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用人思想论蜀国灭亡

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用人思想论蜀国灭亡

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用人思想论蜀国灭亡
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用人思想论蜀国灭亡

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用人思想论蜀国灭亡

观海

近来有些研究三国的学者认为,蜀国灭亡主要是因为诸葛亮悖弃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他分析当时天下的形势而制订的一套战略方针:“先取荆州,再占巴、蜀、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再趁势'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以成就霸业、兴复汉室”。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没有冷静分析当时形势(当时三国局势都还稳定,吴国民心所向,经济繁荣昌盛,魏国更是国富兵强,而蜀国在三国中是最弱小的,但它的地理位置利于防守,应趁此机会大力发展经济,养精蓄锐,聚草屯粮,等待局势的发展再伺机而动),一次次不听众人的劝阻而出兵北伐。而蜀国当时人口本来就少,又是刚经过战败的国家,兵粮还很少,蜀道又艰险,运送物资又须要大量人力物力,这对西蜀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令西蜀的国力发展十分缓慢。使蜀国很快衰弱,最终走向灭亡。

笔者以为过矣!诚然蜀国灭亡,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原因却不是在这里,而是在于以下两点:1、当初诸葛亮为刘备隆中划策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2、在武将调配使用上也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为什么这样说呢?

了解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蜀国走向衰败主要是在关羽失荆州之后,蜀国从此失去了进攻中原的据点。使曹魏得以达到以一国敌一域的目的,最终拖垮蜀国,使其最终走向灭亡。可以这样说,自关羽失荆州之后,蜀国也就开始了灭亡的进程,只不过是灭亡时间早与迟的问题。

一、荆州自汉末以来,在喜欢空谈而又清静无为的刘表治理下,很少经过战争,因此中原大部分为了逃避战祸的名士俱避居于此。而当地也因为少经战祸,经济发展很快,可说算得上是一个“渔米之乡”,人人对之都垂涎三尺。而诸葛亮仅以一上将守卫荆州,他低估了荆州作为战略要地在当时对刘备建立霸业的重要性。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举措。

二、“荆州北拒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四通八达,乃“用武之国”,易攻不易守。而诸葛亮却在刘备取西川之后,把一大批文武全带到成都,让关羽一人独守荆州,抵挡来自曹魏,孙吴两方面的压力,并幻想关羽能完成“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任务,实在是看错了形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关羽是个个性很强的人,大家知道,关羽此人文武兼备,但却骄傲自负,心中总是对谁也不服。他在荆州之时和孙权关系搞得十分僵,使得孙权面临着来自东北面曹魏和西面关羽两方面的威胁,而吴国本身就没有什么得力大将(能称得上万人敌的大将),仅是靠着长江之险而守卫疆土。而且对孙权来说,东北面曹魏虽然势力宠大,但一者有长江天险做屏障,二者北方之人不习水战,所以他仅需派重兵固守合肥以西之濡须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西面的关羽威胁却不容忽视。为什么?因为关羽手下亦为江南人氏,熟悉水战,而关羽又勇猛异常,若论单打独斗,孙权手下实在无人能敌。所以对他来说,关羽的威胁实在是如芒在背,不解除实在是不心安。怎么解除呢?当然是先礼后兵,能不动刀兵当然是首选方案,所以孙权初时想用“和亲”的政策,为其子聘关羽之女,谁知关羽根本不买账,而且还说什么“犬子岂能配虎女”,身为一方诸侯能受此奇耻大辱吗?所以说作为一方雄主的孙权,并非认不清形势,自愿败孙刘盟好,让曹魏有可乘之机,实在也是因为关羽逼人太甚,而采取了不智之举。

三、荆州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四通八达。我只需在此布置重兵敌人就需在其四周布置一倍甚至数倍于我的兵力来防守,才能不被我寻到薄弱环节而被我攻破。所以说诸葛亮在刘备取汉中之后应将主力移师荆州,当时蜀国处于全盛时期,兵强马壮,士气高涨。而其手下五虎大将在当时论单打独斗更是无人能敌。诸葛亮只需让赵云、邓芝守成都,董允、蒋琬等辅佐幼主阿斗处理政务、发展生产,则云南孟获必定不敢轻举妄动,自取灭亡。马超兄弟在西凉一

带威名远扬,让其兄弟及李严率重兵镇守汉中、下弁。则西北亦无战事矣!如此,则蜀国可用于荆州前线的机动部队当不下于10万之众。刘备不善统兵,但却善于驭将;诸葛亮在统兵冲锋陷阵方面非其所长,但给刘备出谋划策方面却是一个好手;手下可用于领兵的大将有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尽是万人莫敌的猛将,而其他将领如关平、周仓、廖化、王平等名将更是数不胜数,而曹操手下此时可算得上猛将的仅有夏侯敦、许褚、张辽、张合、徐晃、庞德等数人而已。其他如于禁、乐进、曹仁、曹洪等只能算得上名将而已,与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相比,委实是不能相提并论,可以这样说,论武将资源,此时刘备方面应该是最强的。以此等虎将统率刚刚在汉中得胜归来、士气高涨的兵士进攻宛、洛,曹操岂能抵挡得住。宛、洛克,则洛阳以西的原本在曹操的武力征服下属于曹魏的如长安、弘农、天水、西凉、安定等州郡就会被切断和曹操的联络,此时刘备用重兵固守洛阳,让黄忠固守荆州,东和孙权,派一大将(如张飞)将兵向西进攻,马超、李严等率兵自汉中进发。我想在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的吸引下,又有马超、张飞、李严等名将兵临城下,我想不出两年,洛阳以西的土地尽将纳入蜀国的版图矣!

四、孙权在偷袭、硬取荆州无望的情况下,可不会闲着,错过一个再次瓜分曹操土地的大好机会。为什么?因为,如果刘备一旦将主力移师荆州,则凭孙权的实力是难以和刘备抗衡的。我想孙权是个聪明人,明知不可且于自己无一点好处的事他是不会干的。而反过来,如果和刘备再度结盟,孙权从东面濡须坞进攻,则曹操首尾难以相顾,孙权很可能攻占寿春、徐州,那曹操的东镇合肥、中守襄阳、西固祁山战略就将完全被打破,如此一来,曹操的战线将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拉长。而战线拉得越长,曹操方面的弱点就越容易暴露。那么孙权和刘备两家更有机可趁,在两家收拾曹操的领土、钱粮都来不及的情况下,哪里还会有什么内部矛盾呢?而且孙权和刘备在赤壁大战时就有过合作的基础。另外,刘备又娶了孙权之妹,两家有姻亲关系,合作也更容易。如此一个大好算盘,可惜,被诸葛亮算反了。

在易于防守的地方——祁山,他偏要选择从那里进攻,以致“兵轻又容易被人袭取,兵重却又劳而无功”。而荆州这么好的一块进取中原的跳板却未引起他足够的重视,以致攻亏一篑,有志之士扼腕叹息,呜呼!

五、在大将的使用和调配上,诸葛亮也犯了一个大错误。为什么?即陈寿史书载,关羽此人对下层官兵比较关心,但却瞧不起士大夫,而这样就带来两大恶果:1、他手下一些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都和他合不来,劲难以往一处使,以致他后来兵败时,手下将领除关平、周仓、廖化等寥寥几人外,一个个弃他而去,见死不救。我想关羽后来兵败麦城,父子被枭首异都,大概和这有极大的关系吧?2、荆州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一些不满于曹操篡权,希望能兴复汉室的有志之士要来投奔蜀汉时大多因蜀道艰险,难以去往成都。我想他们首选地点应该是荆州,可是碰到关羽这样一个自恃才高,骄傲自负的人简直就象遇到一只拦路虎,那将会吓跑多少想来投奔蜀汉的士子。而人才是一个国家、民族、集团兴亡的第一重要因素,蜀国后来人才寥落,实在是和这个错误调配有很大的关系的。

而张飞呢?毛病恰好和关羽相反,对士大夫比较敬重,但却对下层的官兵比较苛刻,动辄喝醉酒打骂士兵,后来他被手下的范疆、张达谋杀,身首异处,也就不难理解啦!

可见,关羽、张飞二人虽说是个熊虎之将,可是让他们各自独挡一面,委实是不明智的干部调配、使用。所以,诸葛亮若能让刘备在取汉中后将主力部队移至荆州,“关羽、张飞等为爪牙”那么,不仅能充分扬他们所长,而且以刘备的求贤若渴,能让许多心怀汉室的人有个投奔之所,报效之门。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把祁山作为他进兵的地点呢?我想大概是想走当初汉朝的老祖宗——刘邦的老路,从陈仓故道杀奔长安,进取中原与曹魏共争天下。这个想法的确不错,可他却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当时天下的形势已经和楚汉相争时形势不同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楚汉相争之前,刘邦和项羽并没有翻脸,项羽当初也没有过分防备刘邦,没

有一心要消灭要刘邦而后快的想法。所以刘邦只要循规导炬,项羽也就一心要“富贵归故乡”,班师回老家彭城去享福。这样就给刘邦有了发展壮大自己的时间。2、在各路诸侯反秦的斗争,巴蜀几乎未遭受什么兵祸,经济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以致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而在蜀汉时益州、汉中等地却多次遭受战争,象曹操、张鲁之战,曹操、刘备汉中之战,刘备、刘璋以及张鲁、刘璋的益州之战,可以说在短短的几年里兵连祸结,元气大伤,此时仅凭巴蜀、汉中之力是无法与中原抗衡。3、楚汉相争,各路诸侯互不隶属,所以刘邦在依靠偷袭成功,降服三秦后,各路诸侯大多对刘项之争持观望态度,谁赢了就跟谁,所以刘邦才能一路上势如破竹。而三国时期,曹操已经平定北方,北方的兵马几乎都听曹操号令,受曹操节制。所以即使曹操不在长安,刘备进兵秦川同样有人“围、追、堵、截”。另一方面,蜀国地势为盆地,就象一个葫芦,别人要攻打他就必须从葫芦口进攻,所以兵力多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但反过来,他要是想攻打别人,别人也只需用重兵把守葫芦口外,他也就难以施展。所以曹魏始终把祁山作为固守西方蜀国进攻的据点,布置重兵把守,而其他地方却能得到休养生息。以致后来虽然蜀国多次进攻祁山,虽然也经常在某些战争中取得胜利,但最终却总是无功而返。为什么?因为蜀国想以一域敌一国,在力量上是达不到的。诸葛亮为当时之人杰,难道还不能预见此乎?此种设想显然是不成立的。既能预见,那诸葛亮何以要数出祁山,举兵北伐。我想原因大致有下:1、蜀国自关羽失荆州后,东北面荆州地区已被孙权攻占,又痛失数员大将,诸葛亮从当时的形势看,不联合东吴,蜀国便会腑背受敌,亡国只在须臾,为了不和孙权交恶,他不可能从东北进军。若不从长安进军,已经无其他进攻的路线。2、诸葛亮深知以一国敌一域,胜算不大,但是如果不北伐,则灭亡的进程会更快。这一点从诸葛亮写给后主的《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大批刘备从中原各地纠合带来入川的文武已经伤亡大半。若再不趁着这批精锐尚未死伤殆尽,积极北伐。等到这一批精锐尽失,恐怕想北伐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矣!所以诸葛亮才会数次劳而无功,却还是要力主北伐。也是希望趁着蜀国力量尚强的时候能侥幸取胜,因为战争的事谁也不能稳操胜券。3、蜀汉本身就是打着“兴复汉室”的牌子才招来四方豪杰,以致建立蜀国,如果连北伐都放弃了,岂不要让一些希望兴复汉室的人士寒心,也将失去民心。4、其时吴国力量也不足以从曹魏抗衡。吴蜀两国也都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吴蜀此后几乎无战事。而诸葛亮数次祁山,也希望能以此削弱魏国的国力,让他以后想伐蜀时,因为顾忌吴国的进攻而不敢放开手脚来进行。可见诸葛亮伐魏的目的在于:能跳出曹魏对益州的包围圈,以图东山再起,实在不能则通过数次北伐来削弱魏国的国力,借以延长蜀国的命运。可见诸葛亮数次北伐并非头脑发热的不智之举。

因此,我们认为,到了蜀国后期,天下形势已经朝着统一的进程进行,蜀国灭亡只不过是迟与早的问题。而那些认为诸葛亮刚愎自用,徒耗国力导致蜀国灭亡的看法显然是不了解当时的形势,也不理解诸葛亮心中不得已的苦衷。

诸葛亮政绩考

诸葛亮政绩考 本文根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站在还原历史真相的立场上,以中立之眼光臧否古人,辨其优劣得失,或许也可做饭后谈资。但此种评价未为定论,因所见史料有限,还可校正。现逐项评分如下: 1、内政: 诸葛亮擅于料理政务,此乃不容置疑之优长,史载亮“立法施度,……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可谓治世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究其治国既法家遗风,亦具儒家精神,宽严得所,民咸称道至于今。稍不足处在于蜀地人才贫瘠,加之政务繁忙,难免事事亲为,遂未享天年。 2、外交 诸葛亮可谓完美的外交人才,出使江左,促成孙刘联盟,将可能置之事外的江东集团直接拉入与曹操的正面对抗,且使新败之刘备处于与孙权集团的平等地位,从而签订平等条约而非处于依附地位。在彝陵之战后,再次促成孙刘联合,捐弃前怨,再复旧好。显出其外交上的一种气度和魄力。 3、军事 军事不仅是战争,而是包括诸项综合因素,我们试一项项分析之。 军事预见性,对各方强弱、战力、胜负预见方面,如果不说是亮胜,至少也是平手 。亮出使东吴,平南蛮,是其预见性的胜利;出祈山皆亦洞幽烛微,但惜乎天时未到。 治军布阵之才,诸葛亮有《八阵图》传世,而亮死后,“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据武功五丈原时,行“分兵屯田”之策,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可见治军之严之善。 军事理论上,据《三国志》载,诸葛亮有《兵要》、《八阵图》等兵书后法传世。 战绩方面,诸葛亮平定南蛮,五出祈山,与司马懿战成平手。 4、经济 作为蜀国丞相,其是否能促进经济发展,直接关系蜀国百姓的生计问量,也是其能否赢 得民心的关键,这一方面诸葛亮堪称完美。“抚百姓,示仪轨”,“庶事精练,物理其本, 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蜀汉大治。在五丈原行“分兵屯田” 之策,“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虽有战争之事而有和平之实。 因此诸葛亮在死后迅速被蜀汉广大群众纪念,据《三国志》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 立庙于沔阳。”裴注引《襄阳记》补记其因缘:“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亮德范遐迩,功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于是始从之。”后来魏将军钟会征蜀,亦“祭亮之庙”。蜀汉之民对诸葛丞相的纪念,是对一代贤相的缅怀,亦是贤明政治的期盼。如今丞相祠堂仍庄严地坐落在成都市,历千年而不毁 。在诸葛亮身上,我们无疑能看到中国传统政治人物达于其极至的光辉形象。 5、科技 这是极易为国人所忽视的一项。中国历来以政治军事为重心,对科技向来重视不够。诸葛亮在此方面有特出式贡献。《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的三项发明创造,“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裴注引《魏氏春秋》:“又损益连驽,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 寸,一驽十矢俱发”,这是军事方面的重大改进,使其在与强悍的魏军对峙时,常常处于上风,即使司马懿带军,也只能坚守不出,在正面对抗中,终诸葛亮之世,魏军始终处于裂势。木牛流马是运输工具的改进,在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改进生产工具亦是一

企业家该向诸葛亮学什么学战略管理

企业家该向诸葛亮学什 么学战略管理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企业间的竞争,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 有资料表明,世界上倒闭企业85%是因战略失误造成。然而战略制定和战略规划的实施却一直是我国企业的弱项。因此,我国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好好跟三国时期的智圣—诸葛亮学习。 刘备虽然有着一个高贵的出身,但是建立基业的历程却是坎坷崎岖的,遇到诸葛亮之前,他基本上过着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的生活。刘备虽有兴复汉室的远大目标,但这目标过于含糊,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待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草庐对策”,使得刘备及其部下形成了统一的愿景目标,后来“草庐对策”几乎完全变成现实。 诸葛亮谋略之源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提出这么高明的见解呢关键在于:一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10年(197-207年),而南阳当时是知名大都会,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教育居领先地位。被后人誉为“科圣”的张衡,“医圣”的张仲景都于此诞生和成才。这样的环境使得诸葛亮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二是诸葛亮不仅有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丑”媳妇,而且岳父黄承彦家是当地的豪门,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诸葛亮了解上层社会、增长自己见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诸葛亮广交士林,发奋苦读,经常与庞统、司马徽、黄承彦、徐庶等有学问、有才能的好友讥讽时事,分析谈论社会,得出了对天下局势比较正确的见解。然后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分析筹划,提出了联孙抗曹的“草庐对策”,并把它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战略目标是取荆州。因为诸葛亮15岁就随叔叔来到荆州,叔叔死后,才“躬耕于南阳”,对荆州“北据汉、沔,南临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是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早已了解。并且诸葛亮论证了取得荆州的可行性,更加坚定了刘备的信心。 第二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是收得益州。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个天府之国。占有了益州,既可以依险据守,割据一方,也可以出兵夺取天下,是一个攻守兼备的良好根据地。 第三个阶段战略目标是三分天下,形成曹操、孙权、刘备三家鼎立的形势。因为当时刘备虽有兴复汉室的雄心,但曹操、孙权势力已经形成气候,凭刘备的实力想一统天下是不切合实际的,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取得自己立足之地的是现实的选择。 第四阶段战略目标是在实现上述目标后,出师北伐,恢复中原,兴复汉室。 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精辟分析,使刘备顿开茅塞,诸葛亮也自此辍耕,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成帝业,鼎足一方。

诸葛亮用人七策

诸葛亮用人七策 _日: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日: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日: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日: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日:醉之以陈酒而观其性; 六日:临之以厚利而观其廉; 七日:期之以谋事而观其信; 调查六戒 —戒先入为主/主观臆断; 二戒粗枝大叶,笼笼统统; 三戒蜻蜓点水,不求甚解; 五戒居高临下”装腔作势; 六戒手脚不勤,五官不灵。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的头号智者,不仅谋 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人的〃志〃、 〃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 面总结 出的用人之道,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可操作性很强, 极具参考价 值”值得当今各级领导借鉴。 一.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以假充真,以虚代实;

知人,最为重要的是要知其人品。人品支配行动,行动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人个人志向是否坚定,意志是否动摇,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所作所为”能否经得起考验,是临阵脱逃的还是一往如前,这是一个人的人品之核心,也是知人的基本点。古往今来,任何一个事业成功者,无不是志向专一者,无不是信仰坚走者。考察一个人,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人品?可〃问之以是非〃,看其对是非曲折的判断,对某事物的看法,观察其志向。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摸棱两可的人,那些随风摇动、忽东忽西的〃墙头草〃式的人,往往是善于察言观色、附炎趋势的人,他们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内心道德的操守,只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走性,这些人最容易在关键场合、关键时刻损害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只有志向高远、立场坚定、胸怀宽广、志同道合的人,才会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同命运、共呼吸,奋力拼搏,不辱使命。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即用激烈的言词激怒他,以考秦是一个人气度和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三国期间曹操陈雄兵百万于长江北岸,气势汹;凶, 孙权朝野一片降声,诸葛亮为了刘备集团利益,与危难之际出使东吴,舌战群雄,正因为此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有名的佳话。在诸葛亮看来,在诸

军科院考博真题

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入学考试分子生物学试题 1995 请任选以下5题进行讨论(每题20分) 1 Apoptosis的生物学意义及其调控基因。 2 基因转移的概念及基因转移载体应具备的条件。 3 原癌基因的功能及其转化为癌基因的机理。 4 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细胞识别中的作用及原理。 5 染色体重排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主要类型。 6 噬菌体显示技术原理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 1996 1 什么是原癌基因?(4)它们怎样被反转录病毒激活?(16分) 2 什么是tumor supperssor gene?(4分)举例说明它的调控功能。(16分) 3 细胞染色体的异常如何导致癌基因的激活?(20分) 4 解释以下名词: (1) gene knock-out (5分) (2)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5分) (3)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5分) (4) human genome project (5分) 5 G蛋白的结构特点信其功能(20分) 6 apoptosis的特征与其生理及病理意义(10分) 已知它的调控基因有哪些?(10分) 以上6题任选5题回答。 2007 1、简述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20分) 2、简述原癌基因结构的改变与其表达激活的关系。(20分) 3、真核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产生哪些效应?(20分) 4、简述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20分) 5、简述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DNA空间结构、基因转录及翻译方面存在的差异。(20分) 6、什么是基因的表型克隆策略?代表性的技术有哪些(请列出至少2种)?该策略有哪些优缺点?(20分) 7、简述RNA干涉。(20分) (以上试题选答五题) 2008 1. 简述DNA损伤的原因以及生物学后果,几种修复途径。 2. 举几个例子说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 3.基因定点诱变的概念,方法,意义和运用。 4.你怎样理解“生命的来源基于基因组,而生命的功能在于蛋白质组”。 5.后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6.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异常与肿瘤的关系。

论诸葛亮民族政策对促成三国鼎立的作用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9月 280 论诸葛亮民族政策对促成三国鼎立的作用 岳晓松 杨 艳 王芳蓉 (甘肃榆中四中,兰州,730100;榆中二中,兰州,730100;榆中来子堡中学,兰州,730100) 摘 要: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之一。蜀国作为三国当中疆土最狭小的一方,且境内少数民族众多,经济军事实力远落后于曹魏和东吴,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在推动少数民族汉化,巩固蜀汉政权进而促成和维系三国鼎立的形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诸葛亮 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 三国鼎立 蜀汉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9—0280—01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汉末琊都县(今山东沂水县)人。辅助蜀汉两朝,功勋卓著,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政治及军事才能集中体现在《隆中对》中,为诓复汉室,曾六次兴师北伐,因此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一、蜀汉的疆域及境内少数民族概况 蜀汉疆域北至汉中南抵南中,包括陕西南部,四川,云南及贵州西部,北与曹魏相接,东与孙吴毗邻。蜀汉人口鼎盛时期有户20万,人口共90万人。而在这部分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有青羌,叟,嶲僚,濮等多种民族,西汉时总称西南夷。汉武帝开通西南夷,虽然设置郡县,终因交通不便,汉文化难以深入夷人村寨,所以大体是依其“故俗治”。 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内容及对巩固蜀汉政权的作用 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春三月,诸葛亮分兵三路南征,并接受马谡“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 (一)诸葛亮民族政策的第一阶段,在武力征服后设立统治机构,巩固了蜀汉后方大本营。 少数民族叛乱虽然平定,但当时少数民族尚未真心归附,夷汉冲突时常爆发,而南中对于蜀汉政府而言,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于是就在东汉朱提,永昌,越嶲四郡的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建宁三郡,并设立庲降都督加以统管。庲 降都督它是蜀汉政权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统治机构,与临时都督(如关中都督,广武都督,犍为都督),一起在蜀汉的南,东, 北三方构成较为稳固的防御体系,保卫着蜀汉的安全。 (三)诸葛亮民族政策的第二阶段,以夷治夷,主要以和抚手段为主。 1、笼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吸收一部分夷帅参加蜀汉上层政权,诸葛亮收其俊杰建宁朱提,孟琰及孟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为御史中丞。鉴于民族地区的实力,蜀汉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取笼络的政策。 2、根据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因势利导,以使他们顺从统治。主要是给夷人的奴隶主势力颁发印绶,图谱,瑞锦,铁券。所谓图谱,就是画天地,君臣,神龙等。用宗教迷信色彩宣扬内地的封建统治。以巩固奴隶主对蜀汉政权的从属关系。 3、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化进程。在部分地区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屯田,诸葛亮曾“躬耕隆亩”,深知复国安家的根本就是务农殖谷,足食足兵,所以诸葛亮就在平定南中后,将居住在山村的少数民族人民“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 三、诸葛亮民族政策对促成三国鼎立的作用及认识 蜀汉是三国中疆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因此 所辖少数民族聚居区(南中地区)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民族政策对促成三国鼎立的作用 三国鼎立是政治经济,军事,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当时三个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达到了均势,其中任何一方不能消灭对方,因此蜀汉为与其他两国争夺土地,就必须发展本国经济。 1、民族地区是蜀汉财政的主要来源,是蜀汉军需物资的重要补充基地。诸戎所居之祁陇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盛产马、牛、羊和小麦。诸葛亮六次北伐,国力消耗极大,而民族地区在归附之后,在战略物资补给方面对蜀汉政权来说也是举足轻重。 2、民族地区为蜀汉政权提供了大量的兵员。诸葛亮为了增强蜀汉武备,将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编为蜀军五部,号为“飞军”。 无当飞军战士身披铠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和毒箭,尤其是精于防守作战。在伐吴战争中,连猛将甘宁都死于这些蛮族手中。可见,少数民族的参军大大增强了蜀国抗击曹魏的军事实力。 对诸葛亮民族政策的认识 1、诸葛亮治理南中的措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我们当今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首先:以蜀汉自身来看,它获得了强国与北伐必需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同时对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起到了影响和推动作用。其次,和吴魏两国的民族政策相比,蜀国最柔和,开创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和抚为主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可和响应。 2、诸葛亮的民族政策是蜀汉立国全部政策的一部分,仍然没有也不可能跳出羁縻政策的范围,他始终是作为蜀汉上层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因此,他始终摆脱不了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本质的局限。北伐时,蜀汉对南中少数民族的征缴逐步加重。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诸葛亮的民族政策,以阶级观点来看,蜀汉的民族政策最柔和,但从历史发展来看,诸葛亮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不利于民族融合,直到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西南夷才正真渗透了汉文化,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当今在处理各少数民族关系时,应制定能推动整个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晨.三国会要【M 】 .上海:中华书局,1956. [2] 司马光.资治通鉴【M 】 .上海:中华书局,1956. [3] 翁独键.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 张大可.三国史【M 】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经营管理)经营管理诸葛亮知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诸葛亮知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信曹操兵多将广。”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齐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诏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曹操拥有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开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绕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郡也;将军降操,欲安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已,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后,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行,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蚤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闻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与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环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正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即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狂赢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兵甲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炼,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淳,曹仁辈,必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

诸葛亮与其领导力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也是三国时期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的代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活在人们心中,成为彪炳史册的千古名臣。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明阴阳、晓八卦、懂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一个介于人神之间近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成为智慧的化身。然而,他个性人格上的一些缺陷以及在管理决策中的一些失误,最终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带给我们无尽的遗憾,也引发了许多学者的争议与批评。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诸葛亮高起点起步,刚参加工作就步入金领阶层,职业发展平步青云,让许多人望尘莫及。这是因为诸葛亮具备了一位高级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优秀品质,是位十分难得的复合型人才。首先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其次他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不仅胆识过人,也具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第三,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作责任心强,有很好的职业操守;第四,他信念坚定,坚持“匡扶汉室”的目标毫不动摇;第五,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第六,办事谨慎,风险意识强;第七,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八,清正廉洁,处事公平公正;第九,勤于思考,日理万机还亲自参与科技创新,拥有连弩、木牛流马、八陈图等多项发明专利。第十,最关键的是,他始终明白老板的需要是什么,而且能想办法帮他办好,这是极为不简单的。 当然诸葛亮的业绩也是十分优秀的。在他出山前,刘备一直都是打败仗,居无定所,寄人篱下。诸葛亮上任后,协助刘备东和孙吴,北拒曹魏,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治理川蜀内政,发展农业经济,六出祁山(史料记载是四出祁山),七擒孟获,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才有了蜀汉基业和三分天下之势,诸葛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但有人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导致蜀国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把蜀国衰亡的责任全部算到诸葛亮头上,我觉得这是不妥的。首先,蜀汉在三国之中本身实力最弱,经济发展和人才数量远不及中原和江东;其次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蜀汉在魏吴的中间,被夹成“三明治”,在地利上处于劣势;第三,诸葛亮执政期间,蜀国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而其灭亡是在诸葛亮病逝30年以后的事;第四、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彝陵之战失败后,蜀国精英尽失、元气大伤、国力空虚,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内部矛盾重重,亡国是早晚的事情,至于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只是以攻为守、苟延残喘罢了。 因此,笔者认为,总体而言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他在管理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本文特总结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深谋远虑。诸葛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在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市场竞争情况基础上,为刘备制定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先据有荆、益二州,最后夺取中原的战略规划。他的这个隆中对策为整个蜀汉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诸葛亮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还能够矢志不渝的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个战略规划,否则白手起家的刘备是不可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即使是“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如果不是诸葛亮亲诣东吴、详析形势、尽陈利害,说动他与刘备联合抗曹,否则让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尽渡长江,恐怕江东早已改姓曹了。 二、凝聚团队。诸葛亮一直把团队建设作为管理的中心,以共同的价值观(匡扶汉室)把创业元老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和刘璋、张鲁旧部等人凝聚在一起,有效提升了整个团队的进取心和执行力。要知道,关张二人不仅与刘备义结金兰,在年龄和资格上也比诸葛亮要老得多,而具均有万夫不当之勇,这两人刚开始并不把诸葛亮这个“空降兵”放在眼里,但没过多久便对他心悦诚服。还有在关羽想入川和马超比武时(刘备取西川后,封马超为平西将军、都亭侯),诸葛亮三言两语便令他笑逐颜开。这些都反映了诸葛亮高超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凝聚团队的技巧。

2012-07-26 诸葛亮与蜀国的兴亡

三国,是每个男生的梦想,有谁不想穿越回去,当一个统兵大将,驰骋沙场?纵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回想蜀国的建立,不得不回顾刘备的经历,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经历了十几年的失败,没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他自己也只能寄居在各大诸侯之间,虽说时运不济,但是身边文臣武将甚是不少,武有赵关张,文有徐庶。而隆中对策,使得刘备与诸葛亮都明白三分天下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所以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蜀国。 但是,在刘备去世的四十年后,蜀国便灭亡了,有人说这全是扶不起的阿斗的错,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蜀国的灭亡与它的建立一样,都与诸葛亮有重大关系,因为那时候的诸葛亮,就已经具有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危机意识! 1、树立权威,排除异己。诸葛亮在蜀国中是唯一的谋略家,当庞统出现后,他自己的地位就得到动摇,他敏锐的职业经理人的嗅觉也感觉到了,所以他才会让庞统时刻待在刘备军中,参加战役,以至于庞统身葬落凤坡,而他的地位得到巩固。 2、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行军打仗,是军人的职责,一个大将,肯定懂得如何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了,但是,在诸葛亮来到之后,各个武将都只能按照他的吩咐去做,丝毫没有自己的自主性,所以这些武将学会了服从,因为在他们心里,

诸葛亮就是神,因为他确实用行动证明了其智慧的正确,所以他们用不着去思考,只需要服从就可以,所以在经年累月之后,在离开诸葛亮领导之后,他们会怎样,还真的很难意料。而诸葛亮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也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积劳成疾,最终带着北伐未竟的遗憾在五丈原病逝。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必须重视团队的力量。 3、不能正确的使用人才。魏延只是因为后脑骨突出,所以就被诸葛亮冠上“脑有反骨,日后必反”的帽子,而不得重用,他们的初次见面,如果不是刘备的阻拦,魏延就成了孔明的刀下冤魂了。所以这也导致,魏延对刘备的忠心,因为在魏延的心里,刘备是赏识自己的;而对孔明,魏延有的只是畏惧,他并不是真正的臣服孔明。再加上孔明说魏延日后必反,无形之中也在魏延的意识里留下了反叛的阴影,这并不难想象魏延会在诸葛亮死后真的造反,因为魏延一直认为诸葛亮是看不起他的,而诸葛亮对他的第一印象和一直的记忆都是停留在杀长官、献城池。所以他会反。 4、不知道培养后备力量和接班人。以至于出现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虽说在蜀国后期有姜维,但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蜀国培养的,而是被招降的。 5、强丞弱主,中国的古话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政治上也是,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诸葛亮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他年轻时代就“每自比管、乐”,立志要成为出将如乐毅、入相如管仲的杰出人物,而且必须是兼而有之。他选择刘备的一个重要原因,盖如易中天所言,因为只有在刘备那里他才有可能找到充分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场所。至于兴复汉室,笔者认为并不见得是他真正的人生第一理想,成就一番可以与管仲、乐毅相媲美的丰功伟绩才是他最根本的追求。然而,怎样才能实现“管乐之梦”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取得丞相和最高军事统帅的职务,集内政、军事大权于一身。正是在这种根本追求的驱动之下,他开始了在刘备公司的成长之旅,同时实践着自己的选人、用人之道。 一、权臣之路 任何一个领导人的选人、用人策略都受制于自身认识、内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对诸葛亮来说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先从五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诸葛亮的权臣之路,以次探究诸葛亮的选人、用人之道。 1、痴心要行隆中对。历史上,人们对有没有隆中对存在争议。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没有《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一段相当缜密的战略方案,至少在刘备驻扎樊口期间,诸葛亮应该与刘备探讨过这一方案的雏形,而且这一方案逐步成熟完善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对一个当时手上兵少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这个愿景太遥远了,也太不现实了。毕竟刘备已经46岁了,荆州是刘表的,而益州,刘备还没有去过。 由于张松、法正的出现,刘备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获得了益州这一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具备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条件,这也印证检验了诸葛亮当年所作的战略规划的正确性。这肯定会增加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度,也会进一步激起诸葛亮自命不凡的虚荣心。后来刘备东征,大部分人都反对,而诸葛亮却选择了沉默。王大健先生对于刘备东征诸葛亮的态度给出了一种新解释,认为诸葛亮是不想阻谏,因为在他的战略规划里,荆州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很遗憾,这次东征,刘备还是没有带上他。正是在军事上的压抑,他只能选择韬光养晦,先把内政工作做好再说,也就是说,先检验一下自己的“管仲之梦”。应该说,诸葛亮在内政上秉承法家思想,力求法度严明,鼓励农耕养殖,蜀国经济实力、人口状况出现了很大好转。 2、出头要等刘备死。刘备虽然一生坎坷,但最终还是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与他看人很准十分不开的。或许是他早就看出了诸葛亮的指挥作战能力,在诸葛亮出山后,直至刘备去世,刘备就没有让诸葛亮直接指挥过军队。 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一直扮演着外交大臣、参谋、赋税官员等角色,应该说这离诸葛亮的人生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他要想实现“乐毅之梦”,看样子只能等刘备去世之后,

跟诸葛亮学“战略管理”

跟诸葛亮学“战略管理” 企业间的竞争,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 有资料表明,世界上倒闭企业85%是因战略失误造成。然而战略制定和战略规划的实施却一直是我国企业的弱项。因此,我国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好好跟三国时期的智圣—诸葛亮学习。 刘备虽然有着一个高贵的出身,但是建立基业的历程却是坎坷崎岖的,遇到诸葛亮之前,他基本上过着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的生活。刘备虽有兴复汉室的远大目标,但这目标过于含糊,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待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草庐对策”,使得刘备及其部下形成了统一的愿景目标,后来“草庐对策”几乎完全变成现实。 诸葛亮谋略之源?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提出这么高明的见解呢?关键在于:一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10年(197-207年),而南阳当时是知名大都会,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教育居领先地位。被后人誉为“科圣”的张衡,“医圣”的张仲景都于此诞生和成才。这样的环境使得诸葛亮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二是诸葛亮不仅有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丑”媳妇,而且岳父黄承彦家是当地的豪门,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诸葛亮了解上层社会、增长自己见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诸葛亮广交士林,发奋苦读,经常与庞统、司马徽、黄承彦、徐庶等有学问、有才能的好友讥讽时事,分析谈论社会,得出了对天下局势比较正确的见解。然后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分析筹划,提出了联孙抗曹的“草庐对策”,并把它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战略目标是取荆州。因为诸葛亮15岁就随叔叔来到荆州,叔叔死后,才“躬耕于南阳”,对荆州“北据汉、沔,南临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是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早已了解。并且诸葛亮论证了取得荆州的可行性,更加坚定了刘备的信心。 第二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是收得益州。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个天府之国。占有了益州,既可以依险据守,割据一方,也可以出兵夺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诸葛亮用人之道利弊谈 内容摘要: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为蜀国的建立和强盛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用人之道,也深受后人推崇。大胆启用降将姜维,委以重任便可见一斑。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是我们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事,但如何用人?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那是大有学问。 关键词:诸葛亮用人之道利与弊 我们的管理,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对人的管理。特别是对人才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对管理者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因“将不智则三军大惑”。即俗话所说,“大将无能,累死三军”。所以,管理人才优秀与否?是事关企业的兴衰和存亡的头等大事。 脍炙人口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的一些失误之处,则警钟长鸣,让人引以为戒。所以,这决不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而是寓教于乐,古为今用.真正做到了这些,这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和极大的帮助。 1 诸葛亮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 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引进人才的大胆之举,真是超乎常人,让人匪夷所思。收降姜维不仅化敌为友,而且还将敌方营垒的人培养为接班人,真正是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诸葛亮出兵伐魏攻打天水关

时,看到姜维的临阵指挥,也夸姜维“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顿生爱慕之心,遂产惜才之意。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用计,在天水关使姜维投降到自己帐下时说:“吾自出茅庐以来,欲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姜维),吾愿足矣。”后来诸葛亮将自己的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余万字。包括“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毫无保留地全部传给了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壮心不已,曾六出祁山。而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则九伐中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且可见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苦心栽培,诸葛亮也设有培养错姜维这人。 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引进人才不仅在国内异常激烈,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你争我夺。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先后引进米卢、杜伊,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引进尤纳斯、邓华德等都是比较成功的。特别是米卢带领国足闯进世界杯,让球迷、国人大为振奋。今年才执教中国男篮几个月的邓华德,就率领中国男篮入围世锦赛十六强,让球迷和国人眼前一亮,惊喜万分。特别是在姚明缺阵的情况下,中国男篮在与希腊、俄罗斯、土耳其等欧洲篮坛劲旅的对抗中表现不俗,打出了气势,虽败犹荣。得到了对手的尊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又如郎平执教美国女排、李矛执掌韩国羽坛教鞭等都大有建树。这些都是外国引进中国人才带来的显著变化,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例如某位领导到一家餐厅吃饭, 桌上的菜色鲜味美,觉得这位大厨师手艺高超,就想方设

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试题(博士)

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子生物学2003年 名词解释: 超二级结构变构调节与变构酶真核生物DNA组装泛素与蛋白酶体 电子传递链与酶复合体端粒与端粒酶带正电的R基氨基酸SAM 问答题 1 稳定蛋白质结构的作用力有那些?球状蛋白质三维结构的特点 2 TPK的两类型,其信号转导途径有何不同? 3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转录因子主要有哪些结构域,举到两例说明结构域的功能。 4 以核苷酸序列推测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步骤,并提出一种可以弥补该方法不足的方法。 5 指出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类型及催化功能。. 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试题(博士)2000年 1.如何发现/寻找新基因。 2.什么是蛋白质组?于基因组的区别?及其内容/策略? 3.名词解释:①基因knock out与knock in、②差异显示、③酵母双杂交、④gene chip 4.DNA结合域/激活域的几种结构motif(画简图)。 5.真核基因在原核表达的难题及对策。 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试题(博士)1999年 1.基因治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2.基因组计划"四张图"进展,主要内容?后基因组计划主要内容? 3.DNA复制主要方式及所需的酶? 4.转录生成mRNA主要过程,涉及的调控序列及因子? 5.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 6.转座及其机理,作用(或后果)? 7.原癌基因是如何被激活的? 8.真核基因在原核表达有那些困难?外源基因在宿主表达需要哪些元件? 9.顺反子比例的基本机理? 10.转录的基本特征? 11.基因治疗外源基因导入方式 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生物化学1998年 一、名词解释(5*5分) 1 抗体酶2克隆动物3 PKC 4 线粒体ATP合成酶系5 G蛋白 二问答题(15*5分) 1 酶的竞争与非竞争抑制剂的区别?动力学上如何区别?

七擒孟获:诸葛亮的攻心计,平定了蜀国的内乱

七擒孟获:诸葛亮的攻心计,平定了蜀国的内乱 在经历了夷陵之战以后,蜀国因为那一把大火而一蹶不振,刘备也因此得了大病,不久便撒手归西,当时蜀国的内政混乱,益州太守被当地豪族给绑架到东吴,宣布背叛蜀国,并且在越嶲的少数民族也宣布发生叛乱,开始对周围的地区发起进攻,除了在永昌的守军抵抗到底,没有攻陷以外,其余地区都遭到了叛军的占领。 当时的孟获是南方地区有名的首领,在当地很有声望,所有人都服他,当时的叛军找到了孟获,想要说服他一起叛变,孟获在思考了以后,便选择加入了叛军,他又去游说其他首领加入,假装说了一个很苛刻的条件,让那些首领觉得是朝廷在刁难他们,然后让那些首领走投无路加入叛军。

当时的丞相诸葛亮觉得主公刚刚病逝,必须要先平定好内部,让国家的国库充足起来,便让邓芝去东吴说服孙权,重新结盟共同抵抗曹操,然后便准备平定了南方的内乱,他先让李严写信给叛军,向他们陈述了其中的利害之后,叛军还是选择抵抗,诸葛亮见劝降无望,便决定自己亲自去平定了这一次内乱。在出征之前,马谡给诸葛亮提出了一条建议,他给诸葛亮说平定南蛮最好要攻心,不能强行镇压,不然蛮人迟早都会再次造反,诸葛亮当时心里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便采用了这个建议。 诸葛亮选择将大军分成三路出发,分别由他,李恢和马忠率领着,从三个方向向

南蛮地区进发,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动乱,叛军首领被杀,孟获趁着这个时机收编了剩余的叛军队伍,准备着和蜀汉的战斗,蜀汉三路兵马都取得了成功,很顺利地就深入了南蛮地区,开始正式和孟获对峙,诸葛亮觉得孟获在当地声望很高,所以便决定必须活捉孟获,第一次交战就赢了孟获并且抓住了他,后来孟获说是因为不熟悉当时诸葛亮内部的虚实才输的,他不服,诸葛亮带他去看了蜀军的所有情况,然后把他放了回去准备下一次对战。 诸葛亮决定要对孟获采取攻心的策略,所以他和孟获屡次交战,每次都胜利了,也活捉了他,但是每一次都把他放回去,因为他要让孟获真正认识到蜀国的厉害,让他心服口服,不敢再反,就这样,来来回回七次以后,在第七次被诸葛亮活捉了过后,诸葛亮准备再一次放他走,但是孟获觉得自己已经没脸再回去了,所以孟获和其他被活捉的首领不愿再回去,他们现在对诸葛亮心服口服,对诸葛亮保证不会再造反了。后来孟获和诸葛亮签定了合约,约定了不会再造反以后,这次平定内乱正式结束。后来孟获被朝廷封了官,诸葛亮也派汉人去帮助他们管理地区,启用了很多蛮人作为管理人员,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地区,从那以后便没有再次发生叛乱。

企业家该向诸葛亮学什么学战略管理

企业间的竞争,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 有资料表明,世界上倒闭企业85%是因战略失误造成。然而战略制定和战略规划的实施却一直是我国企业的弱项。因此,我国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好好跟三国时期的智圣—诸葛亮学习。 刘备虽然有着一个高贵的出身,但是建立基业的历程却是坎坷崎岖的,遇到诸葛亮之前,他基本上过着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的生活。刘备虽有兴复汉室的远大目标,但这目标过于含糊,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待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草庐对策”,使得刘备及其部下形成了统一的愿景目标,后来“草庐对策”几乎完全变成现实。 诸葛亮谋略之源?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提出这么高明的见解呢?关键在于:一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10年(197-207年),而南阳当时是知名大都会,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教育居领先地位。被后人誉为“科圣”的张衡,“医圣”的张仲景都于此诞生和成才。这样的环境使得诸葛亮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二是诸葛亮不仅有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丑”媳妇,而且岳父黄承彦家是当地的豪门,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诸葛亮了解上层社会、增长自己见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诸葛亮广交士林,发奋苦读,经常与庞统、司马徽、黄承彦、徐庶等有学问、有才能的好友讥讽时事,分析谈论社会,得出了对天下局势比较正确的见解。然后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分析筹划,提出了联孙抗曹的“草庐对策”,并把它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战略目标是取荆州。因为诸葛亮15岁就随叔叔来到荆州,叔叔死后,才“躬耕于南阳”,对荆州“北据汉、沔,南临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是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早已了解。并且诸葛亮论证了取得荆州的可行性,更加坚定了刘备的信心。. 第二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是收得益州。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个天府之国。占有了益州,既可以依险据守,割据一方,也可以出兵夺取天下,是一个攻守兼备的良好根据地。 第三个阶段战略目标是三分天下,形成曹操、孙权、刘备三家鼎立的形势。因为当时刘备虽有兴复汉室的雄心,但曹操、孙权势力已经形成气候,凭刘备的实力想一统天下是不切合实际的,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取得自己立足之地的是现实的选择。 第四阶段战略目标是在实现上述目标后,出师北伐,恢复中原,兴复汉室。 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精辟分析,使刘备顿开茅塞,诸葛亮也自此辍耕,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成帝业,鼎足一方。 说到战略,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著名“草庐对策”可谓是极佳战略,其总体规划方向明确,层次分明,分步施行,极大地激励了刘备及其属下的将士,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沿着这一战略目标,先取荆州、后夺西川,火烧赤壁而终成蜀、魏、吴三分天下鼎足之势。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可以说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汇报的“草庐对策”规划目标实现的阶段性总结,《后出师表》是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对“草庐对策”战略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草庐对策”、《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构成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体系。特别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10年才总结出“草庐对策”,并为此鞠躬尽瘁的精神,为我们后人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诸葛亮的英雄事迹汇总700字

诸葛亮的英雄事迹汇总700字与诸葛亮有关的英雄事迹范文1 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的国土上并列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国家,它们是魏国、蜀国和吴国。这一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相互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谁也消灭不掉谁。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素以善于指挥战争而着称。 有一次,魏国得到消息,得知蜀国的战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万士兵,就派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攻打。蜀国得到魏国的军队正迅速向西城赶来的情报后,从国王到士兵都非常紧张。以一万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是蜀国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敌人的到来。魏国大将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一个老头在城门前扫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音乐从城楼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却弹起了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将军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因此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他的军队撤退。成千上万的魏军迅速撤退,就这样,蜀国的西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这就是诸葛亮有名的“空城计”。 与诸葛亮有关的英雄事迹范文2 千古历史悠悠,谈及诸葛,世人总会想起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小说中的他神通广大,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为他所用。历史上他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鞠躬尽瘁,至死不渝,一生为刘家出谋划策。赞赏他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而今天就让我来谈谈他的一个致命缺点——愚忠。 “臣必定竭尽全部力量报效”这是他在刘备临终时许下的承诺。守诚信固然是好,可他明知道后主刘禅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却依然为他谋前策后,写出了千古名篇《出师表》来告诫他。最后换来的是刘禅的忽视。他几十年始终如一地在皇帝身边效力,七次北伐,使蜀国没有立刻灭亡。在这样一个阿斗面前,诸葛亮就没有想过自己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