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实践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实践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实践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实践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实践

[摘要]一直以来,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学知识,积淀古代文化。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打好基础。但文言文教学面临教学困难,学习吃力的现状有待解决。如何才能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并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现状和教学问题;问题的解决;总结;结束语

一、现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及其教学问题分析

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入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瑰宝。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在慨叹,文言文的课堂上都是我们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只做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顶多也是动一下笔头记录黑板上的东西”。平时,害怕学文言文,考试更是一塌糊涂,文言文丢分非常严重。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默写在试卷上,很多学生错别字较多,不能准确断句,不能准确解释重点词语,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这就是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其次,在教文言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下通过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1、有语言障碍。由于文言文表达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对古汉语常识不够熟悉等,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甚至谈文言色变。

2、教法传统,文言文课堂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枯燥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占据了大半节课甚至整节课,学生成了忠实的听众和勤恳的抄写员。这种以老师“灌输”为主的课堂自然味同嚼蜡,枯燥无味。

3、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认识存在偏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对于今后的学习及个人的发展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常常忽视对文言文的学习。

通过对现阶段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现状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使我们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客观的反应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二、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问题的解决

上述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不畏惧文言文,并且让学生积极读文言文,乐于学文言文,实现教与学的有效性呢?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探索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探索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12-07-09T16:33:41.9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11期供稿作者:郭本社[导读] 总之,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特点、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探索、总结 郭本社陕西省杨陵区揉谷中学712100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如今,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却深感其苦。然而苦从何来?首先苦在教法死——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以背诵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其次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无可奈何花落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死板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诗文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 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词汇、语法等较陌生,有一种畏惧心理,害怕学不好,有时甚至对学习文言文感到非常枯燥。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精炼巧妙的无穷魄力,由易到难、积少成多。树立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打消他们怕学不好的顾虑,从而为文言文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笔者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在预习阶段布置几个学生,先把故事情节讲给他们听,启发他们揣摩人物心理、神态、语气等,然后指导他们用文言文对话进行表演。待上课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给全班同学看,让全班学生从表演中体会到课文内容,理解文句,然后再进行教学,体会文中字、词含义,从而让学生轻松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增,觉得学习文言文轻松愉快,兴趣很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而且一些学生当堂就能背诵。 二、翻译悟“文”,乐中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但对于初中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为“五字法”:留、增、删、调、换。“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成“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增”,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补上的内容多用括号括起来。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译为“(村中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询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夫战,勇气也”(《左转·曹刿论战))中“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即删去,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 “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升序》),把“弗”换成“不敢”?。 在学生知晓了方法后,可采取多种有趣的方法让学生练习翻译。如“抽签翻译”,即教师先将需翻译的语句若干写在纸条上,让学生抽签来翻译;“男女对译”,即男生或女生选一句让对方翻译;“小组互译”,分小组分语段进行互相翻译;还可以进行“笑话错译”,如在学习蒲松龄《狼》一课时,教师故意将“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其中的一条狗蹲坐在前面”,学生会疑惑进而大笑,从而理解这里的“犬”活用为“像狗一样”之意。同样,“妇抚儿乳,儿含乳啼”?(林嗣怀《口技》)一句,教师故意错译为“那妇人抚摸着儿子的乳头,儿子含着乳头还是啼哭”,学生们亦会忍俊不禁,自然会理解前一个“乳”为喂奶之意。从而理解了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 三、直视预习,打下基础 预习是学生初步获取信息、发现疑难问题、明确学习方向的有效手段。因此,预习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预习时,老师尽可能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明确应在预习中朝什么方向思考、重点注意些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发现疑难问题后解决的渠道(查资料、同学之间讨论、问老师等),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明确预习目的,从预习中增长知识,知道在课堂上重点注意些什么,让他们带着目的与疑问进入课堂。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积极、有目的地进行。 四、相信学生,互疑探究 教师要不露声色地作好这个环节的组织者、旁观者、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在预习阶段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探讨、明晰。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尽量给予肯定,让课堂活跃起来、民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松而不散、活而不乱。教师切忌在课堂上包办代替、作逐字逐句的串讲,而只是在一些关键、重点的地方疏通,把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给学生纠正、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特点、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探索、总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新课标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探索出一些适合学生的、又能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理念,从而为教好文言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实践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实践 [摘要]一直以来,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学知识,积淀古代文化。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打好基础。但文言文教学面临教学困难,学习吃力的现状有待解决。如何才能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并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现状和教学问题;问题的解决;总结;结束语 一、现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及其教学问题分析 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入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瑰宝。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在慨叹,文言文的课堂上都是我们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只做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顶多也是动一下笔头记录黑板上的东西”。平时,害怕学文言文,考试更是一塌糊涂,文言文丢分非常严重。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默写在试卷上,很多学生错别字较多,不能准确断句,不能准确解释重点词语,不能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等等,这就是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其次,在教文言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下通过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1、有语言障碍。由于文言文表达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对古汉语常识不够熟悉等,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甚至谈文言色变。 2、教法传统,文言文课堂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枯燥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占据了大半节课甚至整节课,学生成了忠实的听众和勤恳的抄写员。这种以老师“灌输”为主的课堂自然味同嚼蜡,枯燥无味。 3、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认识存在偏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对于今后的学习及个人的发展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常常忽视对文言文的学习。 通过对现阶段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现状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使我们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客观的反应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二、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问题的解决 上述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不畏惧文言文,并且让学生积极读文言文,乐于学文言文,实现教与学的有效性呢?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科目:初中语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XX X义辉 作者单位下坠中学 联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主观能动性兴趣诵读积累课外阅读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中学文言文教学历来困难重重,一是因为文言文历史久远、行文简练、典故众多,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别,学生难以理解掌握。二是因为应试的需要,教师基本上是串讲到底,文言文学习给学生的印象便是枯燥的翻译、背诵、默写,学生完全被“牵着鼻子走”,他们的主体意识被冻结,不能在阅读中体验到快乐,久而久之,兴趣荡然无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原本温暖平和朴素可亲的文言经典,似乎已变成冰冷的高阁之物,学生们不得不敬而远之,甚至惧而远之。三是因为功利的当代人认为,有那么多新知等待我们去学习,文言文对我们有什么用,所以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原动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以求摆脱文言文教与学的困境。 一、讲出文言文的多种价值。 首先,认识文言文的文化价值。五千年来,炎黄子孙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得到了完整而有序的保存,主要依靠文言文。例如《论语》《孟子》记述了儒学思想的核心,两千年来深入中国人血脉,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可见,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绝不仅仅在于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而是因为她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记忆,这记忆很大程度就来自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才能薪火相传;轻视文言文,将导致民族文化记忆的缺失,而失去民族文化记忆,我们民族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因此,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多读读李白的诗、东坡的词,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学生会深深地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语言。 其次,认识文言文的教育价值。教材文言文多是经典之作,歌咏山川,记述经历,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丰富阅历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东江边长大的学生领略到塞北雪景的壮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学生学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邹忌讽齐王纳谏》使学生懂得良药未必苦口,委婉规劝是一种处世为人的良策……这样,文言文不仅铿锵入耳,更能怦然动心。 再次,让事实说话,认识文言文的实用价值。2006年四川宜宾2?7案中,县公安局副局长郑云,在与一名身捆二十公斤炸药的绑匪进行长时间心理较量时,就是因为当场吟出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触动了绑匪的心弦,从而减轻了绑匪狂躁的对立情绪,最终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经常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文言文学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 二、讲出文言文的文化意蕴。 教材文言文典雅、简洁、内涵丰富,虽年代久远,却香如陈酒,其中的文化意蕴深厚醇美。 散步古人庭院,认知古人社会生活。教材文言文,窥片言只语,可知古人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万象万物。例如,从“布衣”“短褐”“绮绣”中,可知穿着者身份地位的差别。“元是今朝斗草赢”,包含了古代民俗——端午节斗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会有人也来玩玩斗草:文斗斗智,增长植物学知识;武斗角力,活动筋骨,驱走疲惫与枯燥,快哉乐哉! 品位意象,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力。理解古诗词特定意象的含义,是读懂古诗词的一把钥匙。教材选文中多处提及柳、月等等,于是专门讲讲它们的文化意蕴,便于学生更好理解古诗词。柳亭亭而立,让人产生许多遐想。柳枝柔长、婀娜,随风轻摇,让人觉得有依依之情,加上“柳”和“留”谐音,古人自然就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所以柳树常被诗人寄托离情别意。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离愁别绪淡化为柳丝的缠绵挽留。柳树的姿态,也让人联想到女性的柔美,柳树就被拟作美丽的女子。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多种于房前屋后,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初中语文古诗文文本解读及教学研究课程学习指导剖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文本解读及教学研究课程学习指导 专题解析 想一想,做一做 拓展学习资料 制作团队:吴晓薇等教师团队:周群、王海兴 专题解析 如何设计一堂古文课 O从题目入手 以《五柳先生传》为例: 1.传: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O为何不写高大上的家世。 2.文章当中,有一个字出现频率最高,你能找到它吗? O不其实是为了否定什么?为什么陶不为样不那样?不能用干瘪的社会黑暗来概括。通过不字来看出不同。奇人:恬淡自然。写传记不写事迹,只写爱好。显赫家世却不写,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字为一篇眼目。 ——钱钟书《管锥编》 3. 整体分析 奇文: ① 虽为传记然不以记事为主; ② 虽有显亲,却言不详姓字; ③ 全文以“不”字贯穿。 奇人: ①安贫乐道;② 恬淡率真。 4. 思考

①结合上述讲解及课文思考,陶渊明是否真像他在文章中写的那样,是一个万事不关心,超脱于尘世的人? ② 读完下面的文字,你能谈谈陶渊明说自己“不求甚解”的真正原因了吗? 《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江熙云:圣人体是,极于冲虚,是以忘其神武、遗其灵智,遂与众人齐其能否,故曰我无能焉。子贡识其天真,故曰夫子自道也 5. 拓展资料 O古代九品中正制,你们都显摆。我不显摆。 夫自叙而言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无其人,阙之可也。 ——刘知几《史通·内篇·序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晋书·陶渊明传》 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 ——王夫之《船山遗书·思问录·(内篇)》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晋、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贾氏、王氏谱学出焉。 ——欧阳修《新唐书》卷百二十四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俗子不知,便谓渊明真不着意,此亦何足语。不求解,则如勿读,不用声,则如勿蓄。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元代李冶《敬斋古今黈》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案例研究

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案例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一堂好课,能够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既然课堂如此重要,我们就要走近课堂、透视课堂、分析课堂。 课堂的基本要素:纵向看,有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的核心要素是课堂教学设计;课中涉及到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策略等诸多要素;课后要素主要是教学反思。横向看,课堂构成的要素包括人与物两类。人要素指教师和学生,包括他们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以及社会责任感,构成课堂系统的整体格局;物要素包括教材、教具等教学媒体,是一种信息载体。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都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既有崭新的视角、入微的分析,又有针对性强的建议,篇篇扎根、点点写实,“即看”则可“即用”,能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可操作性强,实效性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上了解自己学习的程度,促进部分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还要提倡学生对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讲解技能、教学演示技能、活动变化技能、课堂调控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等。由教育部认定的学科课程培训专家具体策划、设计,并参与主持、主讲。培训内容以专题为单位进行组织,注重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旨在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在培训的方式上突出了培训的层次性和多样化,有课程专家的理论指导,有教研员深入浅出的分析,也有教师的案例示范和心得体会,因此,本培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视性。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96818589.html,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汪香女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5期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数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凄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引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懂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陕西省大荔县下寨初中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活动情况(开题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1、开题时间:2013年9月19日 2、开题地点:下寨中学多媒体教室 3、参与人员:王峰、雷红茹、任江莉、郭彩玲、王丽 开题报告要点: (背景和意义;目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分工;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步骤;课题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研究经费预算等)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是一般课题,课题立项号为:SJHYBKT2013024—13 该课题经过充分准备,于2013年9月19日正式开题,现将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中国文言文内容五彩斑斓,绚烂多姿,博古通今,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有限,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初中生普遍较低。又为了应对学业考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老师罗列的重点,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又因为很多地区的学业考试中古诗文阅读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许多教师只好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拓展”阅读训练。这既无助于学生对文言语感的积累,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怎样切合言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负责人】任淑华(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所在单位】扶风县法门镇第一初级中学【参研人】任淑华 【课题申报】2014年10月我(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向学校语文教研组申报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校本教研课题,10月底获得教研组及学校批准立项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一般采用“串讲法”。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但是,我们参照课改的精神,站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几个方面审视传统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并非“会学”。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知识迁移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并进行研究,

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开辟出一条新路,让老师教得有味,学生学得起劲,获得自己研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广泛涉猎古文精粹,深入体味文言文的智慧和奥妙。提高文言文的教与学的能力。 【课题的界定】 著名语言文学家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 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 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 汉语的源头。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即对文言文学习怀有热情,能够认真对待,自觉进行相关学习。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文言文能力得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与需探寻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精神,贯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化,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想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的本真,进入语文的生命。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对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要准确设置,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发挥目标的有效性。可是,有些教师的目标设计走入误区,可概括为:1.目标单一。表现为教师多年教学思维定势,把“一课一得”片面的理解为“一堂课一个知识点”,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2.目标不明。表现为制定目标时仅凭教师自我主观意向,不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设计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对新课标解读不深。3.目标不准。表现为对目标的陈述抽象模糊,没有实实在在的具体目标,且不顾学生实际,对教材研究不透。4.目标套牢。表现为按照预设环节推进,目标设计过分细化,过于分散,没有及时生成新的目标,对学情的关注不够。 语文课堂是广阔而精致的。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紧扣以下六个方面的衔接与融合。 一是紧扣目标,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文言训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文言文教学要“言文结合”,不是单向的教学,是“言”中有“文”,“文”中有“言”,二者互相包含的。其中,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文言语感的综合训练,注重断句标点;二是抓好文言语法的修辞训练,注重咬文嚼字;三是抓好文言诵读的感悟训练,注重吟咏体味。 如教《陋室铭》时,教学目标可抓陋室“不陋”这一点来设计,描陋室之乐,价陋室之主等,点面结合,提升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品质、文化传承、审美鉴赏四方面的素养,实现其教学目标紧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紧扣三维,把握目标设计层次性。 认清文言文具有词类活用、虚词更替现象明显的这一特征,目标设计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着力凸显文言文教学特点。 以《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设计为例: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吾、对、闻、国、道、若等)的含义及用法。2.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并能掌握这种基本方法。3.探究文章寓意,懂得“不轻信流言,不以讹传讹”的道理。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目标,分清内容与维度两个层面,挖潜文本中潜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教师直击目标和重点。 三是紧扣课标,把握语文教学针对性。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承载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但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的课堂显得较沉闷,让学生常常会害怕、讨厌学习文言文。正如钱梦龙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那我们该怎样教学文言文,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呢?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以巧妙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文言文相对较枯燥,合理运用多媒体,将

文字转换成图画,可以刺激学生感官,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口技》可让学生欣赏一段口技表演,《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注重情感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这更能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做出激励性评价,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首先是指导学生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可采用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

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群文阅读即“群文阅读教学法”的简称,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方法,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但是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却很少。 本研究着重探讨群文阅读理论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具体使用策略,并以王君、潘庆玉两位名师在初中的群文阅读教学案例为佐证,希望能为当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将从如下方面进行论述:一、前言部分介绍选题原因及意义,阐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分析群文阅读的研究现状,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二、第一章主要对群文阅读进行理论方面的概述,首先从历史角度审视群文阅读概念的完善过程,并对关键词进行辨析,界定群文阅读使用的范围阈值。其次分别从哲学、心理学、和阅读理论三方面表述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 最后,明确群文阅读在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中起到的桥梁作用,证明其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价值,并为后文的策略提出和课例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三、第二章从群文阅读的使用可行性出发,运用两个视角分析将群文阅读引入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可行性。 一方面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极力呈现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另一方面通过群文阅读的使用角度,浅谈群文阅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否能解决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证明其可行性。 四、第三章主要从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法、效果的评价四个维度详细阐述古诗文群文阅读的使用策略。在目标设置中,笔者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对七到九年级进行了具体的古诗文群文阅

读教学目标设置。 在内容选择上,主要完成议题的确定和文本的组合,笔者根据教学三分理论启发一线教师选取议题的思路,还根据“言象意”理论对议题进行归类,方便一线教师对号选取。并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提出了四点选文标准,同时对组合方式进行部分举例。 在教学方法上,笔者提出根据不同课型建构课堂,和根据不同教学板块建构课堂两种方法。在效果评价上,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设置多元评价方式。 五、第四章结合前几部分的内容,以王君老师执教的《孙权劝学》和潘庆玉老书生执教的《唐代边塞诗》为核心课例,分别从议题聚焦、文本组元、课堂结构、意义建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理性反思,旨在通过目前最为成功的名师课堂,介绍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文课堂的实际运用。这既是对笔者所提出策略的一种印证,也是对笔者未提出策略的一种补充。 六、总结本文主要观点。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 文言文,顾名思义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它的内涵可以包括古代的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一、让学生从文字的背后寻找文化的源流,真正读懂文言 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曾说过:“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又说:“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可见,学一篇文言文,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弄通作品的思想内容;二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便读懂别的文言文。两者无一不是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弄清文章中每个字的意义变化,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但对一些比较典型且关键的字作进一步的分析,即从汉字形体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汉字形体内部所蕴涵的各种文化信息,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一定会有助于学生真正地了解、掌握汉字,培养他们对母语、对汉字的兴趣与感情。比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对“始龀”一词是这样解释的:龀,从“齿”、“匕”,齿,在古代专指门牙,从齿的生长情况可以判断人的年龄,所以“龄”也是以“齿”作偏旁的。龀,从“齿”、“匕”,所以“龀”的意思是门牙

的乳牙脱落,恒牙萌出。因此,“始龀”是指儿童大约有六七岁。这样解释给学生听,印象深刻,记忆深刻,对文言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成语的教学也可以这样。成语是古汉语中的典故、寓言、故事、警句等经长期相沿习的固定短语,其中有许多是学生所熟知并常用的。但学生对这些成语往往只是了解其整体含义,如“再接再厉”解释为“比喻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而其中的“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鼓励”的“励”,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老师这样向他们解释可能学生更容易真正理解:再接再厉不作“再接再砺”,语本孟郊《斗鸡联句》: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息;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本指斗鸡时,每次交锋都要磨一磨鸡的嘴。后来写作“再接再厉”,“厉”是“砺”的假借字,所以不是“鼓励”的“励”。 二、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文言文,真正运用文言 作家孙犁曾在《与友人论学习古文》中说:“学习古文,除去读,还要作,作可以帮助读。遇有机会,可作些文言小文,这也算不得复古,也算不得遗老遗少所为,对写白话文,也有好处的。” 1.仿照课文例句,学写文言句子 学习完《愚公移山》后,可以让学生把“如果你尽力发展自己的长处,还愁什么没有希望呢?”这个白话句子改写成文言句子,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觉得很难,不知如何下手,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2-18T17:14:03.26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作者:梅珊珊 [导读] 梅珊珊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 71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199-01 一、古诗文教学的堪忧现状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因其而千古流传,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因其而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其而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言借其而发扬光大。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智慧主要积淀在古诗文中,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其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指出要“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推荐了背诵的篇目。人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共计选编了古文45篇,古诗词28篇,推荐课外古诗词背诵50首。我省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也都增加了默写古诗文的内容和分数。可是,由于种原因,目前古诗文的教学工作还没有突破死记硬背的瓶颈。迫于升学的压力,一些学校老师只是在所谓关键的时刻打破了诗词的完整性,让学生日夜加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致使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优美的古诗文也会变得毫无美感,从而大大抑制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二、古诗文教学的有效举措 语文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厚的语文积累,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实,学生们既然对那些歌词等语言现象那么感兴趣,就证明他们有相当的语言敏锐性,甚至可以说是有很高的语言感受与表达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到因势利导,积极把学生们的这种语言感受力和语言敏锐性引导到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来。如何因势利导,让学生由被动为主动,变被迫背诵成乐而为之,我们认为培养中学生古诗文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其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加强古诗文教学,使其好学乐学的有效举措。 1、强化诵读。 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7—9年级语文教材所选编推荐的这些古诗文,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名篇以其精练、和谐而有节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广博的内容,充沛的情感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且易于掌握理解,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是诵读的最佳材料。“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打开课本,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使其在读中涵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都可以先诵读一首诗或一段文,在古诗文诵读的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2、引导审美。 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古诗文由于语言上的艰深,年代久远,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给学生的审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3、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古诗文的学习,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不能呆板单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曾进行过以下多种尝试:利用自习课给学生开办古典文学知识讲座,搞文学欣赏,培养其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课前三五分钟时间,推荐一些名篇名句给同学,并作简单点评;让学生把古诗词、篇章改写成课本剧,在班级表演;进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文学典知识比赛、名句接力赛等多种比赛形式。上学期,我们为改变现状,就联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古诗文背诵活动,感觉效果比较理想。通过这些寓教于乐、丰富多彩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去阅读积累,从而更加钟爱古诗文。 4、培养探究。 赞诃夫说:“教学应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新课标强调指出,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也是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批判意识、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着想。我们较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有同一诗人的比较,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有同一时代的比较,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诗词品味鉴赏中,还可按其类别比较探究,如同是送别诗,学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名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就可与王维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黄庭坚的“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作比较,品鉴出诗人的诗风情怀和诗句的意境情感。这些有益的举措,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古诗文教学的美好展望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只有打好精神的底子,成长之树才会茂盛。任何一个民族或者说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民族,都不会忘记自己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精神导师,都会如饥似渴地从他们那里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以充实自己。同样,弘扬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不应该忘记古代诗文大家,就应该从古典诗文中汲取精神营养,以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在这方面,基础教育正起着打底子的作用。 我们想,如果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对古诗文教学的倡导多一点、实一点;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少一点、虚一点;身处一线的语文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