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鸡环境应激主要包括四方面

鸡环境应激主要包括四方面

鸡环境应激主要包括四方面
鸡环境应激主要包括四方面

鸡环境应激主要包括四方面

鸡环境性应激。鸡的生活环境包括温度、光照、气体、噪音等。

1、温度:正常情况下,气温在18-23℃、相对湿度在60-70%的范围内,鸡的生长速度和产蛋量能发挥最好的水平。如果气象条件急剧变化,如夏季温度超过30℃,冬季温度低于5℃,日温差10℃以上,则肉鸡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当环境温度达到30℃以上时,除出现应激反应外,还表现在公鸡精子生成减少,母鸡性成熟推迟,受精率明显下降,血钙含量降低,血液酸碱平衡失调,严重者可引起很高的死亡率等热应激反应。寒冷还会使鸡扎堆,弱小雏鸡往往被压伤、压死。

2、光照:不合理的光照或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突然改变,能使鸡只尤其是蛋鸡生产强大的应激,造成产蛋率的显著下降。

3、气体:鸡群密度大、通风不良、鸡粪堆积受潮的情况下易产生大量氨气。鸡长期在氨浓度大的环境中生存,不但造成肉鸡生长速度变慢、蛋鸡的产蛋量下降,还会损害心血管系统,引起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和腹水症的发生。

4、噪音:若声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45分贝时,或异常音、突发音以及反复出现的其他噪音,对鸡都十分敏感。如鞭炮、飞机、汽车、火车等发出的噪音都能使鸡产生应激反应,导致食欲降低和产蛋量下降,甚至死亡。

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五讲心理应激 一、总论 (一)塞里的应激学说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塞里将其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期。 (二)心理应激的定义 1.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2.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时,就是心理应激。 3.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4.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 ⑴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⑵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⑶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⑷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⑸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5.心理应激理论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促进教育等领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⑴在医学认识论方面:心理应激理论特别是系统模型使我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 ⑵在临床医学的病因学方面:“过程模型”有助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心理疾病和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 ⑶在预防医学方面:“系统模型”有助于认识和指导合理调整应激各有关因素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在不同内外环境下的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 6.应激系统模型在医学心理学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应激系统模型及其基本法则在临床个体心理咨询(治疗)程式、压力管理和家庭婚姻咨询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⑴应激系统模型与临床心理咨询:首先根据系统模型,对患者的心身问题以及相关因素作出三级评估。第一层次的评估分析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心身症状情况;第二层次评估进一步分析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程度,确定应激各因素在“问题”中的地位以及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层次评估分析人格特点(特别是观念方面的人格特点),如求全、完美主义倾向。然后,在系统模型的评估基础上,以系统论与整体观的水平作出干预决策,可以决定采用心理教育、心理指导、系统心理治疗

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 一.概述生物学上的名词。指生物体在受到刺激之后,马上作出反映,以便适应这个刺激变化的环境。这时候的状态,叫“应激状态”。应激状态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其表现是情绪紧张度的增高,主要状态特征是:精神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液中肾上腺素流量过大,呼吸短促,血压上升,氧耗量增加,肌肉紧缩等。 二.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又称急性胃粘膜病变、急性出血性胃炎,是指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出现急性糜烂和溃疡。引起应激性溃疡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严重烧伤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1842年国外学者Curling首先报告了大面积烧伤病人出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故对这种严重烧伤引起的急性应激性溃疡又称为Curling溃疡。 2.颅脑疾病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1932年国外学者Cllshiflg报道了颅脑肿瘤病人发生胃溃疡合并出血、穿孔,因此对颅脑外伤、脑肿瘤、或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生的应激性溃疡称为Cushing溃疡。

3.一些严重疾病可导致应激性溃疡 例如,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低血容量休克、重度营养不良等,均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4.损伤回粘膜的药物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这些药物主要有水杨酸类、肾上腺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 5.强烈的精神刺激 也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发生。 应激性溃疡的形成 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认为,由于各种应激因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胃肠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与消化系统相互作用,产生胃粘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胃粘膜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平衡失调,导致应激性溃疡形成。 1.胃酸分泌增加

应激状态时胃酸分泌增加。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均证实颅脑损伤和烧伤后胃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加,应用抗酸剂及抑酸剂可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胃酸增加可与神经中枢和下视丘损伤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失调、血清胃泌素增高、颅内高压刺激迷走神经兴奋通过壁细胞和G 细胞释放胃泌素产生大量胃酸有关。 2.胃粘膜屏障破坏 有些病人在低胃酸状态下也可发生应激性溃疡,因此胃粘膜屏障的破坏是形成应激性溃疡的又一重要机制。导致胃粘膜屏障破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胃粘膜血流改变:应激状态时,交感一肾上腺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胃粘膜血管痉挛,并可使粘膜下层动静脉短路,流经粘膜表面的血液减少。胃粘膜缺血可造成粘膜坏死,粘膜损害程度与缺血程度有很大关系。 (2)粘液与碳酸氢盐减少: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运动减弱,幽门功能紊乱,胆汁反流入胃。胆盐有抑制碳酸氢盐分泌作用,并能溶解胃粘液,还间接抑制粘液合成。

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形成:环境压力、应激反应及迷走神经活动的调节作用

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形成:环境压力、应激反应及迷走神经活动 的调节作用 内化问题(internalizing problem)和外化问题(externalizing problem)是各种心理与行为障碍的前因性表现。目前大量的研究探讨了青少年内外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机制,并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已有研究探讨了家庭环境质量、教育、青少年自身活动等心理社会因素在内化与外化问题形成中的作用,也探讨了神经生理生化活动等生物学因素对儿童内化与外化问题形成的影响。随着神经生理学(EEG与RSA分析技术)研究手段与技术的发展,为深入探讨生物学因素及其生物与社会心理因素的交互影响在青少年内化与外化问 题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已经从自主神经活动与环境等方面开始关注生物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在青少 年内化与外化问题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但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素质压力理论、差别易感性理论等生物-社会交互理论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研究现状,运用问卷测查的方法,应激心理实验的方法,以初中生为研究被试,系统探讨了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基本特点与内外化问题形成的心理社会原因,内化与外化问题青少年的应激反应特点,尤其是探讨了自主神经活动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形成的交互影响。本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研究一以问卷测查的方式对223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1)青少年内外化问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内化问题症状及各因子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违规行为这一外化问题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

在攻击行为这一外化问题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2)生长在父母管教一致、父母关系非常融洽、与父母沟通良好家庭的青少年在内外化各项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生长在父母管教不一致、父母经常吵架,被父母经常打骂家庭的青少年;3)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与其人格特质显著相关,无论是内化问题还是外化问题都与神经质显著正相关,友善性、严谨性与内外化问题所有因子显著负相关;内外化问题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内外化问题与青少年的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具有消极人格特质、成长在高矛盾家庭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2研究二采用观看婚姻冲突视频、心算和面试应激任务诱发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和正常青少年的应激反应,结果显示:1)在生理反应上,婚姻冲突视频诱发下三组被试仅在心率(HR)水平上表现为内化问题组有显著更高的基线HR和更大的HR反应性,外化问题个体有更低的HR反应性,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差异均不显著。2)而在心算与面试任务诱发下,内化问题组有更高的基线HR、基线SBP、基线DBP,正常组有更低的基线HR、基线SBP、基线DBP;内化问题组有更大HR反应性、SBP反应性和DBP反应性,外化组有最小的HR反应性、SBP反应性和DBP反应性;内化问题组有最弱的HR恢复性。研究表明,高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青少年有异常的应激生理反应模式,表现为内化问题青少年应激生理反应过度,外化问题 青少年应激生理反应不足。3.研究三探讨了迷走神经张力(基线RSA 和RSA抑制)与家庭环境(矛盾性与亲密度)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交互影响,研究表明:1)在婚姻冲突视频诱发下,家庭矛盾性与RSA抑制

应激适应模式

解释心理应激的理论体系有多种,如适应模式、过程模式、社会环境模式等等。为了表达清楚,我们把应激适应模式分为应激原输入、生理和心理中介机制、反应与主要适应结果四个部分加以讨论。 1.应激原的输入如前所述,机体内、外环境刺激是否成为应激原,关键在于机体与刺激物之间的互动作用,即机体是否察觉到威胁。如果感到威胁,则构成应激性情境,导致机体身心作出反应,即所谓机体输入应激原;如果未察觉威胁,对此特定的个体而言,一般不构成应激性情境,就无所谓应激原的输入,尽管环境中的刺激物仍然客观存在着。 2.中介机制指应激情境怎样转变为应激反应的中间过程,同时包括心理中介机制和生理中介机制。(1)心理中介机制:个体面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时,首先需要对其察觉和评价,以决定是否构成对自己或他人的威胁。如果感到威胁,则在不知不觉中动用心理防御机制,以恢复心理平衡,也可在使用心理防御机制的同时或之后,主动地采用各种应对应激性情境的策略和寻求环境中有利资源(如社会支持)来对抗或适应环境的需求,使个体的身心与环境处于平衡。这就是为什么相同刺激有不同情境(如动物园里老虎与森林里老虎),对不同的个体(如医护人员看见死尸和一般人看见死尸)有不同的反应(应激的和非应激的)的主要原因。(2)生理中介机制:指个体面对应激情境时心理中介机制的生理过程,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多学科合作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有关应激的生理中介机制仍不甚明了,只是有一些生理心理学研究方面的资料。 3.应激反应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有一定表现形式,护士对这些指标进行客观的测量,可以估计病人的应激程度。 4.应激结果应激的存在是生活中的事实,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但是,应激导致的个体健康损害程度却因人而异。有的人因短期应激而发展起了建设性应对策略,导致了个体的积极性改变;有的人却出现了严重的身心功能障碍。

环境应激

环境应激 Environmental Stress 译自:Porknet at UIUC 译者:Dr. Gilbert Hollis 译者:樊福好 养猪生产者习惯上都认为,如果猪也生活在象人一样舒适的环境里,一定会很舒服,但这是不对的。猪有它们特殊的需要,它们所需要的环境与它们的饲养者所需要的环境完全不同。 猪舍的建筑需要从猪本身的角度加以考虑,以下是一些针对各种年龄的猪尽可能给它们提供无应激环境的几点建议。 猪对应激的反应 象其它的大多数动物一样,猪具备对环境应激快速反应的能力。虽然它们不能一直对它们的微环境做出一些大的改变,但可以通过身体功能的改变来适应环境。但遗憾的是,这种对环境应激的反应不利于生产性能的提高,生长和生产效率会直接地受到影响。应激的猪往往会浪费营养,尤其是过度的应激还会损害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即使死亡损失不大,但环境的应激会延长猪的上市日龄和上市猪的不均衡度。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Stanley Curtis博士的观点,猪对应激的初步反应是被迫的,肾上腺的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分泌的增加可以对抗短期的应激来保护动物。尽管如此,糖皮质激素也动员肌肉中的氨基酸并干扰免疫系统的一些机能。 猪微环境的评价 猪能够生活和生长的环境是由许多环境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彼此相互作用,由此就使得准确判断出那些引起猪的问题的因素变得困难,所以,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必须被考虑进去。因为有些因素不是很容易测量,所以反复试验是唯一的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从建筑物嘴获取环境因素的参数是很重要的,如果位于某些特定栏舍的猪比其它栏舍的猪表现好或坏,就应该对这些栏舍的微环境做一些彻底的调查,你也许会知晓可以通过改善整栋建筑物微环境的一些方法。 养猪管理者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在对猪舍内的环境进行评估时,应该随着日龄和季节的变化做一些适当的改变。对于随着季节变化而至的天气变化,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果没有对猪舍进行正确的处理,大部分的猪舍在经历温暖的白天和凉的夜晚时,都会对猪造成非常大的环境应激。所以应该在每天的不同时段检查气温,风速和湿度,尤其是在春天和秋天。 剧烈的环境变化会导致巨大的应激。例如,如果猪从具备温度控制的猪舍转移至一个开放的育肥猪舍,提前一周左右或在移动前将温度预处理降低几度应该是个好办法,当然,这种预处理要求整栋猪舍执行全进/全出的生产计划。 空气的质量对猪的影响 饲养在有环境控制的建筑物内的猪没有权利选择性地呼吸它们所处微环境内的空气,养猪生产者和他们的工人可以穿具有防护能力的设备呆在猪舍内,而猪的呼吸道是和那些空气不停地接触,这些污染的空气是可以引起疾病的。 猪舍内的空气污染物大多数是由猪本身产生的,主要是一些微生物,灰尘和气体。虽然有些研究显示猪对这些劣质的空气具有相当的抵抗力,但这些污染物却可以直接改变代谢反应或间接影响猪的健康。

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部分复习题 1.现代的应激概念是什么,其概念内涵有哪些? 答:现代应激概念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其概念内涵包括: ①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的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 ②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 ③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 ④应激过程受个体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 ⑤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应激的中介因素有哪些?这些中介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应激过程的? 答:应激的中介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及人格因素。 (1)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对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生活事件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中间因素之一。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过程分为两步:①初级评价即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②次级评价即在得到有关系的判断后,个体立即会对个人的能力做出估计,即为次级评价。伴随次级评价,个体会同时进行相应的应对活动,如果次级评价事件是可以改变的,采用的往往是问题关注应对;如果评价为不可改变,则常采用情绪关注应对。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研究证实,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应成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并进一步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的康复。 (3)人格因素在应激作用过程中,个性与各种应激因素存在广泛的联系,个性通过与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应激心身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并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相联系。如个性可以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影响认知评价和态度、个性与社会支持有关系,最终影响应激反应的形成。 3.什么是心身疾病?其诊断要点是什么? 答: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身体功能性障碍。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群星中环节有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心身疾病。如果强调心身疾病中的身体器质性疾病,则被称之为狭义心身疾病,例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溃疡病。 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为: ①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身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②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③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4.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采取心、身同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4.应激评估

应激评估目录 1.基础知识 2.应激反应 3.应激的评估 4.相关护理诊断 复习思考题

1.基础知识 (一)应激的定义:受多种中介因素如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影响的连续的动态过程。 (二)应激源: 1. 定义,凡能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因素。 2. 分类,按来源分类,内部应激:体内的各种生理或心理需 求和刺激,外部应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需求和刺激;按属性分类,生理性应激源:如疲劳、疾病、手术、衰老等,心理性应激源:各种挫折和心理冲突,环境性应激源:冷热、噪声、污染、环境改变,社会文化性应激源:经济困难、文化差异等。

按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分类,丧失性压力源:危害已经发生,并使个体丧失原所有物的压力性事件,如患病、退休、丧偶等;威胁性压力源:对个体构成威胁,可能造成伤害或丧失的压力性事件,如即将手术;挑战性压力源:被认为是有利于个体成长发展的压力性事件,多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结婚、生育、升职等。(三)应激心理中介因素 1.认知评价:为个体根据自身情况对应激源的性质和意义作出的估计,是应激反应过程中的关键中介因素之一;初级评价,为事件发生即刻通过认知活动对事件与自己有无利害关系的评价,应激源被个体认为是无关或良性刺激时不会引起应激反应;反之,则会引起反应;次级评价,在初级评价中判断事件与己有关的基础上,对事件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的估计,当个体认为应激源是可以控制的时候,多采用问题式应对方式来应对;反之多采用情感式应对方式来应对,认知评价在心理应激中的作用,同样的应激源,由于认知评价不同,引起的应激反应可以截然不同,认知评价受诸多因素,特别是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影响认知评价又影响着其他的因素,其中受认知评价影响较为明显的是应对方式。 2. 应对: (1)定义: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

7章 应激

第七章应激 【A型题】 1.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各种体内外环境因素剌激时所出现的一种()A.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B.代偿性全身反应 C.保护性全身反应 D.特异性全身反应 E. 损伤性全身反应 2.参加应激反应的关键性器官是() A.甲状腺 B.胸腺 C.肾上腺 D.性腺 E.前列腺 3.能作为应激原的是() A.感染 B.器官功能障碍 C.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D.精神因素 E.以上都是 4.哪种激素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起主要作用() A.肾上腺素 B.肾上腺皮质激素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E.垂体加压素 5.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期时,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肾上腺皮质激素

D.醛固酮 E.抗利尿激素 6.全身适应综合征是指() A.应激原作用后,机体所出现的快速动员反应 B.应激原作用后,机体出现的抵抗和适应反应 C.应激原作用后,机体出现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D.应激反应的动员效应表现为应激相关性疾病 E.有害剌激作用于机体,引起的应激性疾病 7.应激时体内增加最多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胰岛素 C.儿茶酚胺 D.胰高血糖素 E.前列腺素 8.应激时抑制免疫功能的最主要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胰岛素 E.雌激素 9.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防御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血糖升高 C.使组织的血液供应更充分、合理 D.心肌收缩力加强 E.以上都对 10.应激时体内减少的激素是()

B.胰岛素 C.β-内啡肽 D.抗利尿激素 E.催乳素 11.持续强烈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对机体明显有利的是()A.冠状动脉扩张 B.腹腔内脏小血管收缩 C.皮肤小血管收缩 D.纤维蛋白原增加 E.血液黏度增加 12.应激时下列哪项反应不可能发生() A.腹腔器官小血管收缩 B.心率加快 C.心肌收缩力增强 D.肾动脉扩张 E.心输出量增加 13.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对机体的防御作用主要表现为()A.儿茶酚胺促使血小板聚集 B.外周小血管收缩,微循环灌流量减少 C.增加心肌耗氧量 D.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生成 E.心率加快,血液重新分布 14.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中枢位点是() A.腺垂体 B.蓝斑 C.肾上腺髓质 D.大脑边缘系统 E.室旁核

病理生理学第七章应激

第七章应激 一、多选题A型题 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 A.特异性全身反应 D.病理性反应 B.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E.生理性反应 C.代偿性反应 [答案]B [题解]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各种不同应激原所引起的应激是 A.几乎相同的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B.几乎相同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C.决定于应激原的特异性反应 D.完全相同的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E.完全相同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答案]B [题解]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不管刺激因素的性质如何,这一反应大致相似。 3.下列变化哪项为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A.心率减慢 D.促进糖原合成 B.腹腔内脏血管扩张 E.血液重新分布 C.支气管收缩,口径变小 [答案]E [题解]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心率增快,心收缩力加强,血液重新分布,支气管扩张,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等,为儿茶酚胺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4.应激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中枢位点位于 A.下丘 脑 D.室旁核 B.蓝 斑 E.延髓 C.杏仁体 [答案]B [题解]应激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中枢位点位于脑干的蓝斑。 5.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中枢位点位于 A.蓝 斑 D.室旁核 B.黑 质 E.杏仁体 C.海马 [答案]D [题解]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中枢位点位于室旁核。 6.应激时下列哪一种激素分泌减少 A.抗利尿激素 D. 催乳素 B.胰岛素 E.内啡肽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5讲——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唤醒理论 第二节环境应激 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 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 1.唤醒与情绪 ●唤醒: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 张状态 ●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强度、形式两种属 性 ●唤醒水平也称激活,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 ●一定的唤醒水平总是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 或称“心境”(mood) 2.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 ● 2.1不定性与唤醒 ●柏来恩关于美学判断的研究认为: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 二者呈直线关系 ●人在环境中的快感度与环境不定性却是呈倒U字型曲线关系 ●(完全确定的无任何挑战的环境极少能引起和维持兴趣;但人们也不愿面临严重的挑 战或陷入糊涂的境地) ●中等强度的环境是维持兴趣、诱发探索动机的最佳环境,也是人们所偏爱的环境 ●1)复杂性——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织的复杂性 ●2)新奇性——环境中包含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特性的程度 ●3)意外性——人们所预期的环境未被证实的程度 ●4)不和谐性——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致的程度 ● 2.2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 ●环境维度: ●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 ●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 ●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 ●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着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 ●对复杂性的偏爱: ●1)人偏爱复杂的刺激 ●2)复杂性的含义:环境刺激过少或过多会造成不良后果,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 理想 ●兴趣(探索或注意的时间)一般随对象的复杂性增加,呈单调递增,直至过于复杂而 不再探索;但喜好随复杂性增加而呈倒U曲线 ●复杂性被定义为极大可用信息率,可用信息指的是那些对感知者具有意义、因人而异

应激

第十章应激(Stress)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㈠应激(stress):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适应反应,也称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这个概念须注意两点:①应激反应须在受到刺激因素刺激的前提下才会发生;②应激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各种刺激因素引起应激反应的表现是相似的。 ㈡良性应激( eustress)和劣性应激(distress) ㈢应激原(stressor): 1.定义: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被称为应激原。(强调:应激原要有一定的强度,同一应激原作用于机体有个体差异性。) 2.分类: ⑴ 外环境因素:温度剧变、射线、噪声、低氧等; ⑵ 内环境因素:血液成分改变、心功能低下等; ⑶ 心理、社会因素。 第二节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㈠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LC/NE轴) 1.结构基础:蓝斑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蓝斑位于脑桥,是LC/NE轴的中枢位点,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上行纤维主要投射至杏仁复合体、海马、边缘皮质及新皮质,是应激时情绪变化,学习记忆及行为改变的结构基础。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下行纤维主要分布于脊髓侧角,调节交感神经张力及肾上腺髓质中儿茶酚胺的分泌。 2.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⑴ 中枢效应: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引起的兴奋、警觉及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 ⑵ 外周效应:血浆中肾上腺素、去甲上腺素及多巴胺等儿茶酚胺浓度的迅速升高。 注意:位于脑桥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还与下丘脑有密切联系。前者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上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而使CRH释放增多,从而启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化 3.适应代偿意义 ⑴ 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警觉,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来抵抗突发的有害事件; ⑵ 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主要是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外周阻力增加,从而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 ⑶ 支气管扩张:儿茶酚胺引起支气管扩张,有利于改善肺泡通气,以提供更多的氧; ⑷ 血液重新分布:由于受体分布不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时,皮肤、腹腔内脏及肾等血管收缩,而脑血管口径无明显变化,冠状动脉和骨骼肌血管扩张,这样可保证心脏、脑和骨骼肌的血液供应;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 纲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 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③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 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 (1)相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

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当头部保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10°左右的地方。见pdf。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1)相互削弱和破坏。 (2)相互加强或协同。 (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 (1)①格式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pdf) (1) 3.生态知觉理论与概率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