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藻类生物学实验11海科

藻类生物学实验11海科

藻类生物学实验11海科
藻类生物学实验11海科

实验一大型海藻种类形态观察

(4学时第八周)

一、实验目的

了解海洋藻类----大型海藻与微藻的形态与分类。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1、实验材料:

1)大型海藻标本(学院标本室);

2)海带孢子体(可用干海带泡发),江篱(海洋学院附近打捞);(取一部分冻存于-20冰箱,作为叶绿素提取实验的材料)

2、实验器材:显微镜、胶头滴管(每瓶藻一支)、盖玻片、载玻片、刀片(做海藻切片)。

4、试剂:70%乙醇(每组一瓶)

三、实验步骤

1、大型海藻标本观察;将标本馆的拉丁文名抄录下来,网上检索图片和分类。

2、海带的外部形态观察:藻体明显分为固着器、柄部和叶片,在叶片中央有两条平行纵走的浅沟,孢子体幼龄期叶面平滑,小海带期叶片出现凹凸现象,大海带期叶面则平直宽厚。

3、海带的内部构造:

①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体的柄和叶均分为表层、皮层和髓部。

②同样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纵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层由1-2层排列紧密的小细胞组成,外皮层细胞间分布1-2层粘液腔,其腔内有分泌细胞,髓丝细胞一端膨大为喇叭花,分生细胞位于叶片与柄之间。

4、江蓠的内部构造观察:

①江蓠的纵切面。

②江蓠的横切面。

③江蓠囊果横切面。

5、紫菜的形态与构造:

干紫菜先用水浸泡散开,再进行观察。

固着器:由根丝集合而成。

叶状体:由一层或两层细胞构成。

柄:叶状体基部与固着器之间的部分。

四、作业:

1、绘制大型海藻图:选5个标本,注明拉丁文名,简要说明其生物学特性(利用拉丁文名进行网上检索)。

2、绘出海带和江篱的内部构造,紫菜的外形。

附1:江篱与海带的内部构造

A.藻体横切面观;

B.藻体纵切面观;1表皮;2髓部细胞3表皮细胞

图2. 海带构造

A.海带孢子体横切面;

B.髓部,

C.示喇叭丝;皮层部分横切面,示粘液腔道形成的时期;

D.成体横切面,示粘液腔道;co皮层;e分泌细胞;hg藻丝;me髓部;m表面分生细胞;

s分泌腔;v.b.f结合的喇叭丝

实验二微型海藻形态观察和培养

(4学时,第九周)

一、实验目的

观察几种重要经济微藻的形态特征,几种掌握单细胞微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细胞生长曲线观察。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1、实验材料:

小球藻、扁藻、等鞭金藻、角毛藻、骨条藻、茧形藻、池塘水样等微藻。

2、实验仪器:电炉、恒温干燥箱、灭菌锅、pH计、可见分光光度计、血球

计数板

3、实验器材:500ml 试剂瓶(每组5个);0.45 m的滤膜(一个);抽滤装置(或针管);玻棒、500ml烧杯、50ml容量瓶(每组一个);250ml锥形瓶(每组2个)、牛皮纸、细绵绳

4、试剂:蒸馏水、消毒海水、各种试剂(见培养基配方),微藻培养母液

三、实验步骤

1、微藻形态观察:分别取各种微藻水样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于显

微镜下观察。先用10倍镜观察,然后转换物镜转换器用40倍观察。

2、培养基母液配制(配方见附2):(提前配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与实验老师

王老师联系好时间,学习配制)1000倍培养基母液(强调维生素母液的配制方法)。配方见附1。

3、培养微藻的容器、工具及用水的消毒(提前准备):

(1)培养微藻所用的容器、工具应用洗刷干净后晾干,放置恒温干燥箱中加热,120℃恒温1小时以上,自然冷却备用。

(2)加热煮沸消毒海水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4、配制微藻培养液。按照母液配制比例把母液加入消毒海水,配制培养液(例

如,1000倍母液,则每升消毒海水中加入1毫升母液,摇晃均匀,就成了

培养液)。

5、接种:取两种微藻,各按1/3~1/5接种(即把1份藻种加入3~5份培养

液中)。

6、培养、管理。将接种好的微藻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每天摇晃1-2次,。

7、藻细胞密度计数(方法见附3)。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值或血球计数板计

数藻细胞密度。不同种类的微藻所选用的波长不一样,一般绿藻门波长为720-750,金藻门、硅藻门波长为420。

8、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计每2天测定一次,培养时间为横坐标,藻细胞的OD值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培养两周。

四、作业:

1、绘制观察到的微藻的形态图。

2、通过哪些具体措施使培养基无菌?

3、为何配制母液?配制培养基时,为何要等消毒海水冷却后再加母液?

4、EDTA的作用?

5.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相对应藻液的OD值为纵坐标,作图。

6、计算每瓶藻的培养6天的生长速率,公式如下:

K =(lnN2 – lnN1)/(t2 - t1)(1)

T = 0.6931/K (2)

其中:K为相对生长速率;t1、t2为对应的培养时间;N1和N2分别为t1、t2时的细胞密度(微藻用OD值,江篱用重量);T为细胞的平均倍增时间。t1就是刚放入培养箱的那天,计算培养6天后(即t2-t1=6,lnN1、lnN2分别为培养第一天和第六天的OD值的自然对数)的K值,再计算一个从培养第1天到最后1天的K值,分别以表格的形式表示。

附1:单细胞微藻的培养基配方

(一)宁波3号培养基配方

试剂名称重量试剂名称重量(mg)

NaNO

3 100 mg KH

2

PO

4

10 mg

FeSO

42.5 mg MnSO

4

0.25 mg

Na

2-EDTA 10 mg 维生素B

1

6μg

维生素B

12

0.05μg

自然海水1000ml

(二)F/2 (+ Si)培养基母液的配制1.A液 500 ml 1000倍

NaNO

3 37.5 g; NaH

2

PO

4

2.5 g

2.B液 500 ml 1000倍

Fe-EDTA 2.5 g (FeCl

3

1.6 g + EDTA 0.9 g) 3.C液 500 ml 1000倍

Na

2SiO

3

.9H

2

O 10 g

4.D液 500 ml 1000倍

盐酸硫铵素(VB1) 5 mg (试剂 50 mg/ml取100 μl)

Biotin VH 0.025 mg (试剂 0.1 mg/ml取250 μl)

VB12 0.025 mg (试剂 0.25 mg/ml取100 μl)

先用维生素分别用纯水溶解混合,稀HCl将pH调到4.5~5.0,最后用纯水稀释至1升。膜过滤后冰冻保存。

5.E液 500 ml 1000倍

CuSO

4

.5H2O 0.0098 mg

ZnSO

4

.7H2O 0.022 mg

CaCl

2

.6H2O 0.01 mg

MgCl

2

.4H2O 0.180 mg

Na

2MoO

4

.2H2O 0.0063 mg

1000 ml (1升) F/2 (+ Si)培养基 = 1000 ml (1升)过滤灭菌海水 + 1ml A 液 + 1ml B液+ 1ml D液+ 1ml E液 (+ 1ml C液)

附3:

单细胞藻类的定量方法(一)重量测定法:湿重法;干重法

(二)个体计数法:水滴计数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方法:

放大

图3. 血球计数板

1 搅拌:由于藻类细胞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在取产前必须进行搅拌,搅拌后立即取样。

2固定、稀释:运动细胞需加碘液杀死才能计数。如细胞浓度过大,计数困难,需把水样稀释到适宜的程度。

3 计数板与盖玻片洗净擦干――盖好盖玻片――摇荡藻液――吸取藻液(干的平口微吸管)――迅速把吸管放在计数板上的盖玻片边缘处,轻压橡皮头,使藻液流入计数板内――1分钟后低倍镜下计数-计数任何对角两大格(加盖玻片后每一大格即形成一个体积为0.1立方毫米的空间),然后取其平均值。每个样品须重复计数两次。

1毫升水体藻细胞=计算平均值×10,000×藻稀释倍数

鲁哥氏液(Lugol's Solution)又称碘液,常用的配方是:将6克的碘化钾溶于20毫升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4克碘,摇荡,待碘完全溶解后,加入80毫升蒸馏水,贮存在棕色试剂瓶内。

(三)分光光度计定量法

微藻的细胞密度在某一范围内与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的OD值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因此,可用分光光度计直接定量。

测定步骤:

1. 预热分光光度计约20min,选择波长(绿藻门720-750,硅藻门、金藻门420),用培养液作为參比,调零。

2.分别测定待测藻液的OD值。

3.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相对应藻液的OD值为纵坐标,作图。

实验三藻类细胞叶绿素的提取和细胞色素的观察

(4学时,第十一周)

注:第十周继续培养微藻

一、实验目的

掌握大型和微型海藻叶绿素测定方法。观察比较不同门藻类的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叶绿素含量是衡量大型海藻生长状态的指标之一。浮游植物叶绿素含量,

可用来初步估量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并进行估量水域初级生产力。同样也适用于实验室单种培养试验的定量方面。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1、实验材料:

海带、江篱

2、实验器材:研钵(每组一套)、15ml刻度试管(每组2支,尽量使用玻璃试管)、剪刀、分光光度计、天平、叶绿素荧光观察箱(一端带光源的纸箱)、台式离心机(不用控温)、胶头滴管(每组2支)、10ml左右玻璃试管(每组2支)

4、试剂:90%丙酮(分析纯)、MgCO3

三、实验步骤

1、取样:清洗海带和江篱,剪取藻体0.05g左右(记录准确的重量)。

2、研磨和提取:加入2-3ml的90%丙酮和1小匙MgCO3,研磨,在弱光

下研磨1到2min,再用5ml的90%丙酮把杵上和研磨管内的东西洗入

15ml的有螺旋盖的离心管内,静置于暗处10min,使色素充分被提取。

3、离心(2000g,5min)或静置,使固液分离。

4、测定:小心移取将上清液放入玻璃试管内,在分光光度计上,用1cm的

比色皿分别读取750nm、663nm、645nm、630nm波长的吸光度,并以

90%的丙酮作校正吸光度测定。

6、计算:分别从663、645、630nm时的光密度值,减去750nm时的光密度值,再除以液槽光程(厘米),即为D663、D645、D630的值。下式计算叶绿素在90%丙酮中的含量。

Chla(μg/ml)=11.64*D663-2.16*D645+0.1D630

Chlb(μg/ml)=3.94*D663+20.97*D645-3.66D630

Chlc(μg/ml)=5.53*D663-14.81*D645+54.22D630

7、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测定:将提取的叶绿素放于(石英)比色皿中,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400nm-750nm波段的吸收光谱。

三、作业:

1、计算几种藻类的叶绿素含量

2、思考:叶绿素提取过程中为何要避光?为何加MgCO3?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1 名词解释 1. 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 2.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 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 4. 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 个唾液腺。 5. 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 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 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 15. 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16. 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夏卵直接发育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当环境恶化时,雌体产出的卵,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为单倍体,这种卵称为需精卵,产生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17. 不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不混交雌体。 18. 夏卵:又称为需精卵,卵壳很薄,不需要经过受精,也不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可混交雌体。 19. 休眠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或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等各种不

(完整版)实验3藻类培养2014.111.10

实验3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和培养 一、实验目的 1 藻类植物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很多,学生通过对淡水生藻类植物进行调查、采集和培养,可以增加学生藻类植物工作的经验,培养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 2 学生在课前必须大量阅读与藻类植物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淡水藻类的一些知识。 二、实验原理 藻类植物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生物类群,它们不仅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在医药、食品、精细化工、环境保护、水产养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观察藻类不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淡水藻类以其生长环境不同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水生藻类;一类是气生藻类。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显微镜、显微图像采集系统、采集瓶、培养瓶、吸管、镊子、刀、标签、记录本、浮游生物网等,相关工具书;4%的甲醛溶液、碘液 四、实验步骤 1 淡水藻类标本的采集方法 (1) 水生藻类标本的采集 水生藻类依其形体大小可分为丝状种类和微小浮游种类。丝状种类可用镊子采集。对固着于石块等物体上的藻可用刮刀将藻从基部刮下或连同附着物一起采集。将采集到的标本放入标本瓶中并加入一些水,但水不要加得太满,应留有一定的空间,标本瓶盖应注意密封,防止样品流失。标本瓶上要贴上标签,标签上须用铅笔注明该标本采集的地点、日期和采集者。 浮游种类要用专用的浮游生物网采集,如无专用工具,也可用市售的300目尼龙筛绢对水体进行过滤,滤出的藻体可用少量水冲洗入标本瓶中。 标本采集时还应用记录本记下各标本的采集环境、气温、水温、pH值、藻的附着基质、水体透明状况、藻体的手感是否滑腻等,这些都是鉴定藻类的参考条件。因此应注意详细记录。 新鲜的藻标本不宜久存,应尽快对标本进行观察鉴定,好的标本可用4%的甲醛溶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 (2) 气生藻标本的采集 气生藻类多生长在阴湿的地面、墙壁以及树干的背荫面。这类藻可用小铲刀采集,用牛皮纸包好,风干后保存。对气生藻进行观察时,可用镊子镊取少许藻体,放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浸润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 2 几种常见藻类的采集、观察和保存 (1) 水绵在春秋季较清洁的水体中较常见,用手指捻摸有滑腻感,在显微镜下观察藻丝无分枝,叶绿体呈典型的螺旋带状,如在样品上加一点碘液(或碘酒)可见排列于叶绿体上的淀粉颗粒染成深褐色。鞘藻和刚毛藻也是很常见的丝状绿藻,与水绵不同的是这两种藻多生长于污染水体中。鞘藻不分枝但手摸无滑

藻类生物学实验11海科

实验一大型海藻种类形态观察 (4学时第八周) 一、实验目的 了解海洋藻类----大型海藻与微藻的形态与分类。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1、实验材料: 1)大型海藻标本(学院标本室); 2)海带孢子体(可用干海带泡发),江篱(海洋学院附近打捞);(取一部分冻存于-20冰箱,作为叶绿素提取实验的材料) 2、实验器材:显微镜、胶头滴管(每瓶藻一支)、盖玻片、载玻片、刀片(做海藻切片)。 4、试剂:70%乙醇(每组一瓶) 三、实验步骤 1、大型海藻标本观察;将标本馆的拉丁文名抄录下来,网上检索图片和分类。 2、海带的外部形态观察:藻体明显分为固着器、柄部和叶片,在叶片中央有两条平行纵走的浅沟,孢子体幼龄期叶面平滑,小海带期叶片出现凹凸现象,大海带期叶面则平直宽厚。 3、海带的内部构造: ①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体的柄和叶均分为表层、皮层和髓部。 ②同样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纵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层由1-2层排列紧密的小细胞组成,外皮层细胞间分布1-2层粘液腔,其腔内有分泌细胞,髓丝细胞一端膨大为喇叭花,分生细胞位于叶片与柄之间。 4、江蓠的内部构造观察:

①江蓠的纵切面。 ②江蓠的横切面。 ③江蓠囊果横切面。 5、紫菜的形态与构造: 干紫菜先用水浸泡散开,再进行观察。 固着器:由根丝集合而成。 叶状体:由一层或两层细胞构成。 柄:叶状体基部与固着器之间的部分。 四、作业: 1、绘制大型海藻图:选5个标本,注明拉丁文名,简要说明其生物学特性(利用拉丁文名进行网上检索)。 2、绘出海带和江篱的内部构造,紫菜的外形。 附1:江篱与海带的内部构造

水生生物学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水生生物学》考试大纲 Ⅰ.考察目标 1、了解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特征。认识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水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掌握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种类的主要特征及研究方法。 2、应用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形态和分类部分占50%,淡水生态学部分占5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2.5分,共20分。 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填空题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五、参考书目 1.赵文。《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何志辉。《淡水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Ⅲ.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形态和分类 一、绪论 1.掌握水生生物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任务 2.水生生物在渔业和水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

3.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及发展 4.水生生物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 二、藻类 1.藻类、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的定义 2.藻类细胞构造特点 3.藻类的经济意义及繁殖方法 4.淡水九个藻门的主要特征及各门的常见种类特征。 三、水生维管束植物 1.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常见属的特征2.植物体的构造对水环境的适应 3.不同层次和相同层次群丛的表示方法。 四、浮游动物 1.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主要特点、繁殖方式及常见属的特征2.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 3.浮游生物对浮游生活的适应机制 五、底栖动物 1.底栖动物的主要特点 2.底栖动物的生态分布 3.底栖动物的繁殖方式 4.常见底栖动物属的特征。 六、自游动物 1.河蟹、虾的基本构造 2.河蟹、虾常见属的特征。 七、水生生物资源调查 1.生生物资源调查的主要方法 2.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步骤及室内整理 第二部分:淡水生态学 一、绪论 1.淡水生态学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研究的对象 2.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生物学试验教案

实验一污染物对生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空气中SO2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 及叶绿素a、b含量比例的影响 [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2)了解SO2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实验原理] (1)用丙酮提取叶绿素 (2)叶绿素a、b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nm和645nm,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可得:C a(mg/L)= 12.7D663 - 2.69D645 C b(mg/L)= 22.9D645 - 4.68D663 式中:C a、C a为叶绿素a、b的浓度。将C a与C b相加即得叶绿素总量C T: C T(mg/L)= C a + C b = 20.21A645 + 8.02A663 按下列公式计算叶绿素在叶片中的含量,并计算叶绿素a、b的比例。 mg/g ?? 叶绿素浓度提取液最终体积稀释倍数 叶绿素含量()= 叶片鲜重克数 [实验器材] (1)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研钵;剪刀;50mL棕色容量瓶;小漏斗;玻璃棒;定量滤纸;吸水纸;滴管;2mL移液管;50mL烧杯。 (2)试剂:丙酮,80%丙酮,石英砂,碳酸钙粉。 (3)实验材料:经SO2熏气和未经熏气的植物样品 [实验步骤] (1)分别剪取两种处理植物的叶样,洗净,擦干,除去中脉,称取0.5g,剪碎。 (2)将剪碎的叶样置于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和碳酸钙,再加少许丙酮,磨成匀浆。再加15 mL左右丙酮,搅拌,静置3min。 (3)将提取液过滤至50mL棕色容量瓶中,多次洗涤研钵、研棒。 (4)用滴管吸取丙酮,将滤纸上的叶绿素全部洗入容量瓶。用丙酮定容至50mL,摇匀。 (5)分别取2mL叶绿素提取液和2mL80%丙酮于50mL烧杯,混匀,成比色液。

海藻生物加工

海藻是“海水里的农作物”,我们更多地把它当做是一种菜类。殊不知,海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海藻不仅可提供独特的海藻多糖,广泛用于海洋药物、功能食品、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应用、食品添加剂、有机肥料、食品包装材料、化妆品等领域,而且许多代谢产物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但由于海藻产业涉及的学科较多,海藻产业研发力量分散,针对海藻产业研究的专家团队较少,目前海藻生物行业缺少系统性研究。 近日,海藻加工企业青岛明月海藻集团(以下简称“明月”)对外宣布,投资1.5亿元的国内最大海藻生物科学研发中心一期正式开工建设,希冀这一大手笔投入会给行业带来些许惊喜。海藻加工原料“吃不饱” 虽然我国是海藻养殖大国,海带产量名列世界首位,紫菜产量同日本和韩国并列为世界三大紫菜养殖国,但海藻自然资源及种类并非丰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海藻自然资源急剧下降,因此,除了增加进口原料外,主要靠养殖来增加原料的不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段德麟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国内的海藻加工,从食品加工到精细化工加工,从技术含量上讲,都比十年二十年前提高了一大步。 “比如明月的褐藻胶加工,现在的技术也不是原来的工艺,有很多改善,所以水和电的能耗降低了很多,相对来说成本就降了不少,不管是用的进口原料还是国产原料,生产的褐藻胶等其他的精细化工产品,我认为从价格、质量上都有显著的改善。”段德麟说。 不过,生物科研https://www.doczj.com/doc/2a682977.html,技术的提升并不能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海藻加工企业普遍面临“吃不饱”的难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逄少军对《中国科学报》介绍,海带的主要市场在国内,70%~80%是用来作为食品消费,小部分质量稍差的海带,作为褐藻酸钠的原材料提供给提取褐藻胶或甘露醇的藻胶工厂。而作为食品的海带价格远远高于作为工业原料的海带价格,所以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愿意生产食用海带,并且加工的方法技术都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原料不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食用海带的加工数量在不断上升,另一个是现在栽培海带的藻胶含量在不断下降,这两个原因就使他们"吃不饱"。”逄少军说。国内原料不足,进口量就越来越大,价格不断提升,企业成本随之增加,这可以说是国内藻胶工厂的共同遭遇。 科技支撑力不从心“从研究层面讲,关注度不够,这是一个边边角角的行业,从南到北研究海藻的人非常有限。”逄少军说。 明月海藻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可昌表示,目前从企业角度讲,从事海藻相关研发的专业人才较缺乏,行业发展需要更强的科技支撑。在海洋生物领域,海藻生物行业是一个比较小的行业,和鱼、虾、贝等相比,海藻的综合产值相对比较小,规模不大,所以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足。 另外,“海藻生物产业的应用研究还不够发达,缺少相关的标准,与国际上有较大的差距,很多具有独特性能的海藻活性物质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应用,比如海藻酸钾、海藻酸钙、海藻酸铵、岩藻多糖硫酸酯等一些天然活性物质,至今没有国家标准,不能在食品等领域推广应用。”李可昌说。 产学研联合隐忧 据悉,青岛明月海藻生物科学研究中心项目依托明月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所,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共同建设海洋功能性食品药品、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高分子材料、海洋护肤品等联合实验室,打造以海藻生物为特色的国家级科研及孵化平台。 “我们建设海藻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就是想通过平台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吸引人才、项目、资金,形成资源积聚,建成海藻产业聚集区,形成合力,不断创新,促进海藻行业的

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与思考

2.海洋生物学-发展简史: 1674年,荷兰A.van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O.F.米勒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19世纪前期,C.G.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硅鞭藻类。英国C.R.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蔓足类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J.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英国E.福布斯在19世纪中期先后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8个带;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出版《欧洲海的自然历史》。德国V.亨森于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Plankton)的概念,并对海洋浮游生物开展了定量研究。1891年,德国E.H.哈克尔提出游泳动物(Nekton)和底栖生物(Benthos)两个概念。上述3个生态类群的概念,至今仍广为应用。1908~1913年,丹麦C.G.J.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

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C.E.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瑞典S.埃克曼的《海洋动物地理学》(1935、1953)、美国J.W.赫奇佩斯等主编的《海洋生态学和古生态学论文集》(1957)和H.B.穆尔的《海洋生态学》(1958)等,都促进了海洋生物学的发展。 19世纪下叶 各国竞相派出海洋考察船、设立滨海生物研究机构,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其中,最有名的海洋考察是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历时三年半(1872~1876)的环球调查,学者们采集了大量深层和中层生物,出版了50卷巨著,所记载的生物的新种达4400多个,使当时已知的海洋生物种数翻几番。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1874年正式开放。1888年,英国海洋生物学会成立了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美国在大西洋岸的伍兹霍尔,于1888年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在太平洋岸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前身海洋生物实验所,于1891年创建,等等。它们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特别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工作,对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 60、7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论、控制论和微量化学元素测定等数理化新成就、新技术的应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如英、日学者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出控制海洋鱼苗性别的方法;美国发射海洋卫星调查海洋鱼群的数量和种类变化等。该阶段的特点是:①海洋生物学研究出现了大综合趋势,海洋生态系研究兴起。如对珊瑚礁生态系、上升流生态系的研究。②实验生物学研究大力开展,并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进行水产增养殖研究,“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据统计,中国海藻养殖1983年年产150多万吨(鲜品),日本约为50多万吨;中国对虾养殖产量1984年已达2万吨,大大超过了同年的捕捞产量。③向深海和远洋两个方向发展。研究深海和远洋生物的生命活动、代谢规律和演变及其资源,如对南大洋磷虾资源的调查和利用;美国等国学者在深海海底,发现独特的化能自养的细菌和动物等组成的海底热泉生物群落,它们组成了一个与陆地、淡水以及绝大部分海域迥然不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④海洋生物药物研究兴起。自50年代后期在柳珊瑚中发现有价值的药用成分后,沿海各国纷纷从海洋生物中寻找药物,目前已知的海洋药用生物已有一千多种。 中国对海洋生物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曾活跃一阵。30年代初在厦门组织了全国性的“中华海产生物学会”,30年代中期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青岛。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国海洋生物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50年代及其以后,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水产局和海洋局系统以及一些省市,先后建立了海洋生物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全国性的海洋调查、渔场调查、海洋水产养殖和栽培,以及实验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较高水平的成果。 3.海洋生物学- 研究内容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可以说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类、形态、区系分布、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等,在海洋生物学中均有相应的发展。但研究程度相差甚远,目前海洋生态的研究较为成熟,已形成海洋生态学。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1名词解释 1.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 2.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 4.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个唾液腺。 5.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

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15.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16.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夏卵直接发育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当环境恶化时,雌体产出的卵,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为单倍体,这种卵称为需精卵,产生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17.不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不混交雌体。 18.夏卵:又称为需精卵,卵壳很薄,不需要经过受精,也不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可混交雌体。 19.休眠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或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

微藻的实验室培养 学生:林晓生学号:2120180414导师:杨缜教授 一、藻类的概述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植物共约为2100属,27000种。根据所含色素、细胞构造、生殖方法和生殖器官构造的不同,分为绿藻门、裸藻门、轮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色素的颜色划分,藻可分为3类:绿藻、褐藻和红藻。 由于单胞藻具有利用太阳光能效率高、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和容易培养等重要特性,因而受到重视。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二、微藻的营养模式和生长模式 (二)、微藻的生长模式 藻类在培养过程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出现一定的起伏,这种生长模式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相对生长下降期、静止期、死亡期)。

三、培养按培养的场所分室内培养和室外培养 1)按培养基的形态分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按培养的纯度分纯种培养和单种培养3)按藻液的流动情况分静止培养和循环流动水培养 4)按气体交换情况分充气培养和不充气培养 5)按藻液与外界接触程度分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6)按培养规模和目的分小型培养、中继培养和大量培养方式 简单介绍其中的四种方式: (1)纯培养和单种培养 纯培养(axenic culture):是无菌培养,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纯培养操作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有无菌室、超净台等设备,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均须彻底灭菌。培养成功率很高,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 单种培养(single-species culture):指区别于纯培养的不排除细菌存在的培养(可以是生产性的,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 (2)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 封闭式培养(closed culture):指把培养液密封在透明的容器中,与外界空气隔离,暴露在阳光中,CO2完全采用人工供给的方法。各种反应器等 开放式培养:指把藻类培养在开敞容器中,如广口玻璃瓶、水族箱、玻璃钢水槽、水泥池等。 (3)小型培养、中继培养和大量培养封闭式塑料薄膜袋培养,方法简单,成本低、培养的藻细胞密度大,不易污染且生产周期短,效果很好。

水生生物学

绪论 一、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Hydrobiology ---Freshwater Biology ---Ocean Biology (一)定义: 水生生物是指生活于水中的植物和动物,通常可分为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两大生态类群。水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是阐明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淡水生物学是研究淡水中的生物科学。具体讲:它是研究淡水生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及其经济意义等的一门学科,对淡水渔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水生生物的形态和分类,并以此来研究各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的方法和步骤,用来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经济意义等。淡水生物学主要研究淡水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高等植物、底栖动物等的形态、分类和生态(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掌握其群落组成、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变动规律,使有益种群得到增殖,有害种群得以控制,最终达到提高水体生产力目的。 (三)任务: 1、认识一般水体主要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动植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种类;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经 济意义。 2、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数量种群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以综合分析资料指导生 产(鱼产力与水质关系)。 3、掌握一般水生生物(淡水生物)的调查分析方法。 (四)与其它学科关系: 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与动物学、植物学、鱼类学、鱼类生态学、水化学、湖沼学、水文学关系密切,是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增养殖学等专业课的基础学科。 二、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 水生生物学从19世纪末叶(1870年)以后才兴起的一门学科 (一)发展原因 1、渔业发展: 捕捞过度,资源变薄(根据饵料分析资源); 与养鱼业发展有关(鱼类的饵料环境)。 2、工业污染: 促使人们去进行净化水体,只有生物净化才不至于重复污染。

【高中生物】海藻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生物科技行业)海藻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综述】 海藻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概况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海藻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概况,并对生物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前景做了初步的讨论与展望。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海藻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许多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抗艾滋病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发现了大批具有上述作用的新颖化学成分。海藻(Algae)是海洋中的低等隐花植物,全世界约有3万余种,被人类广为利用的海藻主要是褐藻、红藻、绿藻和蓝藻,约百余种。目前的研究显示藻类植物含有多种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真菌、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的活性物质。 关键词:海藻、生物活性、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 海藻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关系,它作为重要的药物资源在我国传统中医药中已有悠久的药用历 史,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等著作中早有收录,海带、昆布、羊栖菜、海蒿子等海藻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前列腺增生、淋巴结结核及恶性淋巴瘤、乳腺增生、炎症(如肥厚性咽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另外还用于治疗甲亢、眼病、不孕症、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取得的这些成果,为海藻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前景。 1、抗肿瘤

萜类是海藻中报道较多的一类抗肿瘤活性成分。松节藻科凹顶藻属Laurencia是萜类的“天然工厂”,富含各种具细胞毒活性的卤代三萜、二萜、倍半萜。如钝形凹顶藻L.obtusa中分离到两种具角鲨烯三萜骨架的溴代醚,都具有抗肿瘤作用[1]。大量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海藻多糖能激活免疫受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在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中,具有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抑瘤效果好等优点[2]。海带在我国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学功能多项研究表明,海带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从海带提取的高纯度U2岩藻多糖类物质注入人工培养的骨髓性白血病细胞和胃癌细胞,其细胞内的染色体就会被自有酶所分解,而正常细胞不受影响[2]。施志仪等研究发现海带褐藻糖胶可抑制人肝癌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此外,海藻多酚同样也是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根据实验推测透析液最佳抑制浓度在0.085~0.10mg·mL_1左右。并指出鼠尾藻中的多酚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还与海藻多酚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海藻多酚抗肿瘤作用强于低相对[3]。 2、抗病毒 许多海藻多糖(多数为硫酸多糖)也具有抗病毒活性。一种基于角叉菜胶的阴道消毒Carraguard可有效抑制HIV和其他性传播病原,已经在南非和博茨瓦纳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鹿角菜(Pelvetiasiliquosa)和墨角藻属褐藻(Fucusistichs)中的岩藻聚糖可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乙肝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人单纯疱疹病毒

海洋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结构、进化与演替特征、生命过程及其规律,并探索海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生殖与发育、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物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2.设计思路: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海洋生物学》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习性、分布以及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教学思路如下:1)介绍海洋生物学的概念和特点、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简述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及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条件的适应;3)讲述海洋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主要介绍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海洋真菌、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包括海洋鱼类、海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4)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等;并行课程:环境海洋学、环境微生物学、 - 1 -

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毒理学;后置课程:海洋生物学实验、生物海洋学。 本课程与上述课程构成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与化学方向有关海洋生物与生态的课程群,内容和要求各有侧重、联系密切。 二、课程目标 《海洋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海洋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各生态类群的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授课与讨论、课外作业等形式,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提前预习教材相关章节、课后完成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会组织小组讨论,由学生分组针对特定的科学问题做调研,并以PPT的形式课上报告,交流讨论。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文献和背景资料阅读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 1 -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与答案 名词解释: ecosystem:在任何生物区中,不同的生物种群组成一个特定的群落,群落只能在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紧密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境这种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叫做生态系统。neuston:指生活在水面区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Community:自然界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一个地区总是生活着多个种群,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规律的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 compensation point: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nekton:是一类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强,可逆流游泳的生物。淡水中主要指鱼类。 Biomass:指水域中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和重量。 Population:在某种生物的分布区内,任何分布地段中近种生物个体的总合体,或者说是一种生物的自然集合。如生活在同一水域内任何一种鱼的个体,就是这种鱼的种群,其他如浮游植物种群,底栖生物种群等等。 Plankton:指生活在水层区,以浮游方式生活为主,缺乏游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的一个生态类群。包括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浮游生物是水环境中鱼、贝、虾等淡水动物的主要饵料,是水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niche: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littoral zone(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按水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为6-8m。 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底带的过渡区,一般没有大型植物生长。 6.深底带:深底带包括亚沿岸带以下的全部湖盆,通常堆积着富有机质的软泥,这一带没有植物,动物的种类较少。 10.囊壳: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其形状与原生质体的形状不一致,原生质体可在其中自由移动。 11..蛋白核:是隐藻.绿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为淀粉核。副淀粉:副淀粉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的同化产物。是一光亮带白色而不透明的物体,但是它多半是比较大形而且是环状中空或棒状或椭圆形或或球形。 呼吸系数:指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消耗的氧量之比。 浮游生物:是一类不能主动地作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形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它们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 3.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4.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5.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补偿光线强度: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8.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9.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赤潮:肥水池塘往往由于某一浮游植物种群繁殖过盛,水色较浓甚至出现藻团及浮膜的现象,称为“水华”或“水花”。其中由于微囊藻大量繁殖使水面飘浮着蓝绿色的浮膜或团块引起的水华称“赤潮”,也叫“湖淀”。

实验九++水体藻类的计数与叶绿素含量分析

实验九水体藻类的计数与叶绿素含量分析 一、目的要求 掌握藻类的接种方法;掌握水样中藻类计数方法;了解检测水样藻类计数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中的优缺点;了解水质与藻类之间的相关性,明白其应用的重要性;掌握藻类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二、实验原理 藻类个体数与光密度值成正比;藻细胞过小,密度过大,在显微镜下计数时容易出现较大的人为误差;用显微镜对水中藻类计数的工作强度大,耗时长,且检测人员存在主观判断差异,不同的检测人员测得的藻类计数结果往往相差较大。 藻类生长的测定方法 (一)测生长量 适合于所有藻类 直接法 (1)测体积法:离心,测体积 (2)干重法:离心或过滤,干燥称重 间接法 (1)光密度OD 672 nm (2)生理生化指标法 (二)测繁殖数 适合于单细胞 直接法 (1)血球记数板 间接法 (2)活菌计数法 藻类叶绿素测定原理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 藻类样品(小球藻) 培养基配制的各种化学物品、丙酮 三角瓶、纱布、移液管、纱绳等 超净工作台、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 四、实验步骤 1 藻类培养基的配置

2 藻类培养基的灭菌 3 藻类的接种 4 藻类的OD值的测 (1)取两种藻类样品加入1cm比色皿中,样品高度要高于1/2低于2/3比色皿; (2)用吸水纸吸干比色皿周边的水; (3)以水为对照,在672 nm波长条件下进行比色。 5 水体藻类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取25 ml 已经培养好的藻类细胞,5000 rpm离心8 min,弃去上清液; (2)用80 %丙酮把离心物洗至25 ml容量瓶,然后定容至刻度线; (3)在黑暗的条件下放置30 min,浸提叶绿素; (4)取上清液于比色皿中,在663 nm和645 nm波长条件下进行比色。

生物发酵法海藻肥

什么是真正好的海藻肥? 所谓海藻肥料,是指以生长在海洋中的大型藻类为原料,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或生物的方法,提取海藻中的有效成分,制成肥料,施予植物用作养分,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海藻肥料的生产方法:一般可分为化学水解法(即氢氧化钾水解法)、物理提取法、生物发酵法(即酶降解法)等,还有以海藻工业的废弃物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再经科学配制而成的肥料。 提取方法对于产品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极大,相同含量但活性不同的话差异也很大。目前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生物发酵法,其次是物理法,最差的是用强酸或强碱进行的化学提取法。 1.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厂家主要采用化学水解法生产海藻肥料,采用化学提取 法最大的劣势在于强碱高温会破坏海藻内源物质的活性; 2. 物理提取法是采用高压低温冷却的工艺达到海藻细胞壁破碎的目的,该提取 方法优于化学提取法,但目前掌握物理提纯技术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如南非的kelpak等; 3. 生物发酵法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以海藻等为养分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种 酶,将构成海藻的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水溶性的物质,因为发酵过程没有化学法的强碱和高温,也没有物理法的高压和低温,因此最大限度完整地保留了海藻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物质,目前东阳联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两段生物发酵技术的海藻肥厂家。 同样是海藻肥料,海藻的来源也大有文章,当前大部分厂家海藻肥中的海藻其实就是海带;真正质量好的海藻肥,其海藻均取自之没有污染的深海中的海藻。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生活在深海中的海藻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其体内积累的内源活性物质含量要远远比海带高,并且有害重金属含量低至极限。东阳联丰生物

海藻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综述】 海藻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概况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海藻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概况,并对生物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前景做了初步的讨论与展望。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海藻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许多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抗艾滋病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发现了大批具有上述作用的新颖化学成分。海藻(Algae)是海洋中的低等隐花植物,全世界约有3万余种,被人类广为利用的海藻主要是褐藻、红藻、绿藻和蓝藻,约百余种。目前的研究显示藻类植物含有多种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真菌、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的活性物质。 关键词:海藻、生物活性、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 海藻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关系,它作为重要的药物资源在我国传统中医药中已有悠久的药用历 史,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等著作中早有收录,海带、昆布、羊栖菜、海蒿子等海藻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前列腺增生、淋巴结结核及恶性淋巴瘤、乳腺增生、炎症(如肥厚性咽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另外还用于治疗甲亢、眼病、不孕症、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取得的这些成果,为海藻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前景。

1、抗肿瘤 萜类是海藻中报道较多的一类抗肿瘤活性成分。松节藻科凹顶藻属Laurencia是萜类的“天然工厂”,富含各种具细胞毒活性的卤代三萜、二萜、倍半萜。如钝形凹顶藻L.obtusa中分离到两种具角鲨烯三萜骨架的溴代醚,都具有抗肿瘤作用[1]。大量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海藻多糖能激活免疫受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在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中,具有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抑瘤效果好等优点[2]。海带在我国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学功能多项研究表明,海带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从海带提取的高纯度U2岩藻多糖类物质注入人工培养的骨髓性白血病细胞和胃癌细胞,其细胞内的染色体就会被自有酶所分解,而正常细胞不受影响[2]。施志仪等研究发现海带褐藻糖胶可抑制人肝癌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此外,海藻多酚同样也是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根据实验推测透析液最佳抑制浓度在0.085~0.10mg·mL_1左右。并指出鼠尾藻中的多酚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还与海藻多酚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海藻多酚抗肿瘤作用强于低相对[3]。 2、抗病毒 许多海藻多糖(多数为硫酸多糖)也具有抗病毒活性。一种基于角叉菜胶的阴道消毒Carraguard可有效抑制HIV和其他性传播病原,已经在南非和博茨瓦纳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鹿角菜(Pelvetia siliquosa)和墨角藻属褐藻(Fucusistich s)中的岩藻聚糖可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乙肝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