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策略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策略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策略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策略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策略

河池市大化县岩滩镇初级中学覃安机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围绕一个“读”字来展开,通过“读通”“读懂”“读熟”这三个“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一、读通——指导朗读,扫清朗读障碍

文言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学生无法运用现代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来阅读文言文。学生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扫清朗读障碍,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通”,弄清生僻字,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出感情,并且知道在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

教师指导学生“读通”文言文的步骤可以分三步:①学生初读。所谓初读,就是让学生首次朗读文言文。初读是教师摸清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个主要步骤,教师可以让全班齐读,或者个别学生朗读,并从学生的初读中发现他们在字音、情感语调、断句等方面出现的问题。②教师指出问题并纠正。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字音错误(破音异读、通假异读以及古今异读)、断句错误、情感把握不准等。教师可以采取范读的方式指出并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在范读的过程中,可要求用笔标记出教师朗读时停顿的地方,并注意教师所用的情感语调、节奏韵律等。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本,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③学生仿读和反复朗读。教师可要求全班学生一起模仿教师的范读,之后要求学生个人进行反复朗读,不断揣摩文章的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地朗读文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就能领会文章的大意。

二、读懂——翻译全文,建立文言知识体系

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文言知识体系,进一步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敏感性。建立文言知识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持续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逐渐形成一个以文言字词为基础、文言句式为导线的文言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开展教学:①学生自主翻译。在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先让学生自己翻译文章,即根据自己的理解,参照课文下的注释通读一篇文章,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式就做个记号。②教师指导翻译全文。经过了第一个步骤的直译,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还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式,造成句意翻译不畅通。教师在这一步骤中应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不能就字论字、就句论句,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字词和句式,采用类比、化繁为简等方法指导学生建立文言知识体系。例如,在翻译《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的“而”字时,可类比“学而时习之”(《论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等篇章中的“而”字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弄清楚“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解释。

学生的字词知识体系一旦形成,就能够快速地调动大脑中的已有知识通读全

文,阅读障碍就大大减少了,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词不离句、句不离词,构建文言文句式知识体系也同等重要。古今汉语句式有许多不同之处。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中的成分(即主、谓、宾、定、状、补),使学生学会判断句子中缺少什么成分以及句中成分的正确顺序排列,之后再依次训练学生对文言文常用句式进行判断和辨别。在此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促使其逐渐积累文言文的句式类型。

三、读透——把握全文,理解文章情感主线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作者的理想追求、思想感情等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情感主线。每一部作品都会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表露。可见,联系写作背景是极其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个体查资料—群体讨论—教师总结指点”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主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主要包括时代背景特点、作者的身世经历等。第二步,群体讨论,让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阐述自己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对其他同学所阐述的观点进行补充或指正。第三步,教师总结指点,教师一一指出学生在讨论中所出现的对文章理解方面的错误,并联系写作背景分析指正,总结概括文章的主旨,分析情感主线,使学生正确把握全文。

上述文言文教学策略是笔者文言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能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⑴① 约定;② 才;③ 离开;④ 拉,牵拉

探索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探索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12-07-09T16:33:41.9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11期供稿作者:郭本社[导读] 总之,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特点、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探索、总结 郭本社陕西省杨陵区揉谷中学712100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如今,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却深感其苦。然而苦从何来?首先苦在教法死——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以背诵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其次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无可奈何花落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死板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诗文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 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词汇、语法等较陌生,有一种畏惧心理,害怕学不好,有时甚至对学习文言文感到非常枯燥。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精炼巧妙的无穷魄力,由易到难、积少成多。树立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打消他们怕学不好的顾虑,从而为文言文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笔者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在预习阶段布置几个学生,先把故事情节讲给他们听,启发他们揣摩人物心理、神态、语气等,然后指导他们用文言文对话进行表演。待上课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给全班同学看,让全班学生从表演中体会到课文内容,理解文句,然后再进行教学,体会文中字、词含义,从而让学生轻松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增,觉得学习文言文轻松愉快,兴趣很高,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而且一些学生当堂就能背诵。 二、翻译悟“文”,乐中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但对于初中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为“五字法”:留、增、删、调、换。“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成“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增”,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补上的内容多用括号括起来。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译为“(村中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询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夫战,勇气也”(《左转·曹刿论战))中“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即删去,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 “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升序》),把“弗”换成“不敢”?。 在学生知晓了方法后,可采取多种有趣的方法让学生练习翻译。如“抽签翻译”,即教师先将需翻译的语句若干写在纸条上,让学生抽签来翻译;“男女对译”,即男生或女生选一句让对方翻译;“小组互译”,分小组分语段进行互相翻译;还可以进行“笑话错译”,如在学习蒲松龄《狼》一课时,教师故意将“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其中的一条狗蹲坐在前面”,学生会疑惑进而大笑,从而理解这里的“犬”活用为“像狗一样”之意。同样,“妇抚儿乳,儿含乳啼”?(林嗣怀《口技》)一句,教师故意错译为“那妇人抚摸着儿子的乳头,儿子含着乳头还是啼哭”,学生们亦会忍俊不禁,自然会理解前一个“乳”为喂奶之意。从而理解了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 三、直视预习,打下基础 预习是学生初步获取信息、发现疑难问题、明确学习方向的有效手段。因此,预习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预习时,老师尽可能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明确应在预习中朝什么方向思考、重点注意些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发现疑难问题后解决的渠道(查资料、同学之间讨论、问老师等),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明确预习目的,从预习中增长知识,知道在课堂上重点注意些什么,让他们带着目的与疑问进入课堂。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积极、有目的地进行。 四、相信学生,互疑探究 教师要不露声色地作好这个环节的组织者、旁观者、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在预习阶段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探讨、明晰。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尽量给予肯定,让课堂活跃起来、民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松而不散、活而不乱。教师切忌在课堂上包办代替、作逐字逐句的串讲,而只是在一些关键、重点的地方疏通,把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给学生纠正、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特点、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探索、总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新课标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探索出一些适合学生的、又能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理念,从而为教好文言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科目:初中语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XX X义辉 作者单位下坠中学 联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主观能动性兴趣诵读积累课外阅读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中学文言文教学历来困难重重,一是因为文言文历史久远、行文简练、典故众多,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别,学生难以理解掌握。二是因为应试的需要,教师基本上是串讲到底,文言文学习给学生的印象便是枯燥的翻译、背诵、默写,学生完全被“牵着鼻子走”,他们的主体意识被冻结,不能在阅读中体验到快乐,久而久之,兴趣荡然无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原本温暖平和朴素可亲的文言经典,似乎已变成冰冷的高阁之物,学生们不得不敬而远之,甚至惧而远之。三是因为功利的当代人认为,有那么多新知等待我们去学习,文言文对我们有什么用,所以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原动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以求摆脱文言文教与学的困境。 一、讲出文言文的多种价值。 首先,认识文言文的文化价值。五千年来,炎黄子孙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得到了完整而有序的保存,主要依靠文言文。例如《论语》《孟子》记述了儒学思想的核心,两千年来深入中国人血脉,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可见,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绝不仅仅在于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而是因为她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记忆,这记忆很大程度就来自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才能薪火相传;轻视文言文,将导致民族文化记忆的缺失,而失去民族文化记忆,我们民族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因此,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多读读李白的诗、东坡的词,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学生会深深地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语言。 其次,认识文言文的教育价值。教材文言文多是经典之作,歌咏山川,记述经历,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丰富阅历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东江边长大的学生领略到塞北雪景的壮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学生学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邹忌讽齐王纳谏》使学生懂得良药未必苦口,委婉规劝是一种处世为人的良策……这样,文言文不仅铿锵入耳,更能怦然动心。 再次,让事实说话,认识文言文的实用价值。2006年四川宜宾2?7案中,县公安局副局长郑云,在与一名身捆二十公斤炸药的绑匪进行长时间心理较量时,就是因为当场吟出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触动了绑匪的心弦,从而减轻了绑匪狂躁的对立情绪,最终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经常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文言文学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 二、讲出文言文的文化意蕴。 教材文言文典雅、简洁、内涵丰富,虽年代久远,却香如陈酒,其中的文化意蕴深厚醇美。 散步古人庭院,认知古人社会生活。教材文言文,窥片言只语,可知古人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万象万物。例如,从“布衣”“短褐”“绮绣”中,可知穿着者身份地位的差别。“元是今朝斗草赢”,包含了古代民俗——端午节斗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会有人也来玩玩斗草:文斗斗智,增长植物学知识;武斗角力,活动筋骨,驱走疲惫与枯燥,快哉乐哉! 品位意象,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力。理解古诗词特定意象的含义,是读懂古诗词的一把钥匙。教材选文中多处提及柳、月等等,于是专门讲讲它们的文化意蕴,便于学生更好理解古诗词。柳亭亭而立,让人产生许多遐想。柳枝柔长、婀娜,随风轻摇,让人觉得有依依之情,加上“柳”和“留”谐音,古人自然就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所以柳树常被诗人寄托离情别意。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离愁别绪淡化为柳丝的缠绵挽留。柳树的姿态,也让人联想到女性的柔美,柳树就被拟作美丽的女子。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多种于房前屋后,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44724419.html,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汪香女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5期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数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凄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引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懂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陕西省大荔县下寨初中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活动情况(开题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1、开题时间:2013年9月19日 2、开题地点:下寨中学多媒体教室 3、参与人员:王峰、雷红茹、任江莉、郭彩玲、王丽 开题报告要点: (背景和意义;目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分工;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步骤;课题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研究经费预算等) 《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是一般课题,课题立项号为:SJHYBKT2013024—13 该课题经过充分准备,于2013年9月19日正式开题,现将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 中国文言文内容五彩斑斓,绚烂多姿,博古通今,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有限,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兴趣初中生普遍较低。又为了应对学业考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老师罗列的重点,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又因为很多地区的学业考试中古诗文阅读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许多教师只好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拓展”阅读训练。这既无助于学生对文言语感的积累,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怎样切合言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2009-05-06 15:37) 标签:- 分类: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由于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什么兴趣。其次,文言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加上传统文言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以致在学生中流传着“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说法。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根据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文言文教学三步走,即诵读一理解一识记。这三个环节并非是独立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支持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行的。 文言文诵读之法 一、诵读 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而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诵读这一环节,在课堂设计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经过多次实验,我发现优美的散文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读,效果会更好。 二、理解 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只有理解深入透彻,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否则,便成了“一路捡,一路丢”,最终一无所获。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我将课堂上的理解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理解。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第二步,质疑提问,点拨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教师在这一步只是在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时给以适当的点拨,而后明确。第三步,方式灵活,巩固理解。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教师要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第四步,以全班为单位,复述或讲故事,将所接收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准确无误。 初中文言文识记之妙招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而“识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识记的最直接目的是应对考试,更长远的目的则是为高中阶段或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基础。文言文除背文段外,还应熟记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常见虚词的翻译,作家、作品和出处。要想把这么多知识全部记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在这时的指导作用就显得更重要了。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想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的本真,进入语文的生命。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对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要准确设置,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发挥目标的有效性。可是,有些教师的目标设计走入误区,可概括为:1.目标单一。表现为教师多年教学思维定势,把“一课一得”片面的理解为“一堂课一个知识点”,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2.目标不明。表现为制定目标时仅凭教师自我主观意向,不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设计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对新课标解读不深。3.目标不准。表现为对目标的陈述抽象模糊,没有实实在在的具体目标,且不顾学生实际,对教材研究不透。4.目标套牢。表现为按照预设环节推进,目标设计过分细化,过于分散,没有及时生成新的目标,对学情的关注不够。 语文课堂是广阔而精致的。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紧扣以下六个方面的衔接与融合。 一是紧扣目标,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文言训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文言文教学要“言文结合”,不是单向的教学,是“言”中有“文”,“文”中有“言”,二者互相包含的。其中,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文言语感的综合训练,注重断句标点;二是抓好文言语法的修辞训练,注重咬文嚼字;三是抓好文言诵读的感悟训练,注重吟咏体味。 如教《陋室铭》时,教学目标可抓陋室“不陋”这一点来设计,描陋室之乐,价陋室之主等,点面结合,提升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品质、文化传承、审美鉴赏四方面的素养,实现其教学目标紧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紧扣三维,把握目标设计层次性。 认清文言文具有词类活用、虚词更替现象明显的这一特征,目标设计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着力凸显文言文教学特点。 以《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设计为例: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吾、对、闻、国、道、若等)的含义及用法。2.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并能掌握这种基本方法。3.探究文章寓意,懂得“不轻信流言,不以讹传讹”的道理。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目标,分清内容与维度两个层面,挖潜文本中潜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教师直击目标和重点。 三是紧扣课标,把握语文教学针对性。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doc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 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 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 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 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 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 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

了。之,仔分析文段的,可使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合注速全文 外文言文文段,于一些懂的文言字一般都会出注。 些注有助于同学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提醒 学生千万忽略些注,而合注速全文。遇到个疑句 像“ 脚石”一横在途中,我就要系上下文真推敲,可用猜想的 方法来解决。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停下来苦苦思索,而。 之,速全文,不求完全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症下”解答 外文言文有三种型,即解、句子翻和内容理解。于不同的目 采用不同的解方法: (1)解。目多数是考文言中一多的象,而些文言基本上都是 同学在内文言文中学的。解, 先套用我学的文言的意思,再系上下文,意思通,正确答案。 (2)句子翻。翻句子要解出关的字的意思,在直的基上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 物名、名、国名等有名保留原,不用翻。例如:“ (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守巴陵郡(地名)”。可把个句子: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意的去。例如:“ 者,阳城人也”,“者?? 也”表判断,无,去,可把个句子:是阳城人。三是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承载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但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的课堂显得较沉闷,让学生常常会害怕、讨厌学习文言文。正如钱梦龙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那我们该怎样教学文言文,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呢?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以巧妙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文言文相对较枯燥,合理运用多媒体,将

文字转换成图画,可以刺激学生感官,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口技》可让学生欣赏一段口技表演,《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注重情感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这更能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做出激励性评价,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首先是指导学生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可采用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负责人】任淑华(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所在单位】扶风县法门镇第一初级中学【参研人】任淑华 【课题申报】2014年10月我(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向学校语文教研组申报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校本教研课题,10月底获得教研组及学校批准立项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进行有效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一般采用“串讲法”。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但是,我们参照课改的精神,站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几个方面审视传统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并非“会学”。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知识迁移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并进行研究,

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开辟出一条新路,让老师教得有味,学生学得起劲,获得自己研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广泛涉猎古文精粹,深入体味文言文的智慧和奥妙。提高文言文的教与学的能力。 【课题的界定】 著名语言文学家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 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 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 汉语的源头。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即对文言文学习怀有热情,能够认真对待,自觉进行相关学习。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文言文能力得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与需探寻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精神,贯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化,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 文言文,顾名思义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它的内涵可以包括古代的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一、让学生从文字的背后寻找文化的源流,真正读懂文言 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曾说过:“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又说:“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可见,学一篇文言文,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弄通作品的思想内容;二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便读懂别的文言文。两者无一不是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弄清文章中每个字的意义变化,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但对一些比较典型且关键的字作进一步的分析,即从汉字形体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汉字形体内部所蕴涵的各种文化信息,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一定会有助于学生真正地了解、掌握汉字,培养他们对母语、对汉字的兴趣与感情。比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对“始龀”一词是这样解释的:龀,从“齿”、“匕”,齿,在古代专指门牙,从齿的生长情况可以判断人的年龄,所以“龄”也是以“齿”作偏旁的。龀,从“齿”、“匕”,所以“龀”的意思是门牙

的乳牙脱落,恒牙萌出。因此,“始龀”是指儿童大约有六七岁。这样解释给学生听,印象深刻,记忆深刻,对文言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成语的教学也可以这样。成语是古汉语中的典故、寓言、故事、警句等经长期相沿习的固定短语,其中有许多是学生所熟知并常用的。但学生对这些成语往往只是了解其整体含义,如“再接再厉”解释为“比喻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而其中的“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鼓励”的“励”,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老师这样向他们解释可能学生更容易真正理解:再接再厉不作“再接再砺”,语本孟郊《斗鸡联句》: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息;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本指斗鸡时,每次交锋都要磨一磨鸡的嘴。后来写作“再接再厉”,“厉”是“砺”的假借字,所以不是“鼓励”的“励”。 二、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文言文,真正运用文言 作家孙犁曾在《与友人论学习古文》中说:“学习古文,除去读,还要作,作可以帮助读。遇有机会,可作些文言小文,这也算不得复古,也算不得遗老遗少所为,对写白话文,也有好处的。” 1.仿照课文例句,学写文言句子 学习完《愚公移山》后,可以让学生把“如果你尽力发展自己的长处,还愁什么没有希望呢?”这个白话句子改写成文言句子,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觉得很难,不知如何下手,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古诗文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古诗文洋溢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了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不仅语言生动凝练、音韵优美和谐,而且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情感。它博大精深,既对人的文化素养、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等产生巨大的作用,又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起着非凡的影响。因此,古诗文选入语文课本的比例越来越大,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那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该怎样做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诗文由于距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机。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学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就会越想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比如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学习古诗文的良好氛围来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浓厚

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范读激起兴趣,可以播放配音朗读,也可以由教师范读;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编成课本剧表演来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二、应鼓励学生多说多讲 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换,深入浅出,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鼓励学生能有独到的见解,标新立异,让学生个性能得到张扬。在说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因为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体会到古诗文的文字美、节奏美与韵律美,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动口、动心、动情地大声地说、大声地讲,方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情境美 欣赏古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古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