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

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

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
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

高二生物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b)

范围: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

时间:在(原始生殖细胞)发展为(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实质: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1 )次,细胞(连续分裂 2 )次结果:分裂产生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目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含有4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2、卵细胞的形成

三、精子和卵子形成的区别

1:形成部位,精子的形成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细胞的形成部位卵巢;

2,结果不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子和三个极体

3、精子的形成经过变形,卵细胞不经过变形。

4、初级卵母细胞及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后期不均裂。

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意义: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Ⅱ前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

有丝前期减Ⅱ中期减Ⅰ后期减Ⅱ中期减Ⅰ前期减Ⅱ后期减Ⅰ中期有丝中期

遗传的分子基础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转化因子)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后来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九、DNA分子的结构层次:

1.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

2.组成DNA

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

3.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

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 TGC。

4.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5.DNA的双螺旋结构:DNA

基排列在内侧。

十、DNA的特性:

1.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

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

2.多样性:DNA4n(n为碱

基对的数目)

3.特异性:每个特定的

序就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十二、基因与DNA,染色体和遗传信息的关系:(b)

遗传信息:基因上的特定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所以说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由于基因的(特定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十三、DNA的复制

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

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

c、能量:(ATP);

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④过程:

a、解旋:首先

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

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

b、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母链为模板,以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着解旋的进行,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

c、形成新的DNA分子。

⑤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十四、中心法则:

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转运RNA(tRNA):它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即反密码子),都只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三个碱基配对。

DNA(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6:3:1

遗传的基本规律

十六、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3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4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

8、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0、纯合子: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如AA、aa,AAbb)

11、杂合子: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如Aa,AABb)

F1

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

F1—杂种第一代F2—杂种第二代

十七、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

十八、判断显隐性(一对基因)

(1)甲性状×乙性状F1 都是甲性状(结论:甲是显性性状)

亲本基因型?

(2)甲性状×甲性状F1 甲性状:乙性状=3:1(结论:甲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

十九、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当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进行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产生的F2有四种表现型A_B_:A_bb:aaB_:aabb,比值为9:3:3:1,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性状的重组。其中A_bb和aaB_ 为新性状,各占3/16。

二十、生物性别决定类型:XY、ZW型。人类染色体:44+XY,44+XX 人类性别比接近1:1的原因?(X、Y精子比例为1:1)

二十、伴性遗传的种类: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①男>女②隔代遗传(交叉遗传)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①女>男②连续发病③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①男病女不病②父→子→孙

二十一、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①一些基因就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白化病是由

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合成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

②一些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生物的变异

一、可遗传变异来源的比较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发生

时期

减数分裂第一次的前、中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分子复制时)

产生

原因

1、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

合2、四分体时期非姐妹

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

换、增添、缺失引起的基因

结构的改变。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是否产生

新基因

否,但产生新的基因型是否,但产生新的基因型

在变异中

的地位

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丰富

的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

供材料;形成生物体多样

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

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1、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

2、基因突变的原因:①物理因素:X射线、激光等;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

物等;③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3、染色体变异,这类变异有2种

(1)、染色体结构变异: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二倍体、多倍体(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染色体组:

(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任意一种同源染色体的条数

例1: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育种方法比较

原理

方法特点举例

杂交育种基因重组杂交、自交、选育

直至不出现性状分离

集不同优良性状于一

体、年限长

抗倒、抗病小麦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物理、化学因素诱变提高突变频率、大幅改

良性状、盲目性大、处

理大量材料

青霉素高产菌株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数目

变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

种子或幼苗

能获得营养器官粗大、

营养物质丰富的新品种

无子西瓜、

八倍体小黑麦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数目

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

仙素处理幼苗

缩短育种年限抗倒、抗病小麦

基因工程

育种基因重组提取目的基因导入受

体细胞

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分泌人胰岛素的大

肠杆菌

人类遗传病类型

(1)单基因病(5种):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神经性耳聋、糖元沉积病1型)、常染色体显性(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家族性心肌病?高胆固醇血症)、X连锁隐性(血友病、色盲)、X。

(2)多基因病: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青少年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3)染色体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染色体结构变异病(猫叫综合征)、染色体数目变异病(21三体综合征)。

单基因遗传病判断方法

判断显隐性:口诀: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图示如下:

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aa)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病(A_)

24.简述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防治(a)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计算人群中的发病率;在患者家族中研究遗传方式。

(完整word)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学案,推荐文档

必修② 遗 传 与 进 化

问题探究: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的后代开的花,会是什么颜色? 知识目标: 1. 杂交常识: ①杂交的操作方法:P3 图1-2. ②孟德尔选豌豆做遗传实验的原因:豌豆是传粉受粉的植物,还具有易于 区分的。 ③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2.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P4 左上角图1-4):你从杂交实验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 什么规律吗? 3.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请完成下列假说的内容并用遗传图解释) ①假说内容: a.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②.遗传图解:(能力目标) 4.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细胞中,控制着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作业: 1. 请列举出你在本节内容中所见到的新的专业术语并加以理解。 2.P8 基础题及资料上相关试题。

问题探讨:观察P9 左上角的奶牛场图片,思考怎样才能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 知识目标: 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①.画出遗传图并作出分析,首先看该现象是否遵循分离定律? ②.该现象是否有其他规律存在? 2.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请用棋盘法画出遗传分析图): 3.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请用测交图解说明):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自己总结): 6.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 ①.遗传因子=基因 ②.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④.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A 和a。 能力目标: 总结计算杂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种类的方法;灵活掌握运用自由组合定律。 作业: P12-13 基础题和拓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知识梳理.pdf

必修2 遗传与进化知识梳理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⑴豌豆是植物,而且是,所以它能避免外来花粉粒的干扰。 ⑵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的、易的性状。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1)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具有一定的性;(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1)位于染色体上的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离过程中,染色体上的彼此分离的同时,染色体上的自由组合。 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首要条件是正确选用试验材料即。(2)采用由单因素到的研究方法。(3)用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地设计。 5.相关概念 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表现型、基因型、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杂交、测交、自交 第二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以2N、精细胞形成为例) ⑴细胞图像特征比较: 细胞图形独有特点分裂方式细胞名称 ①前期染色体随机分布在细胞内,有染色单体,中心体向两极移动。 ②中期染色体有规律分布在赤道板位置

③后期纺缍丝牵引染色体移向两极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图 DNA 4N - -------- 染色体 2N - N -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有丝分裂时间 作用 3.杂合子(YyRr)产生配子的情况 可能产生配子的类型实际能产生配子的种类 一个精原细胞种种() 一个雄性个体种种() 一个卵原细胞种种() 一个雌性个体种种()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例如:) 遗传规律:随向后代传递,即儿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而父亲的致病基因一定遗传给,当母亲为患者时,一定是患者。“母病必病,女病必病。”遗传特点:患者中多于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例如:) 遗传规律:随向后代传递,即儿子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而父亲的致病基因一定遗传给,当父亲为患者时,一定是患者。“父病必病,子病必病。”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12:7.2.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共同进化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 3、现代生物进化的主要内容。 【知识导学】 一、共同进化的概念: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1、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3、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最早的生物化石是距今3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或是非害即益的,而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经过长期的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别。因此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基因突变并不都是中性的,有些基因突变反映在个体的性状上,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有差异,因此,不能否认自然选择的作用。 3、还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其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三“点”探究】 1.理解“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有什么启示? [答案]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启示:开发自然资源要遵循这一规律,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为避免受到自然惩罚,为子孙后代留下完好的地球。

(高考生物)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案与答案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案与答 案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定律

一、遗传杂交实验中的基本概念 1.杂交技术: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A×aa)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A×AA、aa×aa、Aa×Aa) 测交:与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1代基因型及其比例。(Aa×aa) 正交:♀高茎AA×♂矮茎aa(显性为母本、隐性为父本) 反交:♀矮茎aa×♂高茎AA(隐性为母本、显性为父本) 2.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I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显性的相对性:(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⑶基因: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⑷个体:表现型: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纯合子:由含相同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6.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⑴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基因型 相同,表现型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⑵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对基因型表现是有一定影响的: ?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正常,Bb男性表现秃顶,女性表现正常 ?藏报春:AA25℃条件下开红花,30℃条件下开白花 ?曼陀罗:夏季高温时F1的茎为紫色(紫色对绿色为完全显性), 温度较低、光线较弱时,F1茎为浅紫色(紫色对绿色为不完全显性) ⑶显性现象在生物界是广泛存在的,但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表 现既是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基因与内外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修二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进化的基本单位、原材料的来源、方向的决定、实质;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的概念;物种形成的原因生物进化历程。 二、预习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的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回忆变异类型 ________ 变异突变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吗? 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突变和基因重组对于种群遗传组成的改变一样吗?为什么? 因为只有________才能出现新基因,才能丰富基因库,改变基因频率。________可以增加基因型的种类。 4、在自然情况下,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多数有害,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吗? 例如:每个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请同学们计算出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多少? 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 这说明种群中每代产生的基因突变的数量是很大的,并通过繁殖得到积累,成为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而且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________。 5、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有方向吗? 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________、________,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________,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 第二节染色体变异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策略 1.教学重点及教学策略 (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3)多倍体育种原理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4)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1)让学生阅读有关染色体组的内容,感知染色体组的概念;以辨图(或用带磁性的雄果蝇染色体组染色体模型)、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讲清染色体组的概念;用练习的方法巩固染色体组的概念。 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如果直接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实质的。建议教师从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分析入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问题情境如下。

观察教科书P86图5-8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和P87图5- 9雄果蝇的染色体组,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细胞有几条染色体?几对常染色体?(答:8条;3对。) (2)Ⅱ号和Ⅱ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Ⅲ号和Ⅳ号染色体是什么关系? (答: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3)雄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哪几对同源染色体? (答:Ⅱ和Ⅱ,Ⅲ和Ⅲ,Ⅳ和Ⅳ, X和Y。) (4)果蝇的精子中有哪几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 部遗传信息? (答:Ⅱ、Ⅲ、Ⅳ、X或Ⅱ、Ⅲ、Ⅳ、Y;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它们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5)如果将果蝇的精子中的染色体看成一组,那么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几组染色体?(答:两组。) 通过以上的问题情境,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并能很好地理解二倍体和多倍体与染色体组之间的关系。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学案与答案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定律一、遗传杂交实验中的基本概念

1.杂交技术: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 A×aa)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AA×AA、aa×aa、A a×A a) 测交:与隐性个体相交,用来测定F1代基因型及其比例。(A a×aa) 正交:♀高茎A A×♂矮茎aa(显性为母本、隐性为父本) 反交:♀矮茎aa×♂高茎A A(隐性为母本、显性为父本) 2.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I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⑶基因: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⑷个体:表现型: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纯合子:由含相同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6. 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⑴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 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⑵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对基因型表现是有一定影响的: ?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秃顶,bb无论男女均表现正常,Bb男性表现秃顶,女性表现正常 ?藏报春:AA25℃条件下开红花,30℃条件下开白花 ?曼陀罗:夏季高温时F1的茎为紫色(紫色对绿色为完全显性), 温度较低、光线较弱时,F1茎为浅紫色(紫色对绿色为不完全显性) ⑶显性现象在生物界是广泛存在的,但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表现既是等位基 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基因与内外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学案

第2节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考点解读】 1、说明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解释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举例说明自然选择作用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学习重难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基因频率的概念,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隔离的概念和,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 【自主探究】

例1、中心血防站调查了1788个MN血型的人,其中397人是M型(LMLM),861人是MN型(LMLN),530人是N型(LNLN),请分别计算LM和LN的基因频率。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据题意可知,M型者含有两个LM基因,MN型者含有一个LM和一个LN基因,N型者含有两个LN基因。 故本题应如此计算 LM%=(2×397+861)/2×1788×100%=46.3% LN%=(861+2×530)/2×1788×100%=53.7%例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B.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D.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此研究的着眼点是种群,而不是个体。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非生物变异的方向决定,本题考查了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答案:C 【相关链接】 一、从宏观(性状)和微观(基因)两方面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从宏观(性状)上看进化过程为: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从微观(基因)来看进化过程为: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结果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而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练习:教材“边角”冷知识热考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Word版含解析

必修2遗传与进化 边角12突变果蝇的变异类型验证 按照遗传规律,白眼雌果蝇(X w X w)与红眼雄果蝇(X W Y)交配,后代雄果蝇都应该是白眼的,后代雌果蝇都应该是红眼的。可是有一天,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Bridges)发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一个白眼雌果蝇。大量的观察发现,在上述杂交中,2 000~3 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 000~3 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你怎样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如何验证你的解释? ——[摘自必修2 P38“拓展题”] 提示: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2 000~3 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可能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不含X染色体,如含X w X w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受精,产生基因型为X w X w Y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如果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 W染色体的精子受精,产生基因型为X W O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可以用显微镜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子一代中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 【预测】 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X、XXY的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XY和XO的受精卵发育成雄性个体;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用白眼雌果蝇(X b X b)与红眼雄果蝇(X B Y)进行杂交实验,观察后代红眼雌蝇中有千分之一左右的白眼雌蝇,白眼雄蝇中有千分之一左右的红眼雄蝇。下图为果蝇细胞分裂图,其中能解释其产生原因的是()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D。图示4个细胞均发生分裂异常。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开(图③)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单体未分开(图④)时,出现性染色体为X b X b和O 的卵子,前者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将生成基因型为X b X b Y的雌性白眼果蝇,后者与含X B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将生成基因型为X B O的红眼雄果蝇。 2.1909年,摩尔根开展了关于果蝇白眼性状遗传的研究,他将白眼雄蝇与纯合的红眼雌蝇杂交,F1都是红眼;F2中红眼雌果蝇2 459只,红眼雄果蝇1 011只,白眼雄果蝇782只(设有关基因用R、r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果蝇眼色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其遗传符合________定律。 (2)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在重复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时,又发现了例外现象。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案(全套)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 2-遗传与进化必修2 遗传与进化教案(全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正交 P (亲本)互交 反交 F 1纯合子、杂合子 F 2

3 1 : 2 :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黄圆 YYRR X 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 9 : 3 : 3 :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十六 遗传与进化重难点与课后复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遗传与进化 本章要求 1.了解物种进化方式; 2.掌握物种的概念及其形成方式; 3.了解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和原理; 第一节遗传多态性 一个群体中各种变异类型的比数可以长期保持不变,呈现所谓平衡型(或稳定)多态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类型在取代另一种类型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态现象,这里各种变异类型的比数逐渐发生变化,因此称为过渡型(不稳定)多态现象。 一、研究遗传多态性的途径 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有亲缘关系的亲本进行交配,可使原本是杂交繁殖的生物增加纯合性,从而提高基因的稳定性,但往往伴同出现后代减少、后代弱小或后代不育的现象。 等位基因酶(allozyme):如果某个座位的两个等位基因只使蛋白质的凝胶电泳特性发生轻微变化,且仍能执行相同功能,我们就把这两个等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等位基因酶。 染色体物质的排列往往因染色体结构变异如倒位,以为等表现出多态性: 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染色体上两个断裂点间的断片,倒转180o后又重新连接。倒位降低了群体中遗传变异的频率,此外,倒位还降低了杂合体适合度,因为倒位杂合体产生的一部分不具活力的交换配子。 异位: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片段断裂后错误;以为也降低群体中遗传变异的频率,因为异位杂合体是半不育的,产生的配子中有50%无生活力。 二、群体保持遗传多态性的方式 等位基因酶的分析表明,在一个异交得动物或植物群体中存在高比例等位基因杂合性。群体可能通过3种基本途径产生并保持这种多态性,既过度多态性(transient polymorphism),平衡多态性(balanced polymorphism)和中性突变随机漂变(neutral mutation random drift)。 这里主要阐述中性突变—遗传漂变:这一理论,基于两种假设既①规定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能够产生所谓选择中性突变(selectively neutral mutation);②中性基因在基因库中随机漂变。这一理论追早由S.Wright 提出,后来又得到日本群体遗传学家M.Kimura的发展。 三、适应规(adaptive norm) 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对齐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有一定的适应性的,而这类均有适应性的表型都是由各种个

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填空

必修2遗传与变异——教材填空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也就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授粉,也叫自交。豌豆花的 结构很适合自花传粉。 3、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 雄蕊,这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 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4、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5、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分离假设”: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6、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其“分离假设”是正确的。 7、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构及其解释,后人把它们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为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 给后代。 8、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自由组合假设”: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9、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其“自由组合假设”是正确的。 10、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11、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和d。 12、任何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睾丸里有许多曲细精管。曲细精管中有大量 的精原细胞。精原细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精原细胞的 体积增大,染色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1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 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 14、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 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

生物必修二 第1章学案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单元二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人工异化传粉的一般步骤: (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以免外来 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除去雄蕊的柱头上) (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2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 即让F1与 杂交。 重要考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存在的;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的。 例: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基因A 、a 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突破 重要概念梳理

A.番茄的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2的后代中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实验3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答案:C 解析:从实验2和3中可分析得出番茄的果色中,红色是显性性状;实验1中亲本红果的基因型应为Aa,黄果的基因型应为aa;实验2中亲本红果的基因型应为AA,后代中红果均 为杂合子Aa。 基础训练 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2、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水稻的早熟与晚熟 B.豌豆的紫花与红花 C.家兔的长毛与细毛 D.小麦的抗病和不抗病(易染病) 3、隐性性状是指( ) A.测交后代未显现的性状 B .杂种F1未显现的性状 C.自交后代未显现的性状 D.后代中始终未显现的性状 4、测交是指( ) A.Fl与双亲之一相交 B F1与显性亲本相交 C.Fl与隐性纯合子相交 D Fl进行自交 5、孟德尔通过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实验,发现其F2的相对性状分离比均接近于() A.2∶1 B. 3∶1 C .4∶1 D. 5∶1 6、某同学眼睛表现为单眼皮。据该同学自己介绍,他的父母均为双眼皮,为此他感到有些 困惑。同学们对这一相对性状的遗传作出了以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单眼皮为显性性状 B.通过该同学的介绍无法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C.这是一种性状分离现象,双眼皮为显性性状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遗传与进化 目录 致教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伴性遗传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材分析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第3节DNA的复制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教材分析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分析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 第3节人类遗传病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案例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教材分析 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案例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分析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遗传学。本章内容将引导学生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分离定律。 3.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能力方面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本章题图创设的画面很容易把学习者带入140多年前的意境中:在书写着孟德尔数学计算手迹的底图上,叠加着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年轻时的肖像,古旧的淡黄底色,无形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凝重。“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简洁的4句小诗不仅点出了本章的主要内涵,还引领着学习者“从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本章内容包括两节: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1节(包括“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和第2节均可用2课时教学。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由“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 本节开始引入的问题探讨是通过红蓝墨水混合的比喻,让学生了解“融合遗传”的内涵,从而为进一步理解本节所述的孟德尔“颗粒遗传”的观点打下伏笔。 在介绍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前,编者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生平(如进修了自然科学和数学)及孟德尔所用的实验材料豌豆的有关知识(如豌豆是自花受粉植物等),这为后面讲述孟德尔进行的豌豆杂交实验,并最终取得成功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进行的分析(提出假说),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总结规律)。这样编写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考虑到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原教材中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显性的相对性”等内容,有的删减,有的移到教材的其他地方讲述,这样安排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简洁流畅,也便于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方法。 在呈现方式上,编者的主旨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与原教材比较,本教材在这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如在讲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时,就用“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的?”“难道矮茎性状消失了吗?”“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2.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如对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教材也没有做跨越时代的说明,而是按照科学史的发展顺序,把这一内容放在第2章减数分裂的内容之后进行叙述。 3.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例如,让同桌同学根据孟德尔的假说,讨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在验证实验中,让学生根据孟德尔的理论,自己预测杂交实验的结果等。这样编排教材,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知识,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体验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为了加深学生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体验孟德尔的假说,课文中穿插了模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正文中还辟有专门栏目,对本节科学史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科学方法“假

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

高二生物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b) 范围: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 时间:在(原始生殖细胞)发展为(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实质: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1 )次,细胞(连续分裂 2 )次结果:分裂产生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目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含有4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2、卵细胞的形成 三、精子和卵子形成的区别 1:形成部位,精子的形成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细胞的形成部位卵巢;

2,结果不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子和三个极体 3、精子的形成经过变形,卵细胞不经过变形。 4、初级卵母细胞及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后期不均裂。 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意义: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Ⅱ前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 有丝前期减Ⅱ中期减Ⅰ后期减Ⅱ中期减Ⅰ前期减Ⅱ后期减Ⅰ中期有丝中期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精准备课学案

第三单元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1讲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1.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2.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考点一 基因突变 [思维导图·成一统] [基础速练·固根基]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X 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2)由基因B 1突变的等位基因B 2可能是由于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3)突变基因序列模板链的1个G 突变为A ,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可以是由CGA 突变为UGA(√) (4)DNA 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突变(√) (5)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 (6)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7)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DNA→RNA 的过程中(×) (8)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HIV 的遗传物质是RNA ,不能发生基因突变(×) (9)若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基因就不会发生突变(×) (10)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11)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12)为了确定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现的一株红花豌豆是否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花色基因的DNA 序列(√) 2.连线基因突变的特点

3.连线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师说考点·解疑难] 1.基因突变的原因及与进化的关系 2.基因突变对蛋白质与性状的影响 (1)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的影响: 影响范围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 小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氨基酸序列 大不影响插入位置前的序列而影响插入位置后的序列 大不影响缺失位置前的序列而影响缺失位置后的序列 (2)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的原因: ①突变可能发生在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②基因突变后形成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③基因突变若为隐性突变,如AA→Aa,不会导致性状的改变。

必修二学案设计6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6-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包括: (1)共同由来学说,揭示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的形成和的原因。 一、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 化石是指通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等。 P101 图6-2 地层中有大量化石的示意图 思考.讨论:化石证据对共同由来学说的支持 2.大量化石证据,不仅证实了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经历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而且还揭示出了生物由、、的进化顺序。 二、当今生物体上的进化的印记——其他方面的证据 1.比较解剖学:p102 图6-3 三种脊椎动物前肢和人的上肢骨骼比较的示意图 思考.讨论: 2.胚胎学证据p103 图6-4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思考.讨论:p103 并回答相关问题 6-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生物体都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适应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生物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 及其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 思考讨论:分析适应的相对性p106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进化论的提出者,对适应的解释是和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和适应的解释,他认为适应的来源是,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p107图6-6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思考.讨论:p108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的形成 3.达尔文对适应的形成解释是,可遗传的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的结果。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足之处 (1)对遗传变异没有做出科学的解释 (2)研究对象是个体的性状 4.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随着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水平深入到了水平;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 以为单位,发展到以为基本单位。 6-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种群的概念:。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的概念:。

2.3 伴性遗传(第2课时)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伴性遗传(2) 1、回顾伴性遗传的类型并说出其特点。 2、分析遗传系谱图,推断遗传病的患病概率。 分析遗传系谱图,推断遗传病的患病概率。 一、【知识回顾】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 1、常染色体遗传病(显性、隐性):与性别无关,发病率在雌雄(男女)性别中无明显差异。 2、伴性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发病率在雌雄(男女)性别中有明显差异。 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多于、少于)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②隔代交叉遗传 ③女患者的父亲、儿子一定患病 男性正常,___母亲、女儿一定正常____ ①男患者少于女患者(多于、少于)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②连续遗传 ③男患者的母亲、女儿一定患病 女性正常,____其父亲、儿子一定正常______ 伴Y染色体遗传病:患者全是男性,且世代连续遗传。 二、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

第一步:确定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 第二步:判断显隐性 双亲正常,子代有患者,为隐性。即:无中生有为隐性。(图1) 双亲患病,子代有正常,为显性。即:有中生无为显性。(图2) 第三步:确定是否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 (1)隐性遗传病 a、女性患者,其父或子有正常,一定(一定、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 b、女性患者,其父和子都患病,可能(一定、可能)是伴X 染色体遗传病。 (2)显性遗传病 a、男性患者,其母或女有正常,一定(一定、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 b、男性患者,其母和女都患病,可能(一定、可能)是伴X 染色体遗传病。 若上述方法无法判断,利用伴性遗传特点结合假设法,按以下步骤判断可能是什么遗传病 a、排除伴Y染色体遗传后,先看表现型有无明显性别比例差异 b、无明显性别比例差异,则最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隐性或显性) c、有明显性别比例差异,则初步判断可能为伴X染色体遗传,然后利用假设法进一步看是否符合伴X染色体遗传的特点,符合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如不符合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 特别提醒:注意审题:“可能”还是“最可能” 某一遗传系谱图最可能是_______遗传病,答案只有一种。 某一遗传系谱图可能是_______遗传病,答案可能有多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