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传染与免疫

十、传染与免疫

十、传染与免疫
十、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传染

(3)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

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三道免疫“防线”:

机械防御;非特异性防御;特异性防御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1、病原体的致病特性

1.毒力(virulence)

又称致病力(pathogenicity),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

突破机体防御功能的能力

在机体中进行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产毒素的能力

(1)侵袭力(invastiveness)

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以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G-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繁殖与扩散能力

——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水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胶原酶——水解胶原蛋白

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成纤维蛋白

链激酶——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

卵磷脂酶——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2)毒素(toxin)

①外毒素(exotoxin)

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②内毒素(endotoxin)

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

3.侵入门径(entry point)

(1)消化道:最常见的门径

(2)呼吸道

(3)皮肤创口

(4)泌尿生殖道

(5)其他途径

(二)宿主的免疫力

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

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隐性传染。(二)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

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的状态,就称带菌状态。

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carrier)。

在隐性传染或传染病痊愈后,宿主常会成为带菌者,如不注意,就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这种情况在伤寒、白喉等传染病中时有发生。

(三)显性传染(apparent infection)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这就是显性传染或传染病。

急性传染(acute infection)

慢性传染(chronic infection)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全身传染(systemic infection)

按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不同

(1)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称为毒血症。Eg.常见的有白喉、破伤风等症。

(2)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称为菌血症。

Eg.伤寒症的早期,就出现菌血症期。

(3)败血症(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称为败血症。Eg.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旧称“绿脓杆菌”)等引起的败血症等。

(4)脓毒血症(pyemia)

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多脏器(肺、肝、脑、肾、皮下组织等)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称为脓毒血症。

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

凡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也称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或自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

一、生理屏障

1. 皮肤与粘膜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

3)共生菌群

2. 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1)血脑屏障(barrier structure)

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

2)血胎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

交换。

二、细胞因素

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

吞噬过程:病原体——吞噬细胞(偶然相遇,或各种趋化因子的吸引作用)(吞噬细胞可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局部)——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吞入病原体形成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水解酶、溶菌酶等多种酶类和其它杀菌物质的作用下杀灭病原体

完全吞噬: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

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具有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酶等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内,虽被吞噬,却不能杀死,反而随吞噬细胞移动,造成扩散。

此外,巨噬细胞还可分泌多种可溶性因子,不但有加强杀菌促进炎症的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同时,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

NK细胞属于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具有不须事先致敏,不须其它辅助细胞或分子的参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NK细胞:释放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造成靶细胞死亡

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靶细胞

某些肿瘤细胞和微生物感染细胞可以成为NK细胞的靶细胞,而且NK细胞活性较其它杀伤细胞更早出现,因此在抗肿瘤抗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三、体液因素

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分:

1.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补体实为一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11种)非特异性血清蛋白(主要成分是β球蛋白),在免疫反应中,由于它具有能扩大和增强抗体的“补助”功能,故称补体。

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当在一定条件下促发补体系统的一系列酶促级联反应,使补体由无活性形式转变为对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活性形式称补体激活。

补体不能单独与抗原或者抗体结合,

必须在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补体才被激活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溶解和杀伤细胞;

趋化作用;

免疫粘附作用;

中和病毒;

过敏毒素(促进炎症)作用;

2.干扰素(interferon,IFNs)

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很小。

IFN-a;IFN-b;IFN-g;IFN-ω

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控制病毒蛋白质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

3. 溶菌酶(lysozyme)

体液中还有β溶解素(β-lysin)、转铁蛋白、血浆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等多种能杀菌或抑菌

四、炎症(inflammatory)

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作用于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

病原体感染——组织和微血管损伤,旁路途径激活补体——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流变缓——血管内细胞和血清成分逸出——各种白细胞吞噬杀灭病原体,活化的补体攻击、溶解病原菌,其它血浆成分扩大炎症反应。

内、外源性热原物质作用于下丘脑导致发热(发烧)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酶释放或泄漏会损伤自身组织成分

各种毒性产物与活性介质将刺激正常机体组织

死亡白细胞与破坏裂解的靶细胞共同酿成脓液(化脓)

——红、肿、痛、热和功能障碍(炎症)

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的积极方式:

第三节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高度特异性;记忆性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等。

周围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二、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粒细胞

肥大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各类细胞的祖细胞——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

一类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

T细胞:

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

B细胞

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再分化成前B细胞,进一步发育成为成熟B细胞。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先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三、免疫分子

膜表面分子

——主要包括膜表面抗原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B细胞和T细胞表面有各自的特异性膜表面抗原受体BCR和TCR、能识别不同的抗原并与之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分子

(主要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具有对细胞功能的多方面调节作用,其中有些还具有细胞毒性(如肿瘤坏死因子)

和抗病毒功能(如干扰素),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补体和抗体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分。

四、抗原(Antigen,Ag)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人和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具有两种能力: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inogenicity):

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

抗原:完全抗原:反应原性;免疫原性

半抗原:反应原性

半抗原+大分子载体=完全抗原

2. 抗原的性质

(1)异物性

指进入机体内的抗原物质必须与该机体的组织细胞、体液的成分有差异。

差异越大,对机体的刺激性也越大,即免疫原性越强。

(2)大分子

(3)结构复杂

不是所有的大分子物质均有抗原性,大分子中蛋白质(酪氨酸)的抗原性最强。

(4)抗原决定簇

抗原物质的分子表面要有特定的化学基团,这基团称抗原决定簇,它决定抗原的特异性,其分子很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结合的部位。

一个抗原表面可存在一至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由此产生可一至多种相应的特异性。凡能与抗体相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实验证明:

半抗原A +蛋白质B →完全抗原AB

AB +AB抗体→免疫反应

A +AB抗体→免疫反应

A +AB抗体→产物+A

B →无反应

实验说明与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是半抗原A,而不是整个抗原大分子。

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很好的抗原,

细菌菌体称菌体抗原,也称O抗原;

细菌的鞭毛称鞭毛抗原,也称H抗原;

细胞表面的成分称表面抗原;

肝功能检测时的一项指标: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阳性有病毒

阴性无病毒

乙肝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具有抗原性是一种抗原称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不同细菌的表面抗原名称是不同的:

大肠杆菌的表面抗原称K抗原;

伤寒杆菌、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称Vi抗原。

五、抗体(Antibody,Ab)

抗体是由抗原刺激人体或动物体内的B淋巴细胞,由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g。

1968年和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凡具有抗体活性以及与抗体有关的各种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2.分类

IgG

IgM

IgA

IgE

IgD

3. 结构

5种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是很相似的,都有一个四条肽链组成的基本结构。

四肽链结构

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肽链的对称结构。

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

每条重链和轻链分为氨基端和羧基端。

两个区:

肽链的C端是稳定区(V区),氨基酸顺序保守;

不同的抗体分子在这个区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基本上是相同的

肽链的N端是可变区(C区),氨基酸顺序变化;

氨基酸排列顺序因抗体种类不同而变化

抗原的结合位点——抗体的的可变区

补体的结合位点——抗体的稳定区

一个Y形的抗体分子由两个抗原结合点,IgG可与两分子抗原结合。

4.功能

在体内,抗体可与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结合,使其失去致病性。

IgG的功能:

主要的抗传染抗体;

b.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A在血液中的含量仅次于IgG ,

IgA不能通过胎盘,但婴儿可从初乳中获得。

IgM是抗原刺激后第一个产生的抗体,IgM可促进吞噬作用。

5.抗体产生的规律

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要经过一个潜伏期才能产生抗体,而且抗体量较低,然后迅速下降,

这种现象称初次应答。

初次应答所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与抗体结合力低。

如果一定时间后,即抗体量下降时,机体再次接触同样的抗原,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机体内的抗体量迅速上升,比初次应答高出百倍,而且在体内维持的时间延长,这种现象称再次应答。

再次应答所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与抗体亲和力强。

6. 抗血清(antisera)

血清:血液去除血细胞和造成血凝固的物质后剩下的液体部分称为~。

抗血清:含抗体的血清称为~,也称免疫血清。

六、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 感应阶段:机体接受抗原刺激的阶段

免疫活性细胞表面有抗原受体,所以能够识别抗原。每个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抗原受体,只能识别一种抗原,当它们结合后,抗原刺激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免疫应答。

2.反应阶段: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即被活化进行增殖、分化

被特异性抗原激活的T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为有免疫效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被特异性抗原激活的B细胞被活化后,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

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细胞在中途停顿下来,不再增殖分化,成为记忆细胞,在体内能较长时间存在。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分化增殖成大量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分别产生大量淋巴因子及抗体

3. 效应阶段:抗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体液中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与抗原特异结合——激活补体——结合细胞——通过胎盘、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致敏淋巴细胞通过与相应的抗原接触直接杀伤病原靶细胞,或释放多种可溶性的生物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结和脾脏。

六、免疫反应

人体的免疫系统除了抗体、补体、巨噬细胞、T、B淋巴细胞等发挥免疫作用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子也在发挥免疫作用。

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如果受到病原微生物等外来抗原刺激,则产生免疫保护作用,抗击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如果受到已损伤或衰变了的自身细胞成分的刺激,则产生免疫稳定作用,而予以消灭,使机体达到生理稳定和平衡。对机体偶尔出现的突变细胞,正常机体的免疫细胞可及时发现并把它杀伤、消灭,起到免疫监督的作用。

第四节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以及微生物的毒素等)、动物的血液、组织制成的,用以预防、治疗以及诊断人或动物传染病的一类药品。

其中包括:供预防传染病发生的菌苗、疫苗、类毒素;供治疗或紧急预防用的抗菌血清、抗病毒血清、抗病毒素、噬菌体、干扰素等;和供诊断传染病用的各种抗原抗体诊断液等。

二、生物制品的分类

1.预防用生物制品、

包括疫苗、类毒素和γ-球蛋白三类。

一、疫苗

①灭活疫苗。

②活疫苗。

二、类毒素:

一些细菌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毒性物质称为外毒素,外毒素经化学法处理(加入甲醛处理)后,使之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原性的制剂,称为类毒素,

外毒素

-------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三、γ-球蛋白

是血液成分之一,含有各种抗体。人在一生中不免要患一些疾病,病愈后血液中即存在相应抗体,胎盘血也是一样。有些传染病在没有特异疫苗时,可用γ-球蛋白作为预防制剂。现今给献血人员接种某些疫苗或类毒素,从而产生高效价抗体,用其制备的γ-球蛋白称特异γ-球蛋白,如破伤风、狂犬病、乙型肝炎特异γ-球蛋白。有人认为γ-球蛋白是“补品”而当作保健品用,这是不对的。注册分类

2.治疗用生物制品

包括各种血液制剂、免疫制剂如干扰素。

按治疗作用机理可分为特异的(如抗毒素和γ-球蛋白)和非特异的(如干扰素和人白蛋白等)。

临床医生将抗毒素及γ-球蛋白作常规治疗用药品,实际上也起预防作用。

3.诊断用生物制品

①诊断血清

②诊断抗原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概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动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免疫功能: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 10.1 传染 10.1.1 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的基础: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毒素(toxin):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的测定方法:鲎试剂法或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微生物学第10-11章作业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1简述宿主对病原菌的防御机制。 答:机体对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应答方式。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免疫力完全正常的宿主,固有性免疫应答足以将抵达病原微生物清除;而当感染趋向于慢性,或者宿主曾经被致敏,则适应性免疫应答迅速启动。 1.固有性免疫应答模式识别受体固有性免疫应答起始于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通过分泌或膜结合受体对微生物进行识别是固有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识别微生物后,固有免疫系统释放杀微生物分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吞噬细胞通过膜表面多种受体与病原微生物结合来实现吞噬作用。宿主对真菌的免疫反应依赖于几类激发信号级联反应的跨膜受体。识别这些菌体可促进机体的保护性应答反应,包括对真菌的摄取及杀伤(通过呼吸爆发介导),以及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以及粒细胞一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巨噬细胞许多研究表明,吞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下降,是导致宿主对烟曲霉易感的主要因素。吞噬细胞在保护宿主免受烟曲霉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作为吞噬细胞系统的一部分,构成了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2.在固有性免疫机能完好的情况下,T细胞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是可以忽略的,只有在固有性免疫受损的宿主,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性才得以体现。目前,对两种类型细胞因子的调节研究较深入,Thl型细胞因子的产生伴随着细胞免疫为主的反应,Th2型细胞因子的产生则有助于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总的来说,抗真菌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Thl型有利于对真菌感染的免疫防护。研究中发现,Th2型细胞因子,机体对病原微生物越不易感。对于Thl类细胞引起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机制,目前有一个共识,即在识别病原微生物抗原之后,T细胞活化引起大量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功能。当病原微生物与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中性粒细胞共孵育时,对菌丝的杀伤要明显强于T细胞缺席时的效果。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的相互关系。 答:1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 传染源是作为传播的起点,没有传染源,就不会有传染病发生; 3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没有这个媒介病原体就不会在传染源和健康人群中传播,比如通过血液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等等。 关系:病原体和宿主免疫力是决定传染结局的关键因素。当病原体致病性弱、宿主的免疫力强时往往导致隐性传染;当病原体致病性强、宿主的免疫力弱时,往往导致显性传染。环境因素在传染中起着间接作用,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增强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利于限制或切断病原体的传播,因而可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不利的环境因素则导致与其相反的结果。

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免疫: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 病原微生物: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 传染(infection):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外毒素: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 抗毒素: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 非特异免疫: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 刺激或诱导。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 炎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 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免疫原性: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十感染与免疫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 习题 一、填空题 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自至依次激活的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 2、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和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和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4、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5、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6、粒细胞包括、和。 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具有,而没有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8、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和两种。 9、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没有。 10、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二、选择题 1、浆细胞是()。 (1)有吞噬功能的细胞(2)由T细胞分化而来 (3)产生抗体的细胞(4)抗原提呈细胞 2、下述()物质既有非特异免疫作用也参与特异免疫反应。 (1)LgG (2)补体(3)I型干扰素(4)溶菌酶

3、许多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是因为()。 (1)在胸腺中产生的 (2)相应抗体是在胸腺中产生的 (3)仅存在于T细胞上 (4)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针对此类抗原的抗体 4、以下()性质不是抗原必备的。 (1)必须有一个半抗原表位(2)必须与补免疫动物种属不同 (3)仅存在于T细胞上(4)必须可以被抗原提呈细胞降解 5、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 (1)重链的C区(2)重链和轻链的C区 (3)重链的V区(4)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破坏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是()。 (1)直接中和细胞内病毒颗粒 (2)诱导非感染T 细胞释放干扰素 (3)与细胞表面病毒诱导的抗原决定和簇结合并活化补体 (4)调理吞噬杀死游离病毒 7、克隆选择理论认为()。 (1)淋巴细胞易有遗传决定的特异受体 (2)淋巴细胞具有在与抗原接触后才获得特异受体 (3)淋巴细胞具有多功能受体,与抗原接触后变为特异性受体 (4)所有淋巴细胞具有相同性质的受体 8、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1)吞噬细胞(2)NK细胞(3)CTL细胞(4)LAK细胞 9、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点是错误的?() (1)需要抗原刺激(2)Tz细胞介导 (3)不需要非T细胞参与(4)释放CK引起迟发型炎症 10、关于记忆细胞的错误理解是()。 (1)已接受抗原刺激(2)仅限于B细胞 (3)可生存数月至数年(4)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 11、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和组织的抗原是()。 (1)MHCI类抗原(2)ABO血型抗原(3)两者都是(4)两者都不是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一、名词解释 1、菌群失调症 2、条件致病菌 3、细菌的致病性 4、细菌毒力 5、感染 6、侵袭力 7、菌血症 8、败血症 9、隐性感染10、带菌者11、非特异性免疫12、医院内感染 二、填空题 1、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可出现——。 2、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或——症。 3、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和——。 4、某些正常菌群获得致病性条件是——、——、——。 5、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6、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7、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的。 8、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有——、——、——、—。 9、内毒素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10、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11、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所得,可刺激机体产生——。 1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 13、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4、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和——· 1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 17、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和——介导。 18、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 19、乙型溶素的化学成分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 20、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细菌,多数是——,少数是——。 2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或人与——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 22、全身感染的类型有——、——、——、——。 23、感染的来源有——和——。 24、处于——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有——和——。 三、最佳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 A.胃B.骨骼C.肌肉D.血液E.外耳道 2.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 A.变为耐药菌B.发生基因突变C.寄居部位改变 D.变为L型细菌E.发生S—R变异 3.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 A.维生素B.类毒素C.抗生素D.抗毒素E.生态制剂 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 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 D.分解代谢产物E.侵人机体的途径 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 A.荚膜B.菌毛C.磷壁酸D.脂多糖E.异染颗粒 6.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

十、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传染 (3)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 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三道免疫“防线”: 机械防御;非特异性防御;特异性防御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1、病原体的致病特性 1.毒力(virulence) 又称致病力(pathogenicity),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 突破机体防御功能的能力 在机体中进行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产毒素的能力 (1)侵袭力(invastiveness) 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以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G-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繁殖与扩散能力 ——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水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胶原酶——水解胶原蛋白 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成纤维蛋白 链激酶——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 卵磷脂酶——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2)毒素(toxin) ①外毒素(exotoxin)

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②内毒素(endotoxin) 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 3.侵入门径(entry point) (1)消化道:最常见的门径 (2)呼吸道 (3)皮肤创口 (4)泌尿生殖道 (5)其他途径 (二)宿主的免疫力 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 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隐性传染。(二)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

第9章 传染与免疫习题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病原微生物 3.疾病(disease) 4.传染(infection) 5.侵袭力 6.外毒素 7.内毒素 8.类毒素 9.抗毒素 10.非特异免疫 11.特异性免疫 12.炎症 13.抗原 14.抗体 15.免疫原性 16.免疫反应性 17.完全抗原 18.不完全抗原 二、填空题 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_ __、_____和___三方面组成。 3.病原菌主要通过____、____、____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____和____,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

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____、_____和_______。 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____和______。 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___、____和_____等。 9.补体存在于正常的_____和____中,其化学成份为____,它被_____激活后具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 10.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阶段。 11.干扰素都有____、、、和等功能。 12.炎症主要症状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3.特异性免疫具有的特点为______、_____和______。 14.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15.免疫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它们均来自骨髓多功能造血的__ _。16.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而______和_____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份。 1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18.在补体结合试验中,无溶血现象出现称补体结合试验______,说明样品中____抗原存在。19.抗体是由___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三、问答题 1.简述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及侵入人体后寄生造成的病变方式。 2.病原菌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主要体现为哪几个方面? 3.试比较隐性传染、带菌状态和显性传染的异同。 4.简述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的积极方式。 5.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6. 简述一个细菌进入机体的遭遇。

第十章 免疫学基础

第十章免疫学基础 第一节有关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科学。 免疫发源于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研究,但现代免疫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该范围,而是指动物(人)机体对自身(self )和非自身(nonself )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执行这种功能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一、免疫的基本特性 (一)识别自身与非自身(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机体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这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基础。动物机体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存在于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它们能与一切大分子抗原物质的表位(epitope)结合。免疫系统的识别功能是相当精细的,不仅能识别存在于异种动物之间的一切抗原物质,而且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细胞的微细差别也能加以识别。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可使鸡产生对新城疫病毒的抵抗力,而对其他病毒如鸡马立克病病毒无抵抗力。 (三)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 免疫具有记忆功能。动物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的同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对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的免疫应答。动物患某种传染病康复后或用疫苗接种后,可产生长期的免疫

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概念: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免疫功能的分类 本章主要内容: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机体对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重点:病原体的感染及机体的抗传染免疫作用 第1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理解并掌握)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感染不是疾病的同义词! 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1、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理解并掌握)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1. 感染的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感染接触感染垂直传播 2. 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 a)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b)极少数能穿过皮肤(如血吸虫、钩虫) ; c)有的能穿过粘膜(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诊病毒) ,然后通过血循环达到特定组织部位、造成病变;有的(如白喉杆菌)能附着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产生毒素,引起各种症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细胞外感染细胞内感染 1兼性细胞内感染2专性细胞内感染 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反而在细胞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 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只能在靶细胞内增

第9章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一、填空题 1.按病因可把各种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和。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称为。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和。 4.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致病力)可分和两方面,前者包括3个具体能力,即、和,而后者则包括两方面,即和。 7.外毒素都是一些有毒性的蛋白质,其本质是、或。若用浓度的脱毒,就可生成,若再进一步用它去免疫动物,就可从中获得。 10.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免疫的功能包括三方面,即、和。 11.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按其间力量对比或影响大小决定了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即、和。 13.人体和高等动物防御病原体的屏障结构有和两种。 17.正常机体中存在多种非特异性的抗菌物质,如、、、和等10余种。 18.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它被入侵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从而阻止了病毒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20.免疫应答的三个特点是、和。 21.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和。 22.免疫器官种类很多,主要有中枢免疫器官的、和以及外围免疫器 官的和。 28.抗体的化学成分是,纯化后的抗体可分五类,即、、、和。 32.对机体注入抗原后,经一段较长潜伏期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且很快会消退的阶段,称为,若不久再注射同一抗原进行免疫后,又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的阶段,称为。 50.现代免疫防治法起始于——年,是年国的乡村医生发明了利用预防烈性传染病;至年,WHO正式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已彻底消灭了该传染病。 二、判断题(“十”表示对,“一”表示错)

2.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传染病的死亡率仍是各种死因之首。( ) 3.当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其他一系列诊断、预防、治疗措施等的进步,人类会像对付天花一样,能很快消灭或控制各种严重的传染病。( ) 4.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结局中,其决定因素都在于病原体的强弱。( ) 5.病毒病原体和真菌病原体与细菌病原体一样,构成它们毒力(即致病力)的基础都是靠侵袭力和毒素。( ) 9.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仍可保留其免疫原性而成为可作抗原的类毒素。( ) 10.细菌的外毒素的毒性比内毒素更强,抗原性和耐热性也更强。( ) 11.细菌的类毒素经过o。3%~o.4%甲醛处理后,可成为治疗用的抗毒素。( ) 13.G-细菌大肠杆菌的肠毒素也是一种可制成类毒素的外毒素。( ) 19.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就是指机体免除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 21.病原菌感染其宿主后,有时可与宿主长期共存而不使发生传染病,但此宿主却成了危险的传染源。( ) 23.抗体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Y—球蛋白);与此相似,补体是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p—球蛋白)。( ) 24.干扰素是一类由脊椎动物产生的、防御外来有害核酸入侵的特殊免疫物质。( ) 29.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下所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的纯蛋白。( ) 33.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它们是免疫细胞大量增殖的部位。( ) 59.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滴度高于初次免疫应答,但潜伏期较长。( ) 60.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除形成抗体的速度和数量上有明显差别外,在抗体种类上则是相同的。( ) 三、选择题 3.在人类的各种传染病中,最多的病原体是( )。 A细菌B病毒C.真菌A原生动物 4.与病原细菌侵染宿主时的侵袭力无关的细胞构造是( )。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名词解释: 1、传染 2、免疫 3、抗原决定簇 4、体液免疫 5、细胞免疫 6、补体 7、抗原 8、抗体 9、ADCC 10、干扰素11、非特异性免疫12、特异性免疫13、抗原递呈细胞14、血清学反应15、免疫标记技术 16、补体结合试验17、生物制品18、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19、单克隆抗体(McAb)20、淋巴细胞杂交瘤 问答题: 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2、免疫功能包括哪三个方面?免疫应答有哪三个特点?免疫应答的过程可大致 分为哪三个阶段? 3、关于抗体形成的机制,什么学说目前得到广泛承认?而关于抗体多样性的分 子生物学机制,什么学说得到了实验的有力支持? 4、画图并简述IgG的分子结构。用木瓜蛋白酶酶解和胃蛋白酶分别酶解IgG, 可分别获得哪些片断? 5、抗原有哪些基本特性?其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包括哪些方面?所谓抗原的“异 己”成分是指自身淋巴细胞在什么时期从未接触过的成分?自身物质能否成为抗原?如何区分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6、简述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7、补体有哪些性质?简述补体结合试验的成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及结 果判断。 8、人类T细胞和B细胞的来源和分化成熟的场所在哪里?它们在功能上可分为哪些亚群?各有什么功能? 9、为分析两种可溶性抗原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可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判断? 10、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机理是什么? 1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是否完全等同?哪类抗体:血清中含量最高?抗传 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抗粘膜感染中发挥主要作用?调理作用最强?唯一能通过胎盘?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最早出现? 12、再次应答能迅速产生抗体的原因与什么有关?简述机体产生抗体的应答规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 计划学时:2学时 学习重点:感染的一般概念;细菌的致病性;宿主的非特异免疫;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第一节:传染infection 非传染性:生理性、遗传性等 疾病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 传染性 其它生物(寄生虫等) 传染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机体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传染是宿主、病原菌、环境因素三方面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1、隐性传染 2、带菌状态 3、显性传染 传染病专指显性传染。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 (一)病原微生物在传染免疫中作用 要造成感染,必须能抵抗机体内的天然防御机能而不被消灭,并在侵入体内后能生长繁殖,扰乱机体的新陈代谢,造成传染。 要具备一些条件才能传染(P320) 1、毒力或致病性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 强弱取决于以下因素: 1)侵袭力:与酶(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链激酶、凝固酶)和微生物结构(荚膜、菌毛、表面抗原)有关。 2)毒素 ①内毒素:多由G-产生,化学组成为脂多糖。 ②外毒素:某些G+分泌到体外的毒性物质,化学组成为蛋白质。如破伤风毒素、肉毒毒素、白喉外毒素等。 外毒素可用0.3-0.4%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仍保持抗原性)。 内、外毒素比较:P322,表10-1 2、数量 与毒力强弱有关。多数病原微生物需要足够数量侵入机体,才能发病。 3、侵入途径 不同菌侵入途径不同,只有侵入易感机体的一定部位,才能发病。 (二)机体在传染免疫中作用(宿主的免疫力) 1、免疫定义Immune 机体对体内外生物性刺激的反应,在正常情况下机体识别异物、排除异物、消灭异物的生理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补体、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和完全抗原、传染和免疫、非特异免疫、抗 体和抗原、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和抗原结合价、类毒素、免疫反应性、 免疫应答、免疫原性、内毒素和外毒素、侵袭力和毒力、特异性免疫、体 液免疫、细胞免疫、主要组织相容性蛋白、带菌状态、鲎试剂法、干扰素、 免疫分子、凝集效价(滴度)、疫苗、交叉反应、抗原结合价、免疫耐受 二、填空题 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决定传染结局中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3病原菌的侵袭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方面能力。 4细菌毒素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类。 5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8补体存在于正常人体和动物的______中,其化学成份为______,它被_____激活后具有补充抗体的作用。 9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的过程是一系复杂列酶促反应,根据补体激活物质以及激活反应顺序,补体激活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三条途径。 10炎症的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在损失部位出现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五大特征。 11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受病毒感染或dsRNA刺激形成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________,目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 12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第十章 免疫系统-周雪(带图)

第十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巴结、脾、扁桃体等)、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以及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造血干细胞等)及多种免疫活性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等)组成。骨髓是干细胞和B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发育分化的器官,二者均属中枢淋巴器官;淋巴结、脾和扁桃体是周围淋巴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部位,也是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淋巴组织既是组成周围淋巴器官的主要成分,也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等抗原易于入侵的器官的粘膜内。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将分散于全身各处的上述各成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整体,其中淋巴细胞是起核心作用的成分。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并产生免疫应答。所谓“抗原”,是指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在体内或体外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所谓“免疫应答”,就是指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免疫保护功能(immunologic defence function)-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如病原生物、异体细胞和异体大分子等;②免疫自稳功能(immunologic homeostasis function)-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的稳定;③免疫监视功能(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function)-识别和清除体内表面抗原发生变异的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 免疫系统之所以具有“识别”功能,是因为体内所有细胞表面都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olecules, MHC),不同个体(单卵孪生儿除外)的MHC有一定差异,但同一个体所有细胞的MHC相同,是自身细胞的标志。MHC又分为MHC-I和MHC-II,前者分布于所有细胞表面,后者仅分布于免疫系统某些细胞的表面。此外,淋巴细胞表面还有特异性的抗原受体。 一、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 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群体,是执行免疫功能的主要成员。依据淋巴细胞的发生来源、表面标志、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不同,一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练习题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的传染病,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和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A.艾滋病病人是传染源B.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乳汗等体液传播C.HIV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D.HIV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2015年,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发并在全球蔓延.该病毒是由蚊子传播的.母亲感染了寨卡病毒可致胎儿小头畸形.以下有关寨卡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寨卡病毒结构简单,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寨卡病毒属于传染源 C.侵入人体细胞的寨卡病毒在免疫中属于抗体 D.消灭蚊子可以切断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 3.人类的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 A.B.C.D. 4.疟疾由浸入人体的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疟疾传播速度块、范围广、致死率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治疗疟疾效果显著,将疟疾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澶染病疟疾的传染源B.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患者属控制传染源C.消灭传染疟疾的蚊子属切断传播途径D.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属保护易感人群 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但我们不能因此歧视艾滋病患者.红丝带行动告诉我们,下列与艾滋病患者的哪些接触行为不会被感染() ①交谈②共餐③握手④共用注射器⑤拥抱⑥被蚊子叮咬⑦一起学习⑧性接触.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6.最近,部分国家出现了一种新型传染病﹣中东呼吸综合征.下列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A.建议广大民众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B.许多科研机构积极行动,努力研制对该病的疫苗 C.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检查、治疗 D.对医院、火车站、机场等重点区域进行严格消毒 7.艾滋病被称为“人类的杀手”,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并主要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至今人类还没有找到根治该病的办法.从理论上讲,研制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是根除该病的最好对策,该对策的作用在于()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D.探究病毒结构 8.我市某校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四十年”的健身倡议,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促进抗体产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