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概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动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免疫功能: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

10.1 传染

10.1.1 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的基础: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毒素(toxin):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的测定方法:鲎试剂法或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2、病毒的致病性:杀细胞感染(cytocidal infection)——组织损伤,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如:有包膜病毒、无包膜甲肝病毒。整合感染(integrated infection)——恶性肿瘤,如:EB病毒、人类多瘤病毒。

3、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性:立克次氏体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叮咬或其粪便传播。已知立克次氏体的致病物质有内毒素和磷脂酶A等。立克次氏体通过特异受体进入宿主细胞,以不同方式在细胞内增殖并释放。释放的立克次氏体通过血流在全身各器官的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增殖,能直接破坏其所寄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炎症,其毒性产物亦可进入血循环而引起全身症状。

4、真菌的致病性:(1)致病性真菌感染:如皮肤癣菌的嗜角蛋白特性。(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鹅口疮、肺炎、膀胱炎、脑膜炎等。(3)真菌病态反应性疾病:曲霉、青霉、镰刀霉等引起的荨麻疹、哮喘、变应性鼻炎。(4)真菌性中毒:黄曲霉的黄曲霉素、杂色霉的杂色霉素可引起肝损害;橘青霉的橘青霉素可引起肾小球损害。饲料中黄曲霉素含量达1.5×10-8时,即可诱发大鼠试验性肝癌。青霉菌产生的灰黄霉素可诱发小鼠甲状腺和肝肿瘤。

5、寄生虫的致病性:大多数寄生虫的构造和成分都很复杂。特别是寄生虫有复杂的生活周期,随着循环迂回转移,其结构和表面成分均不断变化,或获得宿主成分作为外衣使宿主难以识别,或将表面分子释放作为“诱饵”,吸引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其作为攻击靶,而自身逃避免疫防御。寄生虫可分为:原虫和蠕虫。原虫为单细孢生物,多数于胞内寄生,如疟原虫破坏红细胞。蠕虫是多细胞生物,通常引起胞外慢性感染,如血吸虫。

10.1.2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1、感染的途径

(1)呼吸道感染: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呼吸道病毒、肺炎衣原体等。

(2)消化道感染:伤寒杆菌、痢疾志贺氏菌和肝炎病毒等。

(3)创伤感染: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梭菌、螺旋体、病毒等。(4)接触感染:布鲁氏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麻风杆菌、HIV。

(5)垂直传染:病原体由亲代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传播给子代的方式。如疱疹病毒、乙肝病毒、HIV等。

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感染的部位:机体的自然开口;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途径。感染的方式:(1)细胞外感染;(2)细胞内感染:兼性细胞内感染、专性细胞内感染.

10.1.3 感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1、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

2、带菌状态

3、显性传染(apparent infection)——按发病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传染(acute infection)和慢性传染(chronic infection);按发病部位分为: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和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

全身感染的四种类型:

1、毒血症(toximia):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2、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如伤寒症的早期就出现菌血症期。

3、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如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

4、脓毒血症(pyemia):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多脏器(肺、肝、脑、肾、皮下组织等)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

10.2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它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是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

10.2.1 生理屏障

1、表面屏障:皮肤和粘膜

2、局部屏障: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

3、共生菌群:体表与腔道内的正常菌群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10.2.2 体液因素

一、补体系统: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包括20余种蛋白质成分,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补体激活——在一定条件下促发补体系统的一系列酶促级联反应。

补体激活有两条途径:经典途径(classic pathway);替代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经典途径(classic pathway):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C1,自C1到C9依次激活的途径。

替代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C3和B因子开始激活的途径。

补体活化后:可引起膜不可逆损伤,导致细胞溶解,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脂蛋白膜的病毒颗粒、红细胞和有核细胞,对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清除病变衰老的细胞和癌细胞有重要作用。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片段分别具有趋化、促进吞噬细胞的活化吞噬及清除免疫复合物、促进炎症等多种生理功能,是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分。补体成分还有复杂的免疫调节功能,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补体各片段均有自己的特异性受体,它们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胞,补体片段是通过受体发挥作用的。

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宿主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相对分子量低的糖蛋白,分α、β、γ三组。α、β干扰素分别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属Ⅰ型干扰素;γ干扰素主要由T淋巴细胞产生又称Ⅱ型干扰素或免疫干扰素。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控制病毒蛋白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Ⅰ型干扰素以抗病毒活性为主,而Ⅱ型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较Ⅰ型干扰素弱。但免疫调节作用更强。

三、溶菌酶:溶菌酶(lysozyme):14.7×103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并可分泌到血液及各种分泌液中。

10.2.3 细胞因素

1、吞噬细胞(phagocytes):分为大小吞噬细胞两类。大吞噬细胞——居留于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其前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小吞噬细胞——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

吞噬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有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颗粒的能力,并且由于吞噬细胞表面存在补体受体、抗体受体等多种受体,当有相应配体存在并与之结合时,将刺激吞噬细胞活化,大大增强其吞噬杀伤能力。吞噬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溶酶体,其中含有水解酶、溶菌酶等多种酶类和其他杀菌物质。当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吞噬细胞可在趋化因子和粘附因子的作用下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部位,吞入病原体形成吞噬体,进而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然后通过依氧和不依氧两种机制将吞入胞内的病原体杀灭。

2、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属于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具有不需事先致敏,不须其他辅助细胞或分子的参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造成靶细胞死亡,也可通过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靶细胞。某些肿瘤细胞和微生物感染细胞可以成为NK细胞的靶细胞,而且NK细胞活性较其他杀伤细胞更早出现,因此在抗肿瘤抗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10.2.4 炎症(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作用为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

当病原体感染机体的反应:1、可溶性炎症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释放,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流变缓,血管内细胞和血清成分逸出。2、在趋化因子及粘附因子作用下,各种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发挥其吞噬杀灭病原体的功能。3、活化的补体组成攻膜复合物溶解病原菌,其他血浆成分包括凝血系统、激肽系统、纤溶系统均参与此过程,扩大炎症反应。4、细菌LPS是外源性热原,而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有内源性致热原作用,它们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导致发热。5、吞噬细胞的溶酶体酶释放或泄漏会损伤自身组织成分,死亡白细胞与破坏裂解的靶细胞共同酿成脓液;各种毒性产物与活性介质也将刺激正常机体组织。因此,伴随炎症过程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现象。

10.3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是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具有获得性、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特异性免疫按其获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获得免疫。自动免疫(active immunity):由机体本身接受刺激而产生,维持时间较长。被动免疫(passive immunity):是指从其他已建立免疫的个体接受或人工输入免疫细胞及分子而获得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又可分别进一步分为自然获得与人工获得两种方式。

10.3.1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是获得性免疫的物质基础。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1、免疫器官

按功能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和鸟类的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2)周围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lymph node)、脾脏(spleen)和粘膜相关组织(扁桃体、阑尾和肠系膜淋巴结)

2、免疫细胞(immunocyte):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广义地还包括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其各类细胞的祖细胞。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multipotenial stem cell)。

淋巴细胞(lymphocyte):按照表面分子标志及功能分为:T细胞、B细胞、第三类淋巴细胞(NK细胞和K细胞)第四类淋巴细胞——NKT cell。

粒细胞(granulocyte ) 于骨髓内成熟,主要存在于血液内,当感染发生时也可经趋化到达反应局部。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mast cell)是大型圆细胞,位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和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内、胞浆含有粗大嗜碱性颗粒,也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细胞。此外,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和全身各组织中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是同一骨髓干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故又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有树突状突起,主要分布于表皮、血及淋巴组织中,居留不同部位的树突状细胞其性状功能有细微差异。树突状细胞是专业抗原提呈细胞,在特异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红细胞:红细胞表面有大量补体片段C3b的受体CR1,病原颗粒通过C3b结合到红细胞上,称免疫粘附。红细胞携带病原颗粒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脾而被吞噬清除。

3、免疫分子(immune molecule)

(1)膜表面免疫分子:膜表面抗原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因子。

(2)体液免疫分子: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s)、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转化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等。细胞因子具有对细胞功能的多方面调节作用,其中有些还具有细胞毒性(肿瘤坏死因子)和抗病毒功能(干扰素),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补体和抗体分别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体液成分。

10.3.2 抗原和抗体

一、抗原(antigen, Ag):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1、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和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和半抗原(haptene);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

2、影响抗原性的因素:异己性——异种物质;理化性质——分子量大、结构复杂。

3、抗原的种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二、抗体(antibody, Ab):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1、Ig的基本结构与分类:Ig分子是两两对称的四条多肽链借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连接而成。其中两条较长的多肽链成为重链(heavy chain,H链),短的两条多肽链成为轻链(light chain,L链)。重链的血清学类型有:γ、μ、α、δ、ε五类。轻链有:λ、κ两种型别。

(4)通过胎盘。

10.3.3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人类B细胞来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于骨髓中发育成熟。成熟的B细胞居留于脾脏和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并部分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当机体遭遇抗原侵袭时,B细胞通过膜表面mIg 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在抗原的刺激下活化分化为浆细胞(plasma cell,PC),大量合成抗体。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HI )——由B细胞分泌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B细胞应答:1、T细胞非依赖性体液免疫应答;2、T细胞依赖性体液免疫应答。

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机体第一次接触某种TD抗原引起特异抗体产生的过程。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该机体以后再次受到同样抗原刺激所产生的抗体应答过程。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有一周以上的潜伏期,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再次应答的潜伏期较短,抗体水平大幅度上升,抗体类型以IgG为主,且抗体的亲和力较高维持时间较长。免疫记忆——再次遇到同一抗原时反应更快、更强的现象。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刺激下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同时,分化出一群抗原特异性的长寿记忆细胞。人类患天花、麻疹等疾病后可或终生免疫力。TI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初次免疫应答,没有再次免疫应答。因此对此疾病可反复感染,不能获得持久免疫力。

10.3.4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T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发育成熟为胸腺依赖性细胞即T细胞。成熟T细胞居留于淋巴结、脾脏的T细胞区,也是主要的循环淋巴细胞。与B细胞类似,每个T细胞表面有自己特异的抗原识别受体(TCR)但不能直接识别天然抗原,必须经过辅助细胞的加工处理。细胞免疫(cell mediated immunity,CMI)——由活化T细胞产生的特异杀伤或免疫炎症。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辅助细胞及其对抗原的加工提呈;(2)TCR对抗原的识别特性。2、CD8+T细胞介导的杀细胞效应。3、CD4+T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

10.3.5 联合抗感染免疫:机体对大多数致病微生物的应答是复杂的,涉及多种免疫机制的联合。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均是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并无界限,只不过根据感染的类型,感染的阶段不同而表现为以某型免疫为主。

10.3.6 克隆选择和免疫耐受性:免疫的基本特性——区分“自我”与“非我”。正常机体不会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耐受。机体如何对各种各样的抗原产生千千万万种特异抗体而不攻击自身成分呢?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 于1957年提出了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克隆选择学说:在个体发育早期拥有多种多样的抗体产生细胞,每个细胞表面只有一种特异性抗原受体。当抗原进入机体与相应受体细胞结合,可诱导该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大量分泌抗体的细胞和记忆细胞,此即所谓克隆选择。若胚胎期抗体产生细胞与抗原相遇(此时可遇到的抗原通常为自身成分)则会被破坏、排除或失活,称为禁忌细胞株,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天然耐受状态。若禁忌细胞株因突变等原因重新获得增殖能力,则将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10.3.7 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由单个B细胞增殖所产生的、遗传背景完全一致的抗体。因此抗体分子的氨基酸序列、类型、抗原特异性等生物学性质均相同。制备原理——将肿瘤细胞的体外无限增殖能力与B细胞的分泌抗体能力相结合。基本制备程序:1、制备抗体产生细胞;2、选取适用的肿瘤细胞及饲养细胞;3、细胞融合;4、筛选及细胞克隆化;5、扩增与保存10.4 免疫学方法及应用

10.4.1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1、特异性;2、可逆性;3、定比性;4、阶段性;5、条件依赖性。

10.4.2 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1、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2、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3、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4、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

10.4.3 现代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标记技术(immunolabelling technique):是指将抗原或抗体用荧光素、酶、反射线同位素或电子致密物质等加以标记,借以提高灵敏度的一类新技术。种类: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s technique)、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RIA)、免疫电镜技术(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IEM)、发光免疫测定法(luminescent immuno-assay,LIA)。

10.5 免疫预防:人工免疫(artificial immunization)——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以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或直接输入免疫细胞及分子,使获得某种特殊抵抗力,用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免疫预防——人工免疫用于预防传染病。

1、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给机体输入抗原物质,使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发生类似感染时所发生的应答过程,从而产生特异免疫力,又称预防接种。疫苗——用于预防接种的抗原制剂。包括:全微生物疫苗(vaccine):活疫苗、死疫苗;亚单位疫苗;抗独特型疫苗;核酸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输入免疫血清(含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及其制剂或细胞因子,使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以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

特异性免疫治疗剂:抗毒素、抗病毒血清、抗菌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iRNA)。

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胸腺素(thymosin)、细胞毒T细胞、卡介苗(BCG)、小棒杆菌、干扰素(interferon,IFN)。卡介苗(BCG):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是用于结核病的疫苗,由减毒活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制备;牛分枝杆菌在特殊的人工培养基上,经数年的传代,丧失对人类的致病能力,但仍保持有足够高的免疫原性,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结核的疫苗。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概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动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免疫功能: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 10.1 传染 10.1.1 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的基础: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毒素(toxin):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的测定方法:鲎试剂法或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微生物学第10-11章作业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1简述宿主对病原菌的防御机制。 答:机体对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应答方式。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免疫力完全正常的宿主,固有性免疫应答足以将抵达病原微生物清除;而当感染趋向于慢性,或者宿主曾经被致敏,则适应性免疫应答迅速启动。 1.固有性免疫应答模式识别受体固有性免疫应答起始于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通过分泌或膜结合受体对微生物进行识别是固有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识别微生物后,固有免疫系统释放杀微生物分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吞噬细胞通过膜表面多种受体与病原微生物结合来实现吞噬作用。宿主对真菌的免疫反应依赖于几类激发信号级联反应的跨膜受体。识别这些菌体可促进机体的保护性应答反应,包括对真菌的摄取及杀伤(通过呼吸爆发介导),以及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以及粒细胞一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巨噬细胞许多研究表明,吞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下降,是导致宿主对烟曲霉易感的主要因素。吞噬细胞在保护宿主免受烟曲霉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作为吞噬细胞系统的一部分,构成了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2.在固有性免疫机能完好的情况下,T细胞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是可以忽略的,只有在固有性免疫受损的宿主,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性才得以体现。目前,对两种类型细胞因子的调节研究较深入,Thl型细胞因子的产生伴随着细胞免疫为主的反应,Th2型细胞因子的产生则有助于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总的来说,抗真菌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Thl型有利于对真菌感染的免疫防护。研究中发现,Th2型细胞因子,机体对病原微生物越不易感。对于Thl类细胞引起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机制,目前有一个共识,即在识别病原微生物抗原之后,T细胞活化引起大量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功能。当病原微生物与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中性粒细胞共孵育时,对菌丝的杀伤要明显强于T细胞缺席时的效果。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的相互关系。 答:1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 传染源是作为传播的起点,没有传染源,就不会有传染病发生; 3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没有这个媒介病原体就不会在传染源和健康人群中传播,比如通过血液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等等。 关系:病原体和宿主免疫力是决定传染结局的关键因素。当病原体致病性弱、宿主的免疫力强时往往导致隐性传染;当病原体致病性强、宿主的免疫力弱时,往往导致显性传染。环境因素在传染中起着间接作用,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增强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利于限制或切断病原体的传播,因而可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不利的环境因素则导致与其相反的结果。

高一生物重点知识点整理(必背)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十感染与免疫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 习题 一、填空题 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自至依次激活的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 2、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和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和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4、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5、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6、粒细胞包括、和。 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具有,而没有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8、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和两种。 9、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没有。 10、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二、选择题 1、浆细胞是()。 (1)有吞噬功能的细胞(2)由T细胞分化而来 (3)产生抗体的细胞(4)抗原提呈细胞 2、下述()物质既有非特异免疫作用也参与特异免疫反应。 (1)LgG (2)补体(3)I型干扰素(4)溶菌酶

3、许多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是因为()。 (1)在胸腺中产生的 (2)相应抗体是在胸腺中产生的 (3)仅存在于T细胞上 (4)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针对此类抗原的抗体 4、以下()性质不是抗原必备的。 (1)必须有一个半抗原表位(2)必须与补免疫动物种属不同 (3)仅存在于T细胞上(4)必须可以被抗原提呈细胞降解 5、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 (1)重链的C区(2)重链和轻链的C区 (3)重链的V区(4)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破坏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是()。 (1)直接中和细胞内病毒颗粒 (2)诱导非感染T 细胞释放干扰素 (3)与细胞表面病毒诱导的抗原决定和簇结合并活化补体 (4)调理吞噬杀死游离病毒 7、克隆选择理论认为()。 (1)淋巴细胞易有遗传决定的特异受体 (2)淋巴细胞具有在与抗原接触后才获得特异受体 (3)淋巴细胞具有多功能受体,与抗原接触后变为特异性受体 (4)所有淋巴细胞具有相同性质的受体 8、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1)吞噬细胞(2)NK细胞(3)CTL细胞(4)LAK细胞 9、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点是错误的?() (1)需要抗原刺激(2)Tz细胞介导 (3)不需要非T细胞参与(4)释放CK引起迟发型炎症 10、关于记忆细胞的错误理解是()。 (1)已接受抗原刺激(2)仅限于B细胞 (3)可生存数月至数年(4)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 11、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和组织的抗原是()。 (1)MHCI类抗原(2)ABO血型抗原(3)两者都是(4)两者都不是

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免疫: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 病原微生物: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 传染(infection):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外毒素: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 抗毒素: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 非特异免疫: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 刺激或诱导。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 炎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 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免疫原性: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 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 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 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 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 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学了三年,你知道高中生物哪些是重点吗?为了方便广大同学们学习生物以及更好的复习,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更多内容尽请关注高三网! 2017年高考生物核心知识点汇总高考生物最易错易混淆的考点汇总高考生物的高频考点有哪些?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点总结1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一、名词解释 1、菌群失调症 2、条件致病菌 3、细菌的致病性 4、细菌毒力 5、感染 6、侵袭力 7、菌血症 8、败血症 9、隐性感染10、带菌者11、非特异性免疫12、医院内感染 二、填空题 1、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可出现——。 2、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或——症。 3、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和——。 4、某些正常菌群获得致病性条件是——、——、——。 5、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6、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7、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的。 8、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有——、——、——、—。 9、内毒素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10、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11、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所得,可刺激机体产生——。 1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 13、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4、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和——· 1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 17、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和——介导。 18、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 19、乙型溶素的化学成分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 20、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细菌,多数是——,少数是——。 2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或人与——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 22、全身感染的类型有——、——、——、——。 23、感染的来源有——和——。 24、处于——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有——和——。 三、最佳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 A.胃B.骨骼C.肌肉D.血液E.外耳道 2.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 A.变为耐药菌B.发生基因突变C.寄居部位改变 D.变为L型细菌E.发生S—R变异 3.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 A.维生素B.类毒素C.抗生素D.抗毒素E.生态制剂 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 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 D.分解代谢产物E.侵人机体的途径 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 A.荚膜B.菌毛C.磷壁酸D.脂多糖E.异染颗粒 6.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

高二生物知识点必背归纳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必背归纳总结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有哪些。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 传统发酵技术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2)菌种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或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3)条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时间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条件:30-35℃,适时通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种: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4)菌种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 5)加盐腌制时要逐层加盐,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3H6O3+ 能量 2)制作过程:①将清水与盐按质量比4:1配制成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②将新鲜蔬菜放入盐水中后,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的无氧环境。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①方法:比色法; ②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2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知识点总结: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9章 传染与免疫习题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病原微生物 3.疾病(disease) 4.传染(infection) 5.侵袭力 6.外毒素 7.内毒素 8.类毒素 9.抗毒素 10.非特异免疫 11.特异性免疫 12.炎症 13.抗原 14.抗体 15.免疫原性 16.免疫反应性 17.完全抗原 18.不完全抗原 二、填空题 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_ __、_____和___三方面组成。 3.病原菌主要通过____、____、____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____和____,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

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____、_____和_______。 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____和______。 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___、____和_____等。 9.补体存在于正常的_____和____中,其化学成份为____,它被_____激活后具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 10.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阶段。 11.干扰素都有____、、、和等功能。 12.炎症主要症状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3.特异性免疫具有的特点为______、_____和______。 14.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15.免疫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它们均来自骨髓多功能造血的__ _。16.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而______和_____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份。 1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18.在补体结合试验中,无溶血现象出现称补体结合试验______,说明样品中____抗原存在。19.抗体是由___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三、问答题 1.简述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及侵入人体后寄生造成的病变方式。 2.病原菌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主要体现为哪几个方面? 3.试比较隐性传染、带菌状态和显性传染的异同。 4.简述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的积极方式。 5.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6. 简述一个细菌进入机体的遭遇。

十、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传染 (3)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 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三道免疫“防线”: 机械防御;非特异性防御;特异性防御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1、病原体的致病特性 1.毒力(virulence) 又称致病力(pathogenicity),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 突破机体防御功能的能力 在机体中进行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产毒素的能力 (1)侵袭力(invastiveness) 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以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G-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繁殖与扩散能力 ——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水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胶原酶——水解胶原蛋白 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成纤维蛋白 链激酶——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 卵磷脂酶——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2)毒素(toxin) ①外毒素(exotoxin)

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②内毒素(endotoxin) 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 3.侵入门径(entry point) (1)消化道:最常见的门径 (2)呼吸道 (3)皮肤创口 (4)泌尿生殖道 (5)其他途径 (二)宿主的免疫力 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 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隐性传染。(二)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

第十章 免疫学基础

第十章免疫学基础 第一节有关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科学。 免疫发源于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研究,但现代免疫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该范围,而是指动物(人)机体对自身(self )和非自身(nonself )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执行这种功能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一、免疫的基本特性 (一)识别自身与非自身(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机体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这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基础。动物机体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存在于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它们能与一切大分子抗原物质的表位(epitope)结合。免疫系统的识别功能是相当精细的,不仅能识别存在于异种动物之间的一切抗原物质,而且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细胞的微细差别也能加以识别。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可使鸡产生对新城疫病毒的抵抗力,而对其他病毒如鸡马立克病病毒无抵抗力。 (三)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 免疫具有记忆功能。动物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的同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对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的免疫应答。动物患某种传染病康复后或用疫苗接种后,可产生长期的免疫

第9章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一、填空题 1.按病因可把各种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和。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称为。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和。 4.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致病力)可分和两方面,前者包括3个具体能力,即、和,而后者则包括两方面,即和。 7.外毒素都是一些有毒性的蛋白质,其本质是、或。若用浓度的脱毒,就可生成,若再进一步用它去免疫动物,就可从中获得。 10.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免疫的功能包括三方面,即、和。 11.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按其间力量对比或影响大小决定了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即、和。 13.人体和高等动物防御病原体的屏障结构有和两种。 17.正常机体中存在多种非特异性的抗菌物质,如、、、和等10余种。 18.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它被入侵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从而阻止了病毒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20.免疫应答的三个特点是、和。 21.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和。 22.免疫器官种类很多,主要有中枢免疫器官的、和以及外围免疫器 官的和。 28.抗体的化学成分是,纯化后的抗体可分五类,即、、、和。 32.对机体注入抗原后,经一段较长潜伏期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且很快会消退的阶段,称为,若不久再注射同一抗原进行免疫后,又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的阶段,称为。 50.现代免疫防治法起始于——年,是年国的乡村医生发明了利用预防烈性传染病;至年,WHO正式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已彻底消灭了该传染病。 二、判断题(“十”表示对,“一”表示错)

2.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传染病的死亡率仍是各种死因之首。( ) 3.当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其他一系列诊断、预防、治疗措施等的进步,人类会像对付天花一样,能很快消灭或控制各种严重的传染病。( ) 4.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结局中,其决定因素都在于病原体的强弱。( ) 5.病毒病原体和真菌病原体与细菌病原体一样,构成它们毒力(即致病力)的基础都是靠侵袭力和毒素。( ) 9.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仍可保留其免疫原性而成为可作抗原的类毒素。( ) 10.细菌的外毒素的毒性比内毒素更强,抗原性和耐热性也更强。( ) 11.细菌的类毒素经过o。3%~o.4%甲醛处理后,可成为治疗用的抗毒素。( ) 13.G-细菌大肠杆菌的肠毒素也是一种可制成类毒素的外毒素。( ) 19.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就是指机体免除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 21.病原菌感染其宿主后,有时可与宿主长期共存而不使发生传染病,但此宿主却成了危险的传染源。( ) 23.抗体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Y—球蛋白);与此相似,补体是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p—球蛋白)。( ) 24.干扰素是一类由脊椎动物产生的、防御外来有害核酸入侵的特殊免疫物质。( ) 29.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下所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的纯蛋白。( ) 33.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它们是免疫细胞大量增殖的部位。( ) 59.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滴度高于初次免疫应答,但潜伏期较长。( ) 60.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除形成抗体的速度和数量上有明显差别外,在抗体种类上则是相同的。( ) 三、选择题 3.在人类的各种传染病中,最多的病原体是( )。 A细菌B病毒C.真菌A原生动物 4.与病原细菌侵染宿主时的侵袭力无关的细胞构造是(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目录 一、走近细胞 3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4 三、协调配合——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 8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6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8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22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26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29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34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5 第一部分稳态 38 第二部分神经系统的调节 40 第三部分植物激素调节 49 第四部分种群与群落 51 第五部分生态系统 53 第六部分环境问题 57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一)走近细胞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实例的判断,看以前练习)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反光镜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 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 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4) 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填空)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 在于,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中 9、稳态的调节 : 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 应器(还包括)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 脑干: 小脑:维持身体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还有 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大全(完整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材料(全)

高三第二轮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 1.1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4 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C 、H 、 O 、N 、 P 、S 、 K 、Ca 、 Mg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n m x-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x ma y18 - =…………………………………………② 或者x a r y18 3 - =…………………………………………③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

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

(超详细)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C、H、 O、N、 P、S、 K、Ca、 Mg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n m x -=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x ma y 18-= …………………………………………② 或者 x a r y 183 -= …………………………………………③ 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

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名词解释: 1、传染 2、免疫 3、抗原决定簇 4、体液免疫 5、细胞免疫 6、补体 7、抗原 8、抗体 9、ADCC 10、干扰素11、非特异性免疫12、特异性免疫13、抗原递呈细胞14、血清学反应15、免疫标记技术 16、补体结合试验17、生物制品18、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19、单克隆抗体(McAb)20、淋巴细胞杂交瘤 问答题: 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2、免疫功能包括哪三个方面?免疫应答有哪三个特点?免疫应答的过程可大致 分为哪三个阶段? 3、关于抗体形成的机制,什么学说目前得到广泛承认?而关于抗体多样性的分 子生物学机制,什么学说得到了实验的有力支持? 4、画图并简述IgG的分子结构。用木瓜蛋白酶酶解和胃蛋白酶分别酶解IgG, 可分别获得哪些片断? 5、抗原有哪些基本特性?其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包括哪些方面?所谓抗原的“异 己”成分是指自身淋巴细胞在什么时期从未接触过的成分?自身物质能否成为抗原?如何区分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6、简述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7、补体有哪些性质?简述补体结合试验的成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及结 果判断。 8、人类T细胞和B细胞的来源和分化成熟的场所在哪里?它们在功能上可分为哪些亚群?各有什么功能? 9、为分析两种可溶性抗原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可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判断? 10、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机理是什么? 1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是否完全等同?哪类抗体:血清中含量最高?抗传 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抗粘膜感染中发挥主要作用?调理作用最强?唯一能通过胎盘?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最早出现? 12、再次应答能迅速产生抗体的原因与什么有关?简述机体产生抗体的应答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