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机的培养与开发

动机的培养与开发

动机的培养与开发
动机的培养与开发

第二章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三、奥苏泊尔的学习内驱力理论

四、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六、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六、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七、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

第二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人不会无缘无故地采取行动。人的行为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为了满足和实现某种欲望和需要而发生的。动机能够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具有策动、驱使有机体采取某种行动的作用。

2.指向功能

动机的激活功能决定人是否开始采取行动,而指向功能决定人接受什么样的信息,采取朝向什么对象的行动。动机能够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决定人的信息接受方向,即具有将行为引向某一特定接受对象的指向功能。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3.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产生后,动机推动着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将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者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目标。

4、强化功能

当行动达到预定目标时,动机会促使有机体强化被肯定行为的发生频率,从而形成一种行为模式或接受习惯。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1)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2)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例如,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措施中,教师所提供的奖品、

成绩等都是积极的诱因。相反,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那些高尚的、正确的间接性动机的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而那些为父母、老师的期望或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的动机作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比较差,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冲击。

(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extrinsit motivation)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

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的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ke,1991;Spaulding,1992).

当然,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在外部动机发生作用时,个体的学习

活动较多地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动机,但也不能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Brophy,1987)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Slavin,1991)。一般动机(gener~motivation)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该类动机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始终,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或毕生都具有这类动机。另外,该类动机广泛存在于许多活动中,表现在对不同科目、不同课题、不同内容的学习都具有强烈的动机。一般动机主要产生于学习者自身,与其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密切相连,因而也称为性格动机(personality motivalion),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具有这种学习动机的学生,即使遇到教学能力低、教学责任感差的教师,他也仍能认真努力学习,是典型的“为读书而读书”者

具体动机(specific motivation)是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由这种动机支配的学生,常常只对某一门或某几门学科或内容感兴趣,而对其他学习内容则不予注意。这类学习动机多半是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业成败或师生关系的影响而逐渐养成的。由于这类动机主要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也称为情境动机(situational motivalion),其作用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者个性不同,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双向的。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

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家不仅用动机这一术语来解释行为的起因,而且更关心动机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动机作用的机理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存在着各种关于动机解释的理论。

(一)动机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1953)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就是正强化。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之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负强化。斯金纳认为动机的引起与行为的习得,都可用强化来解释,人们具有的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强化对改变或引起一个人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在行为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强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中强化物的安排与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量的方面讲,强化的次数与每次提供强化物的数量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效果;从质的方面讲,强化物越是符合个体需要,越会促进学习效

果。强化物的安排有以下两种方式:(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前者是指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后者指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前者指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会很快消退。后者指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强化理论在应用时,应注意如下原则:(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4)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予以强化。(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在行为上,它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生活目标的刻意追求。

默里(H.A.Murry,1938)在对需要的鉴定中首次提出成就动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20世纪40~50年代初,麦克莱伦(D.C.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等人将这一概念修改为“在具有某种优胜标准的竞争中对成功的关注”,并认为人的许多行为能够用对成就的需要来加以解释。

麦克莱伦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他把人的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认为成就需要导致的成就动机

是人格中非常稳定的特质,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经验,当情境能引起这些愉快经验时,就能激发人的成就动机欲望。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工作学习非常积极,善于控制自己尽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充分利用时间,以争取自己学习工作成绩的优异。

阿特金森进一步对成就动机理论做了提炼,认为成就动机水平依赖于三大因素:一是成功诱因值(Is),即对实现目标的价值判断;二是在某项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大小(Ps);三是成就需要,即主体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Ms)。这三个因素发生综合影响作用,其结果使个人接近与成就有关的目标倾向(Ts),即成就动机。用公式可表示为:Ts=Ms×Ps×Is。阿特金森认为,当人面临各种任务时,他们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从而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倾向。根据成就动机的倾向,可以把人分为力求成功或力求避免失败这两种类型的人。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能够带来成就的任务,这种人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他们对完全不可能完成或稳操胜券的任务,动机水平反而下降。反之,力求避免失败的人,在预计自己成功的机会大约有50%时,会采取回避态度,他们不敢面对挑战。他们往往选择更易获得成功的任务,以使自己免遭失败;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也可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

三、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发展了默里、麦克莱伦、阿特金森等关于成就动机的解释,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主要指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在各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学生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学生为了考好而努力学习的动机。附属内驱力指学生想获得认可和赏识的欲望。如有的学生求得学业成就,并不是为赢得地位,而是为了要从长者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学习动机的三种成分,会伴随学生的年龄而发生变化。儿童早期,附属的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有所减弱,自我提高内驱力有所增强;因而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表扬夸奖可以很容易的转化为儿童学习的动力,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可以采用一些竞赛来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上述

两种内驱力都属于外部动机,这种外部动机容易诱发学生的竞争心,功利心,虚荣心,但一般不具有持久的推动力量。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学习的认知内驱力方面,要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目的的明确,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四、动机的归因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从原因来分析行为的引发,归因论则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的激起。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分析和推断叫归因。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续的行为。

最早研究归因的心理学家是海德,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后来维纳(B.Weiner,1972,1979)等人完善了归因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在完成一项重要活动后,会对活动的结果(成功或失败)找寻原因,分析诸如努力程度、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不同人会有着不同的归因,也会对以上影响因素有着不同的认识。维纳把上述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与因素源(内部—外部)。

表3-1 归因类别与归因维度特征的关系

稳定性因素源可控性

稳定不稳定内部外部可控不可控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身心状况√√√

其它因素√√√归因倾向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归因倾向是指能引起个体肯定的情感体

验,使个体对未来行为抱有成功的期望,对行为起动力作用的归因倾向;反之,消极归因倾向是指引起个体否定的情感体验,使个体对未来行为的成功感到失望或漠然,阻碍个体追求行为成功的归因倾向。

维纳认为,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当归因对象是自己时,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如努力,会充满自信。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则产生惊异的感觉。若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会感到内疚。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则会感到无奈。如果多次失败,并将失败归因于象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会听任失败,表现冷漠、压抑、自暴自弃或“丧失动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简称LH)。

延伸阅读: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用人当被试,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 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学生听噪音。当三组被试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让被试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被试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被试,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被试, 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 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而第二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被试,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为了证明“习得性无助”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 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

字母排列成字, 比如 ISOEN,DERRO, 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 很难完成这一任务。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

1.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习得性无助”学生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遇到困难时往往自暴自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2.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它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帮助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对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得性无助”学生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

3.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因而,将心理资源主要投注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误。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

4.消极的定势:定势指个体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它受个体先前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需要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心理学家乌兹纳泽证实,定势是完整的个体状态或个性模式,是其主观需要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构成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内部条件,决定着个体的活动倾向。“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

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还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

caroldweck通过实验研究了习得性无助如何影响学校的学生。她把四年级的学生按照他们的解释风格分为“无助学生”与“优势定向学生”。先呈现解决问题,再呈现未解决的问题。一旦“无助学生”失败,他们就退却到一级水平;而“优势定向学生”尽管失败了仍保持在四级水平。他们卷起袖子干得更欢。分析原因发现关键是学生是否认为失败与能力或努力相关。习得性无助学生认为失败是永久的(能力而不是努力),弥漫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个人化的。

针对习得性无助个体进行矫治时,可以用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等策略。

(改编自:https://www.doczj.com/doc/2812154095.html,/f?kz=177451965和https://www.doczj.com/doc/2812154095.html,/view/115884.htm)

五、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用“需要”取代“内驱力”的概念来研究动机的机制,但他们发现需要的种类不胜枚举,例如,人有成就、附属、支配、爱抚、自主、尊重、反抗、谦卑等各种需要。于是,心理学家试图将需要加以归类和组织,找到测量它们的方法。

马斯洛(A.H.Maslow)在对动机研究基础上,提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阶。其中,最基础的是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上述这些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表现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指出,能够自由实现自我需要的人,则更为充实。自我变得日趋整合和统一,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实际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实际向往什么,自己的需求、使命或命运是什么。

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需要并不是按级发展的,产生越级现象是很正常的。

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其他动机论的基础。而且,它还提醒教师应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动机应归因于那些低级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因为可能正是这些因素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六、班杜拉的动机理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但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而他认为

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简言之,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任务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知道有一外国专家来讲学,讲的问题很有意义,且和自己专业接近,但是,学生只有确认能够听懂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听。

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如果把成功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会降低效能感。②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观察者与榜样情况的一致性越强,这一影响越大。③别人的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④情绪唤醒。情绪唤醒能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与保持。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培养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性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把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结合起来,不能只给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学习对人生有意义”等抽象的说教,而且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

确保他们能够知道他们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具体目标),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该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例如,在学生做作文时,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写作顺序等方法。如果学生有过失败的经历,应该让他们从小的、容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着手,同时让学生自己记录一下自己每一步的成功,教师也应该为这些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比说服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因此,在进行情感激励的同时,必须施以榜样的激励。在榜样的确立上,首先要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学生的想法和行为特点,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榜样的设置要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即向榜样学习既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又不是轻而易举的。

为达到榜样教育的效果,在进行榜样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受教育者对榜样的认知度,即受教育者对榜样的行为表现及这种行为的背景材料的认识程度;(2)理解度,指受教育者对榜样人物及其行为活动的心理体现的认识程度;

(3)认同度,指受教育者确认榜样及其行为中所内含精神内容的正确性、崇高性及对自己具有的功利意义的认识程度;(4)情感共鸣度,指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受感染、震撼并愿意以榜样及其行为内含的精神内容作为自己行为的精神取向的程度;(5)践行度,指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中对榜样及其行为所内含的精神内容的体现程度。对于榜样教育是否有效及实际的效果水平,可以主要从以上五方面加以评价。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过程中伴随的愉快情绪体验,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在教育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识兴趣,当广泛的认识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学生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进行学习,甚至离开学校以后仍然能

坚持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注意:(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2)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在参与活动时,学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了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3)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将该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有时候看起来似乎什么长处都没有,但教师只要用极大的爱心去关心他们,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其发扬光大,并迁移到学习上。当然,这里要确保教师所发现的闪光点是准确的,对该类学生提供的奖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例如,通过游戏动机的转移,使学生的这种已有动机和学习发生关系,把这种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

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根据归因理论,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努力、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和方法不当,不会对学生的坚持性产生消极影响,失败反而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在一些任务中的失败能够促使学生设立更合理的目标,尝试新的策略,发展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而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没有成功的能力,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对学生的坚持性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会产生失落感、无力感,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如学习无助感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的,小学生刚入学时都有着很高的自我概念,当他们最初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将其归因于坏运气或任务太难。渐渐地,

在他们重复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便会产生一种无能、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感觉支配下,学生们便不愿再去学习,再去尝试了,造成了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

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归因时,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而且要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3)教学生学会如何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

六、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中小学生少年气盛,总存在“不愿输”、“希望取胜”的好胜心。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开展各种竞赛和合作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并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

为了保证竞赛对动机的激发和培养产生积极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1)竞赛内容可涉及学生多方面素质。除了学科知识竞赛,还可以开展书法、歌舞、绘画、演讲、摄影等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使每个人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2)应把个人竞赛和团体竞赛相结合,以团体间竞赛为主。通过个人竞赛,特别是自我竞赛,让学生看到自我的变化,提高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的效率。通过团体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3)竞赛活动要适量。竞赛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情绪紧张度,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竞赛不应过于频繁,竞赛试题也不宜过难。(4)在竞赛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对合理的竞争形成正确认识,并培养学生竞争的平等性、公平性思想。

七、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

反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它不仅能使学生纠正错误,澄清认识,还能起到激励作用。教师运用反馈时应注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应及时;反馈应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随时让学生了解距离自己定的学习目标还有多远;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单纯看其分数的高低,还应从学习各个环节上发现其可取之处,并给予表扬与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

表扬是一种最易于使用、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只是一种与学生沟通的手段,而绝非目的,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或为了批评而批评。表扬是为了使学生发扬优点,巩固成绩,批评是为了使学生克服缺点,弥补不足。当错误地运用表扬或批评时,其沟通的效果可能事与愿违。在运用表扬和批评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和艺术,注重效果。表扬和批评都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手段,目的在于调动积极性、激发上进心。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表扬应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批评中又应该带有鼓励。(2)对于学习较差而且又很自卑的学生,可以通过表扬他某一方面的特长来带动其学习其他学科的积极性,在他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予鼓励。(3)要考虑学生受表扬与受批评的历史。对经常受表扬的学生,要适当地指出其不足;而对于缺点较多的学生,当他们有了一定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4)师生间融洽的关系及相互尊重将直接影响着表扬与批评的效果。只有尊重学生,教师才能提出恰如其分的表扬与批评。(5)教师要注意使用表扬和批评的频率和范围。胡乱或过分的使用表扬与批评都是无效果的。表扬每一个人等于没有表扬任何人,批评也是如此。而且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针对行为表现要比针对学生本人的人格效果要更好。(6)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从性别角度看,一般而言,对女生,表扬比批评更有效,而对男生,批评比表扬作用更大些;从学习水平角度,表扬对学习困难学生作用最大,对中等生次之,对优秀生最小,而批评对优秀生作用最大,对中等生次之,对学习困难学生最小;从性格角度,对内向学生,表扬的效果要好于批评,而对于外向学生,批评往往更有效。(7)教师应把表扬和批评的重点放在学生是否努力上,是否尽了力,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而不应放在学生的能力水平高低上。若批评被理解为是对自己的一种帮助,则产生积极的效果;若被理解为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则起消极作用。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目录 3、 参考文献 (10)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既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火车之所以能走起来是因为有火车头在拉动,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是对学习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对学习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坚毅精神,产生积极行动。因此,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鉴于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学生学习动机(这里不大对劲哦)的现状,想方设法激发与培养(说培养与激发会不会好些)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培养,激发,意义,现状 一、绪论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同样,人的学习行为也是由动机驱使。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愿望的基础上,没有学习的愿望,任何外界条件(条件这个词放在这不大合适吧)都没有用。学生动机虽然是内在的,但它的产生却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我们应该正确、合理的结合内外部条件此处删掉了一个着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增强,相互转化,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及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这里有必要要逗号吗后面有必要加爱好吗)爱好,对学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研究教学提纲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研究

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 一:选题背景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动机对其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风不正、学习纪律涣散、成绩下降等现象,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究其原因,学习动机缺乏是根本.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特点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二:选题的意义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核心作用。要通过对学习目的的教育,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通过加强考试和竞赛,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第一部分综述了学习动机的一些理论和这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第二部分在理论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导向,从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教师和教学的角度提出来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一般原则和策略。这些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三:研究的现状 前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不仅来自于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影响,同时先行的强化也会对学习的动机产生影响。因此,当前的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低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成功的认识的偏失,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偏向于功利化,趋向于用利益或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算得上成功。大学也由以前的由少数人的教育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教育,基本上70%以上的高中生都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上大学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以及能否发展的很好与在学校的学习关系不大,且如今毕业的大学生的结果强化了这一点。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效能期待,因此学习的动机下降。 2、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来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明确,在校其间也没有一点的压力和忧患意识。对于自己想学什么,学好什么,没有清楚的认识,也没有很好的规划。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大多没有目标,学习动机不强。 3、学校缺乏一种竞争的环境,外在刺激因素不够。当前学校教学,基本上只是以每个学期的奖学金制度做为对学生一种奖励和考核;时效性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学生孟静 学号 1016800143032 专业小学教育 层次本科 通讯地址定州市怀德小学 邮政编码 073000 指导教师彭泽平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摘要 在学校教育当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和不断发展的,鉴于学习动机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想方设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采取措施,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以激励为手段,使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反思,分析失误原因;适当开展竞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意义,现状,激发,培养

目录 摘要 (Ⅰ) 一、绪论 (1) 二、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 (1) 1、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动机强烈,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就大,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意志就强。 (1) 2、学习动机对小学生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它可以增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1) 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既是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1) 4、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5、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它可以唤起、维持、指导人们的学习行为。 (2) 三、当前中小学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2) 1、学习动机不太明确,内部动机薄弱。 (3) 2、外部学习动机很强,长远的社会意义的学习还没有形成。 (3) 四、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建议。 (4)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3、使用多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增强内部学习动机。 (5) 4、以激励为手段,树立学习自信心。 (5) 5、根据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6) 6、对症下药,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孩子学习动力。 (6) 7、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 (7) 8、引导学生反思,分析失误原因。 (8)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论《史记》与《汉书》的写作动机

课程论文 题目名称论《史记》与《汉书》的写作动机课程名称史源学课程训练 学生姓名刘锋 学号1040403021 系、专业中文系历史学专业 指导教师薛政超 2011年6月20日

课程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目论《史记》与《汉书》的写作动机学生姓名刘锋 学号1040403021 院(系)、专业中文系历史学专业 指导教师薛政超 2011年5 月20 日

论《史记》与《汉书》的写作动机 【摘要】《史记》与《汉书》是我国史学上的辉煌巨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巨著。《史记》和《汉书》是各自带着它们鲜明的时代烙印与作者自己的思想与个性之烙印的。因此它们的写作动机也有不同。 【关键词】史记;汉书;写作动机;比较 《史记》与《汉书》为中国正史二十五部中首要之两部史书,亦为中国传记散文中首要之两部作品。《史记》是通史,其记事是上起轩辕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4-101),《汉书》是断代史,其记事是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其间从刘邦建国(公元前206)到汉武帝太初末年(公元101)这一段是相互重合的,而且班固在处理这段与《史记》重合的史实时,又没有完全另起炉灶,重新编写,而是不避嫌疑地直接袭用、或是改编袭用了《史记》中的许多东西。这一来就使得《汉书》与《史记》有了很大的可比性,人们通过这种比较,可以看出两个史学家的写作动机、写作技巧、史学观以及个人感情等许多方面的差异。《史记》出自前汉司马迁之手,《汉书》主要成于后汉班固之手。两书自问世以来,两千年左右,始终为读书人学史学文的典范,其中的许多篇章一直为一般人喜读称道的传记作品。此两书很多重复的篇章,但究竟是相异独立的两部。一部是纪传体通史之鼻祖,一部是纪传体断代史之典范;一部为文,多行散句,以其气势称;一部为文,趋于骈偶,以整炼著。历来许多人都喜欢将两著并称,亦喜欢将两书合称。而有些人,将著者与其书合称,或谓马《史》班《汉》,又或称迁《史》固《书》。此正反映后人对两人与两书之推崇和比较。 一、《史记》的写作动机 司马迁从十岁以后向孔安国学古文《尚书》,亦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这些书基本上是经书,但其也是史书。他二十岁以后,游历探访各地历史古迹,而观看遗物、遗风,搜集遗闻。[1](卷九,p94)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历史之特殊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 基于这种兴趣,然而这也是他的家族遗传的,更确切地说,直接引起写作《史记》的动机是父亲之遗命。他三十六岁时,受父亲的遗命。父亲的遗命包含了三个内容:其一,希望他复为太史,秉家世,续祖业;其二,勿忘自己所欲论著之承成;其三,论著应绍继而且效法孔子《春秋》。他父亲并以“扬名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之话勉励他。往后他下狱时,不自尽而忍辱下蚕室之原因恐多在此。司马迁不但流涕答应:

高中生英语阅读动机的分类及作用

高中生英语阅读动机的分类及作用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探讨阅读动机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动机,以及影响阅读动机的因素,以期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英语阅读;动机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一项社会文化技能,也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英语阅读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近两三年的高考来看,阅读理解在高考试卷中占40分,如果加上完形填空题30分,共70分,占了将近总分的一半。但是,在实际学习中,英语阅读并未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汉语的阅读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搜集阅读资料,甚至达到求知若渴的程度。为什么英语的阅读与汉语母语的阅读存在在如此大的反差呢?英语教学者一直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除了外语与母语两者的差别之外,目前的英语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英语阅读更多的是为做题而阅读,而不是知识面拓宽的一种手段,并且高度追求正确和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和阅读的兴趣,造成了学生对阅读的排斥心理。因此,解析阅读动机,以便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英语阅读动机的分类 目前,关于英语阅读动机有很多争议,所提出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Ellis等根据阅读的目的,把阅读动机分为是为了寻求乐趣,为了深入理解和为了获取信息的阅读。他认为,为了寻求乐趣的动机,主要是积极主动地阅读,把阅读当做兴趣而非练习。在这些学习者身上,英语与母语的阅读已没有分别,都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乐趣。为了深入理解的动机,主要是为查找资料和理解知识。这种动机在高中学习者的身上主要表现为:当看到图画时,有强烈的欲望要去理解图画的内涵,因此,也会积极地进行与图画相关的文章的阅读。在高中生中,为了获取信息的动机主要体现为做阅读理解的专项训练。这种动机在高中阶段占主要地位。 Harter把阅读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阅读行为内部所固有的,不可能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把它和阅读行为分开,是学生出于内心的追求和兴趣进行英语阅读。这类学习者阅读英语,是为了自身的掌握和满足的感觉。他们可以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和知识。这样的阅读,是积极的阅读。在阅读材料的理解方面,这类学习者也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外在动机存在于阅读行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各种学习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便能有的放矢,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我们都应该尝试和探索的。下面就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简单阐述。 关键字:学习动机阐释培养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阐释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学习困难的最大因素是动机,学习优异的最大因素也是动机。教育实践曾证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动机呢我们从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方面来探究。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情形下,其他学生的优异表现或教师的教学风范,都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学习动机,要求自己上进,希望自己也能具有象榜样一样的优良行为。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即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来维持学习动机,虽的确能收到一时之效,但这种只重视外在动机而忽视内在学习动机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正好与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相反,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应专注于学校的功课上,读书学习的教育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任何内容前,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并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让学生们认为学习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所学内容符合他们的需要,而且让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学习,有能力达到教师对他的期望,这样才会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所谓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过程。正确培养而不使其学习动机走上歧路或歪路也是很重要的。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一名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白,学习能使自己获得就业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学历并不只是就业的唯一要求,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起就业并不一定难的观念,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使其自主的热爱学习。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在这

影响学习者阅读动机因素

影响学习者阅读动机的因素 要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动机,有必要先了解影响其动机的因素。影响学习者阅读动机的因素可分为个人因素、材料因素、环境因素和教学因素。1. 个人因素。学习者对阅读的需求和阅读态度是影响阅读的首要因素。教师应在强调阅读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的同时尽可能多方位地把阅读与学习者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 材料因素。在编写或挑选阅读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主题、难度、结构、形式等问题。 3.环境问题。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父母、教师、学校的阅读氛围、学习者所在的群体、社会的流行因素等都会影响学习者的阅读动机。 4.教学因素。良好的阅读教学活动能让学习者体验阅读的成功和快乐,能激发学习者的内部阅读动机和培养欣赏型阅读动机。 激发阅读动机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1.赋予阅读真实的目的。在课堂里学生常会因为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而阅读,如能把阅读变成学

生生活和交流的需求,成为展示自我的需要,那肯定会激起他们更大的阅读热情和动机。 2.创设阅读情景,让学生期待阅读。 3.让学生体验成功。 1)教学过程应做到循序渐进。 2)适当搭建支架。 3)设计多种类型的阅读活动。 4)阅读评价的选择性与开放性。之前我们用过阅读档案袋,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结合一起,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他们自己努力的过程和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 5)在教学活动中减少竞争性活动,增加合作机会。少让学生因竞争而产生挫败感或因此产生过强的好胜心。 6)减轻学生的焦虑感。 4.选择或编写适当的阅读材料。 1)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 2)以学生的图式为基础。 3)鼓励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在分享阅读时我们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4)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如报刊、网络等,寻找我们需要的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观,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把学校、社会、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学生把自己形成的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过程,学生的整个学习动机系统非常复杂,包含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等,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动力因素的构成有一定差异。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观。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部份。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教师应该提高教学技巧,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好奇心,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有趣性,吸引学生注意力,确立积极的探究心理,设置合理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教师的期望值效应,利用已有的学习动机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同时加强课外活动指导。 2,提供学习结果的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 反馈是在提供给学生有关其学习成绩的信息。通过反馈,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学习成效,会产生激励作用,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可以及时改正,更加努力。运用反馈的方法,必须注意的是,反馈应该是清晰的,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学生。另外,反馈应及时,应该是经常性的。 3,妥善合理运用奖赏,学会赏识学生 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予一定的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如果奖励适用不当,会引起负面效果,要用欣赏和眼光和态度看待学生,并以积极肯定的评价,激起学生的努力探索和创意。要注意奖励的质量,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4,营造适度紧张的合作与竞争,调动学生好胜心 开展适当竞赛,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竞赛有个人间的竞赛,集体间的竞赛和自我竞赛。个人间竞赛竞争性最强,教师可以适当鼓励、提倡学生自我竞赛。如果过于频繁使用竞赛,组织又不好,就会产生负面效果。采用归因方法,指导学生寻找自我失败的或成功的原因。 总之: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

文学写作动机研究

文学写作课程结业论文 文学写作动机研究

文学写作动机研究 摘要: 文学学创作者在创作前需要一定的写作冲动,这种冲动源自写作者的内在感情和所受的外部刺激。每一位写作者的人生经历都不同,他们所需承受的内在压力和苦闷也不行同。情感的宣泄,独特的审美情感,内心无处诉说的苦闷以及潜意识和梦的都是写作者写作动机产生的原因。写作动机产生的无论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都会凝结成写作者的动力。每一位写作者,无论是文学家还是初试者都需要在这种冲动的刺激下进行文学创造,这种冲动也会一直贯穿正部作品的创作。研究写作动机不仅仅是文学理论家的工作,我们这些写作初学者也应该试着去探究其中的因缘。这种探究会在写作初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动力以及写作方向。知道自己渴望写作的原因对我们挖掘写作素材很有帮助,也可以让我们催促自己进行文学创作,鞭策自己完成文学创作。 关键词:写作动机内心情感审美观点苦闷潜意识 按照文艺心理学理论的说法写作动机是指推动写作主体进行写作以达到一定目的的驱动力量,在写作过程中贯穿始终,即使写作的源起也是写作的终结。它首先是一种内部刺激,来自于作家的某种需要,是作家进行写作的直接原因。其次,写作动机作为作家提出写作目标和写作意图。此外,写作动机还未作家提供持续不断地感情力量,使作家明确自己的行为的意义,并驱使着作家将其实现和完成。 写作动机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情感的蕴蓄和宣泄。 作者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会有很多种生命体验,每种生命体验都会使作者产生独特深厚的情感体验。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学家在写作中建构关于他自己和世界的故事 ,用以诠释自己和世界的时候 ,就获得了某种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挫折

动机的培养与开发

第二章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三、奥苏泊尔的学习内驱力理论 四、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六、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六、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七、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 第二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人不会无缘无故地采取行动。人的行为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为了满足和实现某种欲望和需要而发生的。动机能够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具有策动、驱使有机体采取某种行动的作用。 2.指向功能 动机的激活功能决定人是否开始采取行动,而指向功能决定人接受什么样的信息,采取朝向什么对象的行动。动机能够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决定人的信息接受方向,即具有将行为引向某一特定接受对象的指向功能。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3.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产生后,动机推动着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将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者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目标。 4、强化功能 当行动达到预定目标时,动机会促使有机体强化被肯定行为的发生频率,从而形成一种行为模式或接受习惯。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1)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2)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例如,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措施中,教师所提供的奖品、

大学生阅读动机调查研究

大学本科生阅读动机调查研究 A PART ONE 1.我喜欢英语,对英语很感兴趣。(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2.学习英语是我喜欢的挑战,我有信心能学好。(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3.我不喜欢英语,但因为是必修课,我不得不学习。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4.阅读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它可以开阔我的视野,能使我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5.我在英语课上可以学到很多,课下就几乎很少阅读了。(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6.我希望能看懂英文原著,学习到英语的精髓和原汁原味的英文。(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7.我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是了解其他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8.我想努力学好英语,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提供更多的机会。(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9.我觉得课外的大量阅读比课堂上学到的更多,更能提高英语学习。(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10.我认学习英语是因为要通过四或六级。(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11.英语学习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无论何时我都有保持阅读的习惯。(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12.出于对于英美文化的浓厚的兴趣,我有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和杂志等。(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13.阅读中我学会了思考和反思,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14.通过外语学习我想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丰富自己的意义交流系统。(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15如果我英语学得好,主要原因是我有大量的课外阅读。(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16.如果我英语学得不好,部分原因那是因为我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17.我喜欢的那些能够激起我好奇心的文章,即使难点也没关系。(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18.学习效果跟学习动机有密切关系。(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19.我有明确的阅读动机,如为了得到乐趣。(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20.我想学好英语,为以后进修或出国深造做准备。( ) A是的 B不是 C中立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像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是使学生把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因而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需要也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分析学生需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需要是否得到应有的满足,并通过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生掌握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使之内化成心理需要,形成自觉性、坚定性、自制力、有恒性等学习品质。 因此,教育在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时,要考虑选择有效的强化物即选择学生喜欢、想得到的物品或活动来强化其学习动机。如对希望得到获得获奖证书的学生,教师仅给予奖学金未必能有效强化其行为。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若教师一味以学生的喜爱作为有效强化物的标准,则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当的强化物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矫正其不合理需要,促使他们学习动机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即在学生没有学习需要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它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创造条件,并引导学生把学习兴趣转移到学习中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持久化 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毅力的源泉,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永不枯竭。成就动机强的人,对成功感到骄傲,对失败却不那么沮丧。他们的情绪积极健康,对未

写作动机的培养

目录 引言.....................................................................................................1......... 一、小学生写作动机的解析………......................................................…........1................. (一)动机对写作的意义 (1) (二)小学生写作动机的特点 (1) 1、盲目性................... (1) 2、匮乏性................... ............................................................. . (2) 3、虚假性 (2) 4、近景性 (2) 二、当前小学生写作动机中存在的问题 (2) (一)写作的动机目标不强 (2) (二)学生写作的兴趣不足 (2) (三)学生的成功感不能获得满足 (3) (四)学生成败归因不正确 (3) 三、提高小学生写作动机的策略............................ . (4) (一)合理制定学习目标 (4) (二)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4) 1、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 (5) 2、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5) (三)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与满足 (6) 1、在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要适当 (6) 2、教师在课堂上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6) (四)训练学生正确的归因意识............................. (7) 1、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 (7) 2、帮助学生进行现实的归因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谢辞 (10)

动机培养论文:浅谈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动机培养论文:浅谈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摘要】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他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 【关键词】动机培养趣味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人们日益的问题。就当代青少年而言,其学习动机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分构成:①求知动机。就是学生为学得知识,并指向于学习活动本身的一种学习动机。这种动机是我们必须刻意培养,并为求使之强大的动机成分。这是因为学生的求知动机是一种隐定性大,强度高,层次高的内部动机。②趋誉动机。它是学生为赢得外界的赞赏,获得一定的荣誉和身份,指向于外来报偿的一种学习动机。它是我们教学活动中应妥善利用,并正确引导的动机成分。③升学动机。它是学生为升入某一级别的学校或年级,为实现自身和外界的期望而学习的一种动力。这也是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并充分利用的有效动机成分。升学动机力量强,稳定性也较大,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力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呢? 1使每一学科都有变得趣味,使学习具有主动性和实用性

有的学科可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单调无味的,而有的学科则是具有内在的吸引力。无论何时都应运用多样化的例证,活动及学生感兴趣的其它内容来达到课程目标。如果教师没有计划的动机策略就可能使有趣的学科变得死气沉沉,班级中兴趣的缺乏常常导致各种危机。那么如何使学科具有吸引力呢?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桂林山水》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联系生活,激趣引题。①请同学交流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请去过桂林的同学交流感受。②引出课题“桂林山水”。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桂林旅游,去欣赏桂林的优美景色。(联系刚结束的暑假生活引入课题,学生会感到亲切,提出去旅游让学生感到好奇,引起他们的兴趣。) 2让学生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将如何做以及是否达到目标 从动机角度看,目标要为全体同学所理解并能在短期达到。心理家的实验已证明了:如果学生经常得到强化,他们的学习就能顺利进行;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难或太远,那么,由于缺乏近期动机,学生的活动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当教师要求学生为远期目标而学习时,必须在实现远期目标的过程中,建立一系列的短期目标。如在学期初就让每一位同学定制学习目标,在教学完每一个单元就进行一次学习测定。当他完成目标时,就给予相应的鼓励,通过这样的方法,使

保持读者的阅读动机

保持读者的阅读动机 保持读者阅读动机的途径 激发读者的阅读愿望始于文章的题名:读者会浏览大量论文题名,然后选择很小一部分阅读。如果读者发现你的论文题名非常有趣,就会加以关注。 要想保持读者的阅读动机,需要在写作过程中着力下功夫,需要将写作风格、准确的论文题名和次级标题、严谨的细节和背景材料、清晰的结果以及良好的英文结合起来。 保持读者阅读动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一个能够表达文章内容的标题。 (2)通过让读者明白阅读这篇文章所需的时间远远少于他的预期。 (3)能够向读者提供阅读全文所需的基准知识。 (4)通过使用清晰的叙述,使作者增强信心,从而确信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文章。 (5)通过向读者证明文章的质量、有效性或适用性。 (6)通过充满活力的写作风格、变化丰富的句子结构、突出重点的信息、以及生动的文字和大量的图表,来感染读者。 通过达到读者的目的吸引读者 文章的读者各种各样,他们的阅读动机、专业知识水平等也各不相同。根据阅读目的可将读者划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情报收集者。这些读者论文中的概要性章节更感兴趣:摘要、结论或者前言。他们一般不读全文,除非刚巧专业一致。 (2)专业竞争者。即使你的背景信息不完整,竞争者们也能轻而易举地予以补充,无需你的帮助论文发表找刘老师球球/微信1269292199他们会快速浏览你的文章,而且首先阅读参考文献,看看其中有无他们的名字,顺便检验一下自己阅读的文献是否够新。他们还会根据你的参考文献目录来完善自己的目录。有时,竞争者还可能成为你的审稿人。 (3)项目寻求者。这类读者可能会读论文的讨论、结论及展望部分。因为相关知识的局限,他们也会阅读引言以弥补知识差距。

司马迁的创作动机

从《太史公自序》分析司马迁的创作原因 摘要: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因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从《太史公自序》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是秉承父志,完成父亲临终遗愿,担负史官的职责;第二是继承《春秋》精神;第三是通过立言实现人生价值;抒发“郁结”之意,并“述往事,思来者”。分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一层去了解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关键词: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创作原因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司马迁的创作原因分不开的,司马迁创作时所处的创作环境、时代以及他的自身经历决定了他创作并完成《史记》。 一、秉承父志,完成父亲临终遗愿,担负史官的职责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博学多识,早年立志撰写一部通史,他在任太史令时,接触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广泛地涉猎了各种资料。然而,元封元年,汉武帝行封禅大典,为古今旷见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1]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2]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同时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3]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4]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在自序的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撰写《史记》的目的,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反而是重视《春秋》的性质,“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办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5]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通过立言实现人生价值 一方面,司马迁在自序中借评述《春秋》,阐明了《史记》的写作原则,即仿效《春秋》,对古今人物惩恶劝善,他一生所追求的价值也正是趋善留名,立德、立功、立言,从而对社会有所贡献,那么立志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司马迁是要从历史变迁中探索人的能动性,揭示人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6]司马迁明确提出人生价值,有着天壤之别。“泰山”、“鸿毛”相去甚远。要实现生命“重于泰山”的价值观,司马迁认为只有一条,那就是“立名”。他把立名作为一切生命活动过程的归宿。其父司马谈临终遗言也把扬名,视为“孝”的最高表现。司马迁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完成了《史记》,正是实践了君子“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荣辱观和人生观。 四、抒发“郁结”之意,并“述往事,思来者” 李陵征战匈奴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这件事情对司马迁的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谈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众所周知大学英语的学习十分重要,英语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关系密切。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深入了解、细心分析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并给予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引导他们朝着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培养;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及作用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决定并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同样,学习活动也是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是大学生适应高校英语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创造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动员。是实现高校英语教育目标的~个基本措施。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具有激活、指向作用。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它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第二,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进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认真,还是敷衍,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这些差异都将取决于学习动机。第三,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高的学业成就,学习效率高,成绩优良:而没有动机力量或动机水平很低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还可能有其他不良行为。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明显呈现出多元性的趋势。据调查分析,大体上有四种类型。 (一)考试型 考试和检查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它属于表面性学习动机,一般包括两种情况,被动考试型和主动考试型。被动考试型的特点是: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合格过关为目的。例如:为了能够拿到毕业、学位证书,必须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英语,以便通过国家规定的四级英语水平考试。主动考试型,即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而学习,典型表现就是喜欢考试。由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仍然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生的绝大多数利益(例如:评先进、奖学金、入党、甚至就业)也和考试成绩相挂钩。所以,他们喜欢参加考试。这类学生,他们往往学习成绩比较好。 (二)兴趣型 感兴趣和充实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这种学习动机是由于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初步了解或个人的性格、爱好或觉得学习能使自己感到充实而产生的。他们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有此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学习效果比较好。

大学生阅读动机及其与阅读、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阅读动机及其与阅读、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出版与阅读,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供求关系,长期以来形成的从出 版到阅读的单向模式,正受到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读者阅读方 式多元化的考问和挑战,而阅读与出版的双向呼应,切合了“读者本位”的受众观,也符合出版企业市场细分的文化产业背景。阅读的主体是 读者,对读者的研究,特别是读者阅读心理及需求的研究,理应成为出 版产业的重要内容。反观出版学的研究,读者研究散乱,成果少,研究 方法简单,或许是导致目前出版产业转型乏力,产品结构不合理及库 存量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即以读者心理中的阅读动机为主要突破口,试图找到解决出版问题的策略。国内外阅读动机的研究成果显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阅读动机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成果中的阅读动 机量表,不适应目前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阅读方式多元化的现状,因此,本研究自编《大学生阅读动机量表》做为研究的主要工具。本研 究从出版产业的视域,结合心理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视角,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国4000多名大学生读者为研究 被试,运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以自编的《大学生阅读动机量表》为主要研究工具,配合自编的《大学生阅读行为量表》《大学生书刊购买行为问卷》等工具,实证探究大学生阅读动机与阅 读行为、购买行为的关系,以准确把握目前大学生读者阅读动机背后 的阅读需求,了解其阅读行为和购买行为的主要特征,为定位于服务 大学生读者的出版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大学生阅读动机的结构由个人修养、情感抒发、知识获取、数

字消遣、问题解决、社会交往六个维度构成。阅读动机各维度的差异受其个体差异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阅读动机各维度与阅读行为各维度显著正相关,且阅读动机能显著预测阅读行为。高阅读动机组、中阅读动机组、低阅读动机组的大学生阅读动机总分差异显著,且这三组在购书习惯、购书偏好、购书金额上差异显著。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以ERG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为主要理论工具,深入分析了大学生阅读动机现状、阅读动机与阅读、购买行为的关系同出版产业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以满足大学生读者的阅读需求为逻辑起点,给出版企业在预测读者阅读需求、提高读者阅读动机、确定产品类型与权重、开创出版“蓝海”、实现数字化转型、实施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启示和建设性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阅读是出版的归宿,出版的问题,最终是阅读问题和购买问题。从阅读动机入手,采用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深入挖掘读者的阅读需求,了解读者的阅读行为和购买行为,树立“读者本位”思想,服务读者,提升读者,不失为解决出版问题的基础。本研究,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期望对出版业界有所裨益。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对学习的一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上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他就会对学习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坚毅精神,产生积极行动。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是学生近期内或长远的达成目标,正如有了靶子才能瞄准射击,有了目标才能为之努力奋斗,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排除一切干扰,达到理想的彼岸。学习目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与集体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正确的、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类学习动机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作用,它能推动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应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易于接受,生动具体,富有感染性,使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学习动机。诱导学生将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人民利益结合起来,不要产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倾向。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知识”,要让学生认识

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在满足这种需要所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在讲授每门学科或每章每节之前,必须生动有力地讲清目的、要求和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阐明其对社会的意义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另外,我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果照本宣科、死搬教条,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更直观、形象的认识。丰富有趣、逻辑性和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方法及作业的多样化,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信息反馈作用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因此,应让学生知道自己作出的正确答案、学习成绩的进步以及在实际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在教学中,我有时进行一种专项训练,让学生自行做练习,并规定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完成。通过反馈,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紧迫感并及时了解自己的欠缺,及时取长补短激发上进心。如果没有反馈,则缺乏激励很少进步。。 四、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 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评价和表扬鼓励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而后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表扬与鼓励是我们对学生免费的赐予,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