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的三个教训:市场韧性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的三个教训:市场韧性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的三个教训:市场韧性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的三个教训:市场韧性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的三个教训:市场韧性至关重要

英国央行的Dave Ramsden谈到适应力,他认为,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三个教训:第一,过去并不总是未来的好向导;第二,恢复力不仅仅是对狭隘的经济周期做出反应;第三,这项政策需要为意外情况做好准备。他认为,英国央行的退欧策略一直受到上述三个教训的指导。

1介绍

很高兴来到因弗内斯,今天早上能在这里演讲。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关于适应力。谷歌给出的弹性的第一个定义是“快速从困难中恢复的能力;韧性”。在因弗内斯,我似乎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一点上,因为苏格兰本身就是一个以坚韧著称的国家。罗伯特布鲁斯是由一只蜘蛛教他恢复力的。苏格兰的山脉是地质弹性的缩影,并测试了步行者和登山者的身体弹性。苏格兰经济经历了一些艰难时期,但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出了相对的韧性,苏格兰陆上GDP的降幅远小于英国整体GDP的降幅。甚至连尼斯湖水怪的存在也被证明对持续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适应力。

最近你经常听到“弹性”这个词(见图1)。随着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富有挑战性,心理弹性被誉为一种美德。随着全球应

对气候变化的威胁,生态恢复能力正变得越来越突出。作为负责市场和银行业务的副行长,我最近谈到了世行业务弹性的重要性。

今天我想重点讲的是经济弹性,我指的是一个经济体承受并从意外困难中复苏的能力,即经济学家所说的“冲击”。这与我所在的两个世行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和金融政策委员会(FPC)——特别相关。

经济弹性是我在2007年成为财政部首席经济顾问时第一次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一点上,英国经济已经连续增长了15年,这段时期的特征是稳健的增长、不断下降的失业率以及低而稳定的通胀。其他发达经济体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包括英国在内的经济学家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是,是什么解释了这种模式。这仅仅是运气好吗?与过去几十年相比,美国经济受到的意外冲击是少了还是少了?还是更多地取决于良好的判断——现在的经济,包括由于政策的改善,在冲击真正发生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冲击?

经合组织(OECD)和英国财政部的分析师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观察这些图表(图2和图3)。这些数据试图量化不同国家在特定时期对GDP的冲击程度。它们显示了对七国集团(G7)经济体在危机前、危机前十年和危机前十年的上半年

和下半年受到的平均GDP冲击的统计估计,以及这种冲击持续了多长时间。X轴上的刻度显示了从地震第一次发生到现在的年份。Y轴上的刻度表示每年与趋势产量的偏离。广义而言,平均冲击越小,回归趋势的速度就越快,那么,正如定义的那样,经济的弹性就越大。

我们从2008年的分析中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以最初刺激的规模衡量,七国集团(G7)所有经济体的经济冲击规模都已大幅下降。其次,各经济体受到的冲击普遍变得不那么持久。在这个版本的图表中,英国的情况没有那么明显,但在当时可用的数据中,情况似乎是这样的。第三,在七国集团(G7)所有成员国中,在这两个时期中,适应力增长最快的国家是英国。

仅凭这一分析无法证明,英国经济韧性的增强是由于良好的判断,还是由于运气好——英国可能只是运气好,受到了规模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的冲击。但考虑到已经做出的政策变化——比如连续的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货币和财政框架的变化——这具有启发性。

您会注意到,我在第二个图表中的样本在2007年结束。当然,每个人都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英国战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失业率升至8.5%,年GDP增长率跌至-6.1%的谷底,通货膨胀率在接近1%到5%之间摇摆

不定。英国的情况比其他大多数国家都要糟糕(见图4)。

为什么这场危机引发了如此严重的衰退?为什么英国的情况尤其糟糕?原因之一是,危机前的债务累积规模如此之大。另一个原因是,英国金融业规模庞大,其作用是扩大而非减轻冲击。信贷利率飙升,面向家庭和企业的贷款陷入停滞。部分结果是,逐渐明显的是,需求受到冲击的同时,生产力水平(即经济实际能够生产的产出数量)也受到了巨大而持久的打击,增长率也持续放缓。GDP经过多年才恢复到趋势增长水平。这一趋势本身比危机前几十年被视为正常的趋势要弱得多。

在七国集团(G7)成员国中,英国似乎是最具弹性的经济体之一,但英国却显示出自己是最不具弹性的经济体之一。

我从金融危机及其后续事件中汲取了三个关键教训。第一个教训(事后看来似乎很明显)是,过去未必是未来的好向导。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构成了韧性。我们认为英国经济是有弹性的,但是我们在看一个狭窄的形式的弹性?通过专注于弹性的GDP增长和通货膨胀,我们未能意识到金融体系已变得多么脆弱,在应对和源或放大器的冲击。我们本应更广泛地考虑和跟踪事态发展。继前两个教训之后,第三个教训是,政策需要为意外情况做好准备。

我想用剩下的这篇演讲讲的是我思考如何稳定和弹性的这三个教训现在我在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以及它如何影响

了我的货币和金融政策制定的近期和未来的冲击。

更广泛的弹性评估

我从金融危机中得到的第一个教训是,过去不一定是未来的好向导。对于货币政策委员会来说,考虑到供应增长——即经济的潜在增长潜力——这是最明显的事实。危机的经验表明,这不足以考虑商业周期相对于一个固定的供应趋势:可能在危机之前的几十年里,当供应增长平均约2?%;如今,我们既要考虑需求,也要考虑供应。这是因为一旦经济步入趋势,供给的增长就为需求在不产生高于目标的通胀的情况下能够以多快的速度增长设定了“限速”。反映,例如,“生产力”——这个词的概念,它是我们评估的整体速度限制——现在看来几乎三倍经常在我们的通胀报告在金融危机之前一样(图5),货币政策委员会已经制定了年度“供应盘点”使我们能够有一个定期、全面和深入的讨论话题。

尽管我们不确定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但有一件事似乎确实是可能的:在可预见的未来,生产率增速仍将低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我们的通胀报告预测中也包含了这一判断,我们现在假设生产率增长在1%左右。相比之下,危机前这一比例约为2%,但仍高于2016年以来0.6%的平均水平。

生产率增长放缓在整个经济领域都是普遍现象。但在金融和

制造业,尤为明显,他们占超过一半的整体放缓(图6)。如果金融部门生产力疲软导致家庭和企业偿还债务吗?这一过程已基本结束吗?那么你可能从金融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贡献在未来几年,或许也溢出效应的专业服务和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这将有助于巩固我们在总体水平上预测的生产率增长的回升。

我没有那么自信,因为我更看重这样一种观点,即危机前金融业生产率的增长根本不可持续。金融部门生产率在危机前的明显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导致危机本身的高风险贷款的利润。实际上,衡量金融业产出的方式意味着,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速度直接转化为金融业对生产率增长的实际贡献。

与此同时,制造业生产率在危机前的强劲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全球化推动的行业结构变化造成的。来自海外(尤其是中国)的竞争加剧,为英国制造商创造了更具挑战性的环境,激励它们提高生产率(往往得到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支持)或缩减生产规模。因此,英国制造业现在的生产率提高了很多,但规模也缩小了。

展望未来,这一渠道对生产率的风险似乎也在下降。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关税提高,导致全球增长放缓和商品贸易大幅放缓。

综上所述,我对生产率增长的悲观程度略高于货币政策委员

会的核心预测。由于生产率增长是决定经济可持续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我刚刚将其描述为经济的“速度极限”——这也意味着,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对未来的GDP增长更为悲观。

我从这场危机中学到的第二个教训是,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考虑弹性。反映出这一点的是,经济政策制定者现在对金融周期的稳定性的考虑,与我们对商业周期的考虑一样多——这是弹性的更广泛定义。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举措是,作为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的一部分,成立了一个新的金融政策委员会,赋予其明确的使命,即识别、监控并采取行动,消除金融体系的风险。该委员会的目标是确保金融体系对冲击具有弹性,这样它就不会像在危机中那样,再次扮演放大器的角色,加剧实体经济对家庭和企业的影响。

FPC一直在积极追求这一目标。我们的任务是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为此,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是,随着我们对风险水平的评估发生变化,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银行必须定期重新评估并积极调整吸收亏损的资本金的数量。(我们的工具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利率,简称CCyB)。我们还监测金融体系的新发展,以确保一切都得到适当的监管,确保我们没有错过任何新的风险。我们已采取措施,防范房地产市场潜在的金融稳定风险。我

们的目标是保护系统免受更广泛的运营和网络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的影响。

3 .英国经济不断增强的韧性

这一切对我们今天制定政策意味着什么?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经济受到的最大冲击是英国退欧公投结果及其后果。在许多方面,事实证明,构成英国的国家和地区对这场持续不断的冲击具有韧性。就业增长保持在历史高位,失业率降至3.8%。工资增长了经过多年的温和增长,与私营部门固定工资增长目前3?%。GDP是稳健的:它已经比我们在2016年8月预计的增长了约1%但仍然比我们2016年5月预测的低1.5%。

这种韧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英国退欧是一个缓慢的政策和政治进程,如今已接近第三年的尾声。这也反映了对此次冲击的政策反应——货币政策委员会将银行利率下调至0.25%,启动了一项定期融资计划,以强化降息的传导作用,并启动了新一轮资产购买计划;FPC切断了CCyB。财政政策也更加有力,世界经济增长比我们预期的更加强劲。

但这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反映了英国劳动力市场的潜在弹性。一段时间以来,劳动力市场日益增长的灵活性一直是英国经济政策发展的一个主题。长期失业的比例已经从1980年

的峰值稳步下降4 ? %现在达到1%;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当失业率连续几年保持在8%左右时,长期失业率仍然低于3%。

这种韧性是个好消息,对家庭和企业都是积极的。但作为政策制定者,我们有必要审视这种韧性的基础。自英国退欧公投以来,GDP增长主要受到消费持续增长的支撑,尽管公投前后英镑贬值对实际家庭收入造成了冲击。相反,消费是由历史上较低的家庭储蓄率提供资金的,这或许不那么可持续。另一方面,净贸易表现不那么强劲;尽管在公投之后,中国确实支持了经济增长,并对随之而来的人民币贬值做出了回应,但这种提振现在已经结束,贸易放缓正在拖累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商业投资却异常疲软。在英国退欧公投之前,投资增长已经放缓(见图7)。事实上,企业投资水平在过去三年里实际上略有下降,尽管全球环境和宽松的金融环境支持了其他国家的增长,与公投前我们预测的7%以上的年增长率形成了鲜明对比。并在2018年连续四个季度下跌,总共2?% -这是第一次发生衰退,外外,完全从之前的衰退中复苏的范围(图8)。

考虑到这些因素,而?%增加投资的最新数据是受欢迎的,如果它可以持续,到目前为止,补偿只有一小部分投资疲软之前的三年。同样,最近季度GDP的强劲增长,似乎更多地是由3月29日英国退欧最后期限前的库存增加以及消费者支出的进一步增

长推动的,而非根本的强劲。

投资疲软的主要原因是英国退欧谈判带来的不确定性,这阻碍了企业投资。无论是我们的代理商,还是我们自己与商界领袖(比如你们)的对话,还是我们对7000多家公司的正式决策小组调查,我们都清楚地听到了这一信息。随着3月份英国退欧最后期限的临近,这种不确定性加剧,这解释了2018年投资进一步走弱的原因。如果政府能够在新的10月最后期限之前达成过渡协议,那么不确定性应该会有所缓解。这是我们认为在我们最新的通胀报告预测,有条件在平稳Brexit投资恢复增长在2020年和2021年(图9),但我们不可能实现完全的确定性,直到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已知的,还有风险,持续的不确定性会推动了投资和继续拖累经济增长提速。

投资疲软也使人们进一步怀疑劳动力市场的弹性能持续多久。通常,企业投资和就业同时上升和下降——总的来说,企业要么同时增加就业和投资,要么两者都减少。企业在增加就业的同时减少投资,这表明正在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情。一种解释可能是,如果他们正在用劳动力取代资本,或许是基于这样一个理由:在遭遇冲击时,招聘比资本支出更容易逆转。另一个问题是,如果需求从资本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企业转向劳动力密集型、国内主导型企业,情况将会怎样。

无论如何,这种从资本向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都很重要。世行工作人员计算表明它已经离开了资本密集型经济1?%低于我们之前预测Brexit公投。本身,减少资本集约度占?%降低劳动生产率,甚至在允许的附加影响必然创新和过程改进。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它将进一步拖累经济本已疲弱的生产率趋势,而不仅仅是我早些时候强调的经济开放程度下降所带来的拖累。

到目前为止,我从整个英国的角度进行了讨论。这是对的,因为MPC和FPC为整个国家制定了政策。但区域恢复力也是恢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苏格兰和英国一样,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韧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格兰经济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我已经提到了苏格兰在金融危机中相对强劲的表现。尽管油价下跌拖累了2015年至2016年的经济增长,但最近的GDP增长总体上与英国同步——尽管英国退欧的不确定性在苏格兰和其他地方产生了同样的负面影响。与英国其它地区一样,苏格兰的劳动生产率虽然低于危机前,但却得到了更好的维持,这或许是因为金融业的影响较小。失业率为3.2%,甚至低于已经破纪录的英国3.8%的失业率。在高地地区,最新的数据是3.0%。

4政策展望

迄今为止,经济的韧性意味着货币政策委员会和金融政策委

员会都调整了政策。就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而言,需求已经超过了供应的增长,因此,从广义上讲,经济中的闲置产能已被耗尽。MPC两次上调银行利率,反映出这一点及其对国内通胀压力的影响;现在是0.75%。与此同时,FPC认为国内风险环境已恢复到标准水平,并两次将反周期资本缓冲提高至1%。

展望未来,如果我们像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MPC)最新的《通胀报告预测》(表a)所假设的那样,通过一项过渡协议顺利脱欧,我预计经济增长将会加快,导致需求过剩,并形成国内通胀压力,因此,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以保持货币稳定是合适的。

正如我在今天的演讲中所阐述的,相对于货币政策委员会核心预测中所表达的最佳集体判断,我对GDP增长的悲观程度略高于我在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同事。但正如我所讨论的,无论是在供应方面(我认为生产率将面临更多下行风险),还是在需求方面(我对投资复苏程度不像中央预测那么乐观),都是如此。这两种风险在供需平衡方面基本上相互抵消,这意味着我对通胀和政策前景的最佳猜测与中心观点相符。

但正如我今天所指出的,政策前景不仅取决于我们对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预期——我们还需要考虑风险。我从这场危机中得到的第三个教训是,政策需要为意外情况做好准备。无论是货币政策委员会(MPC),还是金融政策委员会(FPC),都是如此。

MPC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将风险平衡纳入其核心预测,而FPC则是根据对金融稳定风险的评估来制定金融政策。FPC跟踪的风险非常大;我只关注两点:第一,市场波动;第二,英国退欧。

首先,一个广泛使用的衡量经济稳定风险的指标是全球政策不确定性的指标,如图10所示,取自2019年5月的通胀报告。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一数字急剧上升,达到了历史新高;在最近4月份的数据中,该指数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在我一直在讨论全球增长放缓、贸易紧张局势和英国退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并不令人意外。但这表明,政策环境可能具有潜在的挑战性。

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许多驱动因素,从根本上说是对供应的冲击,而不是需求,因为货币政策无法抵消供应的冲击。但他们可能会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引入更为复杂的政策权衡。它们代表着金融稳定面临的风险,金融政策委员会需要注意并准备应对这些风险。

考虑到这一政策不确定性指标与市场不确定性指标之间存在明显脱节,情况尤其如此。波动率指数(VIX)近几个月的涨幅远低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表明市场参与者认为发生重大破坏的风险相对较小。随着美中贸易紧张局势加剧,近期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有所回升,但也回落至历史平均水平以下。

这种明显的脱节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自满——政策不确定

性指数可能对短期政治发展更为敏感,而市场指数也可能考虑到一种信念,即货币政策可能能够抵消冲击的影响。但如果市场参与者低估了政治风险的实际程度,这表明,如果这些冲击真的发生,价格有可能大幅调整。

我今天想强调的第二个风险,毫无疑问也是英国经济和金融稳定面临的最大风险,仍然是没有协议、没有过渡的英国退欧结果。这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在世行看来,还是在我们与全国上下的企业的看法中(见图11)。自英国退欧公投以来,这一直是FPC的一个重点,我们已经采取了许多行动来准备和应对。我们已经评估的影响最坏情况混乱的情况下,GDP低得多,高通胀和失业率和更低的房价,在核心银行系统,并认为此类事件将是弹性——换句话说,银行能够继续借钱给家庭和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不能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发表了对金融稳定面临的最重大风险的评估,这些风险包括在无序情况下跨境服务中断,我们还与英国和欧盟(EU)的其他部门合作,以减轻这些风险。

这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我们认为,可能出现的对金融稳定的大多数风险已经得到了缓解——尽管,特别是在欧盟当局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情况下,一些对金融稳定的潜在风险,主要是对欧盟家庭和企业,仍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金融

稳定并不等同于市场稳定;如果不能达成协议,英国脱欧仍可能带来巨大的市场波动和经济不稳定。

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在这种混乱的“没有交易”局面下,货币政策委员会将如何应对。不幸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明确。我们应该以更广泛的视角看待韧性的教训尤其适用于这种情况。如果出现无序的无协议局面,肯定会造成严重的供应负冲击——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但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反应将取决于此次冲击的确切性质,汇率和其它资产价格的反应也是如此。

货币政策委员会将如何应对,将取决于需求、供应和汇率之间的平衡,以及所有这些因素对通胀的影响。每个委员会成员都将对最可能的因素组合做出自己的评估;但事先准确预测会发生什么是不可能的,我想等着看形势如何发展。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因素的平衡意味着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适当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收紧货币政策是适当的。换句话说,这种反应不会是自动的,可能是双向的:利率可以根据形势的需要上升或下降。

5的结论

金融危机提醒我们,过去并不总是未来的好向导。它告诉我们,除了狭隘的经济周期,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恢复。它表明,政策需要为意外情况做好准备。

尽管保持谦逊和警惕很重要,但我认为,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已从这场危机中吸取了教训。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对供给和需求都不确定。我们扩大了对韧性的看法,涵盖了金融周期、金融稳定风险以及商业周期。而且,通过FPC,我们被赋予了一项使命,即在这些风险成为现实之前,识别出它们,以及应对这些风险的新工具和权力。

这些经验教训指导了我们的退欧之路。我们没有假设未来会像过去一样:谈判的不同结果可能对经济产生非常不同的影响。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是我们对最可能结果的预期,是假设平稳过渡到可能出现的平均最终状态,但充分认识到情况可能发生变化的风险。FPC积极寻求防范最严重的下行风险。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世行两个宏观经济决策委员会都将继续制定政策,以管理风险,确保抗风险能力,保持货币和金融稳定。

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

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0-01-20T14:30:02.793Z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9月下供稿作者:龙恒勇 [导读] 近几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垄断资本盈利的需要,创新了许多金融产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 龙恒勇(贵州省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讲师558001) [摘要]透过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表面现象,笔者力图对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建设四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关键词]金融危机哲学反思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 2008年发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国纷纷放松经济政策以增强市场信心,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同时搭建合作平台以共同应对这场危机。探究这场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影响、应对之策及其启示成为时下的热点问题。透过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表面现象,笔者力图对与之相关的四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一、社会发展规律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畅销书,这说明了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然具有说服力。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事后,人们纷纷探究其产生根源。其实,马克思对此早已作出科学结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内部一切冲突和失衡的根源。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商品内在矛盾的演绎作为逻辑起点,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客观的基本事实:资本的扩张和控制涉及一切领域。受竞争压力和追逐利润的动机所驱使,资本的本性通过人格化的力量得以体现并努力保持资本的运动状态。强化这种运动趋势以突破某种程度的临界点,势必导致垄断取代自由竞争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显而易见,这次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预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资本是剥削活劳动的工具,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贪婪和冒险是其本性。这种本性之所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可以追溯到生产社会化的无条件要求和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化的顽固坚持所形成的根本性矛盾,换言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狭隘目标的冲突不断加深。对此,这次金融危机作了进一步的生动诠释和昭示。尽管当今的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进行了一些局部的调整,但是它无法从长期的角度有效地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冲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的命运。20世纪曾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明确提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等理论,他们虽然颠倒了供给决定需求的客观规律,但是在无意之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大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资本主义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却收效甚微,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便是明证。近几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垄断资本盈利的需要,创新了许多金融产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一度营造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但其经济泡沫终究破碎。探究其根源,表面上是金融创新、金融监管、虚拟经济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实质上是资本盈利的贪婪本性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导致宏观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的恶果累积以一种极端和强制的方式所进行的能量释放。正是这种实质性的因素支配表面性的因素,并使后者成为一种必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局部性调整措施阻挡不了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容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社会生产力无限发展的内在要求最终必然要突破资本主义的束缚,资本主义最终让位于高级社会形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最终结局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 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根源及其前途,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二、经济伦理问题 经济伦理的核心问题是对经济发展的规范和价值问题予以哲学考量。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在一个侧面上可以表征为经济伦理的缺失,其所凸显的主要问题是将生产与消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本末倒置。 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进行适度消费,是维系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必要条件。否则,将导致经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倒置是有必然性的,但这种必然不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存在提供某种可靠的保证,而是蕴含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高级社会形态所替代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这次金融危机清楚地演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消费的扭曲关系:生产受制于消费,而过度的信贷消费却破坏了生产秩序和生产力的发展。究其实质,这次金融危机仍然是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衡的危机,归根结底是生产相对于有效的消费需求能力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实就是经济伦理的危机,从中折射出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的深层次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丧失生产资料,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的使用权缺乏自主权,进而对劳动成果的分配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劳动的异化决定了消费的异化。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了劳动者的消费活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维持和再造。劳动和消费的异化强化了资本拜物教,而资本的本性不是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贪婪和冒险的本性使资本的运动无视实际消费能力的制约。当资本的盲目扩张运动超过一定程度时,实现商品价值的惊险跳跃成为资本家难以逾越的鸿沟,最后只得求助于国家的力量。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资本家的救命稻草,它所累积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增加了以后的危机的破坏力。这一点已经为资本主义危机史所证明。 2008年金融危机所体现的经济伦理缺失还存在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发展。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而不是相反。如果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超前发展,就会引起投机之风盛行、道德风险加剧,给经济增长的后劲埋下隐患。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西方哲学思潮,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人本主义反对科学理性,往往通过非理性的形式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这也就难怪以人本主义为圭皋的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框架中非常突出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甚至发展至过度、超量和比例失衡的悖论怪圈之中。实践证明,通过过度的金融创新、虚拟经济发展来实现超前消费的拉动作用是难以持续的。毋庸讳言,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复杂的交易模型和高杠杆率的交易模式使得价格机制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且所配置资产的价格的相关性为正,使得预期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增加,信用链条断裂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一些市场主体甚至是国家主体在金融危机中出现了诚信和信用危机。 经济伦理不是可有可无的,基本道德价值观的严重缺失,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损害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 三、危机管理问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爆发到应对和善后的全过程是危机管理的过程。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系统由防范、预警、应急、善后评估、自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

一、案情 1998年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继5月19日股价和债市价格大幅下跌后,8月份,国内经济恶化,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被迫宣布实行新的卢布“汇率走廊”,使得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引发了一场俄独立以来积蓄以久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8年8月17日,俄政府及中央银行发表了“联合声明”,对俄国内出现的金融危机采取“三大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幅度。放弃1997年11月11日宣布的1998~2000年“外汇走廊”,即6.2卢布兑1美元,浮动幅度正负15%。从8月17日起,这一走廊扩大到6~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在此范围内浮动。外汇市场当天的成交价,即是央行的官方汇率 2.延期清偿内债。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国家短期债券转换成新的国家有价证券,期限和收益率等条件另行公布。在转换手续完成前国债市场停止交易。前些时候,俄政府曾号召国债持有者在自愿基础上将债券转换成7年期和20年期的外汇债券,利率在12%以上。但在700多亿美元的内债市场上,响应者寥寥,同意转换的债券,仅有44亿美元,没能解决内债问题。 3.冻结部分外债。俄商业银行和公司从国外银行、投资公司等处借到的贷款、用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的保险金,以及定期外汇契约,其支付期冻结90天。同时禁止国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卢布资产。政府强调,“冻结”不涉及政府借的外债。 “三大措施”出台后,俄国内金融危机并未得到缓解,相反,对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金融市场上出现汇市乱、股市跌、债市瘫的局面。卢布同美元的比价由8月17日的6.3:1暴跌为9月9日的2 2.4:1,贬值257%,6天后又反弹为8.9:1。升值150%。俄罗斯交易系统股价综合指数从上年的230点跌为约40点;日交易额从危机前的近亿美元跌至最低时期的数十万美元。进入欧洲企业500强的俄罗斯14家工业企业的股票总市值由一年前的1140亿美元缩水为160亿美元。俄债市停业近4个月,4360亿卢布国债券的重组方案迟迟未能实施,政府债券在国际市上的市值仅为面值的6%。 2.受冲击最大的是尚处于“婴幼时期”的银行系统,其总资本、存款和贷款均减少了1/3。1998年第三季度,俄1500家银行中有590家亏损。在即将开始的银行系统重组中,近一半银行将被迫宣布破产。 3.金融危机使卢布贬值70%,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年初的1/5增至年底的1/3,90%以上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一、亚洲金融危机回顾 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首先爆发于泰国,而后蔓延到东南亚各国,波及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日本甚至俄罗斯。 1996年之前,依靠推行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泰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直至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率突然急速下跌,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国际投资者的恐慌。1997年1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炒家开始通过做空泰铢套利,虽然泰国中央银行对此反应迅速,及时通过美元储备来挽救泰铢,但最终还是因外汇储备不足而失败。7月2日,泰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停止维持泰铢对美元的固定比价,让汇率自由浮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使泰铢在一天之内贬值16%。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联系密切,泰铢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其他东南亚各国,印度尼西亚的印尼盾、菲律宾的比索、马来西亚的林吉特纷纷相继大幅贬值,造成很大的金融恐慌,随后金融危机开始波及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及日本。 二、亚洲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1、实行固定汇率政策,货币定价偏高 固定汇率可以增强国际资本对该国货币的信心,有利于促进短期资本的流入从而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但同时固定汇率降低了

汇率变化的灵活性,实际币值同固定汇率下的币值往往会出现很大偏差。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币值被高估20%左右,韩国币值被高估10%左右。货币定价偏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推动了进口的增长;同时,从1995年开始美元对日元和其他主要货币开始升值,致使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东南亚国家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危机国出现巨大的贸易赤字,引起国际投机者的恐慌,国际投机者开始对该国货币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大量跨国资本流出。 2、金融自由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匹配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危机国都不同程度地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降低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同时允许金融机构境外融资。在这些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引导下,国际资本可以轻易进入危机国国内市场。1996年,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五个亚洲国家(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印尼)国外融资总量达到了1006亿美元。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而国内却缺乏成熟的金融运行、监管体系,逐渐导致了资本和人力资源整体的不合理分配,当借款国汇率出现大幅波动时,危机国的外债负担也会随之加重,容易造成经济恐慌。不合理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是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3、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固有缺陷 危机国普遍实行出口替代战略,通过大量引进国外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其经济具有很强的对

反思金融危机来自美国个人投资者的三个教训

反思金融危机:来自美国个人投资者的三个教训 教训一:房地产的刚性需求论不一定靠谱 国内目前比较流行所谓的房地产刚性需求理论。实际上,在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投资者就因信奉这一理论而在房地产市场上取得过阶段性的丰硕收益。当时,这一理论的几个假设几乎完美无缺:(1)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婴儿潮”一代开始退休,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仅要保留现有居所,还要在美国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区购买过冬专用房;(2)来自全球的技术和投资新移民不断涌入美国,这些新移民既有强烈的购房意愿,也有充分的财务能力;(3)国内外投资者对美国房地产的配置偏好继续走强;(4)长期利率水平徘徊在历史低位,可以吸引更多的首次置业者实现“美国梦”;(5)美国各州对新房地产项目实行苛刻的环保审核和动工许可制度导致供应增长缓慢等等。 正是有了这些“刚性需求”因素的支持,美国居民房地产市场在2006年年中见顶以前一直呈现出稳步上涨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每年完工的新房数量也随之稳步攀升,导致供给实际上同步增加了(图1)。 图11989年以来美国年度新屋完工数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局Bureau) 当市场开始掉头向下时,潜在购房者驻足观望,市场上不断增加的供给就显现出来了。同时,因按揭贷款违约而被银行收回的房屋只通过拍卖的方式出售,由于这一市场参与者的群体较小,拍卖过程短促,卖出的价格通常都不理想。每一笔未必理想的房地产交易价格都会通过产权登记过户机构及时成为公开信息,一旦通过拍卖形成的低成交价格被公开,市场就会形成一种“房价在下跌”的感性认知,并促使潜在买家下调出价或者心理预期价格,给房价带来进一步下跌的压力,市场如此则掉入了一个“房价下跌-止赎率上升-房价再下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姓名:孙浩 学号:914113590125 成绩: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目录 1.案例简介 (2) 2.原因分析 (6) 3.启示 (9) 4.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

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截至12

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论2008年至今的金融风暴危害 摘要: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劵,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多种形式混合的趋势。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泡沫信贷次贷危机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趋势 2008年美国由于次贷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而这次著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

读《华尔街》有感—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读《华尔街》有感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

2010年11月30日 《华尔街》一书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华尔街,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从美国诞生的第一天起,华尔街就注定将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地方。当荷兰人从印第安人手里换取曼哈顿的土地所有权时,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的那一片荒芜之地能够发展成为现在寸土寸金的国际金融中心,曾经为了抵御印度安土著的进攻而修建的那堵墙——华尔街,现在早已发展成为了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地方。华尔街见证了美国资本市场两百多年来的发展史,见证了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全过程。尤其是近一百多年以来,华尔街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经历了金融市场一次又一次的跌宕起伏,每一次的金融风暴总能带给人们惨痛的教训,当然这次近八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不例外。 此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至2008年成为了席卷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之后又迅速蔓延,最终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而在去年开始,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又接替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成为了全球的焦点。在本质上,华尔街是一种复杂而有效的货币资本博弈机制,它是现代美国和世界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投资融资平台和经济权力中心。它的基础是自利、公平、信用、效率以及规则制度保证,而眼下它让人看到的面目则更多是贪婪、失信、失效和失败。 2007 年华尔街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9月14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收购;9月15日,有着158 年辉煌历史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9月21日,美国最大的两家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 华尔街投行神话彻底终结,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引发了更广泛的经济危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华尔街投资银行最终难逃此劫,其终极问题就在于投资银行所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裁判,以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摘要: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从1636年荷兰郁金香狂热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几乎十年一轮回,危机像摆脱不了的魔鬼,困绕着各国经济发展,并且几乎所有的危机都从流动性过剩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而后发生崩溃。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从经济发展史上几次典型的泡沫经济入手,分析泡沫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强相关关系,提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典型案例;金融风险;防范繁荣和破产,有序和无序,记忆和失忆,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历史重复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没有一次危机与前一次相同,但是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普遍原则,忘记这一点就会自担风险。资产泡沫形成与膨胀导致银行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1]1980年以来发生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次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12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然而,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到“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Bubble)”,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JohnLaw)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连续狂跌13个月,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1985年9月,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定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金融危机的三个教训:市场韧性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的三个教训:市场韧性至关重要 英国央行的Dave Ramsden谈到适应力,他认为,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三个教训:第一,过去并不总是未来的好向导;第二,恢复力不仅仅是对狭隘的经济周期做出反应;第三,这项政策需要为意外情况做好准备。他认为,英国央行的退欧策略一直受到上述三个教训的指导。 1介绍 很高兴来到因弗内斯,今天早上能在这里演讲。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关于适应力。谷歌给出的弹性的第一个定义是“快速从困难中恢复的能力;韧性”。在因弗内斯,我似乎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一点上,因为苏格兰本身就是一个以坚韧著称的国家。罗伯特布鲁斯是由一只蜘蛛教他恢复力的。苏格兰的山脉是地质弹性的缩影,并测试了步行者和登山者的身体弹性。苏格兰经济经历了一些艰难时期,但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出了相对的韧性,苏格兰陆上GDP的降幅远小于英国整体GDP的降幅。甚至连尼斯湖水怪的存在也被证明对持续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适应力。 最近你经常听到“弹性”这个词(见图1)。随着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富有挑战性,心理弹性被誉为一种美德。随着全球应

对气候变化的威胁,生态恢复能力正变得越来越突出。作为负责市场和银行业务的副行长,我最近谈到了世行业务弹性的重要性。 今天我想重点讲的是经济弹性,我指的是一个经济体承受并从意外困难中复苏的能力,即经济学家所说的“冲击”。这与我所在的两个世行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和金融政策委员会(FPC)——特别相关。 经济弹性是我在2007年成为财政部首席经济顾问时第一次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一点上,英国经济已经连续增长了15年,这段时期的特征是稳健的增长、不断下降的失业率以及低而稳定的通胀。其他发达经济体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包括英国在内的经济学家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是,是什么解释了这种模式。这仅仅是运气好吗?与过去几十年相比,美国经济受到的意外冲击是少了还是少了?还是更多地取决于良好的判断——现在的经济,包括由于政策的改善,在冲击真正发生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冲击? 经合组织(OECD)和英国财政部的分析师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观察这些图表(图2和图3)。这些数据试图量化不同国家在特定时期对GDP的冲击程度。它们显示了对七国集团(G7)经济体在危机前、危机前十年和危机前十年的上半年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发表时间:2010-02-06T11:45:40.310Z 来源:作者:韦耀莹 [导读]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各个新兴市场国家的问题所在以及与中国的比较,总结未来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方向。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基于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制的比较 韦耀莹 (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530003)【摘要】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普遍受到了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经受这次危机的过程中都暴露出了很多相似或者不同问题,即使是不同的问题,也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发展中肯能会遇到的,因此积极借鉴其他各国经验和教训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各个新兴市场国家的问题所在以及与中国的比较,总结未来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国家;资本账户;汇率Reflections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Based on Comparison of Financial System of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Wei Yao-xin 【Abstract】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generally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experiencing the course of this crisis have exposed a lot of similar or different problems, even if the problem is different may also be pertinent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will face, so the positiv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other countries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and various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where the problem lies, as well as a comparison with China, summed u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capital account; exchange rate新兴市场国家是指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机制和经济法规完善程度低于发达国家但高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特点是,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就已经开始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 1金融危机使新兴市场国家陷入困境 当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大量资金会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撤离,包括东盟、印度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主要表现在股市大幅波动、对外贸易逆差增大、外资出逃等方面。 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方国家的流动资金在危机时纷纷脱逃,返回本国救市,这造成新兴市场国家股市与汇率的大幅波动。在2008年下半年道琼斯指数跌破10000点之后,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者对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形势的担忧加剧,主要股市全线下跌,其中一些股指跌至近年来新低。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股市,仅在2008年9月一个月内下跌将近30%,韩元贬值程度超过20%。“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印度和巴西,股市2008全年跌幅都超过40%甚至高达60%,而俄罗斯的股市则停止交易。MSCI新兴亚洲市场指数也一路下滑,由9月12日的327点跌为10月23日的216点,下跌幅度达34% 。 金融危机还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贸易。从2007到2008年的新兴市场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对外进出口额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减小,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韩国受到影响最大,颠覆以往顺差状况。2008年上半年有5个月出现贸易逆差,至同年8月其逆差额达到26.8亿美元。而印度贸易逆差也有逐步扩大的趋势,8月份逆差已达109.7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翻一番。 外资的出逃也使新兴市场国家陷入了困境。大量的外资进入助推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股市虚高。而金融危机之后,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和投资回报预期产生了担忧,这也引起了部分资本外流。而随着通货膨胀及汇率贬值的出现,大量外资的出逃又把股市推向了低股。比如越南、韩国、印度尼西亚以及阿根廷等多个新兴市场国家一改此前资本流入、货币升值的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货币贬值、资本外流。以中国为例,2008年9月份中国外汇储备仅增加214亿美元,远低于当月外贸顺差(293亿美元)和FDI (66.42亿美元)之和,为2008年以来单月最低规模。而路透社的统计显示,除中国外的亚洲国家,2008年9月份外汇储备锐减至24600亿美元,减少203.3亿美元。从中可以看出,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均有所减少,其中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缩减最多,达到129亿美元。韩国和印度分别减少35.3亿美元和34.9亿美元。而据花旗集团判断,从2008年初至11月,印度的投资外流总额已达到87亿美元。2新兴市场国家的通病 2.1新兴市场国家的内忧外患:在爆发金融危机之前,新兴市场国家大多国内状况良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财政收支平衡,并且也不存在失业和汇率波动等问题。但是大部分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不成熟,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一直以来存在着其他内在和外在的隐患,这些在金融爆发后也凸显出来。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最致命的问题是资本账户的过快和过多开放。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普遍都大范围甚至全面开放了本国的资本账户,这些国家开放资本账户的直接原因则是为了迎合国内主要的财团与国际的大型金融机构的需要,因为政府本身就代表他们利益的代表者,比如韩国、越南。资本账户的过快和过多开放造成了大量国外的资本在短时间内就进入到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与金融市场中,同时造成了以美元等货币计值的短期外债增加,债务危机,一触即发。 其次,以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显现出了弊端。在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中,出口贸易扮演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内经济。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造成大量贸易逆差或者出口贸易受阻,那么本国经济将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发展资金而产生紊乱。东南亚各国(地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普遍存在经常项目逆差,由于美元走强,使其主要对美出口增长大幅度放缓,而主要对日本的进口快速增长,以至于国际收支平衡进一步失去控制,形成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如1996年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例分别为:泰国10.2%,马来西亚6.3%,印度尼西亚5%,菲律宾3.1%。经济的脆弱性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美元本位的汇率制度为新兴市场国家抵御危机制造了困难。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实行的是低频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国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一、亚洲金融危机回顾 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首先爆发于泰国,而后蔓延到东南亚各国,波及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日本甚至俄罗斯。 1996年之前,依靠推行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泰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直至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率突然急速下跌,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国际投资者的恐慌。1997年1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炒家开始通过做空泰铢套利,虽然泰国中央银行对此反应迅速,及时通过美元储备来挽救泰铢,但最终还是因外汇储备不足而失败。7月2日,泰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停止维持泰铢对美元的固定比价,让汇率自由浮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使泰铢在一天之内贬值16%。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联系密切,泰铢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其他东南亚各国,印度尼西亚的印尼盾、菲律宾的比索、马来西亚的林吉特纷纷相继大幅贬值,造成很大的金融恐慌,随后金融危机开始波及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及日本。 二、亚洲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1、实行固定汇率政策,货币定价偏高 固定汇率可以增强国际资本对该国货币的信心,有利于促进短期资本的流入从而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但同时固定汇率降

低了汇率变化的灵活性,实际币值同固定汇率下的币值往往会出现很大偏差。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币值被高估20%左右,韩国币值被高估10%左右。货币定价偏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推动了进口的增长;同时,从1995年开始美元对日元和其他主要货币开始升值,致使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东南亚国家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危机国出现巨大的贸易赤字,引起国际投机者的恐慌,国际投机者开始对该国货币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大量跨国资本流出。 2、金融自由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不匹配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危机国都不同程度地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降低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同时允许金融机构境外融资。在这些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引导下,国际资本可以轻易进入危机国国内市场。1996年,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五个亚洲国家(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印尼)国外融资总量达到了1006亿美元。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而国内却缺乏成熟的金融运行、监管体系,逐渐导致了资本和人力资源整体的不合理分配,当借款国汇率出现大幅波动时,危机国的外债负担也会随之加重,容易造成经济恐慌。不合理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是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3、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固有缺陷

国际金融危机论文(国际金融危机_论文)全球金融危机论文全球金融危机成因、特点和反思

全球金融危机:成因、特点和反思 [摘要]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总结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比较分析了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并从经济波动、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方面反思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2008年,世界遭遇了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和最具破坏性的全球金融危机,直至现在危机仍未全面结束。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和机构已开始对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进行研究。Reinhart和Rogoff(2008a,2008b, 2009)构建了包括66个国家、时间跨越800年的金融危机数据库,他们认为每次金融危机虽然都有各自的特性,但都与资产价格上涨、债务负担加剧、增长率波动、经常账户赤字等有相当大的关系,并且大多数危机之前都经历过金融自由化过程。Eichengreen和Rourke(2009)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本轮危机中全球股市的下挫和贸易萎缩程度比1929年更加严重,但是应对危机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更加有力。Brun-nermeier(2009)分析了抵押贷款危机放大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经济机制,认为这场危机与“经典的银行危机”十分类似,不同之处仅在于更高的证券化程度以及证券化使相互链接的债务网更加不透明。 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考察了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美元霸权密切相关。在实践中,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实施了监管资产评估计划并提出了金融监管全面改革方案,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发表了《特纳报告》,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德拉罗西报告》并公布了欧洲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修改了有关交易账户、市场风险、新资本协议等方面的监管规划。但在现有研究中,往往从某一方面对金融危机进行分析,缺乏对本轮金融危机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

马克思哲学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马克思哲学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08人力资源管理2班0 黄飘寒 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其扎根的土壤,也是中国历史上实践意识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内在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回答中国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思想观点直接就是对当代世界及其发展的新概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既立足中国国情,又放眼世界。 而美国的金融危机以资本运作的连锁效应向全世界辐射,对中国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必须以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境界,对当代的金融危机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美国金融危机的引发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个现象可以说与美国人的价值观,道德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密不可分的。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波及全球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危机。这场危机使人们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重新审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反科学性。重新研究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把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也应该重新研究《资本论》,从而发现资本主义的经济秘密。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建制的历史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

马克思哲学革命展开的基本问题域。 马克思明确指出,“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此推翻了长期以来“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黑格尔)的看法,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基本洞见。这个基本洞见的启示在于找到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它就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运作方式。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运作方式的深层问题是分工和异化劳动的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声呼吁,要建立劳动者主导的社会体制,克服资本主义的深层缺陷。 然而,美国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是克服不了的,只有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才能使防范规避危机成为可能。美国金融危机反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也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商品经济二重矛盾引发的危机最终是不可救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商品二重性矛盾可能会产生危机,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又决定了危机是可以规避和防范的,一旦发生是可以治理和化解的。 我国应对金融风险,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既要从体制层面上防范,又要从制度层面上加强防范。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对金融危机的规避和防范:一是从制度方面,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从制度层面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对私营经济、市场经济、虚拟经济建立规范管理的根本措施。二是从体制方面,坚定不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

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