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激

应激

应激
应激

第十章应激(Stress)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㈠应激(stress):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适应反应,也称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这个概念须注意两点:①应激反应须在受到刺激因素刺激的前提下才会发生;②应激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各种刺激因素引起应激反应的表现是相似的。

㈡良性应激( eustress)和劣性应激(distress)

㈢应激原(stressor):

1.定义: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被称为应激原。(强调:应激原要有一定的强度,同一应激原作用于机体有个体差异性。)

2.分类:

⑴ 外环境因素:温度剧变、射线、噪声、低氧等;

⑵ 内环境因素:血液成分改变、心功能低下等;

⑶ 心理、社会因素。

第二节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㈠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LC/NE轴)

1.结构基础:蓝斑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蓝斑位于脑桥,是LC/NE轴的中枢位点,其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上行纤维主要投射至杏仁复合体、海马、边缘皮质及新皮质,是应激时情绪变化,学习记忆及行为改变的结构基础。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下行纤维主要分布于脊髓侧角,调节交感神经张力及肾上腺髓质中儿茶酚胺的分泌。

2.应激时的基本效应

⑴ 中枢效应: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引起的兴奋、警觉及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

⑵ 外周效应:血浆中肾上腺素、去甲上腺素及多巴胺等儿茶酚胺浓度的迅速升高。

注意:位于脑桥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还与下丘脑有密切联系。前者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刺激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上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而使CRH释放增多,从而启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化

3.适应代偿意义

⑴ 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警觉,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来抵抗突发的有害事件;

⑵ 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主要是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外周阻力增加,从而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

⑶ 支气管扩张:儿茶酚胺引起支气管扩张,有利于改善肺泡通气,以提供更多的氧;

⑷ 血液重新分布:由于受体分布不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时,皮肤、腹腔内脏及肾等血管收缩,而脑血管口径无明显变化,冠状动脉和骨骼肌血管扩张,这样可保证心脏、脑和骨骼肌的血液供应;

⑸ 促进糖原及脂肪分解:儿茶酚胺通过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及抑制胰岛素分泌而促进脂质动员及糖原分解。糖原分解可升高血糖,脂肪分解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从而满足应激时机体增加的能量需求;

⑹ 影响其它激素的分泌:儿茶酚胺对绝大多数激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但对胰岛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4.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⑴ 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反应及行为改变。

⑵ 腹腔内脏血管的持续收缩可导致腹腔内脏器官缺血,胃肠粘膜的糜烂、溃疡、出血。这是我们下面要讲的一个重要的应激性疾病——应激性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⑶ 外周小血管的长期收缩可使血压升高。这可能是精神、心理应激诱发高血压的重要机制之一。(举例说明)

⑷ 儿茶酚胺可使血小板数目增多及粘附聚集性增强,也可使白细胞数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从而增加血液粘滞度,促进血栓形成。

⑸ 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肌缺血。(举例说明)

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

1.结构基础:下丘脑的室旁核(PVN)、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

室旁核作为该神经内分泌轴的中枢部位,上行与边缘系统的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及边缘皮层有广泛的往返联系,下行纤维则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控制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释放,从而调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的合成和分泌。

室旁核CRH的释放也受到脑桥蓝斑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影响。

2.应激时HPA轴兴奋的基本效应

⑴ 中枢效应:由CRH分泌增多引起,出现抑郁、焦虑及厌食等情绪行为改变,学习与记忆力下降。

⑵ 外周效应:主要由GC引起。

注意:应激时机体GC分泌增加,升高幅度大而且反应较迅速。GC 在血浆中的浓度可作为判断应激的可靠指标。动态检测血浆GC的变化对于判断应激的强度或并发症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3.适应代偿意义

⑴ GC分泌增多是应激反应的重要环节。

例如:切除肾上腺的动物应激时极易死亡,但是,如给切除肾上腺的动物补充GC,则

可恢复动物的抗损伤能力。

⑵ GC提高机体适应能力的机制:①提高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②促进蛋白质分解和糖原异生,抑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可补充肝糖原的贮备和提高血糖水平;

③稳定溶酶体膜,使溶酶体内的溶酶不致逸出,以免损伤细胞;④抑制促炎介质的生成、释放和激活,避免过强的炎症和变态反应等发生。

4.GC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⑴ 抑制免疫反应:慢性应激后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生成减少,免疫力下降,易并发感染。利用GC抑制免疫反应这一特点,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均可用GC来进行治疗。

⑵ 抑制生长发育:CRH使生长激素分泌减少,GC使靶细胞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CG-1)产生抵抗,从而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伤口愈合不良等。

⑶ 抑制性腺轴:GC使促性腺素释放激素(GnRH)、黄体生成素(LH)的分泌减少,并使性腺对上述激素产生抵抗,从而使性功能减退,月经不调或停经,哺乳期妇女泌乳减少等。

⑷ 抑制甲状腺轴:GC可抑制TRH及TSH的分泌,并阻碍T4在外周转化为活性更强的T3。

⑸ 行为改变:抑郁症、异食癖及自杀倾向。

㈢其它激素的反应

㈣小结:神经内分泌反应是应激的一个重点内容;其中又以LC/NE轴和HPA轴的反应最为重要。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在本节中我们主要讲述两类蛋白在应激反应中的变化。

(一)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

1、概念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是指细胞在高温(热休克)或其他应激原作用下由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

强调:热休克蛋白是一类非分泌性蛋白。

2、 HSP的发现过程

HSP首先在果蝇体内发现。1962年人们发现,当果蝇的培养温度从25℃提高到30℃,30min后就可在其唾液腺染色体上看到蓬松现象,提示这些区带基因的转录加强,预示有新蛋白质合成增加。

3、 HSP的分类

4、 HSP的生物学特点

①.诱导的非特异性

②. 存在的广泛性

③.结构的保守性

5、HSP的生物学功能帮助蛋白质的折叠(folding )、移位(translocation )、复性(renaturation)和降解( degradation )——分子伴娘(molecular chaperone)功能。结合图示讲解HSP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

6、HSP基因表达的调控

HSP的诱导表达则是细胞中的转录因子——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 HSF1)与HSP基因5’端启动子区的热休克元件(heat shock element, HSE)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知,在几乎所有HSP基因5’端的启动子区,都含有HSE(其核心序列为nGAAnn TTCn)。结合图示讲述HSP基因表达的调控:在正常状态下,HSF1以无活性的单体形式存在于细胞浆中,并与某些HSP结合在一起。在各种应激原作用下,胞浆中的变性蛋白质增多。这些变性蛋白的折叠发生改变,暴露出分子内部的疏水区域,从而导致HSP与其结合。HSP与受损伤蛋白质结合后释放出HSF1单体,HSF1单体再聚合成具有转录活性的的三聚体。经过磷酸化修饰,HSF1三聚体向核内转移并结合至HSP基因启动子区的HSE,激活HSP基因的转录,使HSP产生增多。增多的HSP一方面可增强细胞的抗损伤能力,同时又可与HSF1结合,抑制其继续活化,对细胞的应激反应进行负反馈调控。

(二)急性期反应蛋白

1、概念感染、炎症、创伤、烧伤、手术等应激原均能引起人和动物血清中某些蛋白质迅速升高。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 APR),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 APP)。少数蛋白质在APR时反而减少,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运铁蛋白等,称为负APP。强调APP是分泌性蛋白。

2、分类

3、APP的生物学功能

启动快速的机体防御机制,增强机体对创伤、感染的抵抗力。

①.抑制蛋白酶活化

②.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③.抑制自由基产生

④.其他作用机体代谢变化

应激时,机体物质代谢变化表现为高代谢率(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弱),这与应激时LC/NE轴和HPA轴的活化密切相关。

三、机体功能变化

将第四节应激与疾病的部分内容与应激的机体功能变化融合在一起讲。

1、CNS

HPA轴兴奋的过度或不足可引起CNS功能障碍情绪反应。蓝斑NE升高引起紧张、专注程度升高;

NE过度升高产生焦虑、害怕或愤怒。

2、免疫系统

是应激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性应激反应时,外周血吞噬细胞数目增加、活性加强、补体、C-反应蛋白增加持续强烈的应激反应,免疫功能抑制。免疫系统可产生各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使神经内分泌系统感知这些非特异性刺激

⑴ 急性应激时,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常有增加;

⑵ 持续强烈的应激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

⑶ 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3、心血管系统

⑴ HR、心肌收缩力、CO、血压均升高

⑵精神性应激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⑶强烈的精神应激有时可诱发心室纤颤

4、消化系统的变化:胃肠粘膜缺血

5、血液系统

⑴ 急性应激:pt↑、WBC↑、凝血因子↑、血液凝固性↑、粘滞性↑

⑵ 慢性应激:贫血

6、内分泌系统

⑴ 生长:

急性应激:GH升高

慢性应激:CRH→GH受抑

GC →靶组织对IGF-1产生抵抗性

GC →抑制甲状腺轴

⑵ 应激与性腺轴

第三节应激与疾病

注意两个概念的区分:

应激性疾病:由应激直接引起的疾病称为应激性疾病,如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应激相关性疾病:在应激状态下加重或加速发展的疾病称为应激相关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

一、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㈠概念: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表现为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被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㈡分期:

1.警觉期(alarm stage):机体防御机制快速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

2.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为主;对特定应激原的抵抗程度增强。

3.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虽然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但GC受体数量和亲和力均下降;出现应激相关疾病的表现。

举例说明上述三期的表现。强调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过程,且上述三个阶段并不一定都依次出现,多数应激只引起第一、第二期的变化,只有少数严重的应激反应才进入第三期。

二、应激性溃疡:这是一种重要的应激性疾病,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⑴ 概念: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包括大手术)、感染及其他应激情况时,出现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急性损伤称为应激性溃疡。(强调与消化性溃疡的区别)

⑵ 发生机制:① 粘膜缺血(基本条件):GC分泌增多,使蛋白质的分解大于合成,胃上皮细胞更新减慢,再生能力降低;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减少,使其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酸中毒时血流对黏膜内H+的缓冲能力降低,可促进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在胃黏膜缺血的情况下十二指肠中的胆汁逆流可损伤黏膜的屏障功能,使黏膜通透性升高。②其他因素:CA↑——内脏血流减少——胃肠黏膜缺血——上皮细胞能量不足——碳酸氢盐和粘液不足——胃黏膜屏障破坏——H+从胃腔顺浓度进入黏膜;黏膜血流量减少,不能及时将H+运走——H+积聚在黏膜——损伤

三、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1.高血压:发生机制

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②.遗传易感性激活

③.GC持续升高使血胆固醇升高

④.平滑肌细胞内钠水增多,平滑肌细胞对升压因素更敏感

2.应激性心律失常和应激性心脏病:发生机制

①.交感肾上腺髓质激活通过β-受体兴奋降低心室纤颤阈

②.引起心肌电活动异常

③.通过a受体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

④交感激活引起的急性期反应使血液粘度升高,凝固性升高,促进病血管处的血栓形成

3. 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

①自身免疫病

②免疫抑制

4. 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

①生长心理社会呆小症

②应激与性腺轴

第四节临床处理原则

①去除应激原

②对症治疗

③避免产生新的应激

小结:

根据下列问题回顾本章节重点难点内容:

1.本章有几个重点概念:应激、应激原、全身适应综合征;

2.本章的重点内容为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反应及应激性溃疡的定义和发病机制;3.本章难点是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和细胞反应。

复习思考题:

1.何为应激?为什么说应激是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应激的主要神经-内分泌反应有哪些?

3.应激时主要细胞反应有哪些?

4.应激时代谢有何变化?

5.应激时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有哪些主要反应?

6.简述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心理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比赛前运动员消极情绪的分析

比赛前运动员消极情绪的分析 陈 峰1Ξ,林大熙2,徐建清1 (11福建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21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4) 摘 要:本研究使用心理评定量表,测试分析了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的心理应激状态,结果表明,赛前运动员心理状态不稳定,不少运动员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消极情绪,有必要在重大比赛前进行针对性心理训练。 关键词:运动员;情绪;心理因素;应激。 文章编号:1004-8790(2004)04-0031-03 中图分类号:G80418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thePs ychologicalFactorofPre-CompetitionAthletes ChenFen getal (1.F jianResearchInstituteofS portsScience,Fuzhou,350003China) Abstract:Thisresearchusesthementalscaleoftheassessin g.Hi ghlevelathleteareanal yzedandtestedinPre-Competition.Conclusion:Thestateofmindofthe pre-com petitionathletesareunstableandtheiranxiet yand depressionarenoticeable.Therefore,itisver yim portanttooffer pre-com petitionathletesrelevantadviceon healthy psychologicalstate. Ke ywords:Athletes;Emotion;Fs ychologicalFactors;MentalStress 前言 随着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迅速发展,对优秀运动员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其中对心理能力的要求愈加明显,竞赛场上,在运动员外显的身体活动背后,是激烈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的重要保证。比赛的巨大压力与紧张的氛围使运动员对比赛的外部条件极为敏感,并与内部条件交互作用,导致有破坏作用的消极应激的产生,对竞技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以致使一些本来具有很高训练水平的运动员难于有效控制和稳定发挥竞技水平,提高心理能力是比赛前训练的重要内容。比赛前的心理诊断及心理准备,有助于创造理想竞技状态,充分发挥运动潜力,提高比赛成绩。近年来人们对运动员比赛前的心理诊断、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了新的认识,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但对其个性特征、情绪状态等多项指标及相关性较少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采用目前国内外通用的心理评定量表,从人格特征与情绪状态两个方面对优秀运动员进行测试和统计分析,研究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的心理应激反应,以及运动员人格特征与焦虑和抑郁情绪状态的相关性,为针对性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比赛前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第23卷第4期 福建体育科技Vol1231NO14 2004年8月 FujianS portsScienceandTechnolo gy August2004 Ξ作者简介:陈锋(1959-),男,副研究员。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SU)又称为急性胃粘膜病变,是指在各种应激状态下,胃或十二指肠、食管发生的急性粘膜糜烂和溃疡。它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并使原有病变恶化。 据文献报道在各种严重应激状态下,患者在数小时到数天(多在3~5天)内即可出现胃、十二指肠或上消化道的糜烂和/或溃疡,内镜检查显示其发生率可达75%~100%,而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发生率在0.1%~39%之间,平均约6%左右,一旦发生大出血其死亡率高达50%~77%[1、4、11、14],因而预防SU是抢救重症病人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将对应激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指征、监测指标,预防措施及预防应激性溃疡与医源性肺炎、胃肠营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应激性溃疡的病因: 多种疾病可导致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应激源有[2、3]: 1、重症颅脑外伤(又称为Cushing溃疡) 2、严重烧伤(又称为Curling溃疡) 3、严重创伤及各种困难、复杂的大手术术后 4、全身严重感染 5、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或多脏器功能衰竭(MOF) 6、休克、心、肺、脑复苏术后 7、心脑血管意外 8、严重心理应激,如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 二、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理: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除了部分颅脑损伤的患者确实存在胃酸分泌增多外,大多数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最主要原因和最根本的条件是胃粘膜血流量(GMBF)减少、胃粘膜微循环障碍[1、5、13]。GMBF使胃粘膜保护机制损伤,攻击因子(如胃酸等)相对增强,最终导致消化道的糜烂、溃疡甚至大出血。

胃粘膜血流量(GMBF)降低,可以通过以下机制引起胃粘膜的损伤: 1、胃粘膜血管收缩,胃粘膜灌注不足引起胃粘膜上皮细胞能量代谢障碍,ATP合成障碍,粘膜内cAMP含量减少,粘膜上皮合成减慢; 2、胃粘膜缺血,HCO3-的产生与转运功能减弱,细胞内外H+浓度梯度不能维持,大量H+逆向扩散,过多的H+又因GMBF降低而不能及时带走而局部积聚,导致胃腔内酸碱平衡失调; 3、胃肠道粘膜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增多,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粘膜的水肿损伤; 4、循环障碍可导致胃肠运动紊乱,胃排空延缓,胃内容物潴留可使胃窦膨胀,刺激胃泌素分泌增加,而致胃酸分泌增加;胃十二指肠的不协调收缩使反流物清除障碍,反流入胃的胆汁酸可进一步引起粘膜的炎性反应,进一步加重胃排空延缓和胃的高分泌状态。 三、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指征: 由于重症监护医学的发展,应激性溃疡出血(SUB)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但一旦应激性溃疡出血(SUB)发生,其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此我们对高危人群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目前国内外[3、4、14]普遍认为具有以下高危因素一项以上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 1)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 2)凝血机制障碍 3)一年内有消化性溃疡或上消化道出血史 4)颅脑损伤,GCS评分≤10 5)烧伤面积>35% 6)器官移植,部分肝切除术 7)多发伤(创伤程度积分≥16) 8)肾功能不全 9)肝功能衰竭 10)脊髓损伤

PSTR心理应激自测表

PSTR心理应激自测表 指导语:请用15分钟时间完成这个测验,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考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的答案。 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未 1.受背痛之苦 A B C D E 2.睡眠无规律且不安稳 A B C D E 3.头痛 A B C D E 4.颚部痛 A B C D E 5.如果需要等候,会感到不安 A B C D E 6.脖子痛 A B C D E 7.比多数人更容易紧张 A B C D E 8.很难入睡 A B C D E 9.感到头部发紧或痛 A B C D E 10.胃不好 A B C D E 11.对自己没有信心 A B C D E 12.对自己说话 A B C D E 13.担心财务问题 A B C D E 14.与人见面时感到窘迫 A B C D E 15.担心发生可怕的事 A B C D E 16.白天觉得累 A B C D E 17.下午感到喉咙痛,但并非感冒所致 A B C D E 18.心里不安,无法静坐 A B C D E 19.感到非常口干 A B C D E 20.心脏有毛病 A B C D E 21.觉得自己非常无用 A B C D E 22.吸烟 A B C D E 23.肚子不舒服 A B C D E 24.觉得不快乐 A B C D E 25.流汗 A B C D E 26.喝酒 A B C D E 27.很自觉 A B C D E 28.觉得自己像四分五裂了 A B C D E 29.眼睛又酸又累 A B C D E 30.腿或脚抽筋 A B C D E 31.心跳加速 A B C D E 32.怕结识人 A B C D E 33.手脚冰冷 A B C D E 34.便秘 A B C D E 35.未经医生处方乱吃药 A B C D E 36.发现自己很容易哭 A B C D E 37.消化不良 A B C D E 38.咬手指 A B C D E 39.耳朵有嗡嗡声 A B C D E

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院精神病学家Holmes等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把人类社会生活中遭受到的生活危机(life crisis)归纳并划分等级,编制了一张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表5-1)。该评定表列出了43种生活变化事件,并以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LCU),为指标加以

(转引自G P.Paychology and Medicine,1981) (转引自G P.Paychology and Medicine,1981) 生活变故的人群中,37%有重大的健康变化;有重大生活变故者中,70%呈现重大健康变化。Holmes等提出,LCU一年累计超过300,则预示今后2年内将有重大的病患;后来又进一步提出,若一年LCU不超过150,来年可能是平安;LCU为150~300,则有50%的可能性来年患病;LCU 超过300,来年患病的可能性达70%。1976年他们报道。从回顾性和前瞻性调查表晨,心脏病猝死、心肌梗塞、结核病、白血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等与LCU升高有明显关系。一般变为伴心理上丧失感(feeling of loss)的心理刺激,对于健康的危害最大。这种丧失感可以是具体的事或物,例如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丧失感,例如工作的失败等。其中,尤以亲人(如配偶)丧亡的影响最大。有些研究工作者指出,丧失或亲人的丧亡能引起个体一种绝望无援(helplessness),束手无策)的情绪反应,此时个体不能从心理学和生物学上来应付环境的需求。在这一方面,已经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如有人对新近居丧的903名男性作了6年的追踪观察,并与年龄、性别相仿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居丧的第一年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死亡率为对照组的12倍,而第二、三年的影响已不甚显著。另有研究发现,中年丧偶者与同年龄组相比,对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有一调查还发现,不仅是配偶死亡,而且子女或其它近亲的死亡对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一年内的死亡率为对照组的5倍。当然这此生活变故对于不同个体的影响不会是等同的。

论述应激在典型情况下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以及预防应激的措施分析

课程名称:《家畜环境卫生与畜牧场设计》 论文题目:论述应激在在典型情况下不同发张阶段及其特点,以及预防应激的措施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201 年3月6 日

目录 1前言 (1) 2猪应激综合征 (1) 3应激源及其猪应激反应的影晌 (1) 3.1 应激源 (1) 3.2 猪应激的危害 (2) 4猪应激反应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3) 5猪应激反应的发病机理 (4) 6应激效应的预防措施. (4) 6.1挑选抗应激猪种 (4) 6.2猪舍管理要科学合理,改善舍内环境条件 (4) 6.3合理分配饲料营养 (5) 7小结 (7) 参考文献 (7)

猪的应激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1前言:在养猪过程中的应激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现的问题,如重视不够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应激造成的危害既有单一的,也有综合的,且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能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必将大大降低应激引起的不必要的损失。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应激在典型情况下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以及预防应激的措施,猪应激综合征是指一些猪在应激因子的作用下,以异常高的频率发生的恶性高温综合征,是现代生产条件下常发生的一种疾病,猪死亡后肌肉常呈DFD和PSE征候,严重困扰着养猪业。本文就猪应激综合征的产生、征候及预防等几方面作了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猪;应激综合征;应激源;预防;措施 2 猪应激综合征 应激是动物体受到体内外非特异的有害因子(应激原)的刺激所表现的机能障碍和防御反应,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异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或者说应激是机体对向它提出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应答。应激反应初期,患猪肌肉和尾巴震颤,呼吸困难,皮肤红一阵白一阵,体温迅速升高,黏膜发绀。后期,肌肉显著僵硬,站立困难,眼球突出,高热,呈休克状态。应激反应最严重的,见不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即所谓“突毙型综合征”。 Topel等于1968年将猪对应激敏感和产生劣质肉的综合征定名为“猪应激综合征”(Porcine Stress Syndrome,PSS),为世界所接受。猪应激综合征(Porcine Stress Syndrome,PSS),是猪受到应激刺激而出现的综合征候群,主要临床表现是肌肉紧张,由于肌糖元过量迅速酵解引发内分泌和代谢失调,出现一系列酸中毒征状,呼吸促迫,心跳加快,体温升高,严重者可致突然死亡;这种猪宰后会产生PSE 和DFD肉。 3 应激源及其猪应激反应的影晌 3.1 应激源

运动应激对免疫功能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 综述与进展 Mini Reviews 运动应激对免疫功能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衣雪洁1,季 浏2,常 波3 (1.沈阳体育学院生理教研室,沈阳110032; 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系,上海200062; 3.沈阳体育学院生理教研室,沈阳110032) 摘要: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探讨运动应激、免疫功能和身心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讨论了应激和 运动应激与免疫功能的关系,运动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问题。 关键词:运动应激;免疫功能;身心健康;神经内分泌网络 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00(2000)03-0019-03 EFFECT OF EXERCISE-INDUCED STRESS ON IMMUNE FUNCTION AND PHYSIC AL A ND MENTAL HEALTH YI Xue-jie1,JI Liu2,CHAN G Bo1 (1.Faculty of Ex ercise Physiolog y,Shenya ng Institite o f Phy sical Educa tion,Shenya ng 110032,China) (2.Dept.of Physical Educa tion,East China No rmal Univ ersity,Sha nghai200062, China) Abstract:T he Relatio nships a mong exe rcise-induced str ess,immune functio n and phy sica l a nd me ntal health a re r ev iew ed in the fields o f medicine and psycholog y.The study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 tio nships betw een stress a nd immune functio n,and also the effect of ex ercised-induced stres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ex er cise-induced str ess;immune function;h ea lth in body and mind;neuroe ndocrine- immune netw o rk 早在1936,年加拿大内分泌专家Sely首次将生物学和医学的内容引入应激的概念之中,他指出,应激是机体应对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但Sely关于应激的概念并没有考虑到人类应激的心理因素方面,仅仅注意躯体性刺激物以及机体对它们的生理、生化反应,这显然忽视了心理应激源。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应激是指个体对超越其应变能力或危及其健康的压力环境评价后的反应。当个体所感知的环境要求和他所认为的自我能力间不平衡时,则出现应激。心理应激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对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付能力的不平衡的认识所引起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可影响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免疫系统。 收稿日期:1999-10-25;录用日期:2000-06-10 作者简介:衣雪洁(1966-),女,长春市人,沈阳体育学院运动生理教研室,副教授。 应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它对免疫功能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且与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应激与免疫功能的相互关系,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机体的生理生化调节机制,而且可以预防身心疾病的产生。 1 应激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1.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轴) 精神状态与神经系统有关,而健康状态则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相联。研究表明[15],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不仅能产生大量的信息分子,而且通过这些分子相互联系,并调节或行使别的功能。免疫细胞可以产生以前认为只有神经内分泌细胞才能产生的分子,同样,神经内分泌细胞也能产生某些以前认为只有免疫细胞才产生的分子。免疫细胞上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子的受体,而内分泌和神经组织的细胞也有细胞因子及受体[1]。 免疫系统(IS),神经系统(N S)和内分泌系统(ES)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 te of Physical Ed ucation 第15卷第3期 2000年9月 Vol.15 No.3 Sept,2000 19~21

应激性溃疡防止专家建议

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 1 5版) 柏愚李延青任旭李兆申代表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组 一、定义 应激性溃疡( stress ulcer,SU)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或严重心理疾病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严重者可并发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孑L,可使原有疾病的程度加重及恶化,增加病死率。因而,预防SU是救治危重症患者不可忽视的环节。SU在内镜下可表现为急性胃黏膜病变,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 二、发病率及预后 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危重症患者在发病后的24 h内即可发生应激相关的胃肠道黏膜损伤,发病后的1~3 d内胃镜检查发现75%—100%的危重症患者出现胃黏膜损伤,SU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1%~17%,平均为8%,SU并发穿孔的发生率约为1%,但出血、穿孔一旦发生,病死率将明显升高,可达50%~80%,为ICU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急性胃黏膜病变已经是我国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二常见原因纠。 三、应激源和危险因素 1.诱发SU的基础疾病称为应激源,其中最常见的应激源如下纠:(1)严重颅脑、颈脊髓外伤(又称Cushing溃疡);(2)严重烧伤,烧伤面积>30%(又称Curling溃疡);(3)严重创伤、多发伤;(4)各种困难、复杂的手术;(5)脓毒症;(6)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7)休克,心、肺、脑复苏后;(8)严重心理应激,如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9)心脑血管意外等。 2.在上述应激源存在的情况下,以下危险因素会增加SU并发出血的风险:(1)机械通气超过48 h;(2)凝血机制障碍;(3)原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4)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5)急性肾功能衰竭;(6)急性肝功能衰竭;(7)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8)器官移植等。 四、SU的发病机制 在原发病早期发生的SU,常位于胃的近端(胃底、胃体部),而在原发病的后期,SU 常位于胃的远端和十二指肠陋1。尚不清楚两者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否有区别,但目前认为胃黏膜防御机能降低与胃黏膜损伤因子作用相对增强是SU发病的主要机制。 1.胃黏膜防御机能减低:在应激状态下黏膜局部发生的微循环障碍可导致胃肠道黏膜缺血,危重症患者常合并胆汁及其他毒素反流,使得黏膜屏障(碳酸氢盐)及上皮屏障功能降低。 2.胃黏膜损伤因子增强:在各种损伤因素中,胃酸的作用最为重要。在发病早期胃酸分泌增加,其他损伤因子如胃蛋白酶原等分泌增多,以及在缺血情况下可产生各类炎症介质。 3.神经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室旁核和边缘系统是对应激的整合中枢,促甲状腺索释放激素( TRH)、5一羟色胺(5-HT)、儿苯酚胺等中枢介质可能参与并介导了SU的发生。 五、SU的临床表现 (一)临床特征 1.原发病的程度越重,SU的发生率也越高,病情越加凶险,病死率越高。 2.患者常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如上腹痛、反酸等),主要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粪)与失血性休克的症状。对无显性出血的患者,若出现胃液或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不明原因血红蛋白浓度降低≥20 g/L,应考虑有SU伴出血的可能。 3.SU发生穿孔时,可出现急腹症的症状与体征。 4.SU的发生大多集中在原发疾病发生的3~5d内,少数可发生在2周左右。

目前应对压力与应激的干预措施

目前应对压力与应激的干预措施 一.应激反应的心理应对机制 1.建造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 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个体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目前,社会支持对健康的保护机制主要有两种假说,即缓冲作用假说,认为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并无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提高个体对突发事故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其次是独立作用假说,认为社会支持不一定要在心理应激存在下发挥作用,而是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缓解受灾者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根据后一假说,普遍改善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将有利于促进健康。例如,当人对巨大的压力要善于倾诉,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倾诉心中的苦闷,倾倒出“心理垃圾”,这样自身的压力会明显减轻,并且在倾诉的过程中可能获得帮助。必要时,可 以找心理医生。 2.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相比更不容易得病,能够从疾病中更快地恢复过来,更加健康长寿。例如,相对于体验消极情绪的人而言,体验积极情绪的人更可能想办法来处理事情,脱离困境并且更加乐观。塞利曼格研究显示,乐观思维方式有三个特点:1?乐观思维方式将不愉快的经历归因为具体原因,而不是盲目扩大归因范围。2.乐观思维方式倾向于将问题归因为外部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 3.乐观思维方式会假设导

致痛苦和疾病的原因是暂时的。塞利曼格认为乐观的思维方式是可以学习的,在本质上,乐观是通过培养建设性的思维方式,自我评估及行为规划习得的。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应该做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自己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建立积极的心态,不悲观、不怨天尤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重建正确的认知策略。认知重建心理是建立在对应激源,突发灾难事故的重新评估之上。相关的救护人员提供灾难相关信息,帮助危机个体正确认识灾难,帮助个体客观、理智地面对现实,纠正错误、不合理认知。突发灾难事故发生后,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恐 惧、抑郁情绪可导致个体的认知功能障碍,使人失去目标,失活动能力和生活兴趣,甚至自恨和自杀。因此,现在的护理工作主要在于纠正其不合理思维,提高受害者应对生理、心理的应激能力。 4.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受灾后的人群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文明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目前,把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完整的救援体系 包括物质支持、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心理救助等方面的内容。目前, 在各地成立精神卫生干预网络,举办学习班提高干预网络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对社区卫生人员、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培训。二.应激反应的生理应对机制 1.加强锻炼,自我释放。主要是一些自我进行的正当的压力和恐惧的

优秀运动员应激源与运动心理疲劳关系研究

优秀运动员应激源与运动心理疲劳关系研究 郭玉江(郑州大学) 2009年天津体育学院学报449-452 摘要: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属于中等偏低;不同应激源与运动员心理疲劳有一定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某省一级以上专业队训练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45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其中男76人,女56人。涵盖足球、乒乓球、田径、游泳、排球、棒球、拳击、举重、跆拳道、柔道、摔跤、网球、太极拳、自行车项目运动员。经济条件好的11人,一般的114人,差的7人。有健将和一级两个运动等级。 1.2问卷调查 1.2.1应激源测量为谭先明(2000)《运动员应计量表》,分为人际关系、运动受伤、比赛失利、环境因素、日常生活遭遇、内外压力6个维度,45个项目。1.2.2运动心理疲劳测量为Smith和Raedeke修订的《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分为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对运动负评价三个维度。 1.3施测与数据处理 运动员冬训调整期间由专门培训过研究人员亲自组织测试,施测和当场收回问卷。数据采用SPSS进行信度检测,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研究结果 2.1优秀运动应激源状况 优秀运动员应激水平属于中等偏低;优秀运动员应激在不同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运动年限的优秀运动员在人际关系因子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不同经济条件的优秀运动员在日常生活遭受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经济 条件差的最高。 2.2优秀运动员应激与运动心理疲劳的相关关系 应激各项因子与运动心理疲劳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 2.3低应激组与高应激组优秀运动员运动心理疲劳的比较 高应激组与低应激组在运动心理疲劳3个因子及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应激组得分明显高于低应激组。 2.4应激对运动心理疲劳的多元归因 应激中的比赛失利因子是对运动心理疲劳影响最大的因素。(看的不是很明白,个人理解大概是这样) 3、讨论 3.1优秀运动员应激源状况 应激和应激源概念。 优秀运动员应激各因子得分均属于中等骗低。运动受伤因子得分最高,反映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受伤的心理应激,身体上的伤病折磨往往会成为诱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因素提示教练员要注重优化训练环境以帮助运动员适应新的比赛环境。人际关系主要是指运动员与教练员和队员的关系。不同

预防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 1.2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1.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1.4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生态系统可不断通过反馈调节系统来保持其内部组成和结构的稳定性。 1.5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 1.6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分为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两大类 1.7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根据其有无人为活动污染,自然环境又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1.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等)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单位。 1,9食物链:是指环境中较低级别的生物体以食物形式被另~种生物体吞食,而后者又被较高级别的生物体吞食,在生物体之间构成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体逐级被吞食的生存链关系。 1.10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1,1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1,12二次污染: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 1,13剂量-效应关系:指某化学物质的摄人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闻的关系。 1.14剂量-反应关系: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1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所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称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16拮抗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之和 1生活环境:是指人类生活活动所依存的各种外界环境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住宅以及健康相关产品等。 2.2急性危害:当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使当地居民吸入大量的污染物可造成人体健康的急性损害作用。 2.3慢性危害:居民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大气化学污染物可引起各种慢性危害,还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变态反应,甚至可导致肿瘤与胎儿畸形等。 2.4温室效应:指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CH4、N2O和CFC5等气体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 2.5臭氧空洞: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是地球的保护层。近年来,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被广泛应用的氯氟烃和溴氟烃等物质进入大气,导致污染区臭氧层臭氧被消耗,即出现臭氧层空洞。 2.6大气卫生标准:是为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保护人群健康,评价大气污染程度,对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以法律形式做出的限值规定。 2.7集中式供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集中净化的消毒后,通过输水设施输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 1营养素;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即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为人体需要的5大类营养素。 3.2平均需要量: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3.3推荐摄入量;:等于平均需要量+2SD(标准差)。推荐摄人量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人群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这个水平,可以使组织维持适当的储备。 3.4适宜摄入量:是通过观察或实验研究获得的健康人群的某种营养索的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应该能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其主要用作个体的营养素摄入目标,同时用作限制过多摄人的标准。3.5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平均每日可以摄人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的个体都不至于引起不利健康的结果;当摄入量大于可耐受最高摄人量(UL)时,可能导致损害健康的危险性增大。UL 的主要用途是检查个体摄人量过高的可能。 3.6食品营养价值:是指某种食品所含营养素和能量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3.7膳食结构:又称为食物结构,是指消耗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组成关系。 3.8食品添加剂:系指为改菩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者天然物质。 3.9食品污染:是指食物从种植、养殖到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有害物质进入食物,使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3.10食品的外援性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储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其用具而导致的微生物污染,亦称第二次污染 .1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或劳动能力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4.2职业生命质量:是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如劳动者对本身职业的满意度、工作安全感等。 4.3职业健康促进:是指综合对职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和组织进行卫生干预,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环境条件,加强职业卫生服务等,达到促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的目的。

抑郁症产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分析及自我调试

心理学家安尔格德(Angold)对抑郁作了如下描述:(1)抑郁为正常心境向较平时低的方面波动,即每天情绪恶劣的一面;(2)抑郁为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是对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3)抑郁作为一种特征、是指个体的特点表现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快感缺乏;(4)抑郁作为一种症状,是指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即抑郁心境。可见,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表现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而又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负性情绪问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而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应激性生活事件。 应激(Stress),即一般人认为的压力。综观现有的研究,应激至少包涵以下含义:应激是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应激是一种主观反应。正如应激研究大师Selye所言:应激是躯体对所施加的任何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2]。应激源(Stressor)是指对于外部的事件或环境的刺激。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客观的感觉都是应激源,它只有在个体意识对外部刺激有特定的关注时才得以存在。 所谓生活事件(Lifeevents)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常见应激源,主要指生活中遭遇的足以扰乱人们心理和生理稳态的重大变故。Kanner等在生活事件中区分出日常琐事(Dai-lyhassles),并定义为:令人激脑、 使人有挫折感的,令人烦恼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每天都与环境发生作用,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要大于其他生活事件。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损害[1]。在人的生活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事件发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应激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是抑郁症的关系更加密切。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不愉快,有“丧失感”,令人沮丧的生活事件,例如失落。任何形式的失落都会使你感到抑郁。你可能会因为最近失去了一位深你爱的人,或者是因为丢掉工作以及退休之类的事情而十分苦恼。其他的失落还可能包括失去希望和失去自己的形象,常常是在诸如分居或离婚这类生重大转变之后,以及一些重要的东西失去之后。这在那些最近刚刚退休或者是失去社会角色的人群当中更为普遍。还有可能是搬家或者工作的原因。过多的变故如果在很短的时期内出现,就会导致压力,最终变为沮丧抑郁。 1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解析1.1 心理学理论解析 1.1.1 精神分析理论把抑郁看作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弗 洛伊德早在1917年就对伤感和抑郁做了论述,认为伤感是对丧失的正常和有意识的反应,而抑制则由于以前对所失去的人的无意识矛盾和敌对的感情,现在转向自己,便引起抑郁。引起抑郁的“丧失”往往是心爱的人,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如手表的丢失,个人的失败,甚至可以是象征性的事件。 1.1.2人本主义理论用依赖和独立来解析抑郁症。当人们失 去朋友、工作或健康之后,抑郁症就可能发生,因此这些“丧失”迫使个体必须独立,而这种独立于患者来说是难以处理的。失去的人或环境帮助患者支持起一个虚假的自我想象, 收稿日期:2007—11—23作者简介:秦凯鑫(1986— ),男,山西壶关人,在校学生,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 抑郁症产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原因分析及自我调试 秦凯鑫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631) 摘 要:文章主要对抑郁症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自我调试的一些建议,以期为今后 的临床的应用作出实证性参考和理论性支持。 关键词:抑郁症;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自我调试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08)02-0013-03 2008年4月长治学院学报 Apr.,2008第25卷第2期 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 Vol.25,No.2 ?13?

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

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或严重心理疾病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严重者可并发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可使原有疾病的程度加重及恶化,增加病死率。因而,预防SU是救治危重症患者不可忽视的环节。SU在内镜下可表现为急性胃黏膜病变、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消化道溃疡 等。 定义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或严重心理疾病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严重者可并发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可使原有疾病的程度加重及恶化,增加病死率。因而,预防SU是救治危重症患者不可忽视的环节。SU在内镜下可表现为急性胃黏膜病变、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 发病率及预后 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危重症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即可发生应激相关的胃肠道黏膜损伤,发病后1~3 d胃镜检查发现75%~100%的危重症患者出现胃黏

膜损伤,SU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1%~17%,平均为8%;SU并发穿孔的发生率约为1%。出血、穿孔一旦发生,病死率将明显升高,可达50%~80%,为ICU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急性胃黏膜病变已经是我国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二常见原因。国际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CU患者SU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4.7%,具有临床意义出血的发生率为2.8%。我国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在原发病后14 d内的出血比例平均为12.9%,原发病后第1天的出血比例为6.8%,第7天的出血比例为11.3%,平均的出血时间为原发病后3 d。 应激源和危险因素 1.诱发SU的基础疾病称为应激源,其中最常见的应激源如下: (1) 严重颅脑、颈脊髓外伤(又称Cushing溃疡); (2) 严重烧伤,烧伤面积>30%(又称Curling溃疡); (3) 严重创伤、多发伤; (4) 各种困难、复杂的手术; (5) 脓毒症; (6)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7) 休克,心、肺、脑复苏后; (8) 严重心理应激,如精神创伤等;

心理学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霍姆斯和瑞(Ho1mes&Rahe,1967)曾经编制了一个应激评定量表。应激,又称“紧张状态”。对人来说,紧张源是很多的。霍姆斯和瑞编制的这个应激量表指出,人的应激主要由43种不同的事件造成,所有这些事件包含着个人生活的种种变化,要求人适应这些变化,如表3所示①,这些事件产生不同水平的应激。在这43种不同的事件里面,你去年一年总共碰到其中的多少个事件?将你去年碰到的所有应激事件的应激程度数值全部加起来,所得总和是你去年全年总的应激程度。根据疾病的发生与应激程度的相关研究,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的应激事件而产生的应激程度数值的150或更高的值定为生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中应激总程度在150~199之间,那么下一年有37%的可能患病;若分值在200~299之间,则患病的可能性为51%;若分值在300以上,则患病的可能性为79%。也就是说,应激程度越大,患病的可能性也越大。 表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编号生活事件应激程度 1 丧偶100 2 离婚73 3 夫妻分居65 4 拘留63 5 亲人死亡63 6 个人患病或受伤53 7 结婚50 8 解雇47 9 分居夫妻恢复同居45 10 退休45 11 家庭成员中有人生病44 12 怀孕40 13 性生活不协调39 14 家庭添进人口39 15 工作重新调整39 16 经济状况改变38 17 好友死亡37 18 改变行业36 19 夫妻争吵增多35 20 抵押借债已超过万元31 21 负债未还,抵押被没收30 22 工作责任改变29 23 子女离开家庭29 24 与亲家发生矛盾29 25 个人的杰出成就28 26 配偶找到或失去工作26 27 入学或毕业26

运动员组织性应激研究的源起与现状

运动员组织性应激研究的源起与现状 娄 虎1 ,颜 军2 ,杨 华 3 (1.丽水学院体育系,浙江丽水 323000;2.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3.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英国曼彻斯特) 摘 要:组织性应激是指与个体工作所在的组织直接并且主要相关的环境需要同个体之间的一个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运动员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因此提出组织性应激的概念可以更加有效地理解运动员应激。运动员组织应激源主要包括5个类别:体育本身固有因素,运动员在体育组织机构中的角色,体育运动项目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交流的需要,运动员竞技生涯和成绩发展问题,体育运动项目的组织结构和氛围。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进入组织内部测量,完善相关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一体化的理论模型等方面。 关键词:组织性应激;应激源;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 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07)06-0076-04 收稿日期:2006-09-19 作者简介:娄虎(1980-  ),男,河北承德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Athletes organizational stress revie w :origin and current status LOU Hu 1 ,Y AN Jun 2 ,Y ANG Hua 3 (1.Dept .o f PE ,Lishui College ,Lishui 323000;2.Institute o f PE ,Yangzhou Univer sity ,Yangzhou 225009;3.School o f Education ,the Univer sity o f Manchester ,Manchester ,Britain ) Abstract :Organizational stress in an ong oing transaction between an individual and the environmental demands ass ociated primarily and directly with the organization within which he or she is operating.The term ,organizational stress ,was better to understand stress in athletes because of the special environment.There were 5major categ ories within organizational stress :(1)factors intrinsic to the sport ;(2)roles in the sport organization ;(3)sport relationships and interpers onal demands ;(4)athletic career and performance developent issues ;and (5)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limate of the sport.Although there are alrady s ome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ies on athlete organizational stress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these researches still need s ome im provements.The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pay m ore attention on the control of experiments ,the methods of researches ,and the m odels. K ey w ords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ress or ;athlete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体育(sports )在新世纪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如同其他事物在发展变化,体育组织机构 (organization )自身也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体育组织机 构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公众组织、私人组织和自发性组织。 S lack 把体育组织定义为一个有关体育行业的社会实体,它有一 定的目标、清晰的结构和相对明确的分工[1]。当然也应该意识到由于历史的发展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很难给出一个精确定义,一个体育组织经常渗透进其他的体育组织或者非体育组织的元素,国家政府部门、国际协会组织、运动协会或者联盟、体育俱乐部或者体校、运动员经理人、各种媒体和企业等等都可能对一个体育组织产生影响。 社会、管理部门等往往强加给运动员过多的成绩要求,尤其是对高水平运动员,这时候运动员特别需要体育组织机构提供一定的心理学辅导来缓解这些应激。但事实上,体育组织机构大多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没有对它产生足够的注意。国际奥委会委员Rub én Acosta Hern ández 博士曾指出,运动员虽然有想获胜的天性,但现实中承担了组织机构所加的过多的负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组织机构无法越过政治性要求,大多数的组织机构都不能令人满意[2]。而且,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发现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对从体育组织机构中产生运动员应激的研究是不充分、不系统的。我国的体育体制正处于不断完善中,因此,对有关体育组织机构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会对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1 运动员组织性应激概念的提出 目前,许多关于运动员应激的研究都是在宽泛的体育大环境中从整体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各自的结论。这些研究没有对应激的来源进行细致的区分,也就难以区分是 第23卷第6期2007年1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 ports V ol.23N o.6December 20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