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化学技术与应用-医学检验信息网.

干化学技术与应用-医学检验信息网.

干化学技术与应用-医学检验信息网.
干化学技术与应用-医学检验信息网.

干化学技术与应用

所谓“干化学”是与传统的“湿化学”(即溶液化学)相对比较而言的。它是以被检测样品中的液体作为反应媒介,待测物直接与固化于载体上的干粉试剂反应的一种方式。它与传统湿化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参与化学反应的媒介不同。随着生物化学中酶的分离、提纯、存储等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光度计和电极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干化学技术在近20年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相对于“湿化学”,“干化学”具有如下优点:

干化学试剂载体的结构干化学试剂载体的结构分为二层结构,三层结构,和多层膜。

最简单的二层结构

用于生化分析的试剂载体最简单的是二层结构,在支持层塑料基片上有一试剂层纤维素片,在纤维素片中预固相了全部试剂。常见的是尿生化分析试剂条:

尿液中的待测成分与预固相在纤维素片上的试剂直接反应,通过反射光度计测定其颜色的改变,从而计算待测成份的浓度。这种机构只能对待测成分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测定,这样就限制了它在其它须准确定量的标本的应用。

稍加改进的三层结构

在试剂层上加一多孔胶膜过滤层,其作用是将样品中的杂质过滤掉,并起保护试剂层作用。常见的是微量法测定葡萄糖的试剂条。

三层试剂载体的测定光路是通过透明的塑料基片,而不经过最上面的过滤层,这样消除了样品中干扰成分的影响,保证了待测成分测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比较完善的多层膜

当代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多层膜法,即干化学的多层膜试剂载体。它集现代化学、光学、酶工程学、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

多层膜分为三种类型:比色/速率法干片、离子法干片和免疫速率法干片

1.1 介绍比色/速率法干片

比色/速率法干片主要用于常规生化项目的测定,干片模式图(图1)显示了一个临床化学比色/速率法干片模式简图。在这个试剂片中,多种反应试剂被固化在一张透明聚酯膜上,上面覆以多孔的扩散层,然后被夹在一个塑料结构中。如图所示,共有4个功能层:扩散层、试剂层、指示剂层和支持层。每个试剂片的层数视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而定,干片的大小大致与一枚邮票相同,显色剂层呈现的颜色深浅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

扩散层:扩散层的概念最早是由柯达研究实验室Edwin Przybylowic博士提出的,是由TiO2,BaSO4和醋酸纤维素构成的100-300微米的多空聚合物,聚合物的孔径在1.5-30微米之间。扩散层的孔径和厚度将取决于特定分析的需要。扩散层的中空体积占40%-90%,这种毛细网状结构能使样品溶液快速、均匀地分布到下层。当一滴样品约10微升加在试剂片上后,毛细作用将样品迅速吸入多空扩散层,但样品在一瞬间被下面的凝胶层所排斥,因为凝胶层在接受血清组份之前,必须先生成水合物。

扩散层不仅可阻留细胞,结晶和其他小颗粒,它也可以根据需要让大分子,如蛋白质等滞留。当待检样品通过扩散层后,可以消除溶液中影响检测反应干扰物质。扩散层中的TiO2和 BaSO4.一方面可用来掩盖待检样品中的有色物质,使反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不受影响,同时这些反光化合物也给干片底层的显色层提供反射背景。在一些特定试剂片中,扩散层中还含有选择性阻留某种成份或启动某种反应的物质,以提高分析的特异性。

试剂层:在化学试剂层中,根据实际测定的需要,可由数层至数十个功能试剂层组成。反应区的功能是将待测物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酶学等反应转化为可与显色剂结合的化合物。试剂层中按照反应的顺序涂布了不同的化学试剂,使反应按照预先的设定依次进行。针对不同检测项目的个性化设计为化学反应提供了最理想的物理和化学反应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干化学技术能够确保更准确的试验结果。尿酸干片是使用清除剂层的一个示例。清除剂层含有抗坏血酸氧化酶,用于将抗坏血酸(维生素 C)(一种内源性干扰物)转化,对试剂层中所发生反应不产生干扰。

指示剂层:反应底物进入指示剂层,在这里发生显色反应。此层包含染料或相似的指示剂,使反应产物到达指示剂层后生成了有色化合物,其颜色变化与分析物浓度成比例,被反射光检测。

支持层:此层是透明塑料制成,起到支持其它层的作用,且允许光线百分之百透射,以便对有色复合物进行测量。

颜色变化通过反射光检测,由于光线不通过已经被阻留在扩散层上的潜在干扰物,从而避免了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因为多层的设计,不同的项目加入了特殊的试剂层增强反应的特异性,干化学具有优异的抗干扰能力。结合非结合胆红素 (BuBc) 干片是使用屏蔽层的一个示例。屏蔽层可有效阻隔可能的干扰成分(例如,血红蛋白)以防其进入扩散层,从而防止它们影响测量结果。

1.2 直接选择性电极离子检测干片

离子(钠,钾,氯)检测是干化学检测项目中的传统优势项目,采用离子法干片。其设计采用直接电势法,样本无需稀释。离子干片是由纸桥将两个离子选择性电极相连,通过电压表来测量患者样本和已知参比液之间的电势差,从而计算出钠,钾,氯的离子浓度。

1.3 免疫速率法干片

免疫速率法干片主要用于进行药物浓度和蛋白质检测,分为竞争法和非竞争性干片两类。

I. 竞争法(例如地高辛)

读数时采用了多点速率法来检测分析物浓度。分析物与酶标抗原竞争有限数量的抗体结合位点。加入含底物的免疫洗液,一方面洗去未结合物质,另一方面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无色底物反应显色以670nm波长加入免疫洗液并孵育2.5min后读数;通过速率的变化采计算分析物浓度,发射光密度与分析物浓度成反比。

II. 非竞争法(CRP)

读数时采用定点速率法。待测物与固相抗体、酶标抗体形成夹心“三明治”。加入含底物的免疫洗液后洗去读数视窗区域未结合物质,抗原抗体结合物与底物反应显色,孵育2.5分钟时读数670nm发射光密度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

1 反射光度法的原理――干化学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反射光度法依据反射介质不同,有多种理论。光线进入介质后出现下列效应:

-在照射表面产生反射(和折射)

-内部吸收

-在内部或照射表面产生散射

这些效应的总和决定了光再离开介质的比率和方向。反射光密度与分析物浓度不呈线性关系的原因是检测到的光信号包含了反射光和散射光。光通过各层干片时,干片内部各个层和表面会产生散射和反射。

检测比色/速率和免疫速率法干片时采用的是反射分光光度法。强生干化学技术反射光理论是Williams,Clapper等提出的。在仪器内部光源发出一束光透过透明支持层,在试剂层光被有色化合物部分吸收后,在扩散层提供的反射面被反射,反射光经滤光装置后回到光度检测器被读数。光密度由此被转化为电压读数,并计算成分析物浓度。

干化学技术中入射光(IO)100%进入干片。有色物质吸收一定比例光后反射。反射法检测反射光(IR),反射比为R= Ir/Io 反射光密度(DR)公式为DR=log10

反射法中,分析物浓度与DR不成比例关系。

C不等于Ao(截距)+A1(斜率)*DR

虽然不呈线性关系,但是结果仍然可以预测。严密的研究建立了患者标本浓度与反射光密度间的数学关系。通过一个函数就可完成二者间转换。函数关系是使用前通过定标盘载入检测系统,通过函数实现每种测试项目的转换。

通用定标模式

这是用来把仪器检测光密度与分析物浓度建立关联的通用公式。A0、A1、A2是未知的,需经定标程序计算得出。g(DR)是将检测光密度与分析物浓度关系线性化的转化函数。K在每项测试中是已知常数。

将DR转换成g(DR),转换函数是出厂时由大量该仪器反复研究得出的,确保了g(DR)与浓度呈线性关系。许多分析项目用了二条曲线来完成分析物浓度的转换。

“DR”曲线及“函数转换”曲线,二者在通过原点的直线上相交几点可以看到二者呈镜像关系。将它们叠加后,结果将全部落在直线上。正是引入“函数转换”的目的。当然,此图8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画的比较规律,实际更为复杂。

函数转换曲线与定标曲线是相对应的,当DR为1.0时则转化为g(DR)校正读数为1.3,当DR为0.6时,校正读数应为0.4。

g(DR)与通用定标模式

每个定标品的g(DR)值都定义在通用定标模式中,方程式A(图9)

已知值和未知值

定标中的已知值有:

C:三个是标品的已知浓度,是通过定标盘载入仪器的

DR:从干片测得

K:每种项目固定不变由定标载入

虽未知但可计算出,是定标参数:

A0=截距

A1=斜率

A2=曲率

通过厂家的设置和用户端的定标操作,每个标本的结果就可以通过光信号值计算得到。

反射光的反射背景是扩散层,光线不通过已经被阻留在扩散层上的潜在干扰物,从而避免了对检测结果的干扰。这是扩散层承担排除干扰的基础。

由试剂片的结构和反射光检测技术可见涂层技术相对于溶液化学分析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在试剂片中化学反应可以在个别物理分层中进行,如图所示,前一反应的产物可以继续进入另一层进行其他化学反应,从而引导一个反应序列,因此在多层复合薄膜中的各层可以给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用以完成某种特定的反应。这一点溶液化学分析是无法完成的,例如乳糜血的样品,在进行溶液方式生化分析时,就需要先脱脂,然后进行分析,而利用多层复合膜技术,即可在一个薄膜上一次完成全部反应,明显提高了分析的特异性。同时由于没有溶液对待检样品的稀释作用,所以本方法也可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这种能够实施几个连续的物理和或化学反应而无需操作者介入的方法,就像计算机领域中广泛应用的芯片技术,可以使繁杂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各种器皿联合完成的工作固化在一个多层复合薄膜上,极大的简化了操作和提高重复性及稳定性。因此,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干化学技术即在世界各临床化学实验室广为应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干化学试剂已可进行近70余项化学分析,已囊括常规生化项目、内分泌激素、毒素药物和特种蛋白等各个领域,干化学分析已能够满足常规临床实验室的需要了。

由于干化学分析系统的简便、快速和不易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等特性,它不仅在医院临床实验室得到普遍认可及广泛应用,同时也逐步使临床生化分析由实验室走向临床医护人员,甚至患者。他们可以很方便地由自己来检测各种项目,从而会逐步转变医院及医生的职能。

干化学技术与应用所谓干化学是与传统的湿化学即溶液化学相对比

干化学技术与应用 所谓“干化学”是与传统的“湿化学”(即溶液化学)相对比较而言的。它是以被检测样品中的液体作为反应媒介,待测物直接与固化于载体上的干粉试剂反应的一种方式。它与传统湿化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参与化学反应的媒介不同。随着生物化学中酶的分离、提纯、存储等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光度计和电极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干化学技术在近20年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相对于“湿化学”,“干化学”具有如下优点: 干化学试剂载体的结构干化学试剂载体的结构分为二层结构,三层结构,和多层膜。 最简单的二层结构 用于生化分析的试剂载体最简单的是二层结构,在支持层塑料基片上有一试剂层纤维素片,在纤维素片中预固相了全部试剂。常见的是尿生化分析试剂条: 尿液中的待测成分与预固相在纤维素片上的试剂直接反应,通过反射光度计测定其颜色的改变,从而计算待测成份的浓度。这种机构只能对待测成分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测定,这样就限制了它在其它须准确定量的标本的应用。 稍加改进的三层结构 在试剂层上加一多孔胶膜过滤层,其作用是将样品中的杂质过滤掉,并起保护试剂层作用。常见的是微量法测定葡萄糖的试剂条。

三层试剂载体的测定光路是通过透明的塑料基片,而不经过最上面的过滤层,这样消除了样品中干扰成分的影响,保证了待测成分测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比较完善的多层膜 当代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多层膜法,即干化学的多层膜试剂载体。它集现代化学、光学、酶工程学、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 多层膜分为三种类型:比色/速率法干片、离子法干片和免疫速率法干片 1.1 介绍比色/速率法干片 比色/速率法干片主要用于常规生化项目的测定,干片模式图(图1)显示了一个临床化学比色/速率法干片模式简图。在这个试剂片中,多种反应试剂被固化在一张透明聚酯膜上,上面覆以多孔的扩散层,然后被夹在一个塑料结构中。如图所示,共有4个功能层:扩散层、试剂层、指示剂层和支持层。每个试剂片的层数视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而定,干片的大小大致与一枚邮票相同,显色剂层呈现的颜色深浅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 扩散层:扩散层的概念最早是由柯达研究实验室Edwin Przybylowic博士提出的,是由TiO2,BaSO4和醋酸纤维素构成的100-300微米的多空聚合物,聚合物的孔径在1.5-30微米之间。扩散层的孔径和厚度将取决于特定分析的需要。扩散层的中空体积占40%-90%,这种毛细网状结构能使样品溶液快速、均匀地分布到下层。当一滴样品约10微升加在试剂片上后,毛细作用将样品迅速吸入多空扩散层,但样品在一瞬间被下面的凝胶层所排斥,因为凝胶层在接受血清组份之前,必须先生成水合物。 扩散层不仅可阻留细胞,结晶和其他小颗粒,它也可以根据需要让大分子,如蛋白质等滞留。当待检样品通过扩散层后,可以消除溶液中影响检测反应干扰物质。扩散层中的TiO2和 BaSO4.一方面可用来掩盖待检样品中的有色物质,使反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不受影响,同时这些反光化合物也给干片底层的显色层提供反射背景。在一些特定试剂片中,扩散层中还含有选择性阻留某种成份或启动某种反应的物质,以提高分析的特异性。 试剂层:在化学试剂层中,根据实际测定的需要,可由数层至数十个功能试剂层组成。反应区的功能是将待测物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酶学等反应转化为可与显色剂结合的化合物。试剂层中按照反应的顺序涂布了不同的化学试剂,使反应按照预先的设定依次进行。针对不同检测项目的个性化设计为化学反应提供了最理想的物理和化学反应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干化学技术能够确保更准确的试验结果。尿酸干片是使用清除剂层的一个示例。清除剂层含有抗坏血酸氧化酶,用于将抗坏血酸(维生素 C)(一种内源性干扰物)转化,对试剂层中所发生反应不产生干扰。 指示剂层:反应底物进入指示剂层,在这里发生显色反应。此层包含染料或相似的指示剂,使反应产物到达指示剂层后生成了有色化合物,其颜色变化与分析物浓度成比例,被反射光检测。

中国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综述

中国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五种趋势:管理方面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技术将向自动化发展,检验将向量知数源方向发展,人员分工向细分化方向发展,独立实验室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 第一,从管理方面来说,实验室是一个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临床检验的法律,其实这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最高 源头。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有大量的相关推荐性的指导原则出台,强调的也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 第二,就是技术。从技术方面来讲,自动化应该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另外分子 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针 对个体化的治疗以后会逐步成为趋势。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是什么?是要有个体化独特的诊断。比如说基因,每一个人都出现偏差不一样,不像我们现在治疗诊断,例如只要得肺炎 基本上都是一个处方,同一个类型的病全用一个方案治疗。 第三,从检验角度讲,临床检验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一直存在,甚至不同的厂家对同一 检验做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同样的机器不同厂家生产的也不一样。而临床检验是给临床诊 断治疗提供服务的,因此上述情况的出现就会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现在国际上比较 强调量知数源的问题,这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第四,人员分工问题。这个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在我们国家却还只是 一个发展趋势。实际上现在在实验室、检验科,工作职能没有明确划分,与上述所说治疗 诊断方案一样,不论什么层次的人员,基本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没有真正体现出检验的 内涵和价值。现在很多医院都在强调自己现在引进的都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可问题是不管 你引进的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关键要人尽其才,使其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 的作用。因此检验岗位的人员分工必须要细分,也就是说需要有人专门做实验,有人专门 做质量控制,有人专门对报告进行审核,有人专门和临床进行联系等等。 第五,独立实验室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独立实验室的主要好处在于节省资金、 保证质量,有利于国家现有医疗资源的补充,而不是对现有国家医疗资源的冲击,于国于 民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对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进行探讨,可以基于两个方面:实际需要(包括政 府需要、临床需要和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规律(要考虑竞争的影响)。为此,检验医学的未来将向“五化”发展,即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目前我国检验医学常规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培训、专 业培训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就为将高精 尖技术引入检验界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契机。自动化应该成为检验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 要趋势,而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可以看得到的是,随着分子生物 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个性化治疗将会逐步成为发展的趋势。 随着物理、化学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面技术的进步和逐步引入,检验界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它不仅使疾病诊断由现在的事后检验向前瞻性转变,提高早期诊断的比重,还会对用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治疗效果进行积极的评价。科学 技术的发展,给检验医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

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来源:本站|作者:不详|时间:2006-11-22 16:28:08 |浏览:422 ] 字号选择〖大中小〗 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我国在近20年内形成和发展迅速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它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经营学等多学科内容。它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疾病的诊断、疗效及病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准确、及时的实验数据和检测手段,并能结合临床提供咨询和对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使之转化为临床诊断信息。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该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医学检验必然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必须进一步得到发展。

1检验医学发展现状 1.1检验人员结构和素质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

的医学检验教育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也有很大发展。由20 世纪50 年代初期首先在中专卫生学校开设医学检验专业,培养初、中级医学检验人才,到1983 年在高等医学院校首次设置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彻底改变了过去检验科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目前,全国共有27所院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有3个博士点和17 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近20 年来,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在国内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围绕整个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也有一些定式,现已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1.2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我国的质控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如临床生化已形成了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倍受重视。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及分析后质控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3设备和技术得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

检验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的要求

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特定认可要求Specific Accreditation Requirement for Medical Calibration / Reference Measurement Laboratories (征求意见稿,2010-7-08)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XX月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1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和定义 (5) 4管理系统的要求 (8) 4.1 组织和管理 (8) 4.2 质量管理体系 (9) 4.3 人员 (10) 4.4 测量文件和记录 (10) 4.5 合同 (11) 5技术要求 (11) 5.1 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 (11) 5.2 样品处理 (11) 5.3 设备 (11) 5.4 参考物质 (12) 5.5 参考测量程序 (13) 5.6 计量学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 (13) 5.7 质量保证 (13) 5.8 报告结果 (14)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与GB/T27025的交叉引用 (16)

前言 本准则规定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对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的专用要求,等同采用ISO15195:2003。根据国际检验医学溯源性联合委员会(JCTLM)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的政策,本准则与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即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共同使用,作为对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的认可准则。 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必须保证可以溯源至现有的最高级计量学水平并且测量不确定度小于常规实验室。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提供的结果的计量学水平应保证常规实验室能够满足医学要求。 对参考测量程序的说明应遵循国家标准GB/T 19702(IDT ISO 1519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源性样本中量的测量参考测量程序的说明》对参考物质/参考样品的描述应遵循GB/T 19703(IDT ISO 15194)《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源性样本中量的测量参考物质的说明》。 对校准品和控制物质的计量学溯源性要求应遵循GB/T 21415(IDT ISO 17511)《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源性样本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品定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申请CNAS 认可的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应同时满足本准则和CNAS-CL01的要求,需要时,亦应满足CNAS医学相应专业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 本准则的附录是资料性附录,旨在帮助理解和实施本准则。

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试卷a

《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试卷 (A )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按照机器人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将工业机器人分为三代 ___ _ ___ 机器 人、 ____ __ _ 机器人和 ___ ____ 机器人。 2.机器人行业所说的四巨头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3.机器人常用的驱动方式主要有_____ _ ____、 ____ __和______ ____ 三种基本类型。 4.一般来说,机器人运动轴按其功能 可划分为 __ ____ 、 _ 和工装轴,________ 和工装轴统称 _______。 5.从结构形式上看,搬运机器人可分为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关节式搬运机器人。 6.码垛机器人工作站按进出物料方式可 分为 __ ___ 、 _____ __ 、___ __ __ 和四进四出等形 式。 7.装配机器人常见的末端执行器主要有__ ___ 、 _____ __ 、___ __ __ 和 。 8.弧焊系统是完成弧焊作业的核心装 备,主要由 、送丝机、 和气瓶等组成。 9.目前工业生产应用中较为普遍的涂装 机器人按照手腕构型分主要有两种: 涂 装 机 器 人 和 涂装机器人,其中 手腕机器人更适合用于涂装作业。 二、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 )1.涂装机器人的工具中心点 ( TCP )通常设在喷枪的末端中心处。 ( )2.一个完整的点焊机器人系统 由操作机、控制系统和点焊焊接系统几部分组成。 ( )3.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功能、多自由度的操作机。 ( )4.工业机器人的腕部传动多采 用 RV 减速器,臂部则采用谐波减速器。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检验医学发展未来展望

顶级专家勾勒中国检验医学发展路线图 信息来源:科学时报更新时间:2005-1-18 1:45:00 2005年1月7日,中国生命科学重要研究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图书馆的三楼会议厅内,集聚了近十位中国检验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他们正在参加一个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检验医学走向何方”的非正式学术研讨会。而他们的主要议题就是—— “我认为,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最重要是两个方面:技术和管理。”谈到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瘦削而富于激情的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申子喻立刻变得表情丰富起来。 未来路线图 按照申子喻的理解,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五种趋势:管理方面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技术将向自动化发展,检验将向量知数源方向发展,人员分工向细分化方向发展,独立实验室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申子喻是有资格对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的。作为国家检验医学领域主管机构卫生部检验中心的主任,他对中国检验医学的现状有着比别人更为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其对未来发展的判断正是基于此点而达成的。 其实按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王清涛的观点,对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进行探讨,可以基于两个方面:实际需要(包括政府需要、临床需要和实验室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规律(要考虑竞争的影响)。为此,他认为:“检验医学未来将向‘五化’发展,即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技术路线图 对于检验医学技术,北京铁路总医院临检中心主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曼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目前我国检验医学常规技术已经与世界接轨。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培训、专业培训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就为将高精尖技术引入检验界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契机。 申子喻进一步指出:“自动化应该成为检验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分子生物学也应该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亮点。”可以看得到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突破性的解密,个性化治疗将会逐步成为发展的趋势。

医学检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展望

张时民 作者简介:张时民,男,副主任技师,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血液体液教研室组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细胞形态学自动化分析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临床基础检验工作二教学与科研,同时对检验仪器分析自动化二智能化等有一定研究,发表文章60余篇, 主编专著12部三 本文引用格式:张时民.医学检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展望[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5):513-516. 四专家述评四 医学检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展望 张时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 ) 编者按:2017年7月8日,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提到了国家发展规划的高度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深度学习二跨界融合二人机协同二群智开放二自主操控等特征三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二理论建模二技术创新二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二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也备受瞩目,智能化医疗设备的研发或将成为行业的下一个爆点三本论文从检验科工作实践出发,站在用户的角度,论述临床医学检验中人工智能可能应用的方向,也想象了很多未来极有可能实现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临床医学检验领域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应用拓展了一个广阔的领域,是一篇难得的具有示范效能的人工智能+医疗文章三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3-4130.2018.05.001中图法分类号:R -1;R -331文章编号:1673-4130(2018)05-0513-05文献标识码:A 我国检验医学发 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们经历过手工检验的最初时代,也经历甚至见证了从半自动化分析到全自动化分析的飞速发展阶段,参与或实践了全实验室自动化和实验室信息化的新时代,下一个检验医学发展的热点和飞跃或许是人工智能(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A I )技术的应用,我们是否会赶上这一进程并投入到这一进程中呢? 国际临床化学委员会(I F C C )主席M a u r i z i oF e r - r a r i 先生在一篇‘H o wt o i m a g i n e t h e f u t u r eo f l a b o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的报告中指出,未来检验医学发展会依赖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从电子高速路的创建和创新,到人工智能检验结果的判读,特别是自动细胞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可在未来的检验医学发展和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三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也在第13届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指出,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契机包括标准化二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密切结合三智能化及以人工智能作为平台,可实现临床化学与免疫学二血液学及体液学检验领域的自动判断和审核三在细胞形态学的自动化识别二实验室物流系统二远程控制与增强 现实二自动采血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等方面,检验医学 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有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三 1 细胞智能化识别 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使用数字图像技术二 形态学识别与智能化判断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它涵盖了血液和体液诸多样本的形态学检验内容三以往的形态学检验基本上依靠专业人员在显微镜下进行识别与鉴定,具有主观性,且需要人员的不断培训与经验积累,往往是检验科的一个短板三 1.1 人工智能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体液细胞分析可能是启动最早的一类人工智能设备,在1983年就有应用图像法检测和识别尿中有形成分的设备研发应用三近年来出现了众多采用数字图像(d i g i t a l i m a g i n g )分析原理研发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该类仪器首先需要建立数据库,采用数字图像成像技术,提取颗粒的多种形态特征参数,通过人工鉴别让仪器学习,然后建立识别模型和算法三在检测未知颗粒时,首先提取颗粒特征参数,通过神经网络与 数据库已知数据进行计算和比对,判断结果,识别二显 示和报告结果三国内已经制定了Y Y /T0996-2015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数字成像自动识别)“国家医药卫生行业标准,为规范该类设备产品的研发生产质量和性能评价提供了参考方法三 1.2 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的应用 其研发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它的主要构成是显微镜和摄像系统,该系统可以确定和跟踪单个精子细胞的活动情况,设定精子运动位移,分析精子大小和形态,可对精液中的 四 315四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3月第39卷第5期 I n t J L a bM e d ,M a r c h 2018,V o l .39,N o . 5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

2018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竞赛规程 一、赛项名称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 二、竞赛目的 赛项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背景,针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岗位技能提升的要求,引导职业院校关注行业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技能大赛,展示参赛选手维护、调试、操控机器人的技能,检阅参赛队组织管理、团队协作、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指导水平,以赛促教,为工业机器人及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三、竞赛方式 竞赛为团体赛。每支参赛队最多由6人组成,其中领队1人(可由指导教师兼任),参赛选手3人(其中队长1人),指导教师2人。 四、竞赛内容 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4小时30分钟)内,以现场操作的方式,根据赛场提供的有关资料和赛项任务书,完成基本赛项任务及综合赛项任务。 基本赛项任务: 1.生产线空间位置调整、传感器安装及基本功能调试。 2.六关节机器人手爪的安装及手爪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 3.六关节机器人参数设定、标定、现场示教编程及复现;六关节机器人安全工作区间建立。 4.AGV机器人上部输送线安装与调试;工业以太网络连接等。

5.按任务要求完成机器视觉系统的设定、流程编辑,实现托盘流水线上的缺陷工件检测和工件形状种类的识别、工件库建立及坐标变换。 6.完成满足控制要求的立库码垛机和主控系统的人机界面及PLC 控制程序编制。 7.主控PLC、触摸屏、六关节机器人、流水线、立体仓库的网络建立和程序联调测试。 综合赛项任务: 1.由裁判将放有工件的托盘随机摆放到立库各仓位中,由立库码垛机根据赛项任务书的要求,依次取出托盘并放置到磁导AGV小车上。 2.磁导AGV小车每次可以携带3个托盘,沿着磁导线运动并对接到托盘流水线,自动完成立库与托盘流水线之间的工件运输。 3.托盘流水线上设置了视觉检测系统,通过对托盘上的工件进行识别,区分出不同的工件;并将托盘中工件的坐标数据传送到主控PLC 中。 4.由主控PLC通过工业网络操控多关节机器人实现所有工件的抓取、摆放和装配。 1)选用合适的工具自动抓取托盘上不同类型的工件,对合格工件和缺陷工件进行分拣; 2)根据赛项任务书的要求,将抓取的合格工件摆放在装配流水线上的相应位置以完成装配。工件在装配流水线上的具体摆放方式以及装配要求在赛项任务书中有明确规定。 五、竞赛试题 (一)采取提前公开竞赛样题的方式进行比赛,赛前一个月公布样题。 (二)备有10套以上竞赛用试题,每场次比赛试卷由赛点裁判组

医学检验专业十三五发展建设规划

齐鲁理工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 一、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护理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建于2015年,我院建立并健全了专业课教研室。开设了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检验、临床检验仪器学、免疫学及检验、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输血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在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咼学历咼职称的师资队伍,能完成本专业全部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工作。在未来发展及建设中,依据本专业现有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提出本专业十三五发展目标规划。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在近20年内形成和发展迅速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随着应用物理和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仪器分析等学科的发展,分析系统的微量化、自动化、多项目的有机组合,使医学检验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医学检验已由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的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使医学检验实验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基本职责出现新的飞跃,也对现有检验学科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及规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建设目标

为了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我们将按照检验医学学科建设标准来建设医学检验专业教研室,医学检验实验中心,计划在2016-2020年内新建临床检验自动化实验室、临床检验网络教学实验室,改变专业教学与检验临床脱节的现状,充分利用各教学医院先进的仪器设备资源及充足的临床标本,通过宽带互联网络,将实验室中基本技能的训练与临床实践凝聚为一体,使各个学科有机结合,资源共享,为临床检验专业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的综合分析实验技术操作平台,建立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医学检验教学基地。 (三)基本任务 医学检验专业确定培养具有坚定的医学理论和生物医学基础,熟悉有关临床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实验室组织与管理等知识技能的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可在各级医院、血站、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根据检验医学发展速度快,教材知识点老化过快的特点,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弥补现有教材及教学方法的不足。包括新知识点的补充、仪器的介绍、新实验方法的展示及操作过程的规范化等等。并且在检验专业中尝试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根据专业特点,注重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验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独立的完整的实验考核方法。 按照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建立临床脱落细胞学、输血技术、实验室管理、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专业,办一些更能办出我们学

嵌入式干化学试纸颜色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Currently the main dry chemistry automatic urine analyzers on the market, such as AVE-752 automatic urine analyzer, cobio XL automatic urine analyzer are based on PC system. They have large volume, high expensive, high power consumption, and being inconvenient to carry. The detection performance is needed to be further enhanc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VE-752 urine analyze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embedded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miniaturization of automatic urine analyzer,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make it easy to carry, and improve the detection of analyzer.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embedded system, designs and implements a kind of urine analyzer based on ARM embedded system.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Firstl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miniaturized hardware platform model for embedded dry chemical urine analyzer. Cortex-A8 S5PV210 Samsung chip is the Hardware platform core, with a number of peripheral hardware devices (such as CCD camera, micro motor, LCD display, SD card, etc.). Secondly, this paper developed the embedded software system of the dry chemical urine analyzer. Based on the urine analyzer hardware platform, we designed the embedded softwar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built a Linux embedded operating system, by compiling and transplanting the driver, and cutting the kernel. Then, we use Qt to write code, followed by testing module and optimizing code. Lastly we achieve the embedded software system of the dry chemical urine analyzer. Finally, we aim at the typical micro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AVE-752 urine analyzer, because the false negative sample is too much and the recognition rate is not high. After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 we put forward a new weighted method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With the new recognition method, the recognition performance has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new method not onl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rate by inhibiting the un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disturb the recognition results, but also to establish a simple and efficient, representative models. Key Words:embedded;ARM;hardware platform;software system;Qt;micro-grid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第ii 页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创刊于1980年,原名《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ISSN 1673-4130 CN 50-1176/R),由重庆市卫生局主管,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主办。半月刊,邮发代号国内78-26、国外SM 6575。《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近年来被列入美国《化学文摘》(CA) 收录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来源期刊、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收录期刊。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已被大多数省、市列为职称评定认可的权威期刊。热忱欢迎广大检验专业人员和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 一、《国际检验医学杂志》设有栏目:该刊辟有专家述评、专题、基础实验研究论著、临床检验研究论著、调查报告、综述、检验技术与方法、经验交流、质控与标规、检验仪器与试剂评价、医学检验教育、检验科与实验室管理、个案与短篇等栏目。 二、《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对来稿的要求: 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必要时应作统计学处理。 2.文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3.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列在作者姓名后面。如多位作者之间用“,”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分开。如:周兰1,叶赤2,王红1,赵涛3(1 重庆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400046;2 广东医学院解剖教研室524023;3 重庆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400046)。文稿的通讯作者非第一作者时,应说明;通讯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请在摘要前注明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 4.摘要:基础实验研究论著、临床检验研究论著、调查报告栏目须附中、英文摘要;检验技术与方法、经验交流、质控与标规、检验仪器与试剂评价栏目须附中文摘要;其他栏目《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不保留摘要。摘要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4个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能使用“我们”、“我院”、“我科”等第一人称,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符,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所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写到科室)、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5.关键词:在中、英文摘要之后附上3~5个关键词(综述类文章也须有关键词),关键词应尽量使用最新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主题词表》中所列的词,且必须用全称;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摘要:结合工业机器人的研究经验与相关文献,对工业机器人的含义、发展原因、组成结构及技术特点等方面展开探讨,阐述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促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的深层次发展奠定基础。[1]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技术;应用发展 The appli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robot technology Abstract:Combing with the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related literature,the meaning,development reason,composinstructure and technical features of industrial robot were discussed,the appli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robot were expounded,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ep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robot technology-appliefield. Key words:Industrial robot;Robot technology;Application development 工业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技术与领域很多,如机电、电气、计算机、工业设计等,其是多种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体,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所涉及的各项技术的支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工业机器人不断地向标准化和网络化发展,以下对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与应用进行浅析。[2] 1机器人的含义及发展原因 机器人就是一种自动化机器,而控制器就是机器人的核心部分,即机器人的“大脑”。机器人的“大脑”不仅具有感知、运作、规划、协同等诸多功能,还可以通过控制机器人的“大脑”定向模拟人类的某些行为与思想。近些年,机器人实现了飞速发展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原因是机器人可以完成许多人们无法完成、不愿意做的工作,特别是在一些恶劣的、危险的、特殊的、极限的工作环境中,都可以指派机器人完成施工作业,使人们远离危险作业环境。[3]在太空、海洋等领域,人类无法在其中工作,由机器人进行探索恰恰能实现预期目标,这也是现今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重要理由。 2工业机器人的国内外发展史 2.1国内发展史 受核心技术的限制,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企业和高校开始进行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截止到目前,已经开展了近40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早期的研究中,主要是解决国产化的问题,因为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导致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进度相对缓慢,随着我国对工业机器人重视程度的提升,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当中,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数个五年计划中均给予工业机器人足够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4]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并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其需求量也在不断扩

2018年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医学卷)2017.10.31解析

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自然科学卷) G549癌变?畸变?突变 G481癌症进展 G012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安徽医学 Q906安徽医药 G013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G741蚌埠医学院学报 G002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G500北京口腔医学 G004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G016北京医学 G620北京中医药 G017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410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G018病毒学报 G992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G264肠外与肠内营养 G670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G186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G432川北医学院学报 G458传染病信息 G322创伤外科杂志 G085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G552磁共振成像 G020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G005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G021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G775动物医学进展 G542毒理学杂志 G920儿科药学杂志 G874法医学杂志 G608放射学实践 G556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G024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G068复旦学报医学版 G957腹部外科 G338腹腔镜外科杂志 G879肝胆外科杂志 G690肝胆胰外科杂志 G803肝脏 G025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G207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G478骨科 G027广东药学院学报 G028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816广西医学 G030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G031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G808贵州医药 G495国际病毒学杂志 G936国际儿科学杂志 G436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G497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G659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G498国际骨科学杂志

G938国际呼吸杂志 G362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G997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G496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G930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G975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G349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G983国际免疫学杂志 G939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G415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G889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G426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G928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S157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B525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G954国际外科学杂志 G660国际消化病杂志 G940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Q911国际眼科杂志 G933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G661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G984国际遗传学杂志 G934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G937国际肿瘤学杂志 G0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G899海军医学杂志 G416海南医学院学报 G034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G035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试卷A

《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试卷(A )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按照机器人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将工业机器人分为三代 ___ _ ___ 机器 人、 ____ __ _ 机器人和 ___ ____ 机器人。 2.机器人行业所说的四巨头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3.机器人常用的驱动方式主要有_____ _ ____、 ____ __和______ ____ 三种基本类型。 4 轴,________ 5.从结构形式上看,__________ 6__ __ 7.__ 和 。 8气瓶等组成。 9 二、判断(每题2分,共20( )1( )2.成。 ( )3.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功能、多自由度的操作机。 ( )4.工业机器人的腕部传动多采用 RV 减速器,臂部则采用谐波减速器。 ( )5.在直角坐标系下,机器人各轴可实现单独正向或反向运动。 ( )6.当机器人发生故障需要进入安全围栏进行维修时,需要在安全围栏外配备安全监督人员以便在机器人异常运转时能够迅速按下紧急停止按钮。 ( )7.示教时,为爱护示教器,最好戴上手套。 ( )8.机器人示教时,对于有规律的轨迹,原则上仅需示教几个关键点。 ( )9.离线编程是工业机器人目前普遍采用的编程方式。 ( )10.根据车间场地面积,在有利于提高生产节拍的前提下,搬运机器人工作站可采用 L 型、环状、“品”字、“一”字等布局。 三、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通常所说的焊接机器人主要指的是( )。 ①点焊机器人;②弧焊机器人;③等离子焊接机器人;④激光焊接机器人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 ③不同程度的智能;④独立性;⑤通用性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 ②柱面坐标机器人;③球面坐标机器人;④关节型机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 ②气流负压气吸附 ③挤压排气负压气吸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8.搬运机器人作业编程主要是完成( )的示教。 ①运动轨迹 ②作业条件 ③作业顺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9.涂装条件的设定一般包括( )。 ①涂装流量;②雾化气压;③喷幅(调扇幅)气压;④静电电压;⑤颜色设置表 A. ①②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③ D. ①②③④⑤ 班级 姓名 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