔1383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甘肃省的渭源、武山、甘谷、天水市北道区四县区后,于宝鸡市陈仓区风阁岭镇进入陕西省,东西横贯宝鸡、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五市(区),在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 关于渭河的源头,《水经注》和《山海经》都有详细记述。《水经注》记载:“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图解山海经》记载:“鸟鼠同山,山中有鸟鼠同穴,鸟的名字叫,鼠的名字叫鼵,它们穿凿地面数尺深,鼠在里边,鸟在外边,二兽和睦相处。……渭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黄河。” 1、概述 流域范围 渭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06°18′-110°37′,北纬33°42′-37°20′之间。北为黄土高原,南为秦岭山区,干流全长818公里。流域涉及甘肃省的定西市、平凉市、庆阳市、天水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陕西省的宝鸡市、杨凌区、咸阳市、西安市

和渭南市共三省(区)10个地区84个县(市、区),流域总面积134934平方公里。其中甘肃占﹪、宁夏占﹪、陕西占﹪。渭河按河流形态可分为三段,宝鸡峡大坝以上为上游,河长430公里,河道狭窄,河谷川峡相间,水流湍急;宝鸡峡至咸阳铁路桥段为中游,河长180公里,河道较宽,多沙洲,水流分散;咸阳至入黄口为下游,河长208公里,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道泥沙淤积。渭河在陕西境内干流长公里,流域面积67100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 地形地貌 渭河流域地形为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处海拔 3495米,自西向东地势逐渐变缓,河谷变宽,汇入黄河口的高程与最高处高程相差 3000多米。主要山脉北有六盘山、陇山、子午岭、黄龙山;南有秦岭,最高峰太白山,海拔 3767 米。地貌主要有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土石山区、黄土阶地区、河谷冲积平原区等。 渭河上游主要为黄土丘陵区,面积占该区面积的 70% 以上,海拔 1200米-2400米;河谷川道地区面积约占10% ,海拔 900米-1700米。渭河中下游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海拔900米-2000米;中部为经黄土沉积和渭河干支流冲积而成的河谷冲积平原区—关中盆地;南部为秦岭土石山区,多为海拔 2000米以上高山。其间北岸加入泾河和北洛河两大支流,其中,泾河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为黄土高塬

渭河关中段概况

渭河关中段概况 2.1基本情况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乌鼠山,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在陕西省潼关县港口注入黄河。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包括甘肃、宁夏、陕西3省(区)的10个市(地区、州、盟),共72个县(旗、市)。2005年,流域人口约3251万,城镇化率29.7%。流域内GDP约0.52万亿元,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 渭河在陕西省内总长度502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陕西经济中枢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地处渭河中下游,以渭河平原(亦称关中平原)为主体,大致以秦岭主脊与与陕南地区为界,以子午岭、黄龙山与陕北地区相邻。行政上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等5市1区的54个县(市、区)。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9%。该地区是是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70%的经济总量。 2.2水资源及其特点 (1)水资源缺乏 关中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2.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3.697亿立方米,地下水53.41亿立方米,重复量45.08亿立方米。 按关中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量计算,水资源量仅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7.7%,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29%和34%,属水资源贫乏地区,为资源型缺水区,也有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问题。 (2)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统计资料表明,关中干旱频次多,持续时间长。天然径流年际变

化特点是丰枯交替,存在不同长度的连续枯水或连续丰水段。年内4个月可得到60%的降雨和50-70%的径流量,而3-6月作物最需要水的季节仅有20%的降雨,来水与需水极不协调。 (3)多泥沙,难利用 渭河及其北岸主要支流均为多泥沙河流,河水含沙量一般为150公斤/立方米左右,最大可达1400公斤/立方米。河流含沙量高,一方面影响直接利用;另一方面易造成水库、渠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功能。 (4)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需求不协调,开发成本高 关中是全省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水资源缺乏且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调节代价高,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要求呈明显的不协调。 2.3水环境特征 (1)自用自产水资源为主,自我污染自我养护的水环境保护特点 渭河干流横贯关中东西,南北支流调节并影响着渭河干流的水量和水质。渭河水量取决于关中生态环境,水的调配利用和关中经济发展程度。水质在省际间无显著的污染迁移,水质的优劣取决于关中水环境的保护。 (2)地表地下水力联系紧密,相互补充影响的特点 关中盆地堆积有深厚的松散沉积物,形成了良好的地下水贮存场所。地下含水层不仅多,而且深厚,中间夹有多层不连续弱透水隔层,常组成上部浅水,下部多层承压水的双层构造,使整个渭河及其支流沿岸成为良好的地下水源地。河流与两侧地下水保持着高度的水力联系,互为补充。这一特征缓解了污染与饮用水源的矛盾冲突,对保证饮水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3)相对封闭物能内聚的地形特点 渭河水环境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得南北两山产流汇流,渭河是关中

渭河流域管理系统建设中GIS地图制作

渭河流域管理系统建设中GIS地图制作 1 概述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经陕、甘、宁三省区,干流中下游河道总长388km,流域总面积为13.5万km2。其中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71万km2,占总面积的50%。随着沿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管理方面存在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流域与区域管理的矛盾突出,适应渭河实际的良性管理体制有待建立和落实;流域内行业管理难以协调,渭河水效能的发挥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尽如人意;中游基础数据缺乏,难以满足渭河流域统一管理的迫切要求。 要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治渭工作涉及面广、业务复杂和陕西省江河管理局工作体制的特点,必须通过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用多种技术,实现规范管理和信息共享等要求。因此,继续加强渭河综合治理非工程措施建设,研发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渭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措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 GIS地图制作的必要性 基于GIS的渭河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渭河防洪工程、水行政管理、水文水资源管理等业务的需求,采用先进的现代水利技术,以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工作方式,提高水行政、防汛、水文水资源等数据的综合处理能力,增强决策的快速反应能力。 系统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采用B/S模式。以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为核心,有效整合渭河流域现有及未来的各种信息与数据资源,理清各部门业务之间的数据管理。通过整体规划,明确基础数据来源,解决数据共享问题,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有序性和共享性。 该系统的整体建设内容可以分为电子地图制作、数据库建设和系统功能开发三部分。其中,电子地图制作主要以现有的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2011年航测成图的1:5000陕西省渭河干流CAD电子图为基础,采用ARCGIS实现CAD底图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前言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从西至东横贯富饶的关中平原。渭河流域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作为西北经济发达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60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并采取蓄水运用,致使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防洪问题以后,在不断对三门峡水库改建的同时,开展了对渭河下游的治理。1990年以后,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渭河下游防洪问题更加突出,为此,进一步加强了渭河下游防洪工程和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等工程的建设。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和防护建设,初步建立了由干、支流堤防与河道整治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库区及渭河下游的防洪条件,促进了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然而,渭河的治理开发与三门峡水库的影响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出现了防洪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土流失治理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流域综合治理。 渭河治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1年12月,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渭河综合治理要列入重要议程,首先要充分论证,做好规划”。 为贯彻中央领导批示精神,根据水利部的统一安排,2002年5月,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由水利部有关司局和流域内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参加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规划编制组,开展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采取开放式工作和联合集中办公,多次进行了现场查勘、调研和征求各方意见;规划协调领导小组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7月分别在郑州、西安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问题,征求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的意见。 水利部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部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还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咨询。2003年10月,水利部组织召开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专家座谈会。由于渭河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根据专家意见,水利部决定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修改为《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3年12月,水利部召开部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了渭河治理规划等问题。此后,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听取了水利部关于渭河治理、潼关高程控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以及引江济渭入黄等有关问题的汇报,指示要做好规划,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要和南水北调西线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渭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求水利部抓紧编制渭河治理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2004年3月,水利部在北京组织召开《规划》审查会,规划编制组根据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补充修改。2004年4月,水利部以办函【2004】164号文,就《规划》征求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委,以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意见。2004年9月,编制组根据反馈意见,对《规划》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2004年11月,按照国务院要求,水利部将报送国务院的《关于请求批复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的请示》送有关部门和省区会签。其间,国家环保总局对规划提出了一些意见,经反复沟通协调,水利部对《规划》再次进行了修改,并在本《规划》中纳入了国家环保总局意见。 2005年7月4日曾培炎和回良玉副总理主持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环保总局、林业局和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部门参加,专门听取了水利部的汇报。会议认为规划综合了各方面意见,比较符合渭河流域实际,提出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渭河的地理条件

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渭河的地理条 件 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渭河的地理条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地理网。 小编推荐:高考成绩不理想,专科成绩也能上本科!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渭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渭河的地理条件 径流量 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75.7亿立方米,陕西境内为53.8亿立方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总的趋势是自南而北减小,秦岭、关山区高,原区、谷地区低;西部大于东部,中游比下游径流丰富。秦岭北坡的径流模数较高,为9~15公升/秒·平方公里,而黄土原区的径流模数只有0.8~2.2公升/秒·平方公里,仅千河径流模数较高,千阳站为4.66公升/秒·平方公里。渭河干流的径流模数为2.5~3.7公升/秒·平方公里,其中魏家堡、咸阳站较高,是由于支流加入造成。

从径流深等值线图上可清楚地看到,秦岭北坡的径流深随山地高程升高而增加,由低于100毫米到高于600毫米,最高中心在太白山及南五台山。渭河冲积平原十分平坦,水利化程度很高,属于低产流区。 渭河中下游径流的年际变化,表现为南部小,北部大,即渭河南岸秦岭山地年径流量丰富而年际变化小;北岸黄土区年径流小而年际变化大。年径流的变差系数,秦岭北坡一般为0.30~0.40,其中石头河、清姜河等仅为0.30,黑河、涝河及沣河等为0.40,再往东的大峪河、石砭峪河等又减少到0.35。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渭河的地理条件 泥沙 渭河华县站平均每年向黄河输送49200万吨泥沙,泥沙主要来自北岸的黄土区,以泾河及渭河上游最甚。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900万吨泥沙(张家山站),占华县站输沙总量的62.8%,而流域面积只占华县站的40.6%。来自渭河上游的泥沙,林家村站每年20190万吨,占华县站年输沙量的40.6%,而流域面积只占华县站的28.8%。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渭河的地理条件 关中盆地的内涝 1983年7月~10月,关中盆地连续降雨,发生大面积的内涝,受灾面积1144.8万亩,倒塌损坏房(窑)近58万间,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B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61/224—2006 代替DB61/224—199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2006-10-18 发布 2007-04-18 实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是对《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61—224—1996)的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标准值不分行业,其标准值以“其它排污单位”的控制指标值为基础,参照GB 8979—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对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挥发酚(Ar—OH)部分排放级别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当从严;增加控制项目一项——“石油类”;标准实施遵照标准不交叉使用原则。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新黎吴卫东李合义魏学东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按照渭河水系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规定了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挥发酚(Ar—OH)和石油类五种主要水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量,检测方法和监督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境内向渭河及其支流排污水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排污单位的排放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GB 7488 稀释与接种法 GB ll914 重铬酸钾法 GB 7590 蒸馏后用 4一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GB 7491 蒸馏后用溴化容量法 GB 7878 蒸馏和滴定法 GB 7479 纳氏试剂比色法 GB 7481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GB/T l6488 红外分光光度法 陕政办发(2004)100号批准的《陕西省水功能区划》 3术语和定义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指对除有地方行业排放标准或国家行业排放标准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污水综合排放限值所作的规定。 4排放限值和控制要求 DB 61/224-2006 4. 1 排放限值

渭河流域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陕西省咸阳市渭河流域环境保护的调查

第一部分——前言 一、调查背景 环境保护是指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包括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从战略性高度出发,我国政府于1983年12月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将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仍刻不容缓。我所调查的咸阳市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经咸阳,通过调查发现了咸阳市政府在渭河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依然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所学知识与具体情况的有机联系,并认真分析,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二、调查方法 个案调查 三、调查对象 咸阳市对渭河流域的综合整治 四、调查过程 1月10日—1月15日规划调查提纲 1月16日—1月18日查询资料并实地调查 1月19日—1月20日汇总所得资料 2月1日—2月3日写调查报告 五、咸阳市与渭河简介

咸阳市是陕西省第三大城市,省辖市,为中华第一帝都。位于渭河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皆为阳,故称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都咸阳,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咸阳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东至陕西省潼关县汇入黄河,全长800多公里,流域面积13万余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正文 一、咸阳市渭河流域的污染状况 渭河干流中游主要流经咸阳市,解放前,渭河为沿岸居民提供了饮用和灌溉水源,使关中地区成为富庶之地,但是,全国解放后,随着国家对关中地区的开发,加之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这条关中人民的母亲河不堪重负,断流现象显著增加。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渭河北岸的咸阳和南岸的西安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渭河两岸,工厂所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渭河中,由于当时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单薄,生活污水也直接排放到河水中,政府只看到了工厂快速增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对渭河水质的极大破坏,多年的污染使渭河水质下降到劣五类水质,水中的鱼虾已经绝迹,河水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味。甚至一度被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认定为“已经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民盟中央2009年对渭河流域的调研报告称:“水污染加剧,影响下游地区用水安全。渭河源区水质长期在五类水质下徘徊,类重度污染水域118公里,72.4%的人口饮水不安全。” 一个个排污口,一份份超标的断面监测报告,昭示着渭河的苦衷,诉说着渭河的悲伤。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陕DB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224-1996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996-04-15发布 1996-06-01实施 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次 前言 1.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2.引用标准 3.定义 4.技术内容 5.监测 6.标准实施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为了控制渭河水污染,保护渭河水系地面水及地下水水质的良好状态,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陕西省关中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地方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本标准是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渭河地方标准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75-60-02-05)的基础上,并参照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及其修定稿(1995),针对渭河(陕西段)水环境污染严重和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质量要求,对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挥发酚、氨氮等四种污染因子规定了较严于国家标准化10%-20%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值,以控制渭河地面水污染,保护渭河及其支流的径流及傍河补给水源地的水质状态。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研究设计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司全印、张郁、陈清珍。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陕西省地方标准 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 B61-224-1996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按照渭河水系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规定了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挥发酚、氨氮四种主要水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标准。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境内向渭河及其支流排污水的一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等的排放管理。 本标准是陕西省关中地区排污水单位环境管理、排污收费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竣工验收排放管理的执法标准。 2. 引用标准 下列引用标准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本标准发布及实施过程中,均为有效。下列标准如被修订,则在使用本标准时,应尽可能地使用修订后的最新条文。 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J48-83医院污水排放标准 陕西省环境保护局 1996-04-15 批准 1996-06-01 实施 DB 61-224-1996 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 GB12997-91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GB1299-91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GB1299-91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 GB7488-87稀释与接种法 GB11914-89重铬酸钾法 GB7590-87蒸馏后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GB7491-87蒸馏后用溴化容量法 GB7878-87蒸馏和滴定法 GB7479-87纳氏试剂比色法 GB7481-87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3.定义 3.1污水: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总称。 3.2排水量: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工艺生产的水的排放量。即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厂区锅炉、电站排水。 4.技术内容

宝鸡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word参考模板

宝鸡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2—2014年) 为进一步做好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省政府2011年12月2日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会议精神和渭河水质三年变清的要求,依据省、市政府签订的渭河治理目标责任书和《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特制定本方案。 一、渭河污染治理现状 (一)“十一五”渭河污染防治的主要成果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渭河治理、宝鸡先行”的要求,将生态环保列入全市十件大事。通过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渭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我市渭河干流出境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截止2011年,出境断面COD较2005年下降了52%;魏家堡断面COD较2005年下降了50.7%,氨氮较2005 年下降了63.5%;小韦河出境断面COD较2005年下降了92%,氨氮较2005年下降了69%。十一五期间,在我市GDP年均增长14.6%的情况下,万元GDP排放总量平均下降了11.3%,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 (二)渭河污染现状 虽然渭河水质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但距省政府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渭河干流出境、渭河支流小韦河出境、魏家堡引水渠监控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无法稳定达标。随着百万人口大城市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将呈10%左右的速度递增,渭河水质改善面临巨大压力。(三)渭河污染的主要成因 一是工业污染结构性特点突出。我市造纸、化工等涉水重污染行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渭河流域,尽管“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淘汰了部分产能,但这些行业仍然是渭河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渭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国控、省控污染源共38家,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7580吨和603吨,分别占我市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93%和95%以上。这些高污染行业排污强度大、治理难,也是规避监管、违法排污的重点对象。 二是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低。虽然我市县城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但一些城镇的配套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沿渭重点镇大多数未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排河流。部分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能力差、氨氮排放达标率低、污水收集率低、运营经费短缺以及处理工艺设计存在缺陷等原因,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因农业种植施用化肥及农村养殖造成的污染是渭河污染的重要原因。据我市污染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污染物占全市化学需氧量的70%,氨氮占25%。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氨氮占28%、总氮占23%、总磷占76%,农业源的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有效控制和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四是生态基流不足。全省渭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6,且全年60%以上水量集中在丰水期(每年的6月份至10月份)。枯水期,渭河干流水基本为生活和工业废水的综合,生态水严重不足。我市渭河林家村至眉县魏家堡段生态水量严重不足,枯水期市区段几乎断流,导致河流丧失自净功能,直接影响渭河水质。除丰水期外,小韦河成为上游生活污水纳污渠,基本无自净能力。

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试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 案(试行)》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9〕159号 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十日 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 (试行) 一、为落实我省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责任制,进一步改善渭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根据《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办法》(陕政令139号),结合渭河流域实际,制订本方案。 二、本方案适用于渭河干流流域内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地表水生态环境污染补偿。考核因子暂定为化学需氧量,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加氨氮等因子。 三、污染补偿工作由省环保厅牵头,会同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共同实施。其中,省环保厅负责组织各设区市考核断面的水质监测及核定,核算污染补偿资金,并商省财政厅提出污染补偿资金的使用方案;省财政厅负责污染补偿资金的管理;省水利厅负责提供考核断面的水

量数据。 四、各设区市考核断面出境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月平均浓度低于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时,不缴纳污染补偿资金。当各设区市考核断面出境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月平均浓度高于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时,由省财政厅向各设区市收取污染补偿资金。污染补偿资金的标准暂定为化学需氧量每超标1mg/L缴纳10万元,不足1mg/L的按照1mg/L计算(各设区市考核断面位置及化学需氧量浓度控制指标值见附件1)。 五、各设区市考核断面出境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是依据各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月平均值,再经省环境监测部门手工监测数据进行合理校核后确定。当上游城市来水水质超过其规定的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时,在核算下游城市出境水体污染物浓度时,应扣除上游来水水质的污染物超标部分(计算方法见附件2)。 六、各设区市考核断面的水质按月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污染补偿资金按季度为单位进行核算、以年度为单位予以结算。省环保厅在每月10日前,核定出上月各设区市考核断面的污染物监测浓度;每季度15日前,依据各设区市考核断面水质污染因子的平均浓度,核算出上季度各设区市应缴纳的污染补偿资金,并将结果告知省财政厅和各设区市政府(污染补偿资金计算方法见附件2)。 七、省财政厅设立专项用于污染补偿资金收缴管理的资金账户。超过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值的设区市,要依据省环保厅核算的污染补偿资金数额,每季度向省财政厅缴纳。省财政厅在每年年底前进行资金结算时对未按时缴纳的予以扣缴。

基于DEM的数字化渭河流域水系构建

第40卷 第2期2008年4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1Xi′an U niv.of Arch.&Tech.(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40 No.2 Apr.2008 基于D EM的数字化渭河流域水系构建 林金辉1,2,张 荔1,2,王晓昌1,2,楠田哲也3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21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筹),陕西西安710055; 3.日本九州大学工学研究院环境都市部门,日本福冈81228581) 摘 要:为了更好地进行渭河流域的研究与管理,构建了数字化渭河流域.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在Arc2 GIS平台上提取流域的河网、确定流域边界;依据Pfaf stetter河网分级编码方法划分渭河流域并进行编码;探讨数字高程模型(DEM)的预处理及分析方法,并基于流域的DEM数据,分析了流域各点的高程、汇流面积等地形数据. 关键词:DEM;GIS;Pfaf stetter编码;渭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P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930(2008)022*******  近10年来,数字技术正促使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水文科学也正在经历着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革新[1].地形因素是影响流域地貌、水文、生物等过程的重要因子,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一直是人们用于描述这些空间过程变化的重要指标.高精度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高分辨率、高光谱、多周期的遥感影像,为定量描述流域空间变化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使人们对流域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过程空间变化机理的理解不断加深.基于DEM数据自动提取流域地貌特征和进行流域地形自动分割是进行流域空间模拟的基础技术[2].根据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U SGS提供的一公里DEM数据(G LOB E,Global Land One-kilometer Base Elevation),在Arc GIS的平台上提取渭河流域的水系及其流域信息. 1 渭河流域基本概况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26个县市,于潼关汇入黄河,为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南岸支流发源于秦岭山区,有黑河、沣河、灞河、尤河等,自南而北,切割秦岭山地,形成许多深邃的峡谷,成为关中平原出入秦岭的通道;北岸主要支流有泾河、洛河、千河、漆水河、石川河、沮河等,汛期河水陡涨陡落,枯季河流干涸. 渭河在陕西横穿关中地区,西起渭河宝鸡峡水库,东至潼关港口镇.研究范围为渭河流经的主要城区,包括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渭南市及其所辖地区.从2002年起,沿着渭河陕西段进行河流断面的水质监测.具体的13个监测断面如下:林家村、卧龙寺桥、虢镇桥、常兴桥、兴平、南营、咸阳铁桥、天江人渡、耿镇桥、新丰镇桥、沙王渡、树园、潼关吊桥.图1为生化需氧量BOD5监测值的分析,其污染最严重期为2003年1月,平均值达到125.6mg/L,超过国家地表水V类标准11.5倍;从2003年11月开始,渭河主流水质逐步得到改善,到2006年2月BOD5监测结果平均值为9mg/L,达到国家地表水V类标准. 3收稿日期:2006212230 修改稿日期:2008202225 基金项目: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 ST)国际合作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D06) 作者简介:林金辉(19802),男,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流域水文水质模拟及GIS应用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奥加诺(苏州)水处理有限公司从事水处理方面的工作.

渭河流域地貌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 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由于地质构造上的原因,渭河属不对称水系。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南岸支流较短,主要流经土石山区,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水力资源较为丰富。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北岸汇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汇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其中泾河、北洛河虽然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积大(泾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及9.9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3.09亿吨及1亿吨,其径流和泥沙都是黄河支流中较多的河流。加之泾河、北洛河分别在渭河入黄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处汇入渭河,历史上北洛河还曾直接入黄河,与黄河关系密切。因此,习惯上都将这两条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并在历次规划中将泾河、北洛河从渭河流域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划,而渭河治理规划则不包括泾河及北洛河。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2 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