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传统民居中蕴含的儒家文化

河南传统民居中蕴含的儒家文化

河南传统民居中蕴含的儒家文化
河南传统民居中蕴含的儒家文化

河南传统民居中蕴含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长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导哲学思想,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前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和近现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新文化运动的多重冲击,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不同朝代统治集团的各种需要而不断吸收包容新的思想与观点,最终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思想体系,对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多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传统民居也确实在规划布局与建筑组合、功能适用与空间排列、形态特征与结构形式、器皿陈设与装饰细部等方面,渗透着儒家文化的种种特征。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人们所追求的“以礼为本,注重中和”等固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河南传统民居逐步形成了符合儒家文化标准的独特建筑体系。

一追求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儒家文化审美取向

河南传统民居,在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上造就出了独特建筑语言,这也是其建筑文化的审美取向所在。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在河南全省的民居建筑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无论是处处可见的漏窗、木雕、砖雕、石雕,还是高大的门第和牌坊,大都镌刻有中原地区所特有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故事,从厅堂到居室也大都张挂字画、楹联和警句,使室内既充满了人文气息,又可以警示和教育后人。巩义康百万庄园内的水缸鱼池,意喻“花

好月圆”;卫辉小店和村建筑屋檐下的雀替雕刻有方孔铜钱形状,寓意“财源广进”;安阳马丕瑶府的门楼是方圆结合,蕴含了“方圆有度”的处世哲学。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儒家建筑思想

追寻天、地、人的共通之处,最终达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既要适应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又要遵从社会人文规范。所以,真正和谐生命形态是当人、社会、自然这三者完全统一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实现。河南民居十分注重此方面的表现,这是因为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要求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融合人和自然环境,同时更要追寻与社会、民族以及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统一。表现形式为村庄的选址、建筑的样式、结构的类别、色彩和材料的应用等方面,并且以河南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本准则,强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重在建立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另一特征,为了适应封建社会当中的礼仪规范,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体现出人之间的伦理原则,所以对民居建筑的体量、方位、组合、风格也有着严格的讲究,要追求的是一种建筑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和谐。特别是在院落空间中,为了满足人们喜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总是把自然作为

基本的审美对象,当然也利用自然来调节精神。例如,院落空间要对外封闭,一方面可避免外界的干扰,使内部安全、独立、宁静、自由;而另一方面对内的开敞,可使自然界的阳光、雨雪、天空、花草和树木同人们的室内日常生活更多地联系起来。正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河南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正是天、地、人三者融汇之处,更像是从大自然空间中切割出来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山、水、风、雨、树木等都被收纳其中。所以,纵观河南民居,我们既可以从局部,也可以站到全局看到一种“人、社会、自然”三重意义的和谐,一种独特的儒家和谐建筑理念。

三渗透着儒家文化精神的建筑发展观

自汉代开始,儒家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和规范,成为各个朝代统治集团在都城建设和规划中的指导原则,河南民居在此背景下奕形成了符合儒家文化精神的发展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居中为上

儒家提倡“居中不偏”。秦国丞相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中记载有:“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儒家经典《礼记》中也提到了“中正无邪”,并且高度概括了院落及建筑组群在规划布局时采用中轴对称的办法对烘托统治者

至高无上地位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古代早在两千多年前就

形成了强烈的居“中”意识,同时还创造出了富有“中和”内涵的儒家文化原则,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创作理念、规划布局以及地域文化风格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在河南的传统民居中有“五门相照”之说。因此,河南民居的大门位于中轴线上,也是居“中”思想的一种反映,并不是像北方大多数的民居大

门位于院落的东南隅,这是河南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位于古都安阳清朝时期的马丕瑶府第,整体院落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由南向北,逐级抬高,前庭后堂,左右对称,且均南向开正门。院落中间有条非常明显的中轴线,按前后顺序依次排列为院门、次门、和信堂、敬诚堂以及修身堂。马府的院门代表着主人的门第等级和社会地位,还起到了引导整个院落主题的重要任务,是院落的对外展示和形象部位;次门起到串联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衬托马氏家族地位的功能;二进院的正房是和信堂,主要作用是招待客人,安阳本地人也将之称为大堂;敬诚堂为三进院的正房,是马丕瑶母亲的居室;中轴线的尽头四进院修身堂是院落主人马丕瑶的住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轴线上所有的建筑在院落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不是供家庭中的长辈或重要人物居住,就是用于接待客人或开展重要活动的场所,这样的规划设计安排不仅仅反映了古代社会“以中为贵、居中为上”的传统思想,更

是将儒家伦理中的等级制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2 重视礼仪

中国的儒家伦理学说,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作为人们任何行为的准则,以君对臣、官对民、父对子、夫对妻的封建社会礼教等级思想作为核心,以使社会达到完美的天人同序伦理境界。所以,基于这种思想,古代社会把这种“礼”的约束运用到了人们的各种实际生活当中,让全体子民服从中央集权政治的教规,如讲求尊老爱幼、相敬如宾。而河南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起源和中兴之地,无形中成为这一观念最具代表的实践地区,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当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深远

的影响。所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物,理所当然地印上了深深的时代痕迹,并成为体现儒家尚“礼”文化精神的最好载体。位于豫中地区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可视为这一地区民居建筑的代表,鸟瞰整个庄园,其整体的布局,浓厚的古朴民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庄园各处,每个建筑都十分强调协调统一、均衡稳定和对称布局的设计理念,还融入了传统儒家文化当中尊君、崇孝、重礼的伦理精神,并使之转化成为各类生活化的场景,如家族之间的和睦、长辈威严的树立、凝聚人心的力量、尊卑的序列等,让一重重院落门第当中形成了讲秩序、求统一、重人伦、求凝聚的传统文化品质,使现存33个院落571间房无不流露出浓浓的儒家文化气息。 3 追求中庸实用

儒家的中庸之道与河南民居追求实用的特性完美融合。

以豫西和豫北地区为代表,其民居建筑体量普遍都不大,多为三开间,通进深5米左右,砖木结构承重,屋顶以硬山为主,也有卷棚等活跃形式,前后封檐,整体外形变化较小。建筑墙体多采用外熟里生(外面青砖里面土石)或者是“填馅”做法(中间填土石外面为青砖),厚度均在370毫米以上,注重安全,墙上门窗洞口普遍较小。从现存的民居情况看,无论是经济性、耐久性还是热工性能都很优秀,且各种材料间的连接安全可靠。建筑装饰上精巧生动,繁简运用对比恰当,有着北方传统民居建筑凝重、大方、简素的特征,但又不似山西民居过度的精雕细刻,有炫耀和繁琐之嫌,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其繁密和细碎的雕刻极易给人产生视觉上的负担。因此,河南民居总体感觉较自然、有节制,像生活中的小家而不是展示于人的豪华别墅。建筑立面的处理注重运用虚实对比、大虚大实等手法。街道两侧常布置木质门窗和壁板,或与挑檐、柱廊相结合,形成开敞的空间,方便人们进出,显得空间灵活多变,感觉有亲和力不呆板,使狭窄的街道空间上拓展、延伸而丰富多彩,有利于人们进行交往和商业活动,也与河南当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的特点相适应。

4 崇尚自然

顺应天道,遵循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山水相依,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民

居无论是在村落的选址还是单体建筑的构建上,均体现着河南人对这种理想的追求。从自然条件看,河南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地区,也是中国唯一拥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并以伏牛山――淮河为界形成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综合来看,豫西虽多为黄土沟壑地貌,气候干旱、寒冷,但其南部为伏牛山区,植被茂盛,孕育出了伊河与洛河,其冲积的河洛平原地区也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地方;豫北、豫中和豫东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多风沙,属典型的北方气候;豫南为丘陵地区,河湖交错,气候温和、湿润,雨水较多,属于典型的南方气候。正是因为有着不同的自然及地域文化条件,形成了中原大地截然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于是,当我们走进洛阳、三门峡地区的窑洞,徜徉在安阳地区的四合院,漫步在信阳地区的圩子,感受到的是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位于豫北卫辉市西北太行山东麓的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筑群,可以视为河南民居崇尚自然体现儒家建筑思想的代表。其主人为清朝乾隆年间从山西迁徙过来的阎榜,村庄所在地形为一山涧小型盆地,有良田数百亩,盆地中间有一小山坡占据险要位置,形状很像一只乌龟,小店河村正好坐落在龟背上,龟首伸向村北部的苍河,寓意为“神龟探水”。小店河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北方的山脉形

成屏障成功阻挡了风沙的侵袭,冬季受寒流的影响较小,而苍河水源充足,有利于灌溉和排水泻洪。其建筑整体布局充

分利用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视野开阔,景观效果突出,营造出了较好的环境,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防御性能。

河南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较多的传统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所建,集建筑、规划、人文、环境于一体,是河南所在的中原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和文化遗产。河南民居在设计与建造上,兼有南方之秀和北方之雄,具有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 刘彩:《安阳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 辛鑫:《康百万庄园的建筑特征》,《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李伟,新乡学院讲师)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 以西安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工程为例 摘要: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项目是在西安北院门历史街区内实施的第一个民宅保护工程,对西安传统民居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被评为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本文系统介绍化觉巷125号院建设前,建设过程,建设后以及目前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建筑特色,阐述保护所采取的技术方法,最后结合中挪合作的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指出传统民居保护应注意的问题:建设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保护后的维护与利用;传统民居保护中法律法规的缺失;多元合作方式。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 architecture i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No. 125 courtyard in Huejue Alley is the first implemented project in Beiyuanmen Historic District of Xi’an. It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Xi’an and was granted Honorable Award by UNESCO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st-implementation stat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t analyze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s and discusses the techniques used in the protection process. Then according to the Muslim District Protection Project, the author points out some issues deserving consideration in protection process: communic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maintenance and utilization after protection;the lack of laws and guidelines for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the need for multi-cooperation.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利用 Key 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Protection, Reuse 一、项目背景介绍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但是,自198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人们对城市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西安的城市肌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现代文明和古老文化冲击碰撞,老城内低层高密度的城市肌理正经历着逐渐的变化,传统街区迫切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西安回民传统街区位于西安老城西北部,与著名的钟楼、鼓楼为邻,东起北院门, 西至早慈巷, 北起红埠街, 南至西大街,总面积约54公顷, 总人口约6万人, 其中回民约占三分之一。区内有十座清真寺,年代不一,大小各异,形态各具特色。回族群众按传统方式“依寺而居”, 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与生活习惯。这里最早的回族先民是那些唐朝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现在,这些居民的主要居住形态是一种低层高密度、院落式的居住形态。但是,由于近年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维修资金的匮乏,许多传统院落严重朽坏,需要整体的维修和保护。实际上大多数居民对于街区保护有着迫切的需求和强烈的愿望,一些住户已经对自己的房屋进行了更新,但由于缺乏对建筑功能、风貌和周围环境的周密考虑,对街区的景观与环境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不及时引导,将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为了保护该街区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中挪—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于1997年9月开始,由西安市政府与挪威科技大学合作进行,挪威NORAD基金会为该项目提供了约50万美

浅谈中原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

浅谈中原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 【摘要】豫剧起源于中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产物,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当代,随着世界经济和民众观念意识的改变,豫剧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在创新中传承豫剧,利用当今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互联网来传播豫剧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豫剧;中原传统文化;创新;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16-02 一、豫剧的起源 河南豫剧的前身是河南梆子,而河南梆子又源于陕西的梆子腔,也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秦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区差异,陕西梆子腔逐渐河南化,同时也受到了其他地方戏如同州梆子、蒲州梆子、皮黄腔、罗洗等的影响。乾嘉年间,河南梆子迅速发展?汛螅?成为河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剧种,并且经过众多艺术家的改良,演变成了豫剧。 豫剧剧目分为传统戏、现代戏,故事情节大多取材于当地生活,还有很多戏取自民间传说故事,比如明朝永乐年间的《抬花轿》、明朝洪武年间的《桃花庵》和元朝末年的《洛

阳桥》。豫剧中的现代戏主要展现的是中原地区农民的真实生活,例如《朝阳沟》《李双双》等。这些经典剧目都来自民间,也符合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审美,因此,豫剧广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并得以发展下来。 二、豫剧的发展 “豫声剧社”的创办是豫剧城市化的开端,也是豫剧发展的里程碑。1934年,樊粹庭正式投身豫剧事业并创办了豫声剧社,通过他的变革,以及管理上的创新,豫剧有了重大的跨越,真正在人民生活中扎下根,真正和城市文化结合在一起。 而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让豫剧从地方走向了全国。她带领着她的剧社走进六座城市演绎豫剧《花木兰》,她又在樊粹庭对豫剧社的改革基础上,巧妙地将豫东、豫西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同时还融入了曲剧的唱腔,让豫剧更好地发展壮大。 后来,《朝阳沟》的出现对于豫剧的发展来说是质的飞跃,它不但做到了戏曲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而且也摆脱了传统戏曲的枷锁,由此形成了豫剧现代戏。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戏曲发展受到制约,豫剧同样受到挫折。在这一时期,豫剧团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提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在这场改革中比较成功的小皇后豫剧团,王红丽带领着她的小皇后豫剧团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取得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世界民居

《洞穴·帐篷·楼阁》-----世界民居 一古朴的原始居所 洞穴 ·迄今人类最古老的居所是斯里兰卡为大人的洞穴。 树屋 ·在高大粗壮的树上,距地两三丈的地方建起容纳10多人居住的树屋,地板是用木板或竹片铺成,屋顶和墙壁是用树枝编成,上下树用竹或木梯子。在邻近树屋的地面有一窝棚,供白日休息,树屋是过夜之地及紧急情况时避难所。 海上村落 ·菲律宾苏禄群岛附近海面上的八召人在渔船上生活。 ·文莱的阿耶水乡:把圆木捆扎成木筏,让其漂浮河面,再在其上建造木制房子,再把房子集中形成水上街道。而今,阿耶水乡则把房屋建在河中夯实下的稳定牢固的混凝土桩柱上。风篱 ·人类亲手建造的最古老居所:吧一排低矮的树木弯向一边,再在上覆树枝、树叶、树皮或草。圆形状平行状两类。 棚屋 ·把两平行状的风篱拼合在一起。 雪屋 ·北美洲高纬度地区,,在神奇而酷寒的莽原中,生活着数万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属黄种人。约两万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河期,西伯利亚东端与北美阿拉斯加西段之间的白令海峡冰洁成为一座宽广的陆桥,亚洲一批批去到”新大陆“。 雪屋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选一开阔、向阳的平地,确定一具体地基,用刀切割大雪砖,然后砌垒雪屋。先用大雪砖围成一个圈,以后逐屋向内收缩,掌握一定斜度,南面开一小窗,小窗上方伸出一块板形的雪块,可掩挡雪花飘打窗户,亦可折射太阳光线。然后凿开一道极为低矮,以至只能爬下的门。因纽特人矮小,只须一滑便能进屋。接着在半球型屋顶下的地上挖掘一深坑(屋身大部分在地下),最后在屋顶盖上一层厚厚的野草,再覆一层海豹皮,同时在屋内螺旋形墙壁上挂满兽皮,用海兽肠子蒙蔽窗户。雪屋内置学床,全家男牛老少脱光衣服相互依偎在皮制大口袋里取暖。一般一个月雪屋就得放弃重造新的。一个因纽特人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会去一冰洞躺着,永远睡下去,直到升入天国。 堡垒屋 ·俄罗斯克里维亚境内的崖屋,伊朗卡帕多西亚的圆锥形住宅,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中的崖屋,都发挥过战斗堡垒的作用。 ·非洲尼罗河上有的深山峡谷之中的努巴人,每家都有一圆形住宅,是用一堵堵墙吧5 、6间房子连成首尾衔接一体的闭合圆圈,圈中央是房屋围成的院子,只有一个西欧啊口从外面通到院内。进入个房间唯一通道是一很深且贴进房内墙的坑。 ·多哥境内的塔姆贝尔马人住在有数座塔楼组成的堡垒式房子里。上下两层,下贮上居,塔楼间高强连接,易守难攻。 ·新西兰毛利人的村寨周围挖掘壕沟,修围墙,村寨叫”帕“,房子用坚固圆木建造,形状为方或长方形,屋顶为茅草铺盖而成的两面斜坡 二别有情趣的家园 毗邻而居的长屋

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

行知小学“平顶山地区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行知小学课题组 一、调查目的 我们行知小学位于平顶山市区东环路环东社区内。经河南省陶行知研究会批准我校已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基地,是河南省唯一一所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名字命名的小学。学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针,坚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组织师生“学陶、师陶、研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建成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校、特色校。年开始,在教体局的统一领导下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校承担了子课题《诵读文化经典,提高语文素养》为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语文学科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之一,学校也被中央教科所授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验基地。为使这项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年暑假开始,学校组织了多次“平顶山①地区传统文化调查活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平顶山地区的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平顶山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淡漠了。现在的小学生对平顶山的传统文化需要有更深的了解。我们组织调查的目的就是,调查目前我校学生对本地区多年的历史、文化的了解情况,让学生在参与中更

好的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铸造一代少年的传统美德。 二、参与活动的成员:我校四到六年级个班的学生,每班至少有位同学参加,全校共多名同学参与。 三、时间安排:年暑假起,每年暑期一次。 四、调查提纲: ()平顶山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公众人物及主要事迹; ()平顶山的民风民俗; ()平顶山的自然风光特点、民居特点; ()平顶山的传统节日文化、传统文化事件。 五、调查内容: (一)平顶山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公众人物及主要事迹 平顶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众多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约在年前,这一带就出现了较大的部落群。卫东区蒲城店龙山文化古城遗址的发现,说明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建立了城镇和村落。由此可见,平顶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土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代,这里属应国管辖,应国以鹰为图腾,古典汉语"应"、"鹰"通假,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 平顶山是个以煤而兴的城市,因此,又称“煤城”、“太阳城”。这里原本是片沉寂的土地,年开始,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在百里矿区安营扎寨,日夜奋战。劳动者用汗水孕育了平顶山的诞生。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高培华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群体意识、倡导刚健有为、力求平和发展的文化内质,。其精神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 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 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在全球化的人文精神失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背景下,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无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力。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 《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 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命绵绵不断活力因子。、 1、坚忍不拔的精神境界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中国文化强调“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人生态度,把困难、挫折、痛苦作为人生的财富,把坚贞不屈、不畏艰险、不惧挫折、奋斗不息作为精神追求。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这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 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 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论语·秦伯》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自觉为国家民族承受苦难,作为担当大任的条件。《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勿乱其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乐。”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既是一种宇宙情怀,也是一种德理性,更是一种文化自觉。 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顾炎武先生提出“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正始》 告知国民要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更是志于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 古往今来无数贤达的仁人志士 禀承这一民族传统 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后来经麦孟华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语很快传播开来了, 特别是经过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先后引用, 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至家喻户晓。“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语提出了作为国家主人的国民对国家应该履行的神圣义务和道德责任。它出现在国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

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山西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

导游基础 中国古代建筑测试题精华版

导游基础中国古代建筑测试题

第八章中国古代建筑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隋唐建筑风格说法正确的是()。 A、豪放朴拙 B、雄浑壮丽 C、精细富缛 D、柔美华丽 2、下列现存古建筑为元代所建的是( )。 A、太原晋祠圣母殿 B、宁波保国寺 C、蓟县独压寺 D、芮城永乐宫 3、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墓墓室结构是( )。 A、土穴墓 B、木椁墓 C、砖石墓 D、悬棺 4、北京正阳门属于( )。 A、军事防御性楼阁 B、报时性楼阁 C、观景性楼阁 D、戏楼 5、我国现存最大型的、保存完整的古城墙是( )。 A、南京城墙 B、西安城墙 C、平遥城墙 D、丽江古城 6、秦朝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东起辽东,西迄罗布泊 C、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D、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7、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建于( )。 A、战国 B、汉朝 C、唐朝 D、春秋 8、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分别位于( ) A、浙江、江西、湖南 B、湖北、江西、湖南 C、广西、福建、湖南 D、湖南、广东、江苏 9、( )是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 A、八达岭长城 B、金山岭长城 C、司马台长城 D、黄崖关长城 10、我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是( )。 A、北京故宫 B、天坛 C、太庙 D、历代帝王庙 11、中国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在( )。 A、北京天坛 B、山东岱盾 C、山东孔庙 D、北京历代帝王庙 12、“寻根朝敬之旅”可拜祭炎帝、黄帝、孔子,岳飞墓地,它们依次在() A、湖南、陕西、山东、浙江 B、湖北、山西、山东、河南 c、陕西、山西、山东、河南 D、湖南、山西、山东、浙江 13、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是( )。 A、秦始皇陵 B、汉茂陵 C、唐昭陵 D、明孝陵 14、汉武帝的茂陵是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位于( )。 A、陕西临潼 B、陕西兴平 C、陕西乾县 D、河南巩义 15、我国现存修建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私家藏书楼是()。 A、天一阁 B、天禄阁 C、文渊阁 D、石渠阁 16、下列与孙髯有关的观景性楼阁( )。 A、大观楼 B、岳阳楼 C、鹤雀楼 D、滕王阁 17、我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是( )。 A、北京明十三陵 B、清东陵 C、清西陵 D、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18、唐乾陵作为帝王陵园,是以( )为主要标志的典型代表。 A、方上 B、以山为陵 C、宝城宝项 D、深埋地下 19、孔庙的核心建筑是( )。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斗门,传统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传承

斗门,传统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传承 有时候不禁会想,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温润情怀?是小时候看到村子里热闹的水上婚嫁民俗,是记忆里家中长辈口耳相传的沙田民歌的旋律……传统文化,无形之间将传统内涵代代相传,而今,如何在当下再次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在斗门,传统文化植根这片土壤,古老情愫和文化传承在此演绎着新的故事。 民俗源自生活 如果要为斗门的传统文化生态勾勒出一张脸谱,那么水上婚嫁肯定是这张脸谱上经历百年而不褪色的油彩。 为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根据《省文化厅关于组织开展20xx-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的通知》要求,在今年3-5月,省文化厅组织开展20xx-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评审工作。经评审、检查和公示,全省共有43个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获评为20xx-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斗门区莲洲镇凭“斗门水上婚嫁”,获评20xx-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我市唯一上榜的项目。 斗门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珠江出海口八大门中的崖门、磨

刀门、鸡啼门、泥湾门和虎跳门都经过斗门,这里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珠三角流域典型的大沙田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水乡,生活着约15万的疍家人,疍家文化早已融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之中。据史料记载,明代已有疍民在斗门境内的大沙田地区生活。《香山县乡土志》载:“水居则为民,今本邑三灶官久已奉载。……至民顽悍,明初籍以为兵,实羁縻之术,非诱之向化也,故风俗习惯,究与土著不同。清朝雍正七年,诏令民有能盖屋栖身者,许其在近水村庄居住,力田务本,以示一视同仁。……人,以舟为宅,业捕鱼或编篷,濒水而居,谓之水栏。”(见《辞言》:古代南方的水上居民。也作“蛋”,今作“疍”。)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便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咸水歌来贯穿婚嫁活动的全过程。 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约。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这里形成了一种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文化——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这项习俗的婚嫁程序繁复多样,共有“夹年生”“拿茶叶”“择日”“使日”“起厨”“坐高堂”“上头”“嫁仪”(汉家姐、梳头、祭龙王、松头等)、“花船迎亲”“渡水饭”“拜堂”“闹洞房”“回门”13项。其中“花船迎亲”“祭

【人教版】选修六: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含答案)

第9课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桃花源里人家──西递 1.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价值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认为皖南古村落“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它们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这个评价,极为概括地点出了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突出价值之所在。 2.徽商 〔材料一〕明清时期,徽商作为一支重要商帮,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贾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明代万历时人谢肇在《五杂俎》中曾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是徽州的古名,山右为山西的别称。谢氏将徽商与晋商称为商界两大劲旅,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所谓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帮集团。明清时期的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个县。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但形成一个商帮集团,则在明成化、弘治年间①。明嘉靖②以后直至清朝的乾隆、嘉庆时期③,徽商达于极盛。清末,随着封建社会步入穷途末路,徽商也走向衰落;其间虽亦出现过个别令人刮目的“红顶商人”,但就整体而言,徽商已不能挽回其“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命运了。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第440页 〔材料二〕徽州古建的称绝于天下,古村落的繁盛,与明清时期徽州的纵横四海有关。徽州向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生存环境的逼仄,大批中原士民的涌入,尤其是南宋建都临安之后,徽州的人口陡增,据统计,南宋时人口约五十万人,元代增至八十二万。生存空间的狭窄加上人口的不断递增,生计便成为最为突出的矛盾,徽州士民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寄命于商”,外出谋生。明代徽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引一徽州村妇之口直言道:“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清末进士、歙县人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进一步指出:“盖新安居万山,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矣。”徽州人的经商历史始于东晋,兴于明清,从最初的零散四出经营到明代发展起闻名海内渐至“无徽不成镇”的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为徽州又赢得了“商贾之乡”的赞誉。在明清的几百年间,徽州商帮的活动范围“几遍禹内”,所谓“山陬海涯无所不至”,甚至远涉外洋,经商异国。此时的徽州商帮已具有了雄厚的资本,在盐、典、茶、木等行业

河南民居的特色

河南民居的特色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被称为“中州”太行山脉以东。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帮称河之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豫的来缘。 由于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灵宝市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高度为2413.8米,海拔最低处为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 河南省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南部属北亚热带,全省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3至15 度,年平均降水量1120-570毫米。全年无霜期308-275天。就是因为河南省地处中原,所以民居就形成了它特有的建筑风貌,用料和做法上也有特色,表现出明显的北方建筑性格特征,以及地处从南到北、由东面西的过渡地带的变化特征。

河南民居的平面布置特点分类: 河南民居院落的平面布置呈现多样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特点:即四合院、三合院、窑房院和大别山区的前后排房院落。 河南民居的结构类型分类 河南民居根据结构和外观特点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窑洞:砖瓦式建筑;石板房建筑和现代的平顶房;和现代的楼房。 1、窑洞式建筑 窑洞,是由于地理、地质、气候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不仅节省材料,而且冬暖夏凉,因所选土质稳定性好,一般亦很坚固。主要集中在河南西部地区,如巩义、洛阳和三门峡地带。当地的窑洞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利用黄土原顶上向下挖成深坑做院落,四壁挖洞为居所,内部空间采用拱形结构。窑洞开有小窗,用竹篾做成,内外糊防风纸,开关方便,且便于通风透光。窑洞前面用砖垒砌成拱形门,在结构上起到了防止塌落的功用,在造型上亦使这种单纯的形态产生局部变化。别一种是在黄土地顶向下挖掘出矩形的深坑,坑边有各式阶梯可以通到地面,在坑壁上再四面开辟窑洞,称作地坑窑。一般又会用顶门窗土窑、大门窗石窑、大门窗接口土窑、大门窗泥结窑这几种形式。大型的可以几个地坑相连,在券门口有砖砌门脸,砖材的运用,在大面积的土质材料中起到了对比与点缀作用,丰富了建筑外观。洞顶上面修整成宽敞的平面,以

小学语文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

小学语文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途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3至6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雄伟壮观。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的地震撼动,风雨侵蜍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客家人那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傣家竹楼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到处是一丛丛绿色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在竹林深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却看不到村寨、房舍,显然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区地处亚热带,地温高,据说竹楼利于防止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村边都有防护林带。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竹楼下有较大的空地作院子。整个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一般作关牲口和堆柴禾用。竹楼由二十至二十四根柱子支撑。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蔑,将楼房隔为两层。屋顶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大都改为用瓦顶。 如果你到傣家作客,走进竹篱,登上木梯,便来到屋外的走廊,进门,是一宽大堂屋,中间铺一大块竹席,这是全家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内的。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很好,你在室内坐着,只觉清风徐徐,花果飘香。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八根。选择中柱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要去迎接,并泼水祝福。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候,全寨子的人都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请"赞哈";(歌手)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温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现代启示

城市建筑┃建筑论坛┃U RBANISM A ND A RCHITECTURE ┃A RCHITECTURAL F ORUM 241 温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现代启示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of Wenzhou Traditional Vernacular Dwellings ■ 谢瑞乐 遆素丽 ■ Xie Ruile Ti Suli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温州古民居在自然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建筑形式的研究,总结了温州传统民居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温州传统民居对当前温州新农村建设的“农改房”建造的借鉴意义,并提出了一些仿效传统民居的建筑设计方法。 [关键词] 温州传统民居 生态 农改房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form of ancient Wenzhou dwellings i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how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Wenzhou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Expounds the referenc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Wenzhou “agricultural reform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fo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emulate tra- 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Keywords] Wenzhou traditional dwellings, ecological, agric- ultural reform of the housing 一、 研究的意义 随着温州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温州农村环境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州市三个区543个村落目前正进行旧村改造。大量的“农改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造,这些民居建在哪里,如何建,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目前温州农村旧村改造中的农房建设出现了一些不良趋势:第一,不考虑民居建筑与温州当地的气候关系,千篇一律,所造建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可以见到;第二、不考虑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差别,没有重视农民的生活习惯,造成农村建筑“城市化”,建造的建筑无非是城市建筑的“拷贝”而已。看起来很“现代化”实际上用起来不方便。 实际上,农村住宅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其过程是一个不断的适应、自我调整的过程,它的存在是一个跟自然、社会妥协的结果。因此我们说它是“协调的”这里指的“协调”有两层意思:一是跟自然环境的协调,这种建筑形式肯定是本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下最优于人居住的建筑形式。二是跟社会经济条件的协调,农村的劳作、生活方式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的形式,从而形成比较独特的适合农民居住的建筑形式。 深入研究温州农村的自然气候、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在此条件下形成的建筑“被动式”应变措施对于温州“农改房”的建造将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在建造“农改房”的时候应该多考虑古民居的建筑形式,取其精华,应该深入到农村中去了解农民的生活方式。 二、 温州传统民居的“协调性” 1. 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1)选址 温州传统民居村落选址都非常注意小气候。如温州渠口村,东、西、北三面环山,冬季不受寒风侵袭;南面有一座不高的山,正好在盆地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形成两个豁口,迎接夏天的季风。特殊的地形,造成渠口村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小气候。 (2)乡土材料的利用 温州盛产竹木,为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地方材料,形成以木构件为主的结构方式。温州山区民居一般多为小木屋,临街(路)木屋层层外挑。温州还盛产石材,建筑地基、台阶、地墁、柱础、墙裙、墙身普遍用毛石、条石、片石、块石砌筑,而遍布于山溪的卵石更是信手可得,成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人们除用它平砌地基、墙身外,还用它驳岸、筑围墙、砌水沟、铺路,甚至于用它当坐凳(见图 1)。 图1 温州芙蓉村街道(作者拍摄) (3)建筑布局与形式 合院布局是温州民居为了改善微气候而设置的,四面(或者三面)围合、顶部开放的庭院可以部分抵挡寒风入内,天井的设置又可以把新鲜空气引入到庭院内,一定程度上保持住宅内的空气质量。由于冬夏两季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导致入射角的差别,可以使庭院天井取得良好的遮阳、纳阳、采光效果,同时院内还可以放置水缸、种植绿化,改善院内热环境。当然温州民居的合院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合院,天井一般比较大、围墙往往比较通透(见图 2)。 图2 温州某宅院花墙 温州外廊式民居是对温州地区生态适应性的最大诠释,底层设廊,出檐深远,有利于屏蔽烈日,接纳凉风,从而适应了当地夏天闷热、冬天温和的气候特点。不仅仅是房顶出檐,还会在楼层的分层 处设置腰檐,有些局部屋面比较高就形成了重檐,另外还有山檐、窗檐、门檐等。温州地区建筑的出檐一般较为深远,一是因为防雨的需要,较深的檐口距离可以更好的抵挡风雨的侵袭。 2. 与社会环境的协调 (1)人际关系的协调 温州古民居处处体现着以人为中心的居住理念,每个村都有一些公关空间供人们交流,一般都是榕树下、祠堂、小溪边等等,榕树几乎是温州农村必备的树种,榕树下不仅是村民聊天休闲的场所,而且还有文化交流和教化的作用。 温州农村极其重视邻里关系,家家院院白天基本都是开着门的,却也不见有谁家发生偷盗事件,说白了就是邻里照看的原因,从农村街道一路走来会碰到很多邻居或问候或拉家常,这种融洽的邻里气氛是城市人所不能达到的。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就是源于榕树下、祠堂、合院、堂屋、檐廊等公共空间的存在。 (2)生产方式的协调 现代温州农村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温州农民养殖、种植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农房的面积往往比较大,一个比较大的储藏空间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用来存放农产 品和农具。 三、 温州民居对当前农改房建筑的借鉴之处 无论从规划上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上,现代建筑学都比以前进步了很多,然而,温州农村住宅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其对自然的适应性、对社会的适应性必然是值得现代建筑所借鉴的。 1. 尊重环境,保护环境 传统温州民居的选址和形式作为人对自然环境的妥协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顺应自然的哲学,人们因地制宜的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创造适合居住的建筑环境。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舒适度。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这种顺应环境的做法在当代也同样需要。 2. 建筑布局与形式 虽然由于土地紧张的原因,家家户户拥有合院已经不现实,但是温州农民渴望冬暖夏凉,渴望享受不同季节的日照,家务劳作、儿童嬉戏、休闲纳凉、促进邻里关系,渴望有归属感的愿望是不会变的。现代建筑几乎剥夺了农民的这一愿望。它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严格的区分开来,把人们从大自然中隔离了出来,把人们与其它人完全隔离开来。 3. 被动节能技术 现代建筑在改善环境的技术上日新月异,但大多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前提上的主动节能技术,有些技术在农村实施起来还难度很大。 温州民居在用材、保温隔热、遮阳通风等方面的被动节能技术很值得借鉴温州民居所使用的被动 (下转第244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