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精选版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精选版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精选版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精选版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

内容与价值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

张国雄

(五邑大学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所江门 529020)

摘要:口供纸是在美国实施排华政策时期五邑侨乡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移民文献,以台山、开平最多。这种“编写”的文献,有无真实的内容和价值?学术界尚缺乏具体的分析和讨论。本文通过对这种文献庞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口供纸的内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中有实,假中带真。因此,是研究华侨华人历史和侨乡文化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口供纸真假价值五邑侨乡

我们曾经对“口供纸”产生的历史背景、种类和制作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介绍[1],这些主要产生在五邑侨乡的“口供纸”,多数是为“冒名顶替”的新移民而特定编写的。那么,这些“编写”的内容,是否为真实的情形呢或者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它有没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过讨论。本文将依据保存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部分台山口供纸,进一步就这些问题做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重要历史文献的研究兴趣。

一,口供纸的内容结构

口供纸内容庞杂,大致由两部分组成。其主体是一问一答式简洁的问题设计,可以称为“主件”。其次,是与主件相关、印证主件真实性的“附件”。

(一)主件的结构

作为口供纸主件的一问一答格式化文字资料,基本上有“家庭、家族关系“、“相关事件”、“村落结构”、“村落环境”、“证人关系”、“移民”等几个方面。下面以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台山龙塘村《谭焯光口供纸》为例,做一具体的分析。

谭焯光于1908年在旧金山“唐山码头”最早的待审所接受了美国海关移民官员的询问,根据他保留在家乡的口供纸,为了应对海关移民官员的审查,移民美国,出国前,谭焯光集中对68个问题进行了准备。这些问题设计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家族关系

“汝果乜名?”

“今年己多岁?”

“汝乜年乜月乜日出世?”

“汝父、母乜名?”

“汝父亲有兄弟姊妹否?”

“二叔谭洪均娶妻否?”

“二叔今年有己多岁?”

“三叔谭洪英娶否?”

“母亲乃村人氏?”

“母亲有兄弟姊妹否?”

“祖父母乜名?”

“汝自己有兄弟姊妹否?”

“三个细佬果乜名?”

“谭林光今年己多岁?”

“松光今年己多岁?”

“谭柏光今年己多岁?”

“汝娶妻否?”

这方面的问题有17个,是口供纸中份量最多的问题,涉及祖、父、子三代以及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也可能是因为这份口供纸正是处于口供询问的早期,内容比较简单,对祖父、祖母、叔叔等只是了解姓名,没有深入追问。在后期的口供询问中,已经大大增加了难度,不仅祖父、祖母的姓名,生卒年月要问到,而且对父亲每个兄弟和他们的妻儿老小姓名、生卒年月、乃至一些身体特征等情况也必须回答。

2,相关事件

“祖父来过金山否祖母来过金山否”

“祖父何时由金山返唐山否?”

“祖母何时由金山返唐山否?”

“得知汝父亲在乃出世否?”

“汝何以得知汝父亲系在金山出世?”

“汝父亲在埠做乜?”

“联昌(注:谭焯光父亲在旧金山做生意的商号)在乜街乜门牌?”

“汝父返来归己回唐山?”

“乜年乜月汝父亲返来归唐山?”

“汝父亲汝出世后返两(回)唐山,汝此时年幼何以晓得?”

“大二回汝父亲返唐山系乜年乜月乜日?”

“谁人捭水脚汝来金山?”

“汝有凭据纸付返汝否?”

“汝来金山做乜?”

“有人包汝来否?”

所谓相关事件,是指与家庭、家族基本情况有关系的方面,问了15个问题。主要涉及祖父和父亲在旧金山的基本情况,以及谭焯光移民美国的目的和方式。

到了后来,这方面的询问又增加了“有没有人教你口供?”“带没有带口供纸?”“如果中美开战,你站在哪一边?”等目的性很强、或感情与理智冲突的询问。

3,家居状况

“汝住大己行地大己间屋?”

“汝同谁人对门口居住?”

“汝屋至上踏谁人居住?”

这3个问题非常简单,容易回答,正说明了《谭焯光口供纸》的早期性质,在后来的口供盘查中,家居状况、邻里关系是后来口供纸中大幅增加的部分,不仅对自家的房屋结构、布置,家庭成员居住情况,被询问人的具体床位等要一一回答,而且对左邻右舍的房屋结构,其家庭成员如何居住、使用住房,内部布置,以及他们的姓名、年龄,婚姻状况等等也列入了盘查的内容。

4,村落结构

“自己条村乜县乜村居住(

注:原文如此)”

“汝条村有多少间屋、有己行地、己条巷?”

“汝村坐乜向乜?”

“汝村有己个路口出入?”

“汝村有井、有池塘、有社、有书馆、有祠堂否?”

“汝有祠堂、池塘否?”

有关村落结构的7个问题很粗线条,但是在后期的盘问中,添加了不少新的内容。比如,村口有无榕树多少棵在哪个村口村里有无炮楼几座在何位置邻居住第几巷哪间屋甚至有的还会问从你的家到平时玩耍的果园要走多少步这样的细小问题询问,真是防不胜防。

5,村落环境

“汝村附近有村否?”

“汝村离温边村(注:邻近村落)有己远?”

“汝去过温边村否?”

“汝村附近有山否?”

“汝村近墟否?”

“汝去墟有渡过否有桥过否?”

村落环境在口供纸中,不是很重要的部分,前后期的变化不大,后期也只是增加了诸如,从汝村到某村或墟要走多久乘船要多长时间多久去一次墟等问题。

6,证人关系

“有人由金山返唐山见过汝否?”

“李敬乜年乜月乜日见过汝?”

“谁交银李敬带返汝?”

“李敬带有己多银交汝?”

“李敬乃村人氏?”

“汝村离长发村(注:李敬的家乡)有己远?”

“汝去过长发村否?”

“李敬见汝己多次回?”

“为何事去见汝三回?”

“李敬见汝父亲在乃见?”

“李敬去见回回坐己久?”

“李敬在汝屋食过饭否?”

“李敬汝知佢在金山做乜?”

“永泰隆(注:李敬做生意的商号)在乜街乜门牌?”

在这份口供纸中,有关谭焯光相识的证人李敬的情况有14个方面,居所有问题的第三位。一直到后期,口供纸中对证人的询问准备依然是重点。所有新移民在天使岛候审时,必须有证明人提供证词,这些证词也是比对鉴别的资料之一。相关证明人成为整个甄别审查程序中的组成部分。这些证明人就在美国,便于传询,他们的身份和社会情况有记录在案,这对移民当局来讲,比较信任,也比较容易操作。

在这六个方面中,我们不难看到,早期的口供纸比较多地在人物关系上做准备,这包括被询问人的基本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人的基本身份状况,还有证明人与被询问人之间互动的基本情况。在美国海关移民官员看来,只要将与被询问人有关的社会关系弄清楚,尤其是还有在美国的证明人的证词比对,这个新移民的真实身份就比较可信了。随着美国移民官员对中国移民的社会关系、社会背景、风俗人情、地理环境了解的增多,也随着他们对一些利用“出生纸”,冒名顶替进入美国的新移民不断增加的现实,感觉到了以往比较注意人物关系的询问,可能还难以鉴别出身份的真实性。于是,他们就不断扩展询问的内容,增加询问难度,以期找出破绽。后期的口供纸在更加细致地询问人物关系的同时,将家居环境和村落结构也当列入了询问的重点,尤其是增加了对细节的追问。邻居家的米缸放置在什么地方床如何摆放都可以成为被询问的内容,越来越刁钻。

后期的口供纸,一般还增加了对新移民在家乡读书情况的盘查。这里面就包括几岁开始读书先生是谁何村人多大年龄同学有谁同桌是谁前后桌坐的有谁他们都叫什么名字是谁家的孩子读书的钱从何来等等。

在这些询问中,一些很不合常理的问题也出现在询问中。比如:谭焯光的口供纸中就出现了,证人李敬做生意的永泰隆商号和谭焯光父亲做生意的联昌商号具体坐落在哪条街、门牌号是多少?谭焯光没有去过美国,怎么会知道这些细节。所以,他通通回答“我不知乜门牌乜街。”移民官员就是想通过对这些刁难性的问题的设计,从回答中辨别你是否“诚实”。

(二)附件的结构

1,人物照片。这些照片有新移民父亲的、证人的,或者在美国其他亲人的。往往是混在其他人物照片中,让新移民辨认。同时,还要将新移民的照片交给在美国的证人辨认。对照片的辨认,只是准备口供中的一个很简单、容易的环节。比如,1923年台山小岭村《邝耀臻口供纸》专门对照片环节有一个交代:“若税员将汝之护照纸之相头俾汝看,问此相头是谁答一个我父亲相,一个我二弟耀庚相,一个我自己之相。汝此相何时付寄美国交汝父答我之相头,系我父亲在家时,近返金山时,同我二弟两人往新昌埠影相,交我父带来金山。”但是在询问过程中,移民官员往往要你说出对方的某些生理特征,看似一个小问题,可能也会让你“爆纸”而被否决。

2,村图和屋图。村图主要是交代清楚本村周围的河流、池塘、山丘等地理环境,还有就是与相邻近的村、墟集、桥的位置。屋图就要详细到每间房的家具摆设、家具式样、房屋门有几个、门朝何处开、家庭成员的居处,以及厅与房、厨房的关系等,基本上是一个民居平面图。如果询问到读书的书馆,有的还要求画出书馆中先生与学生的坐席,标出自己读书的坐位等。

3,注意事项。这是口供纸中最常见的附件。注意事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问答

中,

随处注明。比如,在1921年台山《邝耀赓口供纸》中就多处出现这样的提醒,当问到“汝弟等在何处读书及汝馆书友某名”时,在答案:“我弟耀豪亦系七吧岁起馆,亦在敬惺先生处读书。我兄约六、七岁起馆,亦系在敬惺先生清江祖祠读,未曾往过别处”之后,就出现了“书友等其照现时同馆名讲。其人住在某村,照实答。至祈要添入汝弟二名在处读书为要”的提醒。再如,问到“汝在龙冈洞在大几条巷大几间”时,答案“由龙冈洞武馆起即村头数来大九条地,巷口数上屋居住?大三间屋居住,大门口同蕃衍同对门口他家人均在家,小门口同缉敬对门口”之后,提醒要注意“上下同巷,左右姓名,妻子女放脚或大脚,名乜,年岁几大,祈看村形答”。而且嘱咐“至为要!”

又如,1939年台山安宁村《陈锦藩口供纸》在有关安宁村的结构部分,提醒背口供纸的人,“凡属问到安宁村图形,请照汝锦部口供读熟,问到照讲,安宁村俱系姓陈人,幸勿讲及姓李。”还有一种注意事项,是在口供纸后面,专门交代。同样是1921年台山《邝耀赓口供纸》,在最后有这样的文字:

“至到税员问时,问句讲句,不可乱讲为要。近到大埠,早日付之丙丁。免关员见之,祈为慎之!问此护照纸之相片是谁,答一个我自己,一个我父亲,一个邝广华,字光泽。至好者要在家访兆洪及兆贵之相片过目认识,以俾到(步)[埠]认相为要。”[2]

1941年台山安宁村《陈汝玉口供纸》,有一个更详细的交代:

“不问不可讲,至紧为要!恐防言多语错,请为慎之!……汝将得口供,抄开两管(注:原文如此),汝存一簿家中,以备将来取用。携带一部出港,随行习读,到来将近抵埠,即付于丙丁。……对于行李中字迹,要写陈汝玉名字,不可夹带口供,免致搜着大碍也。……所做口供虽属太多,或者是份唔问到一,未可料。但不知佢问到何件事,故此要逐一详细说到明白。汝须要用心逐一读到熟,心里明悉,清白底蕴情尤。到来审问对答,问一句方可讲一句,不问不可讲,不可继续串句而下。……佢问到句话,要想到彻底,明白件事,方可对答,不可乱讲。如果口供无此话载落,倘若事属过久,以久来忘记而对,抑或以虚浮之话解化,免致双方口供抵触。忘记之话,系久耐事,可以清楚化解。一旦讲实,双方冲突,或无化解之流弊也。到头对审,切不可惧讷,对于税员审案,拙表其静。一位正审员,一位旁听官,一位记录员,一位华人传话员。如问到句话,汝不甚清晰明白,要问准传话员,句话何讲法,然后方可对答,不可乱讲。如果系说差有话,当时驶传话人更正亦合。千祈慎重想透,然后答出为要!望无缄口不言,亦不可摇头对付。堂堂对审之时期(注:原文如此),说言要心定,以自德之礼待人,切勿怒气冲冲,存乎姑息之气,面色勃勃,令人可厌。至紧为要!税员问话,无一定之向,问何一段,或头段问节,尾段问节。一旦问到件事,重重翻覆,追问段事。汝要细心想透,如何错误,化解件事。料必双方抵触件事,重重翻复问也。对于西人审案,以法律处分双方对答,口供相符,规合法律,可以批准放行也。千祈用心读熟,到来对答玲珑,明白清楚。录立[ ]部,作实事工夫来做,方可为要!对于放行与否,存乎口供而行。……”

在《陈汝玉口供纸》的注意事项中,反复强调了两点:一是要将口供背得滚瓜烂熟,做真功夫。二是回答的技巧。审问时,问一句说一句,没有问到的话,不要说!以免言多,自己露出马脚。审问官问的话,一定要回答,不能不说话,或者摇头。因为一摇头,海关官员就知道你对这个问题的否定态度。这样就没有圆转的余地了。回答问话时,要听清楚,如果不清楚,可以问华人翻译员询问,移民官问的是什么意思?对问题不要急于问答,先要想透彻明白,没有破绽了再说。有把握的就找口供纸上的说,如果遇到口供纸上没有,或者自己记不清楚的问题,要模棱两可地回答,以免与证人的证词

发生冲突。如果感觉回答得不对,可以马上要求翻译员帮助更正。注意事项中还对接受审问时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举止,给予了清楚的提醒。不要战战兢兢,受到刁难,内心有再大的怨恨,也不要表现在脸上。要以一付平静的神情去应对移民官员细致、苛刻乃至刁钻的问话。

这段注意事项还对口供纸如何处理做了交代。在家里要保存一份,以备后来的人使用,要与前期先来的人的口供对得上。带一份在身边,途中继续温习背诵,快到旧金山港时要将之烧掉,不能让西人发现。

至于审问室的场景和问话方式的介绍,也是为了让新移民有一个心理的准备,不会因为突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紧张,或者没有按照原来口供纸设计的问题顺序审问,影响自己的情绪,造成心理慌张,发挥失常。面对单独的审问,要做到沉着镇静,精力集中,应答如流。

从注意事项中,我们还看到了,在这一种移民的审查过程中,口供纸的重要性。“放行与否,存乎口供而行”。

综观口供纸的内容结构,在口供纸移民时期,华人对美国海关移民审查询问的内容、程序、法律的了解,非常清楚,乃至细节都给予了注意。可见,华侨华人利用美国移民法律的空间,去突破美国限制华人移民的种种不公正的障碍,为自己争取权宜的良苦用心和他们的精明机巧。

二,口供纸内容的真假

口供纸移民的历史已经远去了40多年了,在五邑侨乡,这样的口供纸在一些侨眷家庭依然保存着,成为家庭、家族历史以及与海外亲人联系演变的见证。

在我们评介它的价值之前,首先遇到一个有关口供纸内容的真假问题,只有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它的价值。

很容易让人感觉口供纸内容虚假的原因,首先来自父子关系的虚假,很多儿子是冒名顶替,双方并无血缘的联系。在这种完全冒名顶替的关系中,有的依然有血缘关系,比如是自己的亲侄儿等以儿子的身份移民美国,父子关系虚假,但是血缘关系存在。从父子关系去考察,这依然可以叫“名虚实也虚”。我们注意到,还有另外的情况,像美国小说《第二代》中的真实父子关系。不过,两人都一直使用着一个假名字。父亲原来姓李,因为17岁时买一康姓华侨的出世纸移民美国,从此在美国移民局和各种正式登记中,就姓康了。他回到中国家乡探亲返回美国,申报的出世纸上,儿子的名字只有叫“康奕凯”,而儿子的真实名字叫“李全”。在20世纪的30年代,这样的真实父子都使用一个假名字的情况应该不少。因为早期的口供纸移民在这时候已经进入了婚配年龄,回中国家乡探亲,结婚生子,在家乡使用原本的真实姓名,而在美国移民当局领取的出世纸上则使用它姓的名字,是很正常的现象了。这叫“名虚实真”。

第二个容易使人感觉虚假的原因,是口供纸多是在美国的华侨编造制作的,其内容虚假成分比较大,什么家庭、家族人物关系,什么村落结构环境,什么邻里关系等等,很可能是凭空捏造。对此,我们也要做具体的分析,难以一概而论。从前面的介绍中,那些由卖主亲自编写的口供纸,很多内容是来自他自己家乡。唐人街上专门制作口供纸的“老手”所设计撰写的口供纸,可能编造的成分多一些。即使这样,他们也应该是以自己家乡的一些情况为基础,进行着大胆的假设编造。

通过对口供纸的内容结构和制作过程的具体考察,笔者认为,一概说口供纸是捏造的,不可信,可能不合实际情况。制作过程中,新移民的参与已经证明,口供纸的内容

有的就来自实际的乡情。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评价口供纸内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中有实,真中带假。

口供纸中的人物关系,在父子关系上,冒名顶替的多。父亲以上的血缘家族系统应该是比较真实的,它是根据父亲自己的家族统系编写,这样编写对父亲来讲是现成的,比较容易。而兄弟姐妹的关系,很多是虚假的编造,这里面主要表现在兄弟关系上。姐妹关系很可能是真实的,这位华侨父亲在家乡真的可能有几个女儿,但是她们多数不会移民美国。兄弟关系的虚假可能性很大,这位父亲多次回中国家乡探亲后,手中已经掌握了几张出世纸,在返回美国向移民局申报时,已经有了固定的名字,有了纸面上的兄弟关系。到实际移民时,这几位“兄弟”相互之间很多可能并非亲兄弟,个别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外,多数应该是冒名顶替者。台山安宁村的陈金垣办理的三个儿子陈汝锦、陈锦藩、陈汝玉就不是真正的亲兄弟。

在相关事件部分,父亲返回中国家乡探亲行程,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到1910年代以后,这些华侨的出境回祖籍地到入境返回美国,在海关移民局已经有了登记记录,有的还有广州领事馆的证明。但是,父亲在家乡的具体行程,比如带自己到商埠影相等,则多为虚假。

有关家居状况、村落结构和村落环境,应该真实的成分比较高。它们主要是卖主自己村落、自己祖屋的写照,这一点在制作过程中,多次交代新移民要前往卖主村落亲自考察,熟记祖屋、村落及周边环境,就有了充分的证明。

与证人的关系,多为不可信。证人回中国家乡的探亲,应该是真实的,这不能与移民局的记录想抵触。证人在美国的住址、职业等,也不应该怀疑,这很容易在美国的身份登记记录中查到。但是,诸如证人来家中探访的情形,多数就是无中生有了。

至于口供纸附件——照片中人物的身份以及社会关系多数不符合实情,而村形图等则应该是与卖主中国家乡的村落情况、祖屋布置是相吻合的。

三,口供纸的价值

在这样一个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认识口供纸的价值,就应该可以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首先,口供纸具有重要的华侨华人历史文物价值。口供纸反映了在美国排华时期以及废除排华法案后一个时期内,中国移民艰难地冲破美国的移民障碍,合法入境美国这一历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内容是为了突破美国政府的不公正的种族歧视障碍而专门设计的,一份口供纸不仅有正文,而且还有其他附件相配合。同时,它凝聚了美国华侨华人和在中国家乡的家族成员、家庭亲人以及其他乡亲的集体努力,机巧精明地与美国排华时期的甄别审查制度,进行周旋,突破限制的良苦用心和智慧。在美国近现代的移民历史上,以口供纸的方式进入美国的中国移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形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口供纸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载体。

其次,口供纸是美国移民政策和社会演变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美国的移民政策由开放转向了保守。口供纸不仅是美国移民政策转变的产物,更是这一保守的移民政策实施后逐渐失败的见证。口供纸的类型和内容由简而多样而繁杂,就是美国移民当局与华侨华人、中国新移民群体之间,相互设障突破,再设障再突破,拉锯搏弈的真实记录。大量口供纸移民进入美国社会后,在华人家庭、华人社区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研究美国移民历史,研究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历史,很多问题都要追溯到口供纸移民的源头。因此,研究口供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华人社会的发展。

第三,口供纸的历史价值,又表现在它是华侨华人的历史文献,是大量华侨华人历史个性化的记录。口供纸中华侨返乡的过程和情形,以家庭为单位,回乡后的生活情形,以及他们的探亲访友,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鲜活地认识了华侨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侨

眷家庭的生活,对华侨历史和侨乡历史的认识能够更加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而不是停留在一些总体的影响和概念上。

口供纸的历史价值,还表现在它对台山侨乡的家居状况、邻里关系、村落结构、村落环境的真实记载,展示了一幅近现代侨乡的风俗画卷,为侨乡社会史、侨乡家族史、侨乡商业史、侨乡村落史以及侨乡乡土地理、乡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丰富的研究题材。对口供纸的研究,可以大大拓展侨乡文化研究的空间。

江门侨乡文化

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其眷属 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 【简述】江门五邑与潮汕、闽南地区并称全国三大侨乡。据不完全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约有386万多人,其中海外华侨、 华人约232万多人;港澳台同胞约155万多人。全市归侨、侨眷、港澳台同 胞家属200多万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 地区(除港、澳、台地区)。其中分布亚洲有50多万人,占全市旅居海外华侨、华人总数22.98%;美洲有150多万人,占总数68%;欧洲有7.7多万人, 占总数3.52%;大洋洲有7.4多万人,占总数3.38%;非洲有1.8多万人, 占总数0.9%;其他地区有2.8多万人,占总数1.22%。 全市旅外乡亲在世界各地组织起来的华侨、港澳台社团共775个。其 中国外647个,香港111个,澳门13个,台湾4个。这些社团组织分布较 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委内瑞拉、澳门、新 加坡。 【捐资办公益事业】是年全市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2.37亿港元。 修建学校67间(次),医院14间(次),敬老院4间(次),托儿所1间,修建影剧院、图书馆12间(次),修建大、小桥梁34座,道路55.5公里。 【投资办实业】全市通过侨务部门参与招商引资达9798万美元、人民 币2.76亿元。招商引进项目共74个。其中蓬江区引进项目58个,投资总额 达9798万美元;新会区引进项目16个,投资总额人民币2.76亿元。 【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市各级侨务部门加强与侨资企业联系与沟通, 了解侨资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 反映侨资企业的情况,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为侨商在江门投资进行跟踪服务,协助处理市活斯环保纸袋有限公司的内部纠纷、喜运来酒店温泉水资源纠纷、 潮连钻石花园土地问题,切实维护侨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来源:江门年鉴2009https://www.doczj.com/doc/2912936292.html,/books/dtree/showbook.jsp?stype=v&paths=4636&siteid=jms&sitename=江门市地情网)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华侨移民和发展史以及爱乡情怀 摘要:五邑地区移民的历史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五邑地区又经历了几次移民高潮,数量非常庞大,因此有海外国内两个“江门”之说,五邑地区是当之无愧的著名侨乡。 关键词:移民,海外发展史,爱乡情怀 近代初期的中国,积弱贫困,政治腐败,外敌入侵,民不聊生,为了寻找出路,五邑地区很多人选择了下南洋或者到旧金山淘金等。为了更深一步了解这段历史,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江门华人华侨博物馆,重走了一次“移民路”。刚走进博物馆,呈现在眼前的是“根在五邑”这四个金色大字,给人一种暖暖的乡情以及认同感和归属感。博物馆一楼有一艘模仿正在海上航行的运送华工的木船。走进里面,暗暗的,给人一种恐惧感,而当时华工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被运往未知的远方的。在船的角落里坐着几个蜡像做的华工,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状况,我从他们的神情里看不到丝毫的兴奋和向往,而是充满无奈,因为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人,只身到一个除了知道名字以外什么都不知道的地方,和家人相见无期,还有最糟糕就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安全到达那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对未知的远方充满向往呢。 由于中国的积弱贫穷,五邑华工在国外的地位极低,处处受到排挤,像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有排华法案。有些地方甚至写着“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标语,华人在异国他乡被安排做一些最重、最危险的活儿,如修铁路、开垦荒地,挖矿等,有许多人都死在了这些工作上,或者落下了终生残疾,却人没有可怜他们。面对着外国的排华法案和种种非人的待遇,五邑华工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忍受着,斗争着。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努力,终能闯出一片天地。五邑华工是坚韧的,智慧的。总能在逆境中找到生存之道,这是我在参观博物馆唐人街时的感受,五邑华工们依靠自己的手艺在异乡开始自己创业,如开理发店,开药店,开酒家等。甚至不少知识分子经营报社,为身在他乡的同胞服务,后来也为祖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博物馆展示的资料上看,我觉得五邑地区的华工们是一群很不幸的人,被“卖猪仔”到海外,经历着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同时又是一群很伟大的人。很多国家都应该感谢他们,他们的努力推动了所在国的发展,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下南洋”吧,这里所说的南洋指的是东南亚,五邑华工到达东南亚后主要从事开采矿山、种植庄园、修筑公共设施等繁重而艰苦的工作,为东南亚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南亚多地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很多地方都建立华人博物馆和华人纪念碑以感谢他们的付出。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太平洋战争,那有没有听过太平洋铁路呢?这条铁路被誉为世界铁路史上的一大奇迹,是第三次移民潮中五邑人和其他中国华工修建的,这些事迹记录在了美国内华达州的永久性华人纪功碑上,美国学者劳埃德曾经说过:“若没有中国人的帮助,我国的工业不可能那么早就奠定了基础。”

江门历史文化资料

元朝以前,江门现在所在地还是新会县地域内的一片汪洋大海,在八百年前,在珠三角西部西江边泥沙冲积出一片平原,就是江门现时所在地。七百多年前的江门是新会的一个圩场,因位于蓬江边,而蓬莱、烟墩两山犹如蓬江的两扇大门而得名。当年的外海、白石、白沙、水南四乡村民多乘圩船来这里“趁圩”,登岸的水闸门口就刻有“江门”二字,两旁还刻有“一条大路通南北,两岸小贩卖东西”的对联。“南北”对“东西”十分有趣。据说现在的企龙街,仍能寻觅到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 明朝时期,江门已发展成新会规模最大的一个镇、“趁罢江门圩,商船夺港归”,“风雨江门罢晚圩,隔船灯火夜呼卢”,“千艘如蚁集江门”当时的景象十分繁荣,“江门晚渡”也成为那时的新会八景之一。 清乾隆、嘉庆年间是江门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到了道光年间,江门与佛山、陈村、石龙并称广东四大商业重镇,全镇建有40多条街道,商铺房舍鳞次栉比,客商云集,成为当时广东的大城镇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受英国侵华影响,江门被英国指定强行辟为通商口岸,翌年又设宴了北街净善,是当时广东外贸“八大关”之一。这时的江门一方面是大量洋货流入,同时又有大量原料、土特产从这里出口,市内车水马龙,洋货充斥,成了一个灯红酒绿的繁荣商业城,人称“江门商埠”。 1949年江门解放,城区建设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1983年被定为为省地级市,2002年新会并入江门,成为一个水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城市,经济实力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32位。现在江门下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市内多条公共巴士线路通达各商业区和旅游景点,长途豪华巴士直通省内外各大中城市和香港。外海、新会两个港澳码头,水上快船可直达香港、澳门,是粤西重要的交通走廊。市区内拥有众多星级豪华酒店,并有东湖公园、陈白沙纪念馆、白水带和茶庵等寺庙古迹,而蓬江两岸的长堤骑楼街、长堤广场和常安步行街,更是充满侨乡的民俗风情。春节舞狮、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成为游人云集的地方。 如今的江门是五邑的中心城市,被称为侨乡的“侨都”。 江门市,约形成于14世纪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五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著名侨乡的首府。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 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撤销县级新会市设立江门市新会区,新会区辖原县级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区人民政府驻会城镇,将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 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共同的历史,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使江门五邑展现

近现代史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作业(2015-2016-1) 五邑侨乡近现代历史文化研究 ——浅谈五邑民歌 研究目标: 1.研究问题:五邑民歌在近现代是如何发展的呢?五邑民歌是一个五邑地区的名片,它反映五邑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而我们选择这个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五邑人民、了解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 2.分析问题:五邑地区的民歌起源于哪里?有哪些种类呢?各个种类又有什么特点呢?在近现代,五邑民歌有哪些发展呢?而现代社会,民歌不再广为流传,这是为什么呢? 3.解决问题: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近现代史研究小组组织了关于五邑民歌的社会调查。调查后,针对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经过小组讨论、合作,列出问题答案的提纲并逐步将其完善。 4.研究目标:通过对五邑民歌的研究,我们希望能让同学们更了解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去了解五邑民歌,让五邑民歌文化得以传承 研究体会: 通过近现代史的调查研究,我们懂得了写论文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发现答案的第一步。通过这次的研究,我们学会系统地收集资料,有目的的进行调查,并学会更好地和队友合作。也明白了五邑民歌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 本次研究的待改进之处:刚接触论文,对论文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调查研究,我们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群。 摘要五邑民歌作为五邑地区文化的代表,它有着独特的魅力。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五邑民歌及其发展,本论文首先对五邑民歌的起源进行了讲述。然后详细介绍了五邑民歌的种类及其特点。接下来详述五邑民歌在近现代的发展。最后指出五邑民歌在现代生活中不为人们熟知,引出了对五邑民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五邑民歌种类特点起源传承

五邑大学侨乡建筑文化

五邑侨乡建筑文化 165 120603班 3212001766 廖美梅 在江门生活将近两年,五邑侨乡地区的建筑和村镇,使我对侨乡建筑文化的特色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其中,我认为最具特色的是从村庄中拔地而起的碉楼和绵延数百米的骑楼街市,。它们在五邑侨乡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展示土洋两种文化在当地的融合过程、性质、特点,而且它们的文化风格、历史影响,对认识华侨文化地位和作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也将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参考。 位处珠江三角洲西南的五邑侨乡虽然也有一定山地丘陵, 但潭江流量大, 水网稠密, 常罹水患,淹没田园庐舍, 居民不得不上高地躲避。这个地区开发较早, 唐代以来相继置恩平、新会等县, 宋代以后, 大量岭外人口迁来, 并采取聚族而居方式。姓氏、宗族之间往往为争夺山林、水源或风水问题等发生矛盾和争夺。清咸同年间(1855 - 1867 年) ,粤西含五邑地区持续10 多年土客械斗。大量人口外逃, 导致百业凋零, 盗匪乘机而起, 弄得五邑地区鸡犬不宁。各村自保联防, 成为预防匪患一种有效手段, 碉楼也由此应运而生。骑楼首先是受楼, 女儿墙上开个圆洞, 减少台风压力, 又适应广东炎热气候, 使建筑显得通透, 也是一种独创。这种建筑既有西方敞廊式商业建筑特点, 又结合广东三间两廊民居传统格式组合而成, 因而普遍被认为是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产物。其优点在于作为一个开放空间, 既能直接面对顾客, 做活生意, 又适应岭南炎热多雨气候, 故产生以后迅速获得推广, 在侨乡尤甚。20世纪20 - 30 年代, 骑楼在五邑地区接踵而起, 成为新建城镇最主要建筑景观。清末民初, 直到建国前夕, 为适应五邑历史地理环境的需要, 一种兼具防卫、避灾和居住功能的碉楼建筑与骑楼差不多同时兴起, 成为五邑侨乡中西建筑文化珠联璧合另一大景观。 五邑碉楼建筑年代不同, 楼主人侨居世界各地, 故其建筑风格丰富多彩, 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整合历史过程和特质。然基于广东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 内地骑楼数量少, 类型单调, 规模小, 体量轻, 多采取中国宫殿或民居式屋顶, 即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上占优势, 如粤北、西江地区, 甚至惠州一些城镇骑楼即属其列。但五邑地区一是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引进建筑形式多样; 二是侨资雄厚, 加上20 世纪20 - 30 年代, 地方政府鼓励华侨回乡投资, 开展大规模建设, 故所建骑楼风格多样, 规模大、体量重。开平赤坎、台山台城骑楼街, 即为侨资所建,或沿河、或沿路摆布, 纵深大, 其平面类型既有单开间式, 也有双开间式和多开间式, 如台城即有不少骑楼是双开间并联组合型的, 江门长堤路中华酒店则是三开间型, 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但五邑绝大多数骑楼又为单家独户式, 突出楼主财大、尊贵气派; 开平赤坎镇即有不少骑楼采取单间式, 蔚为壮观, 多保持至今, 成为城市文化遗产。 出于防卫需要, 碉楼顶设悬挑的“燕子窝”, 可以居高临下, 凭借广阔视野, 构成交叉火力网, 射击匪盗, 乃五邑人独创。碉楼无论外观还是内部陈设, 都反映中西两种文化融合和共存共荣、协调统一。碉楼大门对联所书内容完全为中国文化, 如开平百合区均和村一座碉楼联曰: “蛟腾凤起, 桂馥兰芳”, 又一座碉楼联曰: “行道有福, 与德为邻”。楼外部灰雕多饰以石榴、佛手、喜鹊、麒麟、梅花鹿、鳌鱼、蔬菜、许桂灵等图形:;琴、荷花、中国结、金钱、龙凤等图案, 喜、福、寿等字形, 以及壁画、山水画、历史人物、中国古诗词等。如开平塘口新开里一座碉楼, 即在门楣上书写王羲之《兰亭序》部分文字, 它们充满了岭南

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

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 江门五邑(旧时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以及鹤山等五县)是中国著名侨乡,至今旅居世界各地侨胞近四百万,海外乡亲数量和家乡常住人口数量一样多,故此有“海内一个五邑,海外一个五邑”的说法,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侨都”。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内战连连,民生凋敝,天灾人祸,水深火热,五邑百姓走投无路,只有走金山,至此拉开了百年沉重五邑华侨史的序幕。百年华侨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震撼人心的五邑华侨文化,这是江门五邑本地学术、文艺研究一个很大的宝矿,近代以来,很多出洋的侨胞乃至文人墨客创作了很多高水平的诗词和文章。五邑华侨题材诗文作品,感情丰富,材料详实,读之令人感叹,这是先侨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精神遗产。 笔者发现,研究华侨出洋,“卖猪仔”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名词。华工是活生生的人,为什么却被叫唤为“猪仔”?“猪仔华工”是如何被蒙骗、绑架出国的?“猪仔华工”远渡重洋的出国之旅有着怎样的辛酸血泪?他们在异国他乡过着怎样的非人生活?这些近代华工出洋血泪史,我们通过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当我们捧读真实的先侨出洋自述诗词或者侨乡出洋歌谣,那字里行间的悲凉和凄惨,依然教我们出离愤怒惨不忍闻。读一读这些关于先侨的真实出洋故事吧,你对百年华侨历史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鹤

山籍诗人易其彬的《卖猪叹》、台山广海木鱼民歌《旅途述怀》等三首作品就是反映华侨出洋经历的“亲见亲闻亲历”的“三亲”史料,亦史亦诗,真可谓华侨历史文献中的“诗史”也。 下面试把三首反映华侨出洋故事的诗词抄录浅析如下: 其一,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 广东新会籍华侨李承训早年被蒙骗卖猪仔出洋,至清朝同治十三年(1847年)九月十一日,陈兰彬委员(后为清廷首任驻美公使)、税司马福臣、吴秉人致总理衙门的《古巴华工事务各节》中记载了许多五邑籍华工的海外遭遇供述呈词。其中,华工李承训以五律长诗的形式,记载了自己被蒙骗到澳门猪仔馆之后,卖到外国当劳工的遭遇,堪称是我国早期华工亲身经历亲笔撰写的为数不多的侨史文学作品,值得一读: 窃我幼家贫,谨承父严训。 行年十八岁,舌耕江门镇。 壬申岁父疫,五月之中旬。 求施于乡党,得钱三千文。 叩谢乎闾里,归家议葬亲。 因丧而失馆,家无粒粟贫。 愿往亲友处,觅枝以栖身。 路遇梁阿高,小泽乡中民。 旧识谈往事,复假问寒温。 云澳一艇户,其家颇称殷。

五邑地区发展史

五邑地区发展史 五邑地区是我国的重点侨乡,人们喜欢把它同粤东的潮州、汕头、梅州地区以及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邑”者,县也。现在,五邑各都已先后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市(县级)了。 历史上,在今五邑地区,曾有过“四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县)、“五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五县)和“六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赤溪六县)的称谓。但使用得最多、最响亮的名字还是“四邑”,尤其是在美洲、澳洲和欧洲的华人社区中。这一方面是由于这四个县地理接壤,语言相通(四邑话),生活、信仰及婚娶等习俗均大同小异,有着深厚而特殊的“乡里”感情,同具鲜明的侨乡特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四个县的乡民出洋最早、人数最多。人多势众,他们在居住地的华人社区中,常起着支配的作用,特别是台山人,影响力更大。早年,台山话在华人社区里通行无阻,被称为“小世界语”。由于这个历史原因,在很多史书及资料中,在讲述五邑时,更多使用的是“四邑”的称谓。这样叙说并不是要把鹤山排除于外,虽然鹤山在语言及民俗方面更接近于客家文化,但它同四邑的历史渊源同样很密切。鹤山历史文化名人宋森就说过:“本邑系由新会、开平两县改隶,是以一切文化、语言、风俗、社会观念及制度等均与四邑相同,历来在外洋与四邑人士联络与密切关系,而对冈州会馆之关系比肇庆会馆尤为深切。”改革开放后,由于广东省行政体制的变化,从1983年起,鹤山作为五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四邑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现在,“五邑”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而且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文化区的概念。 [1]五邑各县撒县设市的时间为:台山,1992年4月;新会,1992年10月;开平,1993年1月;鹤山,1993年11月;恩平,1994年2月。 至于“六邑”中的赤溪,自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起即属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清朝同治六年(1867),因发生土著人与客籍人械斗事件,后将客籍人聚居地潮居都大部分与矬峒都小部分从新宁县划出,成立“赤溪厅”,直属广东布政司。1912年,改称“赤溪县”。1953年,该县被撤,复归台山县。在历史上,赤溪地区也有不少人到海外(以东南亚地区为多)谋生,并出了叶观盛等著名侨领,也是知名侨乡。因此,赤溪有时也与“五邑”并称为“六邑”。但赤溪建县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精选版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 内容与价值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 张国雄 (五邑大学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所江门 529020) 摘要:口供纸是在美国实施排华政策时期五邑侨乡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移民文献,以台山、开平最多。这种“编写”的文献,有无真实的内容和价值?学术界尚缺乏具体的分析和讨论。本文通过对这种文献庞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口供纸的内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中有实,假中带真。因此,是研究华侨华人历史和侨乡文化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口供纸真假价值五邑侨乡 我们曾经对“口供纸”产生的历史背景、种类和制作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介绍[1],这些主要产生在五邑侨乡的“口供纸”,多数是为“冒名顶替”的新移民而特定编写的。那么,这些“编写”的内容,是否为真实的情形呢或者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它有没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过讨论。本文将依据保存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部分台山口供纸,进一步就这些问题做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重要历史文献的研究兴趣。 一,口供纸的内容结构 口供纸内容庞杂,大致由两部分组成。其主体是一问一答式简洁的问题设计,可以称为“主件”。其次,是与主件相关、印证主件真实性的“附件”。 (一)主件的结构 作为口供纸主件的一问一答格式化文字资料,基本上有“家庭、家族关系“、“相关事件”、“村落结构”、“村落环境”、“证人关系”、“移民”等几个方面。下面以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台山龙塘村《谭焯光口供纸》为例,做一具体的分析。 谭焯光于1908年在旧金山“唐山码头”最早的待审所接受了美国海关移民官员的询问,根据他保留在家乡的口供纸,为了应对海关移民官员的审查,移民美国,出国前,谭焯光集中对68个问题进行了准备。这些问题设计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家族关系 “汝果乜名?” “今年己多岁?” “汝乜年乜月乜日出世?” “汝父、母乜名?” “汝父亲有兄弟姊妹否?” “二叔谭洪均娶妻否?” “二叔今年有己多岁?” “三叔谭洪英娶否?” “母亲乃村人氏?” “母亲有兄弟姊妹否?” “祖父母乜名?” “汝自己有兄弟姊妹否?” “三个细佬果乜名?”

开平碉楼的侨乡文化

浅谈“开平碉楼”的侨乡文化 AP0905522 梁炯林 开平,位于广东中南部,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全市68万人,而在国外的开平华侨就有75万人。在开平城乡,碉楼星罗棋布,可谓是“无碉不成村”,现存的碉楼有1833座。这些碉楼都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回乡建造的,大都兴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种既用于防卫、又用于居住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楼体都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分基本延续了当地民居的建筑传统,而上部的建筑则异彩纷呈,体现了华侨各自侨居国的建筑风格。在不同的碉楼中穿行,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伊斯兰的铁雕、巴洛克建筑的山花,还有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工业派建筑的艺术表现。防守与居住功能的结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结合,使碉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一直被人们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碉楼承载着开平侨胞对家乡的向往和祝愿,也镌刻着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和抗争。19世纪中叶,美国、加拿大等地先后发现金矿,连接美国和加拿大西部的铁路也开始兴建。这个时期,大量华工开始涌入北美,包括开平在内的江门五邑地区的劳工占了大多数。 华工们在海外辛苦劳动,小有积攒之后,把传宗接代的希望、家族发展的希望寄托回家乡。回家买地、建房、娶老婆成了他们的三大心愿。 抬着几乎有半人高的金山箱,手里拎着皮袋子,从海外归来的华工只要一出现在回乡的路上,总能引来村里人羡慕的目光。然而,如此场面却引起了土匪们的注意。他们尾随着这些被当地人俗称为“金山伯”的华工身后,在深夜里潜入屋内绑架抢劫。倾刻间,海外辛劳换来的金银财宝全部化为了土匪们的囊中之物。怎么办呢?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件令归来的华工们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当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开平一中是华侨子弟读书的地方,一帮土匪就到中学里把华侨子弟绑票了。(当时)是在晚上绑票的,经过一个村叫阴村,建了一座碉楼,叫阴村碉楼。楼上有探照灯、有枪,有人放哨。发现土匪后,他就马上敲锣。一听到锣声,附近的村民都过来,那些土匪被打的打,被抓的抓,而学生和老师就被解救出来,当地报刊和《侨刊》都报道了这件事。于是,华侨就知道这些碉楼真不简单,可以保护亲人的安全。 从那个时候起,碉楼就在广东开平遍地开花,最多的时候曾多达3000多座。 这些碉楼在外观上虽然极具西方建筑色彩,而屋内的陈设却是中国传统样式:坤甸或柚木板做的屏风、酸枝桌椅、窗上是雕龙附凤、并有着“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等中国传统的祝福字眼,门上还刻有石对联。 它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开平人到西方国家以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回来加以改造,结合本国传统而修建起来的。而这个与华侨史、移民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融入了近代史意义上的世界史,也就是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部分。

五邑历史文化

五邑历史文化 广东省江门市所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区县市人文风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藉的华侨并团结一致,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可以说,现在祖国内地江门市行政区域的确立,是建立在海外“四邑”籍侨胞的认同上,逐渐为国内政区划分所认可,并最终定型的。雍正十年(1732年)划新会县遵名都、新化都、古劳都等三都和开平县双桥都、古博都址山等地,新建鹤山县。显见,鹤山也是由新会县、开平县两县析地而置,便纵是言“四邑”,也是包括鹤山的。同理,赤溪厅是从新宁县地析出,便纵是言“四邑”,也是包括赤溪的。反而是现在的江门地区人,多认为“四邑”与“五邑”有别,那是因为江门地区存在两种粤语系当地口音,一是广府话、一是四邑话。四邑话流行的区域,恰恰在鹤山邑以外的台山邑、新会邑、开平邑、恩平邑,因此定名为“四邑话”。以文化的独特性而言,“四邑”的说法不能抛却,如果太多地强调“五邑”,很容易造成四邑方言的矮化,失去江门地区独有的特色,将是江门市的一大损失。“四邑”代表的是江门市独特的历史、语言、文化,再者说,既然“四邑”之广义,也能包含鹤山邑,又何苦“推陈出新”,广宣五邑之说呢?!若有不同之心,纵“五邑”亦不能使同;如有团结之心,言“四邑”亦不致分。今天的江门区,县级行政区已经不只五个。包括县级市四个: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县级区三个: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而却没有改用七邑之说,似乎五邑大学的名称赶不上江门行政区域的调整,倒不如称为四邑大学,更能体现江门市所独有的地域文化。鹤山邑既也是从四邑之中分出,就不应该认为“四邑”没有包含鹤山的可能性。 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现已达376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州107个国家和地区。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中,分布在亚洲地区的占20%,美洲占70%。 近年来,江门市大手描绘蓝图,不断加大城建资金投入,陆续完成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包括有:东湖公园、东湖广场、五邑华侨广场、院士路、长堤风貌街、釜山公园、玉湖公园、体育公园、名人广场、冈州广场等,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到了江门,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乡间、竹林间的碉楼。在成片开阔的绿色稻田里,弯曲的小河缓缓流过,密实挺拔的竹林中坐落着风格各异的碉楼,每一座碉楼的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寻迹碉楼,就像打开一幅幅侨乡画卷,走进一幕幕历史往事。 除了碉楼以外,江门山水园林比比皆是。最新评出的江门侨乡八景是:江门东湖公园的“东湖倩影”、新会天马村的“小鸟天堂”、新会圭峰山风景区的“圭峰叠翠”、台山上下川岛海滨旅游区的“川岛风情”、开平塘口镇的“立园春晓”、开平的“碉楼奇观”、恩平的“温泉仙境”、鹤山大雁山风景区的“雁影波光”等。 到了江门,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乡间、竹林间的碉楼。在成片开阔的绿色稻田里,弯曲的小河缓缓流过,密实挺拔的竹林中坐落着风格各异的碉楼,每一座碉楼的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寻迹碉楼,就像打开一幅幅侨乡画卷,走进一幕幕历史往事。除了碉楼以外,江门山水园林比比皆是。最新评出的江门侨乡八景是:江门东湖公园的“东湖倩影”、新会天马村的“小鸟天堂”、新会圭峰山风景区的“圭峰叠翠”、台山上下川岛海滨旅游区的“川岛风情”、开平塘

开平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开发保护——以“赤坎古镇立园村自力村”为例

开平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开发保护——以“赤坎古镇、立 园村、自力村”为例-旅游管理 开平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开发保护——以“赤坎古镇、立园村、自力村”为例 刘小杰李凯 开平碉楼与村落代表着“中西建筑合璧”在岭南建筑文化中的最高成就。目前,开平当局就其资源进行保护与修复,尊重其侨乡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使开平碉楼与村落荣获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模式值得后世发扬及借鉴,但当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需要弥补与创新,更好地突出其普世价值。 粤东五邑,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机遇,养育了独特的五邑人,形成了独特华侨文化。开平市,位于五邑西部,在五邑的独特之下创造出更为独特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中外公认的世界文化遗产。无论作为“华侨之乡”还是“建筑之乡”,碉楼都是开平一张醒目的名片。其中以自力村村落和立园村集群最具有代表性,文化价值和保护现状都能通过“碉楼与村落”这一载体较好的展现出来。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盲区。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反思,才能使其文化价值最大化和修复保护工作地不断完善,更好地保护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 一、侨乡的碉楼与村落文化 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的乡土建筑。开平侨乡的碉楼体现出一定的集群效应且各具千秋。走进侨乡,碉楼建筑文化是众人比所领略的经典文化。无论是赤坎古镇的骑楼,还是立园村与自力村的碉楼与

村落,都别有一番韵味。赤坎古镇给人一种置身于民国社会生活的感觉。立园仿佛又置身于皇家的养疗中心,自力村才真正的回到乡俗民情之中。就其整体而言,相隔甚近各具代表,多层次反映出侨乡文化。 从碉楼的建筑特点上进行探究,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近当代文化的缩影。碉楼的建筑最早起源于晚清,民国盛行,不仅外观看起来使人赏心悦目,其功能设计也是应势而生。说起碉楼设计,又不得不谈出洋华侨。五邑侨乡,当前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最早记载在道光年间就有人偷渡出洋,晚清时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因为出洋蔚然成风的影响造成大量的劳务输出,导致五邑地区男力匮乏,社会秩序动乱,土著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受到威胁,出洋华侨为了保障自己家属的生命安全,克服困难,引进国外技术,就地建碉楼,外观上多体现西方建筑风格。既作居住房屋,又作防御利器,其外壁极其光滑,不易攀爬,多设弹窗,视觉独特,不存在盲区。开平碉楼是抗战的据点和堡垒,无论是军阀混战、土匪猖獗的年代,还是日寇侵华的年代,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保障了此区域人民免遭伤害。 它的传奇性,在于它是风云变幻的时代记录,是世界文化在一片南国水乡土样交汇的文化演绎。社会发展进程中,它体现着侨屋的变迁,与原有的老式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开平碉楼与村落,我们看到了侨乡建筑的变化,看到了社会的进步。 二、开平侨乡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碉楼的建设区位选择及屋内设计又多有中国及五邑本区域传统文化。其一、风水学是当时华侨建设碉楼时考虑的首选因素,在自力村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碉楼群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和一直的方向,距离上是为了防御上起到相互照应。方向的选择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学的集大成,他们有的村落选择坐西北向西南,有

五邑侨乡史

五邑侨乡文化的概况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数字化的今天,世界风云变幻。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本书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五邑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体,不仅仅是侨乡文化,但是,最能显示五邑文化特质、最集中体现了五邑文化精髓的,还是侨乡文化。 一、侨乡的历史: 江门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陆续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江门市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同潮汕和闽南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据最新的侨情调查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0万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侨胞在海外繁衍生息,为居住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侨乡的地域: 江门市,约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五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著名侨乡的首府。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早在元末明初,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后又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新会区辖原县级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区人民政府驻会城镇,将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共同的历史,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使江门五邑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2008年,江门及下辖各市城市建成区总面积198.87平方公里,其中江门市区(蓬江、江海、新会)城市建成区面积108.62平方公里。 三、侨乡的经济: 侨乡人民生活普遍比较安稳,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产生了一些资本家,形成了一些华商家族经济,但大多是中小业主。五邑籍华侨华人经过几十年的艰

五邑侨乡春节习俗

五邑侨乡春节习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五邑侨乡春节习俗 春节,古称元旦、朔旦、正旦,是农历新年之始。所以,过春节又叫过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在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五邑侨乡,流传着许多春节美俗和趣闻,使离乡别井的游子历久不能忘怀。 谢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俗称小年夜,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了。他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人们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饯行,叫做谢灶。谢灶的供物有:清水、白米各一碗,这是表明灶君与这家人关系一清二白,如果灶君徇私,此二物带回天上时就会变黑。几棵带尾叶的甘蔗,甘蔗有节,用作灶君登天的梯子;甘蔗有尾,祈求做事善始善终,有头有尾。此外,还有炒米饼、炒米碾、柑、

桔、红糖和一封利是。有些人家还备有一匹纸马和一套黑纸袍、靴,给灶君代步和参见玉皇大帝时穿着。灶君不识字,怕他汇报时讲漏讲错了话,还得为他准备一份《灶君疏》。这《疏》既然由这家人代笔,自然是隐恶扬善,尽拣好话写了。也有图省方便的,到街上买一张预先印好“疏”的黄纸代替。祭拜后把供品放在米缸里,叫做“责缸”。到了团年当晚,还得“接灶”,把灶君接回来,与家人一起团年。 扫屋扫屋又叫作扫尘,“尘”与“陈”同音,古时称“扫陈”,含有扫荡妖邪,除旧布新之意。五邑风俗,谢灶之后,除夕之前,家家户户,屋里屋外,都要洗扫干净,叫做扫屋。一般是先洗晒被褥衣服,后洗擦家具杂物,除尘、刷灰水、洗地,冲洗沟渠,清理禽窝畜舍,最后把拉圾集中搬走。这实际是一年一度的清洁卫生总动员,预防疾病的大行动,应该大力弘扬的美俗。 团年团年就是全家团聚过年的意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文化之风土人情 【摘要】:五邑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称。作为著名的侨乡,五邑地区也有着其特有的文化风俗,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社会各界名人、各种习俗和美食等。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进一步理解五邑侨乡。【关键词】:侨乡五邑方言节日风俗 【引言】:五邑作为著名的侨乡,有着很多具有侨乡特色的风俗。而作为一名五 邑人,我有必要去了解我们家乡的风俗,同时让身在我们侨乡的外地学子对我们的风俗与方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于是,我开始了我的侨乡风俗与方言的研究之旅。 【正文】 五邑方言与五邑节日风俗 江门五邑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著名的侨乡,肯定有很多它的特别之处,如特有的地区方言、节日风俗等,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它吧! 五邑方言即华语粤方言四邑片。传统上以新会话为代表;近代以来由于新宁话(即台山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新宁话逐渐成为五邑话的代表。五邑话通行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中山市古镇镇、珠海市斗门区等地。可分为新会话、新宁话、开平话和恩平话。【1】 对于五邑话的独特性,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声调以8个为多(恩平话只有7个),但有丰富的形态,五邑话变调(如名词往往变为低调或升调);二是台山、开平方言有边擦音;三是有介音i、u;四是基本没有长短元音的音位对立;【2】五是有不少与广府片方言相异的词语,如“臀”(屁股)、”阿人”(嬷嬷)、“做下”(恩平话指“全部”)等;六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与广州话也不同;七是完成体标记用“阿”或“都”,而不用“左”;八是形容词普遍有ABAB式重叠,如开平话的“饱头饱头”(有点饱)、恩平话的“憨似憨似”(傻傻的)【3】。当然,五邑话的精彩之处还不止这些,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 五邑话是粤语各种方言中相当具有特色的一种,与广州话差异明显。差异既表现在语音上,也表现在词汇上。 五邑话语音和标准粤语一样,五邑话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在某些方面比标准粤语保留的成分更多。例如,它完整保存了四种入声,“北白伯百”四个字音调均不同(粤语中百、伯同音)。 五邑话共含9个音调,参考粤语音调分别记为阴平/阴去(衣/意)、阴上(倚)、阳平(移)、阳上(以)、阳去(易)、中入(百)、阴入(北)、低阳入(伯)、高阳入(白)。采用五度标音法时,这些音调的调值分别为33、55、11、21、32、33、55、21、32。【4】和粤语相比,调值有所改变,合并了阴平和阴去,而原来合并为中入音的低阳入则保持独立。 五邑话随着侨胞们的移民,也被传播到了海外,在很多地方的唐人街也可以经常听到

江门提升城品牌影响力行动方案按照创建侨务强的要求

附件1 江门市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行动方案 按照创建侨务强市的要求,为进一步巩固江门“中国第一侨乡”的城市形象,擦亮“中国侨都”城市品牌,展现独特的侨乡文化城市气质,提升江门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发挥侨乡特色优势,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珠西新的城市中心,突出以“侨都”为第一印象的城市特质,使“中国侨都”城市品牌深入人心,城市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工作目标 2017年前,“中国侨都”城市品牌逐步深入人心。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成为国家级权威展馆。建设一批华侨文化特色旅游名镇,推动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大市转变。 到2020年,初步建成华侨文化主题公园。“江门发布”、“中国侨都”等网络新媒体传播力保持全省前列。 三、工作任务 (一)擦亮“中国侨都”城市品牌。 建立全媒体整合宣传模式。打造统一的城市形象标识(LOGO),在全市三区四市范围内推广使用,扩大形象标识影响力。形成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全媒体传播模式。建立“中国侨都”作为江门的门户网站,整合全市相关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应用等新媒体链接资源,实现“智慧城市”大数据统筹应用功能。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各市、区政府 完成时间:2020年

(二)打造侨文化权威展馆。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华博馆”)是我市对外展示华侨文化的重要窗口,按照市“四馆”整合提升项目,以及将市博物馆和华博馆“二馆合一”的要求,分阶段对华博馆软硬件建设进行提升,力求将其打造为国家级的代表中国华侨史的权威展馆。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 责任单位:各市、区政府,市财政局、市外侨局、市侨联 完成时间:2020年 (三)建立侨文化主题公园。 建设以侨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园林式公园。重点对蓬江区丰乐公园和元宝山公园进行规划整合改造,以不同形式集中展现能够引起海外华侨华人记忆印象中的家乡事物,并更名为中国侨都主题公园(主体区)。充分运用原有的丰乐公园、元宝山公园生态园林区,以及星光公园,院士路等资源,形成整体空间区域,浓缩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华侨的发展变迁文化。以侨乡文化为主线,不断扩充其外延,将江门五邑华侨广场、星光公园及各区、市相应的生态公园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多个片区、突显侨文化特色的大型主题公园。 牵头单位:蓬江区政府 责任单位:各市、区政府、市委宣传部、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广新局、市外侨局、市林业和园林局 完成时间:2020年 (四)开发侨文化旅游线路。 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的特点,设计反映华侨文化特色的一日游、两日游、一周游、一月游等精品旅游线路进行重点推广,建立特色鲜明的富有侨乡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 牵头单位:市旅游局 责任单位:各市、区政府

情系江门 爱我侨乡——班会课案例

情系江门爱我侨乡 ——六年级班会课教学案例 紫茶小学谈小华活动目的: 1、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家乡,感悟家乡,养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对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美好情感。 2、了解一些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并为之自豪。 3、能运用调查、采访等方法了解一些家乡的风景名胜、人文、丰富的资源、家乡物产等有关的资料。 4、感受家乡的富饶、美丽,进而热爱家乡。 活动准备:课件排列相关节目 活动过程: 一、请学生欣赏江门风光的视频,引入新课,出示“我爱我的侨 乡”主题。 二、主持人引入:我们从小生活在江门,时间长了,便失去了发现江门之美的“眼睛”;而且,很多学生可能已去过一些侨乡的名胜。所以就会出现上述情况,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只看到表象,只在意游玩,而忘了侨乡文化底蕴之美。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有关了解侨乡的小比赛,看看您对家乡的了解。 三、进行热身赛:看看谁最熟悉江门——比赛拼贴江门政区图 四、各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侨乡的人文风貌,进行汇报。其余 小组打分。、 1、五邑风光组:介绍五邑侨乡的风景名胜。

2、侨乡特产组:介绍五邑侨乡的特产美食。 3、五邑风俗组:介绍五邑侨乡的节日风俗习惯。 4、侨乡名人组:介绍江门的名人的故事。 五、同学们为几个小组的汇报打分。 六、表演:舞蹈《侨乡情》 七、为获胜小组颁奖。 八、主持人小结:江门侨乡换新裳,波涛碧浪推金浪。经济腾飞 奔小康,继续铸辉煌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祝愿我们的家乡。更加繁荣、更加美好! 九、班主任小结:通过刚才的班会,不难看出,同学们都非常热爱家乡,老师相信不仅是你们,也包括我都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江门人的自豪与骄傲。是呀,我们的先祖怀着希望,系着梦想,开拓进取,创造了今天的辉煌。那未来呢,我想家乡的未来靠的就是你们。那么就让我们以家乡名人为榜样,继往开来,发愤学习,将来更好的建设家乡,建设我们的祖国。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侨乡一定会变得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生活更富足

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

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 五邑的先民 五邑考古发现 土著居民:远在新石器时代,五邑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从新会会城城郊的罗山咀贝丘遗址,台山广海、赤溪、深井等地的沙丘遗址、山岗遗址,以及开平苍城、赤水,鹤山陈山、罗沙岭,恩平那吉、洪窖、大田等地发现的数十处古人类活动遗址中,考古人员挖掘到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锤、石凿、石网坠等石器工具,印有粗纹的陶罐、陶碗、陶纺锤,以及用鱼骨、兽骨制成的骨针、骨饰物等,这说明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狩措、捕捞和采集,并学会了制陶和纺织。他们与当时分布在广东其他地区的先民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上具有同样的特征,同属广东的土著民族——越族,是夏商周上古时期南万百越族 的一部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对岭南的控制,多次将中原士卒、民众迁往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处”,这当中有婚姻移民,也有被流放的强制性移民;岭南开始由一个越人聚居区慢慢演变为一个以越族为主的越汉民族杂居区,中原南迁的汉民族主要居住在新设置的郡县,并由点向面逐渐扩散。但在东汉末年以前,五邑地区还是一个人口稀少,并以土著越人为主 的地方。 阅读提示: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经济 发达。海外的五邑人对家乡怀有深厚的宗亲之情,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振兴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江门五邑现有人口约410万,而侨居海外、港澳的五邑 籍人士也有370万。繁衍出这近800万子子孙孙的五邑人的祖先是谁? 江门市杜阮镇长乔村出土的明代石马 恩平市大槐镇陂口村东汉铜鼓

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古越人的后裔大部分后来被早期抵达这里的汉族人同化,小部分慢慢演变成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其称谓也几经变化,南北朝时期叫“乌浒”,或者称为“俚人”,唐宋时期的壮族就是这些土著后裔的延续。 中原人南迁五邑 珠玑移民:中原人大批南徙五邑,主要是在宋代。宋朝时期,中原地区不断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战争一直没有停息过;在北宋真宗年间,还先后发生过河北、淮南大蝗灾、黄河决口等特大自然灾害。在天灾人祸下度日的中原人,都渴望到一块安定的土地上生活。而当时岭南地区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且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因而中原人从平民到“衣冠望族”,都纷纷逃往岭南。 据史料记载,自北宋后期至元代初年的200年间,中原人迁往南雄珠玑巷,又从珠玑巷南迁珠三角各地的有130多次。在五邑的不少地方,人们提到自己的先祖,都会像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人一样,“纪元必曰咸淳年,述故乡必曰珠玑巷”。但从他们的族谱来看,其族姓又有不少分明是来自中原的。他们为什么都把珠玑巷看成自己的故乡呢?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方面的因素的。 珠玑巷位于今南雄东北10公里处的古驿道旁,是一条长1500多米的古老街巷---其地理位置在古代中原人南下岭南由江西跨越大庾岭进入南粤的唯一交通要道上。古代岭南是“南蛮烟瘴之地”,那些因避战乱南下的中原人不敢贸然进入,故而就在这迁入岭南的第一站暂住下来。这些人被迫离乡背井,对中原故土眷恋不忘,有人就把老家开封府祥符县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呼目前的居留地,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但这一住便是百多年或数百年,至明代前期,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各县扎下根来了,各姓才纷纷编写族谱,这时距中原南迁已有300多年了,编族谱者对往事己难逐一查考,因而他们把第二故乡南雄看作是“根”之所在。 外省移民从故乡迁入五邑地区经历了一个波浪式的推进过程。北宋末年,金军占领中原后,宋高宗仓皇南逃。中原民众一部分随之到了长江下游,还有一些进入江西。进入江西的中原民众有的继续南下,来到相对安宁的赣南、粤北定居。到了南宋末年,元军攻克临安,不断将南宋残余势力由浙江往南穷追猛打,进而迫使宋主乘船南逃,最后逃到新会崖南。随行的有二三十万官、兵、民。同一时期,元军一路从江西南下,也攻克了粤北的南雄、韶关,进而攻占了广州。南雄一带的移民的后裔,被迫再次南迁。南宋幼主寄居的新会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迁移方向。可见,南宋末年迁入五邑地区的移民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经南雄珠玑巷迁入,二是走海路随宋主从浙江、福建而来。 以珠玑巷为标志的外来移民迁入五邑,并没有因南宋的灭亡而结束,明、清两代都还陆陆续续有人迁来,只是规模不能跟南宋相比罢了。珠玑巷移民因迁移时间长、数量多,构成了后世五邑人的主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